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东周的灭亡(1)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51年。
秦昭襄王收到了一份政治上的大礼,风雨飘摇的东周王朝向秦国投降了。
秦国的实力强大,环顾战国,没有任何国家不生出畏惧之心。作为秦国的君主,在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头上总压着一个挂名的周天子,这是一件相当不爽的事情。
周朝积弱,秦昭襄王想取而代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公元前288年他就曾经实施过篡位。那时候东周王室已经衰微,天下四分五裂,秦国虽然还没有雄霸天下,但是国力之强唯齐国能与之抗衡。秦昭襄王暗中联系了同样想扬名立万齐愍王,两人相约称帝。齐国为东帝,秦国为西帝。
秦昭襄王不敢灭掉周王朝,只能先从名号上过过瘾。他的臭美只持续了一个月,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以“名不正,言不顺”为由,劝说齐愍王放弃了称帝。一个巴掌拍不响,秦昭襄王也只好从帝位上辞职了。
苏秦是何许人也,居然能干预最高领导人的人事调动?
苏秦从小出身农家,而且是特困县中的特困户,但是他立志高远,以辅佐君王天下事为己任。后来他的人生经历了一系列打击,他的志向就变成了破坏君王天下事。
凡是注定要成就大事的人,生活中总或多或少的有些奇遇。苏秦的奇遇就是他的老师鬼谷子,他跟随这一代奇人学习了纵横捭阖之术。这就像一个杀手,学到了绝世的武功,从此“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学有所成的苏秦要为自己寻找雇主,他开始游历各国。到处露一小手,看看哪个国家出的起大价钱。他先后去了有称霸能力的楚国和秦国,张口就说:“我要助你们成就大业”。
苏秦千不该、万不该把人家的野心公之于众,在这种情况下还敢用你,那不是等于向天下宣告准备称霸么?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苏秦虽然是一个绝世杀手,但得不到应有的赏识,还是要饿肚子的。那段时间苏秦还得上了忧郁症,整天“头悬梁、锥刺股”的折磨自己。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没有谁生来就能展露峥嵘,曲折又充满磨难的道路必不可少。
经过一段的心理治疗,苏秦又恢复了正常,可是跟以前有些不一样了。他主动降低了门槛,到燕国这个小衙门谋了个差事。既然不能帮助大国称霸,那他就要帮助小国抵御大国的称霸。苏秦心里有口气义愤难平,必须要证明自己。
苏秦在燕国落户之后,就发生了秦昭襄王伙同齐愍王称帝一事。苏秦在心里一合计,得出了一个结论:大事不妙。
齐、秦两国相约称帝,说明两个大国之间达成了某种协议。不管协议的内容是什么,两个大国的联合都对其他各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从地理形势上分析,齐国和秦国分别在东西的两极,燕、韩、楚、魏、赵夹杂在其中。两强先称帝而后连横,剩下的事就是瓜分五国了。
苏秦既然看透了这一点,他当然要想办法破坏。只有让齐、秦两国重新对立,两个大国为了互相牵制,就必须拉拢中间势力,那时候弱小的诸侯国不但没有被宰割的危险,还会成为香馍馍,被齐、秦两国争抢。
苏秦向燕王请命,出使齐国。最终圆满的完成了劝说齐愍王的任务,也给齐、秦两国之间制造了裂痕。
事情并没有就这样结束,秦国和齐国称帝,暴露了他们吞并其他五国、瓜分天下的企图,从而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一,五国攻秦,这场战争是由齐国发起的。
首先放弃帝位的齐愍王很有政治想象力,他认为这是打击秦国的一个好机会。齐愍王对外宣告称帝是受了秦国的迫从,也是为了让秦国的狼子野心昭示天下,如今大家见识了秦国的真面目,他就要替周天子维权了。
最直接的维权办法就是打击秦国,但面临着很多困难:
首先,秦国的实力并不比齐国差,两只老虎搏杀,究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其次,两个国家天高皇帝远,中间夹杂着韩、魏、赵三国。齐国又没有远程打击武器,攻击秦国还需要借道,别的国家也未必放心齐国的大军通过,麻烦事多了。
齐愍王摆出这样的高姿态,不是以打击秦国为最终目的,而是要抬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他想号召韩国、赵国、燕国、魏国同时向秦国进攻,借此展示自己的号召力。真要他下狠手对付秦国,他肯定不干,那只会增强韩、魏、赵三国的势力,对齐国没有好处。
韩、赵、魏对齐愍王的想法很支持,跟一个大国联合去攻打另一个大国,总比受两个大国的欺凌要合算的多。况且秦国遭受打击,必然要导致实力的损耗,等于给了他们更大的生存空间。
燕国当然也支持齐国攻秦,它和秦国的领土并不接壤,可以丝毫不担心秦国的报复。就算秦国有能力展开反击,齐国倒霉之后,便宜的还是燕国,参加这样的军事行动,燕国何乐而不为?
这场联合行动还没有开始,各国就都心怀鬼胎。联军跟秦军对峙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成效。进攻的,观望的,拖后腿的,步调难以统一。韩、赵、魏也认清楚了齐国的真面目,人家是把他们当枪使了。没有得到利益不说,还把秦国给得罪了。
最先想到要亡羊补牢的是赵国,派了部长以上级别的高官,跟秦国进行了秘密会晤。内容当然是说进攻秦国是多么的无辜,完全是在齐国的威胁下,才不得已而为止。现在赵国愿意留在联军中,作秦国的内应,如果秦国有什么行动需要配合,给赵国打个招呼就行。
赵国这样的行为,倒不完全是对秦国投诚。一方面,赵国向秦国示好,以便于将来秦国反击时,给赵国留些余地。另一方面,赵国还是想挑拨秦、齐之间的矛盾,逼迫齐国认真攻打秦国,那样才能保证赵国的利益。
这样的歪风邪气,很快在五国联军中弥漫开来。韩、魏两国不得不给自己留下后路,都不约而同的去跟秦国进行了接洽。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各国都认为再打着攻秦的幌子也没有任何意义了,还不如早点回家抱孩子睡觉。各国对齐国的态度也有了转变,齐国因为出工不出力,跟韩、赵、魏、燕都结下了怨恨。(未完待续)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51年。
秦昭襄王收到了一份政治上的大礼,风雨飘摇的东周王朝向秦国投降了。
秦国的实力强大,环顾战国,没有任何国家不生出畏惧之心。作为秦国的君主,在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头上总压着一个挂名的周天子,这是一件相当不爽的事情。
周朝积弱,秦昭襄王想取而代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公元前288年他就曾经实施过篡位。那时候东周王室已经衰微,天下四分五裂,秦国虽然还没有雄霸天下,但是国力之强唯齐国能与之抗衡。秦昭襄王暗中联系了同样想扬名立万齐愍王,两人相约称帝。齐国为东帝,秦国为西帝。
秦昭襄王不敢灭掉周王朝,只能先从名号上过过瘾。他的臭美只持续了一个月,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以“名不正,言不顺”为由,劝说齐愍王放弃了称帝。一个巴掌拍不响,秦昭襄王也只好从帝位上辞职了。
苏秦是何许人也,居然能干预最高领导人的人事调动?
苏秦从小出身农家,而且是特困县中的特困户,但是他立志高远,以辅佐君王天下事为己任。后来他的人生经历了一系列打击,他的志向就变成了破坏君王天下事。
凡是注定要成就大事的人,生活中总或多或少的有些奇遇。苏秦的奇遇就是他的老师鬼谷子,他跟随这一代奇人学习了纵横捭阖之术。这就像一个杀手,学到了绝世的武功,从此“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学有所成的苏秦要为自己寻找雇主,他开始游历各国。到处露一小手,看看哪个国家出的起大价钱。他先后去了有称霸能力的楚国和秦国,张口就说:“我要助你们成就大业”。
苏秦千不该、万不该把人家的野心公之于众,在这种情况下还敢用你,那不是等于向天下宣告准备称霸么?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苏秦虽然是一个绝世杀手,但得不到应有的赏识,还是要饿肚子的。那段时间苏秦还得上了忧郁症,整天“头悬梁、锥刺股”的折磨自己。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没有谁生来就能展露峥嵘,曲折又充满磨难的道路必不可少。
经过一段的心理治疗,苏秦又恢复了正常,可是跟以前有些不一样了。他主动降低了门槛,到燕国这个小衙门谋了个差事。既然不能帮助大国称霸,那他就要帮助小国抵御大国的称霸。苏秦心里有口气义愤难平,必须要证明自己。
苏秦在燕国落户之后,就发生了秦昭襄王伙同齐愍王称帝一事。苏秦在心里一合计,得出了一个结论:大事不妙。
齐、秦两国相约称帝,说明两个大国之间达成了某种协议。不管协议的内容是什么,两个大国的联合都对其他各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从地理形势上分析,齐国和秦国分别在东西的两极,燕、韩、楚、魏、赵夹杂在其中。两强先称帝而后连横,剩下的事就是瓜分五国了。
苏秦既然看透了这一点,他当然要想办法破坏。只有让齐、秦两国重新对立,两个大国为了互相牵制,就必须拉拢中间势力,那时候弱小的诸侯国不但没有被宰割的危险,还会成为香馍馍,被齐、秦两国争抢。
苏秦向燕王请命,出使齐国。最终圆满的完成了劝说齐愍王的任务,也给齐、秦两国之间制造了裂痕。
事情并没有就这样结束,秦国和齐国称帝,暴露了他们吞并其他五国、瓜分天下的企图,从而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一,五国攻秦,这场战争是由齐国发起的。
首先放弃帝位的齐愍王很有政治想象力,他认为这是打击秦国的一个好机会。齐愍王对外宣告称帝是受了秦国的迫从,也是为了让秦国的狼子野心昭示天下,如今大家见识了秦国的真面目,他就要替周天子维权了。
最直接的维权办法就是打击秦国,但面临着很多困难:
首先,秦国的实力并不比齐国差,两只老虎搏杀,究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其次,两个国家天高皇帝远,中间夹杂着韩、魏、赵三国。齐国又没有远程打击武器,攻击秦国还需要借道,别的国家也未必放心齐国的大军通过,麻烦事多了。
齐愍王摆出这样的高姿态,不是以打击秦国为最终目的,而是要抬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他想号召韩国、赵国、燕国、魏国同时向秦国进攻,借此展示自己的号召力。真要他下狠手对付秦国,他肯定不干,那只会增强韩、魏、赵三国的势力,对齐国没有好处。
韩、赵、魏对齐愍王的想法很支持,跟一个大国联合去攻打另一个大国,总比受两个大国的欺凌要合算的多。况且秦国遭受打击,必然要导致实力的损耗,等于给了他们更大的生存空间。
燕国当然也支持齐国攻秦,它和秦国的领土并不接壤,可以丝毫不担心秦国的报复。就算秦国有能力展开反击,齐国倒霉之后,便宜的还是燕国,参加这样的军事行动,燕国何乐而不为?
这场联合行动还没有开始,各国就都心怀鬼胎。联军跟秦军对峙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成效。进攻的,观望的,拖后腿的,步调难以统一。韩、赵、魏也认清楚了齐国的真面目,人家是把他们当枪使了。没有得到利益不说,还把秦国给得罪了。
最先想到要亡羊补牢的是赵国,派了部长以上级别的高官,跟秦国进行了秘密会晤。内容当然是说进攻秦国是多么的无辜,完全是在齐国的威胁下,才不得已而为止。现在赵国愿意留在联军中,作秦国的内应,如果秦国有什么行动需要配合,给赵国打个招呼就行。
赵国这样的行为,倒不完全是对秦国投诚。一方面,赵国向秦国示好,以便于将来秦国反击时,给赵国留些余地。另一方面,赵国还是想挑拨秦、齐之间的矛盾,逼迫齐国认真攻打秦国,那样才能保证赵国的利益。
这样的歪风邪气,很快在五国联军中弥漫开来。韩、魏两国不得不给自己留下后路,都不约而同的去跟秦国进行了接洽。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各国都认为再打着攻秦的幌子也没有任何意义了,还不如早点回家抱孩子睡觉。各国对齐国的态度也有了转变,齐国因为出工不出力,跟韩、赵、魏、燕都结下了怨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