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被中国征服的外国人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求书,找书,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看报看报哦,《中原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阿斯特拉罕战场局势突变,十万俄军被我联盟大军紧紧包围……”
“看报,看报,里海水师一战定乾坤——大败俄里海舰队,切断了俄军的水路通道,俄军已然是瓮中之鳖,被我水陆大军彻底包围在了伏尔加河左岸……”
……
“大军汇聚,最后的歼灭战一触即发……”
“太子爷亲临大西北,昨日已经抵到兰州,预计十日内可到达前线……”
“外媒宣扬,沙俄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大公,已在喀山汇聚十万大军,即将增援阿斯特拉罕……”
……
时间从来都是那么雍容,不因任何事情改变自己的脚步。
半个月的时间在陈鸣的特使与工商界大佬们的谈判中飞快的流逝,那就像长江东去的江水不可挽回。而当整个谈判告一段落的随后,当陈鸣满足于自己得到的收获后,彼此又要用什么来迅速的转移国人们的目光和讨论的呢?
之前的谈判中丝毫不被谈判双方放在眼里的西北战事就成为了最好的替代物。
而且就在这短时间里,阿斯特拉罕的战局也的的确确发生了决定性的大变——陈汉的里海水师在伏尔加河口大败俄罗斯的里海舰队。以至于新阿斯特拉罕的俄军残部被国防军完全包围,俄军已经做出好几次突击,都只是在送死。
俄军现如今运输断绝,只要中方长久的包围下去,就像原时空的柏高英和康沃利斯这样的投降,那必然是会到来的。只要篱笆扎的紧,这剩余的俄军俨然已是砧板上的鱼肉,能够任由国防军来宰割!
而且高加索地区的战争,普拉托夫手下的哥萨克在遭受到国防军的阻击,以及波斯为首国家的全力反击之后,给陈汉带来的运输紧张、混乱也很快被消除。
更重要的是,普拉托夫在调动了国防军的大量兵力之后,集中了五千哥萨克奔袭弗拉季高加索要塞,打算里应外合一阵解决了要塞外的国防军,结果里外两支俄军却都在要塞外陈汉部队的坚决防御下碰了个头皮血流,这俄军的局面就也一下子便不好了。
中俄战争的‘变化’迅速惊动了整个中国。
很多人的眼睛都再一次盯向了阿斯特拉罕,同时也开始关注起了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大公。
虽然那十万俄军援军只是一条虚假的新闻,可很多的老百姓还有诸多的在华外国人,他们不知道啊。反正,无论是喀山的俄军援军,还是伏尔加河口的残酷的拉锯战,都攥紧了千千万万人的眼球。
全力发动起来的国家宣传机构是极其强大的,它们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消除之前上海、广州两座重要城市被军队戒严所带来的影响。
虽然这股影响根本不可能被这样就给轻易地消除。
但这股被本国新闻界掀起的‘热潮’却首先把国外的记者们给煽动了。他们当然不知道康斯坦丁大公是不是真的已经在喀山集结大军,救援伏尔加河了。
中国人得到这么个情报的时间是不是太紧凑了?
但他们还是一边向自家国内发出紧急的通讯,另一边深入到大西北,用夸张的语气赞叹着中国的广阔富饶和强大的同时,他们采访民众、商贩、富商、富翁,甚至是富豪,他们采访士兵、军官,他们还采访俄军俘虏,采访各阶层的人。
不知道多少稀奇古怪的文稿每天都刊登在中国数以百份、千份的大小报纸上,这些外国记者还会把自己的稿件寄回国内,送到中国的报纸上只是他们谋取一份外快收入而已。
反正这些以外国人的眼光和观点来书写的文章,其中很大比例又是赞叹中国的不可战胜的,很是挠中了中国人的痒痒。配合着陈汉本土媒体工作者的辛辛苦苦,也的确把中俄战争的影响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极大地扩大化了。
战争到现在,陈汉对外公布的牺牲本土士兵数量已经超过了两万人,算上七汗国的人,这个数字更能扩大到五万,而伤亡也超过了十万人。
可以说,要是只限于开战之初的二十万军队,国防军现在也已经丧失了战斗力了。但是伤亡如此大,可陈汉被俘的军人数量却只有寥寥二三百人,这当中很多还是负伤后在进攻部队撤离后被俄军俘虏的。毕竟陈汉的大规模进攻大多数会发生在夜晚,能见度是很低的。还有一些是直接被震昏过去了,然后醒来时就是俘虏了。
但是十万大军【纯粹的国防军】伤亡近半,而只有二三百人的战俘,这是个什么概念?
俄国人对战俘的数量一开始并没有敏感。他们好不容易抓到了战俘,那都是很显摆额晾在了所有人的眼前的。数字根本没有进行保密,一些事儿就已经被透漏出来了,不管是被俘的俄军,还是从俄军身上收缴的报纸信件里消息的汇总,都显示了这个数字。
倒是七汗国的人,俘虏人数已经超过了一千五百人,甚至都达到两千人了。
这些消息在这次的热潮之中率,首先被《军报》透漏了出来,然后中国国防军的战斗意志和勇气就鲜明无比的显现在了举国上下的眼中。
因为这实在太提人心气了,同时国防军在陈汉的地位也顺带着变得更高了。
可是同陈汉方面被俘的士兵数量相比,俄军打到现在,事实上被俘的士兵数量可就很多了,前前后后加在一起超过了两万人。这可比陈汉方面被俘的士兵数量高多了。
但要是更细密一些的进行区分,这两万俄军战俘里的大部分人却是在巴格拉季昂带兵赶来东线之前就被俘虏的。
古里耶夫要塞和阿斯特拉罕要塞,虽然后者是死绝了,前者投降的时候光是俄军就超过了六千,还有一定数量的俄国青壮,这些人也被当成了战俘对待。也就是说这两万人里头,有着相当一部分是俄罗斯的民间反抗武装,也就是民兵。
而真真属于巴格拉季昂带来的俄军的数量,说真的,并不多,也就是两个这个数字。俄国人这次是真的在拼命,很够种的。
但外国的记者不知道啊,陈汉的老百姓也不需要知道的太清楚。陈鸣只用战俘,就让俄国丢了大脸。
……
伊犁,中俄战场的大后方,国内外上百家媒体汇聚的城市。每天每时每条街道上,你都能够看到挂着记者证到处乱逛的记者。其中不少都是蓝眼睛大鼻子的外国人,跟老毛子长得没什么区别。
伊犁的鸽巢可以说是整个伊犁城最繁忙的地方,比设在伊犁的太子行在都要繁忙热闹。
陈鼎在一个月前被陈鸣正儿八经的分封为太子,这显然是陈鸣在力撑李家。然后陈鼎的太子头衔还没有戴上几日,他就被自己老子一脚踢出了南京,跑来大西北观光来了。
现在他人已经不再伊犁了,但大队的依仗和警卫部队还留在伊犁。
伊犁城有那么多的记者要向自家报社发通讯,鸽巢繁忙和紧张度可想而知。
甚至一些记者都在鸽巢的隔壁安了家。
这是继上一次中俄战争之后,伊犁城再一次的汇聚到这么多的国内外媒体。
伊犁鸽巢的周边,早前因为伊犁外国人的骤然增多而生出的两家在之前的整个薪疆都没有出现过的咖啡店早就已经变成了本地餐馆了,但没过一个星期,这两家餐馆就再度从老式的薪疆饭馆变回了咖啡馆。这就是专门为那些老外记者们准备的。当然,也可以说是专门挣那些老外记者们钱的。
就像上一次伊犁的热闹一样,这些老外们的人数并不很多,但消费能力真的很强。而且一些中国记者也有喝咖啡。
瑞典人阿尔宾·杜尔马兹和英国《每日新闻》的驻中国记者吉米·马丁再次来到了伊犁。
他们在中国都已经生活了二三十年了。不管是杜尔马兹还是吉米·马丁,早就把家人接到了中国。
虽然吉米·马丁在最初开始的时候有点不情不愿,他一个人在中国过的可是很潇洒的。作为《每日新闻》的老牌外派记者,兢兢业业,许多次给报社及时提供了中国发生的大新闻的马丁,《每日新闻》给的薪水和补贴可是不菲的。就算他的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寄给了自己在伦敦的家人,但剩余的那一部分和他在中国赚取的外快也足够他在上海的郊外买下一做房产,并且买下一个白奴为自己做日常服务了。
甚至他都可以有规律的替换女奴,这日子多潇洒?为此他都忽略了自己在伦敦的妻子是否会给自己戴上一顶绿帽子的可能了。
但最终他还是把他的妻子儿女接来了中国。因为事实证明他的妻子儿女是爱他的,马丁拒绝了一次,马丁拒绝了第二次,马丁拒绝了第三次,他还能拒绝第四次、第五次……,可他不能一直拒绝下去。
而杜尔马兹这个瑞典人却是因为瑞典国内的混乱,他是主动的把自己的妻儿父母接来中国的。
对比瑞典的生活,中国的日子安稳多了。
这是两个被中国所征服的外国人。
求书,找书,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看报看报哦,《中原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阿斯特拉罕战场局势突变,十万俄军被我联盟大军紧紧包围……”
“看报,看报,里海水师一战定乾坤——大败俄里海舰队,切断了俄军的水路通道,俄军已然是瓮中之鳖,被我水陆大军彻底包围在了伏尔加河左岸……”
……
“大军汇聚,最后的歼灭战一触即发……”
“太子爷亲临大西北,昨日已经抵到兰州,预计十日内可到达前线……”
“外媒宣扬,沙俄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大公,已在喀山汇聚十万大军,即将增援阿斯特拉罕……”
……
时间从来都是那么雍容,不因任何事情改变自己的脚步。
半个月的时间在陈鸣的特使与工商界大佬们的谈判中飞快的流逝,那就像长江东去的江水不可挽回。而当整个谈判告一段落的随后,当陈鸣满足于自己得到的收获后,彼此又要用什么来迅速的转移国人们的目光和讨论的呢?
之前的谈判中丝毫不被谈判双方放在眼里的西北战事就成为了最好的替代物。
而且就在这短时间里,阿斯特拉罕的战局也的的确确发生了决定性的大变——陈汉的里海水师在伏尔加河口大败俄罗斯的里海舰队。以至于新阿斯特拉罕的俄军残部被国防军完全包围,俄军已经做出好几次突击,都只是在送死。
俄军现如今运输断绝,只要中方长久的包围下去,就像原时空的柏高英和康沃利斯这样的投降,那必然是会到来的。只要篱笆扎的紧,这剩余的俄军俨然已是砧板上的鱼肉,能够任由国防军来宰割!
而且高加索地区的战争,普拉托夫手下的哥萨克在遭受到国防军的阻击,以及波斯为首国家的全力反击之后,给陈汉带来的运输紧张、混乱也很快被消除。
更重要的是,普拉托夫在调动了国防军的大量兵力之后,集中了五千哥萨克奔袭弗拉季高加索要塞,打算里应外合一阵解决了要塞外的国防军,结果里外两支俄军却都在要塞外陈汉部队的坚决防御下碰了个头皮血流,这俄军的局面就也一下子便不好了。
中俄战争的‘变化’迅速惊动了整个中国。
很多人的眼睛都再一次盯向了阿斯特拉罕,同时也开始关注起了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大公。
虽然那十万俄军援军只是一条虚假的新闻,可很多的老百姓还有诸多的在华外国人,他们不知道啊。反正,无论是喀山的俄军援军,还是伏尔加河口的残酷的拉锯战,都攥紧了千千万万人的眼球。
全力发动起来的国家宣传机构是极其强大的,它们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消除之前上海、广州两座重要城市被军队戒严所带来的影响。
虽然这股影响根本不可能被这样就给轻易地消除。
但这股被本国新闻界掀起的‘热潮’却首先把国外的记者们给煽动了。他们当然不知道康斯坦丁大公是不是真的已经在喀山集结大军,救援伏尔加河了。
中国人得到这么个情报的时间是不是太紧凑了?
但他们还是一边向自家国内发出紧急的通讯,另一边深入到大西北,用夸张的语气赞叹着中国的广阔富饶和强大的同时,他们采访民众、商贩、富商、富翁,甚至是富豪,他们采访士兵、军官,他们还采访俄军俘虏,采访各阶层的人。
不知道多少稀奇古怪的文稿每天都刊登在中国数以百份、千份的大小报纸上,这些外国记者还会把自己的稿件寄回国内,送到中国的报纸上只是他们谋取一份外快收入而已。
反正这些以外国人的眼光和观点来书写的文章,其中很大比例又是赞叹中国的不可战胜的,很是挠中了中国人的痒痒。配合着陈汉本土媒体工作者的辛辛苦苦,也的确把中俄战争的影响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极大地扩大化了。
战争到现在,陈汉对外公布的牺牲本土士兵数量已经超过了两万人,算上七汗国的人,这个数字更能扩大到五万,而伤亡也超过了十万人。
可以说,要是只限于开战之初的二十万军队,国防军现在也已经丧失了战斗力了。但是伤亡如此大,可陈汉被俘的军人数量却只有寥寥二三百人,这当中很多还是负伤后在进攻部队撤离后被俄军俘虏的。毕竟陈汉的大规模进攻大多数会发生在夜晚,能见度是很低的。还有一些是直接被震昏过去了,然后醒来时就是俘虏了。
但是十万大军【纯粹的国防军】伤亡近半,而只有二三百人的战俘,这是个什么概念?
俄国人对战俘的数量一开始并没有敏感。他们好不容易抓到了战俘,那都是很显摆额晾在了所有人的眼前的。数字根本没有进行保密,一些事儿就已经被透漏出来了,不管是被俘的俄军,还是从俄军身上收缴的报纸信件里消息的汇总,都显示了这个数字。
倒是七汗国的人,俘虏人数已经超过了一千五百人,甚至都达到两千人了。
这些消息在这次的热潮之中率,首先被《军报》透漏了出来,然后中国国防军的战斗意志和勇气就鲜明无比的显现在了举国上下的眼中。
因为这实在太提人心气了,同时国防军在陈汉的地位也顺带着变得更高了。
可是同陈汉方面被俘的士兵数量相比,俄军打到现在,事实上被俘的士兵数量可就很多了,前前后后加在一起超过了两万人。这可比陈汉方面被俘的士兵数量高多了。
但要是更细密一些的进行区分,这两万俄军战俘里的大部分人却是在巴格拉季昂带兵赶来东线之前就被俘虏的。
古里耶夫要塞和阿斯特拉罕要塞,虽然后者是死绝了,前者投降的时候光是俄军就超过了六千,还有一定数量的俄国青壮,这些人也被当成了战俘对待。也就是说这两万人里头,有着相当一部分是俄罗斯的民间反抗武装,也就是民兵。
而真真属于巴格拉季昂带来的俄军的数量,说真的,并不多,也就是两个这个数字。俄国人这次是真的在拼命,很够种的。
但外国的记者不知道啊,陈汉的老百姓也不需要知道的太清楚。陈鸣只用战俘,就让俄国丢了大脸。
……
伊犁,中俄战场的大后方,国内外上百家媒体汇聚的城市。每天每时每条街道上,你都能够看到挂着记者证到处乱逛的记者。其中不少都是蓝眼睛大鼻子的外国人,跟老毛子长得没什么区别。
伊犁的鸽巢可以说是整个伊犁城最繁忙的地方,比设在伊犁的太子行在都要繁忙热闹。
陈鼎在一个月前被陈鸣正儿八经的分封为太子,这显然是陈鸣在力撑李家。然后陈鼎的太子头衔还没有戴上几日,他就被自己老子一脚踢出了南京,跑来大西北观光来了。
现在他人已经不再伊犁了,但大队的依仗和警卫部队还留在伊犁。
伊犁城有那么多的记者要向自家报社发通讯,鸽巢繁忙和紧张度可想而知。
甚至一些记者都在鸽巢的隔壁安了家。
这是继上一次中俄战争之后,伊犁城再一次的汇聚到这么多的国内外媒体。
伊犁鸽巢的周边,早前因为伊犁外国人的骤然增多而生出的两家在之前的整个薪疆都没有出现过的咖啡店早就已经变成了本地餐馆了,但没过一个星期,这两家餐馆就再度从老式的薪疆饭馆变回了咖啡馆。这就是专门为那些老外记者们准备的。当然,也可以说是专门挣那些老外记者们钱的。
就像上一次伊犁的热闹一样,这些老外们的人数并不很多,但消费能力真的很强。而且一些中国记者也有喝咖啡。
瑞典人阿尔宾·杜尔马兹和英国《每日新闻》的驻中国记者吉米·马丁再次来到了伊犁。
他们在中国都已经生活了二三十年了。不管是杜尔马兹还是吉米·马丁,早就把家人接到了中国。
虽然吉米·马丁在最初开始的时候有点不情不愿,他一个人在中国过的可是很潇洒的。作为《每日新闻》的老牌外派记者,兢兢业业,许多次给报社及时提供了中国发生的大新闻的马丁,《每日新闻》给的薪水和补贴可是不菲的。就算他的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寄给了自己在伦敦的家人,但剩余的那一部分和他在中国赚取的外快也足够他在上海的郊外买下一做房产,并且买下一个白奴为自己做日常服务了。
甚至他都可以有规律的替换女奴,这日子多潇洒?为此他都忽略了自己在伦敦的妻子是否会给自己戴上一顶绿帽子的可能了。
但最终他还是把他的妻子儿女接来了中国。因为事实证明他的妻子儿女是爱他的,马丁拒绝了一次,马丁拒绝了第二次,马丁拒绝了第三次,他还能拒绝第四次、第五次……,可他不能一直拒绝下去。
而杜尔马兹这个瑞典人却是因为瑞典国内的混乱,他是主动的把自己的妻儿父母接来中国的。
对比瑞典的生活,中国的日子安稳多了。
这是两个被中国所征服的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