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第301章 父慈子孝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301章 父慈子孝
“此次下西洋,需要先灭安南,经占婆、高棉、暹罗、满剌加、苏门答腊、满者伯夷,并在当地设立旧港宣慰司。”
“结束后,舰队留驻南洋舰队三千人,而后北上勃泥、苏禄,在吕宋设立吕宋宣慰司,留驻南海舰队后北上泉州,返回江南……”
永乐元年十月二十日,当朱高煦站在沙盘前用教条指指点点的同时,他也将此次的下西洋路线给圈了出来。
跟着他将沙盘围起来的足有二十余人,朱棣、沐春、何福、瞿能、郑和、杨展等人皆为其中之一。
能让他们围起来观看的沙盘长宽皆两丈,囊括了长江以南的诸省与中南半岛,还有整个东南亚,以及更南边的南州(澳洲)。
这个沙盘是朱高煦吩咐东宫工匠根据自己所绘地图而制作,虽然没有后世那么详细,但依旧可以说是这个时代乃至过后数百年里最为详细的立体沙盘。
毕竟作为本职专业与地质地理有关的人,别的不说,手绘地图还是信手拈来的。
小的岛屿记不住,但只要能手绘大岛屿就行,至于大陆的高原、平原与丘陵也只需要弄出个大概就行。
即便如此,这份沙盘还是让众人开了眼界。
看了这沙盘之后,他们才明白了为什么朱高煦说对安南政策必须强硬。
就安南那狭长地形与突破谅山后一马平川的地形来说,一旦遭遇不利的战事,许多残寇确实可以很快钻进西边的群山之中。
这种地理压制就好像云贵高原能时刻威胁四川盆地一样,哪怕打不过你,时不时冒出来偷袭几下也足够恶心你了。
“这吕宋、南洋、中南等地的面积不比我大明小,还有这南洲……”
朱棣扫视着这沙盘,可以说只是一眼就已经将这玩意视为了自己的禁脔。
“殿下,这诸岛为何颜色不一?”
郑和询问朱高煦,并用手指向了用染料刷上绿色、深绿和红白色的沙盘。
大海是蓝色他能理解,那这些呢?
“绿色是平原,深绿是热带丛林,红白色是干旱地区。”
朱高煦拿南洲来举例子:“南洲面积广袤,但只有约二成是森林和丛林,剩余八成都较为干旱,难以支撑森林的成长。”
“除了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部分沿海,以及西南沿海地区适合开荒居住外,其余绝大部分地区都不适合开荒居祝”
“不过这块大陆以我翻阅古籍来看,它的各类矿山应该是比较多的,就是过于分散。”
朱高煦还没说完,朱棣便询问:“有金银铜矿吗?”
“有,数量比日本更多,但是更为分散,而且距离我们太过遥远。”朱高煦指着广州划向南洲南部:
“从广州沿海前往适合宜居的南洲南端,起码有两万里,并且经过满者伯夷后,起码有一万里海路没有能够补给食物淡水的集镇。”
朱高煦一句话,便让朱棣心都彻底凉了。
倒是不像他那么见钱眼开,郑和比较好奇南洲的情况:“这么大的一块土地,上面没有人与国家吗?”
“有人,基本以昆仑奴为主,整个大陆分成几个部落,操不同方言,各占一处划定边界的狩猎地区,以猎取海陆哺乳动物及采集贝壳类动物和植物为生,武器以石器为主,但数量不到百万。”
朱高煦说罢,沐春也主动开口询问了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这中南半岛上,朝廷的三宣六慰就是这些插着旌旗的地方吗?”
借着他的话,众人将目光投向了中南半岛,而整个中南半岛包括云桂等地都有颜色深红、浅红和各色旗帜插着。
“深红为国朝可以派遣流官的地方,浅红就是土司与土官自治的地方。”
朱高煦这一说,众人便知道大明在中南半岛的势力如何了,可以说占据了三分之一的中南半岛。
如果再拿下安南,那整个中南半岛就只有南边暹罗、高棉、占婆、满剌加等繁杂的小国了。
这些小国除了满剌加没有朝贡,其它都臣服在了大明的朝贡体系下,因此他们的旗帜也是红边的,只有满剌加是纯杂色。
“这么看来,整个中南只有安南、高棉和暹罗、缅甸宣慰司这几个地方有较为宽阔的平原。”
“这面积,恐怕不比成都八百里平原要校”
沐春大致对比了一下,不过朱高煦却摇头:“是要大得多,不过因为派系纷杂,加上各国除安南外无法集权管理,因此开发的地方不算很多,大部分地区都是充满瘴气的丛林,闷热潮湿,还有许多蛇虫鼠蚁。”
“想要根治这瘴气,其实就是砍伐可以开发平原的树林,烧毁丛林,让瘴气没有可以生存的地方。”
“数百年前,这闽粤湖广一带还不是被人视为充满瘴气的地方,可随着人口南下焚毁树林,开垦荒地,这湖广也就成了鱼米之乡,闽粤也鲜有人听说瘴气为何物。”
朱高煦解释了中南半岛的情况,同时为了避免众人畏惧瘴气,也同时解释了瘴气如何消除的办法。
闻言的沐春深有体会:“这瘴气确实在闷热的丛林之中才会出现,我便染上了一次,幸好治愈了。”
想起患上瘴气而无法及时得到救治,只能病死在兵营之中的兵卒们,沐春便觉得心里蒙上了一层阴霾。
西南明军征讨刀干孟的战事中,麓川死伤近十万人,明军也死伤近一万五千人。
这其中死在战场上的不过六千人,剩余九千多人都是因为水土不服和瘴气、疾病而病死的。
这还是从四川、云南、广西等地调来的兵卒,如果是直接从北方调派兵卒前往西南甚至中南作战,那恐怕因病而死的人会更多。
“没错,这瘴气必须提防,因此日后对中南作战的兵马,尽量还是以云南、广西为主。”
“就算从二地选兵,也尽量以滇南、滇西南和广西西南一带的男丁为主,他们对瘴气比其它地方的人要更具抵抗力。”
朱高煦嘴里不断蹦出新词,但好在都比较白话,不难理解。
“这安南,走陆路就只有那几条路,倒是走海路可以随便突破。”
瞿能扫视了一眼安南的情况,这也是他第一次发言。
对于历史上这个差点阵挑朱棣,结果被朱高煦侧击阵挑的猛将,朱高煦本人还是十分欣赏的。
沐春、何福、顾成、瞿能及其子侄兄弟所组成的西南将领兵团,在不考虑任何火器,且朱棣与自己不下场的情况下。
朱高煦还真难找出能将击败他们的将领,更别说中南半岛了。
就连张辅、孟瑛都能把黎利这个跳梁小丑压着打,何况洪武后期表现亮眼的沐春。
“打安南有黔国公和几位,朝廷是十分放心的。”
朱高煦开口吹嘘了一下西南诸将,然后又说道:“不过云南并不稳定,我听说云南有几个土司趁着诸位离开云南之际叛乱了?”
“是1沐春也不掩饰,直接道:“云南南部和西南的许多土司自持实力强大,唯惧我等。”
“眼下我等离开,他们便以为朝廷对付不了他们,但云南尚有王兆、王魁、沐晟、瞿郁、瞿陶等将领镇守,想来用不了几日就能平定。”
沐春如此说着,朱棣也抚了抚大胡子:“俺对你们放心,这种小事不用回禀,伱父亲是俺们兄弟的大哥,你也就是俺的家人。”
沐春实际只比朱棣小了三岁,但从辈份来说,他确实是朱棣的侄子,对此他也没有反驳。
就这几日的交谈来说,沐春已经对曾经帮过自己忙的朱高煦,以及曾经熟悉的朱棣臣服了,毕竟他也与朱允炆书信往来过。
总体来说,朱允炆的性子并不软弱,可许多事情却没有自己的主见,尤其是军事上,所以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
对于习惯了朱元璋这种有主见有思路皇帝的沐春来说,他与朱允炆确实不是很合得来,而且朱允炆也从未将他视为家人来看,这不免让他有些失望。
他之所以尽忠职守,除了因为父亲的遗命,还有就是朱元璋对群臣的那句话。
“这孩子是朕的家人,不用试任。”
仅此一句话,让沐春怎能不专心戍边?
如今这句话被朱棣以另一种形式说出,不管是不是做戏,但总归让沐春心里高兴不少。
“西南那边,各土司都愿意出兵,其中丽江的木氏愿意出兵三千,不过他们军纪还算严明,臣便没有让他们参与。”
沐春提起了木氏,这让朱高煦想起了木氏这天然的高原兵。
丽江木氏自明洪武十五年归附明朝后,便被朱元璋赐汉姓为‘木’,并封其为丽江土知府。
由于从木氏手中拿走了南边的一些土地,因此朱元璋为了补偿他们,便授予他们世袭土官知府,永固石门、镇御蕃鞑,节制丽江及北部青藏一角的权力,并准许他们在当地开采金银矿。
有了朱元璋和明代历代皇帝的准许,木氏土司也开始在当地开采银矿,同时用武力向北与昌都、三塘等地的吐蕃人争夺金矿、盐矿,用获取的金银来兴修水利,发展丽江的农牧业及手工业、商贸业。
朱元璋在事后还为纳西族开办儒学,让木氏汉化加深,到成化年间便以知诗书、好守礼义而著称,与蒙化、元江并称为云南三大土府之一。
不过与蒙化、元江土司野心勃勃不同,木氏倒是秉持小族不闹事的想法来过自己的小日子,每当大明遭遇战事,也积极向朝廷捐饷银、战马,多次派士兵帮助朝廷征战,成为全省土司之首。
努尔哈赤起兵后,木氏也急忙捐饷银一万两,上疏愿意出兵,不过当时的理塘等地番人作乱,万历就没有同意他们出兵。
萨尔浒战败后,木氏也多次向朝廷捐饷银,不过在南明日薄西山时,木氏也秉持小族不闹事的想法投降了清朝。
对于他们投降清朝,朱高煦倒是不觉得有什么,毕竟以纳西族的情况来说,如果真的顽强抗清,那很有可能会惨遭灭族。
就他们身为云南三大土司而有明二百余年不搞事的处事方法来说,木氏的家教不用多说。
这样的小族,刚好可以成为大明日后控制青藏的代理人。
“木氏我听过他们的事情,据说他们不似其它土官抗拒汉化,反倒是主动接纳儒学,族人知诗书、好守礼义。”
朱高煦开口说起木氏的情况,也变相在为朱棣介绍。
朱棣闻言便明白了朱高煦的意思,故而将目光投向了沐春身上。
沐春见状也颔首道:“木氏确实乖顺,土知府木初对朝廷调令从不抗拒,深明大义。”
“那是好事,不过他们不善在丛林打仗,还是别去了。”朱棣抚了抚须,同时对旁边的王彦开口道:
“赏丽江土知府木初锦缎五十匹,绸缎一百匹,钱五百贯,以此嘉奖其忠心。” “是……”
王彦应下,朱棣也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南洋地区。
“这次下西洋,只在南洋周转一圈?”
他询问朱高煦,朱高煦也指着海上插着的那一面面红色小旗说道:“如此一圈,便有两万余里,且海军还要参与平灭安南之战,舰队还需要再旧港、吕宋设置宣慰司与南洋、南海二卫,这一来一去恐怕要整整一年。”
“一年?”朱棣盘算了一下,差不多就是他打完兀良哈回来的时候。
“南边的事情你看着安排便是,俺关心的是这次下南洋能带回多少东西,又该带去多少东西。”
朱棣说罢,朱高煦稍微思考后便开口道:“瓷器、茶叶、生丝、红糖、布匹、绸缎都是国朝贸易物品。”
“至于南洋诸国的特产,主要以苏木、胡椒、檀香等香料,以及珍珠、珊瑚为主。”
“与他们贸易,金银等物难说,但香料却能获取不少。”
“此外,早年色目商人下西洋贸易带去了大量铜钱,也可趁此机会将铜钱收购回来。”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在旧港设立海关,在吕宋设立宣慰司的同时册封当地华侨为官,训练兵马去探寻北边的金银矿。”
“此次下西洋贸易所获应该不低于二百万贯,但长期来看,吕宋的金银矿如果能找到并开采,每年输入朝廷将不少于五十万贯。”
朱高煦说罢,朱棣也满意了起来。
吕宋、日本、西南……
这三处的官营矿课与市舶司如果都能步入正轨,那大明每年躺着什么都不干,也能从这些地方收获四百余万贯的利润。
这笔钱只要长期且稳定,那加上茶课与盐课,足够支付文臣俸禄之余,再解决营造北京的问题。
下西洋的所获,也足够解决黄河、运河、吴淞二江的疏通问题。
如此一来,剩下的军屯籽粮、田赋等五千余万石粮食即便划出一半支付军饷,却还有一半可供自己使用。
“老二果然还是像俺的……”
朱棣洋洋得意,浑然忘了他上次骂朱高煦一点也不像自己,反倒是像个抠砖缝的。
“广西的事情进行如何了?”
朱棣高兴之余询问了广西的情况,一旁的王彦也回应道:“回陛下,傅都督已经在钦州训练了三万兵马,辽东的火器也调拨南下,如今已到了福州,想来年末应该能抵达钦州。”
“嗯……”朱棣颔首,随后似乎想起了什么,突然看向沐春:“沐春,俺记得你也善用火器对吧?”
“回陛下,臣善用火器,但辽东的火器还未见过。”沐春作揖回答,他也很好奇被吹嘘得天下无敌的辽东火器是个什么模样。
“老二,你看……”
朱棣看向朱高煦,兴许是觉得他搞钱有一手,就连态度都软了不少。
“明日由儿臣带诸位前往大教场参观火器训练吧。”
朱高煦明白朱棣的意思,并趁机开口道:“辽东那边军械局一直开着工,库存还有三千火绳枪和五十门野战炮,十门攻城炮。”
“儿臣可以调这批火器南下,运给昆明,让大军先训练,等四月再运普通火绳枪万支,大号火绳枪两千支,野战炮一百门,攻城炮二十门前往云南。”
“好1朱棣抓了抓胡子,脸上笑呵呵的看向沐春、瞿能等人:“沐春,你们这次赚到了,这些东西就是俺都没有。”
“是,臣多谢陛下和殿下隆恩1沐春等人虽然还不清楚这些火绳枪、攻城炮、野战炮是什么东西,但他们能听出这些是好东西。
“好了,都退下吧,明日由太子带你们去大教场看火器去。”
朱棣下了逐客令,群臣见状,这才恋恋不舍的看了一眼沙盘,随后离开了武英殿。
朱高煦见状也准备让人抬走这沙盘,却不想朱棣质问道:“你干嘛?”
“自然是抬回东宫,您不是说南边的事情由儿臣管吗?”朱高煦心里有了不好的预感。
“南边事情归你管,但这沙盘你给俺留下。”朱棣果然暴露了本性,更是堂而皇之地继续:
“另外,你什么时候让人也给北边弄个沙盘,俺看你南边沙盘都弄得不错,北边肯定也可以。”
“反正你东宫工匠多,弄这么个东西肯定很快。”
此刻的朱棣活脱脱像一个强盗,说完了沙盘后朱高煦本以为他说完了,却不想朱棣继续道:
“还有,北征的事情俺先不争了,就定在永乐三年四月。”
“不过这火器得提前拨给大军,俺明年四月就调你麾下的肇州左右二卫,还有羽林左右二卫北上去辽东训练。”
“到时候北直隶出二卫兵马,你渤海出一卫兵马。”
“俺算了算,合计是三万六千多人,比预计的多,但也多不了多少。”
“到时候也别征调民夫了,你渤海出挽马,俺从北直隶调六万屯兵运粮,免得耽误关外百姓开垦荒地。”
朱棣讲得头头是道,不过朱高煦却越听越不对劲。
原本定好的是两万人,五万民夫,后来增长到三万人,六万民夫。
到了现在,居然是三万六千人和六万屯兵,而且渤海还得出挽马。
“爹,你这帐不对……”
朱高煦看着朱棣直皱眉头,可朱棣却大马金刀的走到一旁椅子上坐下,翘着二郎腿拿起茶杯:
“这鞑靼瓦剌虽然在内斗,可万一要驰援了兀良哈怎么办?”
“你之前不是说驱逐了兀良哈后,要在漠东设三个卫,归大宁都司管吗?”
“俺想了想,觉得你说的很对1
“三万六千人,打完之后俺就让你的肇州左右二卫,还有渤海的一卫兵马驻扎在漠东,然后你再从渤海调两卫兵马充入你的女真八卫不就行了?”
“漠东那地方好碍…”
“要是没了兀良哈,那几千里水草丰茂的地方都是朝廷放牧的地方,这放牧的地方俺想了想,还是得交给你才妥当,别人管起来,俺不放心……”
朱棣侃侃而谈,语气就好像朱高煦占了莫大的便宜,可问题朱高煦也不是傻子。
南边的事情就足够他忙活了,现在朱棣打了漠东之后还想丢给他。
是,原本这地方朱高煦是准备自己治理的,但经过朱棣这么一说,朱高煦突然发现一个不好的苗头。
这老头子的意思看上去是只管打不管治,所有的政务都得堆积到自己头上。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他现在话里话外不是瓦剌就是鞑靼,他想干嘛?
朱高煦走上前坐在朱棣一旁,舔了舔干燥的嘴唇:“您老实与我说,您是不是准备打完兀良哈就去打鞑靼?”
他敢这么说是因为他推算了一下时间,如果朱棣五月出兵十月回来,那刚好就是赋税清点过后的时间。
大明的财政朱高煦了解,到时候郑和刚好回来,朝廷账上肯定会多出二百万贯。
这二百万贯如果丢到北边,朱棣能带着几万人在北京一蹲就蹲好几年。
到时候他肯定会轻骑南下,钱一到手他绝对安分不下来。
“你这是什么话?”朱棣似乎被戳到了重点,立马就放下了二郎腿。
“百姓负担沉重,北征一次已经不容易,俺怎么可能连续两次北征?”
“您最好是这样……”朱高煦直勾勾看了一眼朱棣,随后起身看向了王彦:“让东宫的工匠来仿制两个沙盘,一个运到东宫,一个运到六军都督府。”
话音落下,他便转身对朱棣作揖:“儿臣告退。”
片刻,朱高煦转身离去,朱棣则是瞧着他的背影,脸上表情难受。
王彦凑了上来想为朱棣斟茶,可朱棣却看向他:“狗儿,你老实说,你是不是把俺的想法告诉老二了。”
“啊?”王彦愣了下,哭笑不得道:“陛下,我可是寸步不离您身边碍…”
“那他怎么知道俺想休息几个月就北征鞑靼。”朱棣狐疑的看着王彦,还暴露了自己的想法。
“这个,奴婢也不清楚。”王彦无奈为朱棣斟茶,随后退到一旁。
朱棣则是看了一眼四周,瞧着这处宫殿,心里不安道:“这地方好是好,就是总觉得俺爹随时会从哪里走出来,还是得早点营造好北京,去北京住着。”
“不过也应该没事,俺爹若是来了,俺便说是高煦不小心把允炆逼死的,俺当时还在北平不知道,不然肯定会教训他……”
他的喃喃自语,让站在角落的王彦感到后背发寒,情不自禁看了一眼四周,一晃眼便在一处窗口看到了伸出半个头的朱高煦。
“您……”
王彦还没说出来,却见朱高煦做了一个嘘的动作,只能闭上了嘴。
显然,朱高煦刚才没走远就跑回来了,刚才朱棣的话,更是被他一字不差的听到了耳内。
只是背对着窗口的朱棣还不知道,还在翘着二郎腿喝茶,时不时感叹:“老二还是太嫩了……”
(本章完)
第301章 父慈子孝
“此次下西洋,需要先灭安南,经占婆、高棉、暹罗、满剌加、苏门答腊、满者伯夷,并在当地设立旧港宣慰司。”
“结束后,舰队留驻南洋舰队三千人,而后北上勃泥、苏禄,在吕宋设立吕宋宣慰司,留驻南海舰队后北上泉州,返回江南……”
永乐元年十月二十日,当朱高煦站在沙盘前用教条指指点点的同时,他也将此次的下西洋路线给圈了出来。
跟着他将沙盘围起来的足有二十余人,朱棣、沐春、何福、瞿能、郑和、杨展等人皆为其中之一。
能让他们围起来观看的沙盘长宽皆两丈,囊括了长江以南的诸省与中南半岛,还有整个东南亚,以及更南边的南州(澳洲)。
这个沙盘是朱高煦吩咐东宫工匠根据自己所绘地图而制作,虽然没有后世那么详细,但依旧可以说是这个时代乃至过后数百年里最为详细的立体沙盘。
毕竟作为本职专业与地质地理有关的人,别的不说,手绘地图还是信手拈来的。
小的岛屿记不住,但只要能手绘大岛屿就行,至于大陆的高原、平原与丘陵也只需要弄出个大概就行。
即便如此,这份沙盘还是让众人开了眼界。
看了这沙盘之后,他们才明白了为什么朱高煦说对安南政策必须强硬。
就安南那狭长地形与突破谅山后一马平川的地形来说,一旦遭遇不利的战事,许多残寇确实可以很快钻进西边的群山之中。
这种地理压制就好像云贵高原能时刻威胁四川盆地一样,哪怕打不过你,时不时冒出来偷袭几下也足够恶心你了。
“这吕宋、南洋、中南等地的面积不比我大明小,还有这南洲……”
朱棣扫视着这沙盘,可以说只是一眼就已经将这玩意视为了自己的禁脔。
“殿下,这诸岛为何颜色不一?”
郑和询问朱高煦,并用手指向了用染料刷上绿色、深绿和红白色的沙盘。
大海是蓝色他能理解,那这些呢?
“绿色是平原,深绿是热带丛林,红白色是干旱地区。”
朱高煦拿南洲来举例子:“南洲面积广袤,但只有约二成是森林和丛林,剩余八成都较为干旱,难以支撑森林的成长。”
“除了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部分沿海,以及西南沿海地区适合开荒居住外,其余绝大部分地区都不适合开荒居祝”
“不过这块大陆以我翻阅古籍来看,它的各类矿山应该是比较多的,就是过于分散。”
朱高煦还没说完,朱棣便询问:“有金银铜矿吗?”
“有,数量比日本更多,但是更为分散,而且距离我们太过遥远。”朱高煦指着广州划向南洲南部:
“从广州沿海前往适合宜居的南洲南端,起码有两万里,并且经过满者伯夷后,起码有一万里海路没有能够补给食物淡水的集镇。”
朱高煦一句话,便让朱棣心都彻底凉了。
倒是不像他那么见钱眼开,郑和比较好奇南洲的情况:“这么大的一块土地,上面没有人与国家吗?”
“有人,基本以昆仑奴为主,整个大陆分成几个部落,操不同方言,各占一处划定边界的狩猎地区,以猎取海陆哺乳动物及采集贝壳类动物和植物为生,武器以石器为主,但数量不到百万。”
朱高煦说罢,沐春也主动开口询问了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这中南半岛上,朝廷的三宣六慰就是这些插着旌旗的地方吗?”
借着他的话,众人将目光投向了中南半岛,而整个中南半岛包括云桂等地都有颜色深红、浅红和各色旗帜插着。
“深红为国朝可以派遣流官的地方,浅红就是土司与土官自治的地方。”
朱高煦这一说,众人便知道大明在中南半岛的势力如何了,可以说占据了三分之一的中南半岛。
如果再拿下安南,那整个中南半岛就只有南边暹罗、高棉、占婆、满剌加等繁杂的小国了。
这些小国除了满剌加没有朝贡,其它都臣服在了大明的朝贡体系下,因此他们的旗帜也是红边的,只有满剌加是纯杂色。
“这么看来,整个中南只有安南、高棉和暹罗、缅甸宣慰司这几个地方有较为宽阔的平原。”
“这面积,恐怕不比成都八百里平原要校”
沐春大致对比了一下,不过朱高煦却摇头:“是要大得多,不过因为派系纷杂,加上各国除安南外无法集权管理,因此开发的地方不算很多,大部分地区都是充满瘴气的丛林,闷热潮湿,还有许多蛇虫鼠蚁。”
“想要根治这瘴气,其实就是砍伐可以开发平原的树林,烧毁丛林,让瘴气没有可以生存的地方。”
“数百年前,这闽粤湖广一带还不是被人视为充满瘴气的地方,可随着人口南下焚毁树林,开垦荒地,这湖广也就成了鱼米之乡,闽粤也鲜有人听说瘴气为何物。”
朱高煦解释了中南半岛的情况,同时为了避免众人畏惧瘴气,也同时解释了瘴气如何消除的办法。
闻言的沐春深有体会:“这瘴气确实在闷热的丛林之中才会出现,我便染上了一次,幸好治愈了。”
想起患上瘴气而无法及时得到救治,只能病死在兵营之中的兵卒们,沐春便觉得心里蒙上了一层阴霾。
西南明军征讨刀干孟的战事中,麓川死伤近十万人,明军也死伤近一万五千人。
这其中死在战场上的不过六千人,剩余九千多人都是因为水土不服和瘴气、疾病而病死的。
这还是从四川、云南、广西等地调来的兵卒,如果是直接从北方调派兵卒前往西南甚至中南作战,那恐怕因病而死的人会更多。
“没错,这瘴气必须提防,因此日后对中南作战的兵马,尽量还是以云南、广西为主。”
“就算从二地选兵,也尽量以滇南、滇西南和广西西南一带的男丁为主,他们对瘴气比其它地方的人要更具抵抗力。”
朱高煦嘴里不断蹦出新词,但好在都比较白话,不难理解。
“这安南,走陆路就只有那几条路,倒是走海路可以随便突破。”
瞿能扫视了一眼安南的情况,这也是他第一次发言。
对于历史上这个差点阵挑朱棣,结果被朱高煦侧击阵挑的猛将,朱高煦本人还是十分欣赏的。
沐春、何福、顾成、瞿能及其子侄兄弟所组成的西南将领兵团,在不考虑任何火器,且朱棣与自己不下场的情况下。
朱高煦还真难找出能将击败他们的将领,更别说中南半岛了。
就连张辅、孟瑛都能把黎利这个跳梁小丑压着打,何况洪武后期表现亮眼的沐春。
“打安南有黔国公和几位,朝廷是十分放心的。”
朱高煦开口吹嘘了一下西南诸将,然后又说道:“不过云南并不稳定,我听说云南有几个土司趁着诸位离开云南之际叛乱了?”
“是1沐春也不掩饰,直接道:“云南南部和西南的许多土司自持实力强大,唯惧我等。”
“眼下我等离开,他们便以为朝廷对付不了他们,但云南尚有王兆、王魁、沐晟、瞿郁、瞿陶等将领镇守,想来用不了几日就能平定。”
沐春如此说着,朱棣也抚了抚大胡子:“俺对你们放心,这种小事不用回禀,伱父亲是俺们兄弟的大哥,你也就是俺的家人。”
沐春实际只比朱棣小了三岁,但从辈份来说,他确实是朱棣的侄子,对此他也没有反驳。
就这几日的交谈来说,沐春已经对曾经帮过自己忙的朱高煦,以及曾经熟悉的朱棣臣服了,毕竟他也与朱允炆书信往来过。
总体来说,朱允炆的性子并不软弱,可许多事情却没有自己的主见,尤其是军事上,所以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
对于习惯了朱元璋这种有主见有思路皇帝的沐春来说,他与朱允炆确实不是很合得来,而且朱允炆也从未将他视为家人来看,这不免让他有些失望。
他之所以尽忠职守,除了因为父亲的遗命,还有就是朱元璋对群臣的那句话。
“这孩子是朕的家人,不用试任。”
仅此一句话,让沐春怎能不专心戍边?
如今这句话被朱棣以另一种形式说出,不管是不是做戏,但总归让沐春心里高兴不少。
“西南那边,各土司都愿意出兵,其中丽江的木氏愿意出兵三千,不过他们军纪还算严明,臣便没有让他们参与。”
沐春提起了木氏,这让朱高煦想起了木氏这天然的高原兵。
丽江木氏自明洪武十五年归附明朝后,便被朱元璋赐汉姓为‘木’,并封其为丽江土知府。
由于从木氏手中拿走了南边的一些土地,因此朱元璋为了补偿他们,便授予他们世袭土官知府,永固石门、镇御蕃鞑,节制丽江及北部青藏一角的权力,并准许他们在当地开采金银矿。
有了朱元璋和明代历代皇帝的准许,木氏土司也开始在当地开采银矿,同时用武力向北与昌都、三塘等地的吐蕃人争夺金矿、盐矿,用获取的金银来兴修水利,发展丽江的农牧业及手工业、商贸业。
朱元璋在事后还为纳西族开办儒学,让木氏汉化加深,到成化年间便以知诗书、好守礼义而著称,与蒙化、元江并称为云南三大土府之一。
不过与蒙化、元江土司野心勃勃不同,木氏倒是秉持小族不闹事的想法来过自己的小日子,每当大明遭遇战事,也积极向朝廷捐饷银、战马,多次派士兵帮助朝廷征战,成为全省土司之首。
努尔哈赤起兵后,木氏也急忙捐饷银一万两,上疏愿意出兵,不过当时的理塘等地番人作乱,万历就没有同意他们出兵。
萨尔浒战败后,木氏也多次向朝廷捐饷银,不过在南明日薄西山时,木氏也秉持小族不闹事的想法投降了清朝。
对于他们投降清朝,朱高煦倒是不觉得有什么,毕竟以纳西族的情况来说,如果真的顽强抗清,那很有可能会惨遭灭族。
就他们身为云南三大土司而有明二百余年不搞事的处事方法来说,木氏的家教不用多说。
这样的小族,刚好可以成为大明日后控制青藏的代理人。
“木氏我听过他们的事情,据说他们不似其它土官抗拒汉化,反倒是主动接纳儒学,族人知诗书、好守礼义。”
朱高煦开口说起木氏的情况,也变相在为朱棣介绍。
朱棣闻言便明白了朱高煦的意思,故而将目光投向了沐春身上。
沐春见状也颔首道:“木氏确实乖顺,土知府木初对朝廷调令从不抗拒,深明大义。”
“那是好事,不过他们不善在丛林打仗,还是别去了。”朱棣抚了抚须,同时对旁边的王彦开口道:
“赏丽江土知府木初锦缎五十匹,绸缎一百匹,钱五百贯,以此嘉奖其忠心。” “是……”
王彦应下,朱棣也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南洋地区。
“这次下西洋,只在南洋周转一圈?”
他询问朱高煦,朱高煦也指着海上插着的那一面面红色小旗说道:“如此一圈,便有两万余里,且海军还要参与平灭安南之战,舰队还需要再旧港、吕宋设置宣慰司与南洋、南海二卫,这一来一去恐怕要整整一年。”
“一年?”朱棣盘算了一下,差不多就是他打完兀良哈回来的时候。
“南边的事情你看着安排便是,俺关心的是这次下南洋能带回多少东西,又该带去多少东西。”
朱棣说罢,朱高煦稍微思考后便开口道:“瓷器、茶叶、生丝、红糖、布匹、绸缎都是国朝贸易物品。”
“至于南洋诸国的特产,主要以苏木、胡椒、檀香等香料,以及珍珠、珊瑚为主。”
“与他们贸易,金银等物难说,但香料却能获取不少。”
“此外,早年色目商人下西洋贸易带去了大量铜钱,也可趁此机会将铜钱收购回来。”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在旧港设立海关,在吕宋设立宣慰司的同时册封当地华侨为官,训练兵马去探寻北边的金银矿。”
“此次下西洋贸易所获应该不低于二百万贯,但长期来看,吕宋的金银矿如果能找到并开采,每年输入朝廷将不少于五十万贯。”
朱高煦说罢,朱棣也满意了起来。
吕宋、日本、西南……
这三处的官营矿课与市舶司如果都能步入正轨,那大明每年躺着什么都不干,也能从这些地方收获四百余万贯的利润。
这笔钱只要长期且稳定,那加上茶课与盐课,足够支付文臣俸禄之余,再解决营造北京的问题。
下西洋的所获,也足够解决黄河、运河、吴淞二江的疏通问题。
如此一来,剩下的军屯籽粮、田赋等五千余万石粮食即便划出一半支付军饷,却还有一半可供自己使用。
“老二果然还是像俺的……”
朱棣洋洋得意,浑然忘了他上次骂朱高煦一点也不像自己,反倒是像个抠砖缝的。
“广西的事情进行如何了?”
朱棣高兴之余询问了广西的情况,一旁的王彦也回应道:“回陛下,傅都督已经在钦州训练了三万兵马,辽东的火器也调拨南下,如今已到了福州,想来年末应该能抵达钦州。”
“嗯……”朱棣颔首,随后似乎想起了什么,突然看向沐春:“沐春,俺记得你也善用火器对吧?”
“回陛下,臣善用火器,但辽东的火器还未见过。”沐春作揖回答,他也很好奇被吹嘘得天下无敌的辽东火器是个什么模样。
“老二,你看……”
朱棣看向朱高煦,兴许是觉得他搞钱有一手,就连态度都软了不少。
“明日由儿臣带诸位前往大教场参观火器训练吧。”
朱高煦明白朱棣的意思,并趁机开口道:“辽东那边军械局一直开着工,库存还有三千火绳枪和五十门野战炮,十门攻城炮。”
“儿臣可以调这批火器南下,运给昆明,让大军先训练,等四月再运普通火绳枪万支,大号火绳枪两千支,野战炮一百门,攻城炮二十门前往云南。”
“好1朱棣抓了抓胡子,脸上笑呵呵的看向沐春、瞿能等人:“沐春,你们这次赚到了,这些东西就是俺都没有。”
“是,臣多谢陛下和殿下隆恩1沐春等人虽然还不清楚这些火绳枪、攻城炮、野战炮是什么东西,但他们能听出这些是好东西。
“好了,都退下吧,明日由太子带你们去大教场看火器去。”
朱棣下了逐客令,群臣见状,这才恋恋不舍的看了一眼沙盘,随后离开了武英殿。
朱高煦见状也准备让人抬走这沙盘,却不想朱棣质问道:“你干嘛?”
“自然是抬回东宫,您不是说南边的事情由儿臣管吗?”朱高煦心里有了不好的预感。
“南边事情归你管,但这沙盘你给俺留下。”朱棣果然暴露了本性,更是堂而皇之地继续:
“另外,你什么时候让人也给北边弄个沙盘,俺看你南边沙盘都弄得不错,北边肯定也可以。”
“反正你东宫工匠多,弄这么个东西肯定很快。”
此刻的朱棣活脱脱像一个强盗,说完了沙盘后朱高煦本以为他说完了,却不想朱棣继续道:
“还有,北征的事情俺先不争了,就定在永乐三年四月。”
“不过这火器得提前拨给大军,俺明年四月就调你麾下的肇州左右二卫,还有羽林左右二卫北上去辽东训练。”
“到时候北直隶出二卫兵马,你渤海出一卫兵马。”
“俺算了算,合计是三万六千多人,比预计的多,但也多不了多少。”
“到时候也别征调民夫了,你渤海出挽马,俺从北直隶调六万屯兵运粮,免得耽误关外百姓开垦荒地。”
朱棣讲得头头是道,不过朱高煦却越听越不对劲。
原本定好的是两万人,五万民夫,后来增长到三万人,六万民夫。
到了现在,居然是三万六千人和六万屯兵,而且渤海还得出挽马。
“爹,你这帐不对……”
朱高煦看着朱棣直皱眉头,可朱棣却大马金刀的走到一旁椅子上坐下,翘着二郎腿拿起茶杯:
“这鞑靼瓦剌虽然在内斗,可万一要驰援了兀良哈怎么办?”
“你之前不是说驱逐了兀良哈后,要在漠东设三个卫,归大宁都司管吗?”
“俺想了想,觉得你说的很对1
“三万六千人,打完之后俺就让你的肇州左右二卫,还有渤海的一卫兵马驻扎在漠东,然后你再从渤海调两卫兵马充入你的女真八卫不就行了?”
“漠东那地方好碍…”
“要是没了兀良哈,那几千里水草丰茂的地方都是朝廷放牧的地方,这放牧的地方俺想了想,还是得交给你才妥当,别人管起来,俺不放心……”
朱棣侃侃而谈,语气就好像朱高煦占了莫大的便宜,可问题朱高煦也不是傻子。
南边的事情就足够他忙活了,现在朱棣打了漠东之后还想丢给他。
是,原本这地方朱高煦是准备自己治理的,但经过朱棣这么一说,朱高煦突然发现一个不好的苗头。
这老头子的意思看上去是只管打不管治,所有的政务都得堆积到自己头上。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他现在话里话外不是瓦剌就是鞑靼,他想干嘛?
朱高煦走上前坐在朱棣一旁,舔了舔干燥的嘴唇:“您老实与我说,您是不是准备打完兀良哈就去打鞑靼?”
他敢这么说是因为他推算了一下时间,如果朱棣五月出兵十月回来,那刚好就是赋税清点过后的时间。
大明的财政朱高煦了解,到时候郑和刚好回来,朝廷账上肯定会多出二百万贯。
这二百万贯如果丢到北边,朱棣能带着几万人在北京一蹲就蹲好几年。
到时候他肯定会轻骑南下,钱一到手他绝对安分不下来。
“你这是什么话?”朱棣似乎被戳到了重点,立马就放下了二郎腿。
“百姓负担沉重,北征一次已经不容易,俺怎么可能连续两次北征?”
“您最好是这样……”朱高煦直勾勾看了一眼朱棣,随后起身看向了王彦:“让东宫的工匠来仿制两个沙盘,一个运到东宫,一个运到六军都督府。”
话音落下,他便转身对朱棣作揖:“儿臣告退。”
片刻,朱高煦转身离去,朱棣则是瞧着他的背影,脸上表情难受。
王彦凑了上来想为朱棣斟茶,可朱棣却看向他:“狗儿,你老实说,你是不是把俺的想法告诉老二了。”
“啊?”王彦愣了下,哭笑不得道:“陛下,我可是寸步不离您身边碍…”
“那他怎么知道俺想休息几个月就北征鞑靼。”朱棣狐疑的看着王彦,还暴露了自己的想法。
“这个,奴婢也不清楚。”王彦无奈为朱棣斟茶,随后退到一旁。
朱棣则是看了一眼四周,瞧着这处宫殿,心里不安道:“这地方好是好,就是总觉得俺爹随时会从哪里走出来,还是得早点营造好北京,去北京住着。”
“不过也应该没事,俺爹若是来了,俺便说是高煦不小心把允炆逼死的,俺当时还在北平不知道,不然肯定会教训他……”
他的喃喃自语,让站在角落的王彦感到后背发寒,情不自禁看了一眼四周,一晃眼便在一处窗口看到了伸出半个头的朱高煦。
“您……”
王彦还没说出来,却见朱高煦做了一个嘘的动作,只能闭上了嘴。
显然,朱高煦刚才没走远就跑回来了,刚才朱棣的话,更是被他一字不差的听到了耳内。
只是背对着窗口的朱棣还不知道,还在翘着二郎腿喝茶,时不时感叹:“老二还是太嫩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