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匠人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天色已晚,头顶已经是满天星空,闵元启在两个家丁的随从之下,往东面的铺兵所赶过去。
村中道路是夯土路,凹凸不平,还好前后各有一盏灯笼照亮,加上星空璀璨,温柔的月色铺满大地,闵元启得以行动自若,不至于摸黑行走。
闵元启也是用罢了晚饭才出门,到他出门之时,原本热闹的百户村落已经安静了下去,放眼看去,只有一两家还亮着灯,闵元启知道这两家都有读书的子弟,平时是在家中苦读,隔一段时间到所城的几家大私塾中进修,若要应考,却并不是去哪个县去参加县试,而是到淮安府城的卫学中应考。
按闵元启所知,这两户人家都没有中童生,要过县试,府试,对这些赤贫家族的子弟来说还是太难了些。
他们能够读书,也是少年时展露过才华,比如过目不忘,下笔能成文,若没有一点指望,这些人家也不会勒紧裤腰带,供家中的子弟们读书。
在闵元启路过时,昏黄的油灯下显露出盘腿在坑上苦读的身影,朗朗的读书声并不大,但在寂静的村庄里显得相当清晰。
训练后的发粮引发了一阵沸腾,但很快也就过去了,毕竟就是四升粮,叫人们稍许兴奋了一下,很快也就平静了下去。
闵元启三人路过时,两户人家的读书人一个是不为所动,继续在灯下读书,另一人却是中断了一下,瞟了闵元启一眼,然后便又是接着朗读起来。
闵元启知道这两人一个姓丁,一个姓关,两人年龄都在二十左右,都曾经通过县试的考试,但没有通过府试。
这也并不奇怪,乡中赤贫之家的子弟,就算有天份也没有好老师,更没有人脉,县学难度不大,尚能低低过关,到了府学厮杀,江北只有两府,淮安这样的大府科考厮杀虽不及江南文学昌盛之处,到底也是相当繁盛的大府,人口稠密,人才备出,想过府试却没有想的那般容易。
每年的府试俱是在四月,现在已经是二月,距离府试不到两个月时间,也怪不得这两个读书人在起更之后还在点灯苦读。
若能过府试,好歹便算是童生,可以开馆当老师授徒,虽比秀才下一等,仍然也可算得是读书人了。
闵元没瞄了一眼,并没有太在意。
在大明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种子在任何地方都被高看一眼,自己这百户说是官员,但读书人也没有必要来奉迎自己,反而自己要对他们高看一眼。
此前的记忆之中,闵元启的父亲偶尔会派人给这两户人家送几斗粮食,也算是尊重和看重读书人的意思。
现在么,没有必要了……崇祯年间最后一次进士考都考过了,要到顺治年间,清廷会继续开考,以此来笼络人心,稳定地方秩序。
读书人从低到高,就是社会统治的基石,儒学的影响力等同宗教的影响,再加上士绅到生员和普通读书人在普通人心中的影响力,还有财力人力物力,开科举就是稳定人心的最佳办法,要给读书人往上走的空间,否
则必致大乱。
清末之时,就是没有笼络好新式人才,又停了科举,失掉了旧学士绅生员们的支持,以致短短时间内便失了天下。
人心向背,说来玄之又玄,其实就在于一些简单的施政措施和底蕴,洪扬之时,曾李左胡实际控制着大半中国,但无人如袁项城那般手握强权,逼迫清帝逊位,就是大势其实还在清,人心未失。
而至清末,西风东渐,新学遍布全国,新式人才开眼看世界后已经不可能再拥戴大清,而旧学之人又跟不上时代,无法利用,只能放弃,新旧皆失,这就是失尽人心了。
闵元启对这两个读书人的态度并不介意,微微一笑,在灯笼照映下,继续稳稳前行。
……
铺兵所就在官厅正中,沿着村中的小道一直东行,穿过村头的一条小河,经过石桥,眼前是大片的空地,那是用来晒粮食的晒场,在晒场的另外一侧,是二十多间已经破烂不堪的茅草房舍,那里就是曾经的铺兵所了。
在嘉靖到万历初年,朝廷在大河卫云梯关所设立备倭把总,后世人以为把总就是个不入流的小官,其实并不然。
营兵把总,名义上是最少也得千户官才够格担当,其实很多是卫指挥佥事一级的武官任把总,千户级别,只能当哨官。
要想到千总,最少也得是指挥同知,甚至指挥使。
若要到游击将军,参将,估计得加都督佥事了。
要到副将,总兵,便是都督府的都督同知,左右都督。
当年的备倭把总驻守在云梯关所的所城,也有一些营兵分驻各处,眼前这二十来间屋子,当年由一个哨官带着一百多营兵驻守防备,是当年备倭的主力兵马,而各卫所百户之下的旗军将士,则是被这些营兵保护着,说来也是极为耻辱。
当年的茅舍修筑的还算坚实,几十年下来房舍还在,只是有不少地方破损歪斜,房顶的茅草旧损不堪,不加新草加厚的话根本挡不住风雨。
“明天你同韩总旗说一声。”闵元启看着眼前破旧的房舍,皱眉对李俊孙道:“多带一些人过来,与这些匠户一并将这些房舍仔细修葺一下,既然叫他们来住,总不至于就住这样的房子。”
“是,大人。”李俊孙赶紧答应着,态度已经是十分恭谨了。
“工食费差不多也要十几两银,怕要折腾几天。”眼前的草房实在破烂不堪,闵元启淡淡的道:“告诉韩森,记下帐目,开销从我那边出。”
韩森原本的态度,怕就是随意加铺些稻草就完事了,闵元启是叫韩森认真修理,得加固房舍壁墙,重新抹泥,修坑,修厨房,加稻草,工程量不小,光是匠户自己做太慢,而且闵元启要有用他们的地方,修房的事当然是越快越好。
李俊孙自是抱拳答应着,这些跑腿的活原本就该是他这样的家丁去做,现在家主信任,哪怕一天跑十趟,李俊孙也是愿意的。
两人对答之时,对面的草屋中原本的声响逐渐停了下来。
原本有孩童的哭闹声和大人的说话声,现在突然都是寂静下来。
须臾过后,有几个中年匠人战战兢兢从茅舍中走出来,到闵元启身前十多步远便是跪了下去,口中道:“小人等谢过百户大人的大恩大德。”
“尔等起来。”闵元启走过去,将众人一一扶起。
“小人刘德,是大木作。”
“小人张凤山,是方作。”
“小人李天生,是石作。”
“小人张丰年,小木作。”
“小人李天养,是瓦作。”
“小人李天福,是泥作。”
“小人沈年,是铁作。”
眼前黑压压站了一地的人,全部是男子,妇人们多半抱着孩子躲在屋中,并未敢出来。
这些匠户要比军户普遍更瘦弱一些,眼神更黯淡无光,虽然最大年龄的不过四十多岁,但已经头发斑白,满脸皱纹。
他们是军籍匠户,比起民间的匠户地位更低一等,寄托在卫所之下,每天劳作不停,所得的就是不能糊口的粮食,他们只能不停的做私活,力图多赚一升粮,这才能使全家老小苟活下去。
他们身无分文,也没有方寸土地,和军户一样,匠户们也只能世代通婚,一世为匠,世代为匠,自己生活苦不堪言不说,就算是后代子孙,也是一代接一代的苦下去。
这种生活,简直是毫无奔头,由于地位卑下,军户都能随意欺凌这些匠户,就算要用他们,也是当奴仆一般使唤而已。
站在闵元启面前时,这些匠人都是战战兢兢,惟恐一个不是,自己被百户大人处罚,还会累及家人。
躲在屋中的妇人也是小心翼翼,将哭闹的孩童捂着嘴巴,惟恐触怒了牛高马大的百户官。
闵元启的个头身形,加上年龄,给人的感觉便是孔武而暴戾,这是青年武官的普遍的特性。
对闵元启来说,眼下便是只有欢喜。
有关系果然好办事,几百上千年下来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有一个副千户叔父,加上闵家在云梯关内根深蒂固的关系,虽说只是要匠户,但眼前石作,铁作,大木作,小木作,方作,圆作,还有泥作都是齐全了,按宋人营造法式的规矩,集合这么多工种的匠人,就算要建造一座大型佛寺或是宫殿都是足够了,差的就是彩绘了,石作可是能做石雕,想要什么图案都可以做出来。
这些分工种的匠人可全部是大工,小工是没有资格称什么石作铁作大木作,小工只是给这些大作们打下手,等积累足够的经验能够独挡一面了,才有资格被称为大工,能掌握某一个领域,这才是真正的匠人。
以木匠来说,分为圆作,方作,大木作,小木作等若干种,闵元启这里对木匠的需求不是很强,但拥有足够的匠人是件大好事,仍是值得高兴。
遗憾的便是铁作只有一户,闵元启感觉铁匠更重要一些。
当前来说,是石作和泥作更加重要一些。
天色已晚,头顶已经是满天星空,闵元启在两个家丁的随从之下,往东面的铺兵所赶过去。
村中道路是夯土路,凹凸不平,还好前后各有一盏灯笼照亮,加上星空璀璨,温柔的月色铺满大地,闵元启得以行动自若,不至于摸黑行走。
闵元启也是用罢了晚饭才出门,到他出门之时,原本热闹的百户村落已经安静了下去,放眼看去,只有一两家还亮着灯,闵元启知道这两家都有读书的子弟,平时是在家中苦读,隔一段时间到所城的几家大私塾中进修,若要应考,却并不是去哪个县去参加县试,而是到淮安府城的卫学中应考。
按闵元启所知,这两户人家都没有中童生,要过县试,府试,对这些赤贫家族的子弟来说还是太难了些。
他们能够读书,也是少年时展露过才华,比如过目不忘,下笔能成文,若没有一点指望,这些人家也不会勒紧裤腰带,供家中的子弟们读书。
在闵元启路过时,昏黄的油灯下显露出盘腿在坑上苦读的身影,朗朗的读书声并不大,但在寂静的村庄里显得相当清晰。
训练后的发粮引发了一阵沸腾,但很快也就过去了,毕竟就是四升粮,叫人们稍许兴奋了一下,很快也就平静了下去。
闵元启三人路过时,两户人家的读书人一个是不为所动,继续在灯下读书,另一人却是中断了一下,瞟了闵元启一眼,然后便又是接着朗读起来。
闵元启知道这两人一个姓丁,一个姓关,两人年龄都在二十左右,都曾经通过县试的考试,但没有通过府试。
这也并不奇怪,乡中赤贫之家的子弟,就算有天份也没有好老师,更没有人脉,县学难度不大,尚能低低过关,到了府学厮杀,江北只有两府,淮安这样的大府科考厮杀虽不及江南文学昌盛之处,到底也是相当繁盛的大府,人口稠密,人才备出,想过府试却没有想的那般容易。
每年的府试俱是在四月,现在已经是二月,距离府试不到两个月时间,也怪不得这两个读书人在起更之后还在点灯苦读。
若能过府试,好歹便算是童生,可以开馆当老师授徒,虽比秀才下一等,仍然也可算得是读书人了。
闵元没瞄了一眼,并没有太在意。
在大明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种子在任何地方都被高看一眼,自己这百户说是官员,但读书人也没有必要来奉迎自己,反而自己要对他们高看一眼。
此前的记忆之中,闵元启的父亲偶尔会派人给这两户人家送几斗粮食,也算是尊重和看重读书人的意思。
现在么,没有必要了……崇祯年间最后一次进士考都考过了,要到顺治年间,清廷会继续开考,以此来笼络人心,稳定地方秩序。
读书人从低到高,就是社会统治的基石,儒学的影响力等同宗教的影响,再加上士绅到生员和普通读书人在普通人心中的影响力,还有财力人力物力,开科举就是稳定人心的最佳办法,要给读书人往上走的空间,否
则必致大乱。
清末之时,就是没有笼络好新式人才,又停了科举,失掉了旧学士绅生员们的支持,以致短短时间内便失了天下。
人心向背,说来玄之又玄,其实就在于一些简单的施政措施和底蕴,洪扬之时,曾李左胡实际控制着大半中国,但无人如袁项城那般手握强权,逼迫清帝逊位,就是大势其实还在清,人心未失。
而至清末,西风东渐,新学遍布全国,新式人才开眼看世界后已经不可能再拥戴大清,而旧学之人又跟不上时代,无法利用,只能放弃,新旧皆失,这就是失尽人心了。
闵元启对这两个读书人的态度并不介意,微微一笑,在灯笼照映下,继续稳稳前行。
……
铺兵所就在官厅正中,沿着村中的小道一直东行,穿过村头的一条小河,经过石桥,眼前是大片的空地,那是用来晒粮食的晒场,在晒场的另外一侧,是二十多间已经破烂不堪的茅草房舍,那里就是曾经的铺兵所了。
在嘉靖到万历初年,朝廷在大河卫云梯关所设立备倭把总,后世人以为把总就是个不入流的小官,其实并不然。
营兵把总,名义上是最少也得千户官才够格担当,其实很多是卫指挥佥事一级的武官任把总,千户级别,只能当哨官。
要想到千总,最少也得是指挥同知,甚至指挥使。
若要到游击将军,参将,估计得加都督佥事了。
要到副将,总兵,便是都督府的都督同知,左右都督。
当年的备倭把总驻守在云梯关所的所城,也有一些营兵分驻各处,眼前这二十来间屋子,当年由一个哨官带着一百多营兵驻守防备,是当年备倭的主力兵马,而各卫所百户之下的旗军将士,则是被这些营兵保护着,说来也是极为耻辱。
当年的茅舍修筑的还算坚实,几十年下来房舍还在,只是有不少地方破损歪斜,房顶的茅草旧损不堪,不加新草加厚的话根本挡不住风雨。
“明天你同韩总旗说一声。”闵元启看着眼前破旧的房舍,皱眉对李俊孙道:“多带一些人过来,与这些匠户一并将这些房舍仔细修葺一下,既然叫他们来住,总不至于就住这样的房子。”
“是,大人。”李俊孙赶紧答应着,态度已经是十分恭谨了。
“工食费差不多也要十几两银,怕要折腾几天。”眼前的草房实在破烂不堪,闵元启淡淡的道:“告诉韩森,记下帐目,开销从我那边出。”
韩森原本的态度,怕就是随意加铺些稻草就完事了,闵元启是叫韩森认真修理,得加固房舍壁墙,重新抹泥,修坑,修厨房,加稻草,工程量不小,光是匠户自己做太慢,而且闵元启要有用他们的地方,修房的事当然是越快越好。
李俊孙自是抱拳答应着,这些跑腿的活原本就该是他这样的家丁去做,现在家主信任,哪怕一天跑十趟,李俊孙也是愿意的。
两人对答之时,对面的草屋中原本的声响逐渐停了下来。
原本有孩童的哭闹声和大人的说话声,现在突然都是寂静下来。
须臾过后,有几个中年匠人战战兢兢从茅舍中走出来,到闵元启身前十多步远便是跪了下去,口中道:“小人等谢过百户大人的大恩大德。”
“尔等起来。”闵元启走过去,将众人一一扶起。
“小人刘德,是大木作。”
“小人张凤山,是方作。”
“小人李天生,是石作。”
“小人张丰年,小木作。”
“小人李天养,是瓦作。”
“小人李天福,是泥作。”
“小人沈年,是铁作。”
眼前黑压压站了一地的人,全部是男子,妇人们多半抱着孩子躲在屋中,并未敢出来。
这些匠户要比军户普遍更瘦弱一些,眼神更黯淡无光,虽然最大年龄的不过四十多岁,但已经头发斑白,满脸皱纹。
他们是军籍匠户,比起民间的匠户地位更低一等,寄托在卫所之下,每天劳作不停,所得的就是不能糊口的粮食,他们只能不停的做私活,力图多赚一升粮,这才能使全家老小苟活下去。
他们身无分文,也没有方寸土地,和军户一样,匠户们也只能世代通婚,一世为匠,世代为匠,自己生活苦不堪言不说,就算是后代子孙,也是一代接一代的苦下去。
这种生活,简直是毫无奔头,由于地位卑下,军户都能随意欺凌这些匠户,就算要用他们,也是当奴仆一般使唤而已。
站在闵元启面前时,这些匠人都是战战兢兢,惟恐一个不是,自己被百户大人处罚,还会累及家人。
躲在屋中的妇人也是小心翼翼,将哭闹的孩童捂着嘴巴,惟恐触怒了牛高马大的百户官。
闵元启的个头身形,加上年龄,给人的感觉便是孔武而暴戾,这是青年武官的普遍的特性。
对闵元启来说,眼下便是只有欢喜。
有关系果然好办事,几百上千年下来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有一个副千户叔父,加上闵家在云梯关内根深蒂固的关系,虽说只是要匠户,但眼前石作,铁作,大木作,小木作,方作,圆作,还有泥作都是齐全了,按宋人营造法式的规矩,集合这么多工种的匠人,就算要建造一座大型佛寺或是宫殿都是足够了,差的就是彩绘了,石作可是能做石雕,想要什么图案都可以做出来。
这些分工种的匠人可全部是大工,小工是没有资格称什么石作铁作大木作,小工只是给这些大作们打下手,等积累足够的经验能够独挡一面了,才有资格被称为大工,能掌握某一个领域,这才是真正的匠人。
以木匠来说,分为圆作,方作,大木作,小木作等若干种,闵元启这里对木匠的需求不是很强,但拥有足够的匠人是件大好事,仍是值得高兴。
遗憾的便是铁作只有一户,闵元启感觉铁匠更重要一些。
当前来说,是石作和泥作更加重要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