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丁巴达吉文集 > 南京的秋

南京的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虽然还未曾经历南方传说中的不容易熬过的湿冷的天气,区别于北方干冷的令人难受的冷,但着实却体会到了南方传说中的夏之酷暑。火炉一喻,无比妥贴。我这个从未曾在30c以上的空气中生活呼吸过的北方佬,在35,36c,甚至近40c的高温之中,白天吃不下饭,夜里睡不着觉,生存真的成了煎熬,可就这么煎熬着,就熬到了南方的秋的到来,一下子,我觉得到了天堂一般的境地,也深深地爱上这南方的秋了。

    20c左右的空气中,最适合骑自行车出去悠跶了。去燕子矶看浩荡的长江,去栖霞寺看满山火红的枫叶,去玄武湖,体味西湖一般的秀美,去钟山,踏寻先人的足迹,感觉历史鲜活的在自己的血液中跳跃穿梭。

    是的,历史。历史二字是我进入南京的一刹那,就不自觉的跃入意识中的第一个词语。不象兰州,在兰州这样的城市,一个个体是极难于产生一点历史感的,历史仿佛离生活在兰州的人们很远很远,兰州好像永远是历史书上的最不起眼的一小页,一小段,甚至一句,兰州边陲的地理位置,经济人口的不发达,所决定的文明的边缘地位,使兰州永远那么平庸,那么不起眼,惟一留下的概念好似就是一个同样的人生存的地方,甘肃的首府,如是而已。对于甘肃外来的人而言,又有谁清楚甘肃究竟是怎么一个概念呢?甘肃这个地方带起外来人的感性认识与外延联想太少太少。西安都已经大大的不同了。那么拉萨呢,拉萨带给人最大的冲击性概念是把人忽然又从历史中抽离出来,去拉萨的人大约多数都是把它与世外桃源一类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本身就没有期望有什么历史,就算到了拉萨,听导游讲了文成公主,金成公主的故事,也仅仅是为了拥有一点点历史的痕迹的感觉,或者,拉萨便跟更广阔的人类进化史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与有许多的人集聚在一起产生的文化经济历史有太多瓜葛,可是,南京不同了。

    三江源头,都在青海,都在青藏高原,可是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繁荣昌盛都在这两条大河的下游口。上游的纯净、贫瘠未开发,孕育了下游的人口密集,土地富饶,文化发达。这是自然的必然选择。南京恰恰就在长江的尾巴近处,再往下稍一走,就是长江奔流入海的入海口,十里洋场的上海了。

    太多的人曾经在这里生活,现在将来恐怕都是如此。故而演绎了太多的故事,那就是文化,那就是历史。所以在南京,尤其对于一个外来者,你很难轻而易举的摆脱一种对于历史的顾盼惦量,呼吸进去的是历史,吐出来是历史,历史让南京变得丰富而多情。让南京变得古老而沉重。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那还是一个最易于最热情于思辩,于进行一些行而上思考的年纪。曾经问我自己一个有些可笑有些愚蠢的问题,毛泽东的父亲与鲁迅哪一个更为伟大。这着实是一个糊涂不清,太抽象,限定条件太不充分的问题。如果真是本着凡有问题必有其解的这样一个朴实的想法,也不耻笑,也不讽刺,而是试图给出一个朴素的答案,可能得澄清的概念,重新定义的词语都要写上几大本书,甚至最后还要否定这个问题的提法,归结于问题的不成立等等可能。可是,有一点,关于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两个不相关的人在历史中被联系在了一起,或者说,任何一个存在过的人,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被明显或不明显的联系在一起。

    人是终究要腐朽的,生于尘土回归于尘土。可是人又注定是不朽的,那是历史的功效。

    从物质上讲,物质不灭。王朔的一本书中戏言,你和你喝水的茶杯子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有物质上的关系。那从物质运动循环的观点上讲,不无道理。具体的论证说明究竟你现在指甲上的某一个特定的分子中的原子是否来自于刚才你从某市场买回来的一颗青菜,而那颗青菜所施的肥却来自于城市那头的一个贫民区的厕所,而那肥料中又恰恰包含着孔夫子当年说那句“逝者如斯”时的舌头尖上的那个同一个原子,这是一件愚蠢的事情,至少现在的文明科技发展看来如此。可是却也生动的说明了物质的不朽是不荒缪的。那么不单讲物质的人,讲整个的人,一个不仅有血有肉,吃吃喝喝,生产商品,消费出垃圾的人,而且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行动的人,对这样的人而言,又何以不朽呢?

    如果我们把参考不要选择得太浩渺无边,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人之不朽,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生于尘归于尘(猪狗也同样如此),而是在历史的发展中,通过历史在创造不朽,达到不朽。而这历史的构建,绝对是千万个鲜活的个体的生活的总和。而且无论平凡人,还是不平凡人。伟人、凡人也是局部的概念。同时,伟人更容易被人们常提起,常与历史牵扯在一起,那是历史学的方法,我们总是用伟人来标记过去的年代与故事要比用大家不知道的张三李四要方便一起,而且要容易一些。

    毛泽东的父亲,也许他的爷爷,他的爷爷的爷爷,都是历史标记中不会用到的平凡人。可是正是这平凡人,生养出了最终用来标记历史的伟人毛泽东。毛泽东后来读到了鲁迅的书,打响了他,或许些微对他产生了一定想法,两个人直接产生了历史中的联系。可是这本身已很纤细的牵连过程之中,又有多少实在发生过却无法被查证理清的另外千万人的介入呢?这才是历史的微妙与伟大之处。

    所以常常想,也许关于理解个人在历史中的不可忽略与更替的影响与作用的最好方法在于不防想一想你今天下午刚刚经历的生活,看看你自己(历史中的一个独特又不唯一的个人),究竟是怎么与这个时刻以及之前之后时刻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并且在历史中向前涌动,形成一股不朽的人的史篇。

    哦,我记起来了。中午吃了一顿饭,之后睡了一小时,然后坐车去浦口听了一次课。然后又坐车回来,又吃了一顿饭,看了几页书,然后,然后就在这儿,不是在写这些字吗?

    吃饭,吃的什么饭?米饭,菜是豆角,粉条、土豆、鸡块。米从哪来,东北的哪块土地,哪个农夫播种,哪个机器收割,哪个收购局把它送到哪个工厂,哪个工人把它装入口袋,乘上哪一趟火车,又改乘哪样一辆汽车,走了怎样的路径,见了怎样的人,遇到了怎样的批发商,见到了现在的饭馆主人,煮成了饭,盛到了我的碗里,这中间,多少人生存生活的图像一一再现,我与他们每一个却联系在一起。还有菜,还有肉。

    坐车去浦口,经过长江大桥了吧。也许这座建于68年的桥已经见过了太多的人,可是那修桥的人在哪里去了。在不在都不重要,事实上是我与以前的人也联系在一起。

    回来又吃饭,吃的米仍然是同一块地里的米吗?我买饭的钱又要去让哪一个人去吃哪样的饭?还有菜,还有肉。

    看几页书,谁的书,林语堂的书,拿破仑的情书。可被哪一个句子打动,可被哪一个想法电击,与林语堂、拿破仑神交的过程中,还介入了另外许多人,印刷厂的工人,出版社的编辑,造纸厂的工人,林场的看林人,以及生养了林语堂与拿破仑的人,以及给他们饭吃的许多别人,我与这所有的人也联系在一起。

    于是,我明白,我是与千万故去的、正在活着的和将来要来到这世上的人联系在一起的平凡又独特却不唯一的个体。我会不朽,借助于这个我们共同创造的勾连在一起的历史。我们互相存活在其中,我们所有历史中的人。

    南京,有过多少的历史可以让人回想,燕子矶头,多少人地指点江面。可李白却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喝醉酒的李白与我到达了同样的空间,却被时间阻隔。可否有可与我畅谈他的诗的人必定有在于这同一时间之内的,可却不能遇见于同一个燕子矶头,这是空间的阻隔。

    紫金山上,多少人来人去,多少人去人来。不仅仅朱元璋葬在这里,不仅仅孙中山葬在这里。这里埋葬着更是千万人所构建起来的历史,是人民创造与推动的历史的前进,这是不朽的真理。可谁又是人民,人民不是某一特定的人群,人民是所有存活在这世上的生灵,平凡人与不平凡的人。平凡人无名而来,无名而去,可在历史的延续功效上,毫不比用来标记历史的伟人逊色。朱元璋修陵,也许是期望永垂青史,事实上永垂青史的仍然是历史本身,他个人也仅仅成了一个让人们借以读取历史的符号,活着的人们的感受难道不是明证吗,有谁是来感叹朱元璋的伟大,都是感受历史的不朽以及正在存活的欢欣。孙中山先生葬于此,供后人参观不知是什么具体的缘故,但肯定是脱离了中山先生自己生前的把握与预料。人死亡后,哪怕生前伟大高傲雄辩,也无法再站出来为自己说一句话了,于是可能产生荒唐的一些局面。当汹涌的人流各怀着不同的难以揣测的目的来吵闹、来娱乐、来伸长了脖子往这个生前的英雄的墓穴之中观望时,你无法不觉得这是一种,一种对于死者清静的亵渎。可是这又是历史必然造成的嘲讽小品。被误解,被误读,甚至被背叛,这是所有伟人不可避免的结局。活着时对你脸上吐唾沫,死了之后顶礼膜拜,活着时将你钉上十字架,死之后跪在你的像前,这是历史中的伟人。

    中日战争,南京的历史又被悲剧性的抹上了一笔。我怀着压抑的心情参观过大纪念馆,立马骑着车跑到了莫愁湖,去透一透胸中的闷气。在一些极端的历史事件上,人的渺小,荒诞,复杂,历史的无情、嘲弄,真实被展现无遗。那场事件的预兆究竟出现在何时,那场事件的影响又将影响多久以后的人类生活,不得而知,唯一清楚的是,历史是无法被估计被预料的,发生了,就是历史,未发生的,尚可尽力。

    那天骑车从悒水门进城,城门下,那些纳凉的休闲的人群看着格外叫人欣喜。禁不住也要加入进去了。我坐在那让一个从湖北来的中年妇女给我修了一次脚,跟那边的老大爷聊了一会关于南京的天气。然后又让一个戴着老花镜的慈祥的老大爷给我掏了一次耳朵,舒服极了。城市之上,是解放军渡江胜利纪念馆,是毛泽东当年打败蒋介石军队攻占南京的见证。可以猜测一下当年毛泽东吟那首诗时的心情何如?“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可是我们却实实在在的又在延续这历史,又在创造新的历史。这来来往往的人,湖北来的修脚师,掏耳朵的技人,乘凉的老大妈,开着跑车经过的青年,急匆匆的往家里赶的下班工人,都在无可逃避的在生活之中生活,无可逃避地在历史之中生活。

    就在那一刻,我知道,每一个人都将不朽,在历史之中不朽。

    2003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