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共识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此话一出,刘良佐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刘良佐是谁?他手握十万兵马,如今却要向一微末小吏低头,真是奇耻大辱啊!
“声音太小,我没听清!”阎应元摇摇头,戏耍道。
刘良佐听后,两眼圆瞪,往外喷着愤怒的火焰,嘴里急促地喘着粗气,心道反正已经说过一回了,他索性也不在乎了,仰头高声道:“我刘良佐求你将头颅归还于我!”
“哈哈......”江阴城头的士兵见得刘良佐低头,毫无顾忌嘲笑着他,一个个捧腹大笑,连眼泪都流出来了。
阎应元要得就是这个效果,虽然江阴乡勇凭着一腔热血杀退了刘良佐三番五次的进攻,但望着城外看不到尽头的大军,心里难免没底,如今经此一番嘲弄,想必他们面对刘良佐的大军再没有多少惧色。
阎应元也没有食言,将德勒头颅一抛,抬腿一脚抽射,德勒的头颅直直朝刘良佐而去,正中刘良佐的怀中。
“好!”
这一脚惹得城头士兵纷纷拍手叫好。
刘良佐再三确定怀中头颅乃是德勒本人后,恶狠狠瞪了眼阎应元,亦鸣金收兵。阎应元的打算他也能猜出一二,今天自己这脸算是丢大了,军队士气更是滑落低谷,攻城肯定是不成了,只能来日重整旗鼓再战。
江阴城头,陈明遇兴奋道:“阎兄此举真是大快人心!”
阎应元脸上却没有半点高兴之色,沉声道:“这两日刘良佐应该不会攻城,吩咐大家抓紧时间备战,艰难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阎应元已向江阴四方求援,但他们不是被鞑子击败,就是投降了,江阴如今已快成一座孤城。
阎应元站在城头,眺望远方,不知道朝廷的援兵什么时候,还会不会来。
就在大明各地纷纷举起抗清大旗之时,大明各地的官员又在做什么。
潞王朱常淓的投降犹如当头一棒敲在了坚持抗清的大明官员头上,他们不得不从大明宗室中重新推举一人,肩负起抗清的大旗。
浙江衢州,随着清军的步步紧逼,弘光朝廷不少大员汇聚于此,其中有礼部尚书黄道周、兵部尚书陈子壮、户部侍郎苏观生、前东阁大学士蒋德璟、浙江巡抚黄鸣俊等人。
衢州府衙,黄道周一干大臣齐聚于此,商议该迎立监国之事。
大堂内,众人心情都不佳,气氛十分压抑。杭州的消息已经传来,不仅潞王这位刚继任的监国降了,就连惠王朱常润、崇王朱慈爚、周王俱都投降建奴。
黄道周起身环视大堂,强打着精神道:“我知诸位此时心情,但是大明不能就此亡了,神器不可以久旷。为中兴恢复之计,当务之急我等必须立刻迎立一位监国,来统领大局,主持抗清大业。诸位以为哪个的藩王能担此重任?”
“桂王如何?”陈子壮思索片刻道,“论血脉亲疏,桂王乃是神宗如今唯一的嫡系子孙,名正言顺。我亦听闻当今桂王贤良,在梧州多行善事,足以托付重任。”
黄道周摇头道:“不妥!陈尚书的话虽在理,然而桂王如今身在梧州,相距甚远,这一来一回,耗时太久。大明形势危急,东虏就在眼前,我们没这个时间啊!”
其余人亦是点头附和,若是桂王身在江南,他们根本不需要有此烦恼,直接推举就是了。
浙江巡抚黄鸣俊提议道:“鲁王呢?鲁王就在临海。”
“不妥,恐难服众!”蒋德璟亦是不同意。
众人一连又说了几人,都不能令众人信服,局面一时僵住了。
这时,一直未说话的户部侍郎苏观生开口道:“下官以为正值大明危难之际,唐王再合适不过了!”
“唐王?”
黄道周等人不明白苏观生为何提议唐王,论血脉唐王朱聿键恐怕相去更远,况且唐王如今又身在何处。
“不错!”苏观生解释道,“诸位大人不要忘了,唐王的封地就在河南南阳,此地的意义如何,不用下官赘述,想必诸位大人也应该明白。”
经苏观生这么一说,黄道周骤然明白过来,眼前一亮,先前他们把目光都集中在大明宗藩血脉、贤良之上,确实未考虑到这一层关系。
南阳可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乡,汉光武帝不正是复国的典范人物,在黄道周等人看来真可谓“起南阳者即复汉家之业”。
刘秀能以南阳为起家之地,光复汉室江山,唐王朱聿键也未尝不可以,做一个明朝的“光武帝”,复兴大明。
苏观生继续侃侃而谈道:“想当初建奴入塞连克宝坻,直逼北京。唐王不顾“藩王不掌兵”的国规,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难道唐王不知如此做法会触怒当时的思宗皇帝吗?可是唐王明知如此,他还是去了,义无反顾,这足见其勇武,以及护卫大明之心。”
“说得不错!”黄道周听完后,精神为之一振,他越听越觉得苏观生说得在理。
唐王朱聿键在大明藩王中确实与众不同,在他出生后的四十三年里,除七年奉藩以外,其余岁月都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可谓多灾多难,但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没有养成骄奢淫逸的坏习性,而敢于率兵勤王,更加说明其不是一懦弱之人。
大明可经不起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弘光被俘,潞王等一众藩王投降对的大明的士气打击太大了,由唐王继任监国再好不过。
蒋德璟、黄鸣俊等人相识一眼,也觉得唐王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人选,只有陈子壮不自觉皱了皱眉,没有表态。
“可知唐王今在何处?”黄道周心中有了计较,急切道。
苏观生回道:“不瞒诸位大人,下官听闻唐王正由靖虏伯郑鸿逵护送而来,算算时间今天应该就到衢州了。”
拥立唐王继位乃是苏观生与郑鸿逵早在桐庐就商量好的,他先来衢州一步,就是为了说服黄道周等人。
“好!天意如此,那我等就拥护唐王继任监国之位。”黄道周没有想太多,大明太迫切需要一位中兴之主了。(未完待续)
此话一出,刘良佐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刘良佐是谁?他手握十万兵马,如今却要向一微末小吏低头,真是奇耻大辱啊!
“声音太小,我没听清!”阎应元摇摇头,戏耍道。
刘良佐听后,两眼圆瞪,往外喷着愤怒的火焰,嘴里急促地喘着粗气,心道反正已经说过一回了,他索性也不在乎了,仰头高声道:“我刘良佐求你将头颅归还于我!”
“哈哈......”江阴城头的士兵见得刘良佐低头,毫无顾忌嘲笑着他,一个个捧腹大笑,连眼泪都流出来了。
阎应元要得就是这个效果,虽然江阴乡勇凭着一腔热血杀退了刘良佐三番五次的进攻,但望着城外看不到尽头的大军,心里难免没底,如今经此一番嘲弄,想必他们面对刘良佐的大军再没有多少惧色。
阎应元也没有食言,将德勒头颅一抛,抬腿一脚抽射,德勒的头颅直直朝刘良佐而去,正中刘良佐的怀中。
“好!”
这一脚惹得城头士兵纷纷拍手叫好。
刘良佐再三确定怀中头颅乃是德勒本人后,恶狠狠瞪了眼阎应元,亦鸣金收兵。阎应元的打算他也能猜出一二,今天自己这脸算是丢大了,军队士气更是滑落低谷,攻城肯定是不成了,只能来日重整旗鼓再战。
江阴城头,陈明遇兴奋道:“阎兄此举真是大快人心!”
阎应元脸上却没有半点高兴之色,沉声道:“这两日刘良佐应该不会攻城,吩咐大家抓紧时间备战,艰难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阎应元已向江阴四方求援,但他们不是被鞑子击败,就是投降了,江阴如今已快成一座孤城。
阎应元站在城头,眺望远方,不知道朝廷的援兵什么时候,还会不会来。
就在大明各地纷纷举起抗清大旗之时,大明各地的官员又在做什么。
潞王朱常淓的投降犹如当头一棒敲在了坚持抗清的大明官员头上,他们不得不从大明宗室中重新推举一人,肩负起抗清的大旗。
浙江衢州,随着清军的步步紧逼,弘光朝廷不少大员汇聚于此,其中有礼部尚书黄道周、兵部尚书陈子壮、户部侍郎苏观生、前东阁大学士蒋德璟、浙江巡抚黄鸣俊等人。
衢州府衙,黄道周一干大臣齐聚于此,商议该迎立监国之事。
大堂内,众人心情都不佳,气氛十分压抑。杭州的消息已经传来,不仅潞王这位刚继任的监国降了,就连惠王朱常润、崇王朱慈爚、周王俱都投降建奴。
黄道周起身环视大堂,强打着精神道:“我知诸位此时心情,但是大明不能就此亡了,神器不可以久旷。为中兴恢复之计,当务之急我等必须立刻迎立一位监国,来统领大局,主持抗清大业。诸位以为哪个的藩王能担此重任?”
“桂王如何?”陈子壮思索片刻道,“论血脉亲疏,桂王乃是神宗如今唯一的嫡系子孙,名正言顺。我亦听闻当今桂王贤良,在梧州多行善事,足以托付重任。”
黄道周摇头道:“不妥!陈尚书的话虽在理,然而桂王如今身在梧州,相距甚远,这一来一回,耗时太久。大明形势危急,东虏就在眼前,我们没这个时间啊!”
其余人亦是点头附和,若是桂王身在江南,他们根本不需要有此烦恼,直接推举就是了。
浙江巡抚黄鸣俊提议道:“鲁王呢?鲁王就在临海。”
“不妥,恐难服众!”蒋德璟亦是不同意。
众人一连又说了几人,都不能令众人信服,局面一时僵住了。
这时,一直未说话的户部侍郎苏观生开口道:“下官以为正值大明危难之际,唐王再合适不过了!”
“唐王?”
黄道周等人不明白苏观生为何提议唐王,论血脉唐王朱聿键恐怕相去更远,况且唐王如今又身在何处。
“不错!”苏观生解释道,“诸位大人不要忘了,唐王的封地就在河南南阳,此地的意义如何,不用下官赘述,想必诸位大人也应该明白。”
经苏观生这么一说,黄道周骤然明白过来,眼前一亮,先前他们把目光都集中在大明宗藩血脉、贤良之上,确实未考虑到这一层关系。
南阳可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乡,汉光武帝不正是复国的典范人物,在黄道周等人看来真可谓“起南阳者即复汉家之业”。
刘秀能以南阳为起家之地,光复汉室江山,唐王朱聿键也未尝不可以,做一个明朝的“光武帝”,复兴大明。
苏观生继续侃侃而谈道:“想当初建奴入塞连克宝坻,直逼北京。唐王不顾“藩王不掌兵”的国规,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难道唐王不知如此做法会触怒当时的思宗皇帝吗?可是唐王明知如此,他还是去了,义无反顾,这足见其勇武,以及护卫大明之心。”
“说得不错!”黄道周听完后,精神为之一振,他越听越觉得苏观生说得在理。
唐王朱聿键在大明藩王中确实与众不同,在他出生后的四十三年里,除七年奉藩以外,其余岁月都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可谓多灾多难,但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没有养成骄奢淫逸的坏习性,而敢于率兵勤王,更加说明其不是一懦弱之人。
大明可经不起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弘光被俘,潞王等一众藩王投降对的大明的士气打击太大了,由唐王继任监国再好不过。
蒋德璟、黄鸣俊等人相识一眼,也觉得唐王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人选,只有陈子壮不自觉皱了皱眉,没有表态。
“可知唐王今在何处?”黄道周心中有了计较,急切道。
苏观生回道:“不瞒诸位大人,下官听闻唐王正由靖虏伯郑鸿逵护送而来,算算时间今天应该就到衢州了。”
拥立唐王继位乃是苏观生与郑鸿逵早在桐庐就商量好的,他先来衢州一步,就是为了说服黄道周等人。
“好!天意如此,那我等就拥护唐王继任监国之位。”黄道周没有想太多,大明太迫切需要一位中兴之主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