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半农半读岁月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看到今天家长们花钱送孩子去参加野外拓展训练等,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我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早产儿,母亲生病住院四个多月没吃过她的母乳,祖父母有时抱着嗷嗷待哺的我到生产队的同姓伯母们那里蹭些奶吃,合作食堂的大锅汤(饭)谈不上营养,导致我一生总是矮人一头。我上学前很小就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了,很多还是生产队长在竹编的喇叭筒里统一安排的“工作”如捡拾没收干净的粮食、捡拾牛粪,摘桑叶、扯木叶(扯青)、抱谷子、背粪、参加修水库等。文革中期我开始读书了,上学加入的不是少先队,而是红小兵组织,再大一点成了红卫兵。红小兵组织不象现在的少先队分大、中、小队长,而称连、排、班长,连长相当于现在的学生会主席,排长相当于现在的班长,班长相当于现在的小组长。那时的少年儿童每年不过六?一儿童节,而是在5月7日这天集中到公社纪念毛主席“五?七指示”(“学生也是这样,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发表多少周年,不断强化学农意识。我读小学时节假日、星期天都要出工干农活。一般每天早、中、午出三次工,可以挣工分3至5分。当时一个男壮年劳动力可挣10分,老年人、妇女、体质较差的社员挣8至9分。到年终会计集中决算后,10分算一个劳动日,一个劳动日价值1角多钱,意味着我们小学生一天出三次工,可挣几分至1角钱。从那时起到离开家乡前,我都是被列入了生产队记工分的正式名册的,有时还要参加生产队开会进行民“评工分”(即劳动一天计几分),相当于现在单位根据人的能力表现定级。
我们平时上学期间每天早上都要出工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中、下午上学,有时晚上还要在月光下参加“搞夜战”如背土、扯(拔)棉杆等。此外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还要各放半个月的农忙假,集中时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那时我除了梨田、打谷子、抬石头以外,几乎所有的农活都干过,也学会了相关农业生产技能。有时生产队长也安排我用石灰水在墙壁或山石上,用黑体字书写“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农业学大寨”、“以阶级斗争为纲”之类的标语挣工分。
回想那时参加生产队农业劳动,不完全是苦累和烦恼,出工时还能听大人们摆龙门阵,听有文化的地富子女讲传书故事、唱川剧名段。以前上过江钢(大跃时大批的青壮社员上江油、广元等地大练钢铁)的人讲见闻,描绘坐火车的情景。有时也听大人们开男女玩笑,感觉大伙嘻嘻哈哈,挺乐观好玩的。
那时在农村除了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有时也创收挣点私房钱,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勤工俭学,如割蓑草,挖半夏、摘桑果、捡拾桐籽(榨机油用)、收集杏核(杏仁入药)等,背到10多里远的场上去卖给供销社,可以挣几角或1元多钱,能贴补买笔墨或作业本用。
上学后在学校也有大量的农业生产劳动。在大队小学读书时,每次劳动都要从家里带锄头、背篼、粪桶、镰刀等,用完当天再拿回家,人小经常把粪桶摔坏。小小年纪就与老师们一起种小麦、玉米、棉花等,同时既要从小河里或挑或抬水增加厕所的粪水,或挑或抬粪水去增加庄稼的肥力,还要经常给学校旁边的盲人抬吃水。
到了公社附设初中读书时,人长大了一点,种的地也远一点、多一些。那时我们自带的锄头、背篼就放在铺大通铺的寝室里,粪桶等由学校置备,不用从家里带了,但要带自己生火煮饭的柴火锅灶。
公社学校非常缺水,有时每班要轮流到山下水库去挑水。一个周末的夜晚,年久失修的吊脚楼式的厕所整体坍塌,好在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接下来修建新厕所时,我们又停课劳动了好长时间,一锄一锄、一筐一筐完成了新建设厕所的平场和粪坑的开挖。在公社读初中期间,假期也要返校收庄稼或给棉花进行“三搬五打”、喷农药、摘棉桃。
我父亲当时是生产队的记分员,因小弟弟生重病住院要护理,生产队长安排我在假期代替父亲记工分,过了一把当队干部的瘾。记分员有时还有些小权力,如有些不好计时、定量的劳动,到底记几分就由记分员灵活掌握,所以社员们那段时间对我都比较客气。
1975年至1976年,笔者随公社小学两个附设初中班的师生上海拔较高的铜锣山(如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峰观所在地)开门办学。近90个农家子弟,用稚嫩的小手和双肩,在开垦的几十亩荒地上播种、收割,轮流下山挑水、背煤、买柴。在繁重的农耕之余,还要在油灯下办大批判专栏,自编、自演节目到农田水利工地上去慰问演出,在“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之余,才抽空学习一些文化知识。那时我们的最高理想就是用汗水确保无产阶级江山永不变色,将来能有机会留在校办农场当一名拖拉机手。
1976年我被推荐到区所在地上高中,高中每个班在学校后的陡峭高山顶上种了很多庄稼,一个班能收上千斤粮食。当时主持工作的校革委主任,尤如一生产队长,很少见抓教学,却经常在陡峭的山顶上转悠,回来就通知哪个班的地里长草了,哪个班的土地缺肥了,哪个班的粮食应该抓紧收割了。有时班与班之间还为争学校的农具而发生矛盾。那时如果遇到夏初降雨,便立即全校停课,到学校附近生产队支农抢栽红苕,很多时候为了“抢天气”饭也顾不上吃。
我们读高中不仅要种庄稼,而且还要利用收割后的麦草和玉米杆烧砖瓦。一次轮到我们班昼夜烧砖瓦,因某种原因中途回教室上课,校主任气冲冲地来到班上,命令停止上课,将上数学课的代理班主班和全班同学整整训了几节课,无奈我们班又停止上课,在烈日下去继续烧烧砖瓦。
1978年,我考上大专进城读书了,没想到大专班上也有责任地。当时对班上对于来自知青和农村的学生都是种地的内行,而对来自城里的应届生却仅仅是好玩。后来的学校不那么看中庄稼的长势和收成了,甚至到后来基本就放弃耕种了。
现在,学生时代已经渐渐远去,但半农半读的磨砺对我却受用终生。一段时间我也曾纠结过,小时候经历了繁重的劳动压力,如初中时要背150多斤木叶(扯的青)到4里远的山下田里,不能说对身体没影响。但现在想来,我吃苦耐劳的意志、一些兴趣爱好和实际动手能力却是那时培养起来的。我从小学会了织毛衣、缝补衣服、用麦杆纺织草帽、做简单的木工活,也土法做些玩具,如纸风车、用竹子编“铁环”、用牛皮纸做演节目的手枪套(再用褚色油漆刷后完全以假乱真)。在中学时经常在大街上写黑板报引来不少人围观,还为其它班办的专刊画刊头、写标题、画插图;在农村陪嫁的柜子、箱子上美画,增添喜庆和祝福气氛。这些经历对后来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帮助也较大,如今我经常感慨,当年的半农半读经历,也许才是真正接地气的素质教育。
看到今天家长们花钱送孩子去参加野外拓展训练等,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我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早产儿,母亲生病住院四个多月没吃过她的母乳,祖父母有时抱着嗷嗷待哺的我到生产队的同姓伯母们那里蹭些奶吃,合作食堂的大锅汤(饭)谈不上营养,导致我一生总是矮人一头。我上学前很小就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了,很多还是生产队长在竹编的喇叭筒里统一安排的“工作”如捡拾没收干净的粮食、捡拾牛粪,摘桑叶、扯木叶(扯青)、抱谷子、背粪、参加修水库等。文革中期我开始读书了,上学加入的不是少先队,而是红小兵组织,再大一点成了红卫兵。红小兵组织不象现在的少先队分大、中、小队长,而称连、排、班长,连长相当于现在的学生会主席,排长相当于现在的班长,班长相当于现在的小组长。那时的少年儿童每年不过六?一儿童节,而是在5月7日这天集中到公社纪念毛主席“五?七指示”(“学生也是这样,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发表多少周年,不断强化学农意识。我读小学时节假日、星期天都要出工干农活。一般每天早、中、午出三次工,可以挣工分3至5分。当时一个男壮年劳动力可挣10分,老年人、妇女、体质较差的社员挣8至9分。到年终会计集中决算后,10分算一个劳动日,一个劳动日价值1角多钱,意味着我们小学生一天出三次工,可挣几分至1角钱。从那时起到离开家乡前,我都是被列入了生产队记工分的正式名册的,有时还要参加生产队开会进行民“评工分”(即劳动一天计几分),相当于现在单位根据人的能力表现定级。
我们平时上学期间每天早上都要出工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中、下午上学,有时晚上还要在月光下参加“搞夜战”如背土、扯(拔)棉杆等。此外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还要各放半个月的农忙假,集中时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那时我除了梨田、打谷子、抬石头以外,几乎所有的农活都干过,也学会了相关农业生产技能。有时生产队长也安排我用石灰水在墙壁或山石上,用黑体字书写“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农业学大寨”、“以阶级斗争为纲”之类的标语挣工分。
回想那时参加生产队农业劳动,不完全是苦累和烦恼,出工时还能听大人们摆龙门阵,听有文化的地富子女讲传书故事、唱川剧名段。以前上过江钢(大跃时大批的青壮社员上江油、广元等地大练钢铁)的人讲见闻,描绘坐火车的情景。有时也听大人们开男女玩笑,感觉大伙嘻嘻哈哈,挺乐观好玩的。
那时在农村除了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有时也创收挣点私房钱,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勤工俭学,如割蓑草,挖半夏、摘桑果、捡拾桐籽(榨机油用)、收集杏核(杏仁入药)等,背到10多里远的场上去卖给供销社,可以挣几角或1元多钱,能贴补买笔墨或作业本用。
上学后在学校也有大量的农业生产劳动。在大队小学读书时,每次劳动都要从家里带锄头、背篼、粪桶、镰刀等,用完当天再拿回家,人小经常把粪桶摔坏。小小年纪就与老师们一起种小麦、玉米、棉花等,同时既要从小河里或挑或抬水增加厕所的粪水,或挑或抬粪水去增加庄稼的肥力,还要经常给学校旁边的盲人抬吃水。
到了公社附设初中读书时,人长大了一点,种的地也远一点、多一些。那时我们自带的锄头、背篼就放在铺大通铺的寝室里,粪桶等由学校置备,不用从家里带了,但要带自己生火煮饭的柴火锅灶。
公社学校非常缺水,有时每班要轮流到山下水库去挑水。一个周末的夜晚,年久失修的吊脚楼式的厕所整体坍塌,好在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接下来修建新厕所时,我们又停课劳动了好长时间,一锄一锄、一筐一筐完成了新建设厕所的平场和粪坑的开挖。在公社读初中期间,假期也要返校收庄稼或给棉花进行“三搬五打”、喷农药、摘棉桃。
我父亲当时是生产队的记分员,因小弟弟生重病住院要护理,生产队长安排我在假期代替父亲记工分,过了一把当队干部的瘾。记分员有时还有些小权力,如有些不好计时、定量的劳动,到底记几分就由记分员灵活掌握,所以社员们那段时间对我都比较客气。
1975年至1976年,笔者随公社小学两个附设初中班的师生上海拔较高的铜锣山(如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峰观所在地)开门办学。近90个农家子弟,用稚嫩的小手和双肩,在开垦的几十亩荒地上播种、收割,轮流下山挑水、背煤、买柴。在繁重的农耕之余,还要在油灯下办大批判专栏,自编、自演节目到农田水利工地上去慰问演出,在“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之余,才抽空学习一些文化知识。那时我们的最高理想就是用汗水确保无产阶级江山永不变色,将来能有机会留在校办农场当一名拖拉机手。
1976年我被推荐到区所在地上高中,高中每个班在学校后的陡峭高山顶上种了很多庄稼,一个班能收上千斤粮食。当时主持工作的校革委主任,尤如一生产队长,很少见抓教学,却经常在陡峭的山顶上转悠,回来就通知哪个班的地里长草了,哪个班的土地缺肥了,哪个班的粮食应该抓紧收割了。有时班与班之间还为争学校的农具而发生矛盾。那时如果遇到夏初降雨,便立即全校停课,到学校附近生产队支农抢栽红苕,很多时候为了“抢天气”饭也顾不上吃。
我们读高中不仅要种庄稼,而且还要利用收割后的麦草和玉米杆烧砖瓦。一次轮到我们班昼夜烧砖瓦,因某种原因中途回教室上课,校主任气冲冲地来到班上,命令停止上课,将上数学课的代理班主班和全班同学整整训了几节课,无奈我们班又停止上课,在烈日下去继续烧烧砖瓦。
1978年,我考上大专进城读书了,没想到大专班上也有责任地。当时对班上对于来自知青和农村的学生都是种地的内行,而对来自城里的应届生却仅仅是好玩。后来的学校不那么看中庄稼的长势和收成了,甚至到后来基本就放弃耕种了。
现在,学生时代已经渐渐远去,但半农半读的磨砺对我却受用终生。一段时间我也曾纠结过,小时候经历了繁重的劳动压力,如初中时要背150多斤木叶(扯的青)到4里远的山下田里,不能说对身体没影响。但现在想来,我吃苦耐劳的意志、一些兴趣爱好和实际动手能力却是那时培养起来的。我从小学会了织毛衣、缝补衣服、用麦杆纺织草帽、做简单的木工活,也土法做些玩具,如纸风车、用竹子编“铁环”、用牛皮纸做演节目的手枪套(再用褚色油漆刷后完全以假乱真)。在中学时经常在大街上写黑板报引来不少人围观,还为其它班办的专刊画刊头、写标题、画插图;在农村陪嫁的柜子、箱子上美画,增添喜庆和祝福气氛。这些经历对后来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帮助也较大,如今我经常感慨,当年的半农半读经历,也许才是真正接地气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