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的风风雨雨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赵光义继位了,赵匡胤的儿子还能有好日子过吗?没有!不仅如此,他的兄弟赵廷美亦被其逼死,毕竟若要按兄终弟及的规定,皇位最终还是要传出去,他不想,更加不愿意。
赵光义的计划终有实现的一日了,赵匡胤为他留下了一片富裕而又美好的江山,全国基本上一统,财富充足。当年即有人提出,将原来打算赎回燕云十六州的金银储存起来,放在都城三个仓内,待这三个仓库储存满时,再以金银召骁勇、炼兵器,一举北上,夺回燕云十六州,或者更多
而如今金银足了,国力强了,而且举国上下欲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呼声亦越来越强了,赵光义开始行动了,就在其继位的第三个年头,确切的说是第四个年头。因为赵匡胤在开宝九年十月驾崩,这一年赵光义继位,继而改元太平兴国,在太平兴国四年春,赵光义决定北伐了。
以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北路招讨制置使,分命节度使河北崔彦进、彰德李义琼、彰信刘遇桂州观察使曹翰,四面进讨,侍卫马军都虞侯米信,步军都虞侯田重进并为行营指挥使,将其军以从,更命云州观察使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以断燕蓟援师,其声势可谓壮观。
很快北汉很快就在大宋雄师的打击下投降,宋军继续前进,毕竟一个小小的北汉并不是赵光义的目标,如此弹丸之地,对于刚刚继位的赵光义来说,连塞牙缝都不够,岂能满足他的胃口。
河北诸州的乡民闻得大宋欲伐契丹,自是喜不自禁,毕竟民族有别,河北之民自然希望中原汉王朝一统天下,是以自愿为大军担任向导者百余人。
很快大军便攻到了幽州城下,只要拿下幽州城,燕云十六州便打开了一个缺口,就等于拿下了一半,契丹汉臣纷纷来降,甚至契丹将领亦有降者。
如此阵势赵光义又亲自出征,大有一举拿下燕云十六州之势,但命运就是如此的奇怪,顺理成章之事,已是发生了惊天逆转,大宋王朝的雄师与契丹战于高粱河,但结果败了,不仅败了,而且很惨。主帅赵光义负伤了,南撤了,赵光义的计划也因此而破产了。
也就是在这一年,赵光义从前线回来后逼得赵匡胤长子德昭自杀,其中原因自然是皇位之争。前线战败的消息传来,甚至传说皇帝赵光义已战死,随军出征的很多大将惧怕契丹长驱直入,既然皇帝已死当然只是情报有误,那就得赶紧选出一位新皇帝,是以众臣僚皆将目标选为德昭,但德昭誓死不从。赵光义回来后,闻知此事,想到的只是德昭对自己的威胁,老子亲自出马去前线打战,你个毛小子竟敢在后院放火,对老子皇位虎视眈眈,这还得了,现在不灭了你德昭,我还能安稳地坐在这龙椅之上吗?但怎么来处置这个德昭呢?当然不能由自己出面干掉他,否则得落下个谋杀亲侄子的名声。是以,赵光义在想着计谋。但进行征战封赏之时,所以随军出征的大将都得到了封赐,唯独将德昭撇开。德昭一看,不对啊!老头子这是干啥,是不是对诸将曾经要立自己一事耿耿于怀啊!这可不行啊!我又没有当皇上的意思。是以当即跑到赵光义面前问道:“为什么其他大将都有封赏,而我没有呢?”好家伙,自己送上门了,赵光义大怒:“不用给你封了,有朝一日连天下都是你的了,还需要封吗?”这下可不得了了,德昭本就是一个胆小之人,那经得起赵光义这么说?如此说法不是逼着自己死吗?当即回去就自杀了。
赵光义的意志并没有被此打垮,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更何况赵光义还在战争中沐浴了十几年,高粱河之败虽然是个大耻辱,但那已经发生了,赵光义并不气馁,他还在继续准备着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
上天垂怜,契丹的国主突然去世了,这简直一下子就震惊了宋辽两国的政界,契丹留下的是那孤儿寡母,赵光义又岂能不乐,赵光义就喜欢干这种欺负孤儿寡母之事。当年欺负过柴荣的孤儿寡母;欺负过哥哥的孤儿寡母;如今契丹再欺负一次也不为过,是以伐辽之事又被赵光义提上了议事日程。
这一次,赵光义有不收复燕云十六州誓不罢休之势,倾国出动,布置更为精细,分三路推进,东路以曹彬为统帅,要知道曹彬的军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伐南唐就是其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之一,曹彬得到赵光义的信任是理所当然之事,是以东路军也成为此次伐辽的主力军,曹彬统帅大军十万有余,直趋幽州。中路统帅田重进,西路统帅潘美,副将杨业,这两位主帅都参加了第一次伐辽战争。赵光义倾全国之力以援三路之师,赵光义亦想过再次御驾亲征,不管是真心也还,还是虚假也好,至少据史籍记载,他曾经也这么提出过,当有臣下提出反对之时,他就放弃了,因为至少上一次的高粱河之败,仍然心有余悸。
三路大军出发了,赵光义坐在京城指挥着前线的兵马,令他吃惊的是三路大军节节胜利,尤其是东路大军,对于这样的进军速度,连身经百战的赵光义亦感到吃惊,东路大军怎会进展得如此神速,莫不是辽人有甚阴谋不成?万不可再让东路大军以如此速度进展下去。驻军的指令从京城发出去,传到曹彬的手中,曹彬自然不敢违背皇上的旨意,十万大军就这样驻扎了下来。
而与此同时,中西两路大军进展也神速,大有一举拿下云州之势,东路大军坐不住了,曹彬自己本人也坐不住了,若再不行动,功劳会尽被中西两路大军所夺,到那时,置他曹彬于何地?众将开始请愿了,曹彬自然是顺水推舟,十万大军又前行了。
在他们的眼中,契丹人似乎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东路大军开始与中西两路大军夺起了功劳。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契丹人并不是不堪一击,契丹人以他们的骑兵不断的袭击着这十万人的队伍,不断地抢掠着他们的粮草。待十万大军到得幽州城下之时,已经是疲惫不堪,但契丹人又岂会给他们任何休整的时机。契丹人在耶律休哥和耶律斜也的指挥下,向宋军猛扑过来,疲劳的宋军只能是疯狂奔命,十万人的队伍立时成了一盘散沙,久经沙场的曹彬此刻亦没了任何的办法,只是在亲兵的掩护下,往南撤、撤了再撤。
东路大军败了,彻底的败了,损兵折将自不必说,所遗弃之粮草堆积如山,令人触目惊心。
很快中西两路军亦开始受挫,西路军损失尤重,副将杨业身死,只有中路军在主帅田重进的指挥下,像样的退了回来。
举国震惊了,赵光义亦惊了,想不到自己这次连孤儿寡母都欺负不了了。他知道在他的手中燕云十六州是彻底的收不回来了,因为赵匡胤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财富=兵将,已基本用完、耗干。
赵光义或许只能怨赵匡胤,那开国的那一批猛将没有被他罢权,或许战局会不一样,但如今已经不再重要,因为赵光义发现原来赵匡胤留下来的治国方针甚是符合他的理想。
在收复失地无望的情况下,以高职安排武将与不给与实权实在是一个好办法,将各地的财富皆上集中央、各州的首领皆以文弱书生领之,那样就不会形成与中央对抗的局面,不仅如此,还在其下设一判官,仍由中央派人,既有行政之权又有监察之职,各州又岂敢再有异心?
赵光义开始大力提倡科举制度,他要给子孙留下一整套的文官制度,堪保国家无恙。科举出仕,十几年便有机会官至宰相,真正做到布衣为相。这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吸引。一朝平民,他朝为官,何人不想,全国上下都将目标投向了科举,谁还会有时间、精力去与中央政府唱反调。赵光义的目的达到了,仅凭一套取士制度,就使得天下读书人为自己效力,终其一世,他还能不满足吗?
或许在他的一生之中,只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两次北伐,换来的只是损兵折将,两次皆兵临幽州城下,却始终未能拿下,赵光义能不遗憾吗?他的遗憾也就成了大宋王朝祖宗的遗憾。
赵光义继位了,赵匡胤的儿子还能有好日子过吗?没有!不仅如此,他的兄弟赵廷美亦被其逼死,毕竟若要按兄终弟及的规定,皇位最终还是要传出去,他不想,更加不愿意。
赵光义的计划终有实现的一日了,赵匡胤为他留下了一片富裕而又美好的江山,全国基本上一统,财富充足。当年即有人提出,将原来打算赎回燕云十六州的金银储存起来,放在都城三个仓内,待这三个仓库储存满时,再以金银召骁勇、炼兵器,一举北上,夺回燕云十六州,或者更多
而如今金银足了,国力强了,而且举国上下欲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呼声亦越来越强了,赵光义开始行动了,就在其继位的第三个年头,确切的说是第四个年头。因为赵匡胤在开宝九年十月驾崩,这一年赵光义继位,继而改元太平兴国,在太平兴国四年春,赵光义决定北伐了。
以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北路招讨制置使,分命节度使河北崔彦进、彰德李义琼、彰信刘遇桂州观察使曹翰,四面进讨,侍卫马军都虞侯米信,步军都虞侯田重进并为行营指挥使,将其军以从,更命云州观察使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以断燕蓟援师,其声势可谓壮观。
很快北汉很快就在大宋雄师的打击下投降,宋军继续前进,毕竟一个小小的北汉并不是赵光义的目标,如此弹丸之地,对于刚刚继位的赵光义来说,连塞牙缝都不够,岂能满足他的胃口。
河北诸州的乡民闻得大宋欲伐契丹,自是喜不自禁,毕竟民族有别,河北之民自然希望中原汉王朝一统天下,是以自愿为大军担任向导者百余人。
很快大军便攻到了幽州城下,只要拿下幽州城,燕云十六州便打开了一个缺口,就等于拿下了一半,契丹汉臣纷纷来降,甚至契丹将领亦有降者。
如此阵势赵光义又亲自出征,大有一举拿下燕云十六州之势,但命运就是如此的奇怪,顺理成章之事,已是发生了惊天逆转,大宋王朝的雄师与契丹战于高粱河,但结果败了,不仅败了,而且很惨。主帅赵光义负伤了,南撤了,赵光义的计划也因此而破产了。
也就是在这一年,赵光义从前线回来后逼得赵匡胤长子德昭自杀,其中原因自然是皇位之争。前线战败的消息传来,甚至传说皇帝赵光义已战死,随军出征的很多大将惧怕契丹长驱直入,既然皇帝已死当然只是情报有误,那就得赶紧选出一位新皇帝,是以众臣僚皆将目标选为德昭,但德昭誓死不从。赵光义回来后,闻知此事,想到的只是德昭对自己的威胁,老子亲自出马去前线打战,你个毛小子竟敢在后院放火,对老子皇位虎视眈眈,这还得了,现在不灭了你德昭,我还能安稳地坐在这龙椅之上吗?但怎么来处置这个德昭呢?当然不能由自己出面干掉他,否则得落下个谋杀亲侄子的名声。是以,赵光义在想着计谋。但进行征战封赏之时,所以随军出征的大将都得到了封赐,唯独将德昭撇开。德昭一看,不对啊!老头子这是干啥,是不是对诸将曾经要立自己一事耿耿于怀啊!这可不行啊!我又没有当皇上的意思。是以当即跑到赵光义面前问道:“为什么其他大将都有封赏,而我没有呢?”好家伙,自己送上门了,赵光义大怒:“不用给你封了,有朝一日连天下都是你的了,还需要封吗?”这下可不得了了,德昭本就是一个胆小之人,那经得起赵光义这么说?如此说法不是逼着自己死吗?当即回去就自杀了。
赵光义的意志并没有被此打垮,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更何况赵光义还在战争中沐浴了十几年,高粱河之败虽然是个大耻辱,但那已经发生了,赵光义并不气馁,他还在继续准备着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
上天垂怜,契丹的国主突然去世了,这简直一下子就震惊了宋辽两国的政界,契丹留下的是那孤儿寡母,赵光义又岂能不乐,赵光义就喜欢干这种欺负孤儿寡母之事。当年欺负过柴荣的孤儿寡母;欺负过哥哥的孤儿寡母;如今契丹再欺负一次也不为过,是以伐辽之事又被赵光义提上了议事日程。
这一次,赵光义有不收复燕云十六州誓不罢休之势,倾国出动,布置更为精细,分三路推进,东路以曹彬为统帅,要知道曹彬的军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伐南唐就是其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之一,曹彬得到赵光义的信任是理所当然之事,是以东路军也成为此次伐辽的主力军,曹彬统帅大军十万有余,直趋幽州。中路统帅田重进,西路统帅潘美,副将杨业,这两位主帅都参加了第一次伐辽战争。赵光义倾全国之力以援三路之师,赵光义亦想过再次御驾亲征,不管是真心也还,还是虚假也好,至少据史籍记载,他曾经也这么提出过,当有臣下提出反对之时,他就放弃了,因为至少上一次的高粱河之败,仍然心有余悸。
三路大军出发了,赵光义坐在京城指挥着前线的兵马,令他吃惊的是三路大军节节胜利,尤其是东路大军,对于这样的进军速度,连身经百战的赵光义亦感到吃惊,东路大军怎会进展得如此神速,莫不是辽人有甚阴谋不成?万不可再让东路大军以如此速度进展下去。驻军的指令从京城发出去,传到曹彬的手中,曹彬自然不敢违背皇上的旨意,十万大军就这样驻扎了下来。
而与此同时,中西两路大军进展也神速,大有一举拿下云州之势,东路大军坐不住了,曹彬自己本人也坐不住了,若再不行动,功劳会尽被中西两路大军所夺,到那时,置他曹彬于何地?众将开始请愿了,曹彬自然是顺水推舟,十万大军又前行了。
在他们的眼中,契丹人似乎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东路大军开始与中西两路大军夺起了功劳。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契丹人并不是不堪一击,契丹人以他们的骑兵不断的袭击着这十万人的队伍,不断地抢掠着他们的粮草。待十万大军到得幽州城下之时,已经是疲惫不堪,但契丹人又岂会给他们任何休整的时机。契丹人在耶律休哥和耶律斜也的指挥下,向宋军猛扑过来,疲劳的宋军只能是疯狂奔命,十万人的队伍立时成了一盘散沙,久经沙场的曹彬此刻亦没了任何的办法,只是在亲兵的掩护下,往南撤、撤了再撤。
东路大军败了,彻底的败了,损兵折将自不必说,所遗弃之粮草堆积如山,令人触目惊心。
很快中西两路军亦开始受挫,西路军损失尤重,副将杨业身死,只有中路军在主帅田重进的指挥下,像样的退了回来。
举国震惊了,赵光义亦惊了,想不到自己这次连孤儿寡母都欺负不了了。他知道在他的手中燕云十六州是彻底的收不回来了,因为赵匡胤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财富=兵将,已基本用完、耗干。
赵光义或许只能怨赵匡胤,那开国的那一批猛将没有被他罢权,或许战局会不一样,但如今已经不再重要,因为赵光义发现原来赵匡胤留下来的治国方针甚是符合他的理想。
在收复失地无望的情况下,以高职安排武将与不给与实权实在是一个好办法,将各地的财富皆上集中央、各州的首领皆以文弱书生领之,那样就不会形成与中央对抗的局面,不仅如此,还在其下设一判官,仍由中央派人,既有行政之权又有监察之职,各州又岂敢再有异心?
赵光义开始大力提倡科举制度,他要给子孙留下一整套的文官制度,堪保国家无恙。科举出仕,十几年便有机会官至宰相,真正做到布衣为相。这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吸引。一朝平民,他朝为官,何人不想,全国上下都将目标投向了科举,谁还会有时间、精力去与中央政府唱反调。赵光义的目的达到了,仅凭一套取士制度,就使得天下读书人为自己效力,终其一世,他还能不满足吗?
或许在他的一生之中,只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两次北伐,换来的只是损兵折将,两次皆兵临幽州城下,却始终未能拿下,赵光义能不遗憾吗?他的遗憾也就成了大宋王朝祖宗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