第三十五讲夷陵之战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刘备占据荆州,却最终被孙权夺了回去,还搭上了左膀右臂关羽的一条性命。这对于正打算大展鸿图的刘备,无疑是沉重打击。不肯善罢甘休的刘备随后发动了意在夺回荆州的夷陵之战,那么刘备究竟是如何指挥这场战争的呢?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东吴孙权一方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易中天品三国之夷陵之战,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辖有长江南北八郡的战略要地荆州,为曹操、刘备、孙权三方所瓜分。荆州对于刘备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基地,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然而,孙权一直对刘备不还荆州之事耿耿于怀,终于在公元219年觅得战机,夺回了荆州,杀死了刘备的左膀右臂关羽。既失荆州又失爱将的刘备当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在公元221年七月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那么,刘备究竟是如何指挥这场战争的呢?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东吴孙权一方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为您精彩讲述易中天品三国之“夷陵之战”
易中天: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关羽败走麦城,刘备永远地失去了荆州。这对于刘备来说,是重大损失,绝不会善罢甘休。荆州丢失以后,关羽被杀以后,按说刘备应该沉下心来总结经验,休养生息,厉兵秣马,这样才能够报仇雪恨。但是他没有,他做了什么呢?急忙称帝。公元221年四月份,刘备在现在的成都市双流县的武担山即皇帝位。六月份就开始调兵遣将,七月份御驾亲征去打孙权。
这个时候刘备下了一道命令,让张飞赶到江州,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和他汇合。谁知道张飞的军队还没有出发,张飞本人就被部下杀了,而且把张飞的首级送到了孙权那里。张飞的死对于刘备又是一个重大损失。我们知道现在刘备的情况怎么样呢?关羽、张飞、黄忠三个,都已经死了,黄忠是病死的,他的重要谋士庞统早就不在了,法正也去世了。战将这边,还有马超、赵云、魏延,谋臣这边只有诸葛亮。魏延和马超要防曹操进攻,在北边。赵云不受信任。为什么赵云不受信任呢?因为赵云不赞成刘备打孙权,赵云出来劝阻刘备说,国贼是曹操,所以我们应该先打曹魏,而不是先打孙吴;而且一旦打下了曹魏,孙吴不在话下。现在我们一旦和孙吴之间展开了战争,那是不可收拾的。刘备不听,不信任他,不让他随行。所以跟着刘备一起去打孙权的,文武两边都没有什么像样的人物,所以刘备这场战争是叫做“出师不利,将帅乏人”
赵云不得随行,诸葛亮要镇守成都,走不开身,那么这样一个情况下,刘备为什么还要坚持打这场战争呢?传统的说法,是为关羽报仇,哥们义气。但是这种哥们儿义气恐怕是小说家言,并非政治家的真实想法,这一点吕思勉先生也早就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实际上在我看来,刘备发动这场战争,有为关羽报仇的成份,不能说没有。这一点,曹魏集团的谋士刘晔已经指出了。刘晔说,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关羽被害不报仇这是说不过去的;但不要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刘晔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刘备集团的整个战略的特征就是以攻为守,就是他必须打仗,他必须打仗来显示他的实力。而他为什么不打曹魏,要打孙吴呢?吕思勉先生认为,和吕蒙主张不打徐州打荆州的道理是一样的,说得白一点就是“吃柿子捡软的捏”曹魏不好对付,而孙刘双边都认为对方好对付,所以孙权不打徐州打荆州,刘备也不接受赵云的建议,他也不打曹魏打孙吴,这是第二个原因。那么第三个原因呢,我认为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荆州必须夺回,荆州毕竟是战略要地。那么由于这三个原因,刘备坚持要发动这场战争。
但是即便如此,在我们看来,你要打这一仗是可以的,你可以打得从容一点吧?当时随刘备出征的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叫做黄权。黄权就建议刘备说,吴军向来就很英勇善战,吴军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而我军顺江直下,易进难退。我顺水下去我前进容易,我退回去是很困难的。黄权说:为臣恳请陛下批准,做一个先锋探探路,探探对方的虚实,请陛下在大后方坐阵指挥。这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刘备不听。不但不听,也不要黄权了,把黄权打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驻防。所以,在这一点上看,刘备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情绪就是两个字浮躁。
公元219年,东吴集团夺回了荆州,逞了一时之快。但是,这次娄子真是捅大了。孙权深知杀死了刘备的左膀右臂关羽,绝对是与刘备结下了血海深仇,这场孙刘之间灾难性的火拼终究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于是,刘备不顾一切地要发动进攻孙吴的战争,哪怕是在将帅乏人的情况下也要也要御驾亲征。这种要拼命的架势,让东吴的孙权也未免有些汗颜。所以,在决定背后向关羽捅刀子的那一刻早就料到刘备会来进攻的孙权,夺得荆州之后就在未雨绸缪,从政治上、军事上积极备战。那么孙权是如何应对这场山雨欲来凤满楼的危机,做到最大化地避免风险的呢?
关羽被杀之后,孙权把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意思很明显,就是想让曹操来承担这个责任,向天下人宣布,我孙权杀关羽是曹操让杀的。曹操很明白,孙权这小子没安好心,于是曹操按诸侯的礼节厚葬了关羽,他也不认这个账。但是不管怎么说,孙权这一回是把刘备得罪到家了,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对于这一点,孙权的心里非常清楚,而他也知道,依靠他的力量单独对抗刘备是有问题的。因此战争之后,孙权就干脆公开地倒向曹魏,和刘备翻脸。
他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他宣布不承认刘备是益州牧。刘备不是从刘璋手上把益州拿过来了吗,孙权宣布不承认,说益州牧还是刘璋。曹操也马上表态,宣布荆州牧是孙权。本来这个时候刘备是牧兼二州,荆州牧兼益州牧;现在一家宣布益州牧还是刘璋,另一家宣布荆州牧是孙权,那刘备什么牧都不是了。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公元220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继承了魏王的爵位,同年逼刘献帝禅位,自己当了皇帝,这就是魏文帝。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刘备集团一片声讨,大骂曹丕是汉贼,篡汉。孙权不表态,沉默;到了公元221年八月份,孙权就上表称臣,干脆称臣了;到了十一月份,就接受了曹丕给他的吴王的封号。那么这件事情,对于孙权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它意味着两点:第一,意味着他承认曹丕的篡汉是正当合法的,他向曹丕称臣;第二,它意味着孙权承认曹丕和他的关系是君臣关系。所以他迈出这一步并不容易,而且当时有部下明确表示反对。孙权说,不要紧嘛,想当年我们高皇帝不也接受了项羽的封号,当了汉王吗?也就是说孙权的意思很清楚,他承认曹丕称帝是权宜之计,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联合曹魏来对抗刘备,这是孙权在政治上做的准备。
孙权在军事上做的准备,就是迁都武昌。孙权的治所,就是孙权当吴王之前他的那个指挥部所在地叫做治所,他的治所是在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但是为了对抗刘备,孙权把指挥部迁到了武昌,就是现在湖北省的鄂州市,不是现在湖北省武汉市的那个武昌区,是鄂州,而且孙权改名为武昌。这个事情也是很困难的,当时住在建业的这些人都不愿意到武昌去,有一句有名的民谣叫做“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就是这个时候的一个说法。但孙权说,我们必须移到武昌,因为应该居安思危。我们看看地图就知道,他这个行动是在军事上做准备对抗刘备,所以孙权是有备无患的。
孙权在杀死关羽之后,就开始积极地规避战争风险。在政治上不惜忍气吞声,对曹魏集团称臣,来换得曹魏集团的支持。同时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不顾国人的反对,竟然把指挥部迁移到武昌。在关羽被杀一年半之后,刘备率领蜀国数万军队,全线进攻东吴,一路上过关斩将,所向披靡。那么,国难当头,东吴集团有谁能够力挽狂澜,应对这场风雨飘摇的劫难呢?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发动了东征孙权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的地点是在夷陵和猇亭,所以历史上称为夷陵、猇亭之战,又叫夷陵之战,又叫猇亭之战。夷陵猇亭之战是三国史上三大战役之一,这三大战役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我们知道,刘孙夷陵之战,或者说猇亭之战,吴军的前线总指挥是陆逊,是接替吕蒙的陆逊。吕蒙是在荆州争夺战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开庆功会就去世了。我们看看陆逊怎么指挥这场战争。根据史书的记载,公元222年正月,刘备的先头部队到达了夷陵,二月,刘备到达了猇亭。这个时候陆逊的军队也到达了猇亭,两军对峙。这个时候,陆逊的部下纷纷提出来马上迎击刘备。因为两边的军队都开过来了,开到猇亭这个地方了,就应该打他一仗。陆逊说不行,我们不要动。为什么呢?陆逊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刘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什么意思呢?说刘备顺江东下,来势汹汹,士气是最旺盛的时候,何况他凭借着长江天险和周围的崇山峻岭这样一个地势,我们去攻打他不是一下子能够攻下来的。就算我们能够打胜一仗,也不能够大获全胜;相反如果我们出师不利,就坏了整个大局。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怎么样呢?应该按兵不动。
陆逊说,你看刘备现在的军队在什么地方呢?在崇山峻岭,山地啊。这样的一个地形,如果我们拖他一段时候,他一定会疲劳,那个时候我们再想办法。但是,吴军的将领都不服气,哎呀,说这就是个书生,胆小,因为大家心目中,陆逊就是个书生嘛,是没有打过仗的,胆小。各怀愤恨,但是没办法,只好接受命令了。这个时候陆逊就下命令撤退,大步撤退,把几百里的崇山峻岭都让给了刘备。
刘备也就往前推进了。推进了以后,扎下营寨,一看陆逊不出来打仗,就命令下面一个将领在平地上再建立军营。这时候吴军将领就说,刘备在山里的时候,大帅说打不得;现在刘备到平地上,总可以打他一下吧?陆逊说不能打,其中必定有诈。果然,由于吴军不出来应战,刘备沉不住气了,八千伏兵从山谷里面杀出来。这下子吴军将领才开始服了这个陆逊,说大帅果然料事如神啊。
那么这样相持到当年的闰六月,陆逊决定攻击刘备。这个时候吴军将领又不理解了,说打刘备就应该在他刚来的时候,他刚来的时候不是匆匆忙忙,还没有站稳脚跟吗?现在我们已经这么长时候了,刘备已经占了那么多的地方,都扎下脚跟了,这个时候恐怕是打不得的。陆逊说不对,陆逊说我开始的时候为什么不打呢?因为备是猾虏,就是刘备这个家伙狡猾狡猾的,而且他见多识广,一生征战,经验非常丰富,他来的时候一个是气势盛,第二个他想法多,这个时候我们去打他,打不下来。而现在好几个月过去了,刘备自己,我看他也想不出什么主意了,他手下的那些将士都已经疲劳不堪了,天气也变得越来越热了,供给也越来越不足了,士气就越来越消沉了,这个时候是进攻的最好时候。
我们读过曹刿论战的都知道“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刘备一次一次地进攻,陆逊都不理睬他,他这个士气就消沉了。所以陆逊说,这个时候是反攻的最好时机。但是即便如此,陆逊还是得沉得住气,他说我们先试一下,就派兵去攻了刘备的一个营寨,结果打败了。手下的将领又哗然,你看你看你看,我们说不能打吧,你白送死啊。陆逊说,没有白送死,我已经知道怎么对付他了。
刘备亲率大军东征孙吴,可以说是来势汹汹,势在必得。战争就像猫捉老鼠的游戏,本来刘备是猫,准备把东吴当作美味的老鼠。可是到了吴地之后,陆逊这只老鼠却只是按兵不动,让刘备军有力使不出来,时间长了,刘备军就有些急躁了。少年老成的陆逊,尽量地避免和刘备军决战,实行龟缩防守的策略,也没有上刘备诱敌深入的圈套。这时,急躁的刘备反而像一只四处乱蹿的老鼠;陆逊则成了一只稳坐中军账中,在寻找敌军破绽的猫。就这样,两军兵马足足对峙了四个月,刘备也趁此得以在吴地扎下了根,并从容地排兵布阵。那么陆逊究竟发现了刘备军的什么破绽呢?
破绽在哪里呢?这就是七百里连营。因为当时刘备的战线拉得很长,七百里,几十座军营一路连过去。当时他这个布阵方式传到曹丕那儿的时候,曹丕就说,这刘备不会打仗啊,哪有这样布阵的,哪有七百里连营可以拒敌的?他说我看孙权的捷报马上就要到了。陆逊也看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而且陆逊还看出来了刘备的一个失误是什么呢?就是他把水军全部也搬到了岸上。陆逊当时给孙权写信说,我最怕的就是刘备的水陆并进,我最怕这个;现在一看他水军放弃,全部是变成陆军,而且七百里连营。陆逊说好了,有办法了,你们所有的战士每个人手上拿一把茅草,去打,先攻一个营,攻进去以后就放火。
陆逊手下的将士就按这个办法去进攻,一进攻就得手了,烧了他一座营寨。陆逊马上下命令,大家一起来,军令下达,吴军齐集猇亭,人人杀敌,各个放火,火烧连营,一口气连拔刘备四十座营寨。刘备猝不及防,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只好调头就跑,跑到马鞍山。跑到马鞍山以后,陆逊又命令部队向前推进,把马鞍山团团围定。这个时候的情况,把史书的记载,刘备这边叫做“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刘备只好带着几个随从连夜逃出马鞍山,逃回巫县,后来又逃到永安县,永安县原来叫鱼复县,刘备把他改为永安县,逃进白帝城。这个时候,刘备仰天长叹说,我真没有想到会被陆逊这小子给打击和羞辱。看来刘备是太小看陆逊了,刘备和关羽都以为陆逊是个书生,他们不知道,陆逊不是书生,是儒将。刘备仰天长叹说,我败在陆逊手下,恐怕是天意吧。
数万蜀军在这场战争中基本上是伤亡殆尽,损失惨重,刘备靠着众将领的死保,才勉强逃入白帝城。蜀国经历了这次灾难性的打击之后,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和魏吴争夺天下的能力。一生征战的刘备,在六十岁的时候却输给了不到四十岁的后生陆逊,刘备的一世英名从此付之东水;而陆逊,则是靠着火烧七百里的战绩而美名扬。那么,在这场决定蜀国命运的战争中,陆逊究竟是胜在哪里呢?
陆逊的胜利不是天意,而是人谋。在我看来,陆逊能够取得胜利,至少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是高度重视,志在必得。在猇亭前线,陆逊给孙权写过一封信,信里面一开始就说,夷陵、猇亭这两个地方是国之咽喉,是我们东吴的门户,这个地方是不能丢的;丢掉了这两个地方,不仅仅是失掉一郡之地,整个荆州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所以,这场战争只许胜,不许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知己知彼,胸有成竹。陆逊在给孙权的信里面分析了刘备必定失败的三个原因,第一点是刘备劳师远征,远离自己的大本营到我们的地盘里来打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他说,纵观刘备一生,虽然经历了很多次战争,但是总的来说胜少败多,不是个会打仗的人。第三点就是刘备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舍船就步,本来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水陆并进,但是他放弃了。所以陆逊对孙权说,我有把握战胜刘备,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就是沉着应战,后发制人。我觉得在夷陵、猇亭之战里面,心理战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刘备浮躁、陆逊沉着。刘备初战告捷以后,他曾经派一支军队把孙桓将军团团围在夷道这个地方。孙桓是什么人呢?是孙权同族的侄辈。这个孙桓就向陆逊求援了,陆逊说不去,用不着去,为什么呢?第一,安东中郞将威望很高,他的手下的将士都拥戴他;第二,夷道这个地方金城汤池,守得住,我们不用去救援。等到我这里我的计谋成功之后,他那边的围你不救自解。果然,陆逊这边一放火,夷道那边的围就解了。事后孙桓还特地对陆逊说,当时将军不来救我我确实是很有怨言,很埋怨的,现在才觉得大帅真是指挥若定啊。那么陆逊做这样一个决策他是冒风险的,万一把孙权一侄子弄没了呢?你开得玩笑的?他真是沉得住气,那么这是第三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忍辱负重,一心为公。我刚才讲了陆逊做这样一些决策是有风险的,他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有底气。陆逊本人,我们上一集讲过,未有远名,不是一个名气很大的人,不是一个元老宿将。而他率领的部下全都是一些有战功的老将军,要么就是亲贵,这些人开始不大听他指挥,叫谁谁不动。陆逊有一次召开会议,把所有的将领都找来,手按着宝剑,站起来说:诸位注意,刘备,天下枭雄,不是一个好对付的人。现在主公把这样一副重任托付给了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团结起来,都应该振奋自己的士气,来对付这个厉害的、狡猾的敌人。在军言军,令行禁止,请大家好自为之,本帅可是有言在先了。一番义正词严,这些人就开始听他的话。事后,孙权曾经问过陆逊,说你手下那些将领不听你指挥,你怎么不向寡人报告呢?陆逊他说:这些将军们都是我们国家的栋梁,都是主公今后要依仗的人。陆逊自己也确实没有什么本事,只有一条优点,就是忍辱负重。再说了,陆逊虽然愚钝,但蔺相如的故事还是听过的。就知道大局为重,团队同志。
所以这就是夷陵、猇亭之战,陆逊取得胜利,而刘备失败的原因。那么这场战争形势的逆转,也是可以说是在转眼之间。刘备从猇亭逃到马鞍山,又从马鞍山逃到巫县,最后又从巫县到了被他改名为永安的鱼复县,也就是现在重庆的奉节。到了这个地方以后,遭受沉重打击的刘备心力交瘁,一病不起。刘备很清楚,他这一生的英雄生涯很快就要结束了,他将不久于人世,而他开创的蜀汉政权还必须延续下去。他心里也很明白,接替他皇位的将是他的长子刘禅,而刘禅现在只有十七岁,还是未成年人,他必须找到得力的人来辅佐他。问题是,这个得力的人能够不负他的厚望吗?他应该怎样做一个交待,才能够保证刘禅得到最好的辅佐,蜀汉政权能够延续下去呢?请看下集永安托孤。
刘备占据荆州,却最终被孙权夺了回去,还搭上了左膀右臂关羽的一条性命。这对于正打算大展鸿图的刘备,无疑是沉重打击。不肯善罢甘休的刘备随后发动了意在夺回荆州的夷陵之战,那么刘备究竟是如何指挥这场战争的呢?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东吴孙权一方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易中天品三国之夷陵之战,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辖有长江南北八郡的战略要地荆州,为曹操、刘备、孙权三方所瓜分。荆州对于刘备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基地,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然而,孙权一直对刘备不还荆州之事耿耿于怀,终于在公元219年觅得战机,夺回了荆州,杀死了刘备的左膀右臂关羽。既失荆州又失爱将的刘备当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在公元221年七月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那么,刘备究竟是如何指挥这场战争的呢?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东吴孙权一方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为您精彩讲述易中天品三国之“夷陵之战”
易中天: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关羽败走麦城,刘备永远地失去了荆州。这对于刘备来说,是重大损失,绝不会善罢甘休。荆州丢失以后,关羽被杀以后,按说刘备应该沉下心来总结经验,休养生息,厉兵秣马,这样才能够报仇雪恨。但是他没有,他做了什么呢?急忙称帝。公元221年四月份,刘备在现在的成都市双流县的武担山即皇帝位。六月份就开始调兵遣将,七月份御驾亲征去打孙权。
这个时候刘备下了一道命令,让张飞赶到江州,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和他汇合。谁知道张飞的军队还没有出发,张飞本人就被部下杀了,而且把张飞的首级送到了孙权那里。张飞的死对于刘备又是一个重大损失。我们知道现在刘备的情况怎么样呢?关羽、张飞、黄忠三个,都已经死了,黄忠是病死的,他的重要谋士庞统早就不在了,法正也去世了。战将这边,还有马超、赵云、魏延,谋臣这边只有诸葛亮。魏延和马超要防曹操进攻,在北边。赵云不受信任。为什么赵云不受信任呢?因为赵云不赞成刘备打孙权,赵云出来劝阻刘备说,国贼是曹操,所以我们应该先打曹魏,而不是先打孙吴;而且一旦打下了曹魏,孙吴不在话下。现在我们一旦和孙吴之间展开了战争,那是不可收拾的。刘备不听,不信任他,不让他随行。所以跟着刘备一起去打孙权的,文武两边都没有什么像样的人物,所以刘备这场战争是叫做“出师不利,将帅乏人”
赵云不得随行,诸葛亮要镇守成都,走不开身,那么这样一个情况下,刘备为什么还要坚持打这场战争呢?传统的说法,是为关羽报仇,哥们义气。但是这种哥们儿义气恐怕是小说家言,并非政治家的真实想法,这一点吕思勉先生也早就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实际上在我看来,刘备发动这场战争,有为关羽报仇的成份,不能说没有。这一点,曹魏集团的谋士刘晔已经指出了。刘晔说,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关羽被害不报仇这是说不过去的;但不要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刘晔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刘备集团的整个战略的特征就是以攻为守,就是他必须打仗,他必须打仗来显示他的实力。而他为什么不打曹魏,要打孙吴呢?吕思勉先生认为,和吕蒙主张不打徐州打荆州的道理是一样的,说得白一点就是“吃柿子捡软的捏”曹魏不好对付,而孙刘双边都认为对方好对付,所以孙权不打徐州打荆州,刘备也不接受赵云的建议,他也不打曹魏打孙吴,这是第二个原因。那么第三个原因呢,我认为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荆州必须夺回,荆州毕竟是战略要地。那么由于这三个原因,刘备坚持要发动这场战争。
但是即便如此,在我们看来,你要打这一仗是可以的,你可以打得从容一点吧?当时随刘备出征的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叫做黄权。黄权就建议刘备说,吴军向来就很英勇善战,吴军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而我军顺江直下,易进难退。我顺水下去我前进容易,我退回去是很困难的。黄权说:为臣恳请陛下批准,做一个先锋探探路,探探对方的虚实,请陛下在大后方坐阵指挥。这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刘备不听。不但不听,也不要黄权了,把黄权打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驻防。所以,在这一点上看,刘备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情绪就是两个字浮躁。
公元219年,东吴集团夺回了荆州,逞了一时之快。但是,这次娄子真是捅大了。孙权深知杀死了刘备的左膀右臂关羽,绝对是与刘备结下了血海深仇,这场孙刘之间灾难性的火拼终究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于是,刘备不顾一切地要发动进攻孙吴的战争,哪怕是在将帅乏人的情况下也要也要御驾亲征。这种要拼命的架势,让东吴的孙权也未免有些汗颜。所以,在决定背后向关羽捅刀子的那一刻早就料到刘备会来进攻的孙权,夺得荆州之后就在未雨绸缪,从政治上、军事上积极备战。那么孙权是如何应对这场山雨欲来凤满楼的危机,做到最大化地避免风险的呢?
关羽被杀之后,孙权把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意思很明显,就是想让曹操来承担这个责任,向天下人宣布,我孙权杀关羽是曹操让杀的。曹操很明白,孙权这小子没安好心,于是曹操按诸侯的礼节厚葬了关羽,他也不认这个账。但是不管怎么说,孙权这一回是把刘备得罪到家了,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对于这一点,孙权的心里非常清楚,而他也知道,依靠他的力量单独对抗刘备是有问题的。因此战争之后,孙权就干脆公开地倒向曹魏,和刘备翻脸。
他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他宣布不承认刘备是益州牧。刘备不是从刘璋手上把益州拿过来了吗,孙权宣布不承认,说益州牧还是刘璋。曹操也马上表态,宣布荆州牧是孙权。本来这个时候刘备是牧兼二州,荆州牧兼益州牧;现在一家宣布益州牧还是刘璋,另一家宣布荆州牧是孙权,那刘备什么牧都不是了。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公元220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继承了魏王的爵位,同年逼刘献帝禅位,自己当了皇帝,这就是魏文帝。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刘备集团一片声讨,大骂曹丕是汉贼,篡汉。孙权不表态,沉默;到了公元221年八月份,孙权就上表称臣,干脆称臣了;到了十一月份,就接受了曹丕给他的吴王的封号。那么这件事情,对于孙权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它意味着两点:第一,意味着他承认曹丕的篡汉是正当合法的,他向曹丕称臣;第二,它意味着孙权承认曹丕和他的关系是君臣关系。所以他迈出这一步并不容易,而且当时有部下明确表示反对。孙权说,不要紧嘛,想当年我们高皇帝不也接受了项羽的封号,当了汉王吗?也就是说孙权的意思很清楚,他承认曹丕称帝是权宜之计,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联合曹魏来对抗刘备,这是孙权在政治上做的准备。
孙权在军事上做的准备,就是迁都武昌。孙权的治所,就是孙权当吴王之前他的那个指挥部所在地叫做治所,他的治所是在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但是为了对抗刘备,孙权把指挥部迁到了武昌,就是现在湖北省的鄂州市,不是现在湖北省武汉市的那个武昌区,是鄂州,而且孙权改名为武昌。这个事情也是很困难的,当时住在建业的这些人都不愿意到武昌去,有一句有名的民谣叫做“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就是这个时候的一个说法。但孙权说,我们必须移到武昌,因为应该居安思危。我们看看地图就知道,他这个行动是在军事上做准备对抗刘备,所以孙权是有备无患的。
孙权在杀死关羽之后,就开始积极地规避战争风险。在政治上不惜忍气吞声,对曹魏集团称臣,来换得曹魏集团的支持。同时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不顾国人的反对,竟然把指挥部迁移到武昌。在关羽被杀一年半之后,刘备率领蜀国数万军队,全线进攻东吴,一路上过关斩将,所向披靡。那么,国难当头,东吴集团有谁能够力挽狂澜,应对这场风雨飘摇的劫难呢?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发动了东征孙权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的地点是在夷陵和猇亭,所以历史上称为夷陵、猇亭之战,又叫夷陵之战,又叫猇亭之战。夷陵猇亭之战是三国史上三大战役之一,这三大战役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我们知道,刘孙夷陵之战,或者说猇亭之战,吴军的前线总指挥是陆逊,是接替吕蒙的陆逊。吕蒙是在荆州争夺战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开庆功会就去世了。我们看看陆逊怎么指挥这场战争。根据史书的记载,公元222年正月,刘备的先头部队到达了夷陵,二月,刘备到达了猇亭。这个时候陆逊的军队也到达了猇亭,两军对峙。这个时候,陆逊的部下纷纷提出来马上迎击刘备。因为两边的军队都开过来了,开到猇亭这个地方了,就应该打他一仗。陆逊说不行,我们不要动。为什么呢?陆逊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刘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什么意思呢?说刘备顺江东下,来势汹汹,士气是最旺盛的时候,何况他凭借着长江天险和周围的崇山峻岭这样一个地势,我们去攻打他不是一下子能够攻下来的。就算我们能够打胜一仗,也不能够大获全胜;相反如果我们出师不利,就坏了整个大局。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怎么样呢?应该按兵不动。
陆逊说,你看刘备现在的军队在什么地方呢?在崇山峻岭,山地啊。这样的一个地形,如果我们拖他一段时候,他一定会疲劳,那个时候我们再想办法。但是,吴军的将领都不服气,哎呀,说这就是个书生,胆小,因为大家心目中,陆逊就是个书生嘛,是没有打过仗的,胆小。各怀愤恨,但是没办法,只好接受命令了。这个时候陆逊就下命令撤退,大步撤退,把几百里的崇山峻岭都让给了刘备。
刘备也就往前推进了。推进了以后,扎下营寨,一看陆逊不出来打仗,就命令下面一个将领在平地上再建立军营。这时候吴军将领就说,刘备在山里的时候,大帅说打不得;现在刘备到平地上,总可以打他一下吧?陆逊说不能打,其中必定有诈。果然,由于吴军不出来应战,刘备沉不住气了,八千伏兵从山谷里面杀出来。这下子吴军将领才开始服了这个陆逊,说大帅果然料事如神啊。
那么这样相持到当年的闰六月,陆逊决定攻击刘备。这个时候吴军将领又不理解了,说打刘备就应该在他刚来的时候,他刚来的时候不是匆匆忙忙,还没有站稳脚跟吗?现在我们已经这么长时候了,刘备已经占了那么多的地方,都扎下脚跟了,这个时候恐怕是打不得的。陆逊说不对,陆逊说我开始的时候为什么不打呢?因为备是猾虏,就是刘备这个家伙狡猾狡猾的,而且他见多识广,一生征战,经验非常丰富,他来的时候一个是气势盛,第二个他想法多,这个时候我们去打他,打不下来。而现在好几个月过去了,刘备自己,我看他也想不出什么主意了,他手下的那些将士都已经疲劳不堪了,天气也变得越来越热了,供给也越来越不足了,士气就越来越消沉了,这个时候是进攻的最好时候。
我们读过曹刿论战的都知道“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刘备一次一次地进攻,陆逊都不理睬他,他这个士气就消沉了。所以陆逊说,这个时候是反攻的最好时机。但是即便如此,陆逊还是得沉得住气,他说我们先试一下,就派兵去攻了刘备的一个营寨,结果打败了。手下的将领又哗然,你看你看你看,我们说不能打吧,你白送死啊。陆逊说,没有白送死,我已经知道怎么对付他了。
刘备亲率大军东征孙吴,可以说是来势汹汹,势在必得。战争就像猫捉老鼠的游戏,本来刘备是猫,准备把东吴当作美味的老鼠。可是到了吴地之后,陆逊这只老鼠却只是按兵不动,让刘备军有力使不出来,时间长了,刘备军就有些急躁了。少年老成的陆逊,尽量地避免和刘备军决战,实行龟缩防守的策略,也没有上刘备诱敌深入的圈套。这时,急躁的刘备反而像一只四处乱蹿的老鼠;陆逊则成了一只稳坐中军账中,在寻找敌军破绽的猫。就这样,两军兵马足足对峙了四个月,刘备也趁此得以在吴地扎下了根,并从容地排兵布阵。那么陆逊究竟发现了刘备军的什么破绽呢?
破绽在哪里呢?这就是七百里连营。因为当时刘备的战线拉得很长,七百里,几十座军营一路连过去。当时他这个布阵方式传到曹丕那儿的时候,曹丕就说,这刘备不会打仗啊,哪有这样布阵的,哪有七百里连营可以拒敌的?他说我看孙权的捷报马上就要到了。陆逊也看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而且陆逊还看出来了刘备的一个失误是什么呢?就是他把水军全部也搬到了岸上。陆逊当时给孙权写信说,我最怕的就是刘备的水陆并进,我最怕这个;现在一看他水军放弃,全部是变成陆军,而且七百里连营。陆逊说好了,有办法了,你们所有的战士每个人手上拿一把茅草,去打,先攻一个营,攻进去以后就放火。
陆逊手下的将士就按这个办法去进攻,一进攻就得手了,烧了他一座营寨。陆逊马上下命令,大家一起来,军令下达,吴军齐集猇亭,人人杀敌,各个放火,火烧连营,一口气连拔刘备四十座营寨。刘备猝不及防,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只好调头就跑,跑到马鞍山。跑到马鞍山以后,陆逊又命令部队向前推进,把马鞍山团团围定。这个时候的情况,把史书的记载,刘备这边叫做“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刘备只好带着几个随从连夜逃出马鞍山,逃回巫县,后来又逃到永安县,永安县原来叫鱼复县,刘备把他改为永安县,逃进白帝城。这个时候,刘备仰天长叹说,我真没有想到会被陆逊这小子给打击和羞辱。看来刘备是太小看陆逊了,刘备和关羽都以为陆逊是个书生,他们不知道,陆逊不是书生,是儒将。刘备仰天长叹说,我败在陆逊手下,恐怕是天意吧。
数万蜀军在这场战争中基本上是伤亡殆尽,损失惨重,刘备靠着众将领的死保,才勉强逃入白帝城。蜀国经历了这次灾难性的打击之后,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和魏吴争夺天下的能力。一生征战的刘备,在六十岁的时候却输给了不到四十岁的后生陆逊,刘备的一世英名从此付之东水;而陆逊,则是靠着火烧七百里的战绩而美名扬。那么,在这场决定蜀国命运的战争中,陆逊究竟是胜在哪里呢?
陆逊的胜利不是天意,而是人谋。在我看来,陆逊能够取得胜利,至少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是高度重视,志在必得。在猇亭前线,陆逊给孙权写过一封信,信里面一开始就说,夷陵、猇亭这两个地方是国之咽喉,是我们东吴的门户,这个地方是不能丢的;丢掉了这两个地方,不仅仅是失掉一郡之地,整个荆州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所以,这场战争只许胜,不许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知己知彼,胸有成竹。陆逊在给孙权的信里面分析了刘备必定失败的三个原因,第一点是刘备劳师远征,远离自己的大本营到我们的地盘里来打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他说,纵观刘备一生,虽然经历了很多次战争,但是总的来说胜少败多,不是个会打仗的人。第三点就是刘备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舍船就步,本来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水陆并进,但是他放弃了。所以陆逊对孙权说,我有把握战胜刘备,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就是沉着应战,后发制人。我觉得在夷陵、猇亭之战里面,心理战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刘备浮躁、陆逊沉着。刘备初战告捷以后,他曾经派一支军队把孙桓将军团团围在夷道这个地方。孙桓是什么人呢?是孙权同族的侄辈。这个孙桓就向陆逊求援了,陆逊说不去,用不着去,为什么呢?第一,安东中郞将威望很高,他的手下的将士都拥戴他;第二,夷道这个地方金城汤池,守得住,我们不用去救援。等到我这里我的计谋成功之后,他那边的围你不救自解。果然,陆逊这边一放火,夷道那边的围就解了。事后孙桓还特地对陆逊说,当时将军不来救我我确实是很有怨言,很埋怨的,现在才觉得大帅真是指挥若定啊。那么陆逊做这样一个决策他是冒风险的,万一把孙权一侄子弄没了呢?你开得玩笑的?他真是沉得住气,那么这是第三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忍辱负重,一心为公。我刚才讲了陆逊做这样一些决策是有风险的,他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有底气。陆逊本人,我们上一集讲过,未有远名,不是一个名气很大的人,不是一个元老宿将。而他率领的部下全都是一些有战功的老将军,要么就是亲贵,这些人开始不大听他指挥,叫谁谁不动。陆逊有一次召开会议,把所有的将领都找来,手按着宝剑,站起来说:诸位注意,刘备,天下枭雄,不是一个好对付的人。现在主公把这样一副重任托付给了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团结起来,都应该振奋自己的士气,来对付这个厉害的、狡猾的敌人。在军言军,令行禁止,请大家好自为之,本帅可是有言在先了。一番义正词严,这些人就开始听他的话。事后,孙权曾经问过陆逊,说你手下那些将领不听你指挥,你怎么不向寡人报告呢?陆逊他说:这些将军们都是我们国家的栋梁,都是主公今后要依仗的人。陆逊自己也确实没有什么本事,只有一条优点,就是忍辱负重。再说了,陆逊虽然愚钝,但蔺相如的故事还是听过的。就知道大局为重,团队同志。
所以这就是夷陵、猇亭之战,陆逊取得胜利,而刘备失败的原因。那么这场战争形势的逆转,也是可以说是在转眼之间。刘备从猇亭逃到马鞍山,又从马鞍山逃到巫县,最后又从巫县到了被他改名为永安的鱼复县,也就是现在重庆的奉节。到了这个地方以后,遭受沉重打击的刘备心力交瘁,一病不起。刘备很清楚,他这一生的英雄生涯很快就要结束了,他将不久于人世,而他开创的蜀汉政权还必须延续下去。他心里也很明白,接替他皇位的将是他的长子刘禅,而刘禅现在只有十七岁,还是未成年人,他必须找到得力的人来辅佐他。问题是,这个得力的人能够不负他的厚望吗?他应该怎样做一个交待,才能够保证刘禅得到最好的辅佐,蜀汉政权能够延续下去呢?请看下集永安托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