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七十九)“中国人现在又是我们的盟友了!”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旁边的警察用身子用力顶住了要倒的同伴,帮他站稳身子,方形的盾牌组成的横阵才没有被愤怒的人群即刻冲散,但尽管如此,在抗议人群的不断冲击下,警察们渐渐的显得力不从心,拦截人群的阵势随时有垮掉的可能。
突然间,一个男人声嘶力竭的哭喊声响了起来,竟然压倒了周围人们发出的喧嚣声。
“天杀的日本狗!在南洋杀了我全家!我家现在就我一个人了!国家还不给他们报仇!我不活了!”
杨雨涵吓了一跳,她转头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靠近警察方阵的人群发出一阵惊呼,猛地向后散了开来。
杨雨涵奋力的向上跃了一跃,她立刻看到一个中年男子一边哭喊着,一边举着一个玻璃瓶子,不住的往自己身上浇着什么。
“快!拉住他!快!”
几名青年学生和警察发觉了他要干什么,高呼着冲上去想要拉住他,但为时已晚,杨雨涵只看到火焰猛地升腾了起来,那个男子瞬间变成了火人。
看到那个男子嘶声惨嚎着在地上翻滚着,周围的人们扑上去用衣服扑打着他身上的火焰,杨雨涵的心里满是揪心的刺痛。
她想起了那些还在菲律宾浴血苦战的同学们,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由于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涌动的人流停了片刻,杨雨涵趁机用力的挤出了人群,抄近路赶往国会大厦。
她的父亲,现在正在国会旁听。
她已经决定了,见到父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他。
她还要告诉他,自己要参加空军的决定。
此时在国会大厦,辩论双方的交锋也趋于白热化。
“梅议员!请你交出你的发言权好吗?”
“不!我知道你们想要干什么!你们处心积虑的就是想要参加这场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让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丧命!我只要有一口气在,绝不允许你们这样做!”
口干舌燥的梅思平用毛巾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刚要再说,只见一位女议员突然离席,几步便冲到了讲台前,抡起胳膊,狠狠给了梅思平一记耳光。
梅思平猝不及防之下,结结实实的挨了这一巴掌,他捂着脸“哎哟”的痛叫起来,女议员似乎还不解恨,上前对准梅思平又是一脚,将他踹下了讲台。
杨朔铭认出了这位女议员是江雪莹,他头一次看到江雪莹目眦欲裂的样子,知道此时此刻,她应该是已经愤怒到了极点。
看到梅思平被江雪莹赶下了讲台,自由党的议员们立刻纷纷嚎叫着冲了上来,试图夺回讲台,但却被江雪莹三拳两脚的打倒在地,而这时国社党的议员们也纷纷起身,加入到了战团之中。会议大厅一时间一片混乱,任凭议长用力的拍着惊堂木大喝也无济于事。
“今儿个可是国会破天荒头一遭。”顾维钧苦笑了一声,对杨朔铭说道,“这要是见了报,咱们中国可就成了全世界的笑话了。”
“这倒也没什么,作为民主国家,出现这样的事也是正常的。”杨朔铭平静的说道,“这样总比独裁**要好得多。”
“瀚之说的也是。”顾维钧看着眼前上演的这幕“全武行”,感叹道:“这说明,咱们中国还是进步了许多。”
杨朔铭面无表情地看着这场别开生面的争斗,此时,越来越多的议员加入到了争夺讲台的战斗中。
1942年6月22日中午12时20分,中国国会参众两院以绝对多数通过了对日本宣战的决议。当天下午,大总统吴佩孚在中南海居仁堂发布公告,正式宣布:“华夏联邦自今日起,同日本帝国处于战争状态。”吴佩孚随后以中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名义发布了一系列的命令:在全国发布总动员令,所有1905年至1918年出生的,有服兵役义务的公民都将被动员。在全国范围内行军事管制,一切国防、国家安全、社会秩序职能全部移交军事机关,军事当局有权调动劳动者和交通工具。
在中国各地,更多的人通过吴佩孚当天下午在电台发表的《告中国人民书》得知中国参战的消息。由于过分紧张,这位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两次抗日战争、以毫不妥协的坚定而著称的中国领导人在广播时有些结结巴巴,但他的一句话,却打动了所有中国人民、包括那些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中倾听着的南洋华人民众的心:“吾辈之事业为正义之所在,日寇将被击败,胜利属于中国人民!”
中国加入太平洋战争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反响。这一事件的发生,对英美两国而言倒并不突然。他们在事前已经获得了这方面的情报,预料到了会是这样的结果。英国人对这场战争持无比欢迎的态度,因为从此战争的主要压力将由中国人来承受,这无疑是给日暮途穷的大英帝国送来了救命稻草。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英国首相丘吉尔当晚9时那场话语间滴得下蜜糖的演讲,而伦敦的妓女在拉客时也开始把嫖客称为“相公”!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情况要平静的多。罗斯福在中午睡了一个好觉,他的幕僚们大都去游泳了。他是在下午4点钟左右知道中国对日本宣战的消息的。美国总统非常高兴,他下令白宫的乐师演奏中国的名曲《高山流水》,并对霍普金斯说:“中国人现在又是我们的盟友了!”罗斯福接着和吴佩孚通了电话,建议双方协同作战,吴佩孚表示同意,并告诉罗斯福,中国海军已经开始着手采取行动,解救菲律宾的美军和马来亚的英军。
对于英国来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非常痛苦的一个星期。四天以前,德国的两艘战列舰“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袭击了英国海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现在的英国人面临着丘吉尔所说的“英国历史上最大的灾难和投降的危险”。而中国的参战和罗斯福的一封谅解性的电报缓和了他再度遇到的激烈批评,这封电报提醒说:“我们必须向前看,经常注视着为了打击敌人而不得不采取的下一步行动。”
此前日军已经在苏门答腊和巴厘登陆。由于只有荷兰的一个师防守,500英里长的爪哇北部海岸实际上向日本人完全洞开。美英荷澳联军空军力量现在削弱到只有75架战斗机和95架轰炸机,海军力量有8艘巡洋舰、22艘驱逐舰和几个潜艇纵队。澳大利亚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大;在缅甸,日军已经逼临锡当河。韦维尔发了一封电报,估量了远东的暗淡前景,电报最后说:“失去爪哇,虽然无论从哪一种观点来看都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但并不是致命的打击。因此不应作出努力来增援爪哇,那样做可能危及缅甸和澳大利亚的防御。”
新加坡陷落的第二天所作的悲观的估计,使丘吉尔怀疑是否还有办法控制“一连串的灾难”,这一连串的灾难现在不仅威胁着澳大利亚次大洲,而且也威胁着印度。丘吉尔和柯廷总理不和,柯廷在听到新加坡失守的消息后,召回正在横渡印度洋运送澳大利亚第一师的护航运输船队。“再也没有什么能拯救缅甸了。”英国首相发出电报,命令护航运输船队改道依旧驶往仰光,并且告诉柯廷,“在这个危险时刻,美国必定给你提供最大的支援。”尽管罗斯福总统保证派遣更多的部队,澳大利亚总理和他的内阁仍然无动于衷,坚持要求运兵船队在6月23日返回:“我们认为首要的义务是拯救澳大利亚;不仅是为了它本身,而且也是为了开展以后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保留一个基地。”
澳大利亚总理拒绝“改变我们经过再三斟酌做出的决定”,这对于决定缅甸的命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仰光注定要陷落,因为赫顿将军拒绝给予野战司令官一个星期的时间,野战司令官需要这段时间后撤40英里,退到锡当河铁路桥的另一侧。相反,他坚决要求史密斯将军凭借比林河进行抵抗;在司令部的地图上,这显然是一道防线,但是,正如史密斯所发现的那样,这条河在旱季“只是密林中的一道湿沟,任何人都可以跳过去。”日军果然跳过了这道沟,“钩住了”英军的两个而不是一个翼侧。6月19日,当史密斯最终获准撤退的时候,已经不可能保证秩序井然的退却了。“我们撤退得太晚了,而且走的是一条极为肮脏的道路,”他的一位旅长记录说,更叫人气愤的是,他们“被自己的飞机炸得一塌糊涂”,因为仰光的皇家空军司令部犯了一个大错误,在6月21日下午命令飞行员袭击正在通往锡当河大桥的这条路上行进的盟军纵队。
英**官疲乏不堪,竭力催促载运印度和廓尔喀士兵的车队在当天晚上通过狭窄的铁桥。史密斯的少数先头部队在第二天黎明到达对岸,可是就在这时候,一支强大的日军先锋部队从森林中穿插过来,切断了印度师的大部分部队。守卫桥头路口的廓尔喀旅试图从封锁公路的日军的后部突围出去。印度军队竭力突围,看不见的战斗的轰隆声整日在河岸上空回荡。史密斯将军推迟作出什么时候炸毁桥梁的决定。第二天凌晨3时,日军缩小包围圈,用机枪扫射铁桥。作出决定的时刻到了。廓尔喀旅的历史记录了锡当河行动的**:“首要因素是不能让这座桥完整地落入日军手中,越来越明显的是,由于敌人的猛烈火力,不能在白天炸毁这座桥梁,甚至怀疑能不能将这座桥守到天亮,炸毁它意味着要牺牲印度师,但各种迹象表明,这个师无论如何到达不了这座桥梁。情况越来越紧急,决定作出来了,桥梁炸毁了。”
6月23日凌晨5时30分,锡当河大桥的桥梁“在一连串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炸毁了,接着出现一道眩目的闪光和一股炽热的气浪。”保卫仰光所能依靠的这个印度师,已经被日军和这条水流湍急的河流切断。然而日军的工兵到北面10英里处的河流上游修建一座临时桥梁,却只花了10天的时间。这使英国人有时间摧毁仰光的港口设施并撤出这座城市。这段拖延的时间拯救了几乎3000印度军队的性命,他们突围来到锡河边,想乘座临时制作的木筏划到对岸。廓尔喀旅的士兵虽有胆量,却不会游泳,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几乎都在泅渡时淹死。
韦维尔听到锡当河惨败的消息后,失去了平常的沉着冷静。显然,这个重要的港口已经失守,因为英国第7装甲旅和一个新的印度师现在不可能赶到仰光,及时地拯救这座城市。这只是使他的部队大量减员的一系列严重打击之一。日军的入侵挫败了盟军在6月18日向帝汶岛运送增援部队的计划;第二天上午,南面300英里开外的澳大利亚北部海岸上美英荷澳联军舰队的主要供应基地达尔文港,遭到南云忠一的舰载飞机的袭击,几乎成了第二个珍珠港。这支由6艘航空母舰组成的打击力量,只是愈来愈集中的日军舰队当中的一部分,这批日舰形成了一道向南袭击荷属东印度的攻击波。
哈特海军上将希望美英荷澳联军的突击舰队更加表现出进攻精神,主动出击去破坏敌人的登陆,但他发现荷兰海军上将赫尔弗里希经常阻碍着他,赫尔弗里希发誓,他不会允许他的舰只在没有充分的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出航。这场指挥上的争吵终于得到了解决,华盛顿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宁可让荷兰承担即将来临的灾难的责任,命令哈特将作战指挥权交给赫尔弗里希。这位荷兰海军上将接过了指挥权,胸中激发起坚强的决心:一定要采取行动拯救爪哇岛上的同胞。6月18已他命令多尔曼海军少将袭击驶往巴厘的入侵部队,不用等候对帝汶岛进行流产的袭击后同驱逐舰一起返航的“休斯敦”号重型巡洋舰,也不用等候护送运兵船通过西面600英里开外的巽他海峡的英国和澳大利亚巡洋舰。
当天傍晚,“德?鲁伊特”号驱逐舰和“爪哇”轻型巡洋舰,驶离芝拉扎,消失在热带的暮色之中。由于两艘荷兰驱逐舰当中的一艘撞在外海的暗礁上沉没,多尔曼的美国护航舰奉命在万隆海峡同另外4艘驱逐舰汇合,这个海峡将爪哇东端风景如画的多山的巴厘岛同龙目岛分隔开来。8艘荷兰鱼雷艇将组成另一支袭击队,第二天上午,当日军冒着美国“B-17”轰炸机的零星轰炸,在萨努尔海滩登陆的时候,美英荷澳联军的舰队离海滩还有200多英里。当天晚上10时30分左右,当多尔曼的舰队进入日舰锚地的时候,本来可以对日本运兵船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袭击,但却被日本人熟练的驾船技术挫败了。日本的4艘驱逐舰巧妙地穿过盟军战舰的T字形战线,赢得了战术上的优势,在一场炮火和鱼雷的激烈交锋中,击沉了“彼得?海因”号巡洋舰,后来,更多的日本驱逐舰参加战斗,向它们自己的战舰开火,战场上一片混乱。当“特罗姆普”号轻巡洋舰和4艘美国驱逐舰一起冲出万隆海峡到达战场的时候,混乱更加剧了。炮火的闪光,曳光弹和竞射的鱼雷照亮了黑暗的夜空,一艘日本驱逐舰和“特罗姆普”号被鱼雷击伤,多尔曼好不容易才把他的舰队撤出去。没有一艘敌舰被击沉,不知怎么地,从万隆海峡驰援的荷兰鱼雷艇,既没有找到友军,也没有发现敌人。
美英荷澳联军的海军部队在万隆海峡战斗不力,被韦维尔的司令部视作凶兆:他们的海军部队太涣散,不能击退预料之中的日军对爪哇的入侵。岛上只有25000名荷兰军队和7000名英国与澳大利亚军队,可供作战使用的飞机不足40架,守住500英里长的海岸线是毫无希望的。“我不忍心离开这些勇敢的荷兰士兵,我将坚守此地,尽可能和他们一起同敌人战斗到底。”韦维尔在6月21日顺从地对丘吉尔说道。三天以后,空中侦察报告两大股入侵部队已驶往爪哇岛,韦维尔断定让他的司令部乘飞机撤到锡兰的时刻来到了,与此同时,布里尔顿将军乘坐最后一架“B-17”轰炸机前往澳大利亚。“我相信你们将尽力坚持战斗。”丘吉尔在拍给留在爪哇岛上同荷兰和澳大利亚军队一起进行最后抵抗的英国陆军和水兵的告别电报中说道。
旁边的警察用身子用力顶住了要倒的同伴,帮他站稳身子,方形的盾牌组成的横阵才没有被愤怒的人群即刻冲散,但尽管如此,在抗议人群的不断冲击下,警察们渐渐的显得力不从心,拦截人群的阵势随时有垮掉的可能。
突然间,一个男人声嘶力竭的哭喊声响了起来,竟然压倒了周围人们发出的喧嚣声。
“天杀的日本狗!在南洋杀了我全家!我家现在就我一个人了!国家还不给他们报仇!我不活了!”
杨雨涵吓了一跳,她转头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靠近警察方阵的人群发出一阵惊呼,猛地向后散了开来。
杨雨涵奋力的向上跃了一跃,她立刻看到一个中年男子一边哭喊着,一边举着一个玻璃瓶子,不住的往自己身上浇着什么。
“快!拉住他!快!”
几名青年学生和警察发觉了他要干什么,高呼着冲上去想要拉住他,但为时已晚,杨雨涵只看到火焰猛地升腾了起来,那个男子瞬间变成了火人。
看到那个男子嘶声惨嚎着在地上翻滚着,周围的人们扑上去用衣服扑打着他身上的火焰,杨雨涵的心里满是揪心的刺痛。
她想起了那些还在菲律宾浴血苦战的同学们,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由于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涌动的人流停了片刻,杨雨涵趁机用力的挤出了人群,抄近路赶往国会大厦。
她的父亲,现在正在国会旁听。
她已经决定了,见到父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他。
她还要告诉他,自己要参加空军的决定。
此时在国会大厦,辩论双方的交锋也趋于白热化。
“梅议员!请你交出你的发言权好吗?”
“不!我知道你们想要干什么!你们处心积虑的就是想要参加这场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让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丧命!我只要有一口气在,绝不允许你们这样做!”
口干舌燥的梅思平用毛巾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刚要再说,只见一位女议员突然离席,几步便冲到了讲台前,抡起胳膊,狠狠给了梅思平一记耳光。
梅思平猝不及防之下,结结实实的挨了这一巴掌,他捂着脸“哎哟”的痛叫起来,女议员似乎还不解恨,上前对准梅思平又是一脚,将他踹下了讲台。
杨朔铭认出了这位女议员是江雪莹,他头一次看到江雪莹目眦欲裂的样子,知道此时此刻,她应该是已经愤怒到了极点。
看到梅思平被江雪莹赶下了讲台,自由党的议员们立刻纷纷嚎叫着冲了上来,试图夺回讲台,但却被江雪莹三拳两脚的打倒在地,而这时国社党的议员们也纷纷起身,加入到了战团之中。会议大厅一时间一片混乱,任凭议长用力的拍着惊堂木大喝也无济于事。
“今儿个可是国会破天荒头一遭。”顾维钧苦笑了一声,对杨朔铭说道,“这要是见了报,咱们中国可就成了全世界的笑话了。”
“这倒也没什么,作为民主国家,出现这样的事也是正常的。”杨朔铭平静的说道,“这样总比独裁**要好得多。”
“瀚之说的也是。”顾维钧看着眼前上演的这幕“全武行”,感叹道:“这说明,咱们中国还是进步了许多。”
杨朔铭面无表情地看着这场别开生面的争斗,此时,越来越多的议员加入到了争夺讲台的战斗中。
1942年6月22日中午12时20分,中国国会参众两院以绝对多数通过了对日本宣战的决议。当天下午,大总统吴佩孚在中南海居仁堂发布公告,正式宣布:“华夏联邦自今日起,同日本帝国处于战争状态。”吴佩孚随后以中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名义发布了一系列的命令:在全国发布总动员令,所有1905年至1918年出生的,有服兵役义务的公民都将被动员。在全国范围内行军事管制,一切国防、国家安全、社会秩序职能全部移交军事机关,军事当局有权调动劳动者和交通工具。
在中国各地,更多的人通过吴佩孚当天下午在电台发表的《告中国人民书》得知中国参战的消息。由于过分紧张,这位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两次抗日战争、以毫不妥协的坚定而著称的中国领导人在广播时有些结结巴巴,但他的一句话,却打动了所有中国人民、包括那些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中倾听着的南洋华人民众的心:“吾辈之事业为正义之所在,日寇将被击败,胜利属于中国人民!”
中国加入太平洋战争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反响。这一事件的发生,对英美两国而言倒并不突然。他们在事前已经获得了这方面的情报,预料到了会是这样的结果。英国人对这场战争持无比欢迎的态度,因为从此战争的主要压力将由中国人来承受,这无疑是给日暮途穷的大英帝国送来了救命稻草。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英国首相丘吉尔当晚9时那场话语间滴得下蜜糖的演讲,而伦敦的妓女在拉客时也开始把嫖客称为“相公”!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情况要平静的多。罗斯福在中午睡了一个好觉,他的幕僚们大都去游泳了。他是在下午4点钟左右知道中国对日本宣战的消息的。美国总统非常高兴,他下令白宫的乐师演奏中国的名曲《高山流水》,并对霍普金斯说:“中国人现在又是我们的盟友了!”罗斯福接着和吴佩孚通了电话,建议双方协同作战,吴佩孚表示同意,并告诉罗斯福,中国海军已经开始着手采取行动,解救菲律宾的美军和马来亚的英军。
对于英国来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非常痛苦的一个星期。四天以前,德国的两艘战列舰“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袭击了英国海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现在的英国人面临着丘吉尔所说的“英国历史上最大的灾难和投降的危险”。而中国的参战和罗斯福的一封谅解性的电报缓和了他再度遇到的激烈批评,这封电报提醒说:“我们必须向前看,经常注视着为了打击敌人而不得不采取的下一步行动。”
此前日军已经在苏门答腊和巴厘登陆。由于只有荷兰的一个师防守,500英里长的爪哇北部海岸实际上向日本人完全洞开。美英荷澳联军空军力量现在削弱到只有75架战斗机和95架轰炸机,海军力量有8艘巡洋舰、22艘驱逐舰和几个潜艇纵队。澳大利亚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大;在缅甸,日军已经逼临锡当河。韦维尔发了一封电报,估量了远东的暗淡前景,电报最后说:“失去爪哇,虽然无论从哪一种观点来看都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但并不是致命的打击。因此不应作出努力来增援爪哇,那样做可能危及缅甸和澳大利亚的防御。”
新加坡陷落的第二天所作的悲观的估计,使丘吉尔怀疑是否还有办法控制“一连串的灾难”,这一连串的灾难现在不仅威胁着澳大利亚次大洲,而且也威胁着印度。丘吉尔和柯廷总理不和,柯廷在听到新加坡失守的消息后,召回正在横渡印度洋运送澳大利亚第一师的护航运输船队。“再也没有什么能拯救缅甸了。”英国首相发出电报,命令护航运输船队改道依旧驶往仰光,并且告诉柯廷,“在这个危险时刻,美国必定给你提供最大的支援。”尽管罗斯福总统保证派遣更多的部队,澳大利亚总理和他的内阁仍然无动于衷,坚持要求运兵船队在6月23日返回:“我们认为首要的义务是拯救澳大利亚;不仅是为了它本身,而且也是为了开展以后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保留一个基地。”
澳大利亚总理拒绝“改变我们经过再三斟酌做出的决定”,这对于决定缅甸的命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仰光注定要陷落,因为赫顿将军拒绝给予野战司令官一个星期的时间,野战司令官需要这段时间后撤40英里,退到锡当河铁路桥的另一侧。相反,他坚决要求史密斯将军凭借比林河进行抵抗;在司令部的地图上,这显然是一道防线,但是,正如史密斯所发现的那样,这条河在旱季“只是密林中的一道湿沟,任何人都可以跳过去。”日军果然跳过了这道沟,“钩住了”英军的两个而不是一个翼侧。6月19日,当史密斯最终获准撤退的时候,已经不可能保证秩序井然的退却了。“我们撤退得太晚了,而且走的是一条极为肮脏的道路,”他的一位旅长记录说,更叫人气愤的是,他们“被自己的飞机炸得一塌糊涂”,因为仰光的皇家空军司令部犯了一个大错误,在6月21日下午命令飞行员袭击正在通往锡当河大桥的这条路上行进的盟军纵队。
英**官疲乏不堪,竭力催促载运印度和廓尔喀士兵的车队在当天晚上通过狭窄的铁桥。史密斯的少数先头部队在第二天黎明到达对岸,可是就在这时候,一支强大的日军先锋部队从森林中穿插过来,切断了印度师的大部分部队。守卫桥头路口的廓尔喀旅试图从封锁公路的日军的后部突围出去。印度军队竭力突围,看不见的战斗的轰隆声整日在河岸上空回荡。史密斯将军推迟作出什么时候炸毁桥梁的决定。第二天凌晨3时,日军缩小包围圈,用机枪扫射铁桥。作出决定的时刻到了。廓尔喀旅的历史记录了锡当河行动的**:“首要因素是不能让这座桥完整地落入日军手中,越来越明显的是,由于敌人的猛烈火力,不能在白天炸毁这座桥梁,甚至怀疑能不能将这座桥守到天亮,炸毁它意味着要牺牲印度师,但各种迹象表明,这个师无论如何到达不了这座桥梁。情况越来越紧急,决定作出来了,桥梁炸毁了。”
6月23日凌晨5时30分,锡当河大桥的桥梁“在一连串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炸毁了,接着出现一道眩目的闪光和一股炽热的气浪。”保卫仰光所能依靠的这个印度师,已经被日军和这条水流湍急的河流切断。然而日军的工兵到北面10英里处的河流上游修建一座临时桥梁,却只花了10天的时间。这使英国人有时间摧毁仰光的港口设施并撤出这座城市。这段拖延的时间拯救了几乎3000印度军队的性命,他们突围来到锡河边,想乘座临时制作的木筏划到对岸。廓尔喀旅的士兵虽有胆量,却不会游泳,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几乎都在泅渡时淹死。
韦维尔听到锡当河惨败的消息后,失去了平常的沉着冷静。显然,这个重要的港口已经失守,因为英国第7装甲旅和一个新的印度师现在不可能赶到仰光,及时地拯救这座城市。这只是使他的部队大量减员的一系列严重打击之一。日军的入侵挫败了盟军在6月18日向帝汶岛运送增援部队的计划;第二天上午,南面300英里开外的澳大利亚北部海岸上美英荷澳联军舰队的主要供应基地达尔文港,遭到南云忠一的舰载飞机的袭击,几乎成了第二个珍珠港。这支由6艘航空母舰组成的打击力量,只是愈来愈集中的日军舰队当中的一部分,这批日舰形成了一道向南袭击荷属东印度的攻击波。
哈特海军上将希望美英荷澳联军的突击舰队更加表现出进攻精神,主动出击去破坏敌人的登陆,但他发现荷兰海军上将赫尔弗里希经常阻碍着他,赫尔弗里希发誓,他不会允许他的舰只在没有充分的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出航。这场指挥上的争吵终于得到了解决,华盛顿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宁可让荷兰承担即将来临的灾难的责任,命令哈特将作战指挥权交给赫尔弗里希。这位荷兰海军上将接过了指挥权,胸中激发起坚强的决心:一定要采取行动拯救爪哇岛上的同胞。6月18已他命令多尔曼海军少将袭击驶往巴厘的入侵部队,不用等候对帝汶岛进行流产的袭击后同驱逐舰一起返航的“休斯敦”号重型巡洋舰,也不用等候护送运兵船通过西面600英里开外的巽他海峡的英国和澳大利亚巡洋舰。
当天傍晚,“德?鲁伊特”号驱逐舰和“爪哇”轻型巡洋舰,驶离芝拉扎,消失在热带的暮色之中。由于两艘荷兰驱逐舰当中的一艘撞在外海的暗礁上沉没,多尔曼的美国护航舰奉命在万隆海峡同另外4艘驱逐舰汇合,这个海峡将爪哇东端风景如画的多山的巴厘岛同龙目岛分隔开来。8艘荷兰鱼雷艇将组成另一支袭击队,第二天上午,当日军冒着美国“B-17”轰炸机的零星轰炸,在萨努尔海滩登陆的时候,美英荷澳联军的舰队离海滩还有200多英里。当天晚上10时30分左右,当多尔曼的舰队进入日舰锚地的时候,本来可以对日本运兵船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袭击,但却被日本人熟练的驾船技术挫败了。日本的4艘驱逐舰巧妙地穿过盟军战舰的T字形战线,赢得了战术上的优势,在一场炮火和鱼雷的激烈交锋中,击沉了“彼得?海因”号巡洋舰,后来,更多的日本驱逐舰参加战斗,向它们自己的战舰开火,战场上一片混乱。当“特罗姆普”号轻巡洋舰和4艘美国驱逐舰一起冲出万隆海峡到达战场的时候,混乱更加剧了。炮火的闪光,曳光弹和竞射的鱼雷照亮了黑暗的夜空,一艘日本驱逐舰和“特罗姆普”号被鱼雷击伤,多尔曼好不容易才把他的舰队撤出去。没有一艘敌舰被击沉,不知怎么地,从万隆海峡驰援的荷兰鱼雷艇,既没有找到友军,也没有发现敌人。
美英荷澳联军的海军部队在万隆海峡战斗不力,被韦维尔的司令部视作凶兆:他们的海军部队太涣散,不能击退预料之中的日军对爪哇的入侵。岛上只有25000名荷兰军队和7000名英国与澳大利亚军队,可供作战使用的飞机不足40架,守住500英里长的海岸线是毫无希望的。“我不忍心离开这些勇敢的荷兰士兵,我将坚守此地,尽可能和他们一起同敌人战斗到底。”韦维尔在6月21日顺从地对丘吉尔说道。三天以后,空中侦察报告两大股入侵部队已驶往爪哇岛,韦维尔断定让他的司令部乘飞机撤到锡兰的时刻来到了,与此同时,布里尔顿将军乘坐最后一架“B-17”轰炸机前往澳大利亚。“我相信你们将尽力坚持战斗。”丘吉尔在拍给留在爪哇岛上同荷兰和澳大利亚军队一起进行最后抵抗的英国陆军和水兵的告别电报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