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纪行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那东方高高的山顶上
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
未嫁娇娘的面容
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仓央嘉措(六世达赖)
山之巅,水之源,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地球上的“第三极”前年夏秋之际,我们有幸来到了久久梦幻着的神奇苍茫之域。在接受藏族同胞献上洁白哈达的那一刻,我恍然意识到,自己已经真实地用脚,跨进了这个流淌着生命、流淌着神力的古老神圣的大地,而绝非是在梦里。
难忘的尼洋河
抵达拉萨的第二天,大清早,我们就在拉萨市委刘副书记的陪同下,驱车前往林芝地区观光。
离开拉萨这座刚刚醒来不久的高原城市,不一会,我们的车就一头折进了曲曲弯弯的川藏公路。这川藏公路是西藏最早修建通向内地的一条公路,起初沿着拉萨河一路向东行。出城不久,不远处我们就观赏到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房顶的四周都毫无例外地插着各种各样的五彩幡帜,那都是居住这里的藏民们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心愿。此时,太阳还未升起,不少勤劳的牧民已经起早,正甩着鞭儿赶着羊群牛群沿着公路慢悠悠地向山坡处走去;公路旁栽种有不少树木,但都不怎么高大,招人眼球的是,几乎每一棵不大的树苗四周,都用一块块石头将树木圈围起来,高高地堆垒至成人的胸前,防范着可能贪嘴的牛羊。
汽车沿着拉萨河又行约摸又有百余公里,公路上迎面而来的是一座横跨的彩色牌楼,上面用汉藏两种文字写着大字:“汉藏人民心连心”观细其落款,我们才知道来到了属于拉萨最东边的墨竹工卡县城。这里的高度也有4000多米了,难怪大家此时都感到异常的胸闷,气喘,同车不少人已经开始使用氧气袋吸氧。继续再往东行,沿着蜿蜒的公路入山道攀援而上,司机却用脚板使劲踩着油门,汽车大声嗡鸣着非常吃力地向高处爬行。原来,这也因为是高原缺氧,油料燃烧不完全动力不足所致。
此时此刻的大伙似乎都显得有点迷迷昏昏的。又不知车行了多少时候,只见前方有十数部汽车停靠在一边,路旁有一巨型石碑,赫然现出几个大字:“米拉山口,海拔高度5020米”刘副书记告知,这是沿川藏公路线行走的最高点了,可以看看。我们连忙下车一面清醒神志,一面欣赏此地段高原特有的景色。虽是8月下旬,但这里的天气却无比阴霾,天际也显得格外的低沉。不多时,天空竟扬洒起粒粒雪珠,扑打在人们脸上有些生疼。我们站在高高的米拉山口,放眼眺望,四周一片雪野茫茫,那似黄似绿的草地,宛若巨大的地毯铺展在高高低低地坪上,一直延伸至遥远的天边;天际那边,座座雪峰若隐若现,好似一条条巨大的横卧玉龙。也曾去过内蒙大草原,而这里的景色似乎比之更为辽阔更为高远了。此时此刻,聚集在山垭口游客越来越多,纷纷指点着远方景色发表着心中的那份感慨。是呵,在这里,有多少座山高高耸立,与天相接,成为高原的骨骼;有多少条江河滚滚荡荡,与地相连,成为大地的血脉。山头上,有一座用竹木搭建的高大门楼上,尽披挂着的条条彩色经幡和特长的哈达,随着阵阵寒风在雪珠中任意飘舞,众多经幡让显得更加凌乱无章,顿时感觉寒气逼人。
翻过这座山口,拉萨河就我们远远地甩在身后。汽车沿公路顺势往低处而下,一个又一个偌大的山谷呈现在我们面前。在一座高山的拐弯处,忽见前方有三四条银练般的溪流从眼前的山腰处夺路而出,奔腾着直泻山涧。刘副书记兴奋地指着这水流说:“这就是尼洋河的源头呵,尼洋河是位于雅鲁藏布江北侧的最大支流,也是西藏的五大河流之一。”我们这时才感觉到,由于这里的地势忽然逐渐走低,竟使气候发生了不小的突然变化,太阳不知什么时候从厚厚的云层中钻了出来,气温也逐渐上升了许多,地面景物也一改常态,几十分钟前在米拉山口,满目还是一片苍凉,转眼间犹如跌入生机盎然的茫茫森林地带,河谷更显得格外水明水秀,简直是一步一景,清丽怡人,宛若一幅绿色的山水画卷。
我们遥遥望去,川藏公路自米拉山口的东侧一直沿着尼洋河往前延伸。尼洋河水都是由高山冰雪消融汇聚而成的,由一条条涓涓细流汇集而成,到了山脚,就形成汹涌激越的水流,有力地冲刷河心河岸大大小小的石块。两岸高山随时都在变幻着自己的形态,有的横卧象猛兽,有的拔地如刀削峭壁。就是诸山山体的岩面色彩也是五彩缤纷的,或浅红,或深褐;或黄绿,或黑绿。细细观望,很多时候你会看到许许多多的奇峰异岭,产生某种特定的幻觉,似曾相识,真是难得一见。
一路奔腾的尼洋河滚滚东去,自此沿途风光十分旖旎。当我们的车从一座高高的险山的背后越过后,这里的河水异常汹涌澎湃,绝似万马奔腾。猛然,我们发现在公路左侧那激越的河水中,兀自出现了一块巨大的石块,似乎不知是哪方神仙发出神力故意将其拎到了这河水的中央,巨石在激越的河水冲击下岿然屹立。因路旁还有一观景亭探入河中,我们观察亭中标志牌上的说明文字,方知这就是著名的“中流砥柱”石。我们驻足细细观察,惊奇地发现这块巨石之上,居然还茂盛地生长着几株不知名的树木,其周边众多的植被被装点其上,点缀成特有的自然奇观。那些树,那些草,面对巨石脚下的惊涛骇浪,仍顽强地泰然处之;随着巨石将咆哮如雷的河水撕裂成两股水流,它们好象忘记了身处险境,仍逍遥地随风摆舞,像是高兴地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刘副书记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这块巨石,相传是一位倾心向佛的美丽少女,为了降服作恶多端的水妖,施展法术移来这块巨石于河中,作为镇妖修炼的宝座。尽管传说过于离奇动人,但眼前这“中流砥柱”奇特景象,始终演绎着大自然的奇观,却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
车又拐了一大弯后,河谷兀地一下子却平坦开阔起来。大块大块的绿茵草地,间或开放着众多不知名儿的野花。我们发现这里的牧民帐蓬与其他地方有明显的不同,绝大多数已不是那种单调的黑色,而是出现了少见的白色、花彩的,座座帐蓬点缀河滩上、草地间,煞是好看,帐蓬顶上不时冒出阵阵炊烟。强壮的骏马欢快地奔跑嬉戏,洁白的羊群与黑白色相间的牦牛和睦相处,正在悠闲地低头啃食嫩草,使人不由得又想起那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了。河两边的许多山涧里,涌出的一股又一股细流,这些细流都汇集到尼洋河中,又使得河流更加充盈,河面渐渐宽阔。许多地方的河段的宽度足有三四百米。河水经过之处,还有不少浅滩上长满了茂盛的灌木丛。有时,漫滩的河水从这些灌木的枝杈中溢出,向下方奔腾而去,形成一个个小小的瀑布,简直象活脱脱的“九寨沟”
转过工布江达县城,在公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后,刘副书记建议我们从县城边缘拐个弯道去看看“巴松措”“措”是藏语“湖”的意思。他说这也是藏传佛教中的著名神湖,失之交臂是非常惋惜的。于是,约摸绕行了半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一处高地,向下俯视“巴松措”宛似一弯新月,镶嵌在高高的雪山峡谷之中。湖中有一小岛名“扎西”离岸约有一百多米。环顾四周“巴松措”真是像一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少女,静静地卧躺在雪山的怀抱之中。此间,好似有一股温暖湿润的气息。忽然,一头体格娇小浑身漆黑的母藏猪从路旁的草丛中钻了出来,它的身后跟着七八只可爱无比的小藏猪,正摇头摆尾,相接成一行,悠悠然正穿过了我们刚过来的车道,窜跑到对面的树丛中去觅食嬉戏去了,让人忍俊不止。在这如诗如画的地方,我总是被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所感动。
从脚下的山坡隔水相望“巴松措”中的扎西岛是格外的青翠欲滴,兀立于一片烟霞之中。下了山坡,我们来到登岛的码头上。这里登岛的方式非常特别,不设桥梁,不用船渡,只见渡河的一来一回就是用了两组木排,每组木排可载十数人。人站立在水中的木排之上,用手使劲拉着纤索,依靠人力向着小岛缓缓靠近,这不由得大伙发挥团队精神同舟共济,都觉得过河方法有一种别样的情趣。岛上有一座不大的藏传佛寺,为土木结构,上下两层,殿中主供强巴佛,除了常见的千手观音、金童玉女等佛像外,在旁边的一个殿堂中,我们发现一尊佛像的脚下放置着两块天然鹅卵石,上面均有凹陷的圆坑,相传这是藏族英雄格萨尔王战马留下的印记。绕着寺外岛边的小径行走,几乎是每行一段路径都有新的发现,路前有世间罕见的桃、松连枝,每逢春暖花开,此树同株的桃花与青青的松叶相映成趣;路旁有一些不知名的树叶,生有天然的藏文字母,我们暂且把它们叫做“字母树”吧。此间香客不多,有一种出奇的幽静,但逢重大节日时,会有成千上万的藏族信徒及游客来此转经观湖,盛况空前。
临近傍晚时分,我们一行终于到达林芝。夕阳照耀下的林芝首府八一镇,所有建筑都带上了一抹金黄。趁着黄昏,我们又匆匆赶去近郊看柏树园。园中有几百棵百年以上的巨柏,挺立于山麓,株株枝繁叶茂。光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就是数十株。其中,前方正对着我们面孔的是那威风凛凛“柏树王”有60多米高。最使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树王”已有2500多年,据说是我国最老的“寿星”了,粗粗的胸径需十多位成人才可合抱。我们依着藏族的风俗,围着这“树王”顺时针绕转三圈,祈祷着美好的祝福。我们边转边抬头仰看这“树王”高高的枝梢上,竟披挂满了藏民所奉献的洁白哈达。是的,它不仅是藏民心中神树,更是西藏千年的气候变幻、地质变迁的历史沧桑的见证者。
我们站在高处继续远眺着尼洋河,刘副书记指着远处的尽头说,这滚滚的河水,传说中就是神山流出的悲伤眼泪,这灵秀的河水进入林芝地区后,就汇入雅鲁藏布江。是啊,我们不难想象那西藏大部地区,似乎只有满目苍凉的野性荒原,只有神秘莫测的高山雪地,只有稀薄的空气,唯独这令人难忘的尼洋河水,给西藏带来了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诱人而无穷的魅力,难怪两岸的藏民称她是“母亲河”她用源源不息清纯乳汁,滋润着沿两岸世世代代的生灵;她用灵巧的双手,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属于西藏独有的画卷。
初识纳木措
当我们乘坐的越野吉普车驶出拉萨城向北行进在青藏公路上时,大家都纷纷摇开车窗,睛空宛如无边的蓝色布幕,上边缀着的白色云朵触手可及。这条穿过崇山峻岭具有战略意义的公路,是1954年筑路将军慕生忠的部队打通的。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窗外,远方不时闪过莽莽逶迤的念青唐古拉山脉,近处是浩瀚无边的草原,令人心旌激荡。其时,我们的目的地是去结识西藏的“天湖”----纳木措。一路上,天和地在这里都以最广阔的胸怀包容着的你。尽管人烟稀少,但不时见到与公路平行的正在修建的青藏铁路,此刻我们不时发现筑路大军穿山越岭正在忙碌施工的身影。
时值九月上旬,刚出拉萨城后的好一段沿路还是芳草萋萋,草木欣荣;可一到当雄县境内,竟是满目衰衣,枯黄的草叶在寒风中无力的摇曳。哦,这里地形毕竟进入了绝少人烟的藏北,已经是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度了,远处的连绵不断的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座座雪山隐约可见,似乎在向我们提示什么。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车在颠簸的高原山路中,左冲右突盘旋而上。有好些路段根本没有道路的明显标识,全凭车自由驰骋,不时车轮辗过一个不小的坑,颠得人们头顶生生地撞上了车顶,此时让人深深感觉到,结识纳木措是多么的不易。高山地带足有海拔五千多米高,气压极低,迫人心胸,我们一行的嘴唇发乌,连手指甲都是呈深青紫色了。天公并不作美,天空飘洒着零星的冰冷雨丝,时不时地还夹杂着一些雪珠。然而,环顾四周景致,所有不适之感,均烟消云散。在棕黄的和紫红的色带整齐均匀地纵向山梁间,仿佛一桢又一桢天籁的环境艺术杰作,既永恒不朽,又精美绝伦。而我直觉是快到纳木措的身边了。
快近中午时,我们终于沿着一条湍急的小河进入山沟。尔后又颠簸着盘旋而上,翻越一座高山,直抵山顶。片刻休息时,辽阔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迥然不同的景致,先前的衰草荒原已全然不见,早被甩在了身后。不知何时,骤然之间风停雨住,一会儿太阳竟从棉絮般的云朵里钻了出来,前方的道路一望无际,如茵的大草原点缀着白色的羊群,蔚蓝的天空飘浮着雪白的云朵,相映成趣。当远方有一汪碧蓝碧蓝的风景线突兀般地出现眼前时,我们不禁为见到它的美丽容顔而惊奇。那就是纳木措啊!湖水依衬着雄伟的雪山,圣洁,壮观;草地上飘动着白云,清爽,高远。纳木错湖的全景犹如瑶池仙境一般出现眼前,安详的湖水宛似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绿色的大草原上。
来到纳木措跟前,招牌性的标志,便是湖边有两块擎天而立的巨石。远远看去,恰似两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圣洁的湖泊;又象仙女的两只手掌,用佛界特有的欢迎方式,向每一位前来顶礼膜拜的人行欢迎礼。巨石顶端似乎还存有皑皑的残雪,但临近细观,却是悬挂着千千万万条藏民所献奉长长的雪白哈达,有不少长长的哈达竟从岩石顶上拉拽直至地面,非常壮观。当我们从两块巨石中间穿过时,道的两旁有那写满祈福经文的五色风马旗,飘扬在猎猎寒风中,真的有一种时空翻转变幻、来到绚烂天国一般的美好感觉。
纳木措湖水主要靠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不断补给,沿湖大大小小有多条溪水流注入湖。视力所及,湖水清澈透明,泛出天蓝色。此时仿佛水天相融,浑然一体。盘腿闲坐湖畔,似在仙境打坐一般。听当地人说,西藏的每一圣湖几乎都有她们的丈夫和情人,而且都是神山。她们甚至是为神山而生,不管是不是真的,凡是神山之侧,都真的有一圣湖。纳木措也毫不例外,她的情人就是眼前这相依相伴的高高的念青唐古拉山。爱有多深,湖水就有多深;湖在山的怀抱,山在湖的唇边;高山因她的衬托而显得更加英俊挺拔,她也因高山的倒映而愈加绮丽动人。
纳木措是西藏著名的三大圣湖之首,也是藏传佛教的著名胜地,她在藏民心中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天湖”的生肖是羊,更合巧的是,这一年正是本命的“羊年”是天湖的生日,难怪此时此刻见成群的藏民信众正围着纳木错转湖,他们的脸庞总是显露出无比虔诚而又充满期望眼神,口中念念有词祈祷着平安和幸福。这里的藏民坚信,此时转湖念经一次会胜过平日里的十万次,所以眼下正是人潮高峰期。有一位藏民拿着厚厚的记事本大小的经文走过来,不停地把这彩色的纸片儿抛向空中,据说如果风儿每吹动它一下,就意味着他就念了一遍经文,这意思大概与转经筒有异曲同工之意吧。
其实,眼前的纳木错并不喜欢那么喧嚣嘈杂,要与它交流就必须得轻轻地靠近。因此,我心中牵挂着的是那美丽的湖水,更期待着与它作近距离的交流。于是,离开众人,我独自朝湖边走去。纳木措的湖水清澈见底,水波浩淼,湖水颜色随着水的深浅变化而变化。清风徐徐吹来,浩瀚无边的湖面荡漾起阵阵涟漪,好似一位手持柔缎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在这里极目远眺,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格外清晰,浅绿装扮的牧场,红黑相间的山体,白雪皑皑的山峰,眼前这一切,都会让你怀疑自己的眼睛,原来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还会有如此炫美神奇的景色。其时,我胸中的感觉是,不管怎样的丹青彩笔都难以描摹出这大气磅礴的雄浑景观。
湖边堆积着很多由信徒和游客搭筑的小石堆。藏族人将此称作玛尼堆。玛尼堆是一堆不动的经文,藏民将经文的一段或六字真言或佛像刻在石头上面,放在路旁,日积月累而成堆。向玛尼堆投一颗石子也就等于念一遍经文,就等于表达自己的敬意。他们始终把信仰凿刻在石头上,让生命获得一种永恒,用心灵塑造史诗;他们的心灵总是向着远方,向着天堂。我也按此要求将数块石子摆放到其中的一个玛尼堆上。此时,湖水击打岸边时所溅起的无数小小的水花正巧覆盖在玛尼堆上,于是我相信纳木错是有灵性的,否则它怎么会感受到我对它的敬拜呢?我祈祷纳木错能够永葆亮丽的颜容,祈祷它能够将灵气拨洒于世人,更祈祷它能够将澎湃的激情注入每一个人胸怀。
湖边的牧草非常茂盛,应是天然的牧场。一望无际的广袤草原在湖水的四周展开。更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在这美丽的湖畔地面上,竟布满着五彩斑斓的大大小小的片石,宛若天仙们向人间撒满的一地彩玉。我不禁蹲下身子捡拾,仔细观察这些美丽石子模样,每一片石真有它独特的风采。正当我沉醉在这精美绝伦景色时,一个八九岁的藏族男孩赶了四五头牦牛朝我这边走来。淳朴的孩子见我弯着腰俯拾着,手中攥着一些片石,忙过来帮助我在地面上挑挑拣拣。他不会说汉语,每拾到他认为的是精美石头,就忙不迭地递送过来,嘴里呜呜哇哇地用藏语说话,让我细细地瞧瞧他手中的那一块。他那大大的眼睛,浓密的黑发,棕里透红的肤色,是那么天真、纯洁、无瑕。我被他的真挚所感动,认真地从他的手中一堆里,挑选一块红黄黑相间的类似火山石的奇特石块。为酬谢他的盛情,我从衣袋中掏出五元纸币送他,一时他竟涨红了脸,不知说了一句什么,却赶忙飞快地跑到很远的地方,与悠闲吃草的牦牛一起玩耍去了。此时此刻,神山无言,圣湖无言,我真的好似一粒世俗之尘埃飘落到仙境,忘却忧郁,忘却伤感,更没有一丝浮躁,只会无声中感受到天籁直达内心,真的感受到大美无言!
我久久地坐在纳木措湖边,油然而生出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愫和一种刻骨铭心的依恋,可是却找不出恰当的语言来述说她朴素而仁慈的神采,其时内心里有一个十分强烈而又默默的意愿:冰清玉洁的纳木措,我既然初识了你,还将会再来细细地看你!
梦魂牵绕的布达拉
来到拉萨,其激动的心情,莫过于登上布达拉宫台阶的那一时刻,你不得不被高原上倾泻下来的阳光和这座宫殿浑身透析出来的气息所眩晕。
那天清早,我们住地出发时,天空刚刚飘过一阵细细的雨丝;而抵达布达拉宫脚下时候,正在我们有些担心之时,老天爷竟然施恩于我们,将天空一下子就放晴了。
其时,我们梦魂牵绕的布达拉宫是一种何样的风景啊!宫殿的上方,天空蔚蓝似海,云朵洁白如玉。红白相间的宫殿,与红山山座浑然一体,在热力四射的阳光下,显得愈加金光无限。我们举头仰视这座雄伟的宫殿,不由得肃然起敬,察觉到它在自已的内心中产生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正如我的一位来过西藏的朋友,曾经绘声绘色地告诉我:布达拉宫不像是人为的产物,而更像是从山上生长出来的建筑。
当然,敬畏只是一种奇特的心理。余秋雨就曾说过,这种心理大多产生于将见未见那些从小知名的重要物象之时。是的,布达拉宫是全西藏最重要的圣地,是西藏的所有,是世界屋脊上的奇迹,是最接近太阳的民族的骄傲。
尽管每天控制登殿的人数,但参观的人流仍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一进入这座宫殿,所有的人都变得一下子肃穆起来,没有了平日里常有的打闹嬉笑,只听见迟缓的脚步声、烧香人群默默的祈祷声和向导讲解的声音。曾经辉煌一时的布达拉宫换来了现实的“热点”我虽不是学法律的,但我却产生这样的思绪,游人作为“热点”的“主体”他们的来此的目的究竟为何?是好奇?是探寻?是崇仰?是祈求?还是评判?而布达拉宫作为“热点”的“客体”其自身的心路又该会是怎样的呢?我们总想向陪同我们参观的向导那里寻找某种答案。那是我们业内在拉萨公司的一位三十开外的藏族女同事,她像一位历史老师为我们侃侃而谈布达拉宫的盛衰更替,久远的年代和曾经的征战,在她的叙述里已经十分简单而又了无生气;而当她讲起历代达赖喇嘛的功德,却瞬时变得那么十分虔诚而纯粹。
布达拉宫里外都金碧辉煌,其造价惊人,可说是集中了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人们在数十里之外就可以看见它那依山凌空、层楼竞耸、金光灿烂、巍峨壮观的雄姿。想那些朝圣者们,千里迢迢一遍一遍地磕着等身长头,从风沙中走来,从草原上走来,为的就是能亲眼见上大佛,磕拜后给佛殿中那永不熄灭的酥油灯添上一坨酥油。这需要何等的虔诚与毅力啊。宗教也是一种文化,宗教文化的彩绸里,包裹的是人的信仰和企盼。殿堂的盏盏油灯,燃烧着他们对幸福的乞求;蓝天下的声声祈祷,弥漫着他们美好的心愿。
我们在向导的带领下,在布达拉宫的这一殿穿过另一殿。恍惚幽暗的酥油灯,映照着四壁具有典型藏族色彩的图案和镶有金粉的佛像唐卡,反映的题材异常丰富,仿佛各自诉说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神话故事。这些壁画可能已有五六百年历史了,但仍然色彩明亮,线条清晰流畅。记载着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婚故事的画面,记载着五世达赖朝见大清皇帝情景的画面,都陈放在十分醒目的位置。印象较深的是,还有好几幅反映当年兴建布达拉宫情景的唐卡画,图中有成千上万的农奴开山采石,顺水放木,弯腰弓背运石上山,在没有任何机械施工的情况下,全部靠人力完成了如此的浩大工程。
在好几间殿堂里,深邃而高高的殿堂墙壁上,几乎摆满了用黄绢包裹着的古老的经书,上面布满了尘埃,虽触手可及,但谁都不敢碰摸,似乎里面珍藏的不仅是经文,而是某种更加神圣的物品。最为深刻的是达赖喇嘛们的座座灵塔。其中五世达赖灵塔是用三吨多的真金包裹而成的,上面镶满了红绿宝石,夜明珠等数也数不清的稀世宝物。看着我凝视不动的眼神,向导对我介绍说,这些财富可以占当时世界财富的一半,在一旁凝神注意倾听的游客人群中有人竟发出一阵惊叹声。
布达拉宫之所以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一代又一代藏族艺术大师的创造,让许多宗教题材变成了全人类共享的艺术经典。许许多多遥远而又现实的景物人事,在这里变得那么轻松而又疏朗。我们流连在那千万件艺术珍品前,除了感受历史的风韵之外,更多的是领悟到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鲜明反差,那些神灵的千姿百态而又栩栩如生的化身,难道不正是千年岁月化为情理协调的人性结构吗?
宫殿里面有众多的武警战士护卫着,更有众多的身着紫衣的僧侣喇嘛们在管理着佛事。在这里,僧人靠俗人供养,俗人靠僧人超度,僧俗两界,如同鱼水,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一个殿堂偏僻的角落,我发现一根木柱上端裂缝里有一些白色的东西。女向导告诉我,那是十分有身份的朝圣者的牙齿。因为朝圣的路漫长遥远,那位朝圣者在路上去世了,同伴们便将他的牙齿带到拉萨,嵌入宫殿的这些木柱里,以告慰亡灵。此刻,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为何走进一座座宫殿的那刻,心灵会不时地产生一次次震撼的感觉,因为在藏民心中,布达拉宫永远是一座最为神圣的宫殿。我虽不信教,但深深地为这座承载着丰厚历史和浓缩了艺术文化的宫殿所折服。
参观罢宗教的红宫,女向导又率我们参观了政治的白宫。从五世达赖喇嘛倡导政教合一并着手修建布达拉宫起,布达拉宫便一直是藏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的中心。仅有的几处对游人开放的白宫场所,不是议事厅,就是喇嘛的寝室、会客室。在一处小小的会客室,听向导介绍说,这就是十四世达赖喇嘛接见陈毅的地方。如今,会客室景物依旧,但陈毅元帅早已离我们而去,而十四世达赖至今未归,这大概可以视为布达拉宫最为辛酸疼痛的细节部分吧。
临近中午时分,我们终于登上金顶,剌眼灼人的阳光直射而下,让人一下子竟睁不开眼睛。放眼远眺周围的峰峦起伏的群山和无比高阔的天空,愈加感觉到自己正站在世界屋脊之颠,思绪更加无拘无束地飞扬,享受着心灵的自由和奔放,忘却了一切世俗的纷烦。贴近金顶的护栏,我们探头朝下俯望,南边的布达拉广场人潮如蚁,整洁的拉萨城街道车水马龙,最吸引眼球的是,一些藏人顺时针方向心无旁骛地绕着布达拉宫外围建筑不停地行走,那手中所持的转经筒一刻也不停地在旋转着,一些藏人则赤裸上身紧贴地面,长长仆跪不起。金顶下方是东天台处,有一楼梯是不准游客使用的,这是达赖的专道。北坡山下,有一座花园绰约可见,在不大的湖面上,有不少游人正在悠然地划着小小的游艇,女向导指着正前方那座不大的湖心岛告知我,那就叫龙王潭,岛上还有一种十分珍奇的顺着时针向上盘旋生长的柳树,叫左旋柳。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无缘亲临观赏了。
我伫立在布达拉宫的金顶上,极目远眺,流连于这夺目璀灿的景象。朦胧之中,似乎飘来有一阵放声的歌喉,原来是我们的女向导正在呤唱起李娜的成名曲青藏高原。顿时,寄托于天地之间的激情,流淌于山水之间的气息,天空飘逸的空灵,世界屋脊带来心灵深处的共鸣,深深打动了我们的灵魂。而我此刻的内心,更有了深层的领悟:灵魂,原本就是相对于肉体而言的非物质;而身处梦魂牵绕的布达拉,灵魂就是一个美丽而玄妙的词汇,每触碰一次,它就会搏动一次。因为,它正端坐在我的眼睛里,存在于切身的感触之中。
走进罗布林卡
我们抵达拉萨的那段时光,恰巧正逢当地非常隆重而热闹的“雪顿节”在拉萨,这个节日最为热闹地方该是罗布林卡。罗布林卡是达赖的夏宫之地,意为“宝贝园林”当我们迈进这座久负盛名的园林时,满眼见到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是藏民信徒、僧侣喇嘛和有如我等的一些观光者。
跨入罗布林卡的大门,鼓乐和歌声便远远地随风飘来。顺声而寻,我们惊喜地发现,在一棵棵大树的树荫下,灌木丛中,碧绿的草地上,随处可见那一群又一群身着鲜艳服装的藏民,他们自发地围成一圈又一圈,悠闲地喝着酥油茶,畅饮着青稞酒。主干道的两旁,竟席地而排坐着二三十位身着紫红色僧衣的喇嘛们,他们面前的地上放着一排佛钵,无言地正在等待着人们的施舍。园林里人们载歌载舞,热闹非凡,一派怡然自乐的景象。
放眼望去,远远的一座座宫殿掩映在葱郁的树林中,显得格外无比华贵。随同我们访问的向导,是业内的一位40岁左右的当地藏族女士,她叫卓玛,藏语是仙女的意思。她专门向我们一行讲解了这罗布林卡的历史。罗布林卡建于18世纪40年代,当时亲政不久的七世达赖喇嘛正在拉萨的另一寺院哲蚌寺学习经文。有一年夏天,他路过此地,偶见罗布林卡一带景色宜人,风光秀丽,于是就常到这里搭起帐蓬,常用附近的泉水来洗浴腿疾。而其时的清朝驻藏大臣见达赖非常喜爱此地,便考虑到方便他今后在此诵经,就吩咐手下人员在泉水边搭设起一些帐蓬,这便是罗布林卡最初的规模了。若干年后,七世达赖便决定在此在建立起夏宫,并上报清朝雍正皇帝,请求批准他自己每年夏季在此处理政事。从此以后,历代达赖都在夏秋两季在此地处理政务。自七世达赖之后,罗布林卡不断得到大规模扩建,它与布达拉宫一样,并列为西藏的政治中心。所不同的是,布达拉宫建于红山之上,而罗布林卡却在当时的河滩平地上占地36万平米,成了一座拥有宫殿、别墅、凉亭、水榭的大型园林。
听了卓玛的介绍,我们不禁对精美的罗布林卡建筑肃然起敬。园林内,只见遍植参天古木,遍地是萋萋绿草,一些不知名的华贵鲜花正点缀着宫殿的道路两旁。一些宫殿大门口,偶见威风凛凛的藏獒守护,它们的脖子上还系着红亮的丝带。
与布达拉宫相比,这里或许没有过多的宗教神秘的感觉,一切都显得非常宽松、闲适。我们徜徉在这片充满歌声笑声的园林之中。但是,卓玛告诉我们,过去,罗布林卡的高高院墙都把普通藏民都挡在门外,只有到了雪顿节时,达赖为了让人们为他过节看戏凑热闹,才让百姓进门,但必须要免冠脱鞋,女人连头发也不得盘起,更不得在此大声喧哗笑闹。往往一过完节,老百姓们就只能望而却步了。
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十分气派的达赖新宫,这是1954年在原有基础上扩建的。进入其内,新宫不愧是一座艺术宫殿。宫顶有金光闪闪的法轮幡幢;推开厚木红漆大门,刚步上猩红地毯,迎面就有狮与虎的巨画,向我们显示着这位西藏政教首脑人物的威严之气。新宫里一些殿阁与布达拉宫相似之处是,也有着众多的唐卡壁画。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唐卡上画的是五世达赖进北京朝见顺治皇帝时受赠金册金印时的情景。这一情景对于达赖所系的格鲁教派来说,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因为自此意味着中央政府承认格鲁教派在全藏的统治地位。以后的历代达赖都忘记不了这段历史。在宫中有一明亮之处,挂着一幅最新的壁画,描绘的是1954年十四世达赖经过刚刚通车的青藏公路,到北京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及在各地访问的壁画,画中十四世达赖也就20出头的光景,显得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一旁的橱柜中,陈列着中央人民政府赠送给达赖的礼品。宫中最底层的一间大殿,摆放着十四世达赖曾经乘坐过的各式车辆。新宫的建筑、壁画、装饰,不能不说是西藏各大寺庙、宫殿、楼宇精华的集成。其风格,既有浓厚的寺庙色彩,又有宫殿府第的格局,显得异常华贵又幽雅别致。
在这里,凡专程来寺庙朝拜的香客或是信徒,大都要在佛像前信手放上一些各式各样数额不等的钞票作为贡奉。可是,如你细细观察,便会看到供款的人中,有的几元,几角,甚至几分的,也有的不少慷慨解囊,将数十元上百元虔诚地奉上,以表对神灵的赤诚之心。然而,这些善男信女们在向佛像供奉时,大都掏出随身崭新的钞票,而更有意味的是,有些人拿着百元大钞,而又不愿将此全部献上,这时,自已可以从佛前的那堆钱中找回应找的零钱。其时一旁并无任何人监督,但谁都没有想占神灵便宜的意念。可以看出,人们对菩萨是何等虔诚,心灵是那么地纯洁。我亲眼见到一位藏民捐出二张百元大钞,又从供桌上取走一部分零钱,据向导说,从寺庙拿回或换回的钱,都带有菩萨的神灵,能保佑全家老小的吉祥平安。满眼望去,在罗布林卡佛堂前的不少供桌上,各种钞票堆积一起,花花绿绿,煞是好看,在众多的人民币中,杂夹着有美元、欧元、英镑、卢布、马克、日元等等,在一旁的卓玛风趣地告诉我们,在西藏的每个寺院的佛堂,真可称得上是一个小小的货币博览会。
步出宫殿,我们眼前的景色,却是一幅多姿重彩的山水画。鲜花之下,有如茵的草地;草坪之侧,有喷水池、亭阁、戏台和石桌、石凳,方便众多的游人在花间、树荫里憩息。当我们小驻其间,远眺雪峰突起,近赏百花吐艳,油然升起心旷神怡的感觉。这罗布林卡,在每年藏历的七月初一至初五的雪顿节那几日,昼夜之间,密密的树林中,就会冒生出一座座色彩鲜艳的顶顶帐蓬,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歌舞中度过这愉快的野外节日生活。每顶帐蓬之中,地面上都铺有毡垫,摆满了青稞酒、啤酒、可乐、果汁、饮料和各式各样的食品,不少是举家出游。卓玛告知,即使大家素味平生,但只要聚集一起,便成了有缘分的新朋友与亲戚,彼此相互照应,坦诚相待,毫无半点生疏之感。可以想象,当夜幕降临时,座座帐蓬亮起点点烛光,或在帐蓬外面燃起红红的篝火,映照出能歌善舞的藏民们喜悦无比的脸庞,那歌者时高时低的嗓音和高原特有的乐器,伴着舞蹈者或长或短时快时慢的晃动着身影,在这墨绿般的树影之中,难道不是宛若进入神话的世界?
也许,这些藏民们忍受了长长的冬季煎熬,当春回大地之后,他们格外地珍惜眼前这阳光空气和绿草地,开朗豁达的性格使他们特别喜欢眼前这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这是令人如梦如幻的景观;这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并懂得大自然恩惠的民族;这是人世间少有的纯自然的大美景致。
在那东方高高的山顶上
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
未嫁娇娘的面容
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仓央嘉措(六世达赖)
山之巅,水之源,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地球上的“第三极”前年夏秋之际,我们有幸来到了久久梦幻着的神奇苍茫之域。在接受藏族同胞献上洁白哈达的那一刻,我恍然意识到,自己已经真实地用脚,跨进了这个流淌着生命、流淌着神力的古老神圣的大地,而绝非是在梦里。
难忘的尼洋河
抵达拉萨的第二天,大清早,我们就在拉萨市委刘副书记的陪同下,驱车前往林芝地区观光。
离开拉萨这座刚刚醒来不久的高原城市,不一会,我们的车就一头折进了曲曲弯弯的川藏公路。这川藏公路是西藏最早修建通向内地的一条公路,起初沿着拉萨河一路向东行。出城不久,不远处我们就观赏到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房顶的四周都毫无例外地插着各种各样的五彩幡帜,那都是居住这里的藏民们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心愿。此时,太阳还未升起,不少勤劳的牧民已经起早,正甩着鞭儿赶着羊群牛群沿着公路慢悠悠地向山坡处走去;公路旁栽种有不少树木,但都不怎么高大,招人眼球的是,几乎每一棵不大的树苗四周,都用一块块石头将树木圈围起来,高高地堆垒至成人的胸前,防范着可能贪嘴的牛羊。
汽车沿着拉萨河又行约摸又有百余公里,公路上迎面而来的是一座横跨的彩色牌楼,上面用汉藏两种文字写着大字:“汉藏人民心连心”观细其落款,我们才知道来到了属于拉萨最东边的墨竹工卡县城。这里的高度也有4000多米了,难怪大家此时都感到异常的胸闷,气喘,同车不少人已经开始使用氧气袋吸氧。继续再往东行,沿着蜿蜒的公路入山道攀援而上,司机却用脚板使劲踩着油门,汽车大声嗡鸣着非常吃力地向高处爬行。原来,这也因为是高原缺氧,油料燃烧不完全动力不足所致。
此时此刻的大伙似乎都显得有点迷迷昏昏的。又不知车行了多少时候,只见前方有十数部汽车停靠在一边,路旁有一巨型石碑,赫然现出几个大字:“米拉山口,海拔高度5020米”刘副书记告知,这是沿川藏公路线行走的最高点了,可以看看。我们连忙下车一面清醒神志,一面欣赏此地段高原特有的景色。虽是8月下旬,但这里的天气却无比阴霾,天际也显得格外的低沉。不多时,天空竟扬洒起粒粒雪珠,扑打在人们脸上有些生疼。我们站在高高的米拉山口,放眼眺望,四周一片雪野茫茫,那似黄似绿的草地,宛若巨大的地毯铺展在高高低低地坪上,一直延伸至遥远的天边;天际那边,座座雪峰若隐若现,好似一条条巨大的横卧玉龙。也曾去过内蒙大草原,而这里的景色似乎比之更为辽阔更为高远了。此时此刻,聚集在山垭口游客越来越多,纷纷指点着远方景色发表着心中的那份感慨。是呵,在这里,有多少座山高高耸立,与天相接,成为高原的骨骼;有多少条江河滚滚荡荡,与地相连,成为大地的血脉。山头上,有一座用竹木搭建的高大门楼上,尽披挂着的条条彩色经幡和特长的哈达,随着阵阵寒风在雪珠中任意飘舞,众多经幡让显得更加凌乱无章,顿时感觉寒气逼人。
翻过这座山口,拉萨河就我们远远地甩在身后。汽车沿公路顺势往低处而下,一个又一个偌大的山谷呈现在我们面前。在一座高山的拐弯处,忽见前方有三四条银练般的溪流从眼前的山腰处夺路而出,奔腾着直泻山涧。刘副书记兴奋地指着这水流说:“这就是尼洋河的源头呵,尼洋河是位于雅鲁藏布江北侧的最大支流,也是西藏的五大河流之一。”我们这时才感觉到,由于这里的地势忽然逐渐走低,竟使气候发生了不小的突然变化,太阳不知什么时候从厚厚的云层中钻了出来,气温也逐渐上升了许多,地面景物也一改常态,几十分钟前在米拉山口,满目还是一片苍凉,转眼间犹如跌入生机盎然的茫茫森林地带,河谷更显得格外水明水秀,简直是一步一景,清丽怡人,宛若一幅绿色的山水画卷。
我们遥遥望去,川藏公路自米拉山口的东侧一直沿着尼洋河往前延伸。尼洋河水都是由高山冰雪消融汇聚而成的,由一条条涓涓细流汇集而成,到了山脚,就形成汹涌激越的水流,有力地冲刷河心河岸大大小小的石块。两岸高山随时都在变幻着自己的形态,有的横卧象猛兽,有的拔地如刀削峭壁。就是诸山山体的岩面色彩也是五彩缤纷的,或浅红,或深褐;或黄绿,或黑绿。细细观望,很多时候你会看到许许多多的奇峰异岭,产生某种特定的幻觉,似曾相识,真是难得一见。
一路奔腾的尼洋河滚滚东去,自此沿途风光十分旖旎。当我们的车从一座高高的险山的背后越过后,这里的河水异常汹涌澎湃,绝似万马奔腾。猛然,我们发现在公路左侧那激越的河水中,兀自出现了一块巨大的石块,似乎不知是哪方神仙发出神力故意将其拎到了这河水的中央,巨石在激越的河水冲击下岿然屹立。因路旁还有一观景亭探入河中,我们观察亭中标志牌上的说明文字,方知这就是著名的“中流砥柱”石。我们驻足细细观察,惊奇地发现这块巨石之上,居然还茂盛地生长着几株不知名的树木,其周边众多的植被被装点其上,点缀成特有的自然奇观。那些树,那些草,面对巨石脚下的惊涛骇浪,仍顽强地泰然处之;随着巨石将咆哮如雷的河水撕裂成两股水流,它们好象忘记了身处险境,仍逍遥地随风摆舞,像是高兴地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刘副书记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这块巨石,相传是一位倾心向佛的美丽少女,为了降服作恶多端的水妖,施展法术移来这块巨石于河中,作为镇妖修炼的宝座。尽管传说过于离奇动人,但眼前这“中流砥柱”奇特景象,始终演绎着大自然的奇观,却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
车又拐了一大弯后,河谷兀地一下子却平坦开阔起来。大块大块的绿茵草地,间或开放着众多不知名儿的野花。我们发现这里的牧民帐蓬与其他地方有明显的不同,绝大多数已不是那种单调的黑色,而是出现了少见的白色、花彩的,座座帐蓬点缀河滩上、草地间,煞是好看,帐蓬顶上不时冒出阵阵炊烟。强壮的骏马欢快地奔跑嬉戏,洁白的羊群与黑白色相间的牦牛和睦相处,正在悠闲地低头啃食嫩草,使人不由得又想起那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了。河两边的许多山涧里,涌出的一股又一股细流,这些细流都汇集到尼洋河中,又使得河流更加充盈,河面渐渐宽阔。许多地方的河段的宽度足有三四百米。河水经过之处,还有不少浅滩上长满了茂盛的灌木丛。有时,漫滩的河水从这些灌木的枝杈中溢出,向下方奔腾而去,形成一个个小小的瀑布,简直象活脱脱的“九寨沟”
转过工布江达县城,在公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后,刘副书记建议我们从县城边缘拐个弯道去看看“巴松措”“措”是藏语“湖”的意思。他说这也是藏传佛教中的著名神湖,失之交臂是非常惋惜的。于是,约摸绕行了半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一处高地,向下俯视“巴松措”宛似一弯新月,镶嵌在高高的雪山峡谷之中。湖中有一小岛名“扎西”离岸约有一百多米。环顾四周“巴松措”真是像一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少女,静静地卧躺在雪山的怀抱之中。此间,好似有一股温暖湿润的气息。忽然,一头体格娇小浑身漆黑的母藏猪从路旁的草丛中钻了出来,它的身后跟着七八只可爱无比的小藏猪,正摇头摆尾,相接成一行,悠悠然正穿过了我们刚过来的车道,窜跑到对面的树丛中去觅食嬉戏去了,让人忍俊不止。在这如诗如画的地方,我总是被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所感动。
从脚下的山坡隔水相望“巴松措”中的扎西岛是格外的青翠欲滴,兀立于一片烟霞之中。下了山坡,我们来到登岛的码头上。这里登岛的方式非常特别,不设桥梁,不用船渡,只见渡河的一来一回就是用了两组木排,每组木排可载十数人。人站立在水中的木排之上,用手使劲拉着纤索,依靠人力向着小岛缓缓靠近,这不由得大伙发挥团队精神同舟共济,都觉得过河方法有一种别样的情趣。岛上有一座不大的藏传佛寺,为土木结构,上下两层,殿中主供强巴佛,除了常见的千手观音、金童玉女等佛像外,在旁边的一个殿堂中,我们发现一尊佛像的脚下放置着两块天然鹅卵石,上面均有凹陷的圆坑,相传这是藏族英雄格萨尔王战马留下的印记。绕着寺外岛边的小径行走,几乎是每行一段路径都有新的发现,路前有世间罕见的桃、松连枝,每逢春暖花开,此树同株的桃花与青青的松叶相映成趣;路旁有一些不知名的树叶,生有天然的藏文字母,我们暂且把它们叫做“字母树”吧。此间香客不多,有一种出奇的幽静,但逢重大节日时,会有成千上万的藏族信徒及游客来此转经观湖,盛况空前。
临近傍晚时分,我们一行终于到达林芝。夕阳照耀下的林芝首府八一镇,所有建筑都带上了一抹金黄。趁着黄昏,我们又匆匆赶去近郊看柏树园。园中有几百棵百年以上的巨柏,挺立于山麓,株株枝繁叶茂。光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就是数十株。其中,前方正对着我们面孔的是那威风凛凛“柏树王”有60多米高。最使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树王”已有2500多年,据说是我国最老的“寿星”了,粗粗的胸径需十多位成人才可合抱。我们依着藏族的风俗,围着这“树王”顺时针绕转三圈,祈祷着美好的祝福。我们边转边抬头仰看这“树王”高高的枝梢上,竟披挂满了藏民所奉献的洁白哈达。是的,它不仅是藏民心中神树,更是西藏千年的气候变幻、地质变迁的历史沧桑的见证者。
我们站在高处继续远眺着尼洋河,刘副书记指着远处的尽头说,这滚滚的河水,传说中就是神山流出的悲伤眼泪,这灵秀的河水进入林芝地区后,就汇入雅鲁藏布江。是啊,我们不难想象那西藏大部地区,似乎只有满目苍凉的野性荒原,只有神秘莫测的高山雪地,只有稀薄的空气,唯独这令人难忘的尼洋河水,给西藏带来了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诱人而无穷的魅力,难怪两岸的藏民称她是“母亲河”她用源源不息清纯乳汁,滋润着沿两岸世世代代的生灵;她用灵巧的双手,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属于西藏独有的画卷。
初识纳木措
当我们乘坐的越野吉普车驶出拉萨城向北行进在青藏公路上时,大家都纷纷摇开车窗,睛空宛如无边的蓝色布幕,上边缀着的白色云朵触手可及。这条穿过崇山峻岭具有战略意义的公路,是1954年筑路将军慕生忠的部队打通的。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窗外,远方不时闪过莽莽逶迤的念青唐古拉山脉,近处是浩瀚无边的草原,令人心旌激荡。其时,我们的目的地是去结识西藏的“天湖”----纳木措。一路上,天和地在这里都以最广阔的胸怀包容着的你。尽管人烟稀少,但不时见到与公路平行的正在修建的青藏铁路,此刻我们不时发现筑路大军穿山越岭正在忙碌施工的身影。
时值九月上旬,刚出拉萨城后的好一段沿路还是芳草萋萋,草木欣荣;可一到当雄县境内,竟是满目衰衣,枯黄的草叶在寒风中无力的摇曳。哦,这里地形毕竟进入了绝少人烟的藏北,已经是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度了,远处的连绵不断的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座座雪山隐约可见,似乎在向我们提示什么。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车在颠簸的高原山路中,左冲右突盘旋而上。有好些路段根本没有道路的明显标识,全凭车自由驰骋,不时车轮辗过一个不小的坑,颠得人们头顶生生地撞上了车顶,此时让人深深感觉到,结识纳木措是多么的不易。高山地带足有海拔五千多米高,气压极低,迫人心胸,我们一行的嘴唇发乌,连手指甲都是呈深青紫色了。天公并不作美,天空飘洒着零星的冰冷雨丝,时不时地还夹杂着一些雪珠。然而,环顾四周景致,所有不适之感,均烟消云散。在棕黄的和紫红的色带整齐均匀地纵向山梁间,仿佛一桢又一桢天籁的环境艺术杰作,既永恒不朽,又精美绝伦。而我直觉是快到纳木措的身边了。
快近中午时,我们终于沿着一条湍急的小河进入山沟。尔后又颠簸着盘旋而上,翻越一座高山,直抵山顶。片刻休息时,辽阔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迥然不同的景致,先前的衰草荒原已全然不见,早被甩在了身后。不知何时,骤然之间风停雨住,一会儿太阳竟从棉絮般的云朵里钻了出来,前方的道路一望无际,如茵的大草原点缀着白色的羊群,蔚蓝的天空飘浮着雪白的云朵,相映成趣。当远方有一汪碧蓝碧蓝的风景线突兀般地出现眼前时,我们不禁为见到它的美丽容顔而惊奇。那就是纳木措啊!湖水依衬着雄伟的雪山,圣洁,壮观;草地上飘动着白云,清爽,高远。纳木错湖的全景犹如瑶池仙境一般出现眼前,安详的湖水宛似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绿色的大草原上。
来到纳木措跟前,招牌性的标志,便是湖边有两块擎天而立的巨石。远远看去,恰似两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圣洁的湖泊;又象仙女的两只手掌,用佛界特有的欢迎方式,向每一位前来顶礼膜拜的人行欢迎礼。巨石顶端似乎还存有皑皑的残雪,但临近细观,却是悬挂着千千万万条藏民所献奉长长的雪白哈达,有不少长长的哈达竟从岩石顶上拉拽直至地面,非常壮观。当我们从两块巨石中间穿过时,道的两旁有那写满祈福经文的五色风马旗,飘扬在猎猎寒风中,真的有一种时空翻转变幻、来到绚烂天国一般的美好感觉。
纳木措湖水主要靠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不断补给,沿湖大大小小有多条溪水流注入湖。视力所及,湖水清澈透明,泛出天蓝色。此时仿佛水天相融,浑然一体。盘腿闲坐湖畔,似在仙境打坐一般。听当地人说,西藏的每一圣湖几乎都有她们的丈夫和情人,而且都是神山。她们甚至是为神山而生,不管是不是真的,凡是神山之侧,都真的有一圣湖。纳木措也毫不例外,她的情人就是眼前这相依相伴的高高的念青唐古拉山。爱有多深,湖水就有多深;湖在山的怀抱,山在湖的唇边;高山因她的衬托而显得更加英俊挺拔,她也因高山的倒映而愈加绮丽动人。
纳木措是西藏著名的三大圣湖之首,也是藏传佛教的著名胜地,她在藏民心中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天湖”的生肖是羊,更合巧的是,这一年正是本命的“羊年”是天湖的生日,难怪此时此刻见成群的藏民信众正围着纳木错转湖,他们的脸庞总是显露出无比虔诚而又充满期望眼神,口中念念有词祈祷着平安和幸福。这里的藏民坚信,此时转湖念经一次会胜过平日里的十万次,所以眼下正是人潮高峰期。有一位藏民拿着厚厚的记事本大小的经文走过来,不停地把这彩色的纸片儿抛向空中,据说如果风儿每吹动它一下,就意味着他就念了一遍经文,这意思大概与转经筒有异曲同工之意吧。
其实,眼前的纳木错并不喜欢那么喧嚣嘈杂,要与它交流就必须得轻轻地靠近。因此,我心中牵挂着的是那美丽的湖水,更期待着与它作近距离的交流。于是,离开众人,我独自朝湖边走去。纳木措的湖水清澈见底,水波浩淼,湖水颜色随着水的深浅变化而变化。清风徐徐吹来,浩瀚无边的湖面荡漾起阵阵涟漪,好似一位手持柔缎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在这里极目远眺,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格外清晰,浅绿装扮的牧场,红黑相间的山体,白雪皑皑的山峰,眼前这一切,都会让你怀疑自己的眼睛,原来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还会有如此炫美神奇的景色。其时,我胸中的感觉是,不管怎样的丹青彩笔都难以描摹出这大气磅礴的雄浑景观。
湖边堆积着很多由信徒和游客搭筑的小石堆。藏族人将此称作玛尼堆。玛尼堆是一堆不动的经文,藏民将经文的一段或六字真言或佛像刻在石头上面,放在路旁,日积月累而成堆。向玛尼堆投一颗石子也就等于念一遍经文,就等于表达自己的敬意。他们始终把信仰凿刻在石头上,让生命获得一种永恒,用心灵塑造史诗;他们的心灵总是向着远方,向着天堂。我也按此要求将数块石子摆放到其中的一个玛尼堆上。此时,湖水击打岸边时所溅起的无数小小的水花正巧覆盖在玛尼堆上,于是我相信纳木错是有灵性的,否则它怎么会感受到我对它的敬拜呢?我祈祷纳木错能够永葆亮丽的颜容,祈祷它能够将灵气拨洒于世人,更祈祷它能够将澎湃的激情注入每一个人胸怀。
湖边的牧草非常茂盛,应是天然的牧场。一望无际的广袤草原在湖水的四周展开。更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在这美丽的湖畔地面上,竟布满着五彩斑斓的大大小小的片石,宛若天仙们向人间撒满的一地彩玉。我不禁蹲下身子捡拾,仔细观察这些美丽石子模样,每一片石真有它独特的风采。正当我沉醉在这精美绝伦景色时,一个八九岁的藏族男孩赶了四五头牦牛朝我这边走来。淳朴的孩子见我弯着腰俯拾着,手中攥着一些片石,忙过来帮助我在地面上挑挑拣拣。他不会说汉语,每拾到他认为的是精美石头,就忙不迭地递送过来,嘴里呜呜哇哇地用藏语说话,让我细细地瞧瞧他手中的那一块。他那大大的眼睛,浓密的黑发,棕里透红的肤色,是那么天真、纯洁、无瑕。我被他的真挚所感动,认真地从他的手中一堆里,挑选一块红黄黑相间的类似火山石的奇特石块。为酬谢他的盛情,我从衣袋中掏出五元纸币送他,一时他竟涨红了脸,不知说了一句什么,却赶忙飞快地跑到很远的地方,与悠闲吃草的牦牛一起玩耍去了。此时此刻,神山无言,圣湖无言,我真的好似一粒世俗之尘埃飘落到仙境,忘却忧郁,忘却伤感,更没有一丝浮躁,只会无声中感受到天籁直达内心,真的感受到大美无言!
我久久地坐在纳木措湖边,油然而生出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愫和一种刻骨铭心的依恋,可是却找不出恰当的语言来述说她朴素而仁慈的神采,其时内心里有一个十分强烈而又默默的意愿:冰清玉洁的纳木措,我既然初识了你,还将会再来细细地看你!
梦魂牵绕的布达拉
来到拉萨,其激动的心情,莫过于登上布达拉宫台阶的那一时刻,你不得不被高原上倾泻下来的阳光和这座宫殿浑身透析出来的气息所眩晕。
那天清早,我们住地出发时,天空刚刚飘过一阵细细的雨丝;而抵达布达拉宫脚下时候,正在我们有些担心之时,老天爷竟然施恩于我们,将天空一下子就放晴了。
其时,我们梦魂牵绕的布达拉宫是一种何样的风景啊!宫殿的上方,天空蔚蓝似海,云朵洁白如玉。红白相间的宫殿,与红山山座浑然一体,在热力四射的阳光下,显得愈加金光无限。我们举头仰视这座雄伟的宫殿,不由得肃然起敬,察觉到它在自已的内心中产生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正如我的一位来过西藏的朋友,曾经绘声绘色地告诉我:布达拉宫不像是人为的产物,而更像是从山上生长出来的建筑。
当然,敬畏只是一种奇特的心理。余秋雨就曾说过,这种心理大多产生于将见未见那些从小知名的重要物象之时。是的,布达拉宫是全西藏最重要的圣地,是西藏的所有,是世界屋脊上的奇迹,是最接近太阳的民族的骄傲。
尽管每天控制登殿的人数,但参观的人流仍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一进入这座宫殿,所有的人都变得一下子肃穆起来,没有了平日里常有的打闹嬉笑,只听见迟缓的脚步声、烧香人群默默的祈祷声和向导讲解的声音。曾经辉煌一时的布达拉宫换来了现实的“热点”我虽不是学法律的,但我却产生这样的思绪,游人作为“热点”的“主体”他们的来此的目的究竟为何?是好奇?是探寻?是崇仰?是祈求?还是评判?而布达拉宫作为“热点”的“客体”其自身的心路又该会是怎样的呢?我们总想向陪同我们参观的向导那里寻找某种答案。那是我们业内在拉萨公司的一位三十开外的藏族女同事,她像一位历史老师为我们侃侃而谈布达拉宫的盛衰更替,久远的年代和曾经的征战,在她的叙述里已经十分简单而又了无生气;而当她讲起历代达赖喇嘛的功德,却瞬时变得那么十分虔诚而纯粹。
布达拉宫里外都金碧辉煌,其造价惊人,可说是集中了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人们在数十里之外就可以看见它那依山凌空、层楼竞耸、金光灿烂、巍峨壮观的雄姿。想那些朝圣者们,千里迢迢一遍一遍地磕着等身长头,从风沙中走来,从草原上走来,为的就是能亲眼见上大佛,磕拜后给佛殿中那永不熄灭的酥油灯添上一坨酥油。这需要何等的虔诚与毅力啊。宗教也是一种文化,宗教文化的彩绸里,包裹的是人的信仰和企盼。殿堂的盏盏油灯,燃烧着他们对幸福的乞求;蓝天下的声声祈祷,弥漫着他们美好的心愿。
我们在向导的带领下,在布达拉宫的这一殿穿过另一殿。恍惚幽暗的酥油灯,映照着四壁具有典型藏族色彩的图案和镶有金粉的佛像唐卡,反映的题材异常丰富,仿佛各自诉说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神话故事。这些壁画可能已有五六百年历史了,但仍然色彩明亮,线条清晰流畅。记载着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婚故事的画面,记载着五世达赖朝见大清皇帝情景的画面,都陈放在十分醒目的位置。印象较深的是,还有好几幅反映当年兴建布达拉宫情景的唐卡画,图中有成千上万的农奴开山采石,顺水放木,弯腰弓背运石上山,在没有任何机械施工的情况下,全部靠人力完成了如此的浩大工程。
在好几间殿堂里,深邃而高高的殿堂墙壁上,几乎摆满了用黄绢包裹着的古老的经书,上面布满了尘埃,虽触手可及,但谁都不敢碰摸,似乎里面珍藏的不仅是经文,而是某种更加神圣的物品。最为深刻的是达赖喇嘛们的座座灵塔。其中五世达赖灵塔是用三吨多的真金包裹而成的,上面镶满了红绿宝石,夜明珠等数也数不清的稀世宝物。看着我凝视不动的眼神,向导对我介绍说,这些财富可以占当时世界财富的一半,在一旁凝神注意倾听的游客人群中有人竟发出一阵惊叹声。
布达拉宫之所以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一代又一代藏族艺术大师的创造,让许多宗教题材变成了全人类共享的艺术经典。许许多多遥远而又现实的景物人事,在这里变得那么轻松而又疏朗。我们流连在那千万件艺术珍品前,除了感受历史的风韵之外,更多的是领悟到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鲜明反差,那些神灵的千姿百态而又栩栩如生的化身,难道不正是千年岁月化为情理协调的人性结构吗?
宫殿里面有众多的武警战士护卫着,更有众多的身着紫衣的僧侣喇嘛们在管理着佛事。在这里,僧人靠俗人供养,俗人靠僧人超度,僧俗两界,如同鱼水,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一个殿堂偏僻的角落,我发现一根木柱上端裂缝里有一些白色的东西。女向导告诉我,那是十分有身份的朝圣者的牙齿。因为朝圣的路漫长遥远,那位朝圣者在路上去世了,同伴们便将他的牙齿带到拉萨,嵌入宫殿的这些木柱里,以告慰亡灵。此刻,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为何走进一座座宫殿的那刻,心灵会不时地产生一次次震撼的感觉,因为在藏民心中,布达拉宫永远是一座最为神圣的宫殿。我虽不信教,但深深地为这座承载着丰厚历史和浓缩了艺术文化的宫殿所折服。
参观罢宗教的红宫,女向导又率我们参观了政治的白宫。从五世达赖喇嘛倡导政教合一并着手修建布达拉宫起,布达拉宫便一直是藏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的中心。仅有的几处对游人开放的白宫场所,不是议事厅,就是喇嘛的寝室、会客室。在一处小小的会客室,听向导介绍说,这就是十四世达赖喇嘛接见陈毅的地方。如今,会客室景物依旧,但陈毅元帅早已离我们而去,而十四世达赖至今未归,这大概可以视为布达拉宫最为辛酸疼痛的细节部分吧。
临近中午时分,我们终于登上金顶,剌眼灼人的阳光直射而下,让人一下子竟睁不开眼睛。放眼远眺周围的峰峦起伏的群山和无比高阔的天空,愈加感觉到自己正站在世界屋脊之颠,思绪更加无拘无束地飞扬,享受着心灵的自由和奔放,忘却了一切世俗的纷烦。贴近金顶的护栏,我们探头朝下俯望,南边的布达拉广场人潮如蚁,整洁的拉萨城街道车水马龙,最吸引眼球的是,一些藏人顺时针方向心无旁骛地绕着布达拉宫外围建筑不停地行走,那手中所持的转经筒一刻也不停地在旋转着,一些藏人则赤裸上身紧贴地面,长长仆跪不起。金顶下方是东天台处,有一楼梯是不准游客使用的,这是达赖的专道。北坡山下,有一座花园绰约可见,在不大的湖面上,有不少游人正在悠然地划着小小的游艇,女向导指着正前方那座不大的湖心岛告知我,那就叫龙王潭,岛上还有一种十分珍奇的顺着时针向上盘旋生长的柳树,叫左旋柳。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无缘亲临观赏了。
我伫立在布达拉宫的金顶上,极目远眺,流连于这夺目璀灿的景象。朦胧之中,似乎飘来有一阵放声的歌喉,原来是我们的女向导正在呤唱起李娜的成名曲青藏高原。顿时,寄托于天地之间的激情,流淌于山水之间的气息,天空飘逸的空灵,世界屋脊带来心灵深处的共鸣,深深打动了我们的灵魂。而我此刻的内心,更有了深层的领悟:灵魂,原本就是相对于肉体而言的非物质;而身处梦魂牵绕的布达拉,灵魂就是一个美丽而玄妙的词汇,每触碰一次,它就会搏动一次。因为,它正端坐在我的眼睛里,存在于切身的感触之中。
走进罗布林卡
我们抵达拉萨的那段时光,恰巧正逢当地非常隆重而热闹的“雪顿节”在拉萨,这个节日最为热闹地方该是罗布林卡。罗布林卡是达赖的夏宫之地,意为“宝贝园林”当我们迈进这座久负盛名的园林时,满眼见到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是藏民信徒、僧侣喇嘛和有如我等的一些观光者。
跨入罗布林卡的大门,鼓乐和歌声便远远地随风飘来。顺声而寻,我们惊喜地发现,在一棵棵大树的树荫下,灌木丛中,碧绿的草地上,随处可见那一群又一群身着鲜艳服装的藏民,他们自发地围成一圈又一圈,悠闲地喝着酥油茶,畅饮着青稞酒。主干道的两旁,竟席地而排坐着二三十位身着紫红色僧衣的喇嘛们,他们面前的地上放着一排佛钵,无言地正在等待着人们的施舍。园林里人们载歌载舞,热闹非凡,一派怡然自乐的景象。
放眼望去,远远的一座座宫殿掩映在葱郁的树林中,显得格外无比华贵。随同我们访问的向导,是业内的一位40岁左右的当地藏族女士,她叫卓玛,藏语是仙女的意思。她专门向我们一行讲解了这罗布林卡的历史。罗布林卡建于18世纪40年代,当时亲政不久的七世达赖喇嘛正在拉萨的另一寺院哲蚌寺学习经文。有一年夏天,他路过此地,偶见罗布林卡一带景色宜人,风光秀丽,于是就常到这里搭起帐蓬,常用附近的泉水来洗浴腿疾。而其时的清朝驻藏大臣见达赖非常喜爱此地,便考虑到方便他今后在此诵经,就吩咐手下人员在泉水边搭设起一些帐蓬,这便是罗布林卡最初的规模了。若干年后,七世达赖便决定在此在建立起夏宫,并上报清朝雍正皇帝,请求批准他自己每年夏季在此处理政事。从此以后,历代达赖都在夏秋两季在此地处理政务。自七世达赖之后,罗布林卡不断得到大规模扩建,它与布达拉宫一样,并列为西藏的政治中心。所不同的是,布达拉宫建于红山之上,而罗布林卡却在当时的河滩平地上占地36万平米,成了一座拥有宫殿、别墅、凉亭、水榭的大型园林。
听了卓玛的介绍,我们不禁对精美的罗布林卡建筑肃然起敬。园林内,只见遍植参天古木,遍地是萋萋绿草,一些不知名的华贵鲜花正点缀着宫殿的道路两旁。一些宫殿大门口,偶见威风凛凛的藏獒守护,它们的脖子上还系着红亮的丝带。
与布达拉宫相比,这里或许没有过多的宗教神秘的感觉,一切都显得非常宽松、闲适。我们徜徉在这片充满歌声笑声的园林之中。但是,卓玛告诉我们,过去,罗布林卡的高高院墙都把普通藏民都挡在门外,只有到了雪顿节时,达赖为了让人们为他过节看戏凑热闹,才让百姓进门,但必须要免冠脱鞋,女人连头发也不得盘起,更不得在此大声喧哗笑闹。往往一过完节,老百姓们就只能望而却步了。
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十分气派的达赖新宫,这是1954年在原有基础上扩建的。进入其内,新宫不愧是一座艺术宫殿。宫顶有金光闪闪的法轮幡幢;推开厚木红漆大门,刚步上猩红地毯,迎面就有狮与虎的巨画,向我们显示着这位西藏政教首脑人物的威严之气。新宫里一些殿阁与布达拉宫相似之处是,也有着众多的唐卡壁画。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唐卡上画的是五世达赖进北京朝见顺治皇帝时受赠金册金印时的情景。这一情景对于达赖所系的格鲁教派来说,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因为自此意味着中央政府承认格鲁教派在全藏的统治地位。以后的历代达赖都忘记不了这段历史。在宫中有一明亮之处,挂着一幅最新的壁画,描绘的是1954年十四世达赖经过刚刚通车的青藏公路,到北京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及在各地访问的壁画,画中十四世达赖也就20出头的光景,显得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一旁的橱柜中,陈列着中央人民政府赠送给达赖的礼品。宫中最底层的一间大殿,摆放着十四世达赖曾经乘坐过的各式车辆。新宫的建筑、壁画、装饰,不能不说是西藏各大寺庙、宫殿、楼宇精华的集成。其风格,既有浓厚的寺庙色彩,又有宫殿府第的格局,显得异常华贵又幽雅别致。
在这里,凡专程来寺庙朝拜的香客或是信徒,大都要在佛像前信手放上一些各式各样数额不等的钞票作为贡奉。可是,如你细细观察,便会看到供款的人中,有的几元,几角,甚至几分的,也有的不少慷慨解囊,将数十元上百元虔诚地奉上,以表对神灵的赤诚之心。然而,这些善男信女们在向佛像供奉时,大都掏出随身崭新的钞票,而更有意味的是,有些人拿着百元大钞,而又不愿将此全部献上,这时,自已可以从佛前的那堆钱中找回应找的零钱。其时一旁并无任何人监督,但谁都没有想占神灵便宜的意念。可以看出,人们对菩萨是何等虔诚,心灵是那么地纯洁。我亲眼见到一位藏民捐出二张百元大钞,又从供桌上取走一部分零钱,据向导说,从寺庙拿回或换回的钱,都带有菩萨的神灵,能保佑全家老小的吉祥平安。满眼望去,在罗布林卡佛堂前的不少供桌上,各种钞票堆积一起,花花绿绿,煞是好看,在众多的人民币中,杂夹着有美元、欧元、英镑、卢布、马克、日元等等,在一旁的卓玛风趣地告诉我们,在西藏的每个寺院的佛堂,真可称得上是一个小小的货币博览会。
步出宫殿,我们眼前的景色,却是一幅多姿重彩的山水画。鲜花之下,有如茵的草地;草坪之侧,有喷水池、亭阁、戏台和石桌、石凳,方便众多的游人在花间、树荫里憩息。当我们小驻其间,远眺雪峰突起,近赏百花吐艳,油然升起心旷神怡的感觉。这罗布林卡,在每年藏历的七月初一至初五的雪顿节那几日,昼夜之间,密密的树林中,就会冒生出一座座色彩鲜艳的顶顶帐蓬,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歌舞中度过这愉快的野外节日生活。每顶帐蓬之中,地面上都铺有毡垫,摆满了青稞酒、啤酒、可乐、果汁、饮料和各式各样的食品,不少是举家出游。卓玛告知,即使大家素味平生,但只要聚集一起,便成了有缘分的新朋友与亲戚,彼此相互照应,坦诚相待,毫无半点生疏之感。可以想象,当夜幕降临时,座座帐蓬亮起点点烛光,或在帐蓬外面燃起红红的篝火,映照出能歌善舞的藏民们喜悦无比的脸庞,那歌者时高时低的嗓音和高原特有的乐器,伴着舞蹈者或长或短时快时慢的晃动着身影,在这墨绿般的树影之中,难道不是宛若进入神话的世界?
也许,这些藏民们忍受了长长的冬季煎熬,当春回大地之后,他们格外地珍惜眼前这阳光空气和绿草地,开朗豁达的性格使他们特别喜欢眼前这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这是令人如梦如幻的景观;这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并懂得大自然恩惠的民族;这是人世间少有的纯自然的大美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