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各怀心思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君临、高颍和周成言三方共同会集了试卷,在杨坚派来的宫中黄门太监的带领下,在大内侍卫的保护下,试卷连同最后批阅试卷的考官被送进了考院内堂之中。
数日之内,这批糊名抄录后的试卷便会批阅完毕,从而拟定前两百人选,然后再进行殿试,从而排出今次的状元、探花等高中的两百人的名次。
高颍和周成言各自带着自己的一系考官点检试卷,用了三天的时间,批改总计三千多份的考卷。批改经义较为简单,因为有着正确答案的经义,批改起来只耗眼力,却不用费神思量,基本上一个时辰,就能过去六七十份,平均一人四百多,不到五百试卷,两天就批改完毕。多花的一天,是将批改过的试卷互相交换,检查其他人批改得是否有错误。
而仅是通过经义这一项,就一下刷去两千多人,当然这些人几乎全部是寒门士子,糊卷的时候短了一丝的那些人不管经义如何都不会被淘汰的。
最后送到考试和覆考那里的卷子,就只剩七百份。考试官七人,覆考官五人,这两道关口,主要是评判策论一部。加上点检试卷,三方的评分如果相同,便没有什么可以说的,若是不同,则呈交主考。这一项评判,就比较耗费精神,前后一共用了六天才宣告结束。
当所有的关口结束的时候,最后剩下的近三百份卷子送到了高颍、周成言这两位主考的手上。
其中有一百余份没有争议,连过三关被确定可以中格或者上格的卷子;另外还有两百多份点检、考试、覆考三道评判之间不相合的试卷,需要两位主考共同来敲定。
两个主考要最后敲定两百名中榜的考生,耗费的时间更甚点检、考试和覆考。高颍和周成言两人各自默不作声的翻阅着考卷,厅中一时见只能听到沙沙的纸张翻动声。也只有看到纰漏过甚的卷子,拿出来当个笑料;或是有什么出色的词句,念起来交流一番。表面看起来两个人和和睦睦,但彼此心中都清楚,真正的较量才真正的开始。
虽然名额已经瓜分的差不多了,但是若是有机会让对方高中的名额少一些,让自己多一些那就更好了,特别是一些至今没有在太子和废太子任何一方选择站队的门阀世家都暗中拜托了两人,谁若是替这些门阀世家办成了事情,或者让其家族子弟多考中一两个人,便在一定程度上将其拉拢到了自己一方。
时已近晚,确定了取中的试卷已经有了大半。就要到吃饭的时候,高颍突然看见手中卷子中一些言辞,瞬间明白这是许敬宗的,看都不看直接判否,并且一脸可惜的说道:“寒门中也是有人才的,此子若是出自我等门下,倒是可以好生培养一下,可惜了。”
类似于这样的话,高颍今天不是第一次说,但周成言还是不放心的特意拿起看了两眼。眼见糊纸没有短了一丝,轻微折痕也没有出现,第一页第三行第三个字也没有比其它字稍大,便又将目光移开,不再理会。
高颍眼见周成言没有认出这是许敬宗的卷子,暗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感觉这件事情有些太容易了,他安排的其它后手竟然没有用上,心想难道许敬宗这卷子上没有对方能够用来对照的标示?
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这么多试卷,对方安排糊卷和抄卷的人偶有疏漏也不是没有可能,但这也太巧了吧?高颍感觉有些不安。
……
……
王君临离开了这个臭气薰天的考院,院门口早有牛进达亲自赶着马车,沈光和十名骑着高头大马的护卫早已等侯。上马车之后,他接过沈光递过来的毛巾,胡乱擦了一下脸,有些疲惫问道:“许敬宗现在是什么情况?”
“此人正如我们之前所分析,非常骄傲自负,且对自己高中且名列前茅充满了信心,眼下不管是他自己,还是身边的人都认为他一定能够高中,且至少前三名。最主要的是,此人功名利禄的心思很重,一旦没有高中,以其性格必然受到不小的打击,虽然性格还算稳重,可是到关键时刻以侯爷调配神药相激,必然会让他按照我们的计划实施,就算不好控制他,我们也准备好了后手,找替身代替他,让他彻底消失。”沈光将早就准备好的回报说词轻声说了一遍。
王君临点了点头,说道:“模仿许敬宗的行文习惯所写万言书提前准备好,越多越好。”
沈光恭敬称喏。
王君临想了一下,说道:“许敬宗的卷子我仔细看过了,倒是个胸中有沟壑的人才,就这样死了有些可惜了。提前准备一下,到时候找个尸首让他假死,保他一命。这件事情不要让夜鹰那边的人知道。”
“卑职明白了。”沈光略一迟疑,答应了下来。
……
……
后几日京都里风平浪静,既然王君临已经掌握了名单,夜鹰方面隐藏在暗中的力量全力运转,顺藤摸瓜调查下去,挖出一些切实的证据并不是什么难事,更何况这些人做事如此肆无忌惮,从未想过会有人查他们。
在所中榜单出笼之前,一直没有什么惊悚的消息在官场上传开,而最后定三甲,王君临偷偷塞进去的那十几个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士子居然没有被剔出,显然被高颍和周成言当成了自己人。
而高颍和周成言,主要精力在彼此身上,所以对于已经完成差事的王君临关注明显不够,竟然没有看出这里面的问题。
……
……
时间已是九月中旬。
下了两场雨后,酷暑的日子终于结束,天气渐渐变凉。
在众考生等待发榜的这段时间里,很多人都听说许敬宗肯定能够高中不说,而且不是状元就是探花或者榜眼,背后又有东宫和越国公这两个庞然大物支持,可以说前途无量,所以免不得趁着榜单下来之前,提前宴请许敬宗。
许敬宗来者不拒,宴会上也坦然接受了所有人的吹捧,几天下来,他自己都感觉自己若是入不了前三名,简直就是天理难容。
本来科举考试,天子主持殿试的出现是在北宋初期的时候才出现,但在王君临一个多月前有意提出这个建议之后,杨坚欣然采纳。从而让天子殿试提前出现了近四百年。
王君临当时的建议完全就是按照他所了解的历史上宋朝之后的殿试模式,而杨坚也几乎完全同意,比如殿试上不会黜落考生,仅仅是决定名次高下。只要能登上礼部试的录取名单,那便是一榜进士。
状元、榜眼和进士这些词是高颍和周成言等人想出来的,是出自何种典故王君临不知道,但他却记得在原本历史上唐朝科举成熟之后才有 “三甲”分类的,即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的称为“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的末等。
可是当他提出殿试之法之后,杨坚安排下去,高颍、周成言等人竟然自然而然的研究出了三甲之之法,王君临这几天时不时的再想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
……
……
九月二十一日,道路两旁秋叶落落,枝上小鸟成欢成对,正是喜气盈盈的秋收之季。地处京都西侧距当日考院不远处的寻常客栈里,在等着考试结果的各地学子们都心慌慌地聚集在楼下,桌上没有摆什么酒菜,因此这些学生们此时根本无心饮食,将心思全放在了打听消息上面。
“没戏。”一位从雍州来的学生苦笑着摇头道:“想来想去我等这些寒门士子能够高中的可能性太小。”
“子明兄何出此言?”坐在他旁边的那位学生面色微黑,但眼睛很亮,正是那位在考院因为夹带被王君临放过一马的房乔。
房乔来自齐州临淄人,家里也有近百亩地,算是小地主,但与门阀世家相比,依然是蚂蚁和大象的区别,不过倒拥有了读书的基本条件。与其他人不同,因为在考场上他大胆的向王君临问出那句能否高中的话,而当时王君临对其点了点头的缘故,他此时的心情和在坐的其他人不同,倒是极为放松。
此时他从桌上夹了一筷老醋泡花生吃了,一面嚼着,一面含糊不清说道:“子明兄乃是并州出名的人物,一手策论写得精彩至极,前几日大家看过之后都是赞不绝口,应该可以上榜吧!”
被称为子明兄的书生,姓刘,子明是他的字,雍州天水郡人,二十七八岁,看起来性格稳重,颇为世故,此时看了其他人一眼,欲言又止。
PS:两更早早送上,求捧场,求月票,求收藏————
王君临、高颍和周成言三方共同会集了试卷,在杨坚派来的宫中黄门太监的带领下,在大内侍卫的保护下,试卷连同最后批阅试卷的考官被送进了考院内堂之中。
数日之内,这批糊名抄录后的试卷便会批阅完毕,从而拟定前两百人选,然后再进行殿试,从而排出今次的状元、探花等高中的两百人的名次。
高颍和周成言各自带着自己的一系考官点检试卷,用了三天的时间,批改总计三千多份的考卷。批改经义较为简单,因为有着正确答案的经义,批改起来只耗眼力,却不用费神思量,基本上一个时辰,就能过去六七十份,平均一人四百多,不到五百试卷,两天就批改完毕。多花的一天,是将批改过的试卷互相交换,检查其他人批改得是否有错误。
而仅是通过经义这一项,就一下刷去两千多人,当然这些人几乎全部是寒门士子,糊卷的时候短了一丝的那些人不管经义如何都不会被淘汰的。
最后送到考试和覆考那里的卷子,就只剩七百份。考试官七人,覆考官五人,这两道关口,主要是评判策论一部。加上点检试卷,三方的评分如果相同,便没有什么可以说的,若是不同,则呈交主考。这一项评判,就比较耗费精神,前后一共用了六天才宣告结束。
当所有的关口结束的时候,最后剩下的近三百份卷子送到了高颍、周成言这两位主考的手上。
其中有一百余份没有争议,连过三关被确定可以中格或者上格的卷子;另外还有两百多份点检、考试、覆考三道评判之间不相合的试卷,需要两位主考共同来敲定。
两个主考要最后敲定两百名中榜的考生,耗费的时间更甚点检、考试和覆考。高颍和周成言两人各自默不作声的翻阅着考卷,厅中一时见只能听到沙沙的纸张翻动声。也只有看到纰漏过甚的卷子,拿出来当个笑料;或是有什么出色的词句,念起来交流一番。表面看起来两个人和和睦睦,但彼此心中都清楚,真正的较量才真正的开始。
虽然名额已经瓜分的差不多了,但是若是有机会让对方高中的名额少一些,让自己多一些那就更好了,特别是一些至今没有在太子和废太子任何一方选择站队的门阀世家都暗中拜托了两人,谁若是替这些门阀世家办成了事情,或者让其家族子弟多考中一两个人,便在一定程度上将其拉拢到了自己一方。
时已近晚,确定了取中的试卷已经有了大半。就要到吃饭的时候,高颍突然看见手中卷子中一些言辞,瞬间明白这是许敬宗的,看都不看直接判否,并且一脸可惜的说道:“寒门中也是有人才的,此子若是出自我等门下,倒是可以好生培养一下,可惜了。”
类似于这样的话,高颍今天不是第一次说,但周成言还是不放心的特意拿起看了两眼。眼见糊纸没有短了一丝,轻微折痕也没有出现,第一页第三行第三个字也没有比其它字稍大,便又将目光移开,不再理会。
高颍眼见周成言没有认出这是许敬宗的卷子,暗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感觉这件事情有些太容易了,他安排的其它后手竟然没有用上,心想难道许敬宗这卷子上没有对方能够用来对照的标示?
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这么多试卷,对方安排糊卷和抄卷的人偶有疏漏也不是没有可能,但这也太巧了吧?高颍感觉有些不安。
……
……
王君临离开了这个臭气薰天的考院,院门口早有牛进达亲自赶着马车,沈光和十名骑着高头大马的护卫早已等侯。上马车之后,他接过沈光递过来的毛巾,胡乱擦了一下脸,有些疲惫问道:“许敬宗现在是什么情况?”
“此人正如我们之前所分析,非常骄傲自负,且对自己高中且名列前茅充满了信心,眼下不管是他自己,还是身边的人都认为他一定能够高中,且至少前三名。最主要的是,此人功名利禄的心思很重,一旦没有高中,以其性格必然受到不小的打击,虽然性格还算稳重,可是到关键时刻以侯爷调配神药相激,必然会让他按照我们的计划实施,就算不好控制他,我们也准备好了后手,找替身代替他,让他彻底消失。”沈光将早就准备好的回报说词轻声说了一遍。
王君临点了点头,说道:“模仿许敬宗的行文习惯所写万言书提前准备好,越多越好。”
沈光恭敬称喏。
王君临想了一下,说道:“许敬宗的卷子我仔细看过了,倒是个胸中有沟壑的人才,就这样死了有些可惜了。提前准备一下,到时候找个尸首让他假死,保他一命。这件事情不要让夜鹰那边的人知道。”
“卑职明白了。”沈光略一迟疑,答应了下来。
……
……
后几日京都里风平浪静,既然王君临已经掌握了名单,夜鹰方面隐藏在暗中的力量全力运转,顺藤摸瓜调查下去,挖出一些切实的证据并不是什么难事,更何况这些人做事如此肆无忌惮,从未想过会有人查他们。
在所中榜单出笼之前,一直没有什么惊悚的消息在官场上传开,而最后定三甲,王君临偷偷塞进去的那十几个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士子居然没有被剔出,显然被高颍和周成言当成了自己人。
而高颍和周成言,主要精力在彼此身上,所以对于已经完成差事的王君临关注明显不够,竟然没有看出这里面的问题。
……
……
时间已是九月中旬。
下了两场雨后,酷暑的日子终于结束,天气渐渐变凉。
在众考生等待发榜的这段时间里,很多人都听说许敬宗肯定能够高中不说,而且不是状元就是探花或者榜眼,背后又有东宫和越国公这两个庞然大物支持,可以说前途无量,所以免不得趁着榜单下来之前,提前宴请许敬宗。
许敬宗来者不拒,宴会上也坦然接受了所有人的吹捧,几天下来,他自己都感觉自己若是入不了前三名,简直就是天理难容。
本来科举考试,天子主持殿试的出现是在北宋初期的时候才出现,但在王君临一个多月前有意提出这个建议之后,杨坚欣然采纳。从而让天子殿试提前出现了近四百年。
王君临当时的建议完全就是按照他所了解的历史上宋朝之后的殿试模式,而杨坚也几乎完全同意,比如殿试上不会黜落考生,仅仅是决定名次高下。只要能登上礼部试的录取名单,那便是一榜进士。
状元、榜眼和进士这些词是高颍和周成言等人想出来的,是出自何种典故王君临不知道,但他却记得在原本历史上唐朝科举成熟之后才有 “三甲”分类的,即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的称为“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的末等。
可是当他提出殿试之法之后,杨坚安排下去,高颍、周成言等人竟然自然而然的研究出了三甲之之法,王君临这几天时不时的再想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
……
……
九月二十一日,道路两旁秋叶落落,枝上小鸟成欢成对,正是喜气盈盈的秋收之季。地处京都西侧距当日考院不远处的寻常客栈里,在等着考试结果的各地学子们都心慌慌地聚集在楼下,桌上没有摆什么酒菜,因此这些学生们此时根本无心饮食,将心思全放在了打听消息上面。
“没戏。”一位从雍州来的学生苦笑着摇头道:“想来想去我等这些寒门士子能够高中的可能性太小。”
“子明兄何出此言?”坐在他旁边的那位学生面色微黑,但眼睛很亮,正是那位在考院因为夹带被王君临放过一马的房乔。
房乔来自齐州临淄人,家里也有近百亩地,算是小地主,但与门阀世家相比,依然是蚂蚁和大象的区别,不过倒拥有了读书的基本条件。与其他人不同,因为在考场上他大胆的向王君临问出那句能否高中的话,而当时王君临对其点了点头的缘故,他此时的心情和在坐的其他人不同,倒是极为放松。
此时他从桌上夹了一筷老醋泡花生吃了,一面嚼着,一面含糊不清说道:“子明兄乃是并州出名的人物,一手策论写得精彩至极,前几日大家看过之后都是赞不绝口,应该可以上榜吧!”
被称为子明兄的书生,姓刘,子明是他的字,雍州天水郡人,二十七八岁,看起来性格稳重,颇为世故,此时看了其他人一眼,欲言又止。
PS:两更早早送上,求捧场,求月票,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