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213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徐福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的“秦始皇本纪”和“淮南衡山列传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徐巿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
于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资巨大。
但徐巿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仙和仙山。秦始皇东巡至琅岈,徐巿推托说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秦始皇应允,派遣射手射杀了一头大鱼。后徐福再度率众出海,来到“平原广泽”(可能是日本九州),他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来自立为王,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方法,不回来了。
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19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施行。于是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辞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称颂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环刻,颂辞刻了三面。秦二世胡亥嗣位,于元年(前09年)也东巡,又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诏书和从臣姓名。刻辞为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是李斯所书。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19年)东巡齐鲁时留下的第一块记功刻石。
秦赢政二十八年(公元前19年),置夜郎县于今县境西部,属象郡。
公元前19年,刚刚当了三年皇帝的秦始皇嬴政,就迫不及待的开始了东封泰山的活动。他先到了峄山(今山东邹城市境内),立石歌颂自己的功德,然后来到泰山脚下,召集齐鲁儒生博士70多人,商议封禅大典的具体仪式。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八年(公元前19年)南巡衡岳,因阻风君山,迁恕湘山神二妃,故而赭树烧山。
公元前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反抗,被当地人杀死。秦始皇又任命任嚣为主将,和赵佗一起征杀了四年。
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菹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太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始皇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作琅邪台,立石颂德,明得意。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初,齐威、宣之时,邹衍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始皇并天下,齐人奏之。始皇采用其说,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始改年,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旌旄、节旗皆尚黑,数以六为纪。
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初,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迂怪之士皆争传习之。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云此三神山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风引舡去。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及始皇至海上,诸方士齐人徐巿等争上书言之,请得齐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舡交海中,皆以风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能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此。”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遂自南郡由关武归。
初,韩人张良,其父、祖以上五世相韩。及韩亡,良散千金之产,欲为韩报仇。
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
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1年)置酒咸阳宫时,他建议实行分封,以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遭丞相李斯驳斥。
群臣聚集在咸阳宫称颂秦始皇时,博士淳于越很不知趣,向秦始皇说:殷周之所以存在千年,是因为它把天下分封给子弟和功臣。现在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没有封地,和百姓一样,万一发生了田常、六卿之变,又有谁来相救呢?凡是不以古为师而天下能长久的,没有听说过。淳于越是以儒家的立场来看待秦朝的政治,同秦始皇的思想和行动是格格不入的,使得秦始皇大为不满,把淳于越交给丞相李斯处理。李斯不赞同淳于越的看法,他向秦始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也不同。三代时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那时候诸侯并列,互相争夺,现在天下统一,情况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现在的一些儒生总讲古代如何如何好,这是以古非今,搅乱民心。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皇帝的权威。
焚书事件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1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焚书坑”及“坑儒谷”遗址坑杀。此即为“坑儒”。两件事合成“焚书坑儒”。
颁布《挟书令》
公元前1年,秦王朝颁行《挟书令》。
梅关古道设关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策略是对北方筑长城以防御匈奴,对南方则开关道,积极开发岭南。公元前1年,秦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三条孔道。横浦关就筑在梅岭顶上,因此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后来横浦关为战争所毁。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南雄历代州、县均有修葺关楼,使梅岭关楼保存至今。
梅关古道从梅从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水,象一条纽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梅岭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古道约6尺宽,路面整齐地铺着鹅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岭下可见古人用来喂马的饮马槽,古道旁修建了一座半山亭,又名来雁亭。过去沿途共有诗碑16块,记录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诗句,现存已不多。
公元前1年,即秦平南越设县立郡的次年,秦始皇为了有效地控制辽阔的国土,下令遣有罪的官吏修筑名为“驰道“的战略大路。
通往岭南的新道共有四条,均是将原有的岭南通岭北的陆地驰道加宽拓平:一条从江西南安越过大庾岭进入今广东南雄;一条从湖南郴州越岭进入广东连县;一条从湖南道州入广西贺县;一条从湖南入广西全州、静江。
这样一来,中原到南越水陆并通,大大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岭南的控制。秦郡县制推行顺利,岭南终于从“各有君长“、“互不统一“的原始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谪戍岭南的移民,又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越的开发。
虽然越人在“五羊降临“后就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方法,但没有什么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主要采用原始工具以粗放的“刀耕火种“、“火耕水耨“法来种植水稻。前者是用大火烧荒,然后开垦种植。“火耕水耨“也是先用火烧去杂树小草,然后灌水种稻,等到田中的稻和草一起生长至七八寸高时,便下田除草,二次放水灌田,以后田中就不再长草了。后一种方法比“刀耕火种“先进些,不过仍是“望天收“,产量非常有限,并不能保证人们生活所需。
好在南越靠海,境内河湖纵横交错,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山上又有许多野果和野生动物,可补食物之不足。在南越的许多地方,渔猎甚至重于农耕,虫蛇、蛤贝皆为日常食物,以至中原人很不理解。
秦移民带来了铁制农具和中原牛耕等农业技术,开荒种地。随着岁月的推移,稻米渐渐成为岭南人的主食。中原的造船技术也于同一时期带到岭南。
南海大小岛屿星罗棋布,岭南地区海岸线漫长且弯弯曲曲,有不少天然良港,“陆事寡而水事众“,人们很早就会制作小舟。但越人造船技术原始,最常用的独木舟,是砍下一棵大树干,除了要挖掉的地方外,其余表面都涂上一层厚厚的泥巴,然后用火烧烤要挖掉的部分,使有泥巴的木料保留下来,没泥巴的地方被烧成炭,再把焦炭挖空就成了首尾不分的小舟。另外他们还削篾编制竹排木筏,风平浪静时,便乘着竹排木筏和独木舟在河流和浅海湾里捕鱼捉虾,相互来往。后来越人又发明了“舫“,即将两只独木舟的船舷用绳索或皮条捆扎互相连接。单只独木舟容易翻,双舟连成的舫则稳多了,船体宽大一倍,能抵御一定的风浪。越人驾着舫沿海岸线从东往西航行,与沿海各地的土人做生意。今天东南亚一带的土著居民,不少是古代百越族的后裔。(未完待续)
徐福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的“秦始皇本纪”和“淮南衡山列传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徐巿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
于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资巨大。
但徐巿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仙和仙山。秦始皇东巡至琅岈,徐巿推托说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秦始皇应允,派遣射手射杀了一头大鱼。后徐福再度率众出海,来到“平原广泽”(可能是日本九州),他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来自立为王,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方法,不回来了。
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19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施行。于是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辞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称颂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环刻,颂辞刻了三面。秦二世胡亥嗣位,于元年(前09年)也东巡,又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诏书和从臣姓名。刻辞为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是李斯所书。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19年)东巡齐鲁时留下的第一块记功刻石。
秦赢政二十八年(公元前19年),置夜郎县于今县境西部,属象郡。
公元前19年,刚刚当了三年皇帝的秦始皇嬴政,就迫不及待的开始了东封泰山的活动。他先到了峄山(今山东邹城市境内),立石歌颂自己的功德,然后来到泰山脚下,召集齐鲁儒生博士70多人,商议封禅大典的具体仪式。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八年(公元前19年)南巡衡岳,因阻风君山,迁恕湘山神二妃,故而赭树烧山。
公元前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反抗,被当地人杀死。秦始皇又任命任嚣为主将,和赵佗一起征杀了四年。
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菹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太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始皇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作琅邪台,立石颂德,明得意。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初,齐威、宣之时,邹衍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始皇并天下,齐人奏之。始皇采用其说,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始改年,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旌旄、节旗皆尚黑,数以六为纪。
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初,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迂怪之士皆争传习之。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云此三神山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风引舡去。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及始皇至海上,诸方士齐人徐巿等争上书言之,请得齐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舡交海中,皆以风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能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此。”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遂自南郡由关武归。
初,韩人张良,其父、祖以上五世相韩。及韩亡,良散千金之产,欲为韩报仇。
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
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1年)置酒咸阳宫时,他建议实行分封,以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遭丞相李斯驳斥。
群臣聚集在咸阳宫称颂秦始皇时,博士淳于越很不知趣,向秦始皇说:殷周之所以存在千年,是因为它把天下分封给子弟和功臣。现在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没有封地,和百姓一样,万一发生了田常、六卿之变,又有谁来相救呢?凡是不以古为师而天下能长久的,没有听说过。淳于越是以儒家的立场来看待秦朝的政治,同秦始皇的思想和行动是格格不入的,使得秦始皇大为不满,把淳于越交给丞相李斯处理。李斯不赞同淳于越的看法,他向秦始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也不同。三代时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那时候诸侯并列,互相争夺,现在天下统一,情况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现在的一些儒生总讲古代如何如何好,这是以古非今,搅乱民心。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皇帝的权威。
焚书事件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1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焚书坑”及“坑儒谷”遗址坑杀。此即为“坑儒”。两件事合成“焚书坑儒”。
颁布《挟书令》
公元前1年,秦王朝颁行《挟书令》。
梅关古道设关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策略是对北方筑长城以防御匈奴,对南方则开关道,积极开发岭南。公元前1年,秦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三条孔道。横浦关就筑在梅岭顶上,因此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后来横浦关为战争所毁。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南雄历代州、县均有修葺关楼,使梅岭关楼保存至今。
梅关古道从梅从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水,象一条纽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梅岭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古道约6尺宽,路面整齐地铺着鹅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岭下可见古人用来喂马的饮马槽,古道旁修建了一座半山亭,又名来雁亭。过去沿途共有诗碑16块,记录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诗句,现存已不多。
公元前1年,即秦平南越设县立郡的次年,秦始皇为了有效地控制辽阔的国土,下令遣有罪的官吏修筑名为“驰道“的战略大路。
通往岭南的新道共有四条,均是将原有的岭南通岭北的陆地驰道加宽拓平:一条从江西南安越过大庾岭进入今广东南雄;一条从湖南郴州越岭进入广东连县;一条从湖南道州入广西贺县;一条从湖南入广西全州、静江。
这样一来,中原到南越水陆并通,大大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岭南的控制。秦郡县制推行顺利,岭南终于从“各有君长“、“互不统一“的原始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谪戍岭南的移民,又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越的开发。
虽然越人在“五羊降临“后就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方法,但没有什么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主要采用原始工具以粗放的“刀耕火种“、“火耕水耨“法来种植水稻。前者是用大火烧荒,然后开垦种植。“火耕水耨“也是先用火烧去杂树小草,然后灌水种稻,等到田中的稻和草一起生长至七八寸高时,便下田除草,二次放水灌田,以后田中就不再长草了。后一种方法比“刀耕火种“先进些,不过仍是“望天收“,产量非常有限,并不能保证人们生活所需。
好在南越靠海,境内河湖纵横交错,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山上又有许多野果和野生动物,可补食物之不足。在南越的许多地方,渔猎甚至重于农耕,虫蛇、蛤贝皆为日常食物,以至中原人很不理解。
秦移民带来了铁制农具和中原牛耕等农业技术,开荒种地。随着岁月的推移,稻米渐渐成为岭南人的主食。中原的造船技术也于同一时期带到岭南。
南海大小岛屿星罗棋布,岭南地区海岸线漫长且弯弯曲曲,有不少天然良港,“陆事寡而水事众“,人们很早就会制作小舟。但越人造船技术原始,最常用的独木舟,是砍下一棵大树干,除了要挖掉的地方外,其余表面都涂上一层厚厚的泥巴,然后用火烧烤要挖掉的部分,使有泥巴的木料保留下来,没泥巴的地方被烧成炭,再把焦炭挖空就成了首尾不分的小舟。另外他们还削篾编制竹排木筏,风平浪静时,便乘着竹排木筏和独木舟在河流和浅海湾里捕鱼捉虾,相互来往。后来越人又发明了“舫“,即将两只独木舟的船舷用绳索或皮条捆扎互相连接。单只独木舟容易翻,双舟连成的舫则稳多了,船体宽大一倍,能抵御一定的风浪。越人驾着舫沿海岸线从东往西航行,与沿海各地的土人做生意。今天东南亚一带的土著居民,不少是古代百越族的后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