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畔柳二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汉唐时代“折柳送别”的感人场景多出现在灞桥一带,因而在许多诗词中“灞桥柳”几乎成为“伤离恨别”的代名词了。
古长安东灞城门,亦称青门,青门外有一条属于渭水支系的河流——灞水,而驰名于世的灞桥正是横跨其上的一座木梁石柱墩桥。春秋时期,秦穆公扫平群雄、称霸西戎,遂将滋水更名为灞水,赋以霸权的寓意,并在此首度建桥,故称“灞桥”汉唐至清,此桥曾屡毁屡修。秦时,人们在灞水两岸广植柳树。早在汉代,人们送行至此,就有折柳相别的习俗,而至唐代,在灞桥上设立驿站,东出潼关而远行的亲朋好友大都在这里踟蹰良久、唏嘘握别、折柳相送。三辅黄图在“灞桥”词条下面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开天遗事也讲到:“来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为断魂桥。”此情此景,当可谓“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灞陵行送别)自此以后“灞桥柳”、“青门柳”被广泛地写入辞章,代替相别之人抒发依恋之情、难舍之意。譬如: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白居易?长安春:“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
白居易?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李益?途中寄李二:“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裴说?柳:“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罗隐?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冯延巳?浣溪沙:“春到青门柳色黄,一梢红杏出低墙。莺窗人起未梳妆。绣帐已阑离别梦,玉炉空袅寂寥香。闺中红日奈何长。”
唐宋时代,至若春和景明,灞桥两岸,弱柳扶风,绿绦垂地,袅袅娜娜,流烟滴翠。春雨潇潇时,更是碧色如洗,绿波荡漾,浓墨渲染,柳暗花明。每值暮春时节,风飏絮飞,柳花胜雪,十里长堤,烟笼雾罩,隐约迷离,别具风韵,被人誉为“灞桥柳雪”此乃古都长安的一处绝美胜景,名列“关中八景”后人有诗赞曰:“古桥石路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颇俱诗情画意的灞水边、灞桥上一直蕴含着一个烟柳朦胧、儿女情长、牵衣顿足的伤怀意境。正如唐代诗人郑谷在他的小桃一诗里所描述的:“和烟和雨遮敷水,映竹映村连灞桥。”宋代以后,京都他移,长安的汉唐气象也逐渐消敛,但“灞桥风雪”的景致依然存续,折柳送别的习尚沿袭不辍。在这一时期,仍有灞桥凄丽而多情的意象载入诗篇。例如:
柳永?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贺铸?连理枝:“绣幌闲眠晓,处处闻啼鸟。枕上无情,斜风横雨,落花多少。想灞桥、春色老于人,恁江南梦杳。往事今何道,聊咏池塘草。怀县年来,萧萧壮发,可堪频照。赖醉乡、佳境许徜徉,惜归欤不早。”
秦观?忆秦娥:“灞桥雪,茫茫万径人踪灭。人踪灭,此时方见,乾坤空阔。骑驴老子真奇绝,肩山吟耸清寒冽。清寒冽,只缘不禁,梅花撩拨。”
在浩如烟海的留别诗词中,有一首伤别词尤为引人,那就是聂胜琼的鹧鸪天。据明代梅鼎祚的青泥莲花记载,宋朝吏部属官李之问在长安卸任,赶赴京师升迁他处。京都有一位名倡聂胜琼,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娇巧可人。李之问一见倾心、朝思暮想、万般怜爱,而聂胜琼也是情有独钟、善解人意、芳心暗许。李之问将要离开京城时,聂胜琼在莲花楼为之设宴饯别,席间,她情意绵绵、愁思萦怀,吟唱了一首词,末句为:“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凄楚的歌声,婉曲的柔肠,憔悴的玉颜,晶莹的粉泪,令李之问心生悲悯,几可谓肝肠寸断、扼腕痛惜。他因此又在京都盘桓月余,前思后想,不忍离去。后来因为妻子反复急切督促归家,他这才心怀怅然、落寞而去。没过十天,聂胜琼填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词曰:“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别个人人”意谓送别那个人;“人人”在此当指李之问,而“第五程”极言路程之遥远。李之问于归途中收到这首词,将其珍藏在随身携带的小箱子里,但是到家之后便被心细如发的妻子觉察到了。在妻子的追问之下,他毫不隐瞒,一一据实相告。李妻也很喜欢这首词,认为语句清健、情意绵长、令人动容,于是,她顿起惺惺相惜之情,拿出自己多年积攒的私房钱,资助李之问娶回聂胜琼,去成全这段人世间的美好情缘。聂胜琼来到李家后,换掉绫罗金玉之服饰,洗去胭红脂白之梅妆,以主母之礼细致而周全地侍奉李妻,一家人相敬相爱、和睦美满,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过任何家庭不快和纠纷。这也成为宋代词坛上的一段佳话。
在汉唐时代“折柳送别”的感人场景多出现在灞桥一带,因而在许多诗词中“灞桥柳”几乎成为“伤离恨别”的代名词了。
古长安东灞城门,亦称青门,青门外有一条属于渭水支系的河流——灞水,而驰名于世的灞桥正是横跨其上的一座木梁石柱墩桥。春秋时期,秦穆公扫平群雄、称霸西戎,遂将滋水更名为灞水,赋以霸权的寓意,并在此首度建桥,故称“灞桥”汉唐至清,此桥曾屡毁屡修。秦时,人们在灞水两岸广植柳树。早在汉代,人们送行至此,就有折柳相别的习俗,而至唐代,在灞桥上设立驿站,东出潼关而远行的亲朋好友大都在这里踟蹰良久、唏嘘握别、折柳相送。三辅黄图在“灞桥”词条下面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开天遗事也讲到:“来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为断魂桥。”此情此景,当可谓“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灞陵行送别)自此以后“灞桥柳”、“青门柳”被广泛地写入辞章,代替相别之人抒发依恋之情、难舍之意。譬如: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白居易?长安春:“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
白居易?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李益?途中寄李二:“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裴说?柳:“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罗隐?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冯延巳?浣溪沙:“春到青门柳色黄,一梢红杏出低墙。莺窗人起未梳妆。绣帐已阑离别梦,玉炉空袅寂寥香。闺中红日奈何长。”
唐宋时代,至若春和景明,灞桥两岸,弱柳扶风,绿绦垂地,袅袅娜娜,流烟滴翠。春雨潇潇时,更是碧色如洗,绿波荡漾,浓墨渲染,柳暗花明。每值暮春时节,风飏絮飞,柳花胜雪,十里长堤,烟笼雾罩,隐约迷离,别具风韵,被人誉为“灞桥柳雪”此乃古都长安的一处绝美胜景,名列“关中八景”后人有诗赞曰:“古桥石路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颇俱诗情画意的灞水边、灞桥上一直蕴含着一个烟柳朦胧、儿女情长、牵衣顿足的伤怀意境。正如唐代诗人郑谷在他的小桃一诗里所描述的:“和烟和雨遮敷水,映竹映村连灞桥。”宋代以后,京都他移,长安的汉唐气象也逐渐消敛,但“灞桥风雪”的景致依然存续,折柳送别的习尚沿袭不辍。在这一时期,仍有灞桥凄丽而多情的意象载入诗篇。例如:
柳永?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贺铸?连理枝:“绣幌闲眠晓,处处闻啼鸟。枕上无情,斜风横雨,落花多少。想灞桥、春色老于人,恁江南梦杳。往事今何道,聊咏池塘草。怀县年来,萧萧壮发,可堪频照。赖醉乡、佳境许徜徉,惜归欤不早。”
秦观?忆秦娥:“灞桥雪,茫茫万径人踪灭。人踪灭,此时方见,乾坤空阔。骑驴老子真奇绝,肩山吟耸清寒冽。清寒冽,只缘不禁,梅花撩拨。”
在浩如烟海的留别诗词中,有一首伤别词尤为引人,那就是聂胜琼的鹧鸪天。据明代梅鼎祚的青泥莲花记载,宋朝吏部属官李之问在长安卸任,赶赴京师升迁他处。京都有一位名倡聂胜琼,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娇巧可人。李之问一见倾心、朝思暮想、万般怜爱,而聂胜琼也是情有独钟、善解人意、芳心暗许。李之问将要离开京城时,聂胜琼在莲花楼为之设宴饯别,席间,她情意绵绵、愁思萦怀,吟唱了一首词,末句为:“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凄楚的歌声,婉曲的柔肠,憔悴的玉颜,晶莹的粉泪,令李之问心生悲悯,几可谓肝肠寸断、扼腕痛惜。他因此又在京都盘桓月余,前思后想,不忍离去。后来因为妻子反复急切督促归家,他这才心怀怅然、落寞而去。没过十天,聂胜琼填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词曰:“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别个人人”意谓送别那个人;“人人”在此当指李之问,而“第五程”极言路程之遥远。李之问于归途中收到这首词,将其珍藏在随身携带的小箱子里,但是到家之后便被心细如发的妻子觉察到了。在妻子的追问之下,他毫不隐瞒,一一据实相告。李妻也很喜欢这首词,认为语句清健、情意绵长、令人动容,于是,她顿起惺惺相惜之情,拿出自己多年积攒的私房钱,资助李之问娶回聂胜琼,去成全这段人世间的美好情缘。聂胜琼来到李家后,换掉绫罗金玉之服饰,洗去胭红脂白之梅妆,以主母之礼细致而周全地侍奉李妻,一家人相敬相爱、和睦美满,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过任何家庭不快和纠纷。这也成为宋代词坛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