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皇帝、元辅和科道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哪怕在大明朝生活了一年多,来京师也有好几个月了,赵昊依然距离大明的顶层过于遥远。
当没有史料支撑时,他自然无从去探究,隆庆二年的殿试,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
何况,那也不是他该操心的事情。
但他能推测出,考生成绩大面积起落,肯定不是因为文章质量引起的。
因为会试阅卷时,每一份中式的卷子,都经过了同考官、主考官,三五七遍的审阅斟酌。能被中选的文字水平都没问题,而且排名也基本合理。
前面说过,中式举子们基本上对国政一窍不通,写出来的殿试文章也大都是鹦鹉学舌,阅卷官们基本上还是以文字水平来评判高下的。
加之殿试的阅卷只有两天。所以读卷官们既没能耐、也没必要,去改动会试排定的名次。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当是文字之外的因素所导致。
又因为涉及变动的人数实在太多,故而也不可能是有人走关系、通关节所致……要是能有这么多举子,能走通国家抡才大典的关系,那大明朝亡国也就在旦夕了。
那就只有一个原因——便是策论的观点了!
通常为了保险起见,中式举子们都会采取官场上流行的观点,来作为对策的核心。
因为他们还没踏入政坛,所以阅卷大佬们不会笑话他们人云亦云。
反而贸然出奇会给大佬们,留下不够稳重、哗众取宠的不良印象,所以策论卷中的观点,大部分都是大路货的陈词滥调。
如果是录取者突发奇想,希望通过对殿试策论的褒贬,来传递某些与大环境相左的观点,那就说得通了……
~~
大胆猜想之后,就是小心的求证了。
首先,在本年的殿试题中,隆庆皇帝一共提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消除流民,二是如何抵御外辱。
赵公子说是三个,自然是为了掩人耳目了。他就是再能掐会算,也不能刚刚好两个全猜到,一点余量都不留啊。
那样不科学。
赵昊靠坐在火炉旁的摇椅上,膝盖上搭一条提花毛毯。
微微摇晃中,他闭着眼,回想自己印象里,几份名列前茅的对策卷。
赵昊要提炼出他们的论点看一看,到底藏着什么不一样的观点。
尤其是那罗万化的,居然能让阅卷的大佬,不顾多年的规矩,为一个吊车尾的中式举人,戴上了状元的桂冠。
在心里仔细过了一遍,罗状元那冗长的四千多字大文章,赵昊很快将要点提炼出来。
首先,罗万化针对‘游惰者多,归农者鲜’的流民问题,提出了还算有见地的一家之言:
一是,‘欲驱天下之民皆力于本,其道无他,唯贵谷粟而已矣。’
所谓‘贵谷粟’,出自晁错的《论贵粟疏》。大意就是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高了,种地的积极性增加了,自然就乐意回去种地了。
二是,提出对天下的土地进行清丈,打击投献,让豪势之家无法逃税,从而分担农民沉重的负担。
这就是十年后,张居正在全国推行的‘清丈亩’了,可见罗状元是有两把刷子的。
三是,恢复太祖时制定的盐法——由商人运粮食到边关换取盐引,这样粮价自然上涨,朝廷也可以收盐税来代替对农民的盘剥,达到给百姓增收减负的效果。
在第二个问题,如何抵御鞑虏上。
罗万化提出‘改变重文轻武的现状’、‘用三年时间重新练兵’、‘以屯盐之法理财积蓄力量’、‘然后寻机决战’的一揽子方案。
居然也大体符合张居正的思路。
这让赵昊心中豁然开朗——看来这份卷子,是张偶像推荐上去的了。
‘偶像不愧是偶像,果然不拘一格提拔人才。’赵昊登时变了论调,不再认为是谁在瞎搞了。
偶像的事能叫瞎搞吗?人家那是深谋远虑呀。
不过,依照赵昊对殿试规则的记忆,读卷官也只能推荐十几份试卷上去,最终决定前十名,至少前三名人选的是皇帝。
进士可是天子门生,皇帝岂能将所有的步骤,都交给读卷官代劳?
那隆庆皇帝又看上罗万化什么了呢?
赵昊一琢磨,哑然失笑。
罗状元的卷子开篇就高呼‘臣闻帝王必明断并行,而后可收天下之实功’,倒数第二段又大喊,请陛下‘乾纲独断、君宰其权,轰然如雷霆之鼓于天,而威不可测也’!
如此贴心之言,哪个皇帝不爱?
再联想到如今朝野上下,一片‘圣天子垂拱而治’、‘委权柄于内阁、交政务于六部’的呼声,隆庆皇帝为何将罗万化点为状元,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
又回想了另外几份卷子,虽然策论答案各不相同。但所有名列前茅者的共同点是,都没忘了高呼,‘还威福于主上、请陛下乾纲独断’!
随着思考深入,赵昊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看来变量在张居正和隆庆皇帝身上。
从后头馆选庶吉士时,几乎彻底否定了殿试排名来看,徐阁老应该对此是十分不满的。
因为庶吉士是由首辅和翰林掌院学士,来共同选定的。考虑到赵贞吉和徐阶的关系。可以粗暴的认为,庶吉士的人选,都是徐阁老敲定的。
徐阁老不满也很正常,因为他斗倒严嵩、逼退高拱的武器是言官。
而言官们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限制皇帝的权力和自由——
这其中,有一部分还算在理,比如劝谏皇帝不要让宦官专权任事,以免重演武宗阉乱。
但更多的劝谏,则纯属无事生非、吹毛求疵了。比如不许皇帝回裕邸怀旧,禁止皇帝去京郊散心游玩,怀疑皇帝有公费旅游的意图而禁止其去泰山拜祭等等,大有恨不得把皇帝圈养起来的架势。
甚至连皇帝太久没和皇后同房,都要拿出来堂而皇之的在奏疏中大谈特谈,让隆庆在天下人面前丢尽了脸。
加上之前高拱就是言官群殴下台的,隆庆皇帝对这班口含天宪,却放着内忧外患不去关注,只盯着自己的一举一动说三道四的‘正义之士’,自然厌恶至极。
而徐阶在皇帝与言官的斗争中,毫无疑问的站在后者一边。
或者说,后者本就是他豢养的猎犬,主人当然要给予保护了。
去岁七月,隆庆皇帝下旨内阁,拟对科道进行考察。徐阁老却为了保护言官,谏止了这次考察。
可以说,刚刚登极一年多的隆庆皇帝,完全被以徐阁老为首的文官集团控制在手里,想做什么都做不成。
所以皇帝才会在这次殿试上搞事情,要抬举那些愿意维护皇帝权威的举子上去,让那些高喊‘圣天子垂拱而治’的人统统排到后头?
就算依然奈何不了言官,也能用这种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场,狠狠出一口气?
‘八成是这样了。’赵昊长舒一口气,感觉终于想通了。
那具体该如何教徒弟们做文章,也就水到渠成了。
ps.第三更,求月票、推荐票啊~~
哪怕在大明朝生活了一年多,来京师也有好几个月了,赵昊依然距离大明的顶层过于遥远。
当没有史料支撑时,他自然无从去探究,隆庆二年的殿试,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
何况,那也不是他该操心的事情。
但他能推测出,考生成绩大面积起落,肯定不是因为文章质量引起的。
因为会试阅卷时,每一份中式的卷子,都经过了同考官、主考官,三五七遍的审阅斟酌。能被中选的文字水平都没问题,而且排名也基本合理。
前面说过,中式举子们基本上对国政一窍不通,写出来的殿试文章也大都是鹦鹉学舌,阅卷官们基本上还是以文字水平来评判高下的。
加之殿试的阅卷只有两天。所以读卷官们既没能耐、也没必要,去改动会试排定的名次。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当是文字之外的因素所导致。
又因为涉及变动的人数实在太多,故而也不可能是有人走关系、通关节所致……要是能有这么多举子,能走通国家抡才大典的关系,那大明朝亡国也就在旦夕了。
那就只有一个原因——便是策论的观点了!
通常为了保险起见,中式举子们都会采取官场上流行的观点,来作为对策的核心。
因为他们还没踏入政坛,所以阅卷大佬们不会笑话他们人云亦云。
反而贸然出奇会给大佬们,留下不够稳重、哗众取宠的不良印象,所以策论卷中的观点,大部分都是大路货的陈词滥调。
如果是录取者突发奇想,希望通过对殿试策论的褒贬,来传递某些与大环境相左的观点,那就说得通了……
~~
大胆猜想之后,就是小心的求证了。
首先,在本年的殿试题中,隆庆皇帝一共提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消除流民,二是如何抵御外辱。
赵公子说是三个,自然是为了掩人耳目了。他就是再能掐会算,也不能刚刚好两个全猜到,一点余量都不留啊。
那样不科学。
赵昊靠坐在火炉旁的摇椅上,膝盖上搭一条提花毛毯。
微微摇晃中,他闭着眼,回想自己印象里,几份名列前茅的对策卷。
赵昊要提炼出他们的论点看一看,到底藏着什么不一样的观点。
尤其是那罗万化的,居然能让阅卷的大佬,不顾多年的规矩,为一个吊车尾的中式举人,戴上了状元的桂冠。
在心里仔细过了一遍,罗状元那冗长的四千多字大文章,赵昊很快将要点提炼出来。
首先,罗万化针对‘游惰者多,归农者鲜’的流民问题,提出了还算有见地的一家之言:
一是,‘欲驱天下之民皆力于本,其道无他,唯贵谷粟而已矣。’
所谓‘贵谷粟’,出自晁错的《论贵粟疏》。大意就是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高了,种地的积极性增加了,自然就乐意回去种地了。
二是,提出对天下的土地进行清丈,打击投献,让豪势之家无法逃税,从而分担农民沉重的负担。
这就是十年后,张居正在全国推行的‘清丈亩’了,可见罗状元是有两把刷子的。
三是,恢复太祖时制定的盐法——由商人运粮食到边关换取盐引,这样粮价自然上涨,朝廷也可以收盐税来代替对农民的盘剥,达到给百姓增收减负的效果。
在第二个问题,如何抵御鞑虏上。
罗万化提出‘改变重文轻武的现状’、‘用三年时间重新练兵’、‘以屯盐之法理财积蓄力量’、‘然后寻机决战’的一揽子方案。
居然也大体符合张居正的思路。
这让赵昊心中豁然开朗——看来这份卷子,是张偶像推荐上去的了。
‘偶像不愧是偶像,果然不拘一格提拔人才。’赵昊登时变了论调,不再认为是谁在瞎搞了。
偶像的事能叫瞎搞吗?人家那是深谋远虑呀。
不过,依照赵昊对殿试规则的记忆,读卷官也只能推荐十几份试卷上去,最终决定前十名,至少前三名人选的是皇帝。
进士可是天子门生,皇帝岂能将所有的步骤,都交给读卷官代劳?
那隆庆皇帝又看上罗万化什么了呢?
赵昊一琢磨,哑然失笑。
罗状元的卷子开篇就高呼‘臣闻帝王必明断并行,而后可收天下之实功’,倒数第二段又大喊,请陛下‘乾纲独断、君宰其权,轰然如雷霆之鼓于天,而威不可测也’!
如此贴心之言,哪个皇帝不爱?
再联想到如今朝野上下,一片‘圣天子垂拱而治’、‘委权柄于内阁、交政务于六部’的呼声,隆庆皇帝为何将罗万化点为状元,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
又回想了另外几份卷子,虽然策论答案各不相同。但所有名列前茅者的共同点是,都没忘了高呼,‘还威福于主上、请陛下乾纲独断’!
随着思考深入,赵昊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看来变量在张居正和隆庆皇帝身上。
从后头馆选庶吉士时,几乎彻底否定了殿试排名来看,徐阁老应该对此是十分不满的。
因为庶吉士是由首辅和翰林掌院学士,来共同选定的。考虑到赵贞吉和徐阶的关系。可以粗暴的认为,庶吉士的人选,都是徐阁老敲定的。
徐阁老不满也很正常,因为他斗倒严嵩、逼退高拱的武器是言官。
而言官们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限制皇帝的权力和自由——
这其中,有一部分还算在理,比如劝谏皇帝不要让宦官专权任事,以免重演武宗阉乱。
但更多的劝谏,则纯属无事生非、吹毛求疵了。比如不许皇帝回裕邸怀旧,禁止皇帝去京郊散心游玩,怀疑皇帝有公费旅游的意图而禁止其去泰山拜祭等等,大有恨不得把皇帝圈养起来的架势。
甚至连皇帝太久没和皇后同房,都要拿出来堂而皇之的在奏疏中大谈特谈,让隆庆在天下人面前丢尽了脸。
加上之前高拱就是言官群殴下台的,隆庆皇帝对这班口含天宪,却放着内忧外患不去关注,只盯着自己的一举一动说三道四的‘正义之士’,自然厌恶至极。
而徐阶在皇帝与言官的斗争中,毫无疑问的站在后者一边。
或者说,后者本就是他豢养的猎犬,主人当然要给予保护了。
去岁七月,隆庆皇帝下旨内阁,拟对科道进行考察。徐阁老却为了保护言官,谏止了这次考察。
可以说,刚刚登极一年多的隆庆皇帝,完全被以徐阁老为首的文官集团控制在手里,想做什么都做不成。
所以皇帝才会在这次殿试上搞事情,要抬举那些愿意维护皇帝权威的举子上去,让那些高喊‘圣天子垂拱而治’的人统统排到后头?
就算依然奈何不了言官,也能用这种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场,狠狠出一口气?
‘八成是这样了。’赵昊长舒一口气,感觉终于想通了。
那具体该如何教徒弟们做文章,也就水到渠成了。
ps.第三更,求月票、推荐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