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七十三)苦斗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通过搜索、排除引爆装置,苏联工兵们清除了不少反坦克地雷。不足一个罐头盒大小的中国“罐头”型地雷十分可怕,一旦被踏上,该雷就会散发出致命的霰弹。“罐头”型地雷上面有个一小孔,在埋设之前,小孔里装的是保险针。苏联工兵们从德国人那里学会了通过把铁钉插入小孔的简便方式,就能使这种地雷“解除武装”。最后,苏联工兵每订开一个缺口,就立即饰以白色宽带,摆上橙黄与青绿相间的小灯——向坦克和卡车发出的畅通无阻的信号。
尽管苏军工兵部队尽力排除了许多地雷,但在黎明前的几个小时里,数以千计的饵雷和地雷还是给苏军造成了重大伤亡。一名正带领部队前进的分队长指挥的3辆卡车在8分钟内全被炸毁,他奇迹般地生还了下来,但其他的人却永远地倒了下去,恶神般的“罐头”型地雷和一种宽大、乌黑的被称为“菠萝”的地雷把他们炸得血肉横飞。一枚被华军改成地雷使用的极具杀伤力、重达250磅的航空炸弹一下子就把苏军一个30人的排变成了残缺不齐的几堆肉块。有一个“捷尔任斯基青年团”苏联战斗营,在天亮之前他们的7名引路官都被地雷炸死或终身致残。
既使是在战后,人们往往还是无法抛弃头脑中一幕幕超现实恐怖的场面:一名仍旧把电话筒限在耳边的僵死的苏军通讯官;另一具一手夹着雪茄,一手握着火柴的死尸;一只失落在月光下、苍白的断手;一辆车门紧闭、却在不断向外渗血的救护车。有一名德国的战地记者只在苏军第11野战救护所的86号包扎站停留了几分钟,他事后写道:“在一间小房子里,一名医生正在切除一条胳膊;另一房间,正在输血,伤员仰天躺着,他们拼命地在三条腿的桌上摸索着什么,……面孔就像脏纸板的士兵横七竖八地倒在一条长凳上。医生们工作起来就如同已过份疲惫的屠夫一样。”
由于缺乏探雷装置,苏军的进展逐渐减缓,几乎就如同爬行一样。许多探测器常常失灵,而其它的要么破损要么就在战火中被毁。工兵们不得不用刺刀在沙土中搜寻,其时他们用手和膝盖,靠听、靠看、靠查来探测地雷。焦虑不安的情绪从一个区段蔓延到另一个区段。苏军担心排雷速度能否可以快到足以保证装甲部队在拂晓前完成任务——打开一个10英里宽度、5英里纵深的缺口。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随后开进的苏军装甲部队挣扎着闯越雷区,但却被华军的火力反击牢年地压制住了。尽管苏军进行了异常猛烈的炮击,步兵也英勇地投入了进攻,但是,华军方面的防御工事绝大部分依旧完整无损。天亮之时,北部地段的苏军坦克集群一点也动弹不了,它们在步兵后面挤成一团,马达轰鸣,水箱发烫。一个人把这一场面描述得有些像“在一个尘土飞扬的山洼中,举行一次规模庞大的田径比赛时一个混乱不堪的停车场。”
尽管苏军部队士气仍然高涨,但是,霍特对他们的要求还是非常苛刻。
6月14日整个上午,士兵们在雷场上痛苦地向前一码一码地挪动着,庞大的装甲部队停顿在他们身后。霍特呆在司令部里,显得有些气急败坏,他对部队的英勇作风逐渐产生了怀疑。他随后下令:无论道路是否清理完毕,装甲部队立即前进。
苏军坦克部队的高级指挥对于这道命令深感不安。他们担心,如此冒然进攻将只会导致坦克集群的重大损失,部队所受到的威胁不仅来自那些没有发现的地雷,而且还来自华军的反坦克炮。库兹亚中将简直就被霍特的决定吓呆了。“我觉得德国人还是没有理解如何运用装甲部队作战,”他说,“如果你没有抓住机遇,你就不能取胜。坦克并不能取代大炮。”
14日夜至15日凌晨,霍特后来所称的“战役真正的紧急关头”来临了。在霍特的催促下,苏军坦克集群借助黑夜的掩护,再次向前推进了一小段距离。大约在10点钟时,一波中国战斗机猛烈轰炸了苏军的几批补给车队。当时,他们的车队挤在一处,在华军的打击下,一辆又一辆汽车相继中弹起火,不久,25辆熊熊燃烧的卡车就形成了一道明晃晃的桔红色火幕,冲天的大火映照着整个天际。华军以火光为目标,动用野战炮、反坦克炮、甚至没有护航的轰炸机,向苏军的坦克集群猛烈轰击。
苏军遭到了华军威力巨大的120毫米口径大炮的直接射击。拉什金少校亲眼目睹了27辆坦克“一辆接一辆地冒出团团人焰,就好像某个人在点一块生日蛋糕上的蜡烛一样。”他当时就瘫倒在地上,放声痛哭起来。
库兹亚向霍特发去了十万火急的信息。6月15日凌晨3时30分,在霍特的拖车里,他静静地听着库兹亚的陈述。库兹亚认为,应撤销此次战役计划;那些已经闯过华军防线上的为数甚少的坦克部队也必须在拂晓之前撤回。库兹亚警告说,就在阵线的那一边,面对着他们的就是华军军队的炮兵集群。
霍特摇了摇头,他的计划必须被贯彻到底,撤退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库兹亚和他的手下不愿向前推进,别人就会接替他们完成这一使命。
在战斗刚打响的时候,华军部队成功防止了苏军攻势发展为大规模的突破,然而,霍特却在不紧不慢地蚕食着东方白的部队。霍特不是那种轻易就忧心忡忡的人——然而,他也有焦虑不安的理由。他的初衷原本是彻底吃掉东方白的部队,但是6月16日战斗打到第3天时,他的绝大部分军队仍还未能实现他最初指望在8小时战斗中去完成的目标。他意识到,除非做出新的努力,打破眼下的僵持局面,否则,苏军就可能丧失战斗动力和取胜意志。他把自己锁在拖车里,一呆就是大半天——但是,当他重又抛头露面时,一项新方案又诞生了。
迄今为止,苏军已成功地突破了5英里雷场和他们面前华军防御地带的绝大部分,现在正自东北方向直插华军纵深。在挺进途中,苏军还夺取了一个可以俯瞰公路和铁路的制高地。霍特眼下正考虑集结一支庞大的突击部队,去扩大苏军的战果。如果苏军能拿下那条公路,东方白的军需补给线就会被完全切断。霍特要求罗科索夫斯基把已经疲惫不堪的苏军调出南路战线,进行休整和补充,他们将肩负起发起新攻势的使命。
东方白清醒地意识到了苏军取得的戏剧性的成功,他调出了作为预备队的一个装甲旅,让它与第41装甲师一道,从南路战区奔驰30英里直抵战线的最北段。他明白,他必须击垮苏军在那里发起的攻势。
在莫斯科,斯大林如坠五里雾中。当霍特从战场上抽调出部队后,这位苏联领袖极其担心霍特可能会放弃进攻。“我们的德国朋友正在玩弄什么花样,他居然停止战斗?”他质问朱可夫。斯大林计划派人从莫斯科出发,火速赶往罗科索夫斯基的司令部,打算探个究竟。
实际上,霍特正在进一步完善他的作战计划。当他得知东方白正在把精锐的中**队调往南路时,就决定把苏军主攻方向朝北转移5公里。苏军将继续留在北路进攻,但第9集团军的主要突破口将放在易受攻击的中**队防线的结合部。在4公里之外,沿着一块被称为“卡佳”小道的地区,华军汇集了一支强有力的野战炮兵部队。这就是苏军的主攻目标。有“德国志愿军”加入的苏军将执行这一进攻任务,其先头部队是威名远扬的德国装甲第1师的一部分,它的指挥官阿尔尼斯?科克希斯少将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在法国、希腊和克里特岛的战斗中,都留下了他的踪迹。同时加入这支进攻部队的还有苏联的2个步兵师。霍特的计划是,战斗打响时,苏军将首先提供炮火准备,步兵部队随后进攻到“卡佳”小道2000码的范围内,紧接着,第19装甲师和第20装甲师将越过步兵部队,沿着小道跨越华军军队的炮兵阵地,彻底突破他们的防线,宜至把华军一扫而尽。东方白的坦克集团军最终将被全歼于此——或者说霍特希望如此。
但苏军的士气此时正在急剧下降,只是在罗科索夫斯基严厉地批评了库兹亚后,苏军的指挥官们才神情黯然地接受了霍特交待的任务。在下面的战前会议上,红军团长和营长们明确表示,分在他们头上的战斗任务可能会导致他们损失50%的力量。科克希斯毫无表情地回答道:“还有比这更多的呢,霍特将军说过,他准备承受100%的损失。”
6月18日凌晨1时,苏军使用860门大炮同时向战线一边的华军雷场发动了猛烈轰击,炮火准备刚刚结束,一些苏军官兵向前挺进时过份接近了爆炸区域,结果,苏军的首批伤亡者是那些被自己的高爆炸药呛昏和呛死的。
清晨5时30分,苏军步兵抵达了目的地,坦克集群紧跟着越过了他们,但这个时间仍比原计划落后了至关重要的半小时,原因是在途中他们受到了地雷和华军步兵的阻挠。东方白迅速对苏军炮击作出了反应。他抓紧时间建立了一道反坦克屏障,其杀伤力甚至比苏军原来准备对付的野战炮群还要大。此时,东方开始微露鱼白,苏军先头坦克部队的铅黑色轮廓已让华军官兵尽收眼底,他们正在“卡佳”小道的另一侧操纵着重炮严阵以待。一待苏军坦克开进射程,华军反坦克炮就开始发作起来,苏军坦克相继中弹起火,炮手们爬出浓烟滚滚、被烧得漆黑的炮塔,发狂似地在沙地上翻滚,力图把浑身的火焰给扑灭掉。
这次战斗中双方损失都很惨重。一个小时内,就有70辆苏军坦克被击毁。尽管科克希斯的第507装甲营还没有完全突破华军的阵地,但他们毕竟打开了一个缺口,随后,苏军第20装甲师的两个装甲旅接替他们继续发动进攻。华军进行了凶猛的反击,中国坦克在两侧实施了反突击,竭尽全力才遏制住了苏军的攻势。
战斗持续了大半天。黄昏之前,东方白的部队还剩下135辆坦克。尽管他手中还有100余辆缴获的苏联坦克,但是,它们战斗力很弱。一个严酷而又无法回避的事实摆在了东方白的面前:他的装甲教导集群正面临着灭顶之灾。
但就在第二天,杨朔铭直接给东方白发来了一道命令:“就你所处的形势而言,除了固守之外,不可能再有它途,绝不要丢失一寸土地,把每一辆坦克、每一门炮、每一名士兵都统统投入到战斗中去……凭借着坚强的意志战胜庞大的敌人,这在历史上已不止一次地出现过,你的部队将指引敌人走向毁灭的道路。”
长时间的连续作战加上疾病的折磨,已经让东方白疲惫到了极点,但这道命令却让他从病床上一跃而起。
他知道,这些天的苦战和装甲教导师官兵们的牺牲,没有白费。
东方白这一次的大胆突进,是一个从南向北的左勾拳,一个持续十五到二十天的短促强袭(实际将近一个月),目标是切入苏军战线后方,切断其前方主力和后方补给线的联系,为战役实施战略包围创造条件。也就是说,他本来做的就是单程旅行,突入敌后,坐等主力会合,根本就有没打算杀回来!
装甲教导师就是勒住苏军的绞索,逐渐将苏联人的喉管扼住,直至绞死!
杨朔铭了解东方白,所以知道情况后才会直接下这样一道固守的命令,让他等待与主力部队会合。
而这道命令,也等于是告诉东方白,他的战略意图上面已经了解,并且已经实施完毕。
铁钳,已经开始合拢。
遥远的天边,还有一股席卷大地的滚滚洪流,苏联人此时正在竭力进攻着东方白的剩余部队。但是,他们并不知道,现在他们恐怕已经插翅难飞了。随着苏军的最后的进攻,他们的最后命运已被注定了。
库伦,“鹰巢”指挥部。
“我担心东方白他们支持不了太久了。”蒋百里对杨朔铭说道,“据返回的运输机队反映,他们的弹药仍然不足,人员伤亡也越来越大。”
“包围圈已经合拢了。他应该是能挺过这最后的几天。”杨朔铭的目光落在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标志和武器模型的地图桌上,“再说了,只要我们一发动,苏联人就会发现他们上当了,到时候就光想着逃命,顾不上他了。”
“是啊!这一次可以说毕全功于一役。”蒋百里想到即将开始的围歼战,一向沉稳的他也难以抑制脸上的兴奋之色,“苏军主力此战后将不复存在了。”
即将开始的,毕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一次性参战人数最多的前所未有的大战役。
“歼灭了苏军主力是肯定的,但要说毕全功于一役,还为时尚早。”杨朔铭摇了摇头,“俄国不同于日本,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听了杨朔铭的话,蒋百里不以为然的扬了扬眉毛,但出于对杨朔铭的尊敬,他并没有说什么。
“对了,我听说兆国这次来了?”蒋百里看着眉头紧锁的杨朔铭似乎心事重重,不由得问了一句。
“来了。”杨朔铭看了蒋百里一眼,淡淡地回答道,“他是坐战斗机走的,估计现在已经到了前线了。”
“什么?”听了杨朔铭的回答,蒋百里不由得大吃一惊,“这孩子要干什么?”
“他说他不能总在象牙塔里呆着,要上前线体验生活。”杨朔铭的声音仍然很平静,仿佛在说一件很平常的事,“他说在这样全民动员的战争中,总统的儿子和平民百姓的儿子,没有什么不同。”
“唉!现在的这些做儿女的,根本不体谅老人的心思。”蒋百里想起了自己儿女也是不顾劝阻的参了军,不由得叹息了一声。
“他们将来会明白的。”杨朔铭岔开了话题,重新将目光落在了地图上。
“西北集团军群已经挥师北上,但他们现在的兵力不足,”蒋百里说道,“我估计北方集团军群南下包抄的效果能好一些。”
“不管是谁先到,只要能扎紧口袋就行。”杨朔铭说道,“我现在担心的,是俄国人会提前发觉。”
通过搜索、排除引爆装置,苏联工兵们清除了不少反坦克地雷。不足一个罐头盒大小的中国“罐头”型地雷十分可怕,一旦被踏上,该雷就会散发出致命的霰弹。“罐头”型地雷上面有个一小孔,在埋设之前,小孔里装的是保险针。苏联工兵们从德国人那里学会了通过把铁钉插入小孔的简便方式,就能使这种地雷“解除武装”。最后,苏联工兵每订开一个缺口,就立即饰以白色宽带,摆上橙黄与青绿相间的小灯——向坦克和卡车发出的畅通无阻的信号。
尽管苏军工兵部队尽力排除了许多地雷,但在黎明前的几个小时里,数以千计的饵雷和地雷还是给苏军造成了重大伤亡。一名正带领部队前进的分队长指挥的3辆卡车在8分钟内全被炸毁,他奇迹般地生还了下来,但其他的人却永远地倒了下去,恶神般的“罐头”型地雷和一种宽大、乌黑的被称为“菠萝”的地雷把他们炸得血肉横飞。一枚被华军改成地雷使用的极具杀伤力、重达250磅的航空炸弹一下子就把苏军一个30人的排变成了残缺不齐的几堆肉块。有一个“捷尔任斯基青年团”苏联战斗营,在天亮之前他们的7名引路官都被地雷炸死或终身致残。
既使是在战后,人们往往还是无法抛弃头脑中一幕幕超现实恐怖的场面:一名仍旧把电话筒限在耳边的僵死的苏军通讯官;另一具一手夹着雪茄,一手握着火柴的死尸;一只失落在月光下、苍白的断手;一辆车门紧闭、却在不断向外渗血的救护车。有一名德国的战地记者只在苏军第11野战救护所的86号包扎站停留了几分钟,他事后写道:“在一间小房子里,一名医生正在切除一条胳膊;另一房间,正在输血,伤员仰天躺着,他们拼命地在三条腿的桌上摸索着什么,……面孔就像脏纸板的士兵横七竖八地倒在一条长凳上。医生们工作起来就如同已过份疲惫的屠夫一样。”
由于缺乏探雷装置,苏军的进展逐渐减缓,几乎就如同爬行一样。许多探测器常常失灵,而其它的要么破损要么就在战火中被毁。工兵们不得不用刺刀在沙土中搜寻,其时他们用手和膝盖,靠听、靠看、靠查来探测地雷。焦虑不安的情绪从一个区段蔓延到另一个区段。苏军担心排雷速度能否可以快到足以保证装甲部队在拂晓前完成任务——打开一个10英里宽度、5英里纵深的缺口。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随后开进的苏军装甲部队挣扎着闯越雷区,但却被华军的火力反击牢年地压制住了。尽管苏军进行了异常猛烈的炮击,步兵也英勇地投入了进攻,但是,华军方面的防御工事绝大部分依旧完整无损。天亮之时,北部地段的苏军坦克集群一点也动弹不了,它们在步兵后面挤成一团,马达轰鸣,水箱发烫。一个人把这一场面描述得有些像“在一个尘土飞扬的山洼中,举行一次规模庞大的田径比赛时一个混乱不堪的停车场。”
尽管苏军部队士气仍然高涨,但是,霍特对他们的要求还是非常苛刻。
6月14日整个上午,士兵们在雷场上痛苦地向前一码一码地挪动着,庞大的装甲部队停顿在他们身后。霍特呆在司令部里,显得有些气急败坏,他对部队的英勇作风逐渐产生了怀疑。他随后下令:无论道路是否清理完毕,装甲部队立即前进。
苏军坦克部队的高级指挥对于这道命令深感不安。他们担心,如此冒然进攻将只会导致坦克集群的重大损失,部队所受到的威胁不仅来自那些没有发现的地雷,而且还来自华军的反坦克炮。库兹亚中将简直就被霍特的决定吓呆了。“我觉得德国人还是没有理解如何运用装甲部队作战,”他说,“如果你没有抓住机遇,你就不能取胜。坦克并不能取代大炮。”
14日夜至15日凌晨,霍特后来所称的“战役真正的紧急关头”来临了。在霍特的催促下,苏军坦克集群借助黑夜的掩护,再次向前推进了一小段距离。大约在10点钟时,一波中国战斗机猛烈轰炸了苏军的几批补给车队。当时,他们的车队挤在一处,在华军的打击下,一辆又一辆汽车相继中弹起火,不久,25辆熊熊燃烧的卡车就形成了一道明晃晃的桔红色火幕,冲天的大火映照着整个天际。华军以火光为目标,动用野战炮、反坦克炮、甚至没有护航的轰炸机,向苏军的坦克集群猛烈轰击。
苏军遭到了华军威力巨大的120毫米口径大炮的直接射击。拉什金少校亲眼目睹了27辆坦克“一辆接一辆地冒出团团人焰,就好像某个人在点一块生日蛋糕上的蜡烛一样。”他当时就瘫倒在地上,放声痛哭起来。
库兹亚向霍特发去了十万火急的信息。6月15日凌晨3时30分,在霍特的拖车里,他静静地听着库兹亚的陈述。库兹亚认为,应撤销此次战役计划;那些已经闯过华军防线上的为数甚少的坦克部队也必须在拂晓之前撤回。库兹亚警告说,就在阵线的那一边,面对着他们的就是华军军队的炮兵集群。
霍特摇了摇头,他的计划必须被贯彻到底,撤退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库兹亚和他的手下不愿向前推进,别人就会接替他们完成这一使命。
在战斗刚打响的时候,华军部队成功防止了苏军攻势发展为大规模的突破,然而,霍特却在不紧不慢地蚕食着东方白的部队。霍特不是那种轻易就忧心忡忡的人——然而,他也有焦虑不安的理由。他的初衷原本是彻底吃掉东方白的部队,但是6月16日战斗打到第3天时,他的绝大部分军队仍还未能实现他最初指望在8小时战斗中去完成的目标。他意识到,除非做出新的努力,打破眼下的僵持局面,否则,苏军就可能丧失战斗动力和取胜意志。他把自己锁在拖车里,一呆就是大半天——但是,当他重又抛头露面时,一项新方案又诞生了。
迄今为止,苏军已成功地突破了5英里雷场和他们面前华军防御地带的绝大部分,现在正自东北方向直插华军纵深。在挺进途中,苏军还夺取了一个可以俯瞰公路和铁路的制高地。霍特眼下正考虑集结一支庞大的突击部队,去扩大苏军的战果。如果苏军能拿下那条公路,东方白的军需补给线就会被完全切断。霍特要求罗科索夫斯基把已经疲惫不堪的苏军调出南路战线,进行休整和补充,他们将肩负起发起新攻势的使命。
东方白清醒地意识到了苏军取得的戏剧性的成功,他调出了作为预备队的一个装甲旅,让它与第41装甲师一道,从南路战区奔驰30英里直抵战线的最北段。他明白,他必须击垮苏军在那里发起的攻势。
在莫斯科,斯大林如坠五里雾中。当霍特从战场上抽调出部队后,这位苏联领袖极其担心霍特可能会放弃进攻。“我们的德国朋友正在玩弄什么花样,他居然停止战斗?”他质问朱可夫。斯大林计划派人从莫斯科出发,火速赶往罗科索夫斯基的司令部,打算探个究竟。
实际上,霍特正在进一步完善他的作战计划。当他得知东方白正在把精锐的中**队调往南路时,就决定把苏军主攻方向朝北转移5公里。苏军将继续留在北路进攻,但第9集团军的主要突破口将放在易受攻击的中**队防线的结合部。在4公里之外,沿着一块被称为“卡佳”小道的地区,华军汇集了一支强有力的野战炮兵部队。这就是苏军的主攻目标。有“德国志愿军”加入的苏军将执行这一进攻任务,其先头部队是威名远扬的德国装甲第1师的一部分,它的指挥官阿尔尼斯?科克希斯少将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在法国、希腊和克里特岛的战斗中,都留下了他的踪迹。同时加入这支进攻部队的还有苏联的2个步兵师。霍特的计划是,战斗打响时,苏军将首先提供炮火准备,步兵部队随后进攻到“卡佳”小道2000码的范围内,紧接着,第19装甲师和第20装甲师将越过步兵部队,沿着小道跨越华军军队的炮兵阵地,彻底突破他们的防线,宜至把华军一扫而尽。东方白的坦克集团军最终将被全歼于此——或者说霍特希望如此。
但苏军的士气此时正在急剧下降,只是在罗科索夫斯基严厉地批评了库兹亚后,苏军的指挥官们才神情黯然地接受了霍特交待的任务。在下面的战前会议上,红军团长和营长们明确表示,分在他们头上的战斗任务可能会导致他们损失50%的力量。科克希斯毫无表情地回答道:“还有比这更多的呢,霍特将军说过,他准备承受100%的损失。”
6月18日凌晨1时,苏军使用860门大炮同时向战线一边的华军雷场发动了猛烈轰击,炮火准备刚刚结束,一些苏军官兵向前挺进时过份接近了爆炸区域,结果,苏军的首批伤亡者是那些被自己的高爆炸药呛昏和呛死的。
清晨5时30分,苏军步兵抵达了目的地,坦克集群紧跟着越过了他们,但这个时间仍比原计划落后了至关重要的半小时,原因是在途中他们受到了地雷和华军步兵的阻挠。东方白迅速对苏军炮击作出了反应。他抓紧时间建立了一道反坦克屏障,其杀伤力甚至比苏军原来准备对付的野战炮群还要大。此时,东方开始微露鱼白,苏军先头坦克部队的铅黑色轮廓已让华军官兵尽收眼底,他们正在“卡佳”小道的另一侧操纵着重炮严阵以待。一待苏军坦克开进射程,华军反坦克炮就开始发作起来,苏军坦克相继中弹起火,炮手们爬出浓烟滚滚、被烧得漆黑的炮塔,发狂似地在沙地上翻滚,力图把浑身的火焰给扑灭掉。
这次战斗中双方损失都很惨重。一个小时内,就有70辆苏军坦克被击毁。尽管科克希斯的第507装甲营还没有完全突破华军的阵地,但他们毕竟打开了一个缺口,随后,苏军第20装甲师的两个装甲旅接替他们继续发动进攻。华军进行了凶猛的反击,中国坦克在两侧实施了反突击,竭尽全力才遏制住了苏军的攻势。
战斗持续了大半天。黄昏之前,东方白的部队还剩下135辆坦克。尽管他手中还有100余辆缴获的苏联坦克,但是,它们战斗力很弱。一个严酷而又无法回避的事实摆在了东方白的面前:他的装甲教导集群正面临着灭顶之灾。
但就在第二天,杨朔铭直接给东方白发来了一道命令:“就你所处的形势而言,除了固守之外,不可能再有它途,绝不要丢失一寸土地,把每一辆坦克、每一门炮、每一名士兵都统统投入到战斗中去……凭借着坚强的意志战胜庞大的敌人,这在历史上已不止一次地出现过,你的部队将指引敌人走向毁灭的道路。”
长时间的连续作战加上疾病的折磨,已经让东方白疲惫到了极点,但这道命令却让他从病床上一跃而起。
他知道,这些天的苦战和装甲教导师官兵们的牺牲,没有白费。
东方白这一次的大胆突进,是一个从南向北的左勾拳,一个持续十五到二十天的短促强袭(实际将近一个月),目标是切入苏军战线后方,切断其前方主力和后方补给线的联系,为战役实施战略包围创造条件。也就是说,他本来做的就是单程旅行,突入敌后,坐等主力会合,根本就有没打算杀回来!
装甲教导师就是勒住苏军的绞索,逐渐将苏联人的喉管扼住,直至绞死!
杨朔铭了解东方白,所以知道情况后才会直接下这样一道固守的命令,让他等待与主力部队会合。
而这道命令,也等于是告诉东方白,他的战略意图上面已经了解,并且已经实施完毕。
铁钳,已经开始合拢。
遥远的天边,还有一股席卷大地的滚滚洪流,苏联人此时正在竭力进攻着东方白的剩余部队。但是,他们并不知道,现在他们恐怕已经插翅难飞了。随着苏军的最后的进攻,他们的最后命运已被注定了。
库伦,“鹰巢”指挥部。
“我担心东方白他们支持不了太久了。”蒋百里对杨朔铭说道,“据返回的运输机队反映,他们的弹药仍然不足,人员伤亡也越来越大。”
“包围圈已经合拢了。他应该是能挺过这最后的几天。”杨朔铭的目光落在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标志和武器模型的地图桌上,“再说了,只要我们一发动,苏联人就会发现他们上当了,到时候就光想着逃命,顾不上他了。”
“是啊!这一次可以说毕全功于一役。”蒋百里想到即将开始的围歼战,一向沉稳的他也难以抑制脸上的兴奋之色,“苏军主力此战后将不复存在了。”
即将开始的,毕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一次性参战人数最多的前所未有的大战役。
“歼灭了苏军主力是肯定的,但要说毕全功于一役,还为时尚早。”杨朔铭摇了摇头,“俄国不同于日本,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听了杨朔铭的话,蒋百里不以为然的扬了扬眉毛,但出于对杨朔铭的尊敬,他并没有说什么。
“对了,我听说兆国这次来了?”蒋百里看着眉头紧锁的杨朔铭似乎心事重重,不由得问了一句。
“来了。”杨朔铭看了蒋百里一眼,淡淡地回答道,“他是坐战斗机走的,估计现在已经到了前线了。”
“什么?”听了杨朔铭的回答,蒋百里不由得大吃一惊,“这孩子要干什么?”
“他说他不能总在象牙塔里呆着,要上前线体验生活。”杨朔铭的声音仍然很平静,仿佛在说一件很平常的事,“他说在这样全民动员的战争中,总统的儿子和平民百姓的儿子,没有什么不同。”
“唉!现在的这些做儿女的,根本不体谅老人的心思。”蒋百里想起了自己儿女也是不顾劝阻的参了军,不由得叹息了一声。
“他们将来会明白的。”杨朔铭岔开了话题,重新将目光落在了地图上。
“西北集团军群已经挥师北上,但他们现在的兵力不足,”蒋百里说道,“我估计北方集团军群南下包抄的效果能好一些。”
“不管是谁先到,只要能扎紧口袋就行。”杨朔铭说道,“我现在担心的,是俄国人会提前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