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漠烟文集 > 大散关

大散关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准确地说,是爱国诗人陆游气吞千里的诗句驱使我目睹了大散关的雄姿。

    丹桂飘香、鸣雁雍雍的季节,我突然“老夫聊发少年狂”乘慭暇之际,独自骑车从天水出发去宝鸡旅游,首选景点便是位于宝鸡市西南19公里处的大散关。

    沿310国道经过两天的艰难跋涉,昼行夜伏,终于抵达宝鸡,不料却遇上天不作美——雨整整下了一宿!

    第二天早早起床,盼着雨停。但老天有意考验我的诚心似的,仍一阵紧似一阵地下着,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我不想在客旅中对雨独思,亦不想听雨愁眠。于是,我毅然冒雨踏上征途。

    蜿蜒起伏的川陕公路上,只有我一个骑单车的前行者。

    两岸危峰高耸,群山叠翠,谷中水势浩大的清姜河喧嚣而出,涛声轰鸣。我看着公路赛自行车前轮射出晶亮的扇形水珠,在涛声和雨声中醉心于这难得一听的天籁之音。只有偶尔卷着一团白色水雾的汽车从身边呼啸而过时,我才明白我仍在雨中。

    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疑惑中,我迤逦行进至“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大散关。

    大散关依山傍水,坐落在咆哮的清姜河西岸。它背靠大散岭,面朝东面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往南则是云蒸雾绕的秦岭山脉。

    东西两峰相距不足百米,中间还有一条30余米宽的大河,在此设关,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从飞檐四眺、挂有“古大散关”匾额的门楼入关,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关楼。关楼高两层,古色古香,气势逼人。城墙壁立数丈,垛堞上旌旗招展。虽不见一兵一卒,自是威风凛凛;未闻颦鼓鞺鞑,已觉杀气腾腾。

    关楼正墙上,左右对称书有“正心修身,精忠报国”八个大字,让人顿生肃敬之意。南北二墙上亦有许多名家巨擘的题字,但最吸引人的还是陆游和唐婉的釵头凤和岳飞的满江红。它们分别让人想起那个凄婉绝美的爱情故事和抵御外侮却被奸佞所害的民族英雄。

    雨在不知不觉中停了,云开雾散,秋阳当顶,山河草木像洗过一样苍翠欲滴。扶着关楼背后陡峭的台阶而上,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直达峰顶。峰顶筑有一座烽火台,登台俯瞰,四野尽收眼底。但见群山合围,云雾缭绕中密林蓊郁,清姜河像一条玉带,时隐时现于斗折蛇行的谷中。

    顺紧靠烽火台的小道下坡二十余米,有一座方圆不足300平米的平台,这就是著名的大散关和尚原古战场。平台被东西走向的一条走廊一分为二,西面紧靠险峻的大散岭,上可通观音阁;北面是一条长约四十米的关墙,墙外林壑纵横,古木参天,墙内依次陈列着宋军当年的守城军械:有三弓床弩,群豹横奔火箭,手铳火炮,猛火油柜和巨大的抛石机等;南面是抗金名将吴玠、吴璘的石雕。兄弟俩身被戎装,气定神闲。哥哥吴玠右手支腿、左手握拳于胸端坐,虎视来犯之敌;弟弟吴璘双手拔剑立于哥哥身后,一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气概。二人背临万丈绝壁,给人一种超迈横绝、寸土必争、誓与雄关共存亡的震撼与鼓舞。

    大散关,周时为散国的关隘,故亦称“散关”(周人灭商后,为控制政权,先后两次分封王族亲属和少量异姓重臣为诸侯。封在宝鸡地区的有矢、散、西虢、井、鳟等国。)其遗址范围南起秦岭梁(今凤县煎茶坪),北至益门镇(今宝鸡),为我国最长的古关,位居中国十大名关之列(居庸关、山海关、雁门关、娘子关、宁武关、平型关、大散关、嘉峪关、友谊关、紫荆关)、关中四塞(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南有武关)之首。雄关地处山势险峻、层峦叠嶂的陈仓道(即故道,从陈仓向西南出散关,沿嘉陵江上游谷道至今凤县,转向东南入褒谷,出谷即到汉中),是关中通往西蜀的唯一要塞。自古以来,就有“川陕噤喉”、“关控陡绝”之说,兼有李白蜀道难的渲染,更使人望关兴叹,生“不与秦塞通人烟”之心。据史记载:“北不得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固关中。”其战略位置之重要,可见一斑。

    伫立于散关古战场,关墙外的密林深处似乎突现刀光剑影和连天炮火,劲风松涛伴着铁枪铮鸣和战马嘶嘶滚滚而来特定的时空环境不得不让人回到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那个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大散关和尚原的秋天。

    金秋十月,金兵为夺取汉中,进窥川蜀,发重兵攻打大散关以期打开川陕通道。金将没立从凤翔、乌鲁折合从阶州和成州分两路浩浩荡荡、进逼散关。吴玠、吴璘兄弟望着如洪水般喧天涌来的金兵,面无惧色,率领两千将士凭险力拒,竟四战四捷,打得来犯的没立、乌鲁折合胆战心寒。金兀术闻战事不利,大怒,深以为耻,亲率从各地纠集的兵力约十余万众,架设浮桥,跨过渭水。从宝鸡结连珠营,垒石为城,步步紧逼,与吴玠所部的宋军夹涧对峙,意与宋军决战。

    吴玠、吴璘利用金兵劳师袭远、山林作战骑兵优势发挥不出的弱点,一面出奇兵偷袭金兵粮道,一面令两千精兵持劲弓强弩,出其不意掩其不备,分番迭射。一霎时,千弩齐发,箭镞如雨,繁如星注。宋军弓矢连发不绝,骄横狂妄的金兵哪里遇到过如此猛烈的抵抗?顿时人仰马翻,溃不成军。吴玠、吴璘趁机出兵反攻,大败金兵。兀术亦身中两箭,以刀割须混入乱军中狼狈逃走。兀术“仅以身免”(见宋人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剃其须髯而去”(见宋史?张俊传)。此后,宋金仙人关之役,金兀术再次被吴玠打得惨败。兀术“几为宋军所杀,赖韩常援而出之,韩常被宋军射损左目。”(大金国志)

    大散关和尚原战役,斩杀金兵千人,俘获甲兵万计,是宋金交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它在散关历代七十余次的战役中,被列入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之一。其意义在于:血洗靖康之耻,使川蜀不失,保全了南宋偏安东南的半壁河山。

    这个历来为兵家所争之地,还有许多次关于散关的战争和历代诗作。如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三国志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的魏蜀大战;拖雷入散关的伐金之战等。诗作中有李商隐的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陆游的夜观秦蜀地图,清人乔光烈的大散关等,都为散关博大精深的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瑰丽篇章。

    至于史记所载老子出函谷关后“飘然西去,不知所踪”那么老子究竟去了哪里?他最终所出之关究竟为何关?道德经究竟成书于何处?对此,史学界长期存在着两种说法:一说是老子所出之关为“函谷关”;一说是为“大散关”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比较倾向宝鸡旅游专家刘晓应先生的观点:老子西出之关应为为大散关。其线路大致是:出洛阳,过函谷关,经天台山,过玄关,出大散关,由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又回到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去世。确定了老子所出之关,找到了老子著书的相关证据和史料,那么他上下五千言的辉煌巨著道德经的成书处,也就不可置疑地成为了大散关,大散关也就不可置疑地成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往事越千年,我的旅思在穿越了厚重尘封的历史积淀后,追随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为矢志报国而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驻守宋金边界大散关两年的伟大爱国诗人陆游身边,定格在他“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险山恶水间的戍边生涯,聚焦在他那篇灿若星云的、在众多咏叹大散关的诗篇中被推为翘楚的书愤上。

    不知千里之外,瓜洲古渡头的打渔船,可载得动诗人报国无门的满腔愁绪和无限怅惘?不知这万仞山下,秋风横扫的的一爿孤关,可装得下诗人至死也没有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悲愤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