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滴墨青藤文集 > 怨哉,悲哉,袁督师

怨哉,悲哉,袁督师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清秋之晨,漫步到村南的河边,西风拂面,衰草凄迷。田野渐变空旷,河水渐变清冽。偶尔看到白鹭在水边娴雅地举步引项。

    旷野处,一个白点,渐渐变大,原来是人的身影。走近,原来是这村子最早通过高考跳出龙门的才子,现在已是某高校的教授。按班辈比我长一辈,且又年长于我,故而我称其为老爷(此地称叔为爷,读yi;家族中弟兄年岁最末者反倒称老)。国庆期间他的侄女要出嫁,也是回故乡来吃酒的。

    他已经在田野河边散步归来,大概他与我还有一些语言,便立在村南的小河堤上交谈起来。

    后来,他的大哥,乡里退休教师,也加入谈话之中。教授研究方向是经贸,似乎对文史较为淡漠。他的大哥虽然是小学教师但对文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于年辈的差距,以前我们见面只是寒暄,从未认真地交流,这次却难得谈得这般投合。

    我的话题总是毫无端崖的。瞥见小河对面的祖坟,便发问祖先是从何处迁入此地的问题。其实,碑记上已说得清楚,即“明末从徽州府迁入”但我并不满足这样笼统的概述。尽管光凭“卧雪堂”(被改为“雪徵堂”)就能追溯到东汉袁安,但对后面的一大段空白不免茫然,尤其最为近切的一段似乎一团迷雾。但我个性中偏偏倾向于弄清事物的来由。

    这位大爷,说:“我们祖先是明末边关将领,后来被满清人施用反间计,而被崇祯皇帝冤死,死的很惨!”我说:“难道是袁崇焕?”他说:“对的,我们袁氏一族始祖‘在公’是他的一子,后来为父报仇,隐姓埋名只称‘在公’(大概天理自在公正之意)投奔闯王李自成大营,再后来闯王队伍残败,始祖流落到徽州府,继续隐姓埋名,娶妻生子,再后来又迁到六合,卜居于此,复姓为袁,此地也就称作袁家滩。”

    对此说法,我觉得很是奇怪,但觉得也很圆合。

    清人编修的明史中记载袁督师并无子嗣。但明史是乾隆时代编修的,也是乾隆帝为袁崇焕平的反,乾隆帝还专门派人查找袁崇焕的后人,似乎没有什么结果,便在史书上写留下“崇焕无子”的说法。其实到乾隆时期,袁督师惨遭磔刑的冤案已过一百多年。明史中“崇焕无子”的断言似乎难以令人置信。因为,袁崇焕死时已经47岁,在一夫多妻的古代,男人只要有正常的生育能力是不会无子嗣的。

    清初,汪楫编撰的崇祯长编有这样的详细的记载:“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表明当时并没有满门抄斩。其后人流落而隐姓埋名于民间,加之古代交通闭塞,若要查证,还真难定断。

    当然,也有人考证袁督师的后人有入满族旗籍者,后世也出了不少名将,云云。

    我模糊的记起在极小的时候似乎听先祖父说起过,先祖父说先前不修家谱,只是部分族人口传心授说来自徽州府,家谱也只是在光绪年间才追忆编修的,始祖前事来历不详。但也听得先祖父也隐隐说过远祖是边关将领,被冤屈惨死,但似乎闪烁其词不愿意提起那段往事。

    对这段家世谜底,这位家门大爷的解说,真是极具想象力的,他还说始祖“在公”的夫人中有一位姓李。

    我曾经对家乡村民个性以及长相特征作过观察比较,发现极有共性。比如,心气很高,淡漠名利,远离官场,但好逞血勇。我以前描述过,小时侯村子里就有很多石锁、石担、五爪一类的原始健身器具。也比如,我们袁氏一族的长相看似文弱——皮肤白皙、鼻准高直、身形颀长,但性烈如火,这倒与袁督师有几分相像。

    突然想到金庸先生在袁崇焕评传有这样的一段:“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说,本来以为张良的相貌一定魁梧奇伟,但见到他的图形,容貌却如美女一般。我们看到袁崇焕的遗像时,恐怕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图像中的袁崇焕虽不怎样俊美,但洵洵儒雅,很难想像这样的一个人竟会如此刚强侠烈。”

    袁崇焕是进士出身,是文官,但有那样过人的胆识,让关外满清为之丧胆。可恨崇祯小儿(当时崇祯帝只有18岁)没有判断,竟以汉奸之名使袁督师蒙冤不白。而那些不明事理的同胞们竟排着长队,以一钱购买袁督师的肉,生啖而解恨。

    真乃千古奇冤,千古奇恨,千古奇辱!

    袁督师在临刑时还口占一绝:“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没有什么抱怨,有的只是报国的一片丹心。

    当他被凌迟时,看着同胞们咀嚼着自己的肉,牙缝间流溢着自己鲜血时,内心又是如何的感受?我想,那不只是肉体意义上的疼痛,一定是一刹间内心的大悲悯我真的不敢再去想象那个惨烈的场景。

    历史终究成为历史,很多的事情我们也许只能靠想象去涂抹瑰丽的色彩。我不敢断然相信这位大爷的说法,只当作是诗意的想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