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景句的意境开拓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对于诗词,我只是初窥门径,于平仄格律甚为生疏。和讯博友间爱好诗词的人很多,而且岸风诗社有专门的古诗词培训班,本来轮不到我饶舌。我读诗,也不太注意格律只注重领略其意境。唐宋诗词,写景的句子比比皆是,而境界各不相同。有些貌似雄壮其实空泛,有些看似奇峭其实粗硬,有些虽遣词寻常而实饶深意,出语平实却别具气势。
最近忙于在红榜网建立一个诗词小网站,把历朝历代诗词泛泛浏览了一番,看到唐人许浑和崔颢写潼关的五律中,各有两联写景的句子,看似无差,其间意趣却判若云霓。因此试做一贴,以为比较。
提起崔颢,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博友们更是无人不知。崔为汴州人氏,唐玄宗开元11年进士,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现存诗四十二首。其黄鹤楼一诗,被称为写黄鹤楼的最好诗章。大诗人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语,自然是把崔颢诗推向了极致,而沧浪诗话里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如此一位功臻绝顶的诗人,似乎人们只有学习的份。其实不然,他站在黄鹤楼上虽然写得好诗,站在潼关楼头所作五律题潼关楼却灵气全无,甚为苍白。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峡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潼关,横在陕、豫两省之间,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动人。汉唐之时,潼关固然车水马龙,历代诗人路经此地留下诗篇更是难以计量。
崔颢这首诗中间四句写景,构成唐人律诗中常见的中间两联景句联,初看颇为雄壮,也实实在在是眼前景色。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表面的雄奇并没有内容可寻味。这四句:一句说山势雄峙于三辅地区(三辅是汉代在首都长安及其附近设三个行政区,其长官分称京兆尹、左冯螺、右扶风,其地合称三辅),接下来一句说潼关控扼着九州之险要,第三句说平川从峡路中伸展开去,第四句说黄河绕华山之北而流淌。这般写景,不过是作者在指划山川地理,像小学老师给学生介绍潼关的四边形势。读这样的诗,基本等同于听地理课。山河,关城,峡路,看来都有形,实则死板,没有血肉,没有诗的意象。因此,其貌雄壮而实则缺乏神采与内蕴,很难引起人们诗意的联想。也许其起句“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就已经说明了这只是篇应景之作,而结句“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又愁得毫没来由,与他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相去何止万里之遥!
与之相反,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中相同结构的景句,却有声有色,动静相宜,引人遐思,韵味悠长。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许浑是唐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大和六年进士,曾任当涂、太平县令,监察御史,润州司马,户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世称许郢州。现存诗五百余首,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田雯古欢堂集杂著称赞"声律之熟,无如浑者"。他的诗有些追抚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颇有苍凉悲慨之感。晚年退居丁卯村舍,辑缀诗作,因名丁卯集。喜欢将律句三字尾的声调改为“仄平仄”对“平仄平”以显示拗峭变化,为后人所仿效,称作“丁卯句法”
这首诗应该是许浑早年的作品,因为他是从故乡润州丹阳第一次到长安去的。潼关的形势景色,显然深深吸引了他的注意,也引起了他的诗兴。“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这首诗一开头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森的境界,充满客子在途的异样况味。上句用写景带出人物,下句用叙事透出旅况,用笔干净利落。然后,就放开手去大笔描绘四周的景色。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中间这四句显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向南看,是主峰高达二千四百多米的巍巍华山,向北看,隔着万里横流的滔滔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写这两座山并不高明,高明在于用“残云归”点染华山,又拿“疏雨过”烘托中条,这样就在一片幽静中赋予了流动的韵致,把死景写活了。至此,诗人的眼光再由远而近,看见眼前苍苍树色,随着关城驿路的远近摇曳变化;沿树色望去,关城之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转一个身,径向那举世闻名的三门峡奔流而去。咆哮的河水一路滔滔滚滚,流向渤海。诗人在句中着一“遥”字,可以想见其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四句一气呵成,安排得像巨鳌四足,缺一不可,足见作者写景的功力。
此诗开头一联好,两联写景好,而其收结更是从容不迫“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离帝王所在的长安已经很近了,明天就可到达,一位远途来京的旅客,无论求官或经商,都应该围绕到京后的事情去思考了。许浑却在结句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说他仍在梦中回味着故乡的渔樵生活,这就点明他并非为名利而来,而是别有怀抱。这种将入帝京犹恋故乡的心理描述,并无突兀之感,是从前两联景句中自然化出来的:“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从这两句我们可以想见诗人西朝帝京驻足潼关时,东望家园的神情。遥远之海是望中想象,渔樵梦是望念之后所产生的精神活动。
当我们读过许浑这首诗后,回头再读崔颢的题潼关楼,便觉得索然无味。这两首写同一地域景观的同一结构的诗作,其意境差异,已是一目了然。
对于诗词,我只是初窥门径,于平仄格律甚为生疏。和讯博友间爱好诗词的人很多,而且岸风诗社有专门的古诗词培训班,本来轮不到我饶舌。我读诗,也不太注意格律只注重领略其意境。唐宋诗词,写景的句子比比皆是,而境界各不相同。有些貌似雄壮其实空泛,有些看似奇峭其实粗硬,有些虽遣词寻常而实饶深意,出语平实却别具气势。
最近忙于在红榜网建立一个诗词小网站,把历朝历代诗词泛泛浏览了一番,看到唐人许浑和崔颢写潼关的五律中,各有两联写景的句子,看似无差,其间意趣却判若云霓。因此试做一贴,以为比较。
提起崔颢,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博友们更是无人不知。崔为汴州人氏,唐玄宗开元11年进士,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现存诗四十二首。其黄鹤楼一诗,被称为写黄鹤楼的最好诗章。大诗人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语,自然是把崔颢诗推向了极致,而沧浪诗话里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如此一位功臻绝顶的诗人,似乎人们只有学习的份。其实不然,他站在黄鹤楼上虽然写得好诗,站在潼关楼头所作五律题潼关楼却灵气全无,甚为苍白。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峡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潼关,横在陕、豫两省之间,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动人。汉唐之时,潼关固然车水马龙,历代诗人路经此地留下诗篇更是难以计量。
崔颢这首诗中间四句写景,构成唐人律诗中常见的中间两联景句联,初看颇为雄壮,也实实在在是眼前景色。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表面的雄奇并没有内容可寻味。这四句:一句说山势雄峙于三辅地区(三辅是汉代在首都长安及其附近设三个行政区,其长官分称京兆尹、左冯螺、右扶风,其地合称三辅),接下来一句说潼关控扼着九州之险要,第三句说平川从峡路中伸展开去,第四句说黄河绕华山之北而流淌。这般写景,不过是作者在指划山川地理,像小学老师给学生介绍潼关的四边形势。读这样的诗,基本等同于听地理课。山河,关城,峡路,看来都有形,实则死板,没有血肉,没有诗的意象。因此,其貌雄壮而实则缺乏神采与内蕴,很难引起人们诗意的联想。也许其起句“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就已经说明了这只是篇应景之作,而结句“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又愁得毫没来由,与他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相去何止万里之遥!
与之相反,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中相同结构的景句,却有声有色,动静相宜,引人遐思,韵味悠长。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许浑是唐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大和六年进士,曾任当涂、太平县令,监察御史,润州司马,户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世称许郢州。现存诗五百余首,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田雯古欢堂集杂著称赞"声律之熟,无如浑者"。他的诗有些追抚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颇有苍凉悲慨之感。晚年退居丁卯村舍,辑缀诗作,因名丁卯集。喜欢将律句三字尾的声调改为“仄平仄”对“平仄平”以显示拗峭变化,为后人所仿效,称作“丁卯句法”
这首诗应该是许浑早年的作品,因为他是从故乡润州丹阳第一次到长安去的。潼关的形势景色,显然深深吸引了他的注意,也引起了他的诗兴。“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这首诗一开头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森的境界,充满客子在途的异样况味。上句用写景带出人物,下句用叙事透出旅况,用笔干净利落。然后,就放开手去大笔描绘四周的景色。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中间这四句显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向南看,是主峰高达二千四百多米的巍巍华山,向北看,隔着万里横流的滔滔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写这两座山并不高明,高明在于用“残云归”点染华山,又拿“疏雨过”烘托中条,这样就在一片幽静中赋予了流动的韵致,把死景写活了。至此,诗人的眼光再由远而近,看见眼前苍苍树色,随着关城驿路的远近摇曳变化;沿树色望去,关城之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转一个身,径向那举世闻名的三门峡奔流而去。咆哮的河水一路滔滔滚滚,流向渤海。诗人在句中着一“遥”字,可以想见其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四句一气呵成,安排得像巨鳌四足,缺一不可,足见作者写景的功力。
此诗开头一联好,两联写景好,而其收结更是从容不迫“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离帝王所在的长安已经很近了,明天就可到达,一位远途来京的旅客,无论求官或经商,都应该围绕到京后的事情去思考了。许浑却在结句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说他仍在梦中回味着故乡的渔樵生活,这就点明他并非为名利而来,而是别有怀抱。这种将入帝京犹恋故乡的心理描述,并无突兀之感,是从前两联景句中自然化出来的:“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从这两句我们可以想见诗人西朝帝京驻足潼关时,东望家园的神情。遥远之海是望中想象,渔樵梦是望念之后所产生的精神活动。
当我们读过许浑这首诗后,回头再读崔颢的题潼关楼,便觉得索然无味。这两首写同一地域景观的同一结构的诗作,其意境差异,已是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