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赏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此次过嗣给王承恩的是他弟弟家的次子,也是王世勤的堂弟,名叫王世忠,今年刚满十一岁。
托了自家这个伯父的福,王世忠五岁便已入学开蒙进入私塾读书,继而在九岁那年进入县学。
聪颖好学又耐得住枯燥乏味的王世忠在县学中学业一直优异,今年更是在当地的院试中考取了第一名,以十一岁之龄取得了秀才的资格,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王承恩弟弟一家在慎重考虑多日之后,为了自家孩子的前程着想,也为了报答二哥多年来的恩情,最后毅然决定将王世忠过嗣到王承恩膝下继承香火。
王承恩自是在与朱由检闲聊时,将这些家长里短讲了出来,朱由检倒是听得津津有味,丝毫没有不耐烦的表示。
“大伴,此次朕就不给你那孩儿加恩荫了。朕打算明年让太子出宫去国子监读书,到时你那孩儿就做哥儿的陪读吧,将来朕与你都老了,这天下就看这些孩儿们如何治理了!”
朱由检看着王承恩笑吟吟地开口道。
准备让朱慈隐匿身份入国子监读书是他思考很久之后做出的决定,这是让大明未来的掌舵人走出深宫的第一步,后续对此他还有更重要的规划和布局。
大明除了太祖太宗以外,之后的几乎所有皇帝都是长在深宫之中,严重缺乏对宫外世界的基本认知,这样就很容易被他人所欺骗和蒙蔽,这种巨大的先天性缺失,对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讲是非常致命的。
对于一个皇帝来讲,既不知道自己的子民大多数时间里生活在一个什么状态之下,也不了解官吏时如何替自己抚民,更不清楚军队士卒每天的状况,对于天灾人祸下,百姓最急需的粮食物资,有司官吏有没有及时准确发放到位也是丝毫不知,这样不接地气的皇帝根本不可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
毫不客气地讲,这种拙劣的储君培养制度,才是大明灭亡的最主要因素。
当然,这种制度的诞生是在整个大环境的局限下造成,而思想上的僵化守旧是一切的根本。
为了彻底消除这些固有的、严重阻碍社会进步的封建落后的制度和思想,作为一国之主必须率先做出改变,这种改变就是顶层设计要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朱由检已经想到了,自己这个决定肯定会遭到所有朝臣的激烈反对,包括温体仁、孙传庭、陈奇瑜、杨嗣昌等人,也很可能不会支持自己的这项举措。
这些反对者就是思想固化的代表人物。
在他们的认知当中,皇帝就应该是高高在上,与这个社会完全脱离,皇帝只需负责批红纳谏、在后宫里繁衍子孙后代,而天下由他们治理就可以。
说句不好听的话,文臣们其实不愿让皇帝对社会状况了解的太多,那样的皇帝就不好糊弄了。
如果朱由检不是来自于后世,那他也会与原先的崇祯一样,对于自己信任的大臣提出来的不合理主张也会予以施行,结果当然是不言而喻。
朱由检不想破坏目前好不容易形成的君臣和睦的关系,他要做的是在大多数人认同的情况下推进改革,以减少掣肘和阳奉阴违。
如果强行执行这个决定,无疑会使得君臣之间的信任出现裂痕,对于以后许多治国理政的重大决策的推行极为不利。
苦思多日的朱由检始终无法找到让众臣能够接受的最佳方法,直到前几日王承恩过嗣的儿子王世忠的到来,终于让朱由检想到了一个绝佳的方法:利益捆绑。
把众臣家中与朱慈年龄相仿的子侄一起塞进国子监,陪太子读书。
不管年龄大小,每个重臣家中都有子侄辈或孙辈,比如年过六旬的温体仁,长子都已人过中年,但老温的孙子也可以加入进来。
能跟储君从小一起读书意味着什么,这群官场老手自是最清楚不过了,自己这项重大决定肯定会由激烈反对变成满场的颂扬声。
一想到那种转折巨大的场面,朱由检心里也是得意不止。
“噗通”一声,刚刚还意气风发的王承恩已是跪倒在地,在温体仁等人满是惊讶诧异地注视下重重地磕了一个响头,随后他浑身战栗着抬起头来,开口的时候已是泣不成声:“皇。。皇爷如此天大地恩典,老奴。。老奴心里真真是欢喜已极,像是即刻便要昏晕过去一般,这心里。。。似是要炸开一样!老奴替我那孩儿叩谢皇爷的再造之恩!老奴不知前世如何修来的福分,才得皇爷如此看重!老奴。。。呜呜呜~~”
朱由检那句不给自家儿子恩荫地话让王承恩心中稍稍有点失落,但他转瞬间便把这一丝失落抛之脑后。
自家得皇爷的恩典已是难以为报,过嗣的儿子也是有读书的天资,加上自己和王世勤的照看,这辈子应是能有个好前程。
但朱由检后面的几句话却让王承恩差点晕过去,这种突如其来的巨大喜悦冲击着他身上的每一个部位。
此刻的王承恩想大喊大叫,想在整个宫城里疯跑,想对每一个遇见的人放声大笑,现在在他的眼中,每一个人的面孔都是那样的亲切可爱,就连温体仁那张如同核桃壳一般的丑脸也变得器宇不凡起来。
他想大声地告诉所有人:听到没有?!皇爷让我王承恩的儿子做太子的陪读!自汉唐以降,你可曾看到过有哪一个皇帝如此厚待一个阉人的?我的孩儿将来会是个阁臣!没错,就是阁臣!那是我王承恩的儿子!我死了也能进祖坟了!也能有脸见到爹娘了!
“将来朕与你都老了,这天下就看这些孩儿们如何治理了!”
皇帝的这句话不停地在王承恩的脑海中回荡着、撞击着,让他的身体抖动地如同秋风中树上残留的叶子。
这句话预示着什么?皇爷拿着自己当家里人了!给予自己儿子的是毫无保留的信任,也许下了一个花团锦簇般的锦绣前程,这份天大地恩情足以让自己立刻为皇帝去死。
“大伴且起来,这份恩典是你该得的,朕平日能有大伴陪着,心里也是安稳的很!回去后告诉你家孩儿,于学业上用心地同时,更要永久保持一颗良善之心,切莫忘记这世上尚有万千衣食无着、贫病交加之人需要得以援手,将来能用职权帮助更多穷苦之人才是做官之主责,如此方不负读书为官之初衷!切记切记!”
这番话朱由检并未压低声调,而是以平常语调说了出来,温体仁等人虽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何事,但在听到后也都是露出了深思的神情。
“皇爷放心,老奴会把皇爷这番话写进王家祖训之中,子孙后代但有违者,即刻从族谱上除名!”
王承恩再次磕头后颤抖着起身眼含热泪表态道。
“大伴,且去看看御膳整治好没有吧,朕有些饥饿之感了!呵呵!”
朱由检理解王承恩现在的想法和反应,遂临时找了个借口让他去平复一下激动地心情。
看着王承恩边向后殿走去边伸袖试泪的背影,朱由检心里也是欣慰异常。
对于忠诚与己之人,就该让他得到应有的赏赐,至于以后会发生什么,那就边走边看吧。
此次过嗣给王承恩的是他弟弟家的次子,也是王世勤的堂弟,名叫王世忠,今年刚满十一岁。
托了自家这个伯父的福,王世忠五岁便已入学开蒙进入私塾读书,继而在九岁那年进入县学。
聪颖好学又耐得住枯燥乏味的王世忠在县学中学业一直优异,今年更是在当地的院试中考取了第一名,以十一岁之龄取得了秀才的资格,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王承恩弟弟一家在慎重考虑多日之后,为了自家孩子的前程着想,也为了报答二哥多年来的恩情,最后毅然决定将王世忠过嗣到王承恩膝下继承香火。
王承恩自是在与朱由检闲聊时,将这些家长里短讲了出来,朱由检倒是听得津津有味,丝毫没有不耐烦的表示。
“大伴,此次朕就不给你那孩儿加恩荫了。朕打算明年让太子出宫去国子监读书,到时你那孩儿就做哥儿的陪读吧,将来朕与你都老了,这天下就看这些孩儿们如何治理了!”
朱由检看着王承恩笑吟吟地开口道。
准备让朱慈隐匿身份入国子监读书是他思考很久之后做出的决定,这是让大明未来的掌舵人走出深宫的第一步,后续对此他还有更重要的规划和布局。
大明除了太祖太宗以外,之后的几乎所有皇帝都是长在深宫之中,严重缺乏对宫外世界的基本认知,这样就很容易被他人所欺骗和蒙蔽,这种巨大的先天性缺失,对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讲是非常致命的。
对于一个皇帝来讲,既不知道自己的子民大多数时间里生活在一个什么状态之下,也不了解官吏时如何替自己抚民,更不清楚军队士卒每天的状况,对于天灾人祸下,百姓最急需的粮食物资,有司官吏有没有及时准确发放到位也是丝毫不知,这样不接地气的皇帝根本不可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
毫不客气地讲,这种拙劣的储君培养制度,才是大明灭亡的最主要因素。
当然,这种制度的诞生是在整个大环境的局限下造成,而思想上的僵化守旧是一切的根本。
为了彻底消除这些固有的、严重阻碍社会进步的封建落后的制度和思想,作为一国之主必须率先做出改变,这种改变就是顶层设计要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朱由检已经想到了,自己这个决定肯定会遭到所有朝臣的激烈反对,包括温体仁、孙传庭、陈奇瑜、杨嗣昌等人,也很可能不会支持自己的这项举措。
这些反对者就是思想固化的代表人物。
在他们的认知当中,皇帝就应该是高高在上,与这个社会完全脱离,皇帝只需负责批红纳谏、在后宫里繁衍子孙后代,而天下由他们治理就可以。
说句不好听的话,文臣们其实不愿让皇帝对社会状况了解的太多,那样的皇帝就不好糊弄了。
如果朱由检不是来自于后世,那他也会与原先的崇祯一样,对于自己信任的大臣提出来的不合理主张也会予以施行,结果当然是不言而喻。
朱由检不想破坏目前好不容易形成的君臣和睦的关系,他要做的是在大多数人认同的情况下推进改革,以减少掣肘和阳奉阴违。
如果强行执行这个决定,无疑会使得君臣之间的信任出现裂痕,对于以后许多治国理政的重大决策的推行极为不利。
苦思多日的朱由检始终无法找到让众臣能够接受的最佳方法,直到前几日王承恩过嗣的儿子王世忠的到来,终于让朱由检想到了一个绝佳的方法:利益捆绑。
把众臣家中与朱慈年龄相仿的子侄一起塞进国子监,陪太子读书。
不管年龄大小,每个重臣家中都有子侄辈或孙辈,比如年过六旬的温体仁,长子都已人过中年,但老温的孙子也可以加入进来。
能跟储君从小一起读书意味着什么,这群官场老手自是最清楚不过了,自己这项重大决定肯定会由激烈反对变成满场的颂扬声。
一想到那种转折巨大的场面,朱由检心里也是得意不止。
“噗通”一声,刚刚还意气风发的王承恩已是跪倒在地,在温体仁等人满是惊讶诧异地注视下重重地磕了一个响头,随后他浑身战栗着抬起头来,开口的时候已是泣不成声:“皇。。皇爷如此天大地恩典,老奴。。老奴心里真真是欢喜已极,像是即刻便要昏晕过去一般,这心里。。。似是要炸开一样!老奴替我那孩儿叩谢皇爷的再造之恩!老奴不知前世如何修来的福分,才得皇爷如此看重!老奴。。。呜呜呜~~”
朱由检那句不给自家儿子恩荫地话让王承恩心中稍稍有点失落,但他转瞬间便把这一丝失落抛之脑后。
自家得皇爷的恩典已是难以为报,过嗣的儿子也是有读书的天资,加上自己和王世勤的照看,这辈子应是能有个好前程。
但朱由检后面的几句话却让王承恩差点晕过去,这种突如其来的巨大喜悦冲击着他身上的每一个部位。
此刻的王承恩想大喊大叫,想在整个宫城里疯跑,想对每一个遇见的人放声大笑,现在在他的眼中,每一个人的面孔都是那样的亲切可爱,就连温体仁那张如同核桃壳一般的丑脸也变得器宇不凡起来。
他想大声地告诉所有人:听到没有?!皇爷让我王承恩的儿子做太子的陪读!自汉唐以降,你可曾看到过有哪一个皇帝如此厚待一个阉人的?我的孩儿将来会是个阁臣!没错,就是阁臣!那是我王承恩的儿子!我死了也能进祖坟了!也能有脸见到爹娘了!
“将来朕与你都老了,这天下就看这些孩儿们如何治理了!”
皇帝的这句话不停地在王承恩的脑海中回荡着、撞击着,让他的身体抖动地如同秋风中树上残留的叶子。
这句话预示着什么?皇爷拿着自己当家里人了!给予自己儿子的是毫无保留的信任,也许下了一个花团锦簇般的锦绣前程,这份天大地恩情足以让自己立刻为皇帝去死。
“大伴且起来,这份恩典是你该得的,朕平日能有大伴陪着,心里也是安稳的很!回去后告诉你家孩儿,于学业上用心地同时,更要永久保持一颗良善之心,切莫忘记这世上尚有万千衣食无着、贫病交加之人需要得以援手,将来能用职权帮助更多穷苦之人才是做官之主责,如此方不负读书为官之初衷!切记切记!”
这番话朱由检并未压低声调,而是以平常语调说了出来,温体仁等人虽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何事,但在听到后也都是露出了深思的神情。
“皇爷放心,老奴会把皇爷这番话写进王家祖训之中,子孙后代但有违者,即刻从族谱上除名!”
王承恩再次磕头后颤抖着起身眼含热泪表态道。
“大伴,且去看看御膳整治好没有吧,朕有些饥饿之感了!呵呵!”
朱由检理解王承恩现在的想法和反应,遂临时找了个借口让他去平复一下激动地心情。
看着王承恩边向后殿走去边伸袖试泪的背影,朱由检心里也是欣慰异常。
对于忠诚与己之人,就该让他得到应有的赏赐,至于以后会发生什么,那就边走边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