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隐侠文集 > 牛背春秋

牛背春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的记忆是从青草地和黑牛背开始的。我在湘北老家的黄盖湖边,从牛背上爬过了童年和少年,却一直爬不出关于那黑牛背的记忆。

    小时候家境贫寒,从六岁起,我就随二姐为生产队放牛。童年的我看那牛时,对那庞然大物总有一点怯生生的畏惧感,不敢过于靠近。因此我的牛绳特别的长,要远远地牵着,心里才觉得安全。二姐大我六岁,那时也就十一二岁吧,看管着两头牛,我总是牵着一只小牛犊跟在她后面。其实放牛挺轻松,湖边有大片的草地可供放牧,只要把牛绳往牛角上一盘,你想干什么就可以去干什么。二姐放牛常常要挖些猪菜,每逢她要离开时总是反复叮咛我:“姐姐去挖猪菜,你看好牛,不要哭,噢。”我也总是很乖巧地应承,可每次二姐回来都得帮我揩眼泪。说不清为什么,只要二姐一走开,我面对那几个庞然大物、面对苍茫的湖水,就有一种恐惧和空虚之感,不争气的眼泪就会莫名其妙地挂满脸颊。

    到了八九岁,也就是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二姐已随父母到生产队劳动,便由我单独放两头牛了。那时我已经不再害怕牛,早出晚归都骑在牛背上。说心里话,我放牛是很用心的,不为别的,就为大姐二姐放牛时都是一边料理家务一边放牛,而我则是一边上学一边放牛。这里边有父亲重男轻女的思想因素,更主要的还是家境所迫,苦了两个姐姐。

    上小学四、五年级那会,我和那两头牛已经是难舍难分了。一头是为生产队牛口的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老牝牛,另一头是我放牧了好几年的小牯牛。

    春耕时放牛最辛苦,每天晚饭后将当天学过的语文课抄写一遍已是夜里九点多了,第二天凌晨四点半钟左右又得起床,大概放牧一个小时,等牛吃足了草料,天也亮了,就把牛交给社员。回家以后帮母亲干点家务,等早饭熟了扒上几口,然后背上书包再从社员手里接过牛放牧一会,等大人们重新开工后才上学去。中午和下午放学后,头等大事就是放牛。倘若人家用你的牛犁的是头遍田,那中午放牛是最惬意的。老家人爱用紫云英做绿肥,一片翠绿中点缀着万紫千红,田边公路上柳绿桃红、莺歌燕舞,到处青光旖旎。牛可以放在田里嚼食那紫云英,人也可以闲卧在那花团锦簇中看看书或者看看蓝天白云,任春风春日抚弄你的衣角发梢,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

    春耕过后,放牛的时间改为早晨和下午,因此我常常只能上半天学。我一直认为,故乡的风景数湖边最美。那时放牛通常都在湖边,满眼绿草如茵,鲜花烂漫,三五牛群散落其间,飞燕剪破春水,牛铃摇动青光,分外赏心悦目;况且绿柳吹绵,白帆点点,苍山碧水,红日蓝天,渔歌阵阵,牧笛悠悠,极有韵致。一般放牛都带一个麻袋,归牧时捎回半袋子猪菜,父母和乡邻都会因此夸你是个“勤快的乖孩子”如果下雨,猪菜就不用挖了,虽然风雨中颇多艰辛,却可在春水泛滥处抓它几尾鱼,虽然大人并不夸奖,却可以让小玩伴们艳羡不已。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领略放牛的乐趣。我有个名叫海林的少年至交,曾随我到湖边牧牛半日,感到情趣无限,以为放牛是天下最美的差事,回家后嚎啕打滚要放牛,逼着他母亲费尽周折从生产队争得了一条牛的放牧权。他也喜孜孜地放了几天,不巧遭遇了一次风雨交加的气候,淋得浑身透湿,结果死活也不肯再放牛了。

    一到“双抢”季节,放牛时间又调整成早中晚,辛苦倍至。酷热的天气,到黎明将近时正好睡觉,却不得不早早起床,赶在生产队用牛之前放牧一会。到中午,烈日当空,人人都在歇息纳凉,你却必须在野外守候着你的牛,待社员们吃饱饭了、歇息够了,从你手里把牛牵走了,你才能回家吃午饭。放牛必须让牛有草可吃,这时汛期已到,湖水漫涨,湖边牧场已大面积缩小,你平时要留意哪个地方草长得好,才能在生产队劳动的间隙让你的牛吃饱。你还要尽量让放牧的地点靠近水源,牛不耐热可以及时让它到水里泡一泡消消暑气。至于你自己,也可以在大人们完全不可能知道的情况下入水畅游一番,享受那些平时不用放牧劳动的幸福的孩子们无法享受的乐趣。假如你的牛在犁田时被牛轭磨伤了皮,伤处必是牛尾巴照顾不到的地方,你得用心地帮它驱赶牛虻,以免伤口受到骚扰,使它不能全力以赴去饱餐。日落西山之后,便到了一天中最后的放牧时间。那时一轮皓月,满天繁星,晚风悠悠吹过,十分凉爽宜人。虽然独处旷野有几分怯意,却有牛这个庞然大物作伙伴。大人们说牛蹄带八卦,小鬼误踩牛蹄印都是一场灾难,就是给它神仙胆,那些孤魂野鬼也是不敢靠近大水牛的,因此你大可不必害怕。要是不巧碰上暴雨,如果在日暮时分,只好把牛牵回去,抱一捆稻草由它自己去嚼食。如果是在中午,大可不必弃牧归家,尽管闪电耀目,奔雷惊魂,四野之地无处可避,倒也可以任凭风吹雨打,乐享那份清凉。假如你被雨淋出了几个喷嚏,为防感冒,不妨钻进湖水里,只留一个脑袋在水面,看那天风浩荡雨雾苍茫,必有一种任何屋檐下都无法领略的奇诡壮美的自然魅力。要是你还带有一顶破草帽遮盖头顶,那就再好不过了。

    “双抢”过后,金秋来临,那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牛在农事中的任务结束了,放牛人也变得和牛一样轻松。经过春夏两季的孕育,各处草料都显丰茂,你只要随便找个地方,便可让你的牛饱餐一顿。这时早晨一般都就近放牧,不再走远,稻田边、棉田旁,处处都是好牧场。你早早起来,一边放牛,一边看那天色破晓、朝阳东升,自然别有一番雅趣。晨曦中晓雾渐开,苍茫大地慢慢地现出轮廓,一轮旭日从湖水中沐浴而出,渐渐地照亮天空,使漫天云霞分外明媚。如果放牧地点靠近湖边,你还能看到红日彩霞映山照水,天光水色夺目生辉,分外地瑰丽迷人,你便不是画家也想作画,不是诗人也想吟诗。如果靠近棉田,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秋晨多露,雉鸡羽毛露湿之后,不能振翅飞翔,你若跑得快,或许能逮住一只两只。如果碰到雌雉孵卵,它明知危机临身也不会轻离巢穴,只要你小心接近,往往能手到擒来。而晨牧归来,路边棉田里红的黄的紫的花朵描彩点翠,稻田中禾尖上露珠晶晶烁烁,你横骑牛背,四顾不暇,慢慢地就会醉入那片诗情画意。

    深秋初冬,霜寒露重,棉田喷雪,枫叶飘红,田园景色极富意蕴。放牛时间也随季节变化一反常规,只在上午放牧,偏偏学校里上课也改成上午半天。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我一般是不上学的,别人上学我放牧,别人放学我归牧,放牛由业余变成了专业。这时庄稼收割,原野草枯,汛期过后大片的湖滩还是白地,放牛并无定所,忽东忽西,还常常要兼顾拾稻穗打柴禾,放牧生活不再轻松写意。等真正到了冬天,情况又大不相同,随着长江水位下落,黄盖湖也瘦了,只有靠近长江边上的地方才象湖,而我们那里,几乎只剩一条小河沟。湖边新草在寒风严霜中顽强地钻出泥土,爬满湖滩,纵横几十里,基本上成了一马平川的大牧场。所谓放牛,实际上只是吃过早饭后把牛牵到湖边,拿一本小说,寻一避风向阳处坐下来读它四五个小时,然后再找到自己的牛把它牵回家去。当然,也不是每天都能那样悠闲自在。那是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大牧场,归属权分属于湘鄂两省好几个人民公社,牛虽然一般不离本村的牛群,却与别处的牛时常发生角斗,斗到激烈处,你追我赶,数十里驱驰,你就有得忙了。如果是自己的牛吃亏了,你可以忽略不计;但要把别处的牛斗伤了,又恰好碰上一个麻烦的主,即使他能放过你的牛,也放不过你的人,稍不留神就会让你带彩而归。尽管如此,湖边的魔力依然是永恒的;学校一放寒假,那些学童往往会替代爷爷奶奶,改作牧童。

    牛通人性。在我十年牧牛生涯中,牛一直是我最亲密的朋友。

    然而我曾经两次狠狠地鞭打过那头牯牛,这使我满怀对老朋友的歉意。一次是在九岁那年,我骑在牛背上经过一个下坡路段,远处一只小牛犊正在欢跳,那牯牛见了,忽发少年狂,也跟着跳起的士高来,不停地前后颠簸。我收势不住,最终从牛背上一骨碌滚了下来,堪堪跌落在牛头前。倘若那牛再往前跳两下,沉重的牛蹄踩上我那小肚皮,那可非得放出个大花炮不可。牛蹄余生,一股无名火立刻蹿上了脑门,我提起鞭子将它狠狠地抽打了一顿。其实我一落地跌作滚地葫芦,黑牯牛就立定了四蹄纹丝不动,两只铜铃大眼直楞楞地盯着我,根本就不可能踩伤我。它知道自己闯了祸,我打它时它只是稍有触动,并无太大的闪避动作。打得久了,它两只幽幽的大眼睛竟涌出了泪光。牛眼噙泪,感动人心,我手里的鞭子也就自然而然地停了下来。

    大笨牛有时也很玩皮,令人啼笑皆非。在湖边放牛,时常要经过一些小河小港,为了方便起见,人往往懒得去找船只,直接骑牛过河。春秋之际,天不甚冷,牛偶尔会和你开开玩笑,趁你不留神,弯曲四蹄,叫你腰部以下尽被水淹。平常之日,也可能牛性大发,使你疲于奔命。在一个有些微寒的阴雨天,我还没有去放牧,不知何处来了一头小牝牛,我那黑牯牛便起了色心,从绹牛桩上挣脱了缰绳紧追不舍。我相随奔波了一下午,风里雨里泥里水里,还要不停地上坡下岭跳沟过坎,把我折腾得不成人样,直追到黄昏才逮住它。那一腔怒火已经积累了一下午,我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它。恰巧我那天带了一根很管用的楠竹枝,我就用那根竹枝向它阐明了是非标准。都说牛天生是挨鞭子的,而我在牧牛生涯中,对牛的责罚,大抵就是这两次。即使仅这两次,我也有着一种十分心痛的感觉。从大处着眼,牛不只是我一人的伙伴,而是全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开始,就一直离不开牛。

    我放牧的那头老牝牛在丧失生育与耕作能力后,被生产队宰来吃了。那一双铃铛牛眼在这世上留下的最后一抹目光充满了绝望,它可怜兮兮地望着我——它的小主人。十多个大汉分成三组,摆开架式要杀它。一组人用麻绳分绑它的四蹄,用力地拉着,使它无法运用四蹄挣扎;另一组人用力地将它摁住。它老了,生命的力量早已衰减了许多,原本是不须这么费事的,但人做事,往往要做就做绝,不留任何余地。一切准备就绪后,刽子手就出场了,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把宰牛刀扎进它的脖子,却无力救它。当它倒在血泊里时,我从那双牛眼中看见了它对我的失望、对友情的不信任,我看见那双眼睑慢慢地合上、看见生命之光从容地消逝,于是我的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几千年来,奉献者的结局大抵如此,好不叫人悲哀。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可避免地结束了放牛的历史。十六岁那年暑假,母亲一见我骑上牛背就笑,到新学期开学的时候,母亲说:“好了,你再一心一意去读书吧,牛就不用你管了,你都长成男子汉了,再放牛让人笑话。”三言两语,结束了我十年放牛史。

    然而放牛的经历,却是我留在故乡的主要的历史,实际上离开牛背三年后,我就穿上军装到了部队。从离开牛背到参军入伍的三年间,我在学校里读书的确是十分用功的。那时还带着几份稚气,觉得女孩子太多麻烦,因此拒绝和女生交往。但总有自认为与我关系不错的女同学随便拿我的东西,我一旦发现了,就正襟危坐,目视前方,很严肃地说一句“拿过来”如无动静,我会再说第二、第三遍,不会增加字数,只会加重语气。在她们眼里我无疑象个怪物,久而久之,给我取了个绰号叫“黑牯牛”我皮肤黝黑,长相粗卤,取绰号的人或许是想让我为自己的长相悲哀,而我却对那绰号十分满意,仿佛知己之赠,竟是那样完整地概括了我的外在形象、内在心态、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已经多年没有听人叫过我的绰号了,也已经多年没见过可爱的大水牛了,而我却时常追忆那遥远的一切。牛背上有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有我的泪水和欢笑,有我的梦想和歌声,因此关于故乡的记忆,自始至终离不开那乌黑的牛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