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病,要疗愈(6)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经常在港台剧中出现的桥段之一是当剧中的长相普通、家世普通但是善良天真的女主角失恋后就辞职去环球旅行,奢侈潇洒不说,一去还是一年半载。还有一个经常在港台剧中出现的桥段是女人不懂汽车,也开不好车,车出现故障不能走的时候有白车王子来搭救。这两个桥段我不喜欢的原因一是我羡慕嫉妒恨;二是我认为很假啊,根本就不现实嘛,会忍不住怀疑一句:“这是真的吗?”
“女人不懂汽车,女人开车比男人差”这一观念常常被拿来说事,也是影视剧里最爱表现的桥段,连美剧中也会出现,无独有偶。最近看《生活大爆炸》,里面有一个场景就涉及这个观念。谢耳朵等几人坐上佩妮姑娘的车,有人大惊失色地喊:“佩妮,故障灯亮了!”正在开车的她却很淡定地回答:“没关系,它亮了好几年了。”编辑表达的笑点在于:故障灯亮着,说明车出现了问题,灯亮越久反而越危险,而不是因为它亮着习惯了而代表故障不存在。因为习惯某样东西了,所以认可它就是正确的,这确实是许多人的思维方式。这就跟因为习惯了臭豆腐的味道,所以认为臭豆腐的味道很香一样荒唐。
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女性却就被影视剧中“女人开车比男人差,女人天生开不好车”这些错误的观念牵着鼻子走。有一次和一个女同事提起女人开车这件事,她说,女人天生开不好车,女人开车闹点笑话挺可爱的。这显然是被电视剧毒害,影视剧中当女主角开车出现问题,手忙脚乱之际,英俊的男主角总是恰好出现在身边,不仅帮她解决问题,还认为她挺可爱的。但是影视剧仅仅是影视剧,并不是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当女人开车上街,如果开不好是非常危险的,出了问题也只能靠自己解决。
女人不懂汽车类的机械,显然是不成立的,只要愿意去学习,女人一样有能力掌握机械类的知识。而“女人开车比男生差”更是荒谬的认知。事实上,统计数据显示,约有98%的“危险驾驶记录”是由男性司机“创造的”。女人开车比男人更有安全感,也让乘客更有舒适感,遇到汽车故障女性也比男性更懂得及时修理。以下一则新闻就是很好的论据:
“据交警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东莞市女性驾驶员超过45万人,约占驾驶员总数的30%。2011年全市共发生涉及驾驶员一般以上事故3559宗。其中,涉及女性253人,共发生交通事故253宗(占总数的7.11%),造成9人死亡(占总数的2.56%),276人受伤(占总数的7.06%),大大低于男性所占的比例。依据数据统计,如果按照造成交通事故比例来看,女司机驾车事故率不到男司机的1/30。”
你选择什么样的观念你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人经常按照观念来塑造自己。当一个女人的观念是“女人开车不比男人差”时,她就会按照普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好好学习驾驶技术,使自己达标,而不会说因为自己是女性而降低标准。我认识一个女友,汽车就开得非常好,证据是她的公公更喜欢坐她开的车,因为感觉安全平稳,而不是自己儿子开的车。当一个女人的观念是“女人开不好车挺可爱”,她就会放纵自己的缺点,甚至还觉得这事儿值得炫耀。同样是女人开车这件事,不同的观念差别会如此巨大。当你选择错误的观念指导自己,你就会被其奴役,走进思维的死角。让思维自由,让精神独立,让行为正确,我想这就是我们要学习正确观念的意义。
2.女人是个路痴,善于迷路。
除了女人不懂汽车,女人开车比男人差这一观念,还有一个经常被影视剧拿来表现的观念就是:女人不认识路。女主角常常在迷路沮丧之际偶遇高富帅,然后,高富帅对她流露出怜惜之情,还产生一股强大的保护欲,最后送其回家。但是,现实是我以及认识的女朋友们迷路时从来都只能自己镇定下来,询问路人,然后依靠自己找到正确方向。迷路这事情绝对不会因为男女而有差别,男性路痴我见过不少,甚至有女友向我抱怨自己男朋友是个路痴:“跟他约一个地方见面,总是找不到,总是迟到。”她还气愤地补充一句“他是个男人耶,居然不认识路!”我真替男人委屈叫苦:为什么男人就不能不认识路,不认识路是女人的特权?男人真可怜。事实上,迷路这事情是因人而异,男女无差别的。但是有趣的是,不少女性会选择“女人不认识路”这个观念来塑造自己,导致自己真的不认识路,甚至还觉得自己不认识路很可爱,更有女性魅力,殊不知“不认识路”这本身不仅不值得炫耀,甚至还是件让人丢脸的事,至少说明你在辨识方向和记忆力方面的能力不足。
我们来看下女人是如何在这个错误观念指导下变得不认识路的:当一个女人的大脑中认定女人是不认识路的,于是她出门的时候如果是开车就会选择用GPS导航,如果不开车则更多地依赖男朋友或者丈夫认路,她一直没有独自认路的机会,时间一久,她就真的成了没有方向感、不认识路的人。我们应该认识到:能力=时间×练习次数。你在某一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练习的次数越多,你在这方面的能力就越强,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当你抱着“女人不认识路”的信念生活时,你就关上了培养自己认路能力的大门,你在这方面就变得没有自信,甚至很恐惧,因为害怕迷路甚至不敢一个人到陌生的地方去。一个观念就是这样影响和改造了你,可是这个影响却不是积极的、正面的,是不是很可悲?
3.你一个人过不好。
在中国,如果你超过25岁,还没有男朋友/女朋友,你就会备感压力。父母打来的电话,十个里有八个电话的中心思想是让你找个对象,尤其是过年过节回家,面对众多长辈,真是压力山大,人人都给你传达一个这样的观念:你一个人过得不好,你一个人生活是很可怜的。也许男性朋友压力还会小些,女性朋友那真是遭受非人的折磨啊,不停地有人告诉你:你一个女人没男人不行,没男人你是活不好的,你赶紧找个男人吧。于是,你禁不住也产生这样的观念:我一个人好可怜啊,是活不下去的,好没有安全感啊,我要找个有安全感的男人来依靠。当你的心智被这样的观念捆绑时,你不仅开始自怜自哀起来,还极需要找一个有安全感的男朋友。可是在这种心智模式指导下你不仅很难找到男朋友,毕竟谁都害怕担负起另一个人的责任,你会被负面情绪笼罩。就算你真的找到男朋友结果又会怎样呢?因为你认定自己没有男朋友活不下去,于是在生活上对其非常依赖,越是依赖对方你越是丧失了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有人依赖的感觉好好哦,很多事情都不用自己动手和操心,当你独立能力越来越少时,你越是渴望对方让自己继续依赖,生怕对方离开,自己越是没办法活下去。长此以往,你真的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真的成了没男人活不下去的女人,心里充满了恐惧,恨不得死死地抓住眼前这个男人。如果到那时,你的男朋友由于不堪被依赖的压力选择离开了你,你该怎么办呢?
当你在“没有男人不能活下去”的观念指导下生活时,你的独立能力就会降低。我身边有不少女性朋友认为爱情就是两个人要时时刻刻在一起,无论做什么都要一起,恨不得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都在一起,离开对方就不能活了。她们常常抱怨:因为男友不能陪自己去旅行,所以很久没有旅行了;因为男友没空陪自己去K歌,所以很久都不唱歌了;因为男朋友没空陪自己去吃一直很想吃的特色小吃,所以一直都没有吃到好吃的……她们自己被这样的观念捆绑住就算了,还想用这个观念去框住其他人的生活。
当你一个人去看3D版的《泰坦尼克号》时,她们会说,你一个人去看《泰坦尼克号》?脑子有病吧。
当你一个人津津有味地吃着大闸蟹时,她们会说,你一个人吃大餐也吃得这么开心?小心嫁不出去!
当你一个人去跑步的时候,她们会说,你一个人跑步多无聊啊,有什么意思,别被人当神经病呀。
当你一个人搭车旅行两个月后回来时,她们会说,你一个人有什么好玩的,还玩了这么久,不是疯了吧。
……
我实在想不通,我一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去看一部好电影?我一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吃一顿好吃的?我一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去锻炼身体?我一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去长途旅行?
我不会因为自己单身,就放弃享受生活的机会。我不会因为自己单身,放弃去看一部好电影,放弃去吃一顿大餐,放弃去锻炼身体,放弃去长途旅行。因为我坚信,一个人也过得好。而那些被“女人一个人过不下去”的想法奴役的女人们往往会因为男朋友没空陪自己,而错过了一部好电影,失去了一次长途旅行,无法品尝一顿大餐。依赖,让你失去独自行动的乐趣;依赖,让你得不到更多的成长;依赖,让你并不快乐。
事实上,世界各地很多人正在过着一个人的生活,而且感觉并没有那么糟糕。单身,在今天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无法抵挡的国际洪流。这个我可不是瞎说的,有许多数据支撑。调查显示,在纽约、香港这样的大城市,超过半数以上的适婚男女单身,在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城市也有超过30%的适婚男女单身。据统计,北京剩女(我可不喜欢这个称呼)的数量已达80万,创世界之最。最近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埃里克·克林伯格(Eric Klinenberg)在他的新书《单身主义》中指出,单身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趋势,半数以上的成年人是单身。全国28%的家庭是单身家庭。单身家庭的数目比结婚生子的家庭还要多。在像丹佛、华盛顿、亚特兰大这样的城市,40%以上的家庭是一个人生活。而曼哈顿则有半数的家庭是单身。
我们的时代正在不断进步。100年前的英国,男人会因为同性性行为而受到监禁,比如奥斯卡·王尔德的著名案例。在历史上的其他国家同性恋还被看作一种病态心理。而今,同性恋已不再是违法行为,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同性婚姻。同样,进步的还有对单身的认识。在美国,1957年的调查显示,57%调查者表示他们认为那些更愿意单身的人是“道德败坏的”或“神经不正常”的人。现在则被认为单身是一个人自由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没什么大不了的。面对这样的国际趋势,拥有一个人也能过得好的生活能力反而变得更加重要了。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这种非要用自己的观念去指导他人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说到底,一个人是单身还是不是单身都是自己的私事,跟其他人没有关系,我们应该尊重他人而不是企图用自己的认知去控制他人。只有一个由许多能够尊重个体差异,接受求同求异的个人组成的社会才是好社会。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离开谁不能活,一个人也能过得好,我看到越来越多女性一个人也能把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她们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读书,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照顾好自己,把一个人的生活过得绚烂多彩。在西藏旅行的路上,我遇见许多独自旅行的女生,她们打包行李,照顾好自己,看地图认路,寻找和预订酒店,结识陌生人等能力并不比一个男生差。当她们独自欣赏风景时,脸上呈现出来的安静和满足感真令人赞叹。无论男女,不等待任何人,没有陪伴时也能怡然自得的人都是充满力量的人,他们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
4.如果我做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吊儿郎当,我会全力以赴。
有为数不少的网友给我发邮件,抱怨自己对工作不感兴趣,他们在邮件中共同写到这样一句话:我想如果我做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吊儿郎当,我会全力以赴。这些发我邮件的网友其实内心充满恐惧,他们并不是对自己的工作不感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当下的这份工作干好。没有人喜欢承认自己无能力,也没有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这是人之常情。比如,我因为唱歌的时候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跑走的调十头牛都拉不回来,所以,我不喜欢去KTV唱歌。就算朋友聚会非要去,我不喜欢独唱,更喜欢跟大家一起合唱或者坐在旁边当拍手观众。朋友叫我去唱歌,我也会说我对唱歌不感兴趣。其他的例子就更多了,因为不善于交际而不喜欢认识新朋友;因为不善于运动而不喜欢去健身房;因为不善于烹饪而不喜欢下厨房……所以他们经常会用“没兴趣”作为自己无能力做这事的借口:我对社交不感兴趣,我对运动不感兴趣,我对烹饪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的深层含义是:我因为干不好,所以不喜欢。其实,没有人逼你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是如果这件事对你非常重要,比如你的工作如果干不好你就没饭吃,那你就必须努力干好它。
兴趣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其实不然。兴趣带来的热情只是最初的火种,想要形成燎原之势还需要我们持续不懈地投入,人是因为把一件事情干得越来越好才越来越有兴趣的,不是对什么感兴趣才干得好。这是我过了25岁之后认识到的最有用的道理之一。大家上学的时候应该都见过类似的例子,某学生,由于运气好等偶然原因,某一次某一科目考试成绩突出,老师和同学都称赞他,他开始对这科的学习更上心,更有兴趣,于是他在这门功课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增多,他就渐渐越学越好了,他对这门课的兴趣就愈加浓厚,变得越来越喜欢了。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喜欢英语并且把它学得很好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做得好会产生兴趣,带着兴趣全力以赴又会做得更好。这也是我从写作上得到的经验。因为小时候的作文常常被老师拿来在班上朗读,于是便生出了写作的热情,开始喜欢写,后来因为写得越来越多,通过不断练习,慢慢就写得越来越不错了。(好吧,我这是在自我表扬,请自动跳过。)
很多人在做着A工作的时候,说对B工作感兴趣,比如,做会计的对广告感兴趣,做行政的对销售工作感兴趣,做设计的对策划感兴趣。他们每天都提不起兴致全情投入本职工作中,他们天真地以为自己只要做了自己感兴趣的B工作,工作状态就会改变。其实,他们之所以对B工作感兴趣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做,一旦他们干上了B工作,又会遇到困难,然后觉得自己对C工作感兴趣,职场中有不少人就是因为这样不断换工作,最后陷入一个不好的循环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干一段后丧失热情-换另一份自己感兴趣的。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思考呢?因为全力以赴到我的工作中,我获得了进步和提升,获得了充实感和成就感,我开始越干越好,于是我对我的工作感兴趣,开始热爱我的工作。归根结底,人是需要价值感和成就感的动物,但是这些感觉需要从努力工作,把事情干好中获得,而不是从对这份工作的兴趣中获得。
经常在港台剧中出现的桥段之一是当剧中的长相普通、家世普通但是善良天真的女主角失恋后就辞职去环球旅行,奢侈潇洒不说,一去还是一年半载。还有一个经常在港台剧中出现的桥段是女人不懂汽车,也开不好车,车出现故障不能走的时候有白车王子来搭救。这两个桥段我不喜欢的原因一是我羡慕嫉妒恨;二是我认为很假啊,根本就不现实嘛,会忍不住怀疑一句:“这是真的吗?”
“女人不懂汽车,女人开车比男人差”这一观念常常被拿来说事,也是影视剧里最爱表现的桥段,连美剧中也会出现,无独有偶。最近看《生活大爆炸》,里面有一个场景就涉及这个观念。谢耳朵等几人坐上佩妮姑娘的车,有人大惊失色地喊:“佩妮,故障灯亮了!”正在开车的她却很淡定地回答:“没关系,它亮了好几年了。”编辑表达的笑点在于:故障灯亮着,说明车出现了问题,灯亮越久反而越危险,而不是因为它亮着习惯了而代表故障不存在。因为习惯某样东西了,所以认可它就是正确的,这确实是许多人的思维方式。这就跟因为习惯了臭豆腐的味道,所以认为臭豆腐的味道很香一样荒唐。
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女性却就被影视剧中“女人开车比男人差,女人天生开不好车”这些错误的观念牵着鼻子走。有一次和一个女同事提起女人开车这件事,她说,女人天生开不好车,女人开车闹点笑话挺可爱的。这显然是被电视剧毒害,影视剧中当女主角开车出现问题,手忙脚乱之际,英俊的男主角总是恰好出现在身边,不仅帮她解决问题,还认为她挺可爱的。但是影视剧仅仅是影视剧,并不是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当女人开车上街,如果开不好是非常危险的,出了问题也只能靠自己解决。
女人不懂汽车类的机械,显然是不成立的,只要愿意去学习,女人一样有能力掌握机械类的知识。而“女人开车比男生差”更是荒谬的认知。事实上,统计数据显示,约有98%的“危险驾驶记录”是由男性司机“创造的”。女人开车比男人更有安全感,也让乘客更有舒适感,遇到汽车故障女性也比男性更懂得及时修理。以下一则新闻就是很好的论据:
“据交警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东莞市女性驾驶员超过45万人,约占驾驶员总数的30%。2011年全市共发生涉及驾驶员一般以上事故3559宗。其中,涉及女性253人,共发生交通事故253宗(占总数的7.11%),造成9人死亡(占总数的2.56%),276人受伤(占总数的7.06%),大大低于男性所占的比例。依据数据统计,如果按照造成交通事故比例来看,女司机驾车事故率不到男司机的1/30。”
你选择什么样的观念你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人经常按照观念来塑造自己。当一个女人的观念是“女人开车不比男人差”时,她就会按照普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好好学习驾驶技术,使自己达标,而不会说因为自己是女性而降低标准。我认识一个女友,汽车就开得非常好,证据是她的公公更喜欢坐她开的车,因为感觉安全平稳,而不是自己儿子开的车。当一个女人的观念是“女人开不好车挺可爱”,她就会放纵自己的缺点,甚至还觉得这事儿值得炫耀。同样是女人开车这件事,不同的观念差别会如此巨大。当你选择错误的观念指导自己,你就会被其奴役,走进思维的死角。让思维自由,让精神独立,让行为正确,我想这就是我们要学习正确观念的意义。
2.女人是个路痴,善于迷路。
除了女人不懂汽车,女人开车比男人差这一观念,还有一个经常被影视剧拿来表现的观念就是:女人不认识路。女主角常常在迷路沮丧之际偶遇高富帅,然后,高富帅对她流露出怜惜之情,还产生一股强大的保护欲,最后送其回家。但是,现实是我以及认识的女朋友们迷路时从来都只能自己镇定下来,询问路人,然后依靠自己找到正确方向。迷路这事情绝对不会因为男女而有差别,男性路痴我见过不少,甚至有女友向我抱怨自己男朋友是个路痴:“跟他约一个地方见面,总是找不到,总是迟到。”她还气愤地补充一句“他是个男人耶,居然不认识路!”我真替男人委屈叫苦:为什么男人就不能不认识路,不认识路是女人的特权?男人真可怜。事实上,迷路这事情是因人而异,男女无差别的。但是有趣的是,不少女性会选择“女人不认识路”这个观念来塑造自己,导致自己真的不认识路,甚至还觉得自己不认识路很可爱,更有女性魅力,殊不知“不认识路”这本身不仅不值得炫耀,甚至还是件让人丢脸的事,至少说明你在辨识方向和记忆力方面的能力不足。
我们来看下女人是如何在这个错误观念指导下变得不认识路的:当一个女人的大脑中认定女人是不认识路的,于是她出门的时候如果是开车就会选择用GPS导航,如果不开车则更多地依赖男朋友或者丈夫认路,她一直没有独自认路的机会,时间一久,她就真的成了没有方向感、不认识路的人。我们应该认识到:能力=时间×练习次数。你在某一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练习的次数越多,你在这方面的能力就越强,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当你抱着“女人不认识路”的信念生活时,你就关上了培养自己认路能力的大门,你在这方面就变得没有自信,甚至很恐惧,因为害怕迷路甚至不敢一个人到陌生的地方去。一个观念就是这样影响和改造了你,可是这个影响却不是积极的、正面的,是不是很可悲?
3.你一个人过不好。
在中国,如果你超过25岁,还没有男朋友/女朋友,你就会备感压力。父母打来的电话,十个里有八个电话的中心思想是让你找个对象,尤其是过年过节回家,面对众多长辈,真是压力山大,人人都给你传达一个这样的观念:你一个人过得不好,你一个人生活是很可怜的。也许男性朋友压力还会小些,女性朋友那真是遭受非人的折磨啊,不停地有人告诉你:你一个女人没男人不行,没男人你是活不好的,你赶紧找个男人吧。于是,你禁不住也产生这样的观念:我一个人好可怜啊,是活不下去的,好没有安全感啊,我要找个有安全感的男人来依靠。当你的心智被这样的观念捆绑时,你不仅开始自怜自哀起来,还极需要找一个有安全感的男朋友。可是在这种心智模式指导下你不仅很难找到男朋友,毕竟谁都害怕担负起另一个人的责任,你会被负面情绪笼罩。就算你真的找到男朋友结果又会怎样呢?因为你认定自己没有男朋友活不下去,于是在生活上对其非常依赖,越是依赖对方你越是丧失了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有人依赖的感觉好好哦,很多事情都不用自己动手和操心,当你独立能力越来越少时,你越是渴望对方让自己继续依赖,生怕对方离开,自己越是没办法活下去。长此以往,你真的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真的成了没男人活不下去的女人,心里充满了恐惧,恨不得死死地抓住眼前这个男人。如果到那时,你的男朋友由于不堪被依赖的压力选择离开了你,你该怎么办呢?
当你在“没有男人不能活下去”的观念指导下生活时,你的独立能力就会降低。我身边有不少女性朋友认为爱情就是两个人要时时刻刻在一起,无论做什么都要一起,恨不得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都在一起,离开对方就不能活了。她们常常抱怨:因为男友不能陪自己去旅行,所以很久没有旅行了;因为男友没空陪自己去K歌,所以很久都不唱歌了;因为男朋友没空陪自己去吃一直很想吃的特色小吃,所以一直都没有吃到好吃的……她们自己被这样的观念捆绑住就算了,还想用这个观念去框住其他人的生活。
当你一个人去看3D版的《泰坦尼克号》时,她们会说,你一个人去看《泰坦尼克号》?脑子有病吧。
当你一个人津津有味地吃着大闸蟹时,她们会说,你一个人吃大餐也吃得这么开心?小心嫁不出去!
当你一个人去跑步的时候,她们会说,你一个人跑步多无聊啊,有什么意思,别被人当神经病呀。
当你一个人搭车旅行两个月后回来时,她们会说,你一个人有什么好玩的,还玩了这么久,不是疯了吧。
……
我实在想不通,我一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去看一部好电影?我一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吃一顿好吃的?我一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去锻炼身体?我一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去长途旅行?
我不会因为自己单身,就放弃享受生活的机会。我不会因为自己单身,放弃去看一部好电影,放弃去吃一顿大餐,放弃去锻炼身体,放弃去长途旅行。因为我坚信,一个人也过得好。而那些被“女人一个人过不下去”的想法奴役的女人们往往会因为男朋友没空陪自己,而错过了一部好电影,失去了一次长途旅行,无法品尝一顿大餐。依赖,让你失去独自行动的乐趣;依赖,让你得不到更多的成长;依赖,让你并不快乐。
事实上,世界各地很多人正在过着一个人的生活,而且感觉并没有那么糟糕。单身,在今天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无法抵挡的国际洪流。这个我可不是瞎说的,有许多数据支撑。调查显示,在纽约、香港这样的大城市,超过半数以上的适婚男女单身,在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城市也有超过30%的适婚男女单身。据统计,北京剩女(我可不喜欢这个称呼)的数量已达80万,创世界之最。最近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埃里克·克林伯格(Eric Klinenberg)在他的新书《单身主义》中指出,单身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趋势,半数以上的成年人是单身。全国28%的家庭是单身家庭。单身家庭的数目比结婚生子的家庭还要多。在像丹佛、华盛顿、亚特兰大这样的城市,40%以上的家庭是一个人生活。而曼哈顿则有半数的家庭是单身。
我们的时代正在不断进步。100年前的英国,男人会因为同性性行为而受到监禁,比如奥斯卡·王尔德的著名案例。在历史上的其他国家同性恋还被看作一种病态心理。而今,同性恋已不再是违法行为,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同性婚姻。同样,进步的还有对单身的认识。在美国,1957年的调查显示,57%调查者表示他们认为那些更愿意单身的人是“道德败坏的”或“神经不正常”的人。现在则被认为单身是一个人自由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没什么大不了的。面对这样的国际趋势,拥有一个人也能过得好的生活能力反而变得更加重要了。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这种非要用自己的观念去指导他人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说到底,一个人是单身还是不是单身都是自己的私事,跟其他人没有关系,我们应该尊重他人而不是企图用自己的认知去控制他人。只有一个由许多能够尊重个体差异,接受求同求异的个人组成的社会才是好社会。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离开谁不能活,一个人也能过得好,我看到越来越多女性一个人也能把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她们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读书,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照顾好自己,把一个人的生活过得绚烂多彩。在西藏旅行的路上,我遇见许多独自旅行的女生,她们打包行李,照顾好自己,看地图认路,寻找和预订酒店,结识陌生人等能力并不比一个男生差。当她们独自欣赏风景时,脸上呈现出来的安静和满足感真令人赞叹。无论男女,不等待任何人,没有陪伴时也能怡然自得的人都是充满力量的人,他们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
4.如果我做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吊儿郎当,我会全力以赴。
有为数不少的网友给我发邮件,抱怨自己对工作不感兴趣,他们在邮件中共同写到这样一句话:我想如果我做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吊儿郎当,我会全力以赴。这些发我邮件的网友其实内心充满恐惧,他们并不是对自己的工作不感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当下的这份工作干好。没有人喜欢承认自己无能力,也没有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这是人之常情。比如,我因为唱歌的时候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跑走的调十头牛都拉不回来,所以,我不喜欢去KTV唱歌。就算朋友聚会非要去,我不喜欢独唱,更喜欢跟大家一起合唱或者坐在旁边当拍手观众。朋友叫我去唱歌,我也会说我对唱歌不感兴趣。其他的例子就更多了,因为不善于交际而不喜欢认识新朋友;因为不善于运动而不喜欢去健身房;因为不善于烹饪而不喜欢下厨房……所以他们经常会用“没兴趣”作为自己无能力做这事的借口:我对社交不感兴趣,我对运动不感兴趣,我对烹饪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的深层含义是:我因为干不好,所以不喜欢。其实,没有人逼你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是如果这件事对你非常重要,比如你的工作如果干不好你就没饭吃,那你就必须努力干好它。
兴趣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其实不然。兴趣带来的热情只是最初的火种,想要形成燎原之势还需要我们持续不懈地投入,人是因为把一件事情干得越来越好才越来越有兴趣的,不是对什么感兴趣才干得好。这是我过了25岁之后认识到的最有用的道理之一。大家上学的时候应该都见过类似的例子,某学生,由于运气好等偶然原因,某一次某一科目考试成绩突出,老师和同学都称赞他,他开始对这科的学习更上心,更有兴趣,于是他在这门功课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增多,他就渐渐越学越好了,他对这门课的兴趣就愈加浓厚,变得越来越喜欢了。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喜欢英语并且把它学得很好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做得好会产生兴趣,带着兴趣全力以赴又会做得更好。这也是我从写作上得到的经验。因为小时候的作文常常被老师拿来在班上朗读,于是便生出了写作的热情,开始喜欢写,后来因为写得越来越多,通过不断练习,慢慢就写得越来越不错了。(好吧,我这是在自我表扬,请自动跳过。)
很多人在做着A工作的时候,说对B工作感兴趣,比如,做会计的对广告感兴趣,做行政的对销售工作感兴趣,做设计的对策划感兴趣。他们每天都提不起兴致全情投入本职工作中,他们天真地以为自己只要做了自己感兴趣的B工作,工作状态就会改变。其实,他们之所以对B工作感兴趣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做,一旦他们干上了B工作,又会遇到困难,然后觉得自己对C工作感兴趣,职场中有不少人就是因为这样不断换工作,最后陷入一个不好的循环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干一段后丧失热情-换另一份自己感兴趣的。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思考呢?因为全力以赴到我的工作中,我获得了进步和提升,获得了充实感和成就感,我开始越干越好,于是我对我的工作感兴趣,开始热爱我的工作。归根结底,人是需要价值感和成就感的动物,但是这些感觉需要从努力工作,把事情干好中获得,而不是从对这份工作的兴趣中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