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歧路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当你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统统忘掉,那剩下来的便是素质(教育)。
许多人,包括教育工作者,一直很困惑:什么样的教育才算得上素质教育?教育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在课程表上增添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把德智体美与劳都纳入,就叫素质教育了吗?那些想不明白的老师,始终死守住一本教学大纲,以为按照上面的指示手把手教学生,就准没错了。间中执行一下教育行政机构颁发的红头文件,素质教育就算完满开展了。
素质教育真是这样的吗?
每一名学生都有他的特点,每一学科的教学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人的大脑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永久保留住。爱因斯坦的话告诉我们,在学校里学到这些所谓的知识,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也许就是那些不经意被带走,老师当年并不要求掌握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学习的方法和思考的方法。一个思维好智力好的人,最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寻找和利用知识的方法。即那些有高度教育责任感的人士所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的“渔”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在他的随笔集呓语集中谈到:“语文教师的任务不是教给学生说什么,而是教给他们怎样说。说什么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现在的教育就存在这样的怪现象,本来背诵一段话,是为了掌握这段话的演绎方法、结构,以及了解它优美的语言等等。但许多老师却把背诵作为最终目的,试卷也考到学生能背诵为止。语言的魅力在于掌握和运用,文学的魅力在于感染和熏陶。如果文学课只是为了将作品里面某个主人公进行肢解,将他们用公式化脸谱套上后,再大张旗鼓一点点解剖;或者将作品冷冰冰的归为一派,把本来充满感性的东西弄到血肉模糊,令人大倒胃口,那这门课大可不开。任何一门课存在的理由,首先是不应该令人厌倦和害怕。如果人为使这门课弄成这样,教师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王富仁还认为“假如我要写一部教育学,我的第一章的题目将是:不要强迫别人受教育!”
按理教育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因为它教会人认识这个世界,教会人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如何生存得更好。如果是这样,哪会有人不喜欢呢?可惜教育不是这样的,特别是高等教育,走样得更加离谱。好比爱情一个道理,两个人一起就是寻找幸福的,如果以痛苦开始,也以痛苦收场,当初又何必勉强呢?不是吗?哪个读大学的人不是要在里面失落好一阵子才慢慢习惯呢?大家都抱着向往的心态钻进象牙塔,结果在里面发现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问题出在哪里了呢?原来我们发现,教科书编著者的思想与我们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老师的劝学理由是无法说服我们的。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并不能让我们有把握为未来五年作猜想,也无法提供给我们对世界更为完美的解释,甚至也无法塑造我们与众不同的气质,连是否能提供谋生的本事给我们也未曾确认。这种教育,让我们怎有心情去学?
教育改革的方向,第一条原则应该是使更多人乐于、无怨无悔地去学习,而不是像当下那样,被老师牵着鼻子来学。我们都有同感,老师给学生的错觉就像黑社会那样:不好好学习,就叫你没好日子过!当下的大学校园,有几个人不是围绕考试去学习呢?考试原本是检查的手段,现在变成学习的目的,教育还有啥吸引力?于是,我们开始迷惘了,我们不知道读书还有什么用。
无法回答学生“读书有何用”的诘问,这样的教育就不是合格的教育。只会推演“读好书=考高分=好就业”思路的老师,也不是合格的老师。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又为什么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吗?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也许是,也许都不是。但我想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是不会变的:读书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这个合格是什么标准呢?起码能遵纪守法,有独立能力,有创新能力和有较强的道德、较深的哲学认知。我们见过太多在高等学校混到毕业出来的人,无论是学识、气质还是觉悟,不但比不上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的人,而且还为这个社会增加负担和灾难:犯法、自杀、堕落等。这些人有想过读书的目的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学会做人和学会做学问的习惯,就是那么简单。所谓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差别,其实都包括在里面了。
曾有作家说,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一个人“自主的身体、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这说得多么中肯。一个人没有自主的身体,他的安全需要就难以满足;一个人缺乏自由的精神,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可望而不可即;一个人没有独立的人格,他的尊重需要就不能实现。这完全符合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中关于需要层次说的内容。那些满肚子学问却坚持不了己见,腹有良谋却没机会发言献策,懂得高科技知识却用于制毒的人,算得上人才吗?就算十三亿人都是博士,但找不到一个敢像布鲁诺一样坚持真理上刑场,找不到一个像陈寅格那样拒不妥协,找不到一个像巴金那样敢说真话的人出来,反而全是只会说“全国山河一片红”同一个鼻子出气的天生应声虫,敢指望他们推动社会发展吗?
另外,我们的教育大多是奴才教育,忍士教育,同化教育。在权力的圈子里,不允许不和谐的音符出现,不希望有第二种方向的风吹,不能容忍哪怕一丝的芒刺。
蔡元培校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已成了真正的有识之士的桃花源。现代文明的标志是引入竞争政党,使执政者不再是一言堂,而是有监督,有批评。唯有这样,才能有进步,肯改进。然后才有整个社会的稳步迈进,人民的长治久安。但是,高校严重的行政体制倾向,第一领导的绝对思维,管理班子的附庸化不作为,这些都令到学术在权力面前低头。思想被领导的僵化管理体制所控制着动弹不得。学生与教师更疲于请示与审批的等待中,慢慢消耗创新的精力。
王富仁还谈到“有分别才有世界,但中国人总想把它合起来。中国人要求别人都像自己。”这也许道出了教育专制的根源。这在师范教育更演至极致。千人一面的教育,消除个性的制度,统一模子复制出一个个知识贩子。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没有活力,越来越缺乏创新?为什么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越来越多人从教育体制下出逃?为什么培养尖端人才的比例越来越与人口不相称了呢?也许师范院校的“钝化”教育难辞其咎。
一间培养教师的院校,却把教师“修理”得光滑圆润的。当这些挺乖的、乐于服从权威的老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何让历来接受去棱角化熏陶的他们,去给学生传授个性张扬的思想呢?很难想象,除了标准答案和领导的规定外,在他们嘴里说出的第三种可能是多么的别扭。须知世界的精彩,是因为有不同的思考,产生了无穷多的可能。
胡适先生就有生动的说法,他认为,人受教育,就是为了发现社会的弊端,就好像看麻子的脸,受教育等于戴近视眼镜,本来就是为了看清楚一点。若是受了教育,而对社会仍是处处觉得十分满意,那就是你的眼镜配错了。
所以我们说,不能配给学生一副只能看到好的一面,却看不到坏的一面的眼镜。这种眼镜不合格。社会的进步,原本就是被不满足的欲望推进的。处处都称心如意,人类就走到了文明的尽头,接近毁灭了。很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习惯:希望别人按照他说的去做而不是按他做的去做。所以有很多吸烟的老师跟学生大谈吸烟的危害,很多剽窃别人知识产权的老师却大力打压学生抄袭。真令人可气又可笑。难道这些都不需改正吗?
现在的高等教育普遍已经迈入了严重的歧路,教师的过分服从行政指挥而缺乏自主教学,使教学质量滑坡,学生素质没有明显提高,其症结在于教育观念的功利化与管理制度的短视化。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只会浪费更多社会公共资源,以及毁掉更多有为青年的未来。
高等教育要进步,路漫漫其修远兮。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当你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统统忘掉,那剩下来的便是素质(教育)。
许多人,包括教育工作者,一直很困惑:什么样的教育才算得上素质教育?教育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在课程表上增添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把德智体美与劳都纳入,就叫素质教育了吗?那些想不明白的老师,始终死守住一本教学大纲,以为按照上面的指示手把手教学生,就准没错了。间中执行一下教育行政机构颁发的红头文件,素质教育就算完满开展了。
素质教育真是这样的吗?
每一名学生都有他的特点,每一学科的教学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人的大脑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永久保留住。爱因斯坦的话告诉我们,在学校里学到这些所谓的知识,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也许就是那些不经意被带走,老师当年并不要求掌握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学习的方法和思考的方法。一个思维好智力好的人,最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寻找和利用知识的方法。即那些有高度教育责任感的人士所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的“渔”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在他的随笔集呓语集中谈到:“语文教师的任务不是教给学生说什么,而是教给他们怎样说。说什么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现在的教育就存在这样的怪现象,本来背诵一段话,是为了掌握这段话的演绎方法、结构,以及了解它优美的语言等等。但许多老师却把背诵作为最终目的,试卷也考到学生能背诵为止。语言的魅力在于掌握和运用,文学的魅力在于感染和熏陶。如果文学课只是为了将作品里面某个主人公进行肢解,将他们用公式化脸谱套上后,再大张旗鼓一点点解剖;或者将作品冷冰冰的归为一派,把本来充满感性的东西弄到血肉模糊,令人大倒胃口,那这门课大可不开。任何一门课存在的理由,首先是不应该令人厌倦和害怕。如果人为使这门课弄成这样,教师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王富仁还认为“假如我要写一部教育学,我的第一章的题目将是:不要强迫别人受教育!”
按理教育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因为它教会人认识这个世界,教会人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如何生存得更好。如果是这样,哪会有人不喜欢呢?可惜教育不是这样的,特别是高等教育,走样得更加离谱。好比爱情一个道理,两个人一起就是寻找幸福的,如果以痛苦开始,也以痛苦收场,当初又何必勉强呢?不是吗?哪个读大学的人不是要在里面失落好一阵子才慢慢习惯呢?大家都抱着向往的心态钻进象牙塔,结果在里面发现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问题出在哪里了呢?原来我们发现,教科书编著者的思想与我们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老师的劝学理由是无法说服我们的。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并不能让我们有把握为未来五年作猜想,也无法提供给我们对世界更为完美的解释,甚至也无法塑造我们与众不同的气质,连是否能提供谋生的本事给我们也未曾确认。这种教育,让我们怎有心情去学?
教育改革的方向,第一条原则应该是使更多人乐于、无怨无悔地去学习,而不是像当下那样,被老师牵着鼻子来学。我们都有同感,老师给学生的错觉就像黑社会那样:不好好学习,就叫你没好日子过!当下的大学校园,有几个人不是围绕考试去学习呢?考试原本是检查的手段,现在变成学习的目的,教育还有啥吸引力?于是,我们开始迷惘了,我们不知道读书还有什么用。
无法回答学生“读书有何用”的诘问,这样的教育就不是合格的教育。只会推演“读好书=考高分=好就业”思路的老师,也不是合格的老师。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又为什么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吗?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也许是,也许都不是。但我想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是不会变的:读书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这个合格是什么标准呢?起码能遵纪守法,有独立能力,有创新能力和有较强的道德、较深的哲学认知。我们见过太多在高等学校混到毕业出来的人,无论是学识、气质还是觉悟,不但比不上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的人,而且还为这个社会增加负担和灾难:犯法、自杀、堕落等。这些人有想过读书的目的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学会做人和学会做学问的习惯,就是那么简单。所谓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差别,其实都包括在里面了。
曾有作家说,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一个人“自主的身体、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这说得多么中肯。一个人没有自主的身体,他的安全需要就难以满足;一个人缺乏自由的精神,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可望而不可即;一个人没有独立的人格,他的尊重需要就不能实现。这完全符合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中关于需要层次说的内容。那些满肚子学问却坚持不了己见,腹有良谋却没机会发言献策,懂得高科技知识却用于制毒的人,算得上人才吗?就算十三亿人都是博士,但找不到一个敢像布鲁诺一样坚持真理上刑场,找不到一个像陈寅格那样拒不妥协,找不到一个像巴金那样敢说真话的人出来,反而全是只会说“全国山河一片红”同一个鼻子出气的天生应声虫,敢指望他们推动社会发展吗?
另外,我们的教育大多是奴才教育,忍士教育,同化教育。在权力的圈子里,不允许不和谐的音符出现,不希望有第二种方向的风吹,不能容忍哪怕一丝的芒刺。
蔡元培校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已成了真正的有识之士的桃花源。现代文明的标志是引入竞争政党,使执政者不再是一言堂,而是有监督,有批评。唯有这样,才能有进步,肯改进。然后才有整个社会的稳步迈进,人民的长治久安。但是,高校严重的行政体制倾向,第一领导的绝对思维,管理班子的附庸化不作为,这些都令到学术在权力面前低头。思想被领导的僵化管理体制所控制着动弹不得。学生与教师更疲于请示与审批的等待中,慢慢消耗创新的精力。
王富仁还谈到“有分别才有世界,但中国人总想把它合起来。中国人要求别人都像自己。”这也许道出了教育专制的根源。这在师范教育更演至极致。千人一面的教育,消除个性的制度,统一模子复制出一个个知识贩子。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没有活力,越来越缺乏创新?为什么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越来越多人从教育体制下出逃?为什么培养尖端人才的比例越来越与人口不相称了呢?也许师范院校的“钝化”教育难辞其咎。
一间培养教师的院校,却把教师“修理”得光滑圆润的。当这些挺乖的、乐于服从权威的老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何让历来接受去棱角化熏陶的他们,去给学生传授个性张扬的思想呢?很难想象,除了标准答案和领导的规定外,在他们嘴里说出的第三种可能是多么的别扭。须知世界的精彩,是因为有不同的思考,产生了无穷多的可能。
胡适先生就有生动的说法,他认为,人受教育,就是为了发现社会的弊端,就好像看麻子的脸,受教育等于戴近视眼镜,本来就是为了看清楚一点。若是受了教育,而对社会仍是处处觉得十分满意,那就是你的眼镜配错了。
所以我们说,不能配给学生一副只能看到好的一面,却看不到坏的一面的眼镜。这种眼镜不合格。社会的进步,原本就是被不满足的欲望推进的。处处都称心如意,人类就走到了文明的尽头,接近毁灭了。很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习惯:希望别人按照他说的去做而不是按他做的去做。所以有很多吸烟的老师跟学生大谈吸烟的危害,很多剽窃别人知识产权的老师却大力打压学生抄袭。真令人可气又可笑。难道这些都不需改正吗?
现在的高等教育普遍已经迈入了严重的歧路,教师的过分服从行政指挥而缺乏自主教学,使教学质量滑坡,学生素质没有明显提高,其症结在于教育观念的功利化与管理制度的短视化。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只会浪费更多社会公共资源,以及毁掉更多有为青年的未来。
高等教育要进步,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