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相对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人吃肉类,麋鹿吃青草,蜈蚣喜欢吃小蛇,猫头鹰与乌鸦喜欢吃老鼠:这四者,谁知道真正可口的味道是什么?猵狙与雌猿交配,麋与鹿做伴,泥鳅与鱼共游。毛嫱、丽姬是众人欣赏的美女,但是鱼见了她们就潜入水底,鸟见了她们就飞向高空,麋鹿见了她们就迅速逃跑:这四者,谁知道天下真正悦目的美色是什么?
——傅佩荣解读庄子(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绝对时空”与“相对时空”
科学发展史上,对时间和空间的论断,英国科学家牛顿所代表的“绝对时空观”一直占据主流。牛顿继承了之前的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时间的绝对判定论,他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说:“绝对空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保持着相似和不变绝对时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均匀地流逝。”匀速阔步前行的时间精准勾勒出宇宙中的连续片断,分化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相当常识化,大众对此没有任何理解上的困窘,空间不可改变,时间不能逆转,面对时间的绝对单向性,人类只能随时间之“波”逐流,正如美国比较宗教史权威埃利亚代在他的代表作永恒回归的神话中的描述:“生活于时间中的人们,不管他愿意与否,都会被迫随时间前行,他无法回到过去的哪怕某一瞬间。他不由自主地前行,却丝毫不受惊吓。”
直到爱因斯坦的出现,这种“绝对时空观”在人类观念中的统御地位才被彻底打破。爱因斯坦在他的狭义相对论中说,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绝对量,而是相对量,时间可以减速,空间可以弯曲,运动的尺会变短,运动的钟会变慢。难怪诗人们喜欢把时间比作流水,逝者如斯夫,而天才的爱因斯坦却把时间视为静止的钟楼。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公式:l=l0?sqrt(1-v 2/c 2),其中l为物体运动时的长度,l0为物体静止时的长度,v为物体速度,c为光速。以此公式来做个演绎推理,当物体的速度达到或超过光速后,物体的长度变为零,对于地球上的人来说,这个物体似乎消失了。有些人妙想天开,认为这可能是物体通过改变运行速度,进入了“时光隧道”从现在进入了未来,或者回到了过去。试想一种情况,如果我们正在以光速行走,那么,我们将什么也看不见,四大皆空,而时间也将停止,不复存在,此时,时空已变成了“无”而当下生活中的时空原来是“幻相”这种推测并非毫无道理,据说,爱因斯坦也曾得出过“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存在”的惊人结论。
时空变化
爱因斯坦说:“上帝像个小孩子,虽然淘气,但是并不邪恶,他经常会把真理象皮球一样踢向更深处,然后转过身向人们扮个鬼脸。”爱因斯坦认为,大自然微妙无比,且相当高傲,它不让世人轻易揭示它的神秘面纱。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甫一问世,就被视为科学异端,不被接受。但一百年下来,随着验证条件的越来越完备,最新的科学实验却在不断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正确性。正是由于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观念影响至深,所以,有人忍不住要称爱因斯坦是“最接近上帝的人”
二、“相对论”的生命体验
宗教所说的“禅定”境界对这种时空“相对”的感觉有很明显的体验。印度哲学家奥修讲过一个故事:
据说有一个哈希德派的神秘家,他的名字叫作木西德,当他成道的时候,墙上的时钟突然停止了,它或许发生了,或许没有发生,因为那是可能的,但是那个象征很清楚。当你的头脑停止,时间就停止了;当钟摆停止,时钟就停止了。从那个时候开始,它就一直显示同样的时间。
这种观点让常人难以接受,大家经常听说的是关于“老僧入定”的奇事。老僧真正入定到某一种境界之后,完全感受不到时空的限制。他坐在那里,神游四海,心驰六合,一坐七八天、一个月,他自己只感觉是弹指间而已。关于“时空相对”的这种感觉,佛教中有很详尽的诠释。佛法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幻”“万法唯心造”佛法认为,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甚至时间和空间,都是人类自己的意识所造的幻相。佛教吉藏大师于中观论疏里阐述:“三界为长夜之宅,心识为大梦之主。今之所见群有,皆于梦中所见。其于大梦既觉,长夜获晓,即倒惑识灭,三界都空。”就清楚说明了“皆是虚幻”这种道理。宣扬“不打诳语”的佛法对宇宙时空的这种“超常规”评断,确实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但若武断视此为迷信和胡说,却又不免犯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错误。据说,当今时代的科学探索正渐渐和宗教接轨,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科学家最近发现,在比夸克还小的层面,宇宙连为一体,无时间,无生死探究下去,这些问题会变得更加深奥,笔者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继续叙说下去了。
实际上,不止是禅定境界“相对论”所要说明的道理,在日常的生活体验中也会有所呈现。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最长的梦不超过五秒钟。在梦境中,见到自己从小长到大,饱经沧桑,直到最后走进坟墓,惊醒后,泪水流湿了枕头,在梦中经过几十年光阴,实际却只有三秒钟。我们对照一下梦境与现实,就可初步了解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宇宙大千世界中,人类出现之后,制订了各种标准,就已经把世界套上了“相对”的框架。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活动范围难出地球,寿命不过百年,地球对人类来说,可谓何其广大,百年对个人来说,也可谓相当长远。以人类的标准作为一个起点,向大来说,地球不过太阳系一个小成员,银河系一微尘,宇宙中一分子也,而人类的寿命相对于几十亿年的天体来说,不过白驹过隙,相当短暂,天体生命中的“一天”时间,可能就是人类的万世万生;向小来说,人体八万四千虫,相对于寄居其中的微生物来说,人体可谓何其广大,堪比宇宙,而人类生命中的一天时间,就是许多小生物的万世万生。庄子。秋水篇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井底之蛙不可以同它谈海,因为它受到空间的拘束;夏天的虫不可以同它谈冰,因为它受到时间的限制。说明了同一个道理。从这种角度来分析,宇宙时空本就是相对的,没什么奇怪之处。
三、东方文化中的“相对论”
从庄子所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的典故,顺手牵羊探究下去,可知,两千年前的中国文化中不缺乏“相对论”所想阐述的道理。对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相对论”可不是什么新玩意儿,他们更不赞同“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的首创发明,爱因斯坦只不过是把这种理论运用在了科学的发展上,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这种说法有些自夸,虽然中国古人的智慧值得大力推崇,但也绝不能因此否定爱因斯坦的伟大贡献。
从先秦哲学家老子开始,就详尽透彻地叙说了人类社会的“相对性”老子第二章中就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即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所以,有与无互相产生,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衬托,高与低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配合,前与后互相跟随。这种美丑善恶的标准都是人类所定,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最美的猴子,相对于人来说也是丑的。”对这种人类所定的相对标准,老子进行了质疑。老子第五十八章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你认为是福,却可能是祸的萌芽;你认为是祸,却可能是福的开始。正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人类所定的标准不见得就是究竟真理。所以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人的言语所能表述的,都是相对真实,亦即充满变化的事物。佛法中也说过,人类自认为人世间最美的饮食,在欲界天以上的天人看来,却奇臭无比。这无不是对人类社会的相对价值标准进行了批判。
庄子对老子批判“相对性”的思想做了深度发挥,他在齐物论中发出了疑问:“人吃肉类,麋鹿吃青草,蜈蚣喜欢吃小蛇,猫头鹰与乌鸦喜欢吃老鼠:这四者,谁知道真正可口的味道是什么?猵狙与雌猿交配,麋与鹿做伴,泥鳅与鱼共游。毛嫱、丽姬是众人欣赏的美女,但是鱼见了她们就潜入水底,鸟见了她们就飞向高空,麋鹿见了她们就迅速逃跑:这四者,谁知道天下真正悦目的美色是什么?”正是对这种疑问的思考,使庄子看破了人类所定价值的相对性,达到了生命的最高境界,看淡生死,不强分是非,不计较对错。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从事物相异的一面去看,身体内肝与胆的分别,也像楚国与越国那么遥远;从事物相同的一面去看,万物都是一体。庄子。秋水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如果从道的立场来看,万物没有贵贱之分。从万物的立场来看,是以自己为贵而互相贱视。庄子体道之后,领悟了“万物皆一”顿感一足与一土无异,人与土亦无别,从而达到“人与天一也”亦即“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先秦伟大的哲学家庄子
西晋玄学家郭象注解庄子,对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思想做了详尽的延伸解释,他在齐物论注中说:“夫以形相对,则大山大于秋毫也苟各足于其性,则秋毫不独小其小,而大山不独大其大矣。若以性足为大,则天下之足未有过于秋毫也;若性足者非大,则虽大山亦可称小矣。”若以外形而论,则大山为大,秋毫为小;若从“性足”上看,则大山可为小,秋毫亦可为大。万物本是“自足其性”无需向外求索,更无需攀比。这样,就可消除万物之差异,齐万物也。没有了攀比,淡化了差异,就没有美丑之分、强弱之别,万物自然没有竞争,没有斗争了,从而能够各据其性,自得其乐,和谐相处。
四、在“相对”的世界中寻找和谐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假如没有高音和低音的存在,就没有和声;假如没有雄性和雌性的对立,也就没有生物。”赫拉克利特的话语不无道理,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中,对立似乎总在所难免,有对立,就有斗争;有斗争,就有战争。有鉴于此,赫拉克利特得出结论:“必须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万物都是由于斗争和必然性而生成。”这样看来,人类似乎很难改变尔虞我诈、互相残杀的宿命,人类的命运真的如此悲惨吗?
老子、庄子等哲学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看透了这个现实世界的相对性,并断定这种相对性绝不是究竟真实。执拗于这种相对性之中,人类将永无宁日。人类制定标准会有一个相对基点,而这个基点的真实性却相当值得怀疑,并且,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人类的感觉和理智往往也会判断错误。你认为是“大”其实是“小”例如,世说新语。纰漏中说:“病人听到床下蚂蚁动,说是牛斗。”达摩祖师在嵩山入定时,听阶下蚁斗之声也如雷鸣一般;你认为是真理,其实是谬误。例如,在科学史上,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原子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整个19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包括牛顿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把原子看作是构成宇宙大厦的“最后之砖”是关于物质结构的最终的、最完整的绝对真理。但1987年电子的发现,从根本上冲击了原子论观念,引发了一场物理学革命。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1900年的元旦献词中又断言:“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电子再不可分了。”但随后基本粒子的发现,又宣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
因此,基点不可靠,再加上人类不可靠的思维推理,导出的结果往往有其相对性和狭隘性的一面,可人类有时就喜欢标榜这种结果的绝对性和普世性。就像称霸全球的欧美国家一样,他们制定了保护自我利益的价值标准,并打上“普世”的标签,对亚非国家明着殖民抢劫、暗着金融剥削。在“二元对立”的价值原则下,欧美人自称人类先进文明的代表,把印第安人说成是没有人性的野蛮动物,把非洲人说成是没有灵魂的野蛮人,把亚洲人说成是卑贱、无耻的人种,从而使他们对这些人群的烧杀抢掠行为合法化。就是在当下,依旧有些欧美军事强国打着他们所定义的“正义”旗号,对小国进行野蛮的轰炸,完全丧失了人性
那么,从这个充满战争厮杀的相对世界,能否进入“究竟真实”呢?我想,老子、庄子等先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他们一生皆在力图化解相对性,从而消融纷争,达到究竟真实。正如强烈反对战争的爱伊斯坦一样,他在“相对论”的科学架构中,暂时也承认了一个绝对性真理,那就是:相对于任何惯性参照系来说,光在真空中的速度都是c(30万公里/秒),光速是绝对量。古今中外的先知和圣者,都坚信,宇宙的究竟真实一定不是对立,不是区别,不是你对我错的争执,更不是你死我活的战争。万物本来自足其性,人与天本来是“一”那么,凡是破坏和谐、分割统一的举止,都是在远离究竟真实,破坏宇宙规律。所以“和谐”才是宇宙自然的究竟真实“和谐”才是地球生命的真谛“和谐”才是万物相处的绝对真理。
用一句趣话结束此文:在这相对的世界中,唯有相对才是绝对的。
人吃肉类,麋鹿吃青草,蜈蚣喜欢吃小蛇,猫头鹰与乌鸦喜欢吃老鼠:这四者,谁知道真正可口的味道是什么?猵狙与雌猿交配,麋与鹿做伴,泥鳅与鱼共游。毛嫱、丽姬是众人欣赏的美女,但是鱼见了她们就潜入水底,鸟见了她们就飞向高空,麋鹿见了她们就迅速逃跑:这四者,谁知道天下真正悦目的美色是什么?
——傅佩荣解读庄子(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绝对时空”与“相对时空”
科学发展史上,对时间和空间的论断,英国科学家牛顿所代表的“绝对时空观”一直占据主流。牛顿继承了之前的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时间的绝对判定论,他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说:“绝对空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保持着相似和不变绝对时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均匀地流逝。”匀速阔步前行的时间精准勾勒出宇宙中的连续片断,分化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相当常识化,大众对此没有任何理解上的困窘,空间不可改变,时间不能逆转,面对时间的绝对单向性,人类只能随时间之“波”逐流,正如美国比较宗教史权威埃利亚代在他的代表作永恒回归的神话中的描述:“生活于时间中的人们,不管他愿意与否,都会被迫随时间前行,他无法回到过去的哪怕某一瞬间。他不由自主地前行,却丝毫不受惊吓。”
直到爱因斯坦的出现,这种“绝对时空观”在人类观念中的统御地位才被彻底打破。爱因斯坦在他的狭义相对论中说,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绝对量,而是相对量,时间可以减速,空间可以弯曲,运动的尺会变短,运动的钟会变慢。难怪诗人们喜欢把时间比作流水,逝者如斯夫,而天才的爱因斯坦却把时间视为静止的钟楼。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公式:l=l0?sqrt(1-v 2/c 2),其中l为物体运动时的长度,l0为物体静止时的长度,v为物体速度,c为光速。以此公式来做个演绎推理,当物体的速度达到或超过光速后,物体的长度变为零,对于地球上的人来说,这个物体似乎消失了。有些人妙想天开,认为这可能是物体通过改变运行速度,进入了“时光隧道”从现在进入了未来,或者回到了过去。试想一种情况,如果我们正在以光速行走,那么,我们将什么也看不见,四大皆空,而时间也将停止,不复存在,此时,时空已变成了“无”而当下生活中的时空原来是“幻相”这种推测并非毫无道理,据说,爱因斯坦也曾得出过“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存在”的惊人结论。
时空变化
爱因斯坦说:“上帝像个小孩子,虽然淘气,但是并不邪恶,他经常会把真理象皮球一样踢向更深处,然后转过身向人们扮个鬼脸。”爱因斯坦认为,大自然微妙无比,且相当高傲,它不让世人轻易揭示它的神秘面纱。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甫一问世,就被视为科学异端,不被接受。但一百年下来,随着验证条件的越来越完备,最新的科学实验却在不断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正确性。正是由于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观念影响至深,所以,有人忍不住要称爱因斯坦是“最接近上帝的人”
二、“相对论”的生命体验
宗教所说的“禅定”境界对这种时空“相对”的感觉有很明显的体验。印度哲学家奥修讲过一个故事:
据说有一个哈希德派的神秘家,他的名字叫作木西德,当他成道的时候,墙上的时钟突然停止了,它或许发生了,或许没有发生,因为那是可能的,但是那个象征很清楚。当你的头脑停止,时间就停止了;当钟摆停止,时钟就停止了。从那个时候开始,它就一直显示同样的时间。
这种观点让常人难以接受,大家经常听说的是关于“老僧入定”的奇事。老僧真正入定到某一种境界之后,完全感受不到时空的限制。他坐在那里,神游四海,心驰六合,一坐七八天、一个月,他自己只感觉是弹指间而已。关于“时空相对”的这种感觉,佛教中有很详尽的诠释。佛法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幻”“万法唯心造”佛法认为,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甚至时间和空间,都是人类自己的意识所造的幻相。佛教吉藏大师于中观论疏里阐述:“三界为长夜之宅,心识为大梦之主。今之所见群有,皆于梦中所见。其于大梦既觉,长夜获晓,即倒惑识灭,三界都空。”就清楚说明了“皆是虚幻”这种道理。宣扬“不打诳语”的佛法对宇宙时空的这种“超常规”评断,确实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但若武断视此为迷信和胡说,却又不免犯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错误。据说,当今时代的科学探索正渐渐和宗教接轨,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科学家最近发现,在比夸克还小的层面,宇宙连为一体,无时间,无生死探究下去,这些问题会变得更加深奥,笔者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继续叙说下去了。
实际上,不止是禅定境界“相对论”所要说明的道理,在日常的生活体验中也会有所呈现。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最长的梦不超过五秒钟。在梦境中,见到自己从小长到大,饱经沧桑,直到最后走进坟墓,惊醒后,泪水流湿了枕头,在梦中经过几十年光阴,实际却只有三秒钟。我们对照一下梦境与现实,就可初步了解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宇宙大千世界中,人类出现之后,制订了各种标准,就已经把世界套上了“相对”的框架。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活动范围难出地球,寿命不过百年,地球对人类来说,可谓何其广大,百年对个人来说,也可谓相当长远。以人类的标准作为一个起点,向大来说,地球不过太阳系一个小成员,银河系一微尘,宇宙中一分子也,而人类的寿命相对于几十亿年的天体来说,不过白驹过隙,相当短暂,天体生命中的“一天”时间,可能就是人类的万世万生;向小来说,人体八万四千虫,相对于寄居其中的微生物来说,人体可谓何其广大,堪比宇宙,而人类生命中的一天时间,就是许多小生物的万世万生。庄子。秋水篇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井底之蛙不可以同它谈海,因为它受到空间的拘束;夏天的虫不可以同它谈冰,因为它受到时间的限制。说明了同一个道理。从这种角度来分析,宇宙时空本就是相对的,没什么奇怪之处。
三、东方文化中的“相对论”
从庄子所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的典故,顺手牵羊探究下去,可知,两千年前的中国文化中不缺乏“相对论”所想阐述的道理。对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相对论”可不是什么新玩意儿,他们更不赞同“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的首创发明,爱因斯坦只不过是把这种理论运用在了科学的发展上,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这种说法有些自夸,虽然中国古人的智慧值得大力推崇,但也绝不能因此否定爱因斯坦的伟大贡献。
从先秦哲学家老子开始,就详尽透彻地叙说了人类社会的“相对性”老子第二章中就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即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所以,有与无互相产生,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衬托,高与低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配合,前与后互相跟随。这种美丑善恶的标准都是人类所定,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最美的猴子,相对于人来说也是丑的。”对这种人类所定的相对标准,老子进行了质疑。老子第五十八章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你认为是福,却可能是祸的萌芽;你认为是祸,却可能是福的开始。正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人类所定的标准不见得就是究竟真理。所以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人的言语所能表述的,都是相对真实,亦即充满变化的事物。佛法中也说过,人类自认为人世间最美的饮食,在欲界天以上的天人看来,却奇臭无比。这无不是对人类社会的相对价值标准进行了批判。
庄子对老子批判“相对性”的思想做了深度发挥,他在齐物论中发出了疑问:“人吃肉类,麋鹿吃青草,蜈蚣喜欢吃小蛇,猫头鹰与乌鸦喜欢吃老鼠:这四者,谁知道真正可口的味道是什么?猵狙与雌猿交配,麋与鹿做伴,泥鳅与鱼共游。毛嫱、丽姬是众人欣赏的美女,但是鱼见了她们就潜入水底,鸟见了她们就飞向高空,麋鹿见了她们就迅速逃跑:这四者,谁知道天下真正悦目的美色是什么?”正是对这种疑问的思考,使庄子看破了人类所定价值的相对性,达到了生命的最高境界,看淡生死,不强分是非,不计较对错。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从事物相异的一面去看,身体内肝与胆的分别,也像楚国与越国那么遥远;从事物相同的一面去看,万物都是一体。庄子。秋水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如果从道的立场来看,万物没有贵贱之分。从万物的立场来看,是以自己为贵而互相贱视。庄子体道之后,领悟了“万物皆一”顿感一足与一土无异,人与土亦无别,从而达到“人与天一也”亦即“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先秦伟大的哲学家庄子
西晋玄学家郭象注解庄子,对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思想做了详尽的延伸解释,他在齐物论注中说:“夫以形相对,则大山大于秋毫也苟各足于其性,则秋毫不独小其小,而大山不独大其大矣。若以性足为大,则天下之足未有过于秋毫也;若性足者非大,则虽大山亦可称小矣。”若以外形而论,则大山为大,秋毫为小;若从“性足”上看,则大山可为小,秋毫亦可为大。万物本是“自足其性”无需向外求索,更无需攀比。这样,就可消除万物之差异,齐万物也。没有了攀比,淡化了差异,就没有美丑之分、强弱之别,万物自然没有竞争,没有斗争了,从而能够各据其性,自得其乐,和谐相处。
四、在“相对”的世界中寻找和谐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假如没有高音和低音的存在,就没有和声;假如没有雄性和雌性的对立,也就没有生物。”赫拉克利特的话语不无道理,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中,对立似乎总在所难免,有对立,就有斗争;有斗争,就有战争。有鉴于此,赫拉克利特得出结论:“必须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万物都是由于斗争和必然性而生成。”这样看来,人类似乎很难改变尔虞我诈、互相残杀的宿命,人类的命运真的如此悲惨吗?
老子、庄子等哲学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看透了这个现实世界的相对性,并断定这种相对性绝不是究竟真实。执拗于这种相对性之中,人类将永无宁日。人类制定标准会有一个相对基点,而这个基点的真实性却相当值得怀疑,并且,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人类的感觉和理智往往也会判断错误。你认为是“大”其实是“小”例如,世说新语。纰漏中说:“病人听到床下蚂蚁动,说是牛斗。”达摩祖师在嵩山入定时,听阶下蚁斗之声也如雷鸣一般;你认为是真理,其实是谬误。例如,在科学史上,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原子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整个19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包括牛顿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把原子看作是构成宇宙大厦的“最后之砖”是关于物质结构的最终的、最完整的绝对真理。但1987年电子的发现,从根本上冲击了原子论观念,引发了一场物理学革命。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1900年的元旦献词中又断言:“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电子再不可分了。”但随后基本粒子的发现,又宣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
因此,基点不可靠,再加上人类不可靠的思维推理,导出的结果往往有其相对性和狭隘性的一面,可人类有时就喜欢标榜这种结果的绝对性和普世性。就像称霸全球的欧美国家一样,他们制定了保护自我利益的价值标准,并打上“普世”的标签,对亚非国家明着殖民抢劫、暗着金融剥削。在“二元对立”的价值原则下,欧美人自称人类先进文明的代表,把印第安人说成是没有人性的野蛮动物,把非洲人说成是没有灵魂的野蛮人,把亚洲人说成是卑贱、无耻的人种,从而使他们对这些人群的烧杀抢掠行为合法化。就是在当下,依旧有些欧美军事强国打着他们所定义的“正义”旗号,对小国进行野蛮的轰炸,完全丧失了人性
那么,从这个充满战争厮杀的相对世界,能否进入“究竟真实”呢?我想,老子、庄子等先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他们一生皆在力图化解相对性,从而消融纷争,达到究竟真实。正如强烈反对战争的爱伊斯坦一样,他在“相对论”的科学架构中,暂时也承认了一个绝对性真理,那就是:相对于任何惯性参照系来说,光在真空中的速度都是c(30万公里/秒),光速是绝对量。古今中外的先知和圣者,都坚信,宇宙的究竟真实一定不是对立,不是区别,不是你对我错的争执,更不是你死我活的战争。万物本来自足其性,人与天本来是“一”那么,凡是破坏和谐、分割统一的举止,都是在远离究竟真实,破坏宇宙规律。所以“和谐”才是宇宙自然的究竟真实“和谐”才是地球生命的真谛“和谐”才是万物相处的绝对真理。
用一句趣话结束此文:在这相对的世界中,唯有相对才是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