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巅峰使者文集 > 论深圳人与汕人

论深圳人与汕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前一两天在深圳同乡qq群里,有人发了一则车讯的广告,然后就有人说这里成了广告的地方了,接着又有人答,深圳人就是现实。还有一些别的话,我一时想不起了当然这些都是随便说说的。但这些却引起了我的一个思考:深圳的朋友组了一个qq群是为了什么?或说有何用处呢?

    我想,深圳的朋友包车也是方便同乡回家过年,在qq群里发一下广告无可厚非,总不能白忙,包车赚一点也是无可厚非(先说明我不是包车的朋友)。关于,因此而说深圳人讲利益很现实,我认为有点拢统。深圳是一个全国消费最高的城市(据最新资料显示),给人的印象是有金钱的年轻的文化沙漠城市。这点,从小住在深圳的我有同感。但这并不代表深圳人聚在一起就是讲利益讲现实,我们许多朋友被深圳的总体氛围及道听途说的表象所感染了。我们不能,别人说深圳人都是讲利益讲现实的,就跟着讲。这种“一杆子主义”会误导所有的人,并引领更多的人相信是如此,多糟!就如有人讲美国富有,我们就跟着讲一样,又有多少人好好了解一下美国还存在的许多动荡因素,如吸毒、同性恋问题、爱滋病、宗教邪恶化、军火走私、卖淫集团化、价值多元化灾难、恐慌分子、年轻人庸俗化、民主虚有化、人权自说自话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深圳人到哪都是只讲钱(利益和现实的代码),就连我们有点见识的大学生聚在一起也在过于讲利益现实的话,若真是这样我们没必要组个qq群,组qq群是为什么呢?我的理解是:我们深圳的朋友(指所有住在深圳的人)共同建立一种友谊以及一种来自同一个城市有缘聚在一起的可贵。和方便同乡的联系。而不是一个过于讲现实讲利益的聚会。不是说不可以讲现实与利益,而是不要人云亦云,我们是大学生受着高等教育,凡事一分为二分析一下,不能一杆子主义。绝对不能失去自己的观点。凡事还是中庸最适,过分的讲利益现实是不行的,就如过分的讲奉献一样。组qq群是让深圳的朋友感受到可贵的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有空时吹吹水交流交流生活心得。以及后可能的一些同乡活动都应以此为主题。

    深圳的朋友说的话也是吹吹水而已,以上说的纯粹是我的个人观点的发散而已,想以此引出更好的思考,以便更好的建立我们的深圳同乡会。

    再说说qq群里有朋友说,我们深圳的同乡会没有别人搞得好,如潮汕一带的。原因有二:一是刚成立吧(我在打稿时qq群里有人说曾经组过深圳同乡会,不过解散了。我还是先当作从未组过来说吧!)。为什么迟迟没有人组同乡会,大概是深圳人对深圳人的一个误会,误认为这样一个以金钱利益打开头的群体组不好的,组了也没意思,尽是一身虚伪与铜臭味;二是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大约700万人口,300有户口(即法规上的正真深圳人),400万是流动人口(忘了准确的数据,不理了,能起到说明作用就行了!)。没有所谓的同不同乡。是深圳人多是一些外省的,潮汕的,客家的,反而是我这个住了二十个年头的老深圳却不是深圳人(以有深户为标志),我认为没必要有深户,走到哪就是哪,男儿志在四方,深圳太地方主义了,报考深大就是一个例子,这一点内地的朋友们比我更有发言权。

    再说说为什么潮汕的同乡会办得红经火火呢?冬至那天,所有饭堂几乎被他们包了。宿友感叹:妈的,海大真是潮汕人的天下。我则感叹:这样多好啊,冬至大家求学在外,不能回家,同乡朋友聚在一起多温暖,也不亦乐乎!实在是可贵!

    有人说潮汕同乡会组织得好,是因为团结。又是讲“团结”二字,有点用滥的味道。我认为团结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及一些需要多人办事的时候用起来更合适些。这里我认为他们组织得好是讲情义的原因。有文化有见地的潮汕人是很豪爽的。至少我的几个宿友就是这样的。曾在潮汕生活过三年,总体印象是:潮汕人野蛮不讲理讲打的多一点,但是有文化有见识的就是一个无比优秀的群体。关于这点世界人都公认,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所以有人打趣说:有三种语言是世界通行的:英语、普通话、潮州话。(我的宿友已有人开始在认真的学了!)

    以上是我在潮汕生活三年的一点粗俗的见解,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那么不甚欣喜!

    讲到这里,我的口水也算多过茶了!我们深圳的朋友也应该明白我想要说什么了吧。我的结论是,我们深圳人(指住在深圳这个地方的朋友)不是一味讲金钱的,也不应该这样,当然有些人除外,毕竟凡事无绝对。我们正在误会我们自己,我们注重的是金钱使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以上是我个人肤浅的见解,我不好意思的把“砖头”抛出去了,希望能引朋友们用“玉”来“砸”我。

    再此祝深圳的朋友和潮汕的朋友,考试拿奖学金,元旦快乐,新年快乐,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生意兴隆、开门大吉、心想事成

    2005.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