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是我多年前写的一篇有关登山的文章,发在1998年4月的旅行家杂志上。
好像被一种魔法罩住了,
要想解脱,
唯有你登上去,又下来,
否则就是死去,
因为你认定了这个目标。
1994--阿里玛卿 2 6268米
1995--雪宝顶 5588米
1996--慕士塔格 7546米
1997--卡鲁雄 6638米
这是他们分别参加过的活动,但这些并不是他们最好的成绩,因为他们都只有24岁。孙平、徐小东、周卫丁和徐小明。
小个子孙平
孙平住在中科院半导体所的集体宿舍。一切看起来很简单、很乱,床、书架和衣柜,象过着学生的生活。他1996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在我们的杂志上曾连载过他的文章阿里玛卿八昼夜。在雪山上,他险些找不到生命的出口,他们的队长汪晓征死在他的怀里。
最忘不了阿里玛卿的应该是孙平。
他的个子很小,戴着眼镜,在5、6千米的雪山面前或许更显得单薄,但他更象一个顽强的孩子。他总是把话题扯到登山的技术理论上,浓浓的书卷味,时不时蹦出几个英语术语。我喜欢他的谈话方式,就像第一次他约我去“雪鸟”(那爿小店),滔滔不绝地细数世界与中国的探险,让我有些意外,象个老师,其实他的学的是信息管理系统,现在的工作和计算机有关。生长在贵阳的他,小时候连鲁滨逊漂流记的连环画都没看过,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想去登山。他也说不出理由。第一次在地质大学汪晓征开的一间小店里看到睡袋,他兴奋得不行,想进去坐坐,那时这种户外运动器材少,连个军用背包都难找到。在那个小店里认识了更多登山的朋友,他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后来他们常到京郊的怀柔攀岩,宿营训练。1994年8月,青海的阿里玛卿成了离他最近的雪峰,6268米,峰顶在无限延伸的半空。
孙平打开床边那个简易衣柜,衣服不多,但都是些好东西。他不停地向我解释,哪一种布料通过压胶后滴水不漏,登山时他们穿的是什么袜子,wirdstepper hat的选择与作用。他能一口气说出许许多多世界上最著名的品牌和售价。
1995年7月,通过一年的准备,他们将攀登四川的雪宝顶峰,孙平任这次活动的队长,但因父亲猝然去世而不得不离开队伍赶回贵阳,这令所有的队员感到遗憾和不安。
这一年,他和一同登过阿里玛卿雪山的周卫丁、徐晓东有了那爿小小的店。
经营“雪鸟”
周卫丁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伙同仍在学校的其他三人开起了这家专营户外用品的商店,起名为“雪鸟”在北京祁家豁子的一条小胡同里,冷僻得难以找到店面,我又一次光临时,他们的招牌被前些天的大风刮跑了。不敢相信“雪鸟”也能赚钱。
满墙吊着各式各样的登山包,德国big pack和vaude,意大利lasportiva攀岩鞋和camp的许多登山器材。专业得让人激动。听说一对美国夫妇在这买了两套the north face的服装,乐颠颠地囔着下次还来。
“象我们开这个小店,可以维持生计,攒了钱还可以去登山。”
周卫丁和徐晓东没有其他工作,经营着这只飞翔的“雪鸟”虽然不能指望这个小店这两年能发点财,但是看着以后会有发展。现在仅仅是个开端,就象中国的登山运动一样,除了偶尔能在新闻媒介上听到哪位登山家在珠峰遇难,其余一无所知。
周卫丁似乎不太爱说话,盯着我和我那只不停转动的采访机,我以前看过他在岷山下和热情的老百姓的合影,几天没刮胡子,傻呵呵地活像一个,当地的藏民。从他身上看不到一丝“清华”的影子,或许是多年的户外活动,把所学的机械专业知识扔在了山上。
他们正准备把店面搬迁到宣武门去,那儿的生意兴许会好一些。过去,他们也试图在一些小报上做点广告,因为地处偏僻,效果不是太明显,来来往往的人,多是这些圈内熟悉的朋友。
从事这项运动,说到底还是资金问题,经济基础比文化底子重要。几次大活动,得到外界的资助无非是几顶有限的帐篷,没有谁会轻易给他们资助。他们叹息是否自己的公关能力不行,十有八九的厂商对他们的活动不感兴趣。
登山像吸毒
这是徐晓东的理论,登山像吸毒一样,没有谁登过一次后不上瘾的。
它和日常生活有着强烈的反差,好像从一个世界到了另一个世界;它又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跟旅游不一样。去旅游之前,很轻松,而登山前并不轻松,时时刻刻想到那座山,离出发还有一个月,总觉得这个月特别长;登山是去体验英雄行为和故事性生活的最好方式。战争很残酷,但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去经历,而登山就像在打战,整个过程都很迷人,吸引你去投入,比任何事情都投入、都认真;而登山对先天性要求不高,一个正常人,经过一些训练都能去做,日本山田升有句话叫: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实现理想的运动,恐怕就只有登山了。
恐惧,每个人都有,当你选择一个目标的时候,你就好像被一种魔法罩住了,你既想去从事,又害怕,又决不想放弃,要想把这个魔法解脱掉,唯有你登上去,又下来,否则就是死去。
徐晓东是个开朗的人,他应该去学校教体育,但他没去,留在了“雪鸟”卖登山器材。据说一些登山的老外到他们店里去,谈到登山的装备、技术,总信服他的谈吐和见多识广,哪怕是一件fleece的绒衣在美国的价格,不知他从哪得来的情报。那天从“雪鸟”回来的时候,我发现满磁带都是他的话。
徐晓明在一家公司上班,我一直没和他好好坐下来谈谈,他和徐晓东是孪生兄弟。
消灭神话
就象孙平说的那样,在整个登山过程中,大家神往那座山的存在,在做各种不同努力的同时,又会为任何事情吵几句嘴,比如今天谁做饭,谁去运输,谁不能突顶,现实得象做一见极其普通的事。
许多从事探险、旅行的人,总在疯狂地制造神话,似乎个个都是三头六臂有过人的非凡之处,一定要抛家舍子,其实都是常人。徐晓东的话有些耐人寻味:“我们去登一座5000米的山会受到关注,而在欧美,登过5000米的人一撮一簸箕;不是说没有非凡的人,而是需要很多人来从事这项运动的时候,淘汰出非凡的人。”
“我们现在最想做的是赶快按自己的计划成长起来,两、三年内先登一些4、5千米高技术的山,逐渐增加难度,5、6年内采取阿尔卑斯式登陆、7千米的山,为一些更高的山做准备。登山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现在去登更高的山不现实,如珠穆朗玛峰,有条件也不会去登,如果真正到了那一步,拦也拦不住。”
山顶不是天堂,是地狱,走到地狱又回来,才是最大的满足。
不是因为它们难,我们不敢登;是因为我们不敢登,它们才难。
这是我多年前写的一篇有关登山的文章,发在1998年4月的旅行家杂志上。
好像被一种魔法罩住了,
要想解脱,
唯有你登上去,又下来,
否则就是死去,
因为你认定了这个目标。
1994--阿里玛卿 2 6268米
1995--雪宝顶 5588米
1996--慕士塔格 7546米
1997--卡鲁雄 6638米
这是他们分别参加过的活动,但这些并不是他们最好的成绩,因为他们都只有24岁。孙平、徐小东、周卫丁和徐小明。
小个子孙平
孙平住在中科院半导体所的集体宿舍。一切看起来很简单、很乱,床、书架和衣柜,象过着学生的生活。他1996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在我们的杂志上曾连载过他的文章阿里玛卿八昼夜。在雪山上,他险些找不到生命的出口,他们的队长汪晓征死在他的怀里。
最忘不了阿里玛卿的应该是孙平。
他的个子很小,戴着眼镜,在5、6千米的雪山面前或许更显得单薄,但他更象一个顽强的孩子。他总是把话题扯到登山的技术理论上,浓浓的书卷味,时不时蹦出几个英语术语。我喜欢他的谈话方式,就像第一次他约我去“雪鸟”(那爿小店),滔滔不绝地细数世界与中国的探险,让我有些意外,象个老师,其实他的学的是信息管理系统,现在的工作和计算机有关。生长在贵阳的他,小时候连鲁滨逊漂流记的连环画都没看过,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想去登山。他也说不出理由。第一次在地质大学汪晓征开的一间小店里看到睡袋,他兴奋得不行,想进去坐坐,那时这种户外运动器材少,连个军用背包都难找到。在那个小店里认识了更多登山的朋友,他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后来他们常到京郊的怀柔攀岩,宿营训练。1994年8月,青海的阿里玛卿成了离他最近的雪峰,6268米,峰顶在无限延伸的半空。
孙平打开床边那个简易衣柜,衣服不多,但都是些好东西。他不停地向我解释,哪一种布料通过压胶后滴水不漏,登山时他们穿的是什么袜子,wirdstepper hat的选择与作用。他能一口气说出许许多多世界上最著名的品牌和售价。
1995年7月,通过一年的准备,他们将攀登四川的雪宝顶峰,孙平任这次活动的队长,但因父亲猝然去世而不得不离开队伍赶回贵阳,这令所有的队员感到遗憾和不安。
这一年,他和一同登过阿里玛卿雪山的周卫丁、徐晓东有了那爿小小的店。
经营“雪鸟”
周卫丁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伙同仍在学校的其他三人开起了这家专营户外用品的商店,起名为“雪鸟”在北京祁家豁子的一条小胡同里,冷僻得难以找到店面,我又一次光临时,他们的招牌被前些天的大风刮跑了。不敢相信“雪鸟”也能赚钱。
满墙吊着各式各样的登山包,德国big pack和vaude,意大利lasportiva攀岩鞋和camp的许多登山器材。专业得让人激动。听说一对美国夫妇在这买了两套the north face的服装,乐颠颠地囔着下次还来。
“象我们开这个小店,可以维持生计,攒了钱还可以去登山。”
周卫丁和徐晓东没有其他工作,经营着这只飞翔的“雪鸟”虽然不能指望这个小店这两年能发点财,但是看着以后会有发展。现在仅仅是个开端,就象中国的登山运动一样,除了偶尔能在新闻媒介上听到哪位登山家在珠峰遇难,其余一无所知。
周卫丁似乎不太爱说话,盯着我和我那只不停转动的采访机,我以前看过他在岷山下和热情的老百姓的合影,几天没刮胡子,傻呵呵地活像一个,当地的藏民。从他身上看不到一丝“清华”的影子,或许是多年的户外活动,把所学的机械专业知识扔在了山上。
他们正准备把店面搬迁到宣武门去,那儿的生意兴许会好一些。过去,他们也试图在一些小报上做点广告,因为地处偏僻,效果不是太明显,来来往往的人,多是这些圈内熟悉的朋友。
从事这项运动,说到底还是资金问题,经济基础比文化底子重要。几次大活动,得到外界的资助无非是几顶有限的帐篷,没有谁会轻易给他们资助。他们叹息是否自己的公关能力不行,十有八九的厂商对他们的活动不感兴趣。
登山像吸毒
这是徐晓东的理论,登山像吸毒一样,没有谁登过一次后不上瘾的。
它和日常生活有着强烈的反差,好像从一个世界到了另一个世界;它又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跟旅游不一样。去旅游之前,很轻松,而登山前并不轻松,时时刻刻想到那座山,离出发还有一个月,总觉得这个月特别长;登山是去体验英雄行为和故事性生活的最好方式。战争很残酷,但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去经历,而登山就像在打战,整个过程都很迷人,吸引你去投入,比任何事情都投入、都认真;而登山对先天性要求不高,一个正常人,经过一些训练都能去做,日本山田升有句话叫: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实现理想的运动,恐怕就只有登山了。
恐惧,每个人都有,当你选择一个目标的时候,你就好像被一种魔法罩住了,你既想去从事,又害怕,又决不想放弃,要想把这个魔法解脱掉,唯有你登上去,又下来,否则就是死去。
徐晓东是个开朗的人,他应该去学校教体育,但他没去,留在了“雪鸟”卖登山器材。据说一些登山的老外到他们店里去,谈到登山的装备、技术,总信服他的谈吐和见多识广,哪怕是一件fleece的绒衣在美国的价格,不知他从哪得来的情报。那天从“雪鸟”回来的时候,我发现满磁带都是他的话。
徐晓明在一家公司上班,我一直没和他好好坐下来谈谈,他和徐晓东是孪生兄弟。
消灭神话
就象孙平说的那样,在整个登山过程中,大家神往那座山的存在,在做各种不同努力的同时,又会为任何事情吵几句嘴,比如今天谁做饭,谁去运输,谁不能突顶,现实得象做一见极其普通的事。
许多从事探险、旅行的人,总在疯狂地制造神话,似乎个个都是三头六臂有过人的非凡之处,一定要抛家舍子,其实都是常人。徐晓东的话有些耐人寻味:“我们去登一座5000米的山会受到关注,而在欧美,登过5000米的人一撮一簸箕;不是说没有非凡的人,而是需要很多人来从事这项运动的时候,淘汰出非凡的人。”
“我们现在最想做的是赶快按自己的计划成长起来,两、三年内先登一些4、5千米高技术的山,逐渐增加难度,5、6年内采取阿尔卑斯式登陆、7千米的山,为一些更高的山做准备。登山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现在去登更高的山不现实,如珠穆朗玛峰,有条件也不会去登,如果真正到了那一步,拦也拦不住。”
山顶不是天堂,是地狱,走到地狱又回来,才是最大的满足。
不是因为它们难,我们不敢登;是因为我们不敢登,它们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