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正午攻势(十五)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姜榆罔用于解决狩猎队相对过去的猎人单独进行狩猎的方法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就是为猎人设置狩猎的指标,这个指标与他们过去单独进行狩猎时的目的狩猎个数是相同的,甚至相对于一些有名的猎手,或者是比较勤奋,完全依靠狩猎维持一家人生计的狩猎,这个指标可能要比他们过去的狩猎数目更少一些。
对于完不成数目要求的猎人,就需要额外增加狩猎时间,这种时间的增加是没有上限的,用于训练之用,而在训练时间中的猎人还是只能获得正常情况下的报酬。
报酬的体系,姜榆罔也有做特殊的规定。作为一个来自与眼下的这个时代相距数百年的人,他对于多劳动所得到的更多报酬的体系有着独特的敏感性,在不加以限制的情况下,这种设计很可能导致无限制的劳动量增加,而将带来一种本能的反制作用。
这种反制作用一方面呈现为工作的排斥性,会本能地对工作的岗位进行排斥性的异化,从而将岗位控制在很小的一个范围内,影响到岗位之间的公平性和本岗位所涉及到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是岗位的吸引力,大量的人将会无法被岗位所吸引,所接纳,岗位将走向一个相对封闭的发展结局,流动性走向迟滞,从而限制住相关人的发展。
这种情况,无论是对于人自身,还是对于莽古堡,乃至未来所有组织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所以姜榆罔采取的方法就是,限定工作量,限定报酬,无论多工作多少,都不会获得更多的报酬,而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出现需要更多工作量的情况,唯一的情况就是没有完成基本的工作任务。
这种方式,可以让那些有心完成任务,但是因为暂时的能力不足够的人能够在经过投入时间训练后,实现满足任务的要求,而另一方面,也能让那些没有心完成任务,以及虽然有心完成任务,却没有能力完成任务,通过训练也不能实现的人能够主动地退出这个岗位。
虽然主动选择退出的情况很理想,但是这里面当然还存在一种情况,那就是虽然付出了大量时间,但是却仍然没有获得能够完成任务的能力,而他却仍然不主动放弃岗位。
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就是相应地对于审核这种人进入岗位的审核员进行惩罚处理,以加强审核的严格性。
总得来说,姜榆罔通过这一些列机制的设计,基本实现了一方面保证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保证工作环境的目的,莽古堡的建设过程中,几乎没有人对于这个新的莽古堡有什么抵触的情绪,都是把这里当做战乱四起的麓川地区中的一方乐土来看待,姜榆罔的威信也就在这里慢慢变得水涨船高。
另外,单说狩猎队,猎人们对于现在的狩猎队的满意态度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新人的涌入。现在狩猎队中的人数是要多于过去的普通猎人单独进行狩猎行动时的人数,而新加入狩猎队的新人们,并没有过去的狩猎习惯,对于新工作的要求和报酬,他们的整体态度是满意的。
这其中固然存在一些不太适应,或者说不喜欢莽古堡统一安排的老猎人,姜榆罔也为他们提供了其他的选择,甚至完全不加入莽古堡,继续自己过去的生活也可以,只要不与莽古堡的专门机构发生矛盾就可以。
狩猎队的发展结果,就是狩猎队活动范围的广为扩大,因为莽古堡成立后,无论是最初的临时机构狩猎队,还是后来成立的百草院的狩猎部门,其整体的活动范围都不是过去的猎人的单打独斗能比的。
毕竟就算从结果论的角度来反推,狩猎的收获要数倍于过去,能够满足莽古堡中住民对于肉食的需求,这种数量的猎物,自然也是需要一个更为广阔的狩猎空间。
在狩猎所需要的的空间逐步扩大时,姜榆罔也想到了在开拓一个相对宽广的空间,专门进行养殖培育。但是后来想到自己一方面缺少培育发展畜牧业的时间,另一方面也缺乏有经验的人,从零开始,就要面临着失败的风险。
除此之外,想要在莽古山中开辟出一块空间也并非是非常简单的事情,都是需要很大的人力投入的,而这正是姜榆罔最缺乏的东西。莽古山中的几个聚居点,包括现在莽古堡,也就是过去的明军莽古山防线营地,都是在过去就已经完成了全部的开拓的,他们如果要发展养殖业的话,需要从无到有的完成空间的开拓,这些负担是姜榆罔难以承受的。
而这就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状况,大量的狩猎队人员在莽古山中活跃,开辟出来各种各样的狩猎场地,并发现各种各样的地域,其中就有一些适合做一些其他事情的空间。
炼金院武器试验场的发现,就是因为狩猎队在莽古山中的行动,开拓了许多曾经没有被踏足的地区作为狩猎场地,也随之发现了可以用于武器实验场地的僻静宽敞空间。
在经过一番场地的除草,附近空间的隔离带修缮,以及土地的平整工作之后,炼金院武器试验场终于成型了,而在这里实验的重要装备之一,就是重甲骑兵的铠甲。
主要的测试目标,就是各种装备对于重甲的洞穿能力。测试的结果是让姜榆罔感到震惊的,他发现因为火枪弹丸材质的缘故,当下的火铳对于重甲的穿透能力很差,只能在一些极为薄弱的部位造成穿透效果,而这些薄弱部位,在经过对应的强化后,火枪的穿甲能力就变成了一个理论上的数据。
随着重甲制造技术的不断升级,最终的穿甲数据停留在了一个低于百分之五的概率,这个概率还是在非常近的距离的情况下,如果骑兵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掩护,穿甲的可能性将会进一步降低到一个接近于理想情况的数值。
另一方面,还进行了传统武器的穿甲测试,这里面的数据情况更为乐观,麓川战场上最常见的长刀和弓箭对于重甲的威胁都接近于零,只有长矛等穿刺型武器才对于薄弱地点有略高于火枪的威胁,但是这种威胁同样是很有限的,因为麓川军并不具备训练出来有组织的,对抗骑兵,甚至是重骑兵的矛兵队伍的能力,而散乱的矛兵,想要造成对于重甲骑兵的有效威胁,实际上比火枪还要难上很多。
除此之外,强弩一样是针对重甲骑兵的有效工具,对于一些薄弱部位,能够造成较为致命的伤害,但是同样,麓川本身不存在使用这些武器的部队,甚至根本不制造能够穿透重甲的武器,因为在明天之前,他们都不会想到,会有一支重甲骑兵部队出现在他们眼前。
在曾经的麓川地区,战乱还没有彻底破坏这片土地之前,麓川军还是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的,那时候不仅骑兵,甚至连象兵这种传说中的部队,麓川军都具有一定的配置。
但是时过境迁,到了明英宗正统十四年的麓川,麓川军势力已然是强弩之末,不再具备曾经的军队组织能力,虽然人数仍旧多于明军,但是也只能依靠地缘上的优势,通过更多的人力来和明军进行持续不断的消耗战。
这种消耗战甚至都不是势均力敌的,而是出于防守态势的,虽然不断丢失关键的据点和城镇,不断失去宝贵的资源点,但是仍然能够通过限制住明军的人力,让明军的组织动员能力到达上限来实现将明军耗死耗退的目标。
这其实是各地相对落后的土著势力对抗外来势力的一种方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当地的资源丰富程度,能够供养足够多的人力来进行这种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而大明在远征麓川,以及后来在安南的战事中,不幸遇到的就是资源丰富,人力强盛的对手,因而产生了极大的动员负担压力,最终只能无奈撤军。
但是这种消耗战并不是没有缺点的,其最大的缺点就在于不断地进行资源点的放弃,如果明军能够提供足够多的支援力度,一步一步地进行资源点的控制,那么理论上也是可以战胜这种消耗战的。只是这种投入的力度,对于古代社会来说实在过于夸张,已经不是普通的战略,而是需要一个极为长远的,甚至是需要跨越时代的前瞻性的目光。
有明一代,之所以能够相对比较有效的控制西南,却未能有效控制安南,很多人分析个中缘由就在于云南一方有沐家世代镇守,而安南却未能留下一个合适的人选,以及他背后的家族,作为话事人来集中来自明廷和安南地方的资源,进行可能是数代人长度的资源整合。
当然了,这种战略本身的跨度之大,规模之大,也是难以做好的原因之一,后来者没有明太祖的气魄,无法成功也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战略本身还能体现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防守方的土著势力会不断失去资源点。
这一点看似不重要,实则是姜榆罔一指关注的重点,资源点的失去,直接导致的就是麓川军实力的下降,而实力的下降最重要的体现自然是在军事方面,一个不容忽视的直接象征则是装备水平的下降。
麓川军并不具备能够威胁到重甲骑兵的常规兵器,姜榆罔在各种情况的假设中,可能最大的威胁反而是一些重击或者说锤击类的武器,撞击和撞击带来的铠甲的变形,反而是在直接伤害中最有可能威胁到骑士的。
姜榆罔有听说麓川军配备有攻城用的冲车的消息,如果冲车直接对重甲骑兵发起进攻,反而有可能潜藏着不小的危险。而除此之外,最大的危险自然就是重甲骑兵失去了骑兵的机动性,被围困住后,重甲反而成了束缚人的囚笼。
这就需要重甲骑兵进入战场的机会是合理的,而战场上又具有足够的掩护火力。
姜榆罔用于解决狩猎队相对过去的猎人单独进行狩猎的方法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就是为猎人设置狩猎的指标,这个指标与他们过去单独进行狩猎时的目的狩猎个数是相同的,甚至相对于一些有名的猎手,或者是比较勤奋,完全依靠狩猎维持一家人生计的狩猎,这个指标可能要比他们过去的狩猎数目更少一些。
对于完不成数目要求的猎人,就需要额外增加狩猎时间,这种时间的增加是没有上限的,用于训练之用,而在训练时间中的猎人还是只能获得正常情况下的报酬。
报酬的体系,姜榆罔也有做特殊的规定。作为一个来自与眼下的这个时代相距数百年的人,他对于多劳动所得到的更多报酬的体系有着独特的敏感性,在不加以限制的情况下,这种设计很可能导致无限制的劳动量增加,而将带来一种本能的反制作用。
这种反制作用一方面呈现为工作的排斥性,会本能地对工作的岗位进行排斥性的异化,从而将岗位控制在很小的一个范围内,影响到岗位之间的公平性和本岗位所涉及到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是岗位的吸引力,大量的人将会无法被岗位所吸引,所接纳,岗位将走向一个相对封闭的发展结局,流动性走向迟滞,从而限制住相关人的发展。
这种情况,无论是对于人自身,还是对于莽古堡,乃至未来所有组织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所以姜榆罔采取的方法就是,限定工作量,限定报酬,无论多工作多少,都不会获得更多的报酬,而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出现需要更多工作量的情况,唯一的情况就是没有完成基本的工作任务。
这种方式,可以让那些有心完成任务,但是因为暂时的能力不足够的人能够在经过投入时间训练后,实现满足任务的要求,而另一方面,也能让那些没有心完成任务,以及虽然有心完成任务,却没有能力完成任务,通过训练也不能实现的人能够主动地退出这个岗位。
虽然主动选择退出的情况很理想,但是这里面当然还存在一种情况,那就是虽然付出了大量时间,但是却仍然没有获得能够完成任务的能力,而他却仍然不主动放弃岗位。
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就是相应地对于审核这种人进入岗位的审核员进行惩罚处理,以加强审核的严格性。
总得来说,姜榆罔通过这一些列机制的设计,基本实现了一方面保证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保证工作环境的目的,莽古堡的建设过程中,几乎没有人对于这个新的莽古堡有什么抵触的情绪,都是把这里当做战乱四起的麓川地区中的一方乐土来看待,姜榆罔的威信也就在这里慢慢变得水涨船高。
另外,单说狩猎队,猎人们对于现在的狩猎队的满意态度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新人的涌入。现在狩猎队中的人数是要多于过去的普通猎人单独进行狩猎行动时的人数,而新加入狩猎队的新人们,并没有过去的狩猎习惯,对于新工作的要求和报酬,他们的整体态度是满意的。
这其中固然存在一些不太适应,或者说不喜欢莽古堡统一安排的老猎人,姜榆罔也为他们提供了其他的选择,甚至完全不加入莽古堡,继续自己过去的生活也可以,只要不与莽古堡的专门机构发生矛盾就可以。
狩猎队的发展结果,就是狩猎队活动范围的广为扩大,因为莽古堡成立后,无论是最初的临时机构狩猎队,还是后来成立的百草院的狩猎部门,其整体的活动范围都不是过去的猎人的单打独斗能比的。
毕竟就算从结果论的角度来反推,狩猎的收获要数倍于过去,能够满足莽古堡中住民对于肉食的需求,这种数量的猎物,自然也是需要一个更为广阔的狩猎空间。
在狩猎所需要的的空间逐步扩大时,姜榆罔也想到了在开拓一个相对宽广的空间,专门进行养殖培育。但是后来想到自己一方面缺少培育发展畜牧业的时间,另一方面也缺乏有经验的人,从零开始,就要面临着失败的风险。
除此之外,想要在莽古山中开辟出一块空间也并非是非常简单的事情,都是需要很大的人力投入的,而这正是姜榆罔最缺乏的东西。莽古山中的几个聚居点,包括现在莽古堡,也就是过去的明军莽古山防线营地,都是在过去就已经完成了全部的开拓的,他们如果要发展养殖业的话,需要从无到有的完成空间的开拓,这些负担是姜榆罔难以承受的。
而这就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状况,大量的狩猎队人员在莽古山中活跃,开辟出来各种各样的狩猎场地,并发现各种各样的地域,其中就有一些适合做一些其他事情的空间。
炼金院武器试验场的发现,就是因为狩猎队在莽古山中的行动,开拓了许多曾经没有被踏足的地区作为狩猎场地,也随之发现了可以用于武器实验场地的僻静宽敞空间。
在经过一番场地的除草,附近空间的隔离带修缮,以及土地的平整工作之后,炼金院武器试验场终于成型了,而在这里实验的重要装备之一,就是重甲骑兵的铠甲。
主要的测试目标,就是各种装备对于重甲的洞穿能力。测试的结果是让姜榆罔感到震惊的,他发现因为火枪弹丸材质的缘故,当下的火铳对于重甲的穿透能力很差,只能在一些极为薄弱的部位造成穿透效果,而这些薄弱部位,在经过对应的强化后,火枪的穿甲能力就变成了一个理论上的数据。
随着重甲制造技术的不断升级,最终的穿甲数据停留在了一个低于百分之五的概率,这个概率还是在非常近的距离的情况下,如果骑兵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掩护,穿甲的可能性将会进一步降低到一个接近于理想情况的数值。
另一方面,还进行了传统武器的穿甲测试,这里面的数据情况更为乐观,麓川战场上最常见的长刀和弓箭对于重甲的威胁都接近于零,只有长矛等穿刺型武器才对于薄弱地点有略高于火枪的威胁,但是这种威胁同样是很有限的,因为麓川军并不具备训练出来有组织的,对抗骑兵,甚至是重骑兵的矛兵队伍的能力,而散乱的矛兵,想要造成对于重甲骑兵的有效威胁,实际上比火枪还要难上很多。
除此之外,强弩一样是针对重甲骑兵的有效工具,对于一些薄弱部位,能够造成较为致命的伤害,但是同样,麓川本身不存在使用这些武器的部队,甚至根本不制造能够穿透重甲的武器,因为在明天之前,他们都不会想到,会有一支重甲骑兵部队出现在他们眼前。
在曾经的麓川地区,战乱还没有彻底破坏这片土地之前,麓川军还是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的,那时候不仅骑兵,甚至连象兵这种传说中的部队,麓川军都具有一定的配置。
但是时过境迁,到了明英宗正统十四年的麓川,麓川军势力已然是强弩之末,不再具备曾经的军队组织能力,虽然人数仍旧多于明军,但是也只能依靠地缘上的优势,通过更多的人力来和明军进行持续不断的消耗战。
这种消耗战甚至都不是势均力敌的,而是出于防守态势的,虽然不断丢失关键的据点和城镇,不断失去宝贵的资源点,但是仍然能够通过限制住明军的人力,让明军的组织动员能力到达上限来实现将明军耗死耗退的目标。
这其实是各地相对落后的土著势力对抗外来势力的一种方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当地的资源丰富程度,能够供养足够多的人力来进行这种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而大明在远征麓川,以及后来在安南的战事中,不幸遇到的就是资源丰富,人力强盛的对手,因而产生了极大的动员负担压力,最终只能无奈撤军。
但是这种消耗战并不是没有缺点的,其最大的缺点就在于不断地进行资源点的放弃,如果明军能够提供足够多的支援力度,一步一步地进行资源点的控制,那么理论上也是可以战胜这种消耗战的。只是这种投入的力度,对于古代社会来说实在过于夸张,已经不是普通的战略,而是需要一个极为长远的,甚至是需要跨越时代的前瞻性的目光。
有明一代,之所以能够相对比较有效的控制西南,却未能有效控制安南,很多人分析个中缘由就在于云南一方有沐家世代镇守,而安南却未能留下一个合适的人选,以及他背后的家族,作为话事人来集中来自明廷和安南地方的资源,进行可能是数代人长度的资源整合。
当然了,这种战略本身的跨度之大,规模之大,也是难以做好的原因之一,后来者没有明太祖的气魄,无法成功也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战略本身还能体现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防守方的土著势力会不断失去资源点。
这一点看似不重要,实则是姜榆罔一指关注的重点,资源点的失去,直接导致的就是麓川军实力的下降,而实力的下降最重要的体现自然是在军事方面,一个不容忽视的直接象征则是装备水平的下降。
麓川军并不具备能够威胁到重甲骑兵的常规兵器,姜榆罔在各种情况的假设中,可能最大的威胁反而是一些重击或者说锤击类的武器,撞击和撞击带来的铠甲的变形,反而是在直接伤害中最有可能威胁到骑士的。
姜榆罔有听说麓川军配备有攻城用的冲车的消息,如果冲车直接对重甲骑兵发起进攻,反而有可能潜藏着不小的危险。而除此之外,最大的危险自然就是重甲骑兵失去了骑兵的机动性,被围困住后,重甲反而成了束缚人的囚笼。
这就需要重甲骑兵进入战场的机会是合理的,而战场上又具有足够的掩护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