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46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没有勉强?没有被强迫的样子?
齐淑芳仔细看了看,没有,统统没有,就是心甘情愿。
贺建夏父子把钟翠芳领回来的当天就在贺楼大队举行一场和沈要武差不多的婚礼,齐淑芳在人群外面围观了整个过程,穿着借来的衣服,贺建夏笑得憨憨傻傻,一脸喜气洋洋,明显能看出他对钟翠芳的满意。和时下许多农民一样,他们没有领结婚证,钟翠芳的户口也没有在当地落下,就这样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
虽然户口都是手写登记,但落户、出户都需要自己所在之地关于这方面的迁移证明,钟翠芳孤身一人跟齐麻子到这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带来。
沈要武和赵铁柱结婚的时候,齐淑芳就见过赵铁柱拿来的户口迁移证明,贺建党看过这份证明后才给赵铁柱落户。不,应该是男方在女方落户的一份证明,和结婚证一样的硬纸。现在国家号召男女平等,鼓励男方主动落户在女方家里。
齐淑芳以为会有人举报这起买卖人口的案件,买卖人口,不能容忍!
可是,她等了半个月,钟翠芳在婆母妯娌的介绍下认识所有亲朋好友,每天笑嘻嘻的没心没肺,也没听说齐麻子受到惩罚,反而又出远门了。
那笔钱,在她认为是买卖人口的钱,齐麻子和很多人都硬生生扭转为路费、结婚费用等。
这么一来,好像就没办法在法律上归结于买卖人口。
紧接着,齐淑芳又听说詹仁喜三十岁的堂兄詹仁怀现在出工特别勤快,天天拾柴禾、打猪草交给生产队挣工分,还到处借钱,想早点凑齐一百块,托齐麻子给他带个和钟翠芳一样俊的女人回来当老婆。
齐麻子一口就答应了,这次出门就是因为他受到不少人的委托,农村里娶不上媳妇的光棍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詹仁怀也是贺建国的同学,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没有考上初中。
农村孩童上学的年龄参差不齐,一般都是十岁开始入学,也有早一两岁的,同一年级的学生年纪甚至相差一两岁或者三四岁,兄弟姐妹好几个一起上学的情况时常发生,所以詹仁怀的年纪比詹仁喜和贺建国都大一点。
詹仁怀曾经娶过一个老婆,八年前流产大出血,送了命,后来就一直没娶上老婆。
他的脾气特别暴躁,老婆是被他打得流产致死。
对,就是家暴!
家暴,在农村很常见,有时候齐淑芳出工、进山路过别人家门口,就会偶遇有些男人打老婆的情景,巴掌拳头齐上阵,有别人在跟前会拉架,如果没有别人,女人只能挨打。
社会刚刚开始发展,国家的法律并不健全,加上偏远地区依然残存着封建时代的一些陋习,许多人不懂法律,认为两口子过日子总有上下嘴皮子打架的时候,是床头打架床尾和,不认为丈夫打老婆是犯罪,岳家索赔二十块钱后,詹仁怀就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所以,虽然詹仁怀的家庭条件不算最差,也能吃得饱饭,但十里八乡的女孩子知道这件事后,宁可嫁个性情温厚的穷人,也不愿意嫁给他,而且他年纪都有三十了。
齐淑芳觉得詹仁喜家暴很恶心,准备买女人的行为也很恶心,可是许多人都习以为常。
她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评价这种现象。
很快,齐淑芳就没有时间想这些事了。
六月份是麦收时节,必须趁着晴天把地里的麦子全部收割、脱粒,每天四五点钟就得起来出工,关乎下一季的口粮,谁都不敢偷懒,割麦的割麦、装车的装车、脱粒的脱粒、摊晒的摊晒,如果看到天阴了还得立即抢收,以免正在收割和已经收割的麦子淋到雨水。
于是,整个贺楼大队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都是七八岁的孩子在家做饭,学生们也都放了农忙假,回家帮忙干活。
不知不觉,自己来到这里已经四个月了,好快啊!可是,只和贺建国相处半个月。
贺建国已经走很长时间了,可是到现在还没有信件寄回来,齐淑芳忧心忡忡,到了地里就挥舞着镰刀,弯腰割麦。
现在骄阳似火,热得人嗓子冒烟。
割得累了,她扶着腰站起身,活动活动麻木的腿脚,就着随身的军绿色水壶喝两口水,见张翠花大汗淋漓,又没带水,就把水壶地给她,等她喝水的时候,看到拾麦穗的女孩子和背着粪箕子追逐着平板车的男孩子,牛马骡驴拉车奔跑的时候,粪便拉在路上,忙碌的车夫来不及收拾,男孩子们就争着抢着跑上前,最先跑到跟前的那个利索地把粪便铲到粪箕子里。
人人都忙得热火朝天,齐淑芳不好意思久站,觉得腰没那么酸了,收好水壶继续割麦,眼角的余光无意中瞥见隔壁地里忙碌的人群中有钟翠芳,忍不住多看几眼。
钟翠芳也戴着斗笠,但脸蛋晒得通红,半个多月而已,皮肤已经黑了一个度。
“淑芳,你瞅建夏的媳妇干啥呢?我看她跟建夏过日子挺好的,建夏可疼她了,要是摊上詹仁怀那样的人才倒霉。”张翠花和齐淑芳分在同一块地里,喝完水解了渴,齐头并进地割麦,看到齐淑芳的动作,忍不住开口询问。
“没看啥,我就是觉得翠芳挺适应咱们这里的。”嫁给詹仁怀肯定倒霉,时间不会轻易磨灭掉詹仁怀暴躁的性格。
张翠花一笑:“有啥不能适应,俺昨天听她说,他们家那边山多,都是山地,种的是梯田,在山顶上,农忙的时候可累了,割的麦子都得一捆一捆地往下背,背完为止,要是摊上下雨天,可累可累了。四川那边雨水比咱们这里多,雾气沉沉的,庄稼经常绝收。咱们这里割好的麦子虽然也得背出地,但那是下雨的时候平板车不能进地,在地头等着,大晴天就不用了,直接进地装车,也能进地直接装车,比他们那里强多了。”
“二嫂,翠芳说话你能听懂?不然咋知道那么多。”钟翠芳一口地道的四川方言,她听得很吃力,偶尔遇到钟翠芳也都是鸡同鸭讲,只能指手画脚地打手势。
“能听懂,咋听不懂呢?”
齐淑芳困惑地道:“我就听不懂,都不好意思和翠芳说话。”原本她还想问问钟翠芳来这里的原因,结果因为无法交流而作罢。
张翠花满脸得意,“俺娘家近房里有个嫂子就是四川人哪!俺从小就听惯了。不过,俺那个嫂子早就不会说四川话了,现在口音和咱们这边差不多。等几年,等翠芳住得久了,学会咱们这里的话,你就知道她在说什么了。”
原来如此,她就说嘛,张翠花也没有特异功能,和钟翠芳的交流怎么会畅通无阻。
齐淑芳听不懂钟翠芳的口音,钟翠芳能听懂本地方言,本地方言近似普通话,是比较容易听懂的一种方言,所以天黑透了下工时,齐淑芳和她说话,她立刻回应道:“齐大哥跟我说,来这里能过上好日子,我就跟着来了。”
齐淑芳的问题是“你家距离这里有几千里远,怎么会想到来这里”。
齐淑芳认真而努力地听完,还是听不懂钟翠芳说的话,只好拉张翠花来翻译,张翠花哈哈大笑,如实翻译给齐淑芳听。
齐淑芳一呆:“好日子?”齐麻子就是用这个理由把钟翠芳骗来?
钟翠芳点头:“是好日子啊,割麦都不累,也不用背下山,我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下地干活备麦子了,摔过跟头,磕破额头,淌了好多血,现在都还留着疤。我看到洋灰缸里的粮食可高兴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粮食。我们家里穷,我娘都把粮食锁起来,做饭的时候数着米粒下锅,我只能喝汤,米粒都是我兄弟的。建夏对我挺好的,他在家时都是他做饭,有好吃的都先紧着我,听说我喜欢吃辣的,家里没有辣椒,他就问人要了很多红辣椒回来。”
她笑得一脸满足,特地撩开刘海,凑到齐淑芳跟前让她看自己额角的疤痕。
齐淑芳随身带着手电筒,抬手照了照,果然看到一道寸许长的疤痕,而且还是天然愈合的,没有缝针,平时被刘海覆盖,她没有注意到。
齐淑芳问道:“齐麻子一共带了三个人,那两个人你认识吗?”
不在同一个生产大队,她不知道那二人的具体情况,但她很讨厌人贩子,所以对这件事始终耿耿于怀,总想打听清楚。
提起和自己同行的两个女人,钟翠芳老实回答道:“我们一路来的,就认识了。结过婚的叫杨彩霞,今年二十五岁,她家是贵州的,离我们那儿挺远,老家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没结婚的叫姚红珠,比我大一岁,和我不是一个地儿的,也是跟齐大哥来过好日子。”
“杨彩霞结过婚有孩子了怎么愿意来这里?”没结婚又天真的姚红珠和钟翠芳怀着憧憬过来还说得过去,杨彩霞?怎么会离开丈夫儿女?
“我也不知道。”钟翠芳先是摇头,随即想到了什么,“彩霞姐说,她家穷得很,吃了上顿没下顿,她实在是不想过了,就跟齐大哥出来。像她这样的人很多呀,我们山里就有好多结过婚的女人过不下去了就到外面过好日子。要是在外面过得好了,就不回来了,要是过得不好就会回来。我到现在都没见过回来的人,所以,她们在外面一定过得很好。”
钟翠芳一脸理所当然,一点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张翠花翻译完,笑道:“俺娘家那个嫂子在老家也有孩子呢,后来到这里嫁给了俺那个哥,生了四个孩子,也没见有啥不好。”
齐淑芳竟觉得好有道理。
不,她是无言以对。
既然钟翠芳、杨彩霞和姚红珠都是心甘情愿跟齐麻子过来,并且乐在其中,加上接下来很忙,齐淑芳就不再关注这件事了。如果她们是非自愿地被齐麻子拐卖到这里,心里记挂着家乡想回去,那么自己一定会帮忙,可惜不是。
作为外人,她没权利替这三个想过好日子的女人做决定。
好不容易把麦子割完,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压顶,所有人都急了,场地上脱粒后曝晒的麦粒有一部分没干透,还有没来得及脱粒的麦子,地里割的麦子也没有全部运出去!
沈二蛋大声道:“加紧干活!留下妇女在地里装车,其他人把麦子扎成大捆背到场地!”
紧接着,又赶紧跑去场地上指挥社员把干透的麦粒装麻袋里运到粮仓,没干的麦粒先堆成一堆堆的小山包,没脱粒的麦子垒成麦垛,全部用草垫子仔仔细细地盖上,又怕草垫子不够安全,叫人把脱过粒的麦秸秆层层叠叠地铺上去。
活干到一半,雨点子就稀稀疏疏地落下来了。
齐淑芳是留在地里的妇女之一,用叉子不断地把麦子挑进车里,她今天穿着长袖碎花衬衫,担心淋雨后衣服贴身不雅观,看到贺道星在地头玩耍,立即道:“三蛋儿,你拿钥匙去我家开门,把挂在门后的雨衣和床底下的胶靴给我拿来。”
张翠花也叫道:“三蛋儿,到咱家叫你哥把咱家的蓑衣送来,再跟你大娘家的大姐说一声,把你阿爷和你大娘的也送来。”
贺道星飞奔着回家,很快就和兄姐把雨衣和蓑衣送到了。
这时,雨已经下得很紧了,衣衫半湿,齐淑芳觉得浑身不舒服,赶紧把雨衣披在身上,换上胶靴,这件雨衣是鲜艳的大红色,胶靴是蓝色,在一众斗笠蓑衣里面特别显眼,是在淮国旧买的处理商品,当时她就想着下雨天的问题了,真可谓是有先见之明。
雨越下越大,地里的麦子运到场地上,有很多都湿透了。
经过齐淑芳的观察,湿了的麦子大约有五分之一,也就是有大约百十亩地的麦子是在雨后收的,仍就垒成麦垛,盖上草垫子。
最快小说阅读 bQg8.CC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没有勉强?没有被强迫的样子?
齐淑芳仔细看了看,没有,统统没有,就是心甘情愿。
贺建夏父子把钟翠芳领回来的当天就在贺楼大队举行一场和沈要武差不多的婚礼,齐淑芳在人群外面围观了整个过程,穿着借来的衣服,贺建夏笑得憨憨傻傻,一脸喜气洋洋,明显能看出他对钟翠芳的满意。和时下许多农民一样,他们没有领结婚证,钟翠芳的户口也没有在当地落下,就这样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
虽然户口都是手写登记,但落户、出户都需要自己所在之地关于这方面的迁移证明,钟翠芳孤身一人跟齐麻子到这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带来。
沈要武和赵铁柱结婚的时候,齐淑芳就见过赵铁柱拿来的户口迁移证明,贺建党看过这份证明后才给赵铁柱落户。不,应该是男方在女方落户的一份证明,和结婚证一样的硬纸。现在国家号召男女平等,鼓励男方主动落户在女方家里。
齐淑芳以为会有人举报这起买卖人口的案件,买卖人口,不能容忍!
可是,她等了半个月,钟翠芳在婆母妯娌的介绍下认识所有亲朋好友,每天笑嘻嘻的没心没肺,也没听说齐麻子受到惩罚,反而又出远门了。
那笔钱,在她认为是买卖人口的钱,齐麻子和很多人都硬生生扭转为路费、结婚费用等。
这么一来,好像就没办法在法律上归结于买卖人口。
紧接着,齐淑芳又听说詹仁喜三十岁的堂兄詹仁怀现在出工特别勤快,天天拾柴禾、打猪草交给生产队挣工分,还到处借钱,想早点凑齐一百块,托齐麻子给他带个和钟翠芳一样俊的女人回来当老婆。
齐麻子一口就答应了,这次出门就是因为他受到不少人的委托,农村里娶不上媳妇的光棍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詹仁怀也是贺建国的同学,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没有考上初中。
农村孩童上学的年龄参差不齐,一般都是十岁开始入学,也有早一两岁的,同一年级的学生年纪甚至相差一两岁或者三四岁,兄弟姐妹好几个一起上学的情况时常发生,所以詹仁怀的年纪比詹仁喜和贺建国都大一点。
詹仁怀曾经娶过一个老婆,八年前流产大出血,送了命,后来就一直没娶上老婆。
他的脾气特别暴躁,老婆是被他打得流产致死。
对,就是家暴!
家暴,在农村很常见,有时候齐淑芳出工、进山路过别人家门口,就会偶遇有些男人打老婆的情景,巴掌拳头齐上阵,有别人在跟前会拉架,如果没有别人,女人只能挨打。
社会刚刚开始发展,国家的法律并不健全,加上偏远地区依然残存着封建时代的一些陋习,许多人不懂法律,认为两口子过日子总有上下嘴皮子打架的时候,是床头打架床尾和,不认为丈夫打老婆是犯罪,岳家索赔二十块钱后,詹仁怀就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所以,虽然詹仁怀的家庭条件不算最差,也能吃得饱饭,但十里八乡的女孩子知道这件事后,宁可嫁个性情温厚的穷人,也不愿意嫁给他,而且他年纪都有三十了。
齐淑芳觉得詹仁喜家暴很恶心,准备买女人的行为也很恶心,可是许多人都习以为常。
她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评价这种现象。
很快,齐淑芳就没有时间想这些事了。
六月份是麦收时节,必须趁着晴天把地里的麦子全部收割、脱粒,每天四五点钟就得起来出工,关乎下一季的口粮,谁都不敢偷懒,割麦的割麦、装车的装车、脱粒的脱粒、摊晒的摊晒,如果看到天阴了还得立即抢收,以免正在收割和已经收割的麦子淋到雨水。
于是,整个贺楼大队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都是七八岁的孩子在家做饭,学生们也都放了农忙假,回家帮忙干活。
不知不觉,自己来到这里已经四个月了,好快啊!可是,只和贺建国相处半个月。
贺建国已经走很长时间了,可是到现在还没有信件寄回来,齐淑芳忧心忡忡,到了地里就挥舞着镰刀,弯腰割麦。
现在骄阳似火,热得人嗓子冒烟。
割得累了,她扶着腰站起身,活动活动麻木的腿脚,就着随身的军绿色水壶喝两口水,见张翠花大汗淋漓,又没带水,就把水壶地给她,等她喝水的时候,看到拾麦穗的女孩子和背着粪箕子追逐着平板车的男孩子,牛马骡驴拉车奔跑的时候,粪便拉在路上,忙碌的车夫来不及收拾,男孩子们就争着抢着跑上前,最先跑到跟前的那个利索地把粪便铲到粪箕子里。
人人都忙得热火朝天,齐淑芳不好意思久站,觉得腰没那么酸了,收好水壶继续割麦,眼角的余光无意中瞥见隔壁地里忙碌的人群中有钟翠芳,忍不住多看几眼。
钟翠芳也戴着斗笠,但脸蛋晒得通红,半个多月而已,皮肤已经黑了一个度。
“淑芳,你瞅建夏的媳妇干啥呢?我看她跟建夏过日子挺好的,建夏可疼她了,要是摊上詹仁怀那样的人才倒霉。”张翠花和齐淑芳分在同一块地里,喝完水解了渴,齐头并进地割麦,看到齐淑芳的动作,忍不住开口询问。
“没看啥,我就是觉得翠芳挺适应咱们这里的。”嫁给詹仁怀肯定倒霉,时间不会轻易磨灭掉詹仁怀暴躁的性格。
张翠花一笑:“有啥不能适应,俺昨天听她说,他们家那边山多,都是山地,种的是梯田,在山顶上,农忙的时候可累了,割的麦子都得一捆一捆地往下背,背完为止,要是摊上下雨天,可累可累了。四川那边雨水比咱们这里多,雾气沉沉的,庄稼经常绝收。咱们这里割好的麦子虽然也得背出地,但那是下雨的时候平板车不能进地,在地头等着,大晴天就不用了,直接进地装车,也能进地直接装车,比他们那里强多了。”
“二嫂,翠芳说话你能听懂?不然咋知道那么多。”钟翠芳一口地道的四川方言,她听得很吃力,偶尔遇到钟翠芳也都是鸡同鸭讲,只能指手画脚地打手势。
“能听懂,咋听不懂呢?”
齐淑芳困惑地道:“我就听不懂,都不好意思和翠芳说话。”原本她还想问问钟翠芳来这里的原因,结果因为无法交流而作罢。
张翠花满脸得意,“俺娘家近房里有个嫂子就是四川人哪!俺从小就听惯了。不过,俺那个嫂子早就不会说四川话了,现在口音和咱们这边差不多。等几年,等翠芳住得久了,学会咱们这里的话,你就知道她在说什么了。”
原来如此,她就说嘛,张翠花也没有特异功能,和钟翠芳的交流怎么会畅通无阻。
齐淑芳听不懂钟翠芳的口音,钟翠芳能听懂本地方言,本地方言近似普通话,是比较容易听懂的一种方言,所以天黑透了下工时,齐淑芳和她说话,她立刻回应道:“齐大哥跟我说,来这里能过上好日子,我就跟着来了。”
齐淑芳的问题是“你家距离这里有几千里远,怎么会想到来这里”。
齐淑芳认真而努力地听完,还是听不懂钟翠芳说的话,只好拉张翠花来翻译,张翠花哈哈大笑,如实翻译给齐淑芳听。
齐淑芳一呆:“好日子?”齐麻子就是用这个理由把钟翠芳骗来?
钟翠芳点头:“是好日子啊,割麦都不累,也不用背下山,我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下地干活备麦子了,摔过跟头,磕破额头,淌了好多血,现在都还留着疤。我看到洋灰缸里的粮食可高兴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粮食。我们家里穷,我娘都把粮食锁起来,做饭的时候数着米粒下锅,我只能喝汤,米粒都是我兄弟的。建夏对我挺好的,他在家时都是他做饭,有好吃的都先紧着我,听说我喜欢吃辣的,家里没有辣椒,他就问人要了很多红辣椒回来。”
她笑得一脸满足,特地撩开刘海,凑到齐淑芳跟前让她看自己额角的疤痕。
齐淑芳随身带着手电筒,抬手照了照,果然看到一道寸许长的疤痕,而且还是天然愈合的,没有缝针,平时被刘海覆盖,她没有注意到。
齐淑芳问道:“齐麻子一共带了三个人,那两个人你认识吗?”
不在同一个生产大队,她不知道那二人的具体情况,但她很讨厌人贩子,所以对这件事始终耿耿于怀,总想打听清楚。
提起和自己同行的两个女人,钟翠芳老实回答道:“我们一路来的,就认识了。结过婚的叫杨彩霞,今年二十五岁,她家是贵州的,离我们那儿挺远,老家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没结婚的叫姚红珠,比我大一岁,和我不是一个地儿的,也是跟齐大哥来过好日子。”
“杨彩霞结过婚有孩子了怎么愿意来这里?”没结婚又天真的姚红珠和钟翠芳怀着憧憬过来还说得过去,杨彩霞?怎么会离开丈夫儿女?
“我也不知道。”钟翠芳先是摇头,随即想到了什么,“彩霞姐说,她家穷得很,吃了上顿没下顿,她实在是不想过了,就跟齐大哥出来。像她这样的人很多呀,我们山里就有好多结过婚的女人过不下去了就到外面过好日子。要是在外面过得好了,就不回来了,要是过得不好就会回来。我到现在都没见过回来的人,所以,她们在外面一定过得很好。”
钟翠芳一脸理所当然,一点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张翠花翻译完,笑道:“俺娘家那个嫂子在老家也有孩子呢,后来到这里嫁给了俺那个哥,生了四个孩子,也没见有啥不好。”
齐淑芳竟觉得好有道理。
不,她是无言以对。
既然钟翠芳、杨彩霞和姚红珠都是心甘情愿跟齐麻子过来,并且乐在其中,加上接下来很忙,齐淑芳就不再关注这件事了。如果她们是非自愿地被齐麻子拐卖到这里,心里记挂着家乡想回去,那么自己一定会帮忙,可惜不是。
作为外人,她没权利替这三个想过好日子的女人做决定。
好不容易把麦子割完,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压顶,所有人都急了,场地上脱粒后曝晒的麦粒有一部分没干透,还有没来得及脱粒的麦子,地里割的麦子也没有全部运出去!
沈二蛋大声道:“加紧干活!留下妇女在地里装车,其他人把麦子扎成大捆背到场地!”
紧接着,又赶紧跑去场地上指挥社员把干透的麦粒装麻袋里运到粮仓,没干的麦粒先堆成一堆堆的小山包,没脱粒的麦子垒成麦垛,全部用草垫子仔仔细细地盖上,又怕草垫子不够安全,叫人把脱过粒的麦秸秆层层叠叠地铺上去。
活干到一半,雨点子就稀稀疏疏地落下来了。
齐淑芳是留在地里的妇女之一,用叉子不断地把麦子挑进车里,她今天穿着长袖碎花衬衫,担心淋雨后衣服贴身不雅观,看到贺道星在地头玩耍,立即道:“三蛋儿,你拿钥匙去我家开门,把挂在门后的雨衣和床底下的胶靴给我拿来。”
张翠花也叫道:“三蛋儿,到咱家叫你哥把咱家的蓑衣送来,再跟你大娘家的大姐说一声,把你阿爷和你大娘的也送来。”
贺道星飞奔着回家,很快就和兄姐把雨衣和蓑衣送到了。
这时,雨已经下得很紧了,衣衫半湿,齐淑芳觉得浑身不舒服,赶紧把雨衣披在身上,换上胶靴,这件雨衣是鲜艳的大红色,胶靴是蓝色,在一众斗笠蓑衣里面特别显眼,是在淮国旧买的处理商品,当时她就想着下雨天的问题了,真可谓是有先见之明。
雨越下越大,地里的麦子运到场地上,有很多都湿透了。
经过齐淑芳的观察,湿了的麦子大约有五分之一,也就是有大约百十亩地的麦子是在雨后收的,仍就垒成麦垛,盖上草垫子。
最快小说阅读 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