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肚子、手脚、屁股、脑袋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求书,找书,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欢迎大家收看《百家讲坛》。”
苏钺站在《百家讲坛》的讲台上侃侃而言,下面的观众席只有寥寥数人,除了慕橙光、姬慕森、韦昌明之外,还有《百家讲坛》节目的几个主创和闻讯而来的主持人魏晚晴。
在姬慕森提了让苏钺做个模板的建议之后,苏钺抵不住几人的请求,也想向这些人演示一番自己心目中的《百家讲坛》是个什么样的模样,就答应了下来。原本想着在小会议室说一段就算了,却被慕橙光劝到了节目的演播厅。除了观众没有几个,演播厅里一切的灯光音响都是按照节目录制的要求一并就绪,甚至连现场的摄像机都是打开的。按照慕橙光的说法,策划人现场演示,是对这个节目将来制作的重要范本和资料,必须完整保存,至于苏钺到底能不能讲三国,那就不在慕橙光的考虑之内了。而姬慕森和韦昌明,作为将要登上《百家讲坛》节目的两个嘉宾讲师,苏钺现在的表现也是两人将来参加录制的重要参考,至于苏钺到底讲什么东西,两人其实也并不太关注,只要苏钺能把刚才在小会议室提到的“提纲挈领”的东西讲明白,就是最大的收获了。
“中国的历史,在经历了秦汉两朝的统一政权之后,又迎来了一次群雄割据的乱世。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苏钺无法准确回忆起另一个世界的易教授是如何开始讲述三国历史的,但大体的思路倒是还记得,就以此为纲,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赶鸭子上架一样开始了这次不公开的公开“授课”。
“对于三国这段历史,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评价呢?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乱世出英雄,苏东坡在他的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作中提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这段不长的历史中,也涌现出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英雄人物,比如我们熟知的刘关张三兄弟、七进七出赵子龙、鞠躬尽瘁诸葛亮、雄姿英发周公瑾等等等等。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三国这段历史,也是一段用鲜血染红的历史。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所以,我们看待三国这段历史,不能仅仅从英雄人物或者英雄豪杰这样简单的角度来看待,更应该看到这段历史的变迁和这段历史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
台下的姬慕森和韦昌明连连点头,苏钺所说的,就是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
“三国这段历史到底有多长呢?狭义的定位,是从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曹魏政权开始的,到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一共六十年的时间。广义上三国历史的开端,也就是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开始,则是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的,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东汉王朝已经开始失去政权实体进入群雄割据的时代,到公元280年,是九十六年的时间。而在这短短的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大小战争不计其数。而到了三国末期,据现代学者考证,人口仅剩三千万,与东汉时期人口最高峰的六千五百万相比,不到一半。这样,大家大概就能比较准确地描绘出这段历史的某一个方面的影响了。”
苏钺不时低头看一看面前简单书写的一些资料,这还是临上台前在韦昌明的教案上抄下来的东西。
“当然,我们将三国历史,并不是想要分析这段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而是想从比较有趣味性的角度来分析这段历史的进程。为什么要把三国历史作为我们《百家讲坛》节目的开篇呢?原因就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对于这段历史其实是有很多误解的。我们现在有很多关于历史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戏剧作品,这构成了我们普通人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但不得不说的是,很多时候这些作品经过了人为的加工,成为和历史截然不同的东西,这也成为我们认知历史的障碍。我们有很多的朋友在学习历史甚至在观看某些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作品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评论:这个谁谁谁不像啊!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思维的局限性和固定性,当你接受了一部作品中关于一个人物的设定后,就很难再去接受另一部作品关于这个人物的设定了。就像刚才说的那样,这个诸葛亮不像啊、这个刘备不像啊、这个曹操不像啊等等。但是,真的诸葛亮、真的刘备、真的曹操——你见过啊?”
随着苏钺睁大眼睛貌似无辜的这句问话,现场不多的观众竟然响起了一阵巨大的笑声。姬慕森和慕橙光笑着点头鼓掌,韦昌明则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究其原因,历史距离我们毕竟是久远的事件和人物。而关于历史,我们心中普遍有三种形象,第一种,文学形象,也就是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作品中中描写的形象。这一类形象是经过加工的,与真实的形象有很大的改变和不同,是创作者为了故事勾描甚至杜撰的形象,这也是普通人心目中最深刻的形象;第二种,历史形象,或者更准确些叫史书形象。为什么要说史书形象是更准确的说法呢?因为这种形象是我们根据史书——最主要是正史——来总结的形象,但这种形象并不是历史真相,因为史书也是由人来编撰的,而编撰史书的史学家也会有不同的立场和倾向,所以我们将这种比较贴近真实但又不等同于真实的形象称之为史书形象;第三种,我们可以称其为民间形象。什么是民间形象呢?就是某个历史人物经过长久的岁月的发展之后,在民间所具有的一种形象。这种形象大部分已经脱离了人物的概念和范畴,而具有了‘神’的某些特征。比如,关羽,从北宋年间开始,统治者就开始以其为忠义化身,将他作为忠君爱国的教育典范加了各种封号,从最开始的‘忠惠公’到清朝光绪五年所加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这位三国时期的汉寿亭侯也完成了‘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升官之旅。这也让他成为民间的一个信仰,甚至成为了武财神的化身和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
台下的韦昌明重重点头,现在苏钺讲述的东西算是真正“提纲挈领”的内容,三种不同形象的存在也确实是普通人对于三国历史存在误解的原因所在。他和姬慕森轻声交流了几句,就继续听苏钺的讲述。
“单纯的这样讲似乎不太好理解,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苏钺看到了台下韦昌明和姬慕森的交流,也看到了姬慕森鼓励的目光。“比如说,三国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就是我们在最开始提到的雄姿英发的周公瑾。这个人物,在我们普通人的心目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我猜,大多数人会觉得对周瑜周公瑾的评价少不了气量狭小、心胸狭隘、小肚鸡肠这样的词。为什么呢?读过《三国演义》或者看过三国电视剧的人、甚至听过相关传说故事的人都知道这么几句话,比如,‘既生瑜何生亮’、‘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等等,或者也会对‘诸葛亮三气周公瑾’这样的故事耳熟能详。但是实际上呢,周瑜的这种形象是遭到罗贯中抹黑的。实际的情况,并不是这样。”
台下的韦昌明和姬慕森依然在点头,但几个没事儿坐在旁边听苏钺“上课”的齐鲁频道的工作人员却窃窃私语起来,就连慕橙光也有些惊讶地张开了嘴,然后赶紧低声向坐在旁边的姬慕森请教。
“周瑜在历史上是一个气量非常大的人。陈寿的《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同时代的刘备对他的评价是‘气量颇大’、蒋干对他的评价是‘雅量高致’。所以把周瑜说成是一个气量狭小的小人是冤枉的。另一方面,如果从实际的逻辑角度来出发,似乎周瑜也不应该是一个嫉妒诸葛亮才华的小人。你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赤壁之战结束之后,当时刘备才刚刚有了自己的土地,算是真正成为天下三分的鼎足势力之一,但和老牌的江东军阀军阀比起来,仍然是很弱小的存在。而按照小说里的说法,周瑜当时已经是江东六郡八十一州水陆大都督,而诸葛亮这样一个小军阀的军师真的会让周瑜嫉妒吗?再有,周瑜二十四岁便被孙策任命为建州中郎将,同一年,他和孙策一起迎娶了当时吴中有名的美女大乔和小乔,真的可以说是年少得志春风得意。而恰恰因为周瑜‘大率为得人’,做事很漂亮,加上人长得也漂亮,吴中呼之为‘周郎’。‘郎’这个称呼在这里有赞美的意思,对孙策称为‘孙郎’、周瑜称为‘周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孙帅哥’和‘周帅哥’。你想一想……”
想不下去了。苏钺引用了另一个世界易教授的这句“名言”,引发了现场又一阵哈哈大笑,只能稍微停了停。
“你想一想,一个年少成名、被人交口称赞的少年英杰,又娶了当时最为著名的美眉为妻……”
刚才的笑声还未完全平息,又被“美眉”这个词再次引爆,还有掌声传来,苏钺只好又停了一会儿。
“……这样的一个人,在苏东坡的词里面,被称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正应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人物,怎么会嫉妒一个装神弄鬼的诸葛亮呢?”
这一段说完,苏钺暂时缓了缓。台下倒是没有笑声了,但是“装神弄鬼”这个评价一出,似乎议论声又起来了。
“说诸葛亮‘装神弄鬼’,大家可能接受不了。但是近代著名文学家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刘备的评价恰恰就是‘孔明之智近乎妖,刘备之德近乎伪’。什么意思呢?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智慧的描写太过,有些像妖人了;对刘备道德的表写也过了,像是假装出来的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写,一说蜀国要打仗了,诸葛亮就开始点着名发锦囊,领兵的将军到了地头,不知道干嘛,第一件事儿就是掏出丞相给的锦囊,一看:哦,这样打。”
“哈哈……”台下不多的观众又被逗笑了。现在苏钺也放开了,边说边做出个掏兜的动作,然后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
“这就是把战争当儿戏嘛!关于诸葛亮智慧的描写,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空城计。但是实际上,让大家失望的是,空城计这件事儿……是杜撰的!”
“啊?”慕橙光忍不住发出了一声低呼。苏钺上次来泉城,和姬慕森讨论《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的时候,就问过关于空城计的问题,但当时似乎只有姬慕森教授一个人明白了。现在才知道,原来其本意是在这里。
“空城计这个故事,历史上并不存在,而是杜撰的。但是《三国演义》中之所以描写这个故事,也不是空穴来风。换句话说,这个故事并非罗贯中杜撰的,而是晋代一个叫郭冲的人,他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大概是个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大概就是一个铁杆粉丝,用杜撰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故事,帮自己的偶像进行炒作。”
“哈哈……”下面的笑声和掌声又一次打断了苏钺的话。
“铁杆粉丝夸赞自己偶像的话大多数时候不太可信,或许应该算到‘造神’这个行为中去。据东晋裴松之为陈寿的《三国志》所作的注解里面考证,当时司马懿——也就是被诸葛亮骗的敌方将领——当时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根本就没有出现在阳平战场,诸葛亮骗谁去?而且根据我们文学作品和戏曲作品中的演绎,当时诸葛亮带两个童子在城楼抚琴作歌,双方距离已经接近到城下的大军可以听到城上诸葛亮唱卡拉ok了,怎么看都是当时弓箭的攻击范围之内,司马懿怎么会连个试探都没有,拨马便走了呢?”
卡拉ok?韦昌明边听边笑着摇头,但记录的笔一刻都没放下。
“所以说,空城计这个能够充分展示诸葛亮聪明才智的故事,其实是假的。事实上,诸葛亮的主要贡献并不在军事领域,而是在政治领域,是在他对于天下大事的远见卓识和常与目光,是在他经国治民的政治才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又说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所以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杰出甚至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他的军事才华,在陈寿的《三国志》里面是没有提及的。倒是在唐朝,《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里面,倒是提到了诸葛亮的治军之法和八阵图,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八阵图现在已经佚失,究竟是不是真正可以变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最起码在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里面,那个一个被发跣足、脚踏七星,‘多智近乎妖’的神棍一样的军事天才不应该是诸葛亮的真实形象。”
“这样啊!”下面的观众席离着讲台很近,苏钺听到下面有一个声音传了过来。
“这么一来,通过周瑜和诸葛亮的这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不管是文学形象还是民间形象,都是和历史形象或者说史书形象有一定差别的,而和历史的真相可能更是大相径庭。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要批判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坚定历史形象或者史书形象呢?也不尽然!”
苏钺说这段话的时候,看到下面的十几个人都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子。刚才苏钺讲的东西有些超出普通人一贯以来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定义,想必心中也会有相似的疑惑。
“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不同形象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并不是简简单单一概而论的事情。我们刚才讲了三种形象,可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也会得出三种不同的意见。从古人的角度看历史,得出的叫历史意见;从今人或者后人的角度看历史,得出的叫做时代意见;从个人的角度看历史,得出的叫个人意见。什么意思呢?从古人的角度看历史,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政治兴亡,必需知道在这种制度、这种政治体制实施时期各个群体、各种阶层的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利弊得失的凭据。这些意见,就是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而从后人的角度看历史,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只有在当时成为时代意见的,才能在后世成为历史意见。而个人意见,则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历史中发掘能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精髓。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乃至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的逸闻传说中,汲取可以借鉴、可以学习的精华所在。就像是空城计的故事,作为不欺售欺的典型,曾有人评价说,只有小心谨慎的人才不敢做大胆的事,也只有小心谨慎的人,才敢做大胆的事。而在空城计这个故事流传的千百年间,很多人也都学习过故事中诸葛亮的做法,甚至在现代的商战中也有人借鉴过这种冒险的行为。事实上,有传言说,清兵入关前,曾经将《三国演义》译成满文,作为对抗明军的兵法。这个,就算是对于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的个人观点的解读吧。”
苏钺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不是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作者钱穆先生诞生于一战之前,但这本书却作成于另一个世界的二战之后,他也忘了在上台前仔细查阅一下历史,只好含含糊糊把“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这两个概念模模糊糊抛了出来。不过看到姬慕森教授在听到这两个概念,也亮着双眼抢过韦昌明手中的笔记本亲自记录的场面时,苏钺也多少猜到了这本巨著估计是不存在了,心中倒有些微微的遗憾。
收拢了心神,苏钺觉得还是加一些自己的想法。
“绝大多数时候,对于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标准,都是随着史书的编撰者的倾向而变化的。我们常说,‘成王败寇’,或者‘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等等。也就是说,对于史书中的描述和评论,我们大概也要秉持着辨证的思维去分析。《三国演义》之所以抑曹兴刘,就是因为刘备占了所谓的刘汉政权的‘大义’,但实际上,我们常说,‘春秋无义战’,那么三国时期的战争是不是就是正义的呢?我看也不尽然。某些情况下,关于历史的观点就是这样:肚子决定手脚、手脚决定屁股、屁股决定脑袋。当然了,这个说法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勉强算是个人观点,算不得时代观点,更称不上历史观点。”
这次倒是没有哄然大笑,只有明白过来的姬慕森和韦昌明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正所谓‘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百家讲坛》将会引领大家进入这段英雄辈出风云跌宕的历史,笑谈三国兴废、闲话历史风云!”
苏钺笑着说了结束语,姬慕森带头鼓起了掌。
“苏先生,我觉得您比我更适合讲这一段历史!”韦昌明郑重道。
“不行不行!”苏钺赶紧摆手,“这一段算是我在有限的知识中费尽心思弄出来的,再让我讲,恐怕也就没得讲了。以后的节目,还得靠韦教授撑着。”
“不过小苏讲得确实好啊!”姬慕森道,“史料详实、内容风趣,而且真真正正可以抓住观众的心!最起码,像韦教授这样的内行不也被你给套进去了吗?”
“相互借鉴。相互借鉴。”苏钺笑着道,“这其实就是我心中的的这档节目的样子,灌输知识的时候不能忽略方式方法,只有让人觉得枯燥的知识有意思,才会让观众有观看的欲望。”
“我明白!”韦昌明点头道,“苏先生,您的意思我清楚,讲课的方法我也记住了,我想,我可以讲出让观众满意的课来。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
“您说。”苏钺道。
“今天您讲的这些东西,恐怕我待会儿很可能要借用,您看……”
“这个没问题!”苏钺赶紧道,“我就是想什么说什么,您要是能把我不成熟的观点讲给观众听,我求之不得!”
果然是老实人,口头引用都要征得“原创者”的同意。
求书,找书,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欢迎大家收看《百家讲坛》。”
苏钺站在《百家讲坛》的讲台上侃侃而言,下面的观众席只有寥寥数人,除了慕橙光、姬慕森、韦昌明之外,还有《百家讲坛》节目的几个主创和闻讯而来的主持人魏晚晴。
在姬慕森提了让苏钺做个模板的建议之后,苏钺抵不住几人的请求,也想向这些人演示一番自己心目中的《百家讲坛》是个什么样的模样,就答应了下来。原本想着在小会议室说一段就算了,却被慕橙光劝到了节目的演播厅。除了观众没有几个,演播厅里一切的灯光音响都是按照节目录制的要求一并就绪,甚至连现场的摄像机都是打开的。按照慕橙光的说法,策划人现场演示,是对这个节目将来制作的重要范本和资料,必须完整保存,至于苏钺到底能不能讲三国,那就不在慕橙光的考虑之内了。而姬慕森和韦昌明,作为将要登上《百家讲坛》节目的两个嘉宾讲师,苏钺现在的表现也是两人将来参加录制的重要参考,至于苏钺到底讲什么东西,两人其实也并不太关注,只要苏钺能把刚才在小会议室提到的“提纲挈领”的东西讲明白,就是最大的收获了。
“中国的历史,在经历了秦汉两朝的统一政权之后,又迎来了一次群雄割据的乱世。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苏钺无法准确回忆起另一个世界的易教授是如何开始讲述三国历史的,但大体的思路倒是还记得,就以此为纲,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赶鸭子上架一样开始了这次不公开的公开“授课”。
“对于三国这段历史,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评价呢?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乱世出英雄,苏东坡在他的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作中提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这段不长的历史中,也涌现出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英雄人物,比如我们熟知的刘关张三兄弟、七进七出赵子龙、鞠躬尽瘁诸葛亮、雄姿英发周公瑾等等等等。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三国这段历史,也是一段用鲜血染红的历史。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所以,我们看待三国这段历史,不能仅仅从英雄人物或者英雄豪杰这样简单的角度来看待,更应该看到这段历史的变迁和这段历史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
台下的姬慕森和韦昌明连连点头,苏钺所说的,就是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
“三国这段历史到底有多长呢?狭义的定位,是从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曹魏政权开始的,到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一共六十年的时间。广义上三国历史的开端,也就是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开始,则是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的,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东汉王朝已经开始失去政权实体进入群雄割据的时代,到公元280年,是九十六年的时间。而在这短短的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大小战争不计其数。而到了三国末期,据现代学者考证,人口仅剩三千万,与东汉时期人口最高峰的六千五百万相比,不到一半。这样,大家大概就能比较准确地描绘出这段历史的某一个方面的影响了。”
苏钺不时低头看一看面前简单书写的一些资料,这还是临上台前在韦昌明的教案上抄下来的东西。
“当然,我们将三国历史,并不是想要分析这段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而是想从比较有趣味性的角度来分析这段历史的进程。为什么要把三国历史作为我们《百家讲坛》节目的开篇呢?原因就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对于这段历史其实是有很多误解的。我们现在有很多关于历史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戏剧作品,这构成了我们普通人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但不得不说的是,很多时候这些作品经过了人为的加工,成为和历史截然不同的东西,这也成为我们认知历史的障碍。我们有很多的朋友在学习历史甚至在观看某些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作品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评论:这个谁谁谁不像啊!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思维的局限性和固定性,当你接受了一部作品中关于一个人物的设定后,就很难再去接受另一部作品关于这个人物的设定了。就像刚才说的那样,这个诸葛亮不像啊、这个刘备不像啊、这个曹操不像啊等等。但是,真的诸葛亮、真的刘备、真的曹操——你见过啊?”
随着苏钺睁大眼睛貌似无辜的这句问话,现场不多的观众竟然响起了一阵巨大的笑声。姬慕森和慕橙光笑着点头鼓掌,韦昌明则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究其原因,历史距离我们毕竟是久远的事件和人物。而关于历史,我们心中普遍有三种形象,第一种,文学形象,也就是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作品中中描写的形象。这一类形象是经过加工的,与真实的形象有很大的改变和不同,是创作者为了故事勾描甚至杜撰的形象,这也是普通人心目中最深刻的形象;第二种,历史形象,或者更准确些叫史书形象。为什么要说史书形象是更准确的说法呢?因为这种形象是我们根据史书——最主要是正史——来总结的形象,但这种形象并不是历史真相,因为史书也是由人来编撰的,而编撰史书的史学家也会有不同的立场和倾向,所以我们将这种比较贴近真实但又不等同于真实的形象称之为史书形象;第三种,我们可以称其为民间形象。什么是民间形象呢?就是某个历史人物经过长久的岁月的发展之后,在民间所具有的一种形象。这种形象大部分已经脱离了人物的概念和范畴,而具有了‘神’的某些特征。比如,关羽,从北宋年间开始,统治者就开始以其为忠义化身,将他作为忠君爱国的教育典范加了各种封号,从最开始的‘忠惠公’到清朝光绪五年所加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这位三国时期的汉寿亭侯也完成了‘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升官之旅。这也让他成为民间的一个信仰,甚至成为了武财神的化身和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
台下的韦昌明重重点头,现在苏钺讲述的东西算是真正“提纲挈领”的内容,三种不同形象的存在也确实是普通人对于三国历史存在误解的原因所在。他和姬慕森轻声交流了几句,就继续听苏钺的讲述。
“单纯的这样讲似乎不太好理解,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苏钺看到了台下韦昌明和姬慕森的交流,也看到了姬慕森鼓励的目光。“比如说,三国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就是我们在最开始提到的雄姿英发的周公瑾。这个人物,在我们普通人的心目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我猜,大多数人会觉得对周瑜周公瑾的评价少不了气量狭小、心胸狭隘、小肚鸡肠这样的词。为什么呢?读过《三国演义》或者看过三国电视剧的人、甚至听过相关传说故事的人都知道这么几句话,比如,‘既生瑜何生亮’、‘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等等,或者也会对‘诸葛亮三气周公瑾’这样的故事耳熟能详。但是实际上呢,周瑜的这种形象是遭到罗贯中抹黑的。实际的情况,并不是这样。”
台下的韦昌明和姬慕森依然在点头,但几个没事儿坐在旁边听苏钺“上课”的齐鲁频道的工作人员却窃窃私语起来,就连慕橙光也有些惊讶地张开了嘴,然后赶紧低声向坐在旁边的姬慕森请教。
“周瑜在历史上是一个气量非常大的人。陈寿的《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同时代的刘备对他的评价是‘气量颇大’、蒋干对他的评价是‘雅量高致’。所以把周瑜说成是一个气量狭小的小人是冤枉的。另一方面,如果从实际的逻辑角度来出发,似乎周瑜也不应该是一个嫉妒诸葛亮才华的小人。你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赤壁之战结束之后,当时刘备才刚刚有了自己的土地,算是真正成为天下三分的鼎足势力之一,但和老牌的江东军阀军阀比起来,仍然是很弱小的存在。而按照小说里的说法,周瑜当时已经是江东六郡八十一州水陆大都督,而诸葛亮这样一个小军阀的军师真的会让周瑜嫉妒吗?再有,周瑜二十四岁便被孙策任命为建州中郎将,同一年,他和孙策一起迎娶了当时吴中有名的美女大乔和小乔,真的可以说是年少得志春风得意。而恰恰因为周瑜‘大率为得人’,做事很漂亮,加上人长得也漂亮,吴中呼之为‘周郎’。‘郎’这个称呼在这里有赞美的意思,对孙策称为‘孙郎’、周瑜称为‘周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孙帅哥’和‘周帅哥’。你想一想……”
想不下去了。苏钺引用了另一个世界易教授的这句“名言”,引发了现场又一阵哈哈大笑,只能稍微停了停。
“你想一想,一个年少成名、被人交口称赞的少年英杰,又娶了当时最为著名的美眉为妻……”
刚才的笑声还未完全平息,又被“美眉”这个词再次引爆,还有掌声传来,苏钺只好又停了一会儿。
“……这样的一个人,在苏东坡的词里面,被称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正应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人物,怎么会嫉妒一个装神弄鬼的诸葛亮呢?”
这一段说完,苏钺暂时缓了缓。台下倒是没有笑声了,但是“装神弄鬼”这个评价一出,似乎议论声又起来了。
“说诸葛亮‘装神弄鬼’,大家可能接受不了。但是近代著名文学家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刘备的评价恰恰就是‘孔明之智近乎妖,刘备之德近乎伪’。什么意思呢?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智慧的描写太过,有些像妖人了;对刘备道德的表写也过了,像是假装出来的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写,一说蜀国要打仗了,诸葛亮就开始点着名发锦囊,领兵的将军到了地头,不知道干嘛,第一件事儿就是掏出丞相给的锦囊,一看:哦,这样打。”
“哈哈……”台下不多的观众又被逗笑了。现在苏钺也放开了,边说边做出个掏兜的动作,然后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
“这就是把战争当儿戏嘛!关于诸葛亮智慧的描写,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空城计。但是实际上,让大家失望的是,空城计这件事儿……是杜撰的!”
“啊?”慕橙光忍不住发出了一声低呼。苏钺上次来泉城,和姬慕森讨论《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的时候,就问过关于空城计的问题,但当时似乎只有姬慕森教授一个人明白了。现在才知道,原来其本意是在这里。
“空城计这个故事,历史上并不存在,而是杜撰的。但是《三国演义》中之所以描写这个故事,也不是空穴来风。换句话说,这个故事并非罗贯中杜撰的,而是晋代一个叫郭冲的人,他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大概是个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大概就是一个铁杆粉丝,用杜撰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故事,帮自己的偶像进行炒作。”
“哈哈……”下面的笑声和掌声又一次打断了苏钺的话。
“铁杆粉丝夸赞自己偶像的话大多数时候不太可信,或许应该算到‘造神’这个行为中去。据东晋裴松之为陈寿的《三国志》所作的注解里面考证,当时司马懿——也就是被诸葛亮骗的敌方将领——当时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根本就没有出现在阳平战场,诸葛亮骗谁去?而且根据我们文学作品和戏曲作品中的演绎,当时诸葛亮带两个童子在城楼抚琴作歌,双方距离已经接近到城下的大军可以听到城上诸葛亮唱卡拉ok了,怎么看都是当时弓箭的攻击范围之内,司马懿怎么会连个试探都没有,拨马便走了呢?”
卡拉ok?韦昌明边听边笑着摇头,但记录的笔一刻都没放下。
“所以说,空城计这个能够充分展示诸葛亮聪明才智的故事,其实是假的。事实上,诸葛亮的主要贡献并不在军事领域,而是在政治领域,是在他对于天下大事的远见卓识和常与目光,是在他经国治民的政治才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又说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所以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杰出甚至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他的军事才华,在陈寿的《三国志》里面是没有提及的。倒是在唐朝,《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里面,倒是提到了诸葛亮的治军之法和八阵图,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八阵图现在已经佚失,究竟是不是真正可以变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最起码在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里面,那个一个被发跣足、脚踏七星,‘多智近乎妖’的神棍一样的军事天才不应该是诸葛亮的真实形象。”
“这样啊!”下面的观众席离着讲台很近,苏钺听到下面有一个声音传了过来。
“这么一来,通过周瑜和诸葛亮的这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不管是文学形象还是民间形象,都是和历史形象或者说史书形象有一定差别的,而和历史的真相可能更是大相径庭。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要批判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坚定历史形象或者史书形象呢?也不尽然!”
苏钺说这段话的时候,看到下面的十几个人都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子。刚才苏钺讲的东西有些超出普通人一贯以来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定义,想必心中也会有相似的疑惑。
“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不同形象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并不是简简单单一概而论的事情。我们刚才讲了三种形象,可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也会得出三种不同的意见。从古人的角度看历史,得出的叫历史意见;从今人或者后人的角度看历史,得出的叫做时代意见;从个人的角度看历史,得出的叫个人意见。什么意思呢?从古人的角度看历史,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政治兴亡,必需知道在这种制度、这种政治体制实施时期各个群体、各种阶层的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利弊得失的凭据。这些意见,就是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而从后人的角度看历史,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只有在当时成为时代意见的,才能在后世成为历史意见。而个人意见,则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历史中发掘能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精髓。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乃至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的逸闻传说中,汲取可以借鉴、可以学习的精华所在。就像是空城计的故事,作为不欺售欺的典型,曾有人评价说,只有小心谨慎的人才不敢做大胆的事,也只有小心谨慎的人,才敢做大胆的事。而在空城计这个故事流传的千百年间,很多人也都学习过故事中诸葛亮的做法,甚至在现代的商战中也有人借鉴过这种冒险的行为。事实上,有传言说,清兵入关前,曾经将《三国演义》译成满文,作为对抗明军的兵法。这个,就算是对于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的个人观点的解读吧。”
苏钺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不是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作者钱穆先生诞生于一战之前,但这本书却作成于另一个世界的二战之后,他也忘了在上台前仔细查阅一下历史,只好含含糊糊把“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这两个概念模模糊糊抛了出来。不过看到姬慕森教授在听到这两个概念,也亮着双眼抢过韦昌明手中的笔记本亲自记录的场面时,苏钺也多少猜到了这本巨著估计是不存在了,心中倒有些微微的遗憾。
收拢了心神,苏钺觉得还是加一些自己的想法。
“绝大多数时候,对于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标准,都是随着史书的编撰者的倾向而变化的。我们常说,‘成王败寇’,或者‘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等等。也就是说,对于史书中的描述和评论,我们大概也要秉持着辨证的思维去分析。《三国演义》之所以抑曹兴刘,就是因为刘备占了所谓的刘汉政权的‘大义’,但实际上,我们常说,‘春秋无义战’,那么三国时期的战争是不是就是正义的呢?我看也不尽然。某些情况下,关于历史的观点就是这样:肚子决定手脚、手脚决定屁股、屁股决定脑袋。当然了,这个说法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勉强算是个人观点,算不得时代观点,更称不上历史观点。”
这次倒是没有哄然大笑,只有明白过来的姬慕森和韦昌明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正所谓‘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百家讲坛》将会引领大家进入这段英雄辈出风云跌宕的历史,笑谈三国兴废、闲话历史风云!”
苏钺笑着说了结束语,姬慕森带头鼓起了掌。
“苏先生,我觉得您比我更适合讲这一段历史!”韦昌明郑重道。
“不行不行!”苏钺赶紧摆手,“这一段算是我在有限的知识中费尽心思弄出来的,再让我讲,恐怕也就没得讲了。以后的节目,还得靠韦教授撑着。”
“不过小苏讲得确实好啊!”姬慕森道,“史料详实、内容风趣,而且真真正正可以抓住观众的心!最起码,像韦教授这样的内行不也被你给套进去了吗?”
“相互借鉴。相互借鉴。”苏钺笑着道,“这其实就是我心中的的这档节目的样子,灌输知识的时候不能忽略方式方法,只有让人觉得枯燥的知识有意思,才会让观众有观看的欲望。”
“我明白!”韦昌明点头道,“苏先生,您的意思我清楚,讲课的方法我也记住了,我想,我可以讲出让观众满意的课来。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
“您说。”苏钺道。
“今天您讲的这些东西,恐怕我待会儿很可能要借用,您看……”
“这个没问题!”苏钺赶紧道,“我就是想什么说什么,您要是能把我不成熟的观点讲给观众听,我求之不得!”
果然是老实人,口头引用都要征得“原创者”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