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病,要疗愈(1)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别拿阴影当借口
我其实挺讨厌别人拿阴影说事,尤其是女人。我听到太多女人跟我提阴影对她们的影响:因为小的时候家里穷,所以长大以后追求物质,只有物质能带给我安全感,所以找男朋友要找有钱的;因为小的时候经常看到父母吵架或者父母离异,所以对婚姻没有期望,不相信爱情和婚姻,觉得婚姻给不了安全感,所以就算结婚,对方一定要是那种对我百依百顺,我能控制的对象;因为从小被父母抛弃,长大后对家庭心存恐惧,处理不好情感关系;因为第一场恋爱遭背叛被伤害,从此再也不相信真爱,再也不敢放开去爱……
但凡是个人,只要不是喝了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药水顷刻间长大的而是一点点长大的,只要他活着一天,伤痛都是在所难免的。在我们乡下就有一棵树,在幼苗的时候会被鸡啄,被虫咬;再长大一点被牛拱,被孩子们摇;就算好不容易长成参天大树,也会被雷劈断树枝,被人砍了去做家具!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更不要说人是肉长的,总会这里磕一下,那里碰一道什么的……没有无阴影的童年,没有不受伤的过去,童年阴影和伤痛的过去都是正常的,重点在于你怎么看待这些伤痛的过去。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童年阴影”理论,认为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童年的阴影会影响成年之后的世界观。他将人的意识部分比喻为冰山露在水面上的一角,而潜意识却是冰山在水面以下的巨大部分。潜意识虽不为人知,但很多时候在不知不觉地支配着人的行为。而这些童年创伤,因为人的自我保护机制,大多被压抑到潜意识区域。虽然我们认为它已经不在了,但一不小心被某事触动,它还会跳出来,让你痛不欲生,甚至情绪失控、行为失控。
这个理论有一些人奉为人生宝典,当然也有许多人觉得它狗屁不通。我主张积极地看待自己的童年阴影。如果我们过去的经验、受到的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了我们的未来,那不是说明我们的人生早早就被安排好了,这听起来多可怕啊?把自己的问题全部归咎于童年阴影是很不负责的,置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于何处?如果依照这种理论,你会带着很负面的能量生活,我劝大家不要信奉。
环境被污染了拥有自净能力,人也一样,只要还活着,被伤害了也会有自愈能力,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生活比你想象的更强大。很多人总是低估自己的承受能力,高估自己的痛苦和记忆力,“我受不了,我痛苦死了”“我再也不会去爱一个人了”“这是我这辈子最痛苦的时候”“我一辈子都会记得他对我的伤害”。事实证明,大多数的痛苦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消失了,伤害你的人也被你淡忘了,你以为永远过不去的坎就莫名其妙地过去了。
但是光等待时间来疗治创伤是不够的,应当选择更积极更正面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事实上是我们是完全有机会有能力超越阴影的。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过去,但我们能改变我们对于过去的看法。
一个酗酒的父亲有一对双胞胎儿子,20年后一个成为了成功人士,一个则穷困潦倒。一个记者分别采访了他们,为什么能过上今天这样的生活,两个人的回答都一样:“没办法,谁叫我摊上这样一个父亲呢?”
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心态决定了不同的结果,前者的心态好,后者心态糟糕,前者这样想:我的人生我负责,我的幸福也需要我做主,父亲不如别人,我要和别人一样就需要更加地努力。后者这样想:我的人生,我的幸福主要靠老爸提供,老爸不好,我理所当然也过得不好,这样穷困潦倒都怪他不好。如果认定需要对自己的人生幸福负责,你就会踏实努力,不断完善自己;如果你把自己人生幸福的权利交由别人,让别人对你负责,那么你很容易忧心忡忡,怨天尤人。
奥普拉的母亲不到20岁未婚怀了她,贫民窟黑人私生女奥普拉的童年过得相当清寒。她跟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直到6岁;9岁的时候被表兄强奸,并成为其他性侵犯者的牺牲品;13岁离家出走;14岁成了怀孕的“问题少女”。可以说她的童年是贫穷、抽烟、吸毒、性侵害、混乱不堪等诸多不幸组成的,但是她却超越过去的阴影,走了出来。不堪的过去为她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当然更多是正面的影响。如今她成为著名的“脱口秀女王”,在美国过去的25年里,她的影响力超越了自己的领域,成为全球的名人。根据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最新发布的2012年全球100名人榜,奥普拉·温弗瑞以1.65亿美元的年收入成为榜上“最能挣”的明星。她说:“我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从小我就知道,我要对自己负责,我必须成功。”
据说,默克多的母亲以亲近孩子为耻。在她对儿子的教育中只有信条,缺乏母亲的疼爱与呵护。但是默克多成为了雄霸东西方的媒体大亨。童年的阴影,母爱的残缺并没有阻碍他追求梦想的脚步,也没有夭折一颗奋斗的心。阴影就像一个紧箍咒,有的人带着它痛苦地生活了一辈子,而有的人选择努力挣脱它。
在林芝旅行的时候,因为气候,一会儿晴一会儿雨的,下雨的时候一同拼车的一位姑娘抱怨天气不好,我们的司机扎西顿珠就说:“晴天是个好天气,雨天难道就不是好天气?”我听了之后,觉得这个司机真是懂生活之人。只要换个心情,会发现林芝烟雨弥漫的原始森林别有一番风情,那些迷雾如腰带一样盘绕在半山腰上非常旖旎,雨停之后,太阳一出,彩虹还会出现。
过去仅仅是过去,过去只有“过去”两个字,如果你不沉湎于它,那过去就不具有任何伤害你的力量。过去是一个人经验的累积,既不能回去也不能改变,但是影响却有正负面的区别。正面看待就带来积极的影响,负面看待就带来恶劣的影响。
比如,小的时候经常看到父母吵架的,是不是看到了和睦环境的重要性?是不是更珍惜更努力地营造和平的家庭关系?是不是对人更宽容和善?而不是易怒或者容易挑起战争或者事端,或者结婚以后复制父母的家庭模式,让自己的下一代再受伤害!
因为童年被父母冷漠对待,缺爱,是变得自暴自弃,对其他人同样冷漠,还是因为过去不被爱,长大以后变得更爱自己,更懂得对人关怀,更有仁爱之心呢?
生活是自己的,积极与快乐是一种选择!
有一类中国女性很喜欢活在过去,活在暗无天日的阴影之中,埋怨这个过去伤害过她,埋怨那个过去亏欠过她,仿佛人人都对她很坏,典型的被迫害妄想症。她们常常像祥林嫂一样絮絮叨叨,说自己有个缺爱的童年,一个虐待她的婆婆,一个对她冷漠的丈夫,还有一个合着外人一起欺负她的孩子,每一天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这种人的眼里看不到当下的美好,不是活在当下,而是活在过去。她们病态地沉溺于过去之中,好让自己永远受到别人的怜悯和爱护,得到别人的同情,然后享受这种同情,用别人怜悯的目光自我安慰,这样她们将不怕孤独。其实这种怨妇唯一的价值是作为反面教材,提醒她周围的人,不要活得像她一样负面、消极与“杯具”,浪费自己的生命不要紧,却浪费了别人的关爱。
不要再让自己扮演“受害者”的角色了,为自己的不幸找诸多借口,活在他人廉价的同情之中了。超越阴影,重新看待你的过去,活在每一个当下,才能够走向进步与快乐,生活幸福。
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
一个屌丝是如何克服拖延症的?
半个月前我在赶一个项目方案,自己预计差不多要写40页PPT,花三天时间的样子,跟市场部的同事也确定了在周三下班五六点钟给他。周一我只是阅读和消化项目资料并思考怎么写;周二我开始写,可是我只写了7页。第一天和第二天我都没有全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总是写两行字,刷一下豆瓣,贴一张图片,刷一下豆瓣。有的时候我想找一张图片放PPT里,在图片网站上浏览了一大圈还没找到,QQ上有人找我说个事,我就和对方聊上几句,然后再回图片网站,还没找到我满意的图片,我又刷了一会豆瓣,然后回到PPT上就忘记了贴图的事情,然后又开始费劲地想着写上几行字,就这样我的工作时间被自己浪费掉了。
周三早上一起床,我隐约开始感觉到自己今天的时间不够用了。因为前两日的拖延症,我担心自己完成不了工作,开始感受到完成不了工作任务的压力,内心充满焦虑。
为了保证自己当天能完成工作,这一天早上我比平常更早半个小时到办公室,但是坐在电脑前,半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而我做了一件且是唯一一件与工作有关的事情--打开了昨天没做完的PPT。
在网络面前,我自以为强大的意志是如此的薄弱。工作推进是如此的低效,这个时候我才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拖延症已经严重影响工作了,必须立刻采取有效的行动遏制这种低效率。我离开座位跑到卫生间,开始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咆哮:你怎么可以这么贪玩!!!你有点自制力,行不行!!!要全心投入工作,懂不懂啊!!!老板给你发薪水不是让你来刷豆瓣的!!!为了诱惑自己,我还对着镜子说,允许你每干活一个小时,刷五分钟豆瓣。离开的时候我还不忘对自己喊:加油!!!我爱你啊!!!(这些统统是在没有人的卫生间里完成的哦,模仿有风险,操作需谨慎,不然会被当成神经病!!!)
当我回到座位上的时候,一扫前面的拖延,已经激情澎湃,充满了工作的干劲,第一个小时全心投入高效工作结束后,我盯着电脑右下方的时间,只刷了五分钟豆瓣,然后又跑到卫生间对着镜子喊:“你好棒啊,继续坚持下去,加油。”还要握拳,上下挥动拳头。然后又跑回来继续工作,就这样,当天下午4点半左右我就完成了这个PPT,然后自己又修改完善了一下,5点我就交出一个让自己还算满意的PPT,心情非常愉快!(在我心里,还把这事视为战胜拖延症的经典案例存储在自己得意骄傲又无知的大脑中,但是这件事情影响非常深远,让我展开了联想的翅膀,想到了无数问题,脑子都要大爆炸了。)
一心一意在今天是否已成为传说?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心一意在今天这个时代是否已经成为一种传说?
自从有了网络之后,人们就再也没法集中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你总是忍不住去看手机,看看有没有新的短信;你总忍不住去上下QQ,找个人聊会天,登一下空间,看看有没有人关注自己;你总忍不住去刷下豆瓣,看下有没有“请求和提醒”,关注你的人又增加了几个,你的说话有没有人回应;你总忍不住去刷下微博,看看有没有新内容,有没有新的粉丝,或者新增的评价;每天你一到电脑前,先登录QQ,然后登录MSN,上个飞信,打开音乐网站放着歌,之后陆续打开豆瓣、开心、人人,在淘宝上闲逛,在天涯、猫扑等各大论坛上逗留。在这个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的web2.0时代,你自己不停地制造内容,不停去评论别人制造的内容,总有各种新鲜有趣的内容不停地刺激着你的神经,你在文档、通信工具、网页、微博之间快速切换,渐渐迷失了自我。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主编弗兰克·施尔玛赫在《网络至死:如何在喧嚣的互联网时代重获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一书中把这种情况叫作“多任务处理”“同时做很多事情,这意味着不停地被干扰,又不得不无休止地解决这些干扰。人类几乎失去了所有让其区别于电脑的特质:创造力、灵活性和自发性。同时,我们在生活或者工作中,又不断被迫根据电脑的指示行事。”
在电脑前面因为这种“多任务处理”,你的注意力被无数的事情分散,对自己手头的工作一拖再拖,在电脑前坐上半天,你甚至会忘记自己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忘记自己应该要做的事情,你甚至要想上几秒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记起自己要做的是什么事。别说一心一意地工作了,就连三心二意你都做不到,因为你压根就是十心九意的状态。我们是该怨网络诱惑太给力,还是恨自己自制力不足呢?
通过观察和体会,我发现不仅在电脑前工作时是这样,这种多“多任务处理”还蔓延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一心一意不仅成为传说,还隐约透出一股子羞耻劲儿,好像谁一心一意就是不懂最大化利用时间的笨蛋一样。在餐厅吃饭的时候,一边用手机挂着QQ,一边刷新微博,一边吃着饭还同时和同桌的人聊着天;在KTV唱歌的时候,一边听着别人唱歌,手里拿着PSP打着游戏,手机微信接二连三,偶尔还出去打个电话;就连旅行的时候也是这样,坐在车里的时候拿着iPad看漫画,下了车戴着耳机听着歌,看到美景立刻咔嚓一声拍下来,上传更新微博;你的职业要单单是个作家,单单是个演员,后面没加个新锐导演、著名评论员,广告代言人,知名博主什么的你就感觉自己在气势上输人好几分;在情感性爱领域也是如此,有男女朋友的还要有一两个红颜知己,外加一两个和谐性伴侣才能算得上幸福,已婚大叔、大婶们要是不偷个情,没个小三、小四什么的好像就不能证明自己的魅力,成年男女不管单身与否,要是没一两个炮友,外加一两个gay密,你都会感到羞愧,好像自己跟不上时代,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一名社会主义新青年!
因为这种“多任务处理”,缺乏必要的专注与深度思考的热情,导致我们制造出来的网络内容肤浅矫情,各种评论高度雷同,充满了低级的娱乐;因为注意力被持续分散,缺乏耐心与意志,我们工作效率低下,成果马虎粗糙;因为我们在各个需要我们的人之间疲于奔命,感情和肉体与多人分享,觉得没有一个人值得自己全身心投入,也不肯放慢脚步与一人长期倾心相处,注意力与情感被瓜分成无数碎片,总是进行着“遇见,短暂相处;分开,另觅新欢”这样的循环。于是,我们始终无法建立起亲密关系,依然找不到爱与被爱,人与人之间也变得冷漠与疏离。
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
很早之前我看到一个寓言故事:有一个得道的老和尚带着小和尚在山上修道。小和尚跟着老和尚修道已经好几年了,但是常常听到大家口中说“禅”这个字,却从来没有人告诉小和尚究竟什么是禅。
有一次,小和尚与老和尚吃饭时,终于忍不住地问老和尚:“师父!你们不是常常说禅吗?到底什么是禅啊?”老和尚停下手中的筷子,冷冷地看了小和尚一眼,并没说什么。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小和尚又忍不住问老和尚:“师父,你快告诉我,到底什么是禅啊?”这次老和尚有动作了,他轻轻地用手敲了敲小和尚的头,然后闭着眼睛对小和尚说:“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这就是禅!”
别拿阴影当借口
我其实挺讨厌别人拿阴影说事,尤其是女人。我听到太多女人跟我提阴影对她们的影响:因为小的时候家里穷,所以长大以后追求物质,只有物质能带给我安全感,所以找男朋友要找有钱的;因为小的时候经常看到父母吵架或者父母离异,所以对婚姻没有期望,不相信爱情和婚姻,觉得婚姻给不了安全感,所以就算结婚,对方一定要是那种对我百依百顺,我能控制的对象;因为从小被父母抛弃,长大后对家庭心存恐惧,处理不好情感关系;因为第一场恋爱遭背叛被伤害,从此再也不相信真爱,再也不敢放开去爱……
但凡是个人,只要不是喝了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药水顷刻间长大的而是一点点长大的,只要他活着一天,伤痛都是在所难免的。在我们乡下就有一棵树,在幼苗的时候会被鸡啄,被虫咬;再长大一点被牛拱,被孩子们摇;就算好不容易长成参天大树,也会被雷劈断树枝,被人砍了去做家具!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更不要说人是肉长的,总会这里磕一下,那里碰一道什么的……没有无阴影的童年,没有不受伤的过去,童年阴影和伤痛的过去都是正常的,重点在于你怎么看待这些伤痛的过去。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童年阴影”理论,认为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童年的阴影会影响成年之后的世界观。他将人的意识部分比喻为冰山露在水面上的一角,而潜意识却是冰山在水面以下的巨大部分。潜意识虽不为人知,但很多时候在不知不觉地支配着人的行为。而这些童年创伤,因为人的自我保护机制,大多被压抑到潜意识区域。虽然我们认为它已经不在了,但一不小心被某事触动,它还会跳出来,让你痛不欲生,甚至情绪失控、行为失控。
这个理论有一些人奉为人生宝典,当然也有许多人觉得它狗屁不通。我主张积极地看待自己的童年阴影。如果我们过去的经验、受到的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了我们的未来,那不是说明我们的人生早早就被安排好了,这听起来多可怕啊?把自己的问题全部归咎于童年阴影是很不负责的,置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于何处?如果依照这种理论,你会带着很负面的能量生活,我劝大家不要信奉。
环境被污染了拥有自净能力,人也一样,只要还活着,被伤害了也会有自愈能力,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生活比你想象的更强大。很多人总是低估自己的承受能力,高估自己的痛苦和记忆力,“我受不了,我痛苦死了”“我再也不会去爱一个人了”“这是我这辈子最痛苦的时候”“我一辈子都会记得他对我的伤害”。事实证明,大多数的痛苦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消失了,伤害你的人也被你淡忘了,你以为永远过不去的坎就莫名其妙地过去了。
但是光等待时间来疗治创伤是不够的,应当选择更积极更正面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事实上是我们是完全有机会有能力超越阴影的。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过去,但我们能改变我们对于过去的看法。
一个酗酒的父亲有一对双胞胎儿子,20年后一个成为了成功人士,一个则穷困潦倒。一个记者分别采访了他们,为什么能过上今天这样的生活,两个人的回答都一样:“没办法,谁叫我摊上这样一个父亲呢?”
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心态决定了不同的结果,前者的心态好,后者心态糟糕,前者这样想:我的人生我负责,我的幸福也需要我做主,父亲不如别人,我要和别人一样就需要更加地努力。后者这样想:我的人生,我的幸福主要靠老爸提供,老爸不好,我理所当然也过得不好,这样穷困潦倒都怪他不好。如果认定需要对自己的人生幸福负责,你就会踏实努力,不断完善自己;如果你把自己人生幸福的权利交由别人,让别人对你负责,那么你很容易忧心忡忡,怨天尤人。
奥普拉的母亲不到20岁未婚怀了她,贫民窟黑人私生女奥普拉的童年过得相当清寒。她跟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直到6岁;9岁的时候被表兄强奸,并成为其他性侵犯者的牺牲品;13岁离家出走;14岁成了怀孕的“问题少女”。可以说她的童年是贫穷、抽烟、吸毒、性侵害、混乱不堪等诸多不幸组成的,但是她却超越过去的阴影,走了出来。不堪的过去为她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当然更多是正面的影响。如今她成为著名的“脱口秀女王”,在美国过去的25年里,她的影响力超越了自己的领域,成为全球的名人。根据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最新发布的2012年全球100名人榜,奥普拉·温弗瑞以1.65亿美元的年收入成为榜上“最能挣”的明星。她说:“我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从小我就知道,我要对自己负责,我必须成功。”
据说,默克多的母亲以亲近孩子为耻。在她对儿子的教育中只有信条,缺乏母亲的疼爱与呵护。但是默克多成为了雄霸东西方的媒体大亨。童年的阴影,母爱的残缺并没有阻碍他追求梦想的脚步,也没有夭折一颗奋斗的心。阴影就像一个紧箍咒,有的人带着它痛苦地生活了一辈子,而有的人选择努力挣脱它。
在林芝旅行的时候,因为气候,一会儿晴一会儿雨的,下雨的时候一同拼车的一位姑娘抱怨天气不好,我们的司机扎西顿珠就说:“晴天是个好天气,雨天难道就不是好天气?”我听了之后,觉得这个司机真是懂生活之人。只要换个心情,会发现林芝烟雨弥漫的原始森林别有一番风情,那些迷雾如腰带一样盘绕在半山腰上非常旖旎,雨停之后,太阳一出,彩虹还会出现。
过去仅仅是过去,过去只有“过去”两个字,如果你不沉湎于它,那过去就不具有任何伤害你的力量。过去是一个人经验的累积,既不能回去也不能改变,但是影响却有正负面的区别。正面看待就带来积极的影响,负面看待就带来恶劣的影响。
比如,小的时候经常看到父母吵架的,是不是看到了和睦环境的重要性?是不是更珍惜更努力地营造和平的家庭关系?是不是对人更宽容和善?而不是易怒或者容易挑起战争或者事端,或者结婚以后复制父母的家庭模式,让自己的下一代再受伤害!
因为童年被父母冷漠对待,缺爱,是变得自暴自弃,对其他人同样冷漠,还是因为过去不被爱,长大以后变得更爱自己,更懂得对人关怀,更有仁爱之心呢?
生活是自己的,积极与快乐是一种选择!
有一类中国女性很喜欢活在过去,活在暗无天日的阴影之中,埋怨这个过去伤害过她,埋怨那个过去亏欠过她,仿佛人人都对她很坏,典型的被迫害妄想症。她们常常像祥林嫂一样絮絮叨叨,说自己有个缺爱的童年,一个虐待她的婆婆,一个对她冷漠的丈夫,还有一个合着外人一起欺负她的孩子,每一天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这种人的眼里看不到当下的美好,不是活在当下,而是活在过去。她们病态地沉溺于过去之中,好让自己永远受到别人的怜悯和爱护,得到别人的同情,然后享受这种同情,用别人怜悯的目光自我安慰,这样她们将不怕孤独。其实这种怨妇唯一的价值是作为反面教材,提醒她周围的人,不要活得像她一样负面、消极与“杯具”,浪费自己的生命不要紧,却浪费了别人的关爱。
不要再让自己扮演“受害者”的角色了,为自己的不幸找诸多借口,活在他人廉价的同情之中了。超越阴影,重新看待你的过去,活在每一个当下,才能够走向进步与快乐,生活幸福。
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
一个屌丝是如何克服拖延症的?
半个月前我在赶一个项目方案,自己预计差不多要写40页PPT,花三天时间的样子,跟市场部的同事也确定了在周三下班五六点钟给他。周一我只是阅读和消化项目资料并思考怎么写;周二我开始写,可是我只写了7页。第一天和第二天我都没有全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总是写两行字,刷一下豆瓣,贴一张图片,刷一下豆瓣。有的时候我想找一张图片放PPT里,在图片网站上浏览了一大圈还没找到,QQ上有人找我说个事,我就和对方聊上几句,然后再回图片网站,还没找到我满意的图片,我又刷了一会豆瓣,然后回到PPT上就忘记了贴图的事情,然后又开始费劲地想着写上几行字,就这样我的工作时间被自己浪费掉了。
周三早上一起床,我隐约开始感觉到自己今天的时间不够用了。因为前两日的拖延症,我担心自己完成不了工作,开始感受到完成不了工作任务的压力,内心充满焦虑。
为了保证自己当天能完成工作,这一天早上我比平常更早半个小时到办公室,但是坐在电脑前,半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而我做了一件且是唯一一件与工作有关的事情--打开了昨天没做完的PPT。
在网络面前,我自以为强大的意志是如此的薄弱。工作推进是如此的低效,这个时候我才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拖延症已经严重影响工作了,必须立刻采取有效的行动遏制这种低效率。我离开座位跑到卫生间,开始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咆哮:你怎么可以这么贪玩!!!你有点自制力,行不行!!!要全心投入工作,懂不懂啊!!!老板给你发薪水不是让你来刷豆瓣的!!!为了诱惑自己,我还对着镜子说,允许你每干活一个小时,刷五分钟豆瓣。离开的时候我还不忘对自己喊:加油!!!我爱你啊!!!(这些统统是在没有人的卫生间里完成的哦,模仿有风险,操作需谨慎,不然会被当成神经病!!!)
当我回到座位上的时候,一扫前面的拖延,已经激情澎湃,充满了工作的干劲,第一个小时全心投入高效工作结束后,我盯着电脑右下方的时间,只刷了五分钟豆瓣,然后又跑到卫生间对着镜子喊:“你好棒啊,继续坚持下去,加油。”还要握拳,上下挥动拳头。然后又跑回来继续工作,就这样,当天下午4点半左右我就完成了这个PPT,然后自己又修改完善了一下,5点我就交出一个让自己还算满意的PPT,心情非常愉快!(在我心里,还把这事视为战胜拖延症的经典案例存储在自己得意骄傲又无知的大脑中,但是这件事情影响非常深远,让我展开了联想的翅膀,想到了无数问题,脑子都要大爆炸了。)
一心一意在今天是否已成为传说?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心一意在今天这个时代是否已经成为一种传说?
自从有了网络之后,人们就再也没法集中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你总是忍不住去看手机,看看有没有新的短信;你总忍不住去上下QQ,找个人聊会天,登一下空间,看看有没有人关注自己;你总忍不住去刷下豆瓣,看下有没有“请求和提醒”,关注你的人又增加了几个,你的说话有没有人回应;你总忍不住去刷下微博,看看有没有新内容,有没有新的粉丝,或者新增的评价;每天你一到电脑前,先登录QQ,然后登录MSN,上个飞信,打开音乐网站放着歌,之后陆续打开豆瓣、开心、人人,在淘宝上闲逛,在天涯、猫扑等各大论坛上逗留。在这个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的web2.0时代,你自己不停地制造内容,不停去评论别人制造的内容,总有各种新鲜有趣的内容不停地刺激着你的神经,你在文档、通信工具、网页、微博之间快速切换,渐渐迷失了自我。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主编弗兰克·施尔玛赫在《网络至死:如何在喧嚣的互联网时代重获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一书中把这种情况叫作“多任务处理”“同时做很多事情,这意味着不停地被干扰,又不得不无休止地解决这些干扰。人类几乎失去了所有让其区别于电脑的特质:创造力、灵活性和自发性。同时,我们在生活或者工作中,又不断被迫根据电脑的指示行事。”
在电脑前面因为这种“多任务处理”,你的注意力被无数的事情分散,对自己手头的工作一拖再拖,在电脑前坐上半天,你甚至会忘记自己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忘记自己应该要做的事情,你甚至要想上几秒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记起自己要做的是什么事。别说一心一意地工作了,就连三心二意你都做不到,因为你压根就是十心九意的状态。我们是该怨网络诱惑太给力,还是恨自己自制力不足呢?
通过观察和体会,我发现不仅在电脑前工作时是这样,这种多“多任务处理”还蔓延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一心一意不仅成为传说,还隐约透出一股子羞耻劲儿,好像谁一心一意就是不懂最大化利用时间的笨蛋一样。在餐厅吃饭的时候,一边用手机挂着QQ,一边刷新微博,一边吃着饭还同时和同桌的人聊着天;在KTV唱歌的时候,一边听着别人唱歌,手里拿着PSP打着游戏,手机微信接二连三,偶尔还出去打个电话;就连旅行的时候也是这样,坐在车里的时候拿着iPad看漫画,下了车戴着耳机听着歌,看到美景立刻咔嚓一声拍下来,上传更新微博;你的职业要单单是个作家,单单是个演员,后面没加个新锐导演、著名评论员,广告代言人,知名博主什么的你就感觉自己在气势上输人好几分;在情感性爱领域也是如此,有男女朋友的还要有一两个红颜知己,外加一两个和谐性伴侣才能算得上幸福,已婚大叔、大婶们要是不偷个情,没个小三、小四什么的好像就不能证明自己的魅力,成年男女不管单身与否,要是没一两个炮友,外加一两个gay密,你都会感到羞愧,好像自己跟不上时代,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一名社会主义新青年!
因为这种“多任务处理”,缺乏必要的专注与深度思考的热情,导致我们制造出来的网络内容肤浅矫情,各种评论高度雷同,充满了低级的娱乐;因为注意力被持续分散,缺乏耐心与意志,我们工作效率低下,成果马虎粗糙;因为我们在各个需要我们的人之间疲于奔命,感情和肉体与多人分享,觉得没有一个人值得自己全身心投入,也不肯放慢脚步与一人长期倾心相处,注意力与情感被瓜分成无数碎片,总是进行着“遇见,短暂相处;分开,另觅新欢”这样的循环。于是,我们始终无法建立起亲密关系,依然找不到爱与被爱,人与人之间也变得冷漠与疏离。
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
很早之前我看到一个寓言故事:有一个得道的老和尚带着小和尚在山上修道。小和尚跟着老和尚修道已经好几年了,但是常常听到大家口中说“禅”这个字,却从来没有人告诉小和尚究竟什么是禅。
有一次,小和尚与老和尚吃饭时,终于忍不住地问老和尚:“师父!你们不是常常说禅吗?到底什么是禅啊?”老和尚停下手中的筷子,冷冷地看了小和尚一眼,并没说什么。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小和尚又忍不住问老和尚:“师父,你快告诉我,到底什么是禅啊?”这次老和尚有动作了,他轻轻地用手敲了敲小和尚的头,然后闭着眼睛对小和尚说:“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这就是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