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桂林重新想像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仅看桂林的山水就觉得她被动地负重太多。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话压得桂林沉甸甸的,像苗族姑娘节日里的银饰,漂亮固是漂亮,璀灿固是璀灿,却压得人脖子发酸,恨不得早点结束一些繁文缛节,披散了长发赤足于溪水之中。
一进桂林眼见的便是很突兀的一座山又一座山,都是青笋拔地一般,但山顶温和圆润,卓然独立着,又不夺夺逼人。与西北连绵的贺兰山和巴蜀参天入云的山脉相比,桂林在山脉一族中绝对是个“另类”说它是人工堆砌的山屏,它规模大了些,说它是座天然山,它又过于纤巧、灵秀。况整个城中,山峰位置排列过于恣意,不像是城点缀着山而建,倒像是山穿梭于城而生。零乱不代表不美,桂林的山散淡、悠闲得很,这么随意地东一靠、西一站,轻易地就流露出自己的绰约风姿来。古书上有一段更传神地描写“桂之千峰,皆毫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笋瑶簪,青列天际,其怪目多”看桂林山从古至今的怡然态度,恐怕是不太愿意给自己扣上“甲”不“甲”天下的名份的。
桂林城北有一双塔,是桂林城内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塔前立有“佳偶奇缘”字样,引得成双成对的人争相留影,留下个好的祝愿。
在桂林的双塔百米之外立着个宋朝桂林阳朔县小县令的全身铜像,县令名曰王正功。王县令有何功绩和建树无处去考证“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却是有史料记载地出自于王县令之口。我不知道桂林人立王正功铜像的目的是佐证“甲天下”之言的历史悠长,还是因这句话惠及桂林山水太重出于对王正功的感激之情。但“甲”字引起诗坛上的百家争鸣却成了游桂林山水时的可餐一景。“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郭沫若在某种心情下这么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江西的爱国将士吴迈也颇为不平地这么说过。
不管怎么说,桂林山水的美与独特是文字不能增减的。铜像上的王正功以过来人的身份悠哉游哉地品咂着后人的心思。你看他身躯微倾,衣冠飞扬,左手扶髯,右手舞笔“桂林山水甲天下”黑迹犹湿。史料上说,王县令这句话本意不是在赞桂林山水冠不冠于天下,而是对当时桂林的秀才们考取功名、蟾宫夺桂的祝福之语。后人误解了王县令的话,王县令却因一句话的误解而长寿起来,有滋有味地活到今天,为后人留下许多很值得品味的幽默。
说起王正功就不得不追溯广桂一带的文化渊源。桂林地处岭南,层层阻隔,挡住了不少文化溪流的脉动。历代统治者又多用“以夷制夷”的政策,派驻的中原官员并不多,桂林之地的文化启蒙就被耽搁了不少年头。到了唐代之后,派驻或贬迁桂林的官吏数量大增,广桂一带与中原文化就大量地自由流通起来。这些“中州伟人硕士,或迁谪之经从,或宦游之侨寓”与桂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历11年,一位姓李的观察史在独秀山下创建了桂林第一座府学,兴起了文教之学。这与王正功的学子甲天下一说遥相呼应。桂林大量的山水诗精品就出自于这个时期的贬遣名流们。诗人的不幸成了桂林的幸运。许浑留诗曰:“桂州南去与谁同,处处山连水自通”;张籍也曰:“旌旗过湖潭,幽奇得遍探”诗人们对桂林山水的审美自觉一直延展到了今天,桂林山水魅力不减。
若桂林只纳山而拒水就无从构成完整的桂林印象。看水就要看把广西盘得妩媚且活泼的漓江水了。漓江发源于桂林北面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平乐至梧州,汇入西江,全长437公里。从桂林至阳朔一般漓江被誉为“百里漓江,百里画廊”
初冬入漓江,水明显地清瘦了很多。沿岸水太清浅,大游船靠不了岸,坐着撑杆小船才能至大船。有水的簇拥,漓江的山又风味了很多。游山如游史,观水如观画,唐代的韩愈一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成了漓江山水最响亮的广告词。陈毅老总在桂林山水的“贿赂”下可爱地说了句“不愿做神仙,愿做桂林人”让桂林老百姓感动至今。
挥毫当得江山助,重庆的雾,北京的秋,上海的夜,桂林的雨,都是风景物什中的经典之作,与桂林之山齐丽的漓江水最值一提的便是水中倒影。漓江山水就揣在了我们口袋中,20元人民币上印着的就是漓江上光影大成之作“黄瀑倒影”卡斯特地形造就的桂林山石坚硬且色泽丰富,黄瀑即涓涓细流千百年来刻印在黄色岩壁上的写意画,写意画映在漓江水中形成黄瀑倒影。山水相交,水影相连,亦幻亦真的漓江影之美在于活水,影入水中,水动影不动,静态的影隔着动态的水看过来,更体现出漓江外山内水、外刚内柔的品质来。
山水间活着的生灵也不尽相同。浅岸边的妇女在青石块上千百年如故地搓洗着衣裳;浸圆了肚皮的大水牛咻咻地拱着牛犊子往水中赶;成群的鸭子在水中自由泳着嬉戏,船过来了,它们很绅士地拍拍翅膀让开水路;扎紧了脖子的鸬鹚站在竹筏子上微笑。
以人类的理解,多劳少得的鸬鹚微笑颇费思量。没等你思量明白,心思便被一条条狭长的小竹筏子冲撞得七零八散。6根竹子排成的筏子上站着赤了脚、挽高了裤腿的筏工。筏上会有二三个大筐,里面装着各种廉价的玉石工艺品或着柚子、香蕉之类的水果。漓江筏工操着拍卖行的语气与大船上的游客你来我往地交易着。小筏子勾挂在轮船两侧的备轮上,服贴地顺着大船流淌,筏工就能全心全意地观察游客的眼神推销自己的货物。一旦成交,筏工会像猴子一样用赤着的双足攀在船弦上,将货物递出,将钞票收回,精彩如同水上杂技演出。数十分钟后,筏工觉得此船的生意已饱和,解下挂勾,任大船逍遥而去,自己再去捕猎另一条大船。
如此的交易场面,还真成了漓江游中的一幅风土人情画。这风土人情也该是世风已久的。桂林山水在以旅游胜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之前,城市特征带有浓重的政治、军事、经济色彩。桂林是岭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要道,水路与陆路交汇,枕山带水,地势险要。在统治者眼中桂林是一座“地压坤方重”的军事重镇。另外,当时的桂林“所处延海,多犀象珠玑、奇珍异玮”魏文帝“谴使求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由此可见桂林曾有的经济意义。筏工们的“竹筏商旅”也许就是桂林曾有过的贸易辉煌,的烛光杯影般的现代写意。筏工的艰辛与适者生存之道让人看清楚了鸬鹚的微笑。
现在桂林城中最大的一家商厦叫“微笑堂”是中日合资的。两个微笑,一个是意会,另一个音译,外在的解释应该是没有什么关联的,但通用的感觉却体现出桂林人内在的性情。桂林人自古至今就懂得微笑的内涵。他们浪漫得很,地名景名上不时就蹦出了七星岩,象山水月、月亮山、花轿虹影等星啊月啊的名字,这是山水滋养出来的怡情怡性。
桂林城中的商业步街上有店铺、书店、小商品。在天下城市大同之余这里比别处多的是笔墨纸砚的叫卖,以及为数不少的画廊。画廊作品内容多是就地取景地框住了桂林山水。一幅以中国工笔画就的漓江山水图上署了这么句名言:我到过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城市,没有一个像桂林这么美丽的——尼克松。
我哑然失笑这中西合璧的幽默。
桂林山水间也存在着种种冲突,像是潜伏在许多人心间的我想去桂林那首歌词中表达的那样,金钱与时间并着恢谐与无奈。她的城市建设、她的环境保护、她的发展定位都在不定性的冲突中摇摆着。桂林奇特的山水促进了文化名城的形成,悠久的文化又充实了山水的人文内涵。桂林站在很高的起点上,承受着更多的瞩目和压力。这也许是桂林在美丽的冲突间需要重新去想像的理由,这也许就是攒出了时间和金钱后必游桂林的理由。
200611
仅看桂林的山水就觉得她被动地负重太多。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话压得桂林沉甸甸的,像苗族姑娘节日里的银饰,漂亮固是漂亮,璀灿固是璀灿,却压得人脖子发酸,恨不得早点结束一些繁文缛节,披散了长发赤足于溪水之中。
一进桂林眼见的便是很突兀的一座山又一座山,都是青笋拔地一般,但山顶温和圆润,卓然独立着,又不夺夺逼人。与西北连绵的贺兰山和巴蜀参天入云的山脉相比,桂林在山脉一族中绝对是个“另类”说它是人工堆砌的山屏,它规模大了些,说它是座天然山,它又过于纤巧、灵秀。况整个城中,山峰位置排列过于恣意,不像是城点缀着山而建,倒像是山穿梭于城而生。零乱不代表不美,桂林的山散淡、悠闲得很,这么随意地东一靠、西一站,轻易地就流露出自己的绰约风姿来。古书上有一段更传神地描写“桂之千峰,皆毫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笋瑶簪,青列天际,其怪目多”看桂林山从古至今的怡然态度,恐怕是不太愿意给自己扣上“甲”不“甲”天下的名份的。
桂林城北有一双塔,是桂林城内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塔前立有“佳偶奇缘”字样,引得成双成对的人争相留影,留下个好的祝愿。
在桂林的双塔百米之外立着个宋朝桂林阳朔县小县令的全身铜像,县令名曰王正功。王县令有何功绩和建树无处去考证“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却是有史料记载地出自于王县令之口。我不知道桂林人立王正功铜像的目的是佐证“甲天下”之言的历史悠长,还是因这句话惠及桂林山水太重出于对王正功的感激之情。但“甲”字引起诗坛上的百家争鸣却成了游桂林山水时的可餐一景。“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郭沫若在某种心情下这么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江西的爱国将士吴迈也颇为不平地这么说过。
不管怎么说,桂林山水的美与独特是文字不能增减的。铜像上的王正功以过来人的身份悠哉游哉地品咂着后人的心思。你看他身躯微倾,衣冠飞扬,左手扶髯,右手舞笔“桂林山水甲天下”黑迹犹湿。史料上说,王县令这句话本意不是在赞桂林山水冠不冠于天下,而是对当时桂林的秀才们考取功名、蟾宫夺桂的祝福之语。后人误解了王县令的话,王县令却因一句话的误解而长寿起来,有滋有味地活到今天,为后人留下许多很值得品味的幽默。
说起王正功就不得不追溯广桂一带的文化渊源。桂林地处岭南,层层阻隔,挡住了不少文化溪流的脉动。历代统治者又多用“以夷制夷”的政策,派驻的中原官员并不多,桂林之地的文化启蒙就被耽搁了不少年头。到了唐代之后,派驻或贬迁桂林的官吏数量大增,广桂一带与中原文化就大量地自由流通起来。这些“中州伟人硕士,或迁谪之经从,或宦游之侨寓”与桂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历11年,一位姓李的观察史在独秀山下创建了桂林第一座府学,兴起了文教之学。这与王正功的学子甲天下一说遥相呼应。桂林大量的山水诗精品就出自于这个时期的贬遣名流们。诗人的不幸成了桂林的幸运。许浑留诗曰:“桂州南去与谁同,处处山连水自通”;张籍也曰:“旌旗过湖潭,幽奇得遍探”诗人们对桂林山水的审美自觉一直延展到了今天,桂林山水魅力不减。
若桂林只纳山而拒水就无从构成完整的桂林印象。看水就要看把广西盘得妩媚且活泼的漓江水了。漓江发源于桂林北面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平乐至梧州,汇入西江,全长437公里。从桂林至阳朔一般漓江被誉为“百里漓江,百里画廊”
初冬入漓江,水明显地清瘦了很多。沿岸水太清浅,大游船靠不了岸,坐着撑杆小船才能至大船。有水的簇拥,漓江的山又风味了很多。游山如游史,观水如观画,唐代的韩愈一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成了漓江山水最响亮的广告词。陈毅老总在桂林山水的“贿赂”下可爱地说了句“不愿做神仙,愿做桂林人”让桂林老百姓感动至今。
挥毫当得江山助,重庆的雾,北京的秋,上海的夜,桂林的雨,都是风景物什中的经典之作,与桂林之山齐丽的漓江水最值一提的便是水中倒影。漓江山水就揣在了我们口袋中,20元人民币上印着的就是漓江上光影大成之作“黄瀑倒影”卡斯特地形造就的桂林山石坚硬且色泽丰富,黄瀑即涓涓细流千百年来刻印在黄色岩壁上的写意画,写意画映在漓江水中形成黄瀑倒影。山水相交,水影相连,亦幻亦真的漓江影之美在于活水,影入水中,水动影不动,静态的影隔着动态的水看过来,更体现出漓江外山内水、外刚内柔的品质来。
山水间活着的生灵也不尽相同。浅岸边的妇女在青石块上千百年如故地搓洗着衣裳;浸圆了肚皮的大水牛咻咻地拱着牛犊子往水中赶;成群的鸭子在水中自由泳着嬉戏,船过来了,它们很绅士地拍拍翅膀让开水路;扎紧了脖子的鸬鹚站在竹筏子上微笑。
以人类的理解,多劳少得的鸬鹚微笑颇费思量。没等你思量明白,心思便被一条条狭长的小竹筏子冲撞得七零八散。6根竹子排成的筏子上站着赤了脚、挽高了裤腿的筏工。筏上会有二三个大筐,里面装着各种廉价的玉石工艺品或着柚子、香蕉之类的水果。漓江筏工操着拍卖行的语气与大船上的游客你来我往地交易着。小筏子勾挂在轮船两侧的备轮上,服贴地顺着大船流淌,筏工就能全心全意地观察游客的眼神推销自己的货物。一旦成交,筏工会像猴子一样用赤着的双足攀在船弦上,将货物递出,将钞票收回,精彩如同水上杂技演出。数十分钟后,筏工觉得此船的生意已饱和,解下挂勾,任大船逍遥而去,自己再去捕猎另一条大船。
如此的交易场面,还真成了漓江游中的一幅风土人情画。这风土人情也该是世风已久的。桂林山水在以旅游胜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之前,城市特征带有浓重的政治、军事、经济色彩。桂林是岭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要道,水路与陆路交汇,枕山带水,地势险要。在统治者眼中桂林是一座“地压坤方重”的军事重镇。另外,当时的桂林“所处延海,多犀象珠玑、奇珍异玮”魏文帝“谴使求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由此可见桂林曾有的经济意义。筏工们的“竹筏商旅”也许就是桂林曾有过的贸易辉煌,的烛光杯影般的现代写意。筏工的艰辛与适者生存之道让人看清楚了鸬鹚的微笑。
现在桂林城中最大的一家商厦叫“微笑堂”是中日合资的。两个微笑,一个是意会,另一个音译,外在的解释应该是没有什么关联的,但通用的感觉却体现出桂林人内在的性情。桂林人自古至今就懂得微笑的内涵。他们浪漫得很,地名景名上不时就蹦出了七星岩,象山水月、月亮山、花轿虹影等星啊月啊的名字,这是山水滋养出来的怡情怡性。
桂林城中的商业步街上有店铺、书店、小商品。在天下城市大同之余这里比别处多的是笔墨纸砚的叫卖,以及为数不少的画廊。画廊作品内容多是就地取景地框住了桂林山水。一幅以中国工笔画就的漓江山水图上署了这么句名言:我到过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城市,没有一个像桂林这么美丽的——尼克松。
我哑然失笑这中西合璧的幽默。
桂林山水间也存在着种种冲突,像是潜伏在许多人心间的我想去桂林那首歌词中表达的那样,金钱与时间并着恢谐与无奈。她的城市建设、她的环境保护、她的发展定位都在不定性的冲突中摇摆着。桂林奇特的山水促进了文化名城的形成,悠久的文化又充实了山水的人文内涵。桂林站在很高的起点上,承受着更多的瞩目和压力。这也许是桂林在美丽的冲突间需要重新去想像的理由,这也许就是攒出了时间和金钱后必游桂林的理由。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