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杜霞文集 > 徐光耀慷慨自拔斋

徐光耀慷慨自拔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此刻,我坐在自拔斋里。自拔斋的主人,是写过小兵张嘎、新兵马强的老兵徐光耀。

    面前的徐先生气色不大好,但精神是硬朗的。当他用那瘦削而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手时,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个兵的力度。

    回到家乡工作后,一直想拜望一下先生,只是机缘难得。前几日电话联系时,得知先生患了重感冒。我深知一个七十五岁高龄的老人对疾病的承受能力,于是连忙说改日吧,尽管心中不免怅然。但先生似乎听懂了我的急切,电话的那一端传来了他沉稳清朗的声音:来吧,后天,好不好?

    读先生的文字,知道了先生的自拔斋,还有自拔斋里悉心经营起的“收藏”及至在这间颇显拥挤的小书房里落座,看着满满当当的几架书、一幅幅笔意浑厚的墨宝、还有先生从摊上“淘”来的瓶瓶罐罐、杯盏盘碟,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直见性情的素朴以及素朴之中盎然的情致。

    谈话很自然地从自拔斋里这些大大小小、随处可见的“宝贝”们说起。先生晚年添了一好:文物收藏。不过,先生“玩物”纯属自娱,既不为附庸风雅,也不为增值谋利,更不会为此而丧志“量力而为,随遇而喜”是他自己总结的玩物之“道”本着一颗平和超功利的审美之心,先生自言获得了“很少杂质的快乐”

    指着柜顶一件仿乾隆的青花双狮尊,先生告诉我说,明清的器物里,他只喜欢这青花,相比之下,还是唐以前的东西更合心意,厚朴憨拙中,透着一股天成的灵动,而那些镂金错彩的宝器,往往因为雕琢太甚而失了这份民族根性里的大气。

    燕赵的慷慨悲歌,是古已有之的传统,生于斯长于斯的徐先生自然秉承了这一方水土的沉雄气脉。少年时代的徐光耀最为着迷的,是七侠五义、隋唐演义、精忠岳传这些洋溢着豪侠英气的传奇故事,正是怒发冲冠的岳飞、侠肝义胆的关云长、纵横江湖的展雄飞,正是那一段段或惨烈、或壮丽、或苍凉、或高亢的前朝旧事,让清寒寡淡的日子有了光亮,有了滋味,也给了他最初的文学感觉,在他日后所创造的人物身上,无论是平原烈火中的周铁汉、小兵张嘎中的罗金宝、老忠叔,还是望日莲中的女交通员,都有着为徐光耀所崇尚所向往的英雄气质:机智、果敢、热忱、坚定、深明大义、不屈不挠。

    但他真正步入文学的殿堂,还是1947年在华北联大文学系做插班生的时候。八个月的学习生涯,使他对文学创作有了个基本的入门了解,而且,在那里,他第一次读到了红楼梦。那绝对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生命震撼,先生说,整整有四十天,他都沉浸在小说的氛围中,悲悲喜喜,如醉如痴。

    不过,如此淋漓快意的阅读体验在以后的日子里却很难遭遇了。当文艺被政治捆绑得越来越紧时,连读书也需要先进行一番阶级路线、思想立场的甄别鉴定。老舍、爱伦堡都是徐先生喜爱的作家,但一想到他们的“同路人”身份,这“喜欢”也变得不尴不尬起来。往往是读得正投入、正酣畅的时候,脑子里忽然亮起了政治的“红灯”于是急忙收心敛性,真诚思过,惶惶然检视自己是否有同情“异己”、丧失警惕的苗头。先生说直到进入新时期,他还难以从此种阅读“症候”中摆脱出来,每读文章,首要的任务是判断主题是否正确、思想是否健康,是否与既定的路线方针有偏差——而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已经成了一种下意识的思维活动。

    说起那个颠倒错乱的时代,先生不禁苦笑。于是,话题不由地又转到了先生刚刚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力作——昨夜西风凋碧树上。这是一次人生之旅的回眸,更是一番心路历程的剖解。那小兵张嘎式的从军经历,那相濡以沫的眷眷深情,还有那对战争、革命,对政治生活的更为深入更为人性的思考,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写作者坦荡的襟怀和过人的勇气而作为此书主干的昨夜西风凋碧树,则以冷峻的审视,无情的拷问,以及不失从容悲悯的气度,葆有了历史的深度和文学的品格。这篇洋洋六万字的回忆录一经在长城上发表,即引起强烈的反响。而1957~1958年——这段“头朝下脚朝上的历史”这段我们不忍触碰的伤痛,在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尘封之后,终于浮出了记忆的水面。

    据说,此文完成于太行山中一间废弃的小土屋。前年夏天,先生将自己的七旬之躯放逐于山野,靠着方便面和饼干,靠着他亲手浇种的菜蔬,靠着“小米加步枪”时代练就的意志,一个字一个字地筑起了这座属于他,也属于我们的精神长城。其间的种种困顿劳碌,我们不得而知,但难耐的酷暑、蚊虫的叮咬、以及超强度写作对身体的透支却是不难想象的。我想,当先生于小土屋里卧听山籁之际,那曾经的风雨、过往的烟云一定也会悄然入梦吧。

    及至读过此文,我才知道那个嘎眉嘎眼儿的小嘎子竟是“反右”运动意外结出的“苦果”当精神濒于崩溃之时,是嘎子、是抗日的峥嵘岁月让徐先生的精神和情绪“一下子都‘拔’了起来”于是乎忘掉了眼前的厄运,看来“自拔”在先生那里是颇有传统的。恰如林则徐以“制怒”二字来自律一样,先生将书房名为“自拔斋”想来也有自勉自戒之意。滚滚红尘,孽障纷扰,只有时时自拔,超然物外,才能葆有澄明质朴的心性。我忽然间有些懂得了为什么先生要选择那样一个偏僻的所在来完成这次精神的历炼与跋涉,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沐浴着山野的宁静,那一刻,先生一定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土地、历史和人民。

    可先生又往往是不能自拔的。否则,那昨夜肆虐的西风,又怎能隔了四十年的一段长路,刮到今朝的梦里?并非不知痛定思痛的不堪,也并非不知抹煞记忆的轻松,但先生这一次是决意要沉下去了,沉到火里,沉到血中,沉到暗夜的痛楚里,重温那不可理喻的荒谬和疯狂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老兵不老,自拔斋里,羽声慷慨,鼓角悲壮。

    200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