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是谁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让保尔萨特,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享有‘实际伟人’、‘世纪的良心’之声誉。他的学说曾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产生深刻影响,且至今仍具有生命力。”
这是萨特读本中对作者的一段简介。但是这种介绍给人的印象无非仍然是一些抽象的名词和字符。萨特到底是谁?这对一位初识者来说仍是一个课题。
进入“导读”萨特的形象越来越具体:
“萨特于一九0五年出生在巴黎一个海军军官的家庭。他两岁丧父,童年时代一直随母亲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外祖父夏尔施韦泽是位语言教授,家中藏书甚丰,萨特从小生活在书的世界,四岁即能阅读,八岁开始尝试写作,被全家视为神童。一九二四年,萨特考入法国最高学府——高等师范学院,一九二九年获哲学教师学衔会考第一名,成为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中学哲学教师。一九三三年,萨特作为官费留学生赴柏林进修,受业于德国著名哲学教授胡塞尔门下研究克尔恺过尔、海德格尔、雅斯贝斯等人关于‘存在’的学说及胡塞尔的现象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此后,萨特正式进入他的人生创作历程:一九三四年,萨特学成归国,仍在中学任教,同时开始了他的写作。一九三六年,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想象出版,一九三八至一九三九年又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恶心和中短篇小说集墙,其思想及艺术的新颖独特,立即为文坛及读书界所瞩目。萨特在战前的这段生活,正如他在传记小说文字生涯中描述的,以“读书”、“写作”四字便可概括:“我的生活从书本开始,大约也要在书本中结束。”这一点是萨特其人的重要特征。一九三九年他应征入伍参与“二战”次年六月被俘,在战俘营生活了十个月后获释,仍回中学教书。战争成为他的生活和思想的转折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纯粹的个人转向社会”他意识到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参加了地下抗敌活动,为抵抗运动组织的地下刊物撰稿。一九四三年,他的第一部剧作苍蝇首演成功,此剧借古喻今,以暗示手法召唤人们奋起反抗法西斯的统治,在敌占区引起强烈反响。同年,萨特又出版了已酝酿十年之久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系统阐述了他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学说,且强调了在被奴役情况下,完全有权选择反抗的道路。一九四四年,萨特辞去教职,和梅洛—庞蒂、雷蒙—阿隆等人一起创办现代杂志,从此专事著书立说,直至去世。
之所以说萨特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主要在于他的存在主义。他将其解释为“生活与行动的哲学”“一种怎样使人们的生活过得去的哲学”这是一种在战前战后背景提出来的旨在从新的角度研究人、关注人,重新探索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的思想体系。和前辈存在主义哲学家一样“存在先于本质”和“自我选择”论是萨特学说的基本命题。即人首先存在,然后按照自己的意志造就自身;生活本是一片虚无,全靠自己赋予生活以意义。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是人区别于物的最大特点。对于物来说,是本质先于存在,物在被制造出来以前,其性能功用早已设计好了;人却只能通过自我选择来创造自己的本质,确立自己的价值:“人生不是别的,乃是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与前人观点不同的地方,首先是完全剔除了存在主义自我选择论中的宗教神秘色彩,把人类自身的意志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萨特认为“上帝死了”意思是人不需要任何神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每个人应自己进行选择,且以行动来体现自己的选择。于是自由选择、重在行动便成为萨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的最大特色。萨特拒绝上帝,同时也拒绝一切社会定见和习俗,他蔑视社会的评判,不承认既定的伦理道德和是非标准,主张按自己的独立判断采取行动,自己对自己负责。总之,萨特认为人必须从一起禁锢中解放出来,冲破神灵或社会强加给自己的观念,敢于自己做出判断,自己承担一切,哪怕遭到失败、牺牲,毕竟作为一个自由的人生活过、行动过。毫无疑问,萨特的这种包涵“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是在他亲身感受过二战给人带来的考验而得出的结论。
在读本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篇文章中,开始萨特认为:存在主义就是一种人道主义。而人道主义有两层意思:其一,人们可以指一种把人当作目的和最高价值的理论。但存在主义决不把人当做目的,因为人始终需要创造。甚至应该指出,导致法西斯主义,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道主义。其二,人常常置身于自己之外,在把自己抛向未来和把自己抛离自身的同时,人才使自己存在:还有,人在追逐超验性目的的同时才能存在。除了人类世界,即人类主观世界之外,别无其他世界。人类主观世界是联系超验性和主观性的,超验性是指人的组成部分——不是指上帝是超验的,而是指超越。主观性是指人不是封闭自己,而是始终存在于人类世界之中,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之所以称人道主义,是因为我们提醒人说,除了他自己别无其他合法的存在者,他是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决定着自己:还因为我们指出,不该返回自身,而始终要在自身之外寻求目标,即所谓这种解放,或那种特殊成就,等等。恰恰是这样人才能把自己创造成人类。”
萨特的文学创作成就绝不低于哲学思想。他把文学创作做为介入生活的重要手段,也作为他的哲学思想形象化的体现。萨特一生将文学作为一生的主要追求。较之哲学家的声誉,他似乎更重视自己的文学家声誉:“哲学是第二位的,文学则是第一位,我要通过文学实现不朽。”在萨特看来,哲学本身没有绝对价值,时代的变化会导致哲学思想的相应变化,哲学探究是永恒,而其论点总是不断被后人所超越;文学则不然,文学记录当今世界,优秀的作品可以超越时间空间,永远为人们所喜爱。不过萨特视哲学为文学的灵魂和尺度,因而“一个作家必须首先是个哲学家,哲学是对作家的基本要求。”(关于文学与哲学的对话)从一九三八出版了长篇小说恶心开始,先后创作了中篇墙,长篇系列小说自由之路等。与小说相比,萨特在戏剧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正是通过戏剧,萨特的影响迅速的遍及全欧洲。他一生创作了八部戏剧,还改编过三部戏剧,不言而喻“选择的自由”是这些剧作的共同主题。
能够代表萨特的最高艺术成就的作品,当然的要数文字生涯这部自转体小说,也正是这部作品出版以后,萨特被授予一九六四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虽然萨特生明“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拒绝了领奖,但作品获奖毕竟是无法否定的事实。萨特的文字除了哲学、小说、戏剧和多种研究专著(如犹太问题的反思波德莱尔)外,还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政论、杂文和文学评论,后结集出版,编为处境种种,共十集。此外,萨特还写了大量札记(如奇怪战争的札记)和书简,直接记录自己当时的日常生活和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萨特三岁失去右眼,靠一只左眼完成了五十卷巨著。到一九七三年以后,双目濒于失明,仍以口述或对话方式勤奋工作。一九七五年发表的七十抒怀,便是以接受采访的形式完成的。
萨特同时是一位社会活动家。直到的晚年,参加社会活动依然热情不减,为了抗议美国入侵,他拒绝去美国康乃尔大学讲学,并接受罗素邀请,参加“战犯审判法庭”调查美国侵越罪行,谴责美国总统等战争罪犯。同样他也谴责苏联对待持不同政见者的迫害和对捷克、阿富汗的入侵。一九六八年巴黎学生发动“五月风暴”萨特站在学生一边,不断地发表演说、签署宣言、出庭作证、参加游行,乃至上街叫卖宣传“毛派思想”的人民事业报
一九八o年,这位誉满人间,思想不断的老人终于可以永远的休息了。
“让保尔萨特,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享有‘实际伟人’、‘世纪的良心’之声誉。他的学说曾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产生深刻影响,且至今仍具有生命力。”
这是萨特读本中对作者的一段简介。但是这种介绍给人的印象无非仍然是一些抽象的名词和字符。萨特到底是谁?这对一位初识者来说仍是一个课题。
进入“导读”萨特的形象越来越具体:
“萨特于一九0五年出生在巴黎一个海军军官的家庭。他两岁丧父,童年时代一直随母亲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外祖父夏尔施韦泽是位语言教授,家中藏书甚丰,萨特从小生活在书的世界,四岁即能阅读,八岁开始尝试写作,被全家视为神童。一九二四年,萨特考入法国最高学府——高等师范学院,一九二九年获哲学教师学衔会考第一名,成为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中学哲学教师。一九三三年,萨特作为官费留学生赴柏林进修,受业于德国著名哲学教授胡塞尔门下研究克尔恺过尔、海德格尔、雅斯贝斯等人关于‘存在’的学说及胡塞尔的现象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此后,萨特正式进入他的人生创作历程:一九三四年,萨特学成归国,仍在中学任教,同时开始了他的写作。一九三六年,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想象出版,一九三八至一九三九年又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恶心和中短篇小说集墙,其思想及艺术的新颖独特,立即为文坛及读书界所瞩目。萨特在战前的这段生活,正如他在传记小说文字生涯中描述的,以“读书”、“写作”四字便可概括:“我的生活从书本开始,大约也要在书本中结束。”这一点是萨特其人的重要特征。一九三九年他应征入伍参与“二战”次年六月被俘,在战俘营生活了十个月后获释,仍回中学教书。战争成为他的生活和思想的转折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纯粹的个人转向社会”他意识到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参加了地下抗敌活动,为抵抗运动组织的地下刊物撰稿。一九四三年,他的第一部剧作苍蝇首演成功,此剧借古喻今,以暗示手法召唤人们奋起反抗法西斯的统治,在敌占区引起强烈反响。同年,萨特又出版了已酝酿十年之久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系统阐述了他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学说,且强调了在被奴役情况下,完全有权选择反抗的道路。一九四四年,萨特辞去教职,和梅洛—庞蒂、雷蒙—阿隆等人一起创办现代杂志,从此专事著书立说,直至去世。
之所以说萨特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主要在于他的存在主义。他将其解释为“生活与行动的哲学”“一种怎样使人们的生活过得去的哲学”这是一种在战前战后背景提出来的旨在从新的角度研究人、关注人,重新探索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的思想体系。和前辈存在主义哲学家一样“存在先于本质”和“自我选择”论是萨特学说的基本命题。即人首先存在,然后按照自己的意志造就自身;生活本是一片虚无,全靠自己赋予生活以意义。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是人区别于物的最大特点。对于物来说,是本质先于存在,物在被制造出来以前,其性能功用早已设计好了;人却只能通过自我选择来创造自己的本质,确立自己的价值:“人生不是别的,乃是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与前人观点不同的地方,首先是完全剔除了存在主义自我选择论中的宗教神秘色彩,把人类自身的意志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萨特认为“上帝死了”意思是人不需要任何神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每个人应自己进行选择,且以行动来体现自己的选择。于是自由选择、重在行动便成为萨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的最大特色。萨特拒绝上帝,同时也拒绝一切社会定见和习俗,他蔑视社会的评判,不承认既定的伦理道德和是非标准,主张按自己的独立判断采取行动,自己对自己负责。总之,萨特认为人必须从一起禁锢中解放出来,冲破神灵或社会强加给自己的观念,敢于自己做出判断,自己承担一切,哪怕遭到失败、牺牲,毕竟作为一个自由的人生活过、行动过。毫无疑问,萨特的这种包涵“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是在他亲身感受过二战给人带来的考验而得出的结论。
在读本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篇文章中,开始萨特认为:存在主义就是一种人道主义。而人道主义有两层意思:其一,人们可以指一种把人当作目的和最高价值的理论。但存在主义决不把人当做目的,因为人始终需要创造。甚至应该指出,导致法西斯主义,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道主义。其二,人常常置身于自己之外,在把自己抛向未来和把自己抛离自身的同时,人才使自己存在:还有,人在追逐超验性目的的同时才能存在。除了人类世界,即人类主观世界之外,别无其他世界。人类主观世界是联系超验性和主观性的,超验性是指人的组成部分——不是指上帝是超验的,而是指超越。主观性是指人不是封闭自己,而是始终存在于人类世界之中,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之所以称人道主义,是因为我们提醒人说,除了他自己别无其他合法的存在者,他是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决定着自己:还因为我们指出,不该返回自身,而始终要在自身之外寻求目标,即所谓这种解放,或那种特殊成就,等等。恰恰是这样人才能把自己创造成人类。”
萨特的文学创作成就绝不低于哲学思想。他把文学创作做为介入生活的重要手段,也作为他的哲学思想形象化的体现。萨特一生将文学作为一生的主要追求。较之哲学家的声誉,他似乎更重视自己的文学家声誉:“哲学是第二位的,文学则是第一位,我要通过文学实现不朽。”在萨特看来,哲学本身没有绝对价值,时代的变化会导致哲学思想的相应变化,哲学探究是永恒,而其论点总是不断被后人所超越;文学则不然,文学记录当今世界,优秀的作品可以超越时间空间,永远为人们所喜爱。不过萨特视哲学为文学的灵魂和尺度,因而“一个作家必须首先是个哲学家,哲学是对作家的基本要求。”(关于文学与哲学的对话)从一九三八出版了长篇小说恶心开始,先后创作了中篇墙,长篇系列小说自由之路等。与小说相比,萨特在戏剧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正是通过戏剧,萨特的影响迅速的遍及全欧洲。他一生创作了八部戏剧,还改编过三部戏剧,不言而喻“选择的自由”是这些剧作的共同主题。
能够代表萨特的最高艺术成就的作品,当然的要数文字生涯这部自转体小说,也正是这部作品出版以后,萨特被授予一九六四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虽然萨特生明“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拒绝了领奖,但作品获奖毕竟是无法否定的事实。萨特的文字除了哲学、小说、戏剧和多种研究专著(如犹太问题的反思波德莱尔)外,还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政论、杂文和文学评论,后结集出版,编为处境种种,共十集。此外,萨特还写了大量札记(如奇怪战争的札记)和书简,直接记录自己当时的日常生活和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萨特三岁失去右眼,靠一只左眼完成了五十卷巨著。到一九七三年以后,双目濒于失明,仍以口述或对话方式勤奋工作。一九七五年发表的七十抒怀,便是以接受采访的形式完成的。
萨特同时是一位社会活动家。直到的晚年,参加社会活动依然热情不减,为了抗议美国入侵,他拒绝去美国康乃尔大学讲学,并接受罗素邀请,参加“战犯审判法庭”调查美国侵越罪行,谴责美国总统等战争罪犯。同样他也谴责苏联对待持不同政见者的迫害和对捷克、阿富汗的入侵。一九六八年巴黎学生发动“五月风暴”萨特站在学生一边,不断地发表演说、签署宣言、出庭作证、参加游行,乃至上街叫卖宣传“毛派思想”的人民事业报
一九八o年,这位誉满人间,思想不断的老人终于可以永远的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