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飘散的年味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马上就是大年了,虽然有不绝于耳的鞭炮声,虽然有各商场铺天盖地的宣传纸,虽然有许许多多的年货,虽然有电视中各位主持人对过年的美好憧憬,但心中对年的感觉还是强烈不起来,好像过年与平时也没什么不同。对年的期盼,对年的热情,似乎只鲜活在记忆中。
小时候每逢过年,母亲总是会说孩子盼过年,大人怕过年,但无论是盼还是怕,对过年总还是有感觉啊,哪像现在的自己,对过年都麻木了。自己心里经常会掠过这样的念头:过年就过年呗,有什么好盼的?又有什么好怕的呢?记忆中那浓浓的年味已渐渐飘散了,虽然以为早就忘记,却忍不住常常回想,总想再寻那曾经的感觉。但时光是那么无情,从不怜惜任何一个人,不肯让往昔重现。如今,只能在记忆的长河中逆流而上,追寻那昔日的年味了。
年味首先来自于心理上对过年的真切盼望。自己小的时候,不止是孩子,就是大人,从心里来说对过年也是怀着一种深切期待的。传说闯王李自成夺了明朝的京城后,觉得自己能主宰天下了,自然是想干什么干什么。出身于农民的他也没有更多的见识,认为人生的快事没有比过年更大的,于是让自己的人每天都像过年一样过日子。结果这样的日子只持续了十八天,就被赶出了京城。被赶的原因按民间的说法是这李自成原本应该做十八年的皇帝,但由于他每天都在过年,结果这十八天也就相当于十八年了。传说本没有什么可信度,只是这传说能在民间流传,说明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中国人历来是重视过大年的,过去更是如此,那是老百姓最重要的节日。无论家里日子怎么样,过年时总会想办法改善一下生活,让年味从嘴上延伸到心里去。想来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普遍来说都过着贫困的日子,能填饱肚子已是不易,很少有人去奢求锦衣玉食。虽然也不是没有人总是“朱门酒肉臭”但“路有冻死骨”才更常见,自己能勉强活着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一种幸福。虽说人们都很容易知足,但并不等于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一点期望,并不等于不想吃上更好的饭,穿上更好的衣。其实无论在什么时代,人们心底的梦想总会有的,只是因时代不同而不同罢了。越是在困难时期,人们对于物质生活越是在意,过年也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大事。
对过年的期盼,首先是来自嘴上。小时候生活的困苦让人的嘴变得格外馋,总是想吃上一些有油水的饭菜。但由于物质匮乏,哪家也不能实现这个愿望。平时总是什么也吃不到,就盼着过个年,让自己的肚子快活快活。孩子盼过年,那是千真万确的,大人怕过年,只是因为手里没有钱置年货,但这只说出了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其实大人也不是完全怕过年,或者说从嘴上肚子里来说也是盼过年的。难归难,但毕竟过年能让人的生活改善一下,总可以享受一下口福,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似乎吃什么并不重要,但对于长期勉强糊口的人来说,能吃上一点鱼肉,就是一种幸福。或许在某些时尚的人看来这幸福观也太浅薄了,但如果身置苦难的话,一个人的心情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也就不会再去嘲笑这浅薄的幸福观了。
小时候,进了腊月,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浓了,心中的期盼也越来越清晰。先是腊八时的腊八粥,虽说也就是杂粮做成的,但比平时的玉米粥内容丰富了许多,喝起来自然感觉好多了。过了腊八,很快就到了廿三,也就是小年。小年家里总会包上一顿饺子,虽说一定是菜多肉少。家里没钱嘛,哪里能想放多少肉就放多少肉呢?但就是这菜多肉少的饺子,对当时的人来说仍然是美味佳肴,大家都恨不得吃到嗓子眼呢!想到那时吃东西,忽然想到一位同事大姐讲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她说有一次家里做了烙饼炒鸡蛋,那么稀罕的饭引动了她的胃口,她就拼命地吃呀,一直吃得腰都弯不下去了。现在讲来是趣事,听来也让人发笑,但那时又有几个人不那样呢?过年的年味,也在这强烈的胃口里呢!到了二十七八,家家户户也就开始炖肉了,年味更浓了,混在肉香中四处飘荡。于是年味也就深入到人们的身体里心底里去了。
年味不只在嘴上,也在眼睛里。那时的文化娱乐生活非常贫乏,平时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过年时,说不定就会来了唱戏的或是放电影的,再不成还会有扭秧歌的呢!于是大人孩子就会围拢来,过过眼瘾。唱戏或电影不可能年年都有,秧歌却是村里人自己扭,只需拿出收藏的行头来,再简简单单地化上妆,就可以上场了。虽说平时大家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熟得不能再熟,但一上了场,却有板有眼,像模像样地演起来,简直让人吃惊场子上的还是那个平日里不起眼的人吗?秧歌边扭边唱,有情节有动作,真让我们这些平时没见识的人看直了眼!于是年味也就从这喜庆的秧歌步中漾开来,连同看秧歌人的笑声,洒满了大街小巷。
当然年味还来自这年节时的清闲上。都以为庄户人到了冬天已没了农活,就是整天闲着出东家入西家地乱串了,其实才不是这样呢!冬天要做的活并不少,拾柴啦,拾缀各种各样的用具啦,自己制作生活用具啦,给地施底肥啦好像每天都在忙碌,总是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只是到了过年,终于能清闲些了。况且还有一些让人休息的习俗呢,什么正月里不能干活啦,如果一定干的话,就会在家里有了大事需要找人帮忙时遭遇雨雪,让你什么也干不成。这习俗到底有什么可信度,从来没有人研究过,但大家都互相提醒,大家也都一付相信的样子。因了这习俗,正月也就成了真正的闲时了。家家户户都吃得比平时好,而又不要干什么活,只是串串门,说说话,打打牌于是年味也就在这清闲中袅袅地升起来,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头,久久不会散去。
只是这年味却越来越远了。
现在没有谁会在意过年的吃食了,平时吃的与过年没有什么两样,过年大家并不能想出更稀罕的东西,更新奇的吃法来;现在也没有人特别在意过年的文化娱乐活动了,平时那么丰富的娱乐节目早让人对什么都没有了新鲜感,而休闲呢,也变得五彩缤纷了。对过年的那种亲切感还能到哪里去找呢?
曾经的年味越飘越远了,只能在自己的记忆中去寻觅。虽说如此,却并不让人感伤,因为这不再浓的年味正反衬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马上就是大年了,虽然有不绝于耳的鞭炮声,虽然有各商场铺天盖地的宣传纸,虽然有许许多多的年货,虽然有电视中各位主持人对过年的美好憧憬,但心中对年的感觉还是强烈不起来,好像过年与平时也没什么不同。对年的期盼,对年的热情,似乎只鲜活在记忆中。
小时候每逢过年,母亲总是会说孩子盼过年,大人怕过年,但无论是盼还是怕,对过年总还是有感觉啊,哪像现在的自己,对过年都麻木了。自己心里经常会掠过这样的念头:过年就过年呗,有什么好盼的?又有什么好怕的呢?记忆中那浓浓的年味已渐渐飘散了,虽然以为早就忘记,却忍不住常常回想,总想再寻那曾经的感觉。但时光是那么无情,从不怜惜任何一个人,不肯让往昔重现。如今,只能在记忆的长河中逆流而上,追寻那昔日的年味了。
年味首先来自于心理上对过年的真切盼望。自己小的时候,不止是孩子,就是大人,从心里来说对过年也是怀着一种深切期待的。传说闯王李自成夺了明朝的京城后,觉得自己能主宰天下了,自然是想干什么干什么。出身于农民的他也没有更多的见识,认为人生的快事没有比过年更大的,于是让自己的人每天都像过年一样过日子。结果这样的日子只持续了十八天,就被赶出了京城。被赶的原因按民间的说法是这李自成原本应该做十八年的皇帝,但由于他每天都在过年,结果这十八天也就相当于十八年了。传说本没有什么可信度,只是这传说能在民间流传,说明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中国人历来是重视过大年的,过去更是如此,那是老百姓最重要的节日。无论家里日子怎么样,过年时总会想办法改善一下生活,让年味从嘴上延伸到心里去。想来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普遍来说都过着贫困的日子,能填饱肚子已是不易,很少有人去奢求锦衣玉食。虽然也不是没有人总是“朱门酒肉臭”但“路有冻死骨”才更常见,自己能勉强活着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一种幸福。虽说人们都很容易知足,但并不等于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一点期望,并不等于不想吃上更好的饭,穿上更好的衣。其实无论在什么时代,人们心底的梦想总会有的,只是因时代不同而不同罢了。越是在困难时期,人们对于物质生活越是在意,过年也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大事。
对过年的期盼,首先是来自嘴上。小时候生活的困苦让人的嘴变得格外馋,总是想吃上一些有油水的饭菜。但由于物质匮乏,哪家也不能实现这个愿望。平时总是什么也吃不到,就盼着过个年,让自己的肚子快活快活。孩子盼过年,那是千真万确的,大人怕过年,只是因为手里没有钱置年货,但这只说出了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其实大人也不是完全怕过年,或者说从嘴上肚子里来说也是盼过年的。难归难,但毕竟过年能让人的生活改善一下,总可以享受一下口福,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似乎吃什么并不重要,但对于长期勉强糊口的人来说,能吃上一点鱼肉,就是一种幸福。或许在某些时尚的人看来这幸福观也太浅薄了,但如果身置苦难的话,一个人的心情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也就不会再去嘲笑这浅薄的幸福观了。
小时候,进了腊月,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浓了,心中的期盼也越来越清晰。先是腊八时的腊八粥,虽说也就是杂粮做成的,但比平时的玉米粥内容丰富了许多,喝起来自然感觉好多了。过了腊八,很快就到了廿三,也就是小年。小年家里总会包上一顿饺子,虽说一定是菜多肉少。家里没钱嘛,哪里能想放多少肉就放多少肉呢?但就是这菜多肉少的饺子,对当时的人来说仍然是美味佳肴,大家都恨不得吃到嗓子眼呢!想到那时吃东西,忽然想到一位同事大姐讲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她说有一次家里做了烙饼炒鸡蛋,那么稀罕的饭引动了她的胃口,她就拼命地吃呀,一直吃得腰都弯不下去了。现在讲来是趣事,听来也让人发笑,但那时又有几个人不那样呢?过年的年味,也在这强烈的胃口里呢!到了二十七八,家家户户也就开始炖肉了,年味更浓了,混在肉香中四处飘荡。于是年味也就深入到人们的身体里心底里去了。
年味不只在嘴上,也在眼睛里。那时的文化娱乐生活非常贫乏,平时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过年时,说不定就会来了唱戏的或是放电影的,再不成还会有扭秧歌的呢!于是大人孩子就会围拢来,过过眼瘾。唱戏或电影不可能年年都有,秧歌却是村里人自己扭,只需拿出收藏的行头来,再简简单单地化上妆,就可以上场了。虽说平时大家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熟得不能再熟,但一上了场,却有板有眼,像模像样地演起来,简直让人吃惊场子上的还是那个平日里不起眼的人吗?秧歌边扭边唱,有情节有动作,真让我们这些平时没见识的人看直了眼!于是年味也就从这喜庆的秧歌步中漾开来,连同看秧歌人的笑声,洒满了大街小巷。
当然年味还来自这年节时的清闲上。都以为庄户人到了冬天已没了农活,就是整天闲着出东家入西家地乱串了,其实才不是这样呢!冬天要做的活并不少,拾柴啦,拾缀各种各样的用具啦,自己制作生活用具啦,给地施底肥啦好像每天都在忙碌,总是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只是到了过年,终于能清闲些了。况且还有一些让人休息的习俗呢,什么正月里不能干活啦,如果一定干的话,就会在家里有了大事需要找人帮忙时遭遇雨雪,让你什么也干不成。这习俗到底有什么可信度,从来没有人研究过,但大家都互相提醒,大家也都一付相信的样子。因了这习俗,正月也就成了真正的闲时了。家家户户都吃得比平时好,而又不要干什么活,只是串串门,说说话,打打牌于是年味也就在这清闲中袅袅地升起来,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头,久久不会散去。
只是这年味却越来越远了。
现在没有谁会在意过年的吃食了,平时吃的与过年没有什么两样,过年大家并不能想出更稀罕的东西,更新奇的吃法来;现在也没有人特别在意过年的文化娱乐活动了,平时那么丰富的娱乐节目早让人对什么都没有了新鲜感,而休闲呢,也变得五彩缤纷了。对过年的那种亲切感还能到哪里去找呢?
曾经的年味越飘越远了,只能在自己的记忆中去寻觅。虽说如此,却并不让人感伤,因为这不再浓的年味正反衬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