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如何改变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具体解释涉及方面太多,就不一一介绍了,直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描写。
首先是青玉案对应的剧辛,剧辛是法家的代表,剧辛听说燕昭王思贤若渴,便前往辅佐,在燕国,剧辛实行一定的变法图强,所以后来燕昭王的国力才会如此之强。
不过,这家伙是个比较不靠谱的货色,好好的丞相治吏的事情不去做,跑去做点乱七八糟的其他行业事情,虽然说他其他方面的水平也不差,但是总的来说不是专业方面,和人家专业人士比起来就要逊色一点了,最终更是因为跑去别人的专业和别人专家怼,被别人教做人不说,直接把老命都弄丢了。
剧辛,赵国人,燕国将领。在战国历史上,剧辛不是一般人物,当年在赵国也出仕过赵武灵王。剧辛是法家的代表,著有著名的《剧子》,亦称《处子》九篇,在燕国变法,使燕国富强。
中间富国强兵,乐毅伐齐的事情不说。
后来,四十多年过去了,剧辛年老,由于燕武成王家族的排挤而没有继续得到重用。当他重新得到了燕王喜的赏识时,也已经七十多岁了。
燕王喜十二年,见赵国屡困于秦国,又逼走廉颇,以庞煖代将。燕王喜以为有机可乘,问剧辛能不能攻打赵国?剧辛凭借着自己当年与庞煖作朋友时的印象,对庞煖做出了评价,他认为庞煖是“易与”的,也就是很容易打发的人。
于是,燕国即以老剧辛为帅,伺机进袭赵国。结果剧辛轻敌,率军冒进,被赵军统帅庞煖击败,剧辛被俘杀,燕军损兵二万。
由此观之,剧辛的问题就在于不能取舍,不能分清主次轻重。
世间全才不是没有,很多偏才也是惊才绝艳,但是全才要知道自己的强项在哪,正确的统合自身全面的能力拱卫支持最强点,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至于偏才就更不用多说了,以己之短对敌之长,简直就是作死。
《论语》中,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也就是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就像诸葛亮,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的最强优势在于内政,但各个方面的能力也是非常出众的,被人所认为虚构较多的军事也是一流乃至顶尖水准的,但是在刘备死前,不管是说刘备压制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他都是专心在运用自己的政治才能夯实蜀国的基础,因为本身刘备的军事才能也不虚,还有偏向于谋略军事方面的法正等辅佐,他压根就不需要把自己第二强的一面勉强拿出来,安安心心的种田夯实基础就行了。
只不过随着关羽荆州的变故,刘备怒而兴兵,失去荆州蜀国的战略目标难以进行,夷陵大败,使得蜀国的军事实力大为折损,在这种情况下,他才不得不赤膊上阵,用他并不是最强的军事来缓解压力。
在这个方面,荀彧就比较安逸了,讲道理荀家的家学培养下,荀彧不通军事这种话说出来绝对不可能有人相信,能够压服荀家两代那一群家伙,能够在书院之中作为学霸代表的存在,一招呼就能给曹操拉来一群同学,可见同学们多是服气他的,不能在他们擅长的方面压制他们能做得到吗?
结果回头人家做的和诸葛亮早期一样,就是安心刷内政,一转身曹操已经越来越肥了,哪怕是曹操经常顺风浪也没把家业败掉。
而系统对于剧辛的安排也是如此,让他朝着这个方面发展,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跑去玩什么行军打仗,最终被人吊打,这算什么事?
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这个时代实在是不缺人才,如果不能够让长处愈加强大的话,根本就没有他的用武之地,所以说哪怕是全才,也必须有效的整合自身的能力,让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全面加强到最强点上面。
前面已经乱入的剧辛的属性是——统率80,武力85,智力85,政治92。
调整之后剧辛虚拟形象青鸿青玉案的属性——统率80,武力70,智力88,政治95。
所谓的青鸿青玉案也就是鲍鸿这边全新的剧辛的新面目,其实归根到底,法家变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或许剧辛这家伙对于带兵这种事情更有兴趣。
修订之后的他对于打仗表示没什么兴趣,就像很多的诸子百家代表人物一样,作为思想家其实本质上是对于当时社会的连年战乱,百姓民不聊生的情况非常痛心,进而有了更多的思考。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
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反映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和文学派别。诸子散文大都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感情充沛,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诸子百家散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在这方面,剧辛明显是处于水平足够,但是在目的性和道德水平方面达不到诸子的水准,并没有上升到为了社会为了百姓之类的程度。
而系统这次就把这种性格植入到青鸿身上,而这样一来,青鸿的重心就转移到了专长方面,使得他的政治水平大幅提升,相应的就没有那个时间跑去玩什么骑射御之类的运动了,武力也就相应的降下来了。
不管怎么说,这样下来的青鸿作为一个文官能吏,可谓是跻身顶尖行列了,哪怕是正面刚其他法家代表也是完全不虚。
可以说在这一次剧辛的设定上面,剧辛的能力是大幅提升的。
如果说这一波是赚了的话,那下一波就不知道算是赚了还是亏了了。
黄金台对应的乐毅。
乐毅的问题在哪呢?其实真要说起来,乐毅的问题就在于他不够全才。
为什么这么说呢?
齐国上下依靠两座城市的力量在顽强顶住燕国大军几年的围困和封锁后,奇迹般地击溃了楚国和燕国的数十万军队,斩杀了两国领兵大将,收复了齐国所有国土,把侵略者赶出了齐国。在这个历史大事件当中,应该说在后期乐毅扮演了一个非常失败的角色。为什么乐毅在取得辉煌战果后竟然会前功尽弃呢,在对他的策略进行深刻分析后,可以看到他在对齐国作战后期制定的怀柔政策失败是主要原因。乐毅错误的估计了国内和国外的形势,实施了一项错误的策略,从而导致他最终全盘外交军事策略的失败。
首先他没看到敌方的情况转变。齐国反抗城市莒州的敌情发生了重大变化。乐毅默许楚国大将杀掉逃到莒州的齐国国君,却没有乘势占领这座城市。导致齐国大夫王孙贾有时间鼓动州的军民乘乱杀死了楚国大将并击溃他率领的军队,夺回了城池,另立了新的齐国国君。而正因为乐毅没有除掉齐国王室一脉,致使莒州又重新树立起齐国大旗,使敌人成功地唤起了齐国老百姓对齐国的思念,极大地鼓舞了齐国军民抗击侵略的信心和勇气。
莒州城里楚国和齐国军队交战的时候,乐毅却按兵不动,丧失了夺取这座具有代表意义的城池的最佳时机。
齐国反抗城市即墨的敌情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于实施怀柔政策,燕国暂缓军事行动,给没有进攻的威胁的即墨城整合力量提供了宝贵的战略调整期。智勇善战的齐国名将田单从此脱颖而出,他利用乐毅实施怀柔措施没有进攻的一段时间,迅速改组军队,鼓舞士气,改善防务,为日后的大反攻做好了军事和人员上的充分准备。
他没有看到自己怀柔政策早就已经彻底失败了。国家大义和个人小利哪个更重要,即使是小孩也知道答案。然而乐毅仍采用小恩小惠的办法,妄图感化齐国抵抗城池里的人们,他对从城里出来的平民不限制自由出入,给围困下没衣服穿和食物吃的敌城老百姓送吃的和穿的。然而他这样做,反抗并没有停止!齐国的大旗仍然高高飘扬着。乐毅难道象谣传的那样真的想甩开燕国在占领地齐国称王,为尽可能的笼络齐国百姓的人心因而故意视而不见?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怀柔根本没有丝毫作用,反而是给了对方喘息之机,给了对方积蓄力量反扑的重要时间。
另一方面,不但是不知彼,也不知己。更重要的国内他的根基来源内部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燕昭王的猜疑加剧。由于他率领大军迟迟没有攻下齐国仅剩的两座城,我们知道历朝以来国君对手握兵权的将领是很忌惮的,尤其是长期兵权掌握在一个人的手里,再开明的国君也难免会有猜忌和想法。乐毅没有把他对齐国的后继战略思想跟国君燕昭王进行深入的沟通和阐述,因而差点被政敌诬陷成功。
国内政敌的攻击。燕国大臣骑劫窥视乐毅的位置,伙同太子向燕昭王进谗言,诬陷乐毅不把齐国最后两座城打下来是想收拢齐国老百姓的民心好自立为齐王。虽然没成功,但太子因为被燕昭王给狠训了一顿,埋下了仇恨和隔阂的种子。
尤其是在这个时候,燕昭王的身体还不好了,服丹药突然死亡,太子继位。他光顾搞好与君主的关系,却忽视了君主的健康程度,这是古代君权神圣下宠臣最不应该忽视的问题啊。
更关键的一点是和继位的太子没有搞好关系,乐毅没有有效的说明他的军事意图和策略,导致国内政敌和仇敌齐国田单趁虚而入,进谗言成功
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宠借此来震动威慑燕国、齐国。
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向北直追到黄河边上,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并且把齐襄王从莒邑迎回都城临淄。
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致使燕军惨败损兵折将丧失了占领的齐国土地;可是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
为此,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书中针对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
于是燕惠王又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乐毅死于赵国。
虽然说在整个事情上来,燕王有很大的问题,但是作为下属,本身如果做的足够好,那就不应该存在这种问题。
乐毅做的一切是虎头蛇尾,不仅丧失了唾手可得的胜利,被齐国“大逆转”,自己也落得逃之夭夭的可笑结局。
具体解释涉及方面太多,就不一一介绍了,直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描写。
首先是青玉案对应的剧辛,剧辛是法家的代表,剧辛听说燕昭王思贤若渴,便前往辅佐,在燕国,剧辛实行一定的变法图强,所以后来燕昭王的国力才会如此之强。
不过,这家伙是个比较不靠谱的货色,好好的丞相治吏的事情不去做,跑去做点乱七八糟的其他行业事情,虽然说他其他方面的水平也不差,但是总的来说不是专业方面,和人家专业人士比起来就要逊色一点了,最终更是因为跑去别人的专业和别人专家怼,被别人教做人不说,直接把老命都弄丢了。
剧辛,赵国人,燕国将领。在战国历史上,剧辛不是一般人物,当年在赵国也出仕过赵武灵王。剧辛是法家的代表,著有著名的《剧子》,亦称《处子》九篇,在燕国变法,使燕国富强。
中间富国强兵,乐毅伐齐的事情不说。
后来,四十多年过去了,剧辛年老,由于燕武成王家族的排挤而没有继续得到重用。当他重新得到了燕王喜的赏识时,也已经七十多岁了。
燕王喜十二年,见赵国屡困于秦国,又逼走廉颇,以庞煖代将。燕王喜以为有机可乘,问剧辛能不能攻打赵国?剧辛凭借着自己当年与庞煖作朋友时的印象,对庞煖做出了评价,他认为庞煖是“易与”的,也就是很容易打发的人。
于是,燕国即以老剧辛为帅,伺机进袭赵国。结果剧辛轻敌,率军冒进,被赵军统帅庞煖击败,剧辛被俘杀,燕军损兵二万。
由此观之,剧辛的问题就在于不能取舍,不能分清主次轻重。
世间全才不是没有,很多偏才也是惊才绝艳,但是全才要知道自己的强项在哪,正确的统合自身全面的能力拱卫支持最强点,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至于偏才就更不用多说了,以己之短对敌之长,简直就是作死。
《论语》中,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也就是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就像诸葛亮,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的最强优势在于内政,但各个方面的能力也是非常出众的,被人所认为虚构较多的军事也是一流乃至顶尖水准的,但是在刘备死前,不管是说刘备压制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他都是专心在运用自己的政治才能夯实蜀国的基础,因为本身刘备的军事才能也不虚,还有偏向于谋略军事方面的法正等辅佐,他压根就不需要把自己第二强的一面勉强拿出来,安安心心的种田夯实基础就行了。
只不过随着关羽荆州的变故,刘备怒而兴兵,失去荆州蜀国的战略目标难以进行,夷陵大败,使得蜀国的军事实力大为折损,在这种情况下,他才不得不赤膊上阵,用他并不是最强的军事来缓解压力。
在这个方面,荀彧就比较安逸了,讲道理荀家的家学培养下,荀彧不通军事这种话说出来绝对不可能有人相信,能够压服荀家两代那一群家伙,能够在书院之中作为学霸代表的存在,一招呼就能给曹操拉来一群同学,可见同学们多是服气他的,不能在他们擅长的方面压制他们能做得到吗?
结果回头人家做的和诸葛亮早期一样,就是安心刷内政,一转身曹操已经越来越肥了,哪怕是曹操经常顺风浪也没把家业败掉。
而系统对于剧辛的安排也是如此,让他朝着这个方面发展,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跑去玩什么行军打仗,最终被人吊打,这算什么事?
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这个时代实在是不缺人才,如果不能够让长处愈加强大的话,根本就没有他的用武之地,所以说哪怕是全才,也必须有效的整合自身的能力,让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全面加强到最强点上面。
前面已经乱入的剧辛的属性是——统率80,武力85,智力85,政治92。
调整之后剧辛虚拟形象青鸿青玉案的属性——统率80,武力70,智力88,政治95。
所谓的青鸿青玉案也就是鲍鸿这边全新的剧辛的新面目,其实归根到底,法家变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或许剧辛这家伙对于带兵这种事情更有兴趣。
修订之后的他对于打仗表示没什么兴趣,就像很多的诸子百家代表人物一样,作为思想家其实本质上是对于当时社会的连年战乱,百姓民不聊生的情况非常痛心,进而有了更多的思考。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
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反映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和文学派别。诸子散文大都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感情充沛,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诸子百家散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在这方面,剧辛明显是处于水平足够,但是在目的性和道德水平方面达不到诸子的水准,并没有上升到为了社会为了百姓之类的程度。
而系统这次就把这种性格植入到青鸿身上,而这样一来,青鸿的重心就转移到了专长方面,使得他的政治水平大幅提升,相应的就没有那个时间跑去玩什么骑射御之类的运动了,武力也就相应的降下来了。
不管怎么说,这样下来的青鸿作为一个文官能吏,可谓是跻身顶尖行列了,哪怕是正面刚其他法家代表也是完全不虚。
可以说在这一次剧辛的设定上面,剧辛的能力是大幅提升的。
如果说这一波是赚了的话,那下一波就不知道算是赚了还是亏了了。
黄金台对应的乐毅。
乐毅的问题在哪呢?其实真要说起来,乐毅的问题就在于他不够全才。
为什么这么说呢?
齐国上下依靠两座城市的力量在顽强顶住燕国大军几年的围困和封锁后,奇迹般地击溃了楚国和燕国的数十万军队,斩杀了两国领兵大将,收复了齐国所有国土,把侵略者赶出了齐国。在这个历史大事件当中,应该说在后期乐毅扮演了一个非常失败的角色。为什么乐毅在取得辉煌战果后竟然会前功尽弃呢,在对他的策略进行深刻分析后,可以看到他在对齐国作战后期制定的怀柔政策失败是主要原因。乐毅错误的估计了国内和国外的形势,实施了一项错误的策略,从而导致他最终全盘外交军事策略的失败。
首先他没看到敌方的情况转变。齐国反抗城市莒州的敌情发生了重大变化。乐毅默许楚国大将杀掉逃到莒州的齐国国君,却没有乘势占领这座城市。导致齐国大夫王孙贾有时间鼓动州的军民乘乱杀死了楚国大将并击溃他率领的军队,夺回了城池,另立了新的齐国国君。而正因为乐毅没有除掉齐国王室一脉,致使莒州又重新树立起齐国大旗,使敌人成功地唤起了齐国老百姓对齐国的思念,极大地鼓舞了齐国军民抗击侵略的信心和勇气。
莒州城里楚国和齐国军队交战的时候,乐毅却按兵不动,丧失了夺取这座具有代表意义的城池的最佳时机。
齐国反抗城市即墨的敌情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于实施怀柔政策,燕国暂缓军事行动,给没有进攻的威胁的即墨城整合力量提供了宝贵的战略调整期。智勇善战的齐国名将田单从此脱颖而出,他利用乐毅实施怀柔措施没有进攻的一段时间,迅速改组军队,鼓舞士气,改善防务,为日后的大反攻做好了军事和人员上的充分准备。
他没有看到自己怀柔政策早就已经彻底失败了。国家大义和个人小利哪个更重要,即使是小孩也知道答案。然而乐毅仍采用小恩小惠的办法,妄图感化齐国抵抗城池里的人们,他对从城里出来的平民不限制自由出入,给围困下没衣服穿和食物吃的敌城老百姓送吃的和穿的。然而他这样做,反抗并没有停止!齐国的大旗仍然高高飘扬着。乐毅难道象谣传的那样真的想甩开燕国在占领地齐国称王,为尽可能的笼络齐国百姓的人心因而故意视而不见?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怀柔根本没有丝毫作用,反而是给了对方喘息之机,给了对方积蓄力量反扑的重要时间。
另一方面,不但是不知彼,也不知己。更重要的国内他的根基来源内部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燕昭王的猜疑加剧。由于他率领大军迟迟没有攻下齐国仅剩的两座城,我们知道历朝以来国君对手握兵权的将领是很忌惮的,尤其是长期兵权掌握在一个人的手里,再开明的国君也难免会有猜忌和想法。乐毅没有把他对齐国的后继战略思想跟国君燕昭王进行深入的沟通和阐述,因而差点被政敌诬陷成功。
国内政敌的攻击。燕国大臣骑劫窥视乐毅的位置,伙同太子向燕昭王进谗言,诬陷乐毅不把齐国最后两座城打下来是想收拢齐国老百姓的民心好自立为齐王。虽然没成功,但太子因为被燕昭王给狠训了一顿,埋下了仇恨和隔阂的种子。
尤其是在这个时候,燕昭王的身体还不好了,服丹药突然死亡,太子继位。他光顾搞好与君主的关系,却忽视了君主的健康程度,这是古代君权神圣下宠臣最不应该忽视的问题啊。
更关键的一点是和继位的太子没有搞好关系,乐毅没有有效的说明他的军事意图和策略,导致国内政敌和仇敌齐国田单趁虚而入,进谗言成功
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宠借此来震动威慑燕国、齐国。
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向北直追到黄河边上,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并且把齐襄王从莒邑迎回都城临淄。
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致使燕军惨败损兵折将丧失了占领的齐国土地;可是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
为此,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书中针对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
于是燕惠王又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乐毅死于赵国。
虽然说在整个事情上来,燕王有很大的问题,但是作为下属,本身如果做的足够好,那就不应该存在这种问题。
乐毅做的一切是虎头蛇尾,不仅丧失了唾手可得的胜利,被齐国“大逆转”,自己也落得逃之夭夭的可笑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