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敌后战场(中)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忽必烈的灭宋战争进行得非常顺利,堪称经典,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一计划的提出者不是蒙古人,不是足智多谋、作风勇悍的伯颜,也不是骁勇善战的阿术,更不是雄材大略的忽必烈,而是一个汉人,他的名字叫郭侃。
在历史上,郭侃大约是在灭宋战争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攻打襄樊期间病逝了,是以他这个计划的提出者并没有参与这一计划的具体实施,伯颜和阿术反倒成了执行者,因取得的巨大成功成就了一世英名。郭侃这个计划的提出者反倒不为人所知,熟悉元朝历史的人才知道。
当李隽得到郭侃仍然活在世上的消息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历史错乱得够离谱,曾经发生的历史并没有按照曾经发生的那样进展,“也许历史可以重写,南宋灭亡的悲剧可以避免”,李隽如此想。
第二个反应就是李隽觉得头大。伯颜,阿术个个都不是吃素的,雄材大略的忽必烈就更不用说了,再多一个堪称忽必烈第一谋士的郭侃,李隽的头不大都不行。
郭侃字忠和,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他的祖上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唐朝中兴名将令公郭子义,郭侃是郭子义的五十孙。作为名将,他能征善战,作为谋士,他足智多谋,运筹帏幄决胜于千里自是不在话下。他还是一个能从大处着眼,统驭全局的天才战略家,为忽必烈制计了灭宋计划。
从他的祖父郭宝玉开始就在蒙古做官,能征善战,很得成吉思汗的青睐。他的父亲同样善战,搏得功名。他却更加不凡,青出于一蓝而胜于一蓝,少年时就与众不同,具有大气节,身长七尺,凛然有威。跟随旭烈兀参加蒙古第三次远征,征服了中东地区,率军打到地中海,攻下大片土地却没有吃过败仗,被当地的一个君主可乃算滩惊为不可战胜的“神人”。
在中国历史上,率兵打到地中海的汉人仅郭侃一人而已。
郭侃不仅仅是一位能征惯战的名将,还是一个能决大疑,能出奇计的谋士,奇计绝世,深得忽必烈的赏识。攻取襄樊的方针就是由郭侃创议,他对忽必说:“宋朝偏居东南之地,以吴越之地为根本,他的要害就是荆襄。当前急务,我们当先攻下襄樊。襄樊一下,宋朝的扬州合肥只不过是弹丸之地,置其于不顾,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临安。只要把临安拿下了,宋朝也就不复存在了,江淮巴蜀之地不攻自破。”
灭掉南宋,统一中国一直是蒙古几代皇帝的心愿,只是由于南宋军民奋起反抗,蒙古虽然拥有很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南宋苟安,权臣当道,君昏臣弱,蒙古依然做不到。忽必烈的哥哥,也就是蒙哥可汗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鉴于蒙古没有强大的水军,难以突破长江防线,决定改变战略进攻方向,先攻下巴蜀大理,从侧后对南宋进行大迂回大包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蒙古终于占领了巴蜀大部和大理,利剑已经对准了南宋的后背。
郭侃提出的这一战略方针和蒙哥遗策大相径庭,要求进行中央突破,派出部分兵力牵制南宋江淮扬庐巴蜀之地的兵力,主力直扑临安,打掉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正所谓“摧其坚,夺其魄,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忽必烈雄材大略,审时度势,欣然采纳了这一建议。
李隽深知这一计划的利与弊,好处在于充分发挥了蒙古人善骑射,多骑兵,长于野战,进行快速突进的优势,可以在南宋来不及作出反应的情况下一举拿下临安,摧毁南宋朝庭。
这一计划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推进过快,交通线过长,难于补给。再加上忽必烈下达了要善待江南百姓的禁令,伯颜大军的补给不能通过剽掠获得,补给就成了大问题。要是一旦出现意外,比如说南宋并没有按照预期的那样无抵抗的勇气与决心,而是奋起反击,抵抗到底,战局就会发生改变,战争的胜负之数就很预料了。
如果南宋再精明点,进行坚壁清野,伯颜就算不顾忽必烈的禁令进行剽掠,也无法进行就地补给,大量的补给只有依靠后方运输,漫长的交通线和不稳固的后方就将成为致命伤。在历史上,伯颜和阿术曾经努力修补过这一计划的不足,曾经花费时间打下郢州、汉水流域,因而有一个不错的后方补给基地。
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历史再次发生时,伯颜居然没有攻占郢州、汉水流域,而是全力推进,直下临安。这使得他的后方不稳固,要是把伯颜的大军拖在临安,再对他的后方动刀,伯颜大军的命运很是堪忧。
李隽得知这一消息后,兴奋地说:“天助我也。”正是看准了这点,李隽才下定决心派出军队到江南失地进行游击战争,配合临安的正面战场,把整个江南之地变成一个笼子,而伯颜就是给关在笼子里的猛虎。
“让广大的老百姓参与到游击战争中来,不得搞特殊,要搞好军民关系,要把老百姓当成你们的亲人,老百姓就是你们的长辈,你们的兄弟姐妹。如有虐民者,朕会灭他的九族。”最后,李隽威严地下了一道严令。
李隽非常清楚游击战争的特点,没有广大老百姓的参与,无异于空中楼阁,因而融洽的军民关系将是游击战争成败的关键,才不得不下达这道严令。
游击战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拉队伍的速度非常快,快得让人难以置信,只要播下种子,很快就会有一支为数众多的队伍。历代政府并非不知道游击战争的好处,而是远处敌后不敢采用,原因就在这里,这股力量过大,难以驾驭,要是有人怀有二心的话,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对于这一点,李隽才不用担心,因为他有伟大领袖的宝贵经验可以借鉴,根本就不用担心失控。
游击战争还有一个好处,是任何政府都欢迎的,就是省钱。不用花一文钱,却可以得到一支庞大的军队。兵是民,民是兵,也可以说半兵半民,一旦遭到敌人的进攻,除了自己保护自己以外,还能指望谁?只要喊一声:我们在精神上支持你,在精神上与你同在,就可以取得巨大的好处。国库空虚的李隽根本就不用为军费去发愁。
李隽拍拍手,两个军卒抱着厚厚一摞印刷品进来,给听讲的人一人一本,他们拿起一看,上面印着《游击战击手册》六字。
“我的讲课结束了,你们是否是合格的学员,将根据你们的战功进行核实。合格者,会发给你们毕业证。”李隽作总结发言。
李隽兑现了这一诺言,战后给他们补发了一本《大宋皇家讲武堂毕业证书》。这次培训使李隽认识到一个问题,就是创建以先进的军事理论为指导的军事学院已经迫在眉睫,把这次培训的地方改名为“讲武堂”,创建了“大宋皇家讲武学堂”,以此为基础,逐步创建了一系列、涉及各兵种的正规军事院校,培养出了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
李隽威严地扫视了众人一眼,道:“现在,我以大宋皇帝的名义命令你们:挺进敌后。”
忽必烈的灭宋战争进行得非常顺利,堪称经典,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一计划的提出者不是蒙古人,不是足智多谋、作风勇悍的伯颜,也不是骁勇善战的阿术,更不是雄材大略的忽必烈,而是一个汉人,他的名字叫郭侃。
在历史上,郭侃大约是在灭宋战争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攻打襄樊期间病逝了,是以他这个计划的提出者并没有参与这一计划的具体实施,伯颜和阿术反倒成了执行者,因取得的巨大成功成就了一世英名。郭侃这个计划的提出者反倒不为人所知,熟悉元朝历史的人才知道。
当李隽得到郭侃仍然活在世上的消息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历史错乱得够离谱,曾经发生的历史并没有按照曾经发生的那样进展,“也许历史可以重写,南宋灭亡的悲剧可以避免”,李隽如此想。
第二个反应就是李隽觉得头大。伯颜,阿术个个都不是吃素的,雄材大略的忽必烈就更不用说了,再多一个堪称忽必烈第一谋士的郭侃,李隽的头不大都不行。
郭侃字忠和,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他的祖上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唐朝中兴名将令公郭子义,郭侃是郭子义的五十孙。作为名将,他能征善战,作为谋士,他足智多谋,运筹帏幄决胜于千里自是不在话下。他还是一个能从大处着眼,统驭全局的天才战略家,为忽必烈制计了灭宋计划。
从他的祖父郭宝玉开始就在蒙古做官,能征善战,很得成吉思汗的青睐。他的父亲同样善战,搏得功名。他却更加不凡,青出于一蓝而胜于一蓝,少年时就与众不同,具有大气节,身长七尺,凛然有威。跟随旭烈兀参加蒙古第三次远征,征服了中东地区,率军打到地中海,攻下大片土地却没有吃过败仗,被当地的一个君主可乃算滩惊为不可战胜的“神人”。
在中国历史上,率兵打到地中海的汉人仅郭侃一人而已。
郭侃不仅仅是一位能征惯战的名将,还是一个能决大疑,能出奇计的谋士,奇计绝世,深得忽必烈的赏识。攻取襄樊的方针就是由郭侃创议,他对忽必说:“宋朝偏居东南之地,以吴越之地为根本,他的要害就是荆襄。当前急务,我们当先攻下襄樊。襄樊一下,宋朝的扬州合肥只不过是弹丸之地,置其于不顾,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临安。只要把临安拿下了,宋朝也就不复存在了,江淮巴蜀之地不攻自破。”
灭掉南宋,统一中国一直是蒙古几代皇帝的心愿,只是由于南宋军民奋起反抗,蒙古虽然拥有很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南宋苟安,权臣当道,君昏臣弱,蒙古依然做不到。忽必烈的哥哥,也就是蒙哥可汗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鉴于蒙古没有强大的水军,难以突破长江防线,决定改变战略进攻方向,先攻下巴蜀大理,从侧后对南宋进行大迂回大包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蒙古终于占领了巴蜀大部和大理,利剑已经对准了南宋的后背。
郭侃提出的这一战略方针和蒙哥遗策大相径庭,要求进行中央突破,派出部分兵力牵制南宋江淮扬庐巴蜀之地的兵力,主力直扑临安,打掉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正所谓“摧其坚,夺其魄,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忽必烈雄材大略,审时度势,欣然采纳了这一建议。
李隽深知这一计划的利与弊,好处在于充分发挥了蒙古人善骑射,多骑兵,长于野战,进行快速突进的优势,可以在南宋来不及作出反应的情况下一举拿下临安,摧毁南宋朝庭。
这一计划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推进过快,交通线过长,难于补给。再加上忽必烈下达了要善待江南百姓的禁令,伯颜大军的补给不能通过剽掠获得,补给就成了大问题。要是一旦出现意外,比如说南宋并没有按照预期的那样无抵抗的勇气与决心,而是奋起反击,抵抗到底,战局就会发生改变,战争的胜负之数就很预料了。
如果南宋再精明点,进行坚壁清野,伯颜就算不顾忽必烈的禁令进行剽掠,也无法进行就地补给,大量的补给只有依靠后方运输,漫长的交通线和不稳固的后方就将成为致命伤。在历史上,伯颜和阿术曾经努力修补过这一计划的不足,曾经花费时间打下郢州、汉水流域,因而有一个不错的后方补给基地。
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历史再次发生时,伯颜居然没有攻占郢州、汉水流域,而是全力推进,直下临安。这使得他的后方不稳固,要是把伯颜的大军拖在临安,再对他的后方动刀,伯颜大军的命运很是堪忧。
李隽得知这一消息后,兴奋地说:“天助我也。”正是看准了这点,李隽才下定决心派出军队到江南失地进行游击战争,配合临安的正面战场,把整个江南之地变成一个笼子,而伯颜就是给关在笼子里的猛虎。
“让广大的老百姓参与到游击战争中来,不得搞特殊,要搞好军民关系,要把老百姓当成你们的亲人,老百姓就是你们的长辈,你们的兄弟姐妹。如有虐民者,朕会灭他的九族。”最后,李隽威严地下了一道严令。
李隽非常清楚游击战争的特点,没有广大老百姓的参与,无异于空中楼阁,因而融洽的军民关系将是游击战争成败的关键,才不得不下达这道严令。
游击战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拉队伍的速度非常快,快得让人难以置信,只要播下种子,很快就会有一支为数众多的队伍。历代政府并非不知道游击战争的好处,而是远处敌后不敢采用,原因就在这里,这股力量过大,难以驾驭,要是有人怀有二心的话,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对于这一点,李隽才不用担心,因为他有伟大领袖的宝贵经验可以借鉴,根本就不用担心失控。
游击战争还有一个好处,是任何政府都欢迎的,就是省钱。不用花一文钱,却可以得到一支庞大的军队。兵是民,民是兵,也可以说半兵半民,一旦遭到敌人的进攻,除了自己保护自己以外,还能指望谁?只要喊一声:我们在精神上支持你,在精神上与你同在,就可以取得巨大的好处。国库空虚的李隽根本就不用为军费去发愁。
李隽拍拍手,两个军卒抱着厚厚一摞印刷品进来,给听讲的人一人一本,他们拿起一看,上面印着《游击战击手册》六字。
“我的讲课结束了,你们是否是合格的学员,将根据你们的战功进行核实。合格者,会发给你们毕业证。”李隽作总结发言。
李隽兑现了这一诺言,战后给他们补发了一本《大宋皇家讲武堂毕业证书》。这次培训使李隽认识到一个问题,就是创建以先进的军事理论为指导的军事学院已经迫在眉睫,把这次培训的地方改名为“讲武堂”,创建了“大宋皇家讲武学堂”,以此为基础,逐步创建了一系列、涉及各兵种的正规军事院校,培养出了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
李隽威严地扫视了众人一眼,道:“现在,我以大宋皇帝的名义命令你们:挺进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