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高中文言文 > 孟子见梁襄王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孟子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原文

    </span>

    </span></span></span></span>  孟子见梁襄王。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注释</span></h2>  (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2)语(欲预):告诉。

    (3)卒:通&quot;猝&quot;,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quot;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quot;

    (4)恶(wu乌)乎:怎样,如何。 (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quot;必合于一然后定。&quot;(一:统一。)

    (6)与:此处为归顺,随 从之意。

    (7)油然:朱熹集注云:&quot;云盛貌。&quot;

    (8)沛然:朱熹集注云:&quot;雨盛貌。&quot;

    (9)浡(bo博)然:朱熹集注云:&quot;兴起貌。&quot;

    (10)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

    (11)领:即脖子。

    (12)由:通&quot;犹&quot;

    (13)定:安定。

    (14)孰:谁。

    (15)嗜:喜欢。

    (16)与:归附。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译文</span></h2>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赏析</span></h2>  孟子见梁襄王赏析(徐应佩、周溶泉)

    清代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我们读孟子见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证。这一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在此并见到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与梁襄王的应对,既鲜明地表明了他的观点,又表现出他高超的谈话艺术。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本文特点</span></h2>

    <h3 class="headline-2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善辩</span></h3>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孟子对付梁襄王,首先在于善于察言观色而择言。他见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个国君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佳,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其次在于围绕中心,逐步展开论述。梁襄王的命题是“天下恶乎定?”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他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属于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也就以严密的逻辑联系,将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揭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某种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h3 class="headline-2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善喻</span></h3>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比喻即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直观性,又含意丰富,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性。孟子见梁襄王,同样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天下莫不与也”的道理。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苗“槁”久旱要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乌云像油一样的漫延,泛着光泽,大雨像满溢样哗哗倾泻,那么禾苗自然“然兴之”蓬蓬勃勃地生长,更为茂盛。孟子以苗“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也貌合神契。槁苗望雨“孰能御之”民之归附“沛然谁能御之”反诘得让人毋庸置疑。要天下“与”之,都跟随君王,关键在君不嗜杀人,如甘霖惠旱苗,则民便如水归沟壑,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衔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深感贴切。

    <h3 class="headline-2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犀利</span></h3>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荀子的批判)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也是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没有一个君王不好杀人,概括战国时广阔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且连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杀者之列。孟子看出梁襄王也属于嗜杀图霸的一类角色,也就乘机痛下针砭。他对梁惠王还申述了一番“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仁者无敌”的道理,而对梁襄王则劝之仍恐其愚,讥之则不畏其恼,言言作声,语语中的。孟子对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没有任何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由梁到齐“加齐之卿相”

    孟子见梁襄王时,已是七十岁左右,先前已经游历了好多国家,到梁后先和惠王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是他思想很成熟的时期,也是经验很丰富的时候。他与梁襄王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亦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讲话艺术。就此,对于我们了解孟子的主张以及散文艺术,是有意义的。

    (选自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