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赤杏子文集 > 十二里半

十二里半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沮河沿岸有许多有趣的地名,十二里半,是其一也。

    沮河自望夫山出,在鄂西北荆山深处流经歇马、马良两个古镇,至重阳由通城河入长江。而马良至重阳二十五里沮水,二十五里平川,在其两分天下的十二里半处,恰有一片青翠的竹林,一脉甘洌的山泉。这竹与泉因十二里半而名,这十二里半亦因竹与泉而灵秀。

    十二里半不似上游的滴水岩因形而名,也不似下游的余家岗子名出有“主”更不像五里铺、十里堡那样有处店铺或城垛。它只有一片青翠的竹林,一脉甘洌的山泉,它仅仅是一段平凡里程的标记。可在十二里半,你无法不想到它是一根扁担,一头担着繁华而不失古韵的马良镇,一头担着壁刃对峙、天线一开的重阳峡。

    在这个坐标点上,你不由会生出一丝历史感来。

    历史上,尽管沮河上游南蔽北障,地理幽闭,但地处两河(沮河、鸡冠河)交汇口的马良,仍是被商贾们弄得日渐发达,竟至有了“小汉口”之誉。那个时候,方圆百里的山货,山外的布匹、盐巴、陶器以及针头线脑无不在马良成交,无不于沮水进出。然而,因为重阳峡两山突逼,吊滩跌宕,商船只能到通城河而止。于是,熙来攘往的脚工(又称“挑脚子”或“背脚子”),便历史地担当了这一区域物产交流的使者。他们背着商人们的发财梦,挑着自己的活命碗,一身重负,一路汗雨,步履维艰地丈量着脚下的山水。尽管山高水长,路途坎坷,但智慧的脚工们还是准确量出了十二里半来。而十二里半,则用那片青翠的竹林供脚工们小憩去乏,用那脉甘洌的泉水供脚工们解渴消暑,天酬勤道,生生不息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名不见经传的十二里半,突然成为一朵盛开在深山的“大寨花”一时间名扬四州八县。

    原来,村后有条响水河,由于无遮无拦,河水今年东,明年西,频仍更改的河道,占去大片土地不说,每至雨季,远山的“竹筒子水”(爆涨爆消的洪水)爆滚下来,常常吞没田禾与牲畜。一位夏姓大队长借助“学大寨”东风,提出了“望上看,花果山;望下看,水田畈”的改天换地口号,带领村人将横亘于村后的山岗拦腰凿穿,在上游筑坝引水经穿山洞而直入沮河。至此,响水河一改放荡不羁的野性,涝可排洪,旱可灌溉,村人把响水故道改造为良田平畴,结束了村子被响水分割、村人被河汛惊扰的历史。

    我那时读小学,学校组织步行去参观“穿山洞”十多里路程,到村头十二里半处,大家都走得脚酸腿软,便席地坐在柔软的竹林里,喝着甘洌的泉水,看着沮河对岸山岗半腰悬挂的瀑布,听着雷鸣般的瀑声,领略着“人定胜天”的底蕴,心里由衷涌起对那位已是全国劳模的大队长的敬佩

    物换星移,韶华飞逝。若干年后的一个初夏,我从县上到十二里半总结一家养殖大户的经验,特意去看记忆中的那片竹林和那脉甘泉。可是,公路已逼退了竹林,接泉而出的木笕亦不翼而飞,唯有河对岸穿山而出的人工瀑,仍在响雷般的飞溅我怅惘地上了河边的小船,拽住固定在岸坡上的钢丝绳,把小船与自己轻易地飘到了对岸。

    进入村子,秀美的田园风光一下子涤荡了心头的惆怅。村南桑园桑果如墨,村北梨园梨似青杏,樱桃罢园不久,杏、桃呼之欲“熟”农家菜园呢,窝笋挺拔,豌豆疯长,黄瓜架上黄花密布,土豆、蒜瓣刚刚出土,辣椒苗、茄子秧补入的空畦才饮过了活苗水田野上,农人吆耕,犁耙水响,挥鞭的人,奋蹄的牛,无不满身水渍与泥污。随着水灌焦土、肥入泥田的那种特殊土香味的弥漫,金色的麦畈不知不觉间就变成了嫩绿的秧野

    那晚,我住在专业户家,主人按城里的钟点给我开过晚饭,陪我去村里走动。一弯新月之下,万千蛙声齐鸣,阳雀在山岗上“豌豆满谷”地啼着强音符,蛐蛐儿在脚边的和弦也特别起劲。我们走过数十户场院,家家都菜香酒醇。我知道,这个时节,村妇们无一不把饮食安排得跟过年一样,而汉子们呢,却要比过年节吃得更香甜,喝得更酣畅----那种劳作后特有的口福之享,是要比年节里闲吃闲喝充实得多也醉人得多的

    十二里半,沮河上游不经意间的一个小村。然而,其名不朽,其竹不枯,其泉不竭,连同酷若天成的“穿山响瀑”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一起永恒见证着岁月的轮回、世事的变迁与沮河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