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靖难攻略 > 288.第288章 永乐元年

288.第288章 永乐元年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288章 永乐元年

    “放1

    “噼里啪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当爆竹声在南京街头响起,洪武三十三年成功过去,迎来的,是永乐元年。

    正旦新春这样的节日,总是让人浸染着喜悦和热烈。

    巨大气氛,让整个南京城都变得热闹非凡。

    兴许是蠲免的缘故,不止是繁华的内城百姓张灯结彩,就连外城的百姓渐渐地绘起了彩灯,爆竹声所到之处,皆是节日喜庆的氛围。

    走过街道,一路的笑声和欢声笑语,萦绕在空气中,令人感到愉悦和温暖。

    即便是南京城外的一些乡野集镇,也都热热闹闹的办起了庙会,人满为患,热闹非凡。

    摊位挤满了赶集的人群,摊位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了整个市集。

    这里一边是陶器,一边是油脂,再往前走,马上就能看到推着车子行走的小贩,车上挂满了诸如风筝、木马、灯笼、鲁班锁和木雕等这个时代的玩具。

    在新年的气氛下,便是他们这些普通集镇的摊贩们都充满着活力和喜悦,更别提居住在南京内城的那些江南富户们。

    整个内城都飘扬着各种年节食品的味道,普通百姓的饭桌上多了肉味,富户家中则是摆满了传统的芝麻糊、面筋、饺子、以及其他的小食,味道使人陶醉。

    孩子们在新年里玩具和衣服的厚礼中尽情玩耍,家长们则与子女一起欣赏醇香的糖果和其他的小吃。

    辞旧迎新,在这些喜悦的时刻里,宫城之中也热闹非凡。

    由于京城安定,留守北平的朱玉英等五位公主也在朱棣的安排下南下抵达京城。

    因此,正旦节这一日的乾清宫内十分热闹。

    包括朱高煦在内的三子五女齐聚,张氏与郭琰两个儿媳妇也跟着到来。

    其中,年纪最大的是刚刚被册封为永安公主的朱玉英二十有四,比朱高炽还大一岁,并且早就被朱元璋赐婚嫁给了开国勋臣袁洪之子袁容,次女朱月贵二十有二,也被朱元璋赐婚嫁给了勋臣李达之子李让。

    虽然是赐婚,但老朱的赐婚水平明显不行,袁容十分骄纵,唯有李让还算恪守本分,有几分本事。

    朱高煦被册封太子后,袁容常来春和殿,希望能谋个权力大些的差事,倒是李让除了朱棣吩咐,其它时候都回避前往春和殿。

    “饭菜上桌了,都吃吧,看着干什么呢?”

    乾清宫内,伴随着徐氏开口,一家人开始动筷,坐在朱棣身旁的朱高煦隐晦扫视了一眼自己的这群家人。

    人说儿子像娘,女儿像爹,这句话放在自己这一家子也十分贴合。

    朱玉英等人长得虽然十分白净清秀,但也顶多就是一般容貌。

    反倒是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他们三个长得不错,尤其是朱高燧,可以说继承了徐氏的容貌,浓眉长目高鼻,也难怪朱棣宠溺他。

    当然,就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身材魁梧高大,形貌俊伟的朱高煦更符合尚武风气的明初审美。

    朱棣时常吹嘘朱高煦像自己,也变相是在给自己脸上贴金。

    实际来说,平日里还算高大的朱棣一旦坐在朱高煦身旁,立马就小了一号。

    不止是他,几乎任何人坐在朱高煦身旁都会小上一号。

    “今日是家宴,都吃喝开心些,就是不要贪杯就行。”

    朱棣作为一家之主举杯开口,众人也连忙附和。

    朱高煦自顾自吃着饭菜,时不时与朱棣和徐氏说两句话,倒是一旁的郭琰与张氏、朱玉英、朱月英等人说说笑笑。

    她仅仅来了京城不足半年,就已经把京城大部分文武官员的妻妾联系好了,甚至刚到京城不久的朱玉英、朱月英等人,也被她三言两语说的笑容不止。

    “汉王府和赵王府的营造如何了?”

    饭桌上,看着一盘盘美味佳肴上桌,朱棣却突然问了一句扫兴的话,让徐氏瞪了他一眼。

    不过朱棣却恍若未闻般看着朱高煦,朱高煦也停顿埋头干饭的举动,擦擦嘴道:“云南与湖广布政使司上疏了,云南的汉王府营造在五华山北,当地的昆明左卫搬迁至城外,王府南北东西各一里,占地近六百亩。”

    “长沙的赵王府,在潭王基础上扩建,占地近五百亩。”

    “其中,汉王府已经营造了三殿与王城,后续还需要大概三年的时间才能竣工,但眼下就可以入祝”

    “赵王府还需要两年竣工,但眼下也可以入祝”

    朱高煦说罢,朱棣闻言便直接开口道:“今年年末,老大你和老三就一起就藩吧,俺已经给老三相了亲事,西平侯之弟,都督沐晟的长女。”

    “我才刚到京城都没一年就要让我就藩,我不去。”听到自己年末要就藩,朱高炽还赔笑,朱高燧就直接翻脸了。

    仗着朱棣宠爱他,他怎么说都不愿意离开京城。

    “俺二十就藩了,你如今也十九了,翻年刚好二十岁,就藩怎么了?”

    朱棣眼看朱高燧不上道,立马就端起了脸。

    京城是个是非窝,让他们就藩是保护他们,这个傻儿子怎么就不清楚呢。

    “反正我不走1朱高燧耍起了无赖,朱高炽见状还劝道:

    “老三,长沙那么好的地方你不去?”

    “那我们俩换换,伱去云南,我去长沙。”

    朱高炽是懂怎么劝人的,一提到云南,朱高燧立马就觉得长沙不错了,态度也没那么坚决了:“你想得美。”

    “好了!就这么决定了。”朱棣拍板定下,全程朱高煦没有说一句话。

    不过就朱棣说完这件事后,饭桌上的气氛也就变了。

    吃完了家宴后,朱高煦便留下了郭琰伺候父母,自己则是以公务繁忙来搪塞,而后返回了春和殿。

    只是他刚刚抵达春和殿,便让亦失哈和郑和准备车驾出宫。

    不多时,一辆普通的马车就驶出了宫门,远远跟着百余名骑兵。

    应天百姓的生活情况,是朱高煦衡量他们父子治世的能力与进度。

    乘坐马车,他的目标直奔外城。

    经过老朱的几次迁徙富户,还能居住在内城之中的百姓已经少之又少,即便是那些跑堂伙计,也基本都是住在外城,来内城打工的普通百姓罢了。

    半个时辰的赶路后,他抵达了一个熟悉的镇子。

    大树营镇,当初朱高煦所逛的第一个外城集镇。

    一晃时间已经过去七年,曾经因为朱元璋迁徙政策而人口骤减的大树营镇经过七年的发展,人口比洪武二十七年时更多了,集镇面积也向外扩大了不少。

    穿戴胸甲,披上圆领袍后,朱高煦便带着亦失哈与郑和在大树营镇内穿梭起来。

    由于是新年,百姓们几乎都穿着崭新的白布衣,这是他们所能买得起的最便宜新衣。

    一眼扫去,除了少部分年纪大的老人没有新衣穿戴,其余百姓都穿着新衣,走在那被踩实的夯土路上。

    街道两侧有各种贩卖猪牛鸡鸭等肉类的肉铺,门板上还贴着官府的凭证,代表贩卖的猪、牛肉合法合规。

    由于是新年,因此买肉之人不算少。

    朱高煦见状,便对郑和招呼道:“你去问问那肉铺的掌事,今年新春与前几年新春相比,百姓采买肉食数量有没有什么变化。”

    “是。”郑和应下,转身便去询问。

    不多时,郑和便带着消息返回,与朱高煦一边走一边说:“除了去年因为战事只贩卖不到两头猪外,前几年正旦节都能卖出五头猪。”

    “今年因为蠲免了一半的赋税,加上朝廷对整个江南以钞抵税,所以百姓们多了闲钱,肉铺已经卖出四头猪了,按照这情况,今天应该能卖出七八头。”

    郑和的这句话如果没有掺假,那说明今年应天百姓的生活肯定比洪武年间要好。

    朱棣的蠲免一半赋税让他们多了闲钱,朱高煦的以钞抵税则是将建文年间滥发的宝钞从他们手中回收,使得他们没有遭到太大的利益损失。

    这样的环境,才普通的百姓敢于大胆买卖肉食。

    不过在大树营生活了好几个月的朱高煦却清楚,单从肉食来看外城百姓的生活情况十分片面,因此他带着亦失哈和郑和看了看其它商贩的摊子。

    竹编的各类箩筐,以及铁匠铺门口摆放的各类农具是最受百姓欢迎的地方。

    凡是路过这些地方,朱高煦都会让亦失哈或郑和前去询问,得到的结果也是比洪武三十一年和洪武三十二年的生意要好。

    这样的繁荣让郑和和亦失哈脸上挂上笑容,但朱高煦却清楚,这样的繁荣只是一时的。

    如果没有了蠲免和以钞抵税,那眼前的繁华就会凋零至洪武三十一年以前的情况。

    当然,从局部来看,江南的局势会好,因为朱高煦均分出了上千万亩耕地。

    这些耕地让大量的贫农得到了利益,即便他们依旧是贫农,可日子会比之前过得更好,可要说北方……

    “回去吧,户部那边应该快来人了。”

    朱高煦开口,转身带着亦失哈和郑和返回了宫城。

    没有出乎他的预料,在他抵达东宫春和门的时候,便得知了户部尚书郁新的求见。

    朱高煦走进了春和殿内,果然看到了等待许久的郁新。

    六十多岁的他起身对朱高煦作揖,朱高煦则是毫不避讳的脱下圆领袍,解下了胸甲。

    这一举动,让郁新知道了朱高煦肯定是探访民情去了,因此他将思绪稍做调整便开始上奏。      “户部敲算了今年的开支与税目,固定的税目中,军屯籽粮因为辽东、山东改屯为民的政策,下降到了二千一百四十余万石。”

    “当下,战兵数量尚有八十七万六千,屯兵经过改屯为民,尚有九十九万二千余人。”

    “山东、渤海、大宁、辽东的十万五千战兵,以及补员过后的神机营和女真八卫有近六万人,他们的军饷是禄米二十石,军饷八贯,还有各类布匹食盐。”

    “其它战兵和屯兵待遇不变,因此今年六军都督府开支近二千六百万石粮食,一百四十六万贯铜钱。”

    “户部这边,得补贴四百六十万石和一百四十六万贯,还有二百一十六万匹布,二千四百余万斤盐……”

    郁新还想汇报得更详细些,朱高煦却在坐下后打断道:“详细的,我事后会看户部的文册,郁尚书只管说大体的开支和收入以及缺额就行。”

    “是……”郁新见朱高煦这么说,也扫了一眼自己的笏板内容,随后说起大致情况。

    “武勋、六部及三司合计四万七千六百余人,俸禄支出一千八百六十余万石。”

    “营造北京每年支出二百万贯,疏通黄河每年五十万贯,还有运河、吴淞二江的疏通今年支出五十万贯,下西洋船队五十万贯,六十万石。”

    “宫城之中,内外廷今年开支不低于一百四十万贯……”

    “援辽粮食六百万石,发配云南的建文佞臣安家粮食三百万石……”

    “以上各种相加,总支五千四百二十余万石,六百三十六万贯。”

    郁新说完了总支出,朱高煦面无表情,见状郁新只能说起收入。

    “按照去岁定下的田赋额,以及山东改屯为民的田赋额,今年理应收取田赋额三千三百五十万石。”

    “算上军屯籽粮,合计五千四百九十万石。”

    “至于盐铁茶课,以及各色丝绵折色合计四百二十六万贯,西南官营矿场折色二百四十六万贯,合计六百七十二万贯。”

    “正常来看,还能结余七十万石,三十六万贯。”

    朱元璋留下的底子,加上朱高煦对山东、辽东的改制,让大明朝的财政在营造北京、疏通黄河、运河、吴淞二江,筹备下西洋的同时,居然还能结余,不得不说这是一份财政奇迹。

    不过朱高煦很清楚,这份奇迹的前提是没有更大的折腾,而郁新前来也不仅仅只是为了汇报财政情况,而是想弄清楚东宫还有没有新政没有颁布,以及以钞抵税是否进行。

    “民间的钞价,我刚才去外城询问了一些商贾,基本维稳在了每贯实价五百文左右。”

    朱高煦开门见山说起了钞价,并对郁新交代道:“我的意思是,维稳在这个实价就已经不错了,诚然百姓也有负担,但朝廷的负担更重。”

    “即日起,以钞抵税政策以陛下恩典为准,不固定以钞抵税。”

    “同时,宝钞仅保持以旧换新,不再回收与发放。”

    “殿下英明……”听到朱高煦这么说,郁新心里松了一口气,但还是提醒道:

    “如此操作,朝廷的负担会减轻不少,不过庙堂之上恐怕会有不少人非议。”

    “任他们非议去吧。”朱高煦平淡回应,这让郁新感到诧异。

    老朱在宝钞上的遗留的坑太大了,真的要填补,那肯定是填补不过来的。

    他现在只有利用西南和日本、吕宋所产的白银和铜锭来慢慢设立准备金制度,并且加强宝钞防伪。

    在宋代和元代要发纸币,先要收进本钱,用后世的话讲就是准备金。

    虽然随着王朝的衰弱,准备金通常会不足额,这也就会造成通货膨胀,但总的来说,在基本收支平衡的前提下,纸钞是可控的。

    明朝的钞法崩坏除了老朱发行量太大外,还有就是没有准备金。

    老朱没有设置准备金,是因为明初面对的钱荒情况严重,但随着西南银矿和铜矿开发,大明就渐渐有了设置准备金的资本。

    现在只要下东洋成功,大明成功在隐歧群岛和金银岛设置长期互市贸易地点,那日本每年就能稳定向大明输入价值二百余万贯的白银。

    加上西南和吕宋的白银、铜锭输入,大明的国库之中每年都会新增价值不少于五百万贯的金银铜钱。

    大明和欧洲面对的情况不一样,欧洲因为人口市场太小,而美洲白银涌入太多会发生价格革命。

    但是大明的人口市场庞大,别说五百万贯,就是翻个两三倍,也没有办法撼动大明的市场经济。

    朱高煦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实物税更变为货币税的道路上维稳海外金银输入。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海外涌入白银不稳定且数额太少,白银的流入仅停留在乡绅富户手中,根本到不了内地百姓手上。

    这样的情况下,农民还得把粮食换成钱,再用来交税,变相增加了农民负担。

    应对这种局面,朱高煦也有自己的办法。

    明面上不废除徭役,但也不收取免服徭役的税收,而是以“以工代赈”的形式,把从海外和西南收来的白银和铜锭以钱币的形式下发给百姓。

    如此一来,既解决了白银和铜钱没办法流通到百姓手中的问题,也解决了白银、铜钱的库存问题。

    不过想要这么做,就得继续维持民间海禁,保持官营贸易,这样才能保证大量的白银铜钱掌握在朝廷手中。

    朱高煦要做的,是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士绅。

    正因看到了朱高煦想要走的道路,所以郁新才会提醒他,庙堂上恐怕会出现不少非议。

    说到底,以钞抵税这个政策虽然断断续续,但确实让江南士绅们尝到了好处。

    朝廷要维稳宝钞,不至于让宝钞跌价太多,让百姓财富蒸发太多。

    士绅要收取宝钞,以此来抵税。

    这个循环本身没问题,可问题在于朝廷现在的压力很大,无法继续维持这个政策。

    对于郁新来说,他能理解朝廷所面对的困局,可百官之中又能有几个理解?

    或者说,他们理解之余,又有几人能体谅朝廷?

    “升恩斗仇,他们觉得不满意,就自己跳出来吧。”

    朱高煦平淡对郁新开口,郁新闻言便知道朱高煦是什么意思了。

    不满好说,毕竟法不责众,但如果真的有人跳出来当出头鸟,那朱高煦也不介意杀鸡儆猴。

    他们父子不是朱允炆,而是凭着兵马将天下拿下的父子。

    讨价还价在建文那里行得通,但在永乐这里就不行。

    面对朱高煦的态度转变,郁新倒是没有太多想法,倒是面对朱高煦收紧步子的做法,他不自觉松了一口气。

    其实对于朱棣和朱高煦这对父子所做的事情,除了营造北京之外,郁新并不觉得其它事情有问题。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日本确实有大量银矿,且下西洋船队确实能市舶回足够的贸易金银。

    一想到下西洋的贸易,郁新便开口说道:

    “前几日,郑秉笔给户部递了下西洋贸易所需的文册,不知殿下是否看过?”

    “我看过了,户部报价的文册出来了吗?”朱高煦不假思索的回应,郁新闻言也开口道:

    “臣此次来,还有一件事就是商量这贸易货品的价格……”

    “按照户部官员的依照历年朝贡贸易的计算,青花白瓷盘每个应该作价五百贯,碗每个三百贯,瓶每个五百贯,豆青瓷盘每个一百五十贯,碗每个一百贯,瓶每个一百五十贯……。”

    “此次下东洋由于是先遣,因此青花、豆青等瓷器,盘碗瓶各备一千个。”

    “另外还有,生丝一百万斤,每斤二百五十文,还有红糖。”

    “此外,户部也列举了前往东洋可收取的货物,例如苏木每斤一贯,硫磺七十文,红铜五十文……”

    朱高煦并不清楚日本物价,但听到郁新准备一个瓷盘卖五百贯后,他还是皱眉道:

    “双方互市还是得让对方也有赚头,按照你们这样,日本恐怕没有赚头,贸易无法长期维持下去。”

    “殿下。”郁新作揖道:“日本蕞尔小国,历年买卖青花与豆青瓷器皆以此价,眼下我们船队抵达东洋贩卖,他们省去了船价,理应高兴才是。”

    “何况朝廷也给了赚头,例如硫磺在日本不过六文一斤,而朝廷给出七十文。”

    “此次采买出售给日本的各类货品,成本价格是四十二万贯,售出价格是二百一十七万贯。”

    “采买苏木、硫磺、红铜等物,只可调用五十万贯。”

    “如此一来,即便金银岛没有金银,朝廷也能净赚一百二十五万贯。”

    “如果不是殿下您停止宝钞,户部都准备用宝钞与日本结算。”

    郁新的话,代表了这个时代士大夫们的观念。

    朝贡贸易可以让对方赚,但自己必须赚的更多,绝对不能吃亏。

    在郁新看来,还给日本五十万贯,已经是天官赐福了。

    “价格这么定可以,但具体如何贩卖,还是得看情况,毕竟朝廷还需要在金银岛和隐歧群岛设置对日贸易市舶司。”

    “倘若因为蝇头小利而破坏了这件事,那就得不偿失了。”

    面对郁新的解释,朱高煦只能先承认,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得以郑和他们遭遇到的困难为主要。

    这次下东洋,即便不赚钱也可以,只要能让大明在金银岛和隐歧群岛站稳脚跟,那就代表日本成为了大明商品的倾销地。

    长期来看,大明只赚不亏。

    “臣领教……”郁新作揖应下,朱高煦见状也吩咐道:

    “所有货品都提早准备,距离下西洋只有不到四个月了。”

    闻言,郁新颔首作揖在一声“臣告退”中退出了春和殿。

    瞧着他离去的背影,朱高煦揉了揉眉心:“这群士大夫,还真是吃人不吐骨头,不过对日本嘛……”

    说着说着,朱高煦也没了负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