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朱棣与郑和的心思(求月票)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接下去的日子,秦睿对应天府的新鲜劲已经过了,开始过正常人的生活了。
“小杰啊,大明现在用兵的方向有四个,一个是交趾,这个地方山高林密,瘴气丛生;一个是北元余孽,来如风,去如电,居无定所;三是来自海上的倭寇,大海茫茫,不知道从哪里登陆;最后一个是内部的百姓造反。要仔细研究这些敌人的特点,有针对性行的练兵,兵贵精不贵多,精兵三千胜弱兵十万……”
秦睿给张杰讲课和答疑,主要内容是士兵技能训练和战斗意志,技能从单兵到班组的特种作战,再到成建制的战斗;从侦查、渗透、引导到破袭,从刺杀、绑架、收买到颠覆、斩首。对于战斗意志,表现在战时,关键在养成,悍不畏死不是真的不怕死,而是有严格的军令在后面看着,督战队就是在现在军队中也有!
秦睿也不懂,但不妨碍秦睿将后世在军事论坛上看到的内容,讲给张杰,张杰不懂就问,秦睿能解答就尽力解答,不能就两人商量,秦睿给出方向,毕竟600年的见识在脑子里。张杰每次听完课之后,回家再讲给张辅听,中间过一手,就会有很多东西遗漏,这些秦睿就不管了。
夏原吉也来找了秦睿两次,果然对于销毁宝钞他以及朱棣持反对意见,但对于建房赚钱以丰国库这件事,朱棣十分赞成!夏原吉也提出了他的建议,将大明宝钞与盐引绑定,这个方案倒是让秦睿觉得很新奇。
大明自开国以来,食盐采用“边中海支”的开中法专卖制度,即盐商在边塞缴纳粮食,换取食盐运销资格——盐引,这就是“边中”;拿到盐引之后,再到朝廷在海边的盐课提举司或者都转运盐使司支取海盐。简而言之就是用粮食换盐,不用出钱。以物易物的好处是减少损耗,但没办法让资金流动起来。
盐引与粮食的比例是一引盐200斤换一石到五石粮食,因为边塞的距离由远有近。也就说一引盐的平均价格大概在3两银子左右。
如果将盐引与大明宝钞绑定,就能分流一部分大明宝钞,一年一亿斤盐的需求,至少能分流近五千万贯宝钞,这就相当于另外一个池子啊!这些钱会回流到大明朝廷中,用不用全靠朱棣的心情!
秦睿对此十分赞同,积极支持!但秦睿的支持算个屁啊,夏原吉的方案一提出来之后,就遭到了众多的反对,因为这触及到了现有盐商的根本利益!
为了赚取最大的利润,盐商在边境地区租用了大量的土地,这样种完粮之后,直接交给边军,省了长途跋涉运粮的损耗,本来平均三石粮换一引盐,他们就可以换三引盐,这利润有多高?
当然了,这个利润不是盐商自己吃下去的,朝廷里有保护伞、地方上也有保护伞,就连运输都形成漕帮、盐帮,朝廷里没有反对的声音就怪了!
这些秦睿是管不了了。
郑和来找过秦睿两次,还是带团来刷秦睿的,这些人都是航海方面的专业人才,问得问题都很深,比如水道深度、风向、浪高之类,秦睿哪知道这些!最后高举免战牌,只把自己知道的、能想起来的,全部说了出来,郑和才算心满意足!
皇宫,武英殿!
“陛下,奴婢想去那亚美利加探一探!”郑和站在御阶之下,躬身说道。
“怎么?大伴被秦睿那小子一说,就心动了?”朱棣最近一直在靠率秦睿说的三条建议,最容易实现的就是秦睿嘴里的下策——高产粮食种子,控制生育、海外就藩,在这个时代无异于痴人说梦!要控制生育,除非有绝育手术或者小套套;海外就藩,藩王也得愿意啊。如果朱棣真敢铁了心的这么干,保不住那些藩王狗急跳墙!
秦睿嘴上说说容易,万里之遥让享受惯了的藩王去搏个前途?在大明要啥有啥,美人、美酒、美食、华服、高楼,人生至此,夫复何求!藩王们脑袋秀逗了,主动海外就藩,建邦立国!除非在大明活不下去了,又或者真有野心,否则谁会干这事?
“倒也不是,这两年陛下没有下西洋的计划,大明宝船放在那里也是浪费!秦睿有一点说得很对,有了新粮种,至少百姓会对陛下感恩戴德!”郑和其实也知道自己五下西洋带来的后果,看上去是宣威海外,实则是盘剥百姓!底层百姓对朱棣和郑和耗费民财的做法,极其厌恶,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
朱棣有朱棣的打算,他作为大明的一把手,看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但百姓不看别的啊,就看收税多少,自己能不能吃饱,手里有点余粮那就更好了!所以百姓对朱棣不能说恨之入骨,也是心里将朱老四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郑和只是顺带的而已。
郑和也希望改变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这一点秦睿也是后来了解到,他只是在历史上看到郑和下西洋,备受后世吹捧,但脱离了时代背景的吹捧都是扯淡。
一将功成万骨枯,功成名就的人可以享受万人敬仰,名垂史册;但功成名就路上的那累累白骨,甚至连一领草席都没有,就被刨个坑埋了,甚至有人尸骨无存!谁去记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了?
在跟秦睿的交谈过程中,秦睿言之凿凿的语气,让郑和看到了希望,如果他能从海外带回高产粮种,他就是万家生佛,百姓能给他立生祠,世代享受烟火!宣威海外的丰功有了,抚育万民的伟业也有了,人生至此,夫复何求!郑和是打定主意要搏一把了!
朱棣听了郑和的想法之后,不由得也是心里震动。朱老四之所以搞永乐大典、北征蒙元余孽、下西洋,是因为他心虚。他杀了自己的侄子,历史上一个弑君篡位,得位不正的名声是肯定了,要掩盖这个名声,就要有煊赫的文治武功,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天选之子。这和李二李世民是一个性质。
每个皇帝生前都会为身后事考虑,谥号、庙号他们都会考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庙号太祖,作为继位之君,没有大的功绩,通常是以某某宗来定庙号。朱棣的功绩,目前来说当个太宗是没问题了,但要往“祖”上面努力,就必须有开拓性创举或者大功绩。因为礼法有规定,“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简单概括起来就是“祖有功而宗有德”。
永乐大典算是文治,北征蒙元算是武功,下西洋可以说是扬名域外,剩下的就是百姓了!如果真如秦睿所说,将高产粮种从亚美利加弄回来,在大明进行普及,那么他的威望将再上一个台阶,那么一个“世祖”或者“圣祖”的庙号,应该可以了!这样后世就不会再拿他杀建文帝的事来说了,因为祖就相当于富一代创业者了!
郑和想去亚美利加,朱棣想提升自己在百姓间的威望,两人一合计,去了!
于是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郑和改下东洋了!
接下去的日子,秦睿对应天府的新鲜劲已经过了,开始过正常人的生活了。
“小杰啊,大明现在用兵的方向有四个,一个是交趾,这个地方山高林密,瘴气丛生;一个是北元余孽,来如风,去如电,居无定所;三是来自海上的倭寇,大海茫茫,不知道从哪里登陆;最后一个是内部的百姓造反。要仔细研究这些敌人的特点,有针对性行的练兵,兵贵精不贵多,精兵三千胜弱兵十万……”
秦睿给张杰讲课和答疑,主要内容是士兵技能训练和战斗意志,技能从单兵到班组的特种作战,再到成建制的战斗;从侦查、渗透、引导到破袭,从刺杀、绑架、收买到颠覆、斩首。对于战斗意志,表现在战时,关键在养成,悍不畏死不是真的不怕死,而是有严格的军令在后面看着,督战队就是在现在军队中也有!
秦睿也不懂,但不妨碍秦睿将后世在军事论坛上看到的内容,讲给张杰,张杰不懂就问,秦睿能解答就尽力解答,不能就两人商量,秦睿给出方向,毕竟600年的见识在脑子里。张杰每次听完课之后,回家再讲给张辅听,中间过一手,就会有很多东西遗漏,这些秦睿就不管了。
夏原吉也来找了秦睿两次,果然对于销毁宝钞他以及朱棣持反对意见,但对于建房赚钱以丰国库这件事,朱棣十分赞成!夏原吉也提出了他的建议,将大明宝钞与盐引绑定,这个方案倒是让秦睿觉得很新奇。
大明自开国以来,食盐采用“边中海支”的开中法专卖制度,即盐商在边塞缴纳粮食,换取食盐运销资格——盐引,这就是“边中”;拿到盐引之后,再到朝廷在海边的盐课提举司或者都转运盐使司支取海盐。简而言之就是用粮食换盐,不用出钱。以物易物的好处是减少损耗,但没办法让资金流动起来。
盐引与粮食的比例是一引盐200斤换一石到五石粮食,因为边塞的距离由远有近。也就说一引盐的平均价格大概在3两银子左右。
如果将盐引与大明宝钞绑定,就能分流一部分大明宝钞,一年一亿斤盐的需求,至少能分流近五千万贯宝钞,这就相当于另外一个池子啊!这些钱会回流到大明朝廷中,用不用全靠朱棣的心情!
秦睿对此十分赞同,积极支持!但秦睿的支持算个屁啊,夏原吉的方案一提出来之后,就遭到了众多的反对,因为这触及到了现有盐商的根本利益!
为了赚取最大的利润,盐商在边境地区租用了大量的土地,这样种完粮之后,直接交给边军,省了长途跋涉运粮的损耗,本来平均三石粮换一引盐,他们就可以换三引盐,这利润有多高?
当然了,这个利润不是盐商自己吃下去的,朝廷里有保护伞、地方上也有保护伞,就连运输都形成漕帮、盐帮,朝廷里没有反对的声音就怪了!
这些秦睿是管不了了。
郑和来找过秦睿两次,还是带团来刷秦睿的,这些人都是航海方面的专业人才,问得问题都很深,比如水道深度、风向、浪高之类,秦睿哪知道这些!最后高举免战牌,只把自己知道的、能想起来的,全部说了出来,郑和才算心满意足!
皇宫,武英殿!
“陛下,奴婢想去那亚美利加探一探!”郑和站在御阶之下,躬身说道。
“怎么?大伴被秦睿那小子一说,就心动了?”朱棣最近一直在靠率秦睿说的三条建议,最容易实现的就是秦睿嘴里的下策——高产粮食种子,控制生育、海外就藩,在这个时代无异于痴人说梦!要控制生育,除非有绝育手术或者小套套;海外就藩,藩王也得愿意啊。如果朱棣真敢铁了心的这么干,保不住那些藩王狗急跳墙!
秦睿嘴上说说容易,万里之遥让享受惯了的藩王去搏个前途?在大明要啥有啥,美人、美酒、美食、华服、高楼,人生至此,夫复何求!藩王们脑袋秀逗了,主动海外就藩,建邦立国!除非在大明活不下去了,又或者真有野心,否则谁会干这事?
“倒也不是,这两年陛下没有下西洋的计划,大明宝船放在那里也是浪费!秦睿有一点说得很对,有了新粮种,至少百姓会对陛下感恩戴德!”郑和其实也知道自己五下西洋带来的后果,看上去是宣威海外,实则是盘剥百姓!底层百姓对朱棣和郑和耗费民财的做法,极其厌恶,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
朱棣有朱棣的打算,他作为大明的一把手,看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但百姓不看别的啊,就看收税多少,自己能不能吃饱,手里有点余粮那就更好了!所以百姓对朱棣不能说恨之入骨,也是心里将朱老四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郑和只是顺带的而已。
郑和也希望改变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这一点秦睿也是后来了解到,他只是在历史上看到郑和下西洋,备受后世吹捧,但脱离了时代背景的吹捧都是扯淡。
一将功成万骨枯,功成名就的人可以享受万人敬仰,名垂史册;但功成名就路上的那累累白骨,甚至连一领草席都没有,就被刨个坑埋了,甚至有人尸骨无存!谁去记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了?
在跟秦睿的交谈过程中,秦睿言之凿凿的语气,让郑和看到了希望,如果他能从海外带回高产粮种,他就是万家生佛,百姓能给他立生祠,世代享受烟火!宣威海外的丰功有了,抚育万民的伟业也有了,人生至此,夫复何求!郑和是打定主意要搏一把了!
朱棣听了郑和的想法之后,不由得也是心里震动。朱老四之所以搞永乐大典、北征蒙元余孽、下西洋,是因为他心虚。他杀了自己的侄子,历史上一个弑君篡位,得位不正的名声是肯定了,要掩盖这个名声,就要有煊赫的文治武功,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天选之子。这和李二李世民是一个性质。
每个皇帝生前都会为身后事考虑,谥号、庙号他们都会考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庙号太祖,作为继位之君,没有大的功绩,通常是以某某宗来定庙号。朱棣的功绩,目前来说当个太宗是没问题了,但要往“祖”上面努力,就必须有开拓性创举或者大功绩。因为礼法有规定,“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简单概括起来就是“祖有功而宗有德”。
永乐大典算是文治,北征蒙元算是武功,下西洋可以说是扬名域外,剩下的就是百姓了!如果真如秦睿所说,将高产粮种从亚美利加弄回来,在大明进行普及,那么他的威望将再上一个台阶,那么一个“世祖”或者“圣祖”的庙号,应该可以了!这样后世就不会再拿他杀建文帝的事来说了,因为祖就相当于富一代创业者了!
郑和想去亚美利加,朱棣想提升自己在百姓间的威望,两人一合计,去了!
于是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郑和改下东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