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离文革有多远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和学生讲“文化大革命”这一段历史。
尽管我没有过这段曲折离奇的亲身经历,但我总能从片段的文字记载和长辈零碎的记忆中若隐若现的感觉到这段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远。有一种责任总在驱使着我对这段已经尘封的历史去做一次小心的整理,有一种好奇总在激励着我去探寻这段历史中曾经出现过的不为人知的秘密。30年后的今天,我们离“文革”有了多远呢?没有经历过这段沧桑历史的人们又能对“文革”走得有多近呢?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对待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也是这样告诉学生的。
第一“文革”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领导艺术上的一个巨大错误。
1966年开始掀起的这场“文化大革命”是由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主要是毛泽东)在错误的判断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之后发动起来的。认为当时国内甚至党内存在一大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作出这一决策的认识前提。这种判断是建立在领导人的主观认识和少数人为了迎合政治而可以曲解历史的基础之上的。(从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以及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的“彭德坏就是海瑞”的观点可以见微)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这种缺乏逻辑的判断严重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但是却无法得到及时而有效的纠正。原因是整个国家的组织系统在经历过一系列事件之后(如“反右倾斗争”),只留下一个权威允许说话!只留下一颗脑袋允许思考!而这种在事实上高度集权的领导艺术甚至远远还比不上封建社会的唐太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当时代已经跨入和平时代,但是仍然坚持一种“战时思维”这又说明当时的领导人领导艺术的单调和僵化。其实,两千多年前,有人就告诉过汉高祖刘邦“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所以“文革”之后的领导人是必须要学好历史学与行政管理学的。
第二“文革”是我们全体社会成员的一次巨大的“集体迷失”
我特别清晰的记得在历史资料片中“红卫兵”运动和批斗当时国家主席刘少奇时的那种浩浩荡荡的场景。到处是军装,到处是传单,到处是“大字报”到处是尖锐的口号声。“打倒中国的赫鲁晓夫!”“毛主席万岁!”整个社会淹没在这种集体的呐喊和嘶叫声中。但是,正是这种近乎歇斯底里的疯狂,使整个社会迷失在一种“集体无意识”当中。到底为什么要打倒一边,而要高高的抬起另一边?估计已经没有多少人还会思考这个问题。当一个社会只有人为制造的几个权威和名词时,个性,那种富有创造性的个性是要被埋没和压抑的。为什么当时很多敢说真话的知识分子,要么被逼死,要么被斗垮?历史告诉我们,不能够迷信“大多数”在一个“集体迷失”的时代,有时少数的恰恰是真理。“文革”时期,人们迷失在疯狂的个人崇拜当中,那么今天人们是否就是“回归清醒”了呢?当金钱和美女开始频繁的在人们眼前出现时,小心再一次“迷途忘返”!
第三“文革”是我国几千年封建专制糟粕文化的一次短暂复辟。
当我向学生讲到“文革”时期曾经出现过学生打老师,儿子打父亲,甚至有人吃人的现象时,他们开始啧啧不已,不敢相信,又不敢不信这一切居然是真的。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的糟粕文化在新时期出现的一次短暂的复辟。我想到了鲁迅先生提到的中国人身上的那些“劣根性”我想到了荀子说的“人性恶”!如果不是那种封建时代的权力观念作祟,林彪和江青还会兴风作浪吗?如果不是封建时代那种奴隶与主人的思维方式,还会衍生出现代的“造反派”和“黑线专政”这些名词以及“毛主席万岁”这般的口号吗?如果不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野蛮和粗暴,还会有后来的那种把人不当人的“批斗”现象吗?在这一个时期,专制再一次战胜了民主,兽行暂时打败了人性,野蛮强奸了人类的文明!30年后的今天,人们是否已经真正的完全的“解放思想”了呢?乐观者会说,是的。悲观者会说,难得!而我只是突然想到了辜鸿铭的一句话:“剪头上的辫子易,剪心中的辫子难!”王阳明也说:“杀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大概可以为时人做鉴。
第四“文革”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一次摧毁。
“文化大革命”当然首先“革”的是文化的命,文化人的命!在这一时期,事实上再一次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字狱”和“焚书坑儒”的历史情景。一切“封建主义毒瘤”和“资本主义的毒草”被摧毁殆尽!除了少数几本“钦点”的书籍和读物,以及“样板戏”之外,人们不能够接触任何“有毒”的东西。一大批“资产阶级”或者“封建主义”的学者文人被打倒和镇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取消“高考”制度!经过这段漫长的荒漠化改造之后,整个中国的确变得比以前要“纯洁”了,但是也变得比以前更愚昧了。经过这番精神的“洗礼”之后,人们对于传统的精神不在留念,但是却陷入了一种精神迷失的状态当中;一大批的“知识青年”在农村深受改造,培养和积淀了王小波这般的文学天才,但是也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断层。为什么我们的科技一度远远落后于整个世界,为什么“诺贝尔奖”总是与中国大陆无缘?我们不得不再一次陷入沉思。
当这段历史完全成为一本教科书摆在从未经历过的孩子面前时,我不知道,这些讲述是否可以让他们能够些许的感受到当时的某种情境,然后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最为恰当的距离,而并非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想象。
您说,我的这堂课能算合格吗?
和学生讲“文化大革命”这一段历史。
尽管我没有过这段曲折离奇的亲身经历,但我总能从片段的文字记载和长辈零碎的记忆中若隐若现的感觉到这段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远。有一种责任总在驱使着我对这段已经尘封的历史去做一次小心的整理,有一种好奇总在激励着我去探寻这段历史中曾经出现过的不为人知的秘密。30年后的今天,我们离“文革”有了多远呢?没有经历过这段沧桑历史的人们又能对“文革”走得有多近呢?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对待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也是这样告诉学生的。
第一“文革”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领导艺术上的一个巨大错误。
1966年开始掀起的这场“文化大革命”是由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主要是毛泽东)在错误的判断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之后发动起来的。认为当时国内甚至党内存在一大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作出这一决策的认识前提。这种判断是建立在领导人的主观认识和少数人为了迎合政治而可以曲解历史的基础之上的。(从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以及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的“彭德坏就是海瑞”的观点可以见微)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这种缺乏逻辑的判断严重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但是却无法得到及时而有效的纠正。原因是整个国家的组织系统在经历过一系列事件之后(如“反右倾斗争”),只留下一个权威允许说话!只留下一颗脑袋允许思考!而这种在事实上高度集权的领导艺术甚至远远还比不上封建社会的唐太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当时代已经跨入和平时代,但是仍然坚持一种“战时思维”这又说明当时的领导人领导艺术的单调和僵化。其实,两千多年前,有人就告诉过汉高祖刘邦“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所以“文革”之后的领导人是必须要学好历史学与行政管理学的。
第二“文革”是我们全体社会成员的一次巨大的“集体迷失”
我特别清晰的记得在历史资料片中“红卫兵”运动和批斗当时国家主席刘少奇时的那种浩浩荡荡的场景。到处是军装,到处是传单,到处是“大字报”到处是尖锐的口号声。“打倒中国的赫鲁晓夫!”“毛主席万岁!”整个社会淹没在这种集体的呐喊和嘶叫声中。但是,正是这种近乎歇斯底里的疯狂,使整个社会迷失在一种“集体无意识”当中。到底为什么要打倒一边,而要高高的抬起另一边?估计已经没有多少人还会思考这个问题。当一个社会只有人为制造的几个权威和名词时,个性,那种富有创造性的个性是要被埋没和压抑的。为什么当时很多敢说真话的知识分子,要么被逼死,要么被斗垮?历史告诉我们,不能够迷信“大多数”在一个“集体迷失”的时代,有时少数的恰恰是真理。“文革”时期,人们迷失在疯狂的个人崇拜当中,那么今天人们是否就是“回归清醒”了呢?当金钱和美女开始频繁的在人们眼前出现时,小心再一次“迷途忘返”!
第三“文革”是我国几千年封建专制糟粕文化的一次短暂复辟。
当我向学生讲到“文革”时期曾经出现过学生打老师,儿子打父亲,甚至有人吃人的现象时,他们开始啧啧不已,不敢相信,又不敢不信这一切居然是真的。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的糟粕文化在新时期出现的一次短暂的复辟。我想到了鲁迅先生提到的中国人身上的那些“劣根性”我想到了荀子说的“人性恶”!如果不是那种封建时代的权力观念作祟,林彪和江青还会兴风作浪吗?如果不是封建时代那种奴隶与主人的思维方式,还会衍生出现代的“造反派”和“黑线专政”这些名词以及“毛主席万岁”这般的口号吗?如果不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野蛮和粗暴,还会有后来的那种把人不当人的“批斗”现象吗?在这一个时期,专制再一次战胜了民主,兽行暂时打败了人性,野蛮强奸了人类的文明!30年后的今天,人们是否已经真正的完全的“解放思想”了呢?乐观者会说,是的。悲观者会说,难得!而我只是突然想到了辜鸿铭的一句话:“剪头上的辫子易,剪心中的辫子难!”王阳明也说:“杀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大概可以为时人做鉴。
第四“文革”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一次摧毁。
“文化大革命”当然首先“革”的是文化的命,文化人的命!在这一时期,事实上再一次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字狱”和“焚书坑儒”的历史情景。一切“封建主义毒瘤”和“资本主义的毒草”被摧毁殆尽!除了少数几本“钦点”的书籍和读物,以及“样板戏”之外,人们不能够接触任何“有毒”的东西。一大批“资产阶级”或者“封建主义”的学者文人被打倒和镇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取消“高考”制度!经过这段漫长的荒漠化改造之后,整个中国的确变得比以前要“纯洁”了,但是也变得比以前更愚昧了。经过这番精神的“洗礼”之后,人们对于传统的精神不在留念,但是却陷入了一种精神迷失的状态当中;一大批的“知识青年”在农村深受改造,培养和积淀了王小波这般的文学天才,但是也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断层。为什么我们的科技一度远远落后于整个世界,为什么“诺贝尔奖”总是与中国大陆无缘?我们不得不再一次陷入沉思。
当这段历史完全成为一本教科书摆在从未经历过的孩子面前时,我不知道,这些讲述是否可以让他们能够些许的感受到当时的某种情境,然后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最为恰当的距离,而并非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想象。
您说,我的这堂课能算合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