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篇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为了求得有把握的胜利,我们更必须求得部队的休息与整理,百倍地加强我们的政治工作,提高我们的战斗力,巩固我们建立新苏区的决心与信心,充实连队与加强连队的战斗力,是我们目前的迫切任务;缩编我们的战斗单位,也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最后,为了求得有把握的胜利,我们必须取得云贵川广大群众的拥护。于百万云贵川的工农劳苦群众正在饥寒交迫的中间过着非人的生活。拯救他们,发展与组织他们的斗争,号召他们起来,加入红军,扩大红军,发展游击战争,建立工农兵的苏维埃政权,是我们全体同志的神圣任务。严肃我们部队的纪律,加强我们在地方居民中的工作,是争取广大工农群众的重要条件。……
由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随中央红军行动,因此,中央红军的任何动向,都必须通报给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要求他们予以配合。时下,中央红军暂时放弃了由泸州、宜宾一线北渡长江,挥师东指,再渡赤水,重占遵义,这就要求中革军委及时给予通报。也就是在发布《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的同一天,中革军委分别电示红四方面军与红二、六军团,大意谓:
我野战军原定渡过长江直接与红四方面军配合作战,**四川,及我野战军进入川黔地区继续向西北前进时,川敌的十二旅向我追击,并沿江布防。曾于一月二十八日在土城附近与川敌郭、潘两旅作战,未得手。滇敌集中主力,亦在川滇边境防堵,使我野战军渡江计划不能实现。因此,军委决定:我野战军改在川滇黔边区广大地区活动,争取在这一广大地区创造新的苏区根据地,以与二、六军团及四方面军响应作战。
也就是在这之后,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为确保再渡赤水的胜利,共同审定并交由总政治部发布了《关于由川南回师东向对政治工作的指示》。在该指示中再次强调“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并对红军的政治工作做了详尽的阐述。接着,又以中革军委的名义向红一、三军团发出再渡赤水河的电令:“第一军团应进到太平渡及其以东源河岸地域并在太平渡、林龙河,如太平渡确有黔敌一部则消灭之,乘势夺取渡河并特别注意捉拿俘虏,查明土城敌情,其先遣团须预先控制渡河点进行架桥……第三军团应进到顺江渡附近,其先遣团应预先到顺江渡控制渡河点并于明日架好浮桥,三军团主力则于明晚(二月十八日)赶到渡河。”
由于毛泽东主动采取了这一系列出敌不意的机动战术,使得长期被动挨打的中央红军第一次获得了主动权。与此同时,不仅打乱了敌人的部署,而且还迫使敌由主动变为被动,被红军牵着鼻子走。中央红军离开扎西整整一个星期,且就要发起二渡赤水的战役,敌人依然不清楚我中央红军的战略动向。可是毛泽东心里清楚:“川敌在赤水(城)、古蔺、两河口一带,有一个旅向黑泥哨前进中,距我一、三军团四天路程,距五、九军团三天路程;黔敌三个团可能在复兴场、土城一带;周浑元部两个师十七日已到毕节,十八、十九日可到仁怀……”有鉴于此,遂于十八日又下达了《关于我军速渡赤水的指示》。该指示明确要求:“须在明(十九日)后两天以最迅速最坚决行动确实取得并控制渡河点,架好浮桥,最迟要二十夜及二十一上午全部渡河完毕。”
就在发布《我军速渡赤水的指示》的当天,我红一军团二师已经控制了赤水河边的太平渡,并在太平渡的沙溪口、九溪口、凤溪口、老鸦沱和二郎滩等地相继架起了浮桥,并渡过了一个团。因此,确保了主力部队能提前渡过赤水河。
红三军团赶到赤水河边二郎滩的时候,黔军有两个团已先我赶到求水河东岸,并控制了制高点,为我红三军团架桥、渡河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由于我红三军团先遣团机智、勇敢,再加上黔军这两个团早已“闻红军丧胆”,故我红三军团经过战斗,也准时渡过了赤水河。
自土城之战二渡赤水河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广大的红军指战员看到了红军在战略、战术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就是由避敌转移变成了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与此同时,被突然打乱所谓“追剿”部署的敌人也惊呼:红军忽进忽退,一再回旋,使国军迷离恍惚,摸不着其企图之所在。中央红军在发布《关于我军速渡赤水的指示》当天——二月十八日,薛岳所得到的情报还是:“红军已经放弃入滇计划折回黔北,但实情不明。”
薛岳何时才获悉中央红军的方位呢?是在红军完成二渡赤水的当天——二月二十日。同时,他还收到了第三“追剿”支队罗醒尘的一份电报,是红军一出纳员投敌后写的一份材料。由于这份材料直接影响着薛岳在下一阶段用兵,现摘抄如下:
(一)红一军团到扎西以后,已回向海坝、营盘山、麻寨堡、白沙河、宝庄一带,将向东急进,其余各军团也在后跟进。(二)红军总兵力虽不详,但沿途减员,在遵义、扎西各地有补充,却无装备;且新兵多逃亡,已将战力最弱的红八军团番号撤销,扩充红五军团,各军团连新兵算上有两万多人。(三)红军不继续西行原因不详,可能与前堵后追,加以地障重重,长江、金沙江难渡有关。(四)红军二月中旬以来,已提出作战要求:打倒王家烈,消灭周浑元。……
薛岳自从听说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重新出山,掌红军帅印之后,他就本能地感到向黔北挺进的红军,必将在战略战术的运用上有根本的改变。或许是条件反射的原因,他又想起当年随陈诚在江西“剿”共惨败的往事,因此,他虽然人在贵阳坐镇,但心早就随着红军的行踪由黔北而川南、而滇东。正当他焦急地询问迟滞扎西的中央红军转向何处时,忽又接到上边的电报:红军挥师东指,再次渡过赤水回到了黔北。他惊得禁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
薛岳是国民党军队中的高级将领,他自然清楚近二十万“追剿”中央红军的部属,必将因此而又重新调整部署,被动地跟在中央红军的屁股后边跑冤枉路。莫说将如何确保这近二十万人马的军火给养的供给,就是在雨雪交加的冬天,且又在到处都是穷山恶水的川南、黔北调动部队,也足够指战员头疼的了!即使这近二十万人马,很快尾随而至赤水河以东的黔北地区,可到时中央红军又会转移到什么地方?这又是一个谁也无法猜测的未知数。对此,他不得不暗自惊呼:
“毛泽东厉害!”
薛岳惊呼“毛泽东厉害”的同时,又不得不考虑自己该如何处置这无法估量的一大难题。同时,他作为前敌总指挥,又很自然地要考虑未来“追剿”红军的责任。当他想到蒋介石经常诿过于部属之后,他又禁不住地倒吸了一口冷气!为了他日不代蒋氏受过,甚至做蒋氏的替罪羊,唯有预先向蒋氏呈报有关的实情,由蒋氏亲自裁夺。
蒋介石获悉中央红军二渡赤水河,重返黔北的消息以后,他没有像薛岳那样感到惊慌失措。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是在他的所料之中!这是因为他近四年以来,吃毛泽东这种声东击西、忽南忽北的亏太多了的缘故。当他听说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复出的消息之后,他几近本能地想到了会有这样的局面出现。尽管他并不知道毛泽东会出奇制胜地挥师东指,再渡赤水河。
既然蒋介石想到了在交战的棋盘上,毛泽东一定会使出几步绝招,因而,他想的是如何应对毛氏走出的这步再渡赤水河的大棋。换言之,我蒋某人在川南防堵中央红军北渡长江失招了,下一步棋——也就是中央红军二渡赤水河之后,要预测毛泽东有可能再走出哪几步棋来,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他独自一人待在南京那间不大的作战室里,望着那张时时都在变换作战符号的军事地图出神。后又请来他可信赖的高级参谋人员,共同研究对策。蒋氏在听取了部属的意见之后,遂得出如下结论:“红军北渡西行均遭阻拦,黔北穷困,不可久留,回师向东一定是再图去湘西与该地红军会师。”为此,他要薛岳主要遵照这一方略制定作战计划。不久,他就收到了薛岳的处置报告,要点如下:
(1)第四纵队王家烈部,以何知重率第一师及侯汉佑师火速由赤水撤回两滩(吼滩、二郎滩)扼守东岸,进行堵击;魏金荣部(即犹国才部三个团)速由习水撤回桐梓,蒋在珍师及柏辉章师主力速集桐梓、松坎之线布置堵击。
()第二纵队周浑元部谢溥福、萧致平两师,由镇雄取捷径渡赤水河,跟踪东追;万耀煌师在该纵队主力之后东进。
()第三纵队孙渡部停止跟踪尾追,由川南古蔺入黔,进占大定待命执行堵截任务。
(4)为增加前线兵力,命吴奇伟率第一纵队由贵阳驰援遵义进行堵截。
(5)以新拨入贵阳绥署指挥序列的第一路总指挥上官云相部第四十七、五十四两个师(裴昌会、郝梦龄任师长)由川南纂江速开松坎迄桐梓布防。
蒋介石仔细审看了薛岳制定的这份堵截中央红军的报告,他认为就目前而言,也只能如此而已了!这是因为他清楚黔军惧怕和红军交战,由他们来扼守桐梓、娄山关、遵义一线公算较小。但是,他认为可借中央红军之手消灭黔军实力的同时,也可进而削弱中央红军的力量。为了在此堵截战斗中最大限度地消灭中央红军的实力,遂在薛岳的报告基础上又做了些锦上添花的补充:根据情况的变化,“特抽川湘军一部拨归薛岳指挥,加强堵截兵力:以黔东的李云杰部率第二十三、六十三两师编为第五纵队集中镇远;以黔东的李韫珩部率第五十三师编为第七纵队开往遵义;以川南刘湘部抽出九个团归郭勋祺指挥,编为第六纵队入黔跟踪追击”。蒋介石再次审阅了这份报告,他的结论是:“虽然是仓猝应战,但以为围攻军队已处于绝对优势,这样就可扼阻红军。”故大笔一挥,交由前敌总指挥薛岳去遵办了!
但是,蒋介石似乎忘记了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完成他上述的作战部署是需要时间的。而在这相对的空间中,毛泽东又必将作出新的文章来。
毛泽东不仅看到了蒋介石被动部署需要时间,而且他还知道敌人内部利益不相一致,政出多门,且指挥系统紊乱等问题,这必然会造成相互扯皮,兵力分散,这也就等于给了中央红军各个击破敌人的机会。所以,他一俟中央红军再渡赤水河完成之后,便又开始部署袭占桐梓、抢占娄山关,进而攻占遵义的战役。
遵义是黔北重镇,也是通往川南的必经之地。但是,由川南经黔北进入遵义,又必经桐梓与娄山关。因此,毛泽东视桐梓为进占遵义的大门,娄山关是二门。换言之,欲重占遵义,必先夺取必经的大门桐梓、二门娄山关。他为了分散敌人的兵力,或给敌人造成中央红军在攻防上的错觉,遂制定了如下声北击南,目的在于夺取进占遵义的大门——桐梓的作战部署:
首先,毛泽东决定自长征以来就担任殿后任务的红五军团以及红九军团为后卫,并以红五军团的第三十七团向北方发起佯攻,把敌人,主要是把奉命南下的川军的注意力引向北面。与此同时,还命令三十七团以一个团的兵力,牵制川敌三个旅九个团的兵力,使之无力南下援救占据桐梓、娄山关一线的黔军。接着,命令“红一、九军团及军委纵队为左纵队,经东皇、图书坝、九坝向桐梓西北地区前进;红三军团为右纵队由临江渡、回龙场经沙坝场、花秋坝、兴隆场向桐梓西南地区前进”。
在毛泽东的战略棋盘上,夺取桐梓、娄山关,进而攻占遵义是一盘大棋。也就是说,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攻占桐梓之后,乘敌败中惶乱之际,我军应乘胜夺取娄山关和遵义。但是,在未攻占桐梓之前,再天才的军事家也只会有笼而统之的战略意向。至于详细的战役部署,只有等到攻占桐梓后视情而定。为此,毛泽东决定亲自找红一军团的林彪、红三军团的彭德怀谈话,在征询他们二位军团长意见的同时,确定攻占桐梓的战役部署。
毛泽东是非常重视初战必胜的。换句话说,在桐梓、娄山关、遵义这三位一体的战斗中,桐梓之战是初战,它的胜负直接关系到后边两次战斗。由谁来统一指挥红一、三军团夺取桐梓呢?他想了许久,最后决定交由林彪、聂荣臻统一指挥。并严令“为争取先机,我一、三军团应日行七十里左右,用四天行程逼近桐梓,期于二十五日会攻桐梓”。
在毛泽东这盘大棋上,会攻桐梓虽是初战,但根据敌我力量的对比,似无太大的问题。在他的心目中,夺取天险娄山关则是关系到能否进占遵义的关键。换言之,红一、三军团在林彪、聂荣臻统一指挥下攻下桐梓之后,如何部署?由谁来指挥红一、三军团乘胜夺取娄山关?由于不知夺取桐梓后的敌我态势,因而不可能提出具体的战斗部署。但是,在他分析了林彪与彭德怀的指挥经验后,似倾向交由彭来统一指挥。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或者说为了确保未来攻占娄山关,他来到了彭德怀的临时下榻处。令他惊愕的是彭德怀正在潜心地读书。他有些好奇地说:
“士三日不见,自当刮目相看。我们的彭军长能在戎马倥偬中安心读书,真可谓是大大的进步了!”
彭德怀对毛泽东是十分尊重的。他一见毛泽东走了进来,忙站起身来,用右手指着自己左手中那本变了色的书,按照习惯的称谓,十分客气地说道:
“主席,我这进步要归功于你送给我的书。”
毛泽东听后愕然,忙又问道:
“哦,我送给你的是么子书呀?”
“一本是我手中的《‘左派’幼稚病》。”彭德怀说罢又从军用书包中取出一本同样是变了色的小册子,“还有这本《两个策略》,都是主席送给我的。”
毛泽东听后恍然醒悟,“我记起来了,记起来了……”遂又想起他送给彭德怀这两本书的往事来了……
毛泽东认为彭德怀是一员战将。但是,他在与彭德怀共同的战斗生涯中,认为彭最为欠缺的是马列主义。当周恩来进入中央苏区之后,毛泽东与中央局在打赣州的问题上发生了意见分歧,用彭自己的话说:他是“同意中央局意见,而未同意毛主席意见”。事后彭认为“当时自己仅仅是服从中央决定,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博古、李德相继进入中央苏区,尤其是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之后,彭德怀对博古等人“左”的这一套基本上没有认识,他只是奉命打仗而已。对此,早已失去指挥大权的毛泽东认为彭是觉悟问题,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提高。为此,他决定送给彭德怀一些书看,借以提高他的马列主义水平。多年之后,彭德怀写下了这段话:
在这(与十九路军谈判)以后大概一两个月,接到毛主席寄给我的一本《两个策略》,上面用铅笔写着(大意):此书要在大革命时读着,就不会犯错误。在这以后不久,他又寄给一本《“左派”幼稚病》(这两本书都是打樟州中学时得到的),他又在书上面写着:你看了以前送的那一本书,叫做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你看了《“左派”幼稚病》才会知道“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前一本我在当时还不易看懂,后一本比较易看懂些。这两本书,一直带到陕北吴起镇,我随主席先去甘泉十五军团处,某同志清文件时把它烧了,我当时真痛惜不已。
毛泽东是大政治家,无需彭德怀说明,他就知道彭德怀看这两本书,是在进一步认识博古等人所执行的错误的军事路线。从另一方面说,彭也是在一步一步地从理性上认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的。为此,他也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遂又说道:
“今天再重读这本《‘左派’幼稚病》,一定会有不少的想法吧?”
彭德怀概略地讲了一下自己的读书体会,也感慨系之地说:
“能真的把马列主义的书读懂,可也真不容易!到今天我才明白你写的这句话:‘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
毛泽东听了之后十分高兴。接着,他又与彭德怀谈起了夺取桐梓之后,如何再乘胜攻占娄山关,进而占领遵义的事情。彭德怀快人快语,当即说道:
“桐梓、娄山关、遵义,实际上是一顿饭分三次吃,我以为最不好吃的是第二口饭娄山关。”
“对,对!你我所见略同。”毛泽东露出了惬意的笑容,“老彭啊,夺取桐梓之后,你要把进占娄山关的想法及时告诉我,给中央下决心提供可靠的依据。”
红一军团在林彪、聂荣臻的指挥下,于二十四日攻占桐梓。二十五日下午二时,彭德怀与杨尚昆向中央报告:“据俘虏称,娄山关仅有柏辉章的三个团。据窃听电话悉:杜少华旅在娄山关南五里之黑神庙。建议‘我们拟以迅速动作歼灭此敌’。并指出,估计敌可能参战兵力在四团以上,第一、第三军团应于二十六日拂晓向黑神庙攻击,‘干部团应跟上,在下面做预备队’。”
至此,毛泽东已定下决心:攻占娄山关的重任交由红一、三军团,并由彭德怀、杨尚昆统一指挥。
五
红一、三军团在林彪、聂荣臻的统一指挥下,于二月二十四日攻占桐梓,实现了毛泽东所要求的“初战必胜”。
但是,毛泽东认为:“初战的计划必须是在全战役计划的有机的序幕。”他明确要求红军高级指挥员,“在打第一仗之先,必须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至最后一仗大体上如何打法,我挨次的一仗胜了,敌军全局将起如何变化,倘若败了,又将起如何变化。”这就是毛泽东继“初战必胜”后的又一重要军事思想:“全局在胸”。“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为此,毛泽东为实施攻占娄山关的第二战役,及时地与周恩来、朱德等军委的主要负责人进行敌情分析,一致认为“应乘虚占领娄山关”。因而在攻占桐梓的当天,军委下达命令:“红三军团到达桐梓后即挥师南进,向娄山关进军。”并明确电示彭德怀、杨尚昆:“夺取娄山关,是遵义战役的关键一着。”二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又电话指示彭德怀:“速令十三团(军委预备队)于今日天黑前攻下娄山关,占领点金山。”
彭德怀清楚毛泽东起用十三团的原因:这个团的前身是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左右江起义形成的红七军,该团骨干广西人多,能爬山,善跑路,更能攻坚,又和王家烈打过几次交道,一定能按时夺下娄山关。因此,彭德怀向红十三团团长彭雪枫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该团以急行军的速度,冒着毛毛细雨向娄山关进发了!
是日下午二时,彭德怀从被俘的敌人口中获悉:娄山关仅有柏辉章的三个团。另据窃听到的敌人电话称,敌杜少华旅在娄山关南五里之黑神庙。估计敌可能参战兵力在四团以上。为此,彭德怀建议“我们拟以迅速动作歼灭此敌”,第一、第三军团应于二十六日拂晓向黑神庙攻击,“干部团应赶上,在正面做预备队”。
诚如前文所述,这时的红三军团仍在林彪、聂荣臻的统一指挥下行动,因此,林彪也收到了彭德怀发给军委的电报。林彪除去赞同彭德怀提出的作战意见,也主张“应以主力在娄山关以南消灭此敌,以一部阻止桐梓以北之敌”。他认为红一军团刚刚攻下桐梓,十分疲劳,如果再马不停蹄地赶到娄山关,士气会受到影响,故于当天二十时致电军委:如一、三军团明日即行攻击,无法在明日上午包围迂回到娄山关以南,即令能赶到,必极疲劳,当日不能解决战斗。林彪主张于二十七日向娄山关守敌发起猛攻。
毛泽东与周恩来、朱德等军委负责同志审视了林彪的来电,一方面认为我军十分疲劳,但同时也看到了自桐梓一线向娄山关溃败的敌军不仅疲劳,而且已成惊弓之鸟;另一方面黔敌“有凭娄山关相机出击阻我南下,掩护遵义,以待薛(岳)敌来援的模样”,因而绝不能给敌人一天喘息之机。在否定了林彪“二十七日向娄山关守敌发起猛攻”的建议之后,遂于二十三时正式下达了《关于我军消灭娄山关黔敌夺取遵义的指示》。摘记如下:
敌情如你们所知,估计守娄山关、黑神庙的柏(辉章)、杜(少华)两部,可能为黔军第一、四、五、八、十五、十六共六个团或仅一部三个团……我野战军决以一部阻滞四川追敌主力,坚决消灭娄山关黔敌,乘胜夺取遵义城……我一、三两军团及干部团统归彭(德怀)、杨(尚昆)指挥,应于明二十六日迂回攻击娄山关、黑神庙之敌,坚决消灭之,并乘胜夺取遵义,以开**黔北的关键。
攻占娄山关战役,毛泽东为何改换桐梓战役的指挥系统,明令交由彭、杨统一指挥红一、三两军团呢?这是否与林彪提出推迟一天发起娄山关战役有关呢?笔者认为不是——起码不完全是出于这种原因。诚如彭德怀事后所说:“一、三军团在战斗中早就形成了这种关系:有时一军团指挥三军团,有时三军团指挥一军团,有时就自动配合。”另外,这时的红一军团刚刚攻下桐梓,而红三军团已经奉命派出红十三团奔袭娄山关,交由彭德怀、杨尚昆统一指挥红一、三军团夺取娄山关,是顺理成章的。
娄山关雄踞娄山山脉的最高峰——点金山。“关上茅屋两间,石碑一通,上书‘娄山关’三个大字,周围山峰,峰峰如剑,万丈矗立,插入云霄。中间是十步一弯、八步一拐的汽车路。”这种地势,兵家称之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地。换言之,敌我双方谁占据娄山关,谁就掌握了攻守的主动权。
当我红十三团奔袭娄山关的途中,“由俘虏口里知道敌人主力昨夜赶到喇板桥宿营,两个团伸出娄山关,其中的一个团又由娄山关向桐梓城前进,一个团巩固了娄山关的阵地”。这就是说,娄山关不仅被敌人抢到了手,而且还有一个团的兵力固守着。我十三团如要抢关,就不得不“仰攻”了。而“仰攻”夺关,乃兵家大忌,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了!
另外,当我红十三团赶到娄山关入关处发现:“右翼的山,一律是悬崖绝壁;中间马路,敌人火力封锁了;左翼的山,虽然无路,然而还可以爬”。我十三团团长彭雪枫为在黄昏前夺下娄山关,当即决定:“先派一个坚强而又机动的连,由最左翼迂回到娄山关之敌的侧右背。主力则夺取可以瞰制娄山关的点金山”。而“抢山、夺下点金山,这一艰巨的任务给了第一营”。接着,抢占娄山关的战斗打响了!为惜墨存史,现把彭雪枫团长记述攻占娄山关的文字抄录如下,以替代拙笔:
第一梯队进入冲锋出发地,第二梯队在不远的隐蔽地集结,火力队位置于指挥阵地中对着敌人猛烈射击。冲锋信号发出了,喊声如雷,向着敌人的阵地扑过去,一阵猛烈的手榴弹,在烟尘蔽天一片杀声中夺得了点金山。
登临点金山顶,可以四望群山,娄山关口也清楚地摆在眼前,敌人一堆一堆地在关的附近各要点加修工事。娄山关,虽然不远,然而仍需翻过两个山头,而这两个山头,都被敌人占据着。机关枪连续地向着我们射击,这是敌人最后挣扎的地方了。
将近黄昏,加以微雨,点金山的英雄们并未歇气就冲下去。疲乏、饥饿控制着每一个人,然而并未减少他们的勇气。在团的首长直接领导之下,组织了冲锋。配备了火力,一阵猛烈射击,一个跑步,敌人后退,但不等你稳固地占领这一阵地。他们又呐喊着反攻回来了,阵地又被敌人所恢复。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终究不能奏效。大家看得清楚,有一个军官,在后头督阵……红色战士们冲锋之后休息的空隙,向着白军弟兄们喊话。
“打死他,特等射手!”指挥员的命令。于是集合了四五个特等射手,集中向着那位官长瞄准。一声“瞄准——放!”军官倒了,冲锋部队乘机冲上去,敌人好像竹竿之下的鸭子,呼哈呼哈地滚下去了。
娄山关的整个敌人,因之动摇,自取捷径各自逃去。
娄山关占领了!娄山关是我们的了!
红十三团攻占点金山及娄山关口之后,彭德怀与杨尚昆立即部署全歼娄山关之敌:为确保红十、十二、十三团围歼娄山关守敌,以红十一团从左翼远出迂回娄山关南端板桥敌人,并切断退往遵义的后路;红十二团接替红十三团担任正面进攻;以红十、十三团从两翼包围。这样就形成了从四面合围娄山关之敌的进攻态势。
接着红十一团受命之后,借着夜幕避开敌人,冒雨在又陡又滑的山路上急行军,于二十六日拂晓赶到娄山关通往遵义的必经之路板桥镇,突然发起猛攻,打得敌人惊慌失措,仓皇溃退。
红十二团于二十六日拂晓赶到娄山关口,接替红十三团阵地之后,遂进入临战状态。
红十团奉命迂回到娄山关右翼,待命发起攻击。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的第一团也抢占了娄山关东侧的石炭关。
夜幕即将消失,黎明就要到来,彭德怀军团长一声令下,军号声、枪炮声、喊杀声……猝然之间响彻天空,淹没了娄山关,打得敌人乱作一团。
黔敌虽然已经落入中央红军预设的包围圈之中,但他们深知娄山关的重要,从二十六日清晨起,就集中全部火力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反扑,妄图夺回失去的阵地,把中央红军赶到娄山关以外的山地中。与此同时,蒋介石命令空军飞临娄山关上空,向红军阵地投下一枚枚炸弹,希冀协助黔军固守住娄山关。但我英雄的红一、三军团在彭德怀、杨尚昆的统一指挥下,坚守阵地,在打退敌人进攻的同时,遂又把阵地向前推进。待到下午四时,固守娄山关的三个团的黔敌大部被歼,残敌夺路向着遵义方向溃逃,娄山关被我英雄的红军占领了!
毛泽东闻报惊喜非常,就在我中央红军全部攻占娄山关不久,便一口气登上娄山关。恰在这时,阴霾的天空突然露出了笑脸,他远眺如血残阳映照巍峨的群山,俯瞰依然飘着硝烟的战场,不由浮想联翩,心潮澎湃,诗兴大发,多年的积累于一瞬间酝酿成一首名词《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娄山关战役的全过程:即于“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的夜幕中,我中央红军穿插行军、布阵;接着,就是犹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厮杀;待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时刻,我中央红军胜利攻占了娄山关。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前后的心情,以及对未来中国革命的伟大抱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但是,诚如诗人多年之后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转,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这道出了一个真理:毛泽东作为豪放派的一代诗人,他可以藐视一切困难,朗朗唱出“而今迈步从头越”;可是,当他作为军事家、政治家正视与解决困难的时候,他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心情是沉郁的”。
娄山关失守之际,恰值王家烈由贵阳赶到遵义,正在部署固守遵义的战事。他这时的处境十分困难,用他自己的话说:“蒋介石的办法是:一面追击敌人,一面乘机攫取贵州政权。因而薛岳既断了我的财税收入,又不发给我部队的伙饷。同时他直接调动我的队伍,不让我集中部队(防我另打主意)。因此,我身边只有第一团、第五团、第八团三个团的兵力。”他这时内心的真实想法是:红军“回攻遵义,势在必得。要硬打嘛,众寡悬殊;不打嘛,我身边又有蒋介石派的督察专员——路邦道和潘壮飞监视我,内心惶恐不安”。为此,他暗中对遵义的乡亲说了如下这段话:
“红军力量大,我的力量单薄,我打算离开遵义,你们为了安全,赶快疏散。”
与此同时,他为了不负他日丢失遵义之责,遂给贵阳的薛岳迭电告急,其中一封电报写道:“我杜(少华)旅在红花园、黑神庙、小箐、观音阁一带,与‘匪’三师约万人,于有(二十五)日晨九时激战至宥(二十六日)晚,伤亡极重……现‘匪’先头已进至板桥南端之观音阁。查其企图,似有扑遵义之势。遵城兵力太单薄,守亦不易,现固守待援。”不久,他即接到薛岳即可发兵增援遵义的复电。为此,他又选择了死守遵义一途,并对守城之战做了如下布置:
命第八团开赴遵义城北十华里之董公寺一带构筑阵地,准备迎击红军,并掩护由娄山关退下来的第六团;命第一团在董公寺以西飞来石一带构筑阵地,准备抵抗;第五团刚由金沙开来,其后尾尚未到齐,命该团迅速在遵义城垣集结待命。
但是,毛泽东经过审时度势,断定薛岳所部两天之内难以赶到遵义救援,单凭王家烈的黔军是无法固守遵义的。因此,他不失时机地于二十六日二十时,以野战军司令部名义命令:“一、三军团仍由彭(德怀)、杨(尚昆)指挥”,“乘溃敌喘息未定跟追直下遵义,并准备打击援遵(义)的薛(岳)敌唐(云山)、韩(汉英)两师”。彭德怀、杨尚昆根据毛泽东乘胜攻占遵义的命令,研究了敌我双方的态势,遂于二十七日二时半发布如下《迅速夺取遵义城并继续消灭其可能来援之敌》的命令。现摘记如下:
三军团于三时前由四渡站下坝之线出发完毕,沿马路向遵义速进,消灭或驱逐沿途溃敌,直逼遵义城而占领之。如敌固守遵义时,则十一团、十团、十二团由遵义城东北向新老城攻击,十三团集结于老城西北,对牛蹄塘、毛石坎方向警戒,并派出侦察,十一团应以一部占领老城南端之红花冈、碧云峰高地,并向鸭溪场方向侦察警戒……第一军团以集结主力打击增援之敌为目的,尾三军团后进到遵义城东南水师坝及其东北集结,必需时准备一部由新城东门协同三军团攻城,对懒板凳及湄潭方向警察……
二十七日拂晓,我红三军团在彭德怀军团长的亲自指挥下,向遵义城北要地之董公寺、飞来石一带发起猛攻。守敌据险顽抗。双方为争夺战略要地,几进几出。“这时黔军第一团团长江荣华在飞来石被我红军打伤,阵地为之动摇。红军乘隙包抄第八团之左侧,战斗更趋激烈,是时(敌)副旅长杜少华在第八团阵地负伤。由于第八团地势有利,红军屡攻不下,阵地才得守住。”
这时,“王家烈见红军两翼逼近城迈,而吴奇伟部又须次日(二十八)才能赶到,就急忙命第一、五、六团退守城内……第八团继续与红军保持接触,必要时退至南关高地,扼守遵义至贵阳的交通要道,策应来遵(义)之吴奇伟部”。王家烈部署完毕之后,匆匆“带手枪兵一排,出南郊往忠庄铺,预期与吴奇伟见面,商量如何协同动作”。据王家烈回忆:他出遵义城的时间是下午三时。
事有巧合,毛泽东也于是日下午三时以军委的名义向彭德怀等通报敌情:“遵义溃敌残余除原有第一团外,其在鸭溪、湄潭之数团均可于今晚赶到,薛(岳)敌之九十三、五十九两师可能二十八日下午到遵义……情况如此迫切,而又是转圜战局的战役”,故要求“红一、三军团集中全力实行迂回,务期于二十七日歼敌,勿使良机稍纵”。
为此,我红军向守城之黔军发起更加猛烈的攻击,使得守城的黔军受到重大伤亡。或许是守敌已知王家烈从遵义撤出,他们为了保全有生力量,“第一团由飞来石现地向遵义西郊之马坎退却;第六团因在娄山关打了两天一夜,也过分疲乏,即向西郊之牛蹄场退却;第五团除留几个兵在红花岗作瞭望外,全团向西郊牛蹄场方向退却;第八团于黄昏后退到南门关高地警戒”。
这样,我红三军团于二十七日黄昏未遇强烈抵抗,即占领遵义新城。我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于是日二十一时向野战军司令部报告:“新城敌已退,我军已入城。”毛泽东当即指示红一、三军团:“应该于今夜火速解决消灭残敌,另以有力部队乘胜跟踪退敌,并截击其左侧,只与其援敌保持接触,侦察其新部署,而一、三军团主力则在残敌解决后集结于遵义城南适当地点,先准备今夜或明二十八日拂晓攻击敌增援部队。”同时,告知“已令干部团于明午赶到遵义接城防”。二十八日晨七时,林彪、聂荣臻向野战军司令部报告:“遵义新老城于本二十八日晨完全占领。”
至此,红军二占遵义的战斗结束。
就在我红三军团占领遵义新城,分兵两路,从东西两侧逼向遵义老城的战斗中,我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在亲临阵地前沿侦察地形与敌情时,被敌人的冷枪打中头部,当即牺牲。
邓萍是我军优秀的指挥员,从平江起义始,就与彭德怀战斗在一起,任彭的参谋长。在长达近七年的战斗生涯中,他们两人不仅为红三军团的壮大、发展献出了全部心血,而且也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因此,彭德怀听到战友邓萍牺牲的消息后,悲恸欲绝,立即赶到现场,抚摸着邓萍的遗体,一迭声哭喊着:“邓萍同志!邓萍同志……”当他擦去满面的泪痕之后,又与政委杨尚昆商定:在向中央报告邓萍牺牲消息的同时,请求叶剑英接任红三军团参谋长一职。毛泽东与周恩来、朱德等研究之后,遂同意了红三军团的请求。这样,叶剑英就在这关键的时刻走马上任,就任红三军团参谋长之职。
同时,毛泽东作为大战略家,他又在做另外一篇大的文章:利用敌吴奇伟部两个师赶来解救遵义之危,再在遵义城南演出一场更为壮观的围点打援的好戏。对此,彭德怀等前线指挥员当即做出决定:红三军团主力摆在正面——遵义城南老鸦山与敌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将吴奇伟由贵阳赶来的两个师的援敌击溃,并穷追不舍;红一军团趁着夜色由左翼悄然迂回到敌人的后边,待战斗打响之后,从侧翼出击,包抄敌人的退路,利用乌江天堑,将援敌消灭在乌江北岸。
正当彭德怀根据毛泽东等及军委指示,在遵义城南、乌江以北悄然部署围点打援之际,早已退至忠庄铺的王家烈终于等来了吴奇伟。吴氏自恃带来了两个师的援兵,简单地交换了所谓遵义的战况——王家烈并不知晓所部已全部退出遵义,吴氏就下车伊始地说了这番话:
“我带的第四军(两个师)正在行进途中,大约再有一两个小时可到。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反攻遵义,应协力作战。”
王家烈一听这口气,遂暗自决定把收复遵义的任务交由吴奇伟两个师。为此,他有意情绪低沉地说:
“何知重师长已带三个团追击未回,第一、五、六团现在马坎集结,我身边只有第八团。”
在吴奇伟的心目中,红军与黔军虽未两败,但已俱伤。时下,唯有他的两个师未经战火的消耗,是最有战斗力的。所以,他十分狂妄地说道:
“我有两师零一团(即黔军第八团)兵力足够反攻,你的意见,看怎样打法?”
王家烈一看保全黔军的目的达到了,就以参谋的身份指出:
“当前地形,我们的主力应由西侧隐蔽地向桃溪寺前进,首先将红花岗占领。”
“好,好!我们再具体地谈一谈。”
王家烈以地头蛇的身份与所谓“强龙”吴奇伟会商战事,最后,他们共同商定:
川黔公路(不含)以西由中央军担任向红花岗攻击前进;川黔公路(含)以东一带高地,由第二十五军(第八团)担任坚守。指挥所(吴奇伟、王家烈)位置于忠庄铺北端。
接着,吴奇伟下达作战命令:第九十三师占公路右侧高地,第五十九师占领南门外红花岗、老鸦山一带高地。两师主力与第二十五军城南留置部队万式炯部全力反攻,坚决收复遵义。
但是,吴奇伟坐在指挥所内并不知道:“红军昨夜已入据遵义城,并已占了红花岗险要阵地。红花岗屏障着老城,居高临下,瞰制各方,是历来用兵争夺的关键。中央军仰攻该地,在红军的大力瞰制下,伤亡很大,进展极难。公路以东各高地,筑有工事,双方拉锯争夺,无多大变化。全线经过六小时的激烈战斗,蒋介石派飞机两架来向阵地投弹助威,红花岗的红军仍屹立未动。”
恰在我红三军团在正面死死拖住吴奇伟所部两个师的兵力,并“将其沿红花岗山麓冒死钻进谷地,大受伤亡之际”,我红一军团一部由公路以东之甘堰塘、南公山向敌右后方(忠庄铺的后方)迂回,另一部由官田垭抄出公路,直射吴奇伟与王家烈设在忠庄铺的指挥所;“同时向阵地较薄弱的方面——第二十五军第八团进行侧面进攻,与该团短兵相接,反复肉搏,以致全线动摇”。接着,我红一军团一部向着忠庄铺发起猛攻,步步逼近指挥所。到这时吴奇伟、王家烈才知道所部已钻进红军预设的口袋中,弄不好全军将要成瓮中之鳖,到那时他们这两位最高指挥官也要当红军的俘虏。为此,吴奇伟下令全线撤退之后,急忙跳上早已备好的汽车逃向贵阳;王家烈也迅速跳上马,夺路逃向金沙。(未完待续)
为了求得有把握的胜利,我们更必须求得部队的休息与整理,百倍地加强我们的政治工作,提高我们的战斗力,巩固我们建立新苏区的决心与信心,充实连队与加强连队的战斗力,是我们目前的迫切任务;缩编我们的战斗单位,也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最后,为了求得有把握的胜利,我们必须取得云贵川广大群众的拥护。于百万云贵川的工农劳苦群众正在饥寒交迫的中间过着非人的生活。拯救他们,发展与组织他们的斗争,号召他们起来,加入红军,扩大红军,发展游击战争,建立工农兵的苏维埃政权,是我们全体同志的神圣任务。严肃我们部队的纪律,加强我们在地方居民中的工作,是争取广大工农群众的重要条件。……
由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随中央红军行动,因此,中央红军的任何动向,都必须通报给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要求他们予以配合。时下,中央红军暂时放弃了由泸州、宜宾一线北渡长江,挥师东指,再渡赤水,重占遵义,这就要求中革军委及时给予通报。也就是在发布《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的同一天,中革军委分别电示红四方面军与红二、六军团,大意谓:
我野战军原定渡过长江直接与红四方面军配合作战,**四川,及我野战军进入川黔地区继续向西北前进时,川敌的十二旅向我追击,并沿江布防。曾于一月二十八日在土城附近与川敌郭、潘两旅作战,未得手。滇敌集中主力,亦在川滇边境防堵,使我野战军渡江计划不能实现。因此,军委决定:我野战军改在川滇黔边区广大地区活动,争取在这一广大地区创造新的苏区根据地,以与二、六军团及四方面军响应作战。
也就是在这之后,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为确保再渡赤水的胜利,共同审定并交由总政治部发布了《关于由川南回师东向对政治工作的指示》。在该指示中再次强调“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并对红军的政治工作做了详尽的阐述。接着,又以中革军委的名义向红一、三军团发出再渡赤水河的电令:“第一军团应进到太平渡及其以东源河岸地域并在太平渡、林龙河,如太平渡确有黔敌一部则消灭之,乘势夺取渡河并特别注意捉拿俘虏,查明土城敌情,其先遣团须预先控制渡河点进行架桥……第三军团应进到顺江渡附近,其先遣团应预先到顺江渡控制渡河点并于明日架好浮桥,三军团主力则于明晚(二月十八日)赶到渡河。”
由于毛泽东主动采取了这一系列出敌不意的机动战术,使得长期被动挨打的中央红军第一次获得了主动权。与此同时,不仅打乱了敌人的部署,而且还迫使敌由主动变为被动,被红军牵着鼻子走。中央红军离开扎西整整一个星期,且就要发起二渡赤水的战役,敌人依然不清楚我中央红军的战略动向。可是毛泽东心里清楚:“川敌在赤水(城)、古蔺、两河口一带,有一个旅向黑泥哨前进中,距我一、三军团四天路程,距五、九军团三天路程;黔敌三个团可能在复兴场、土城一带;周浑元部两个师十七日已到毕节,十八、十九日可到仁怀……”有鉴于此,遂于十八日又下达了《关于我军速渡赤水的指示》。该指示明确要求:“须在明(十九日)后两天以最迅速最坚决行动确实取得并控制渡河点,架好浮桥,最迟要二十夜及二十一上午全部渡河完毕。”
就在发布《我军速渡赤水的指示》的当天,我红一军团二师已经控制了赤水河边的太平渡,并在太平渡的沙溪口、九溪口、凤溪口、老鸦沱和二郎滩等地相继架起了浮桥,并渡过了一个团。因此,确保了主力部队能提前渡过赤水河。
红三军团赶到赤水河边二郎滩的时候,黔军有两个团已先我赶到求水河东岸,并控制了制高点,为我红三军团架桥、渡河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由于我红三军团先遣团机智、勇敢,再加上黔军这两个团早已“闻红军丧胆”,故我红三军团经过战斗,也准时渡过了赤水河。
自土城之战二渡赤水河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广大的红军指战员看到了红军在战略、战术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就是由避敌转移变成了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与此同时,被突然打乱所谓“追剿”部署的敌人也惊呼:红军忽进忽退,一再回旋,使国军迷离恍惚,摸不着其企图之所在。中央红军在发布《关于我军速渡赤水的指示》当天——二月十八日,薛岳所得到的情报还是:“红军已经放弃入滇计划折回黔北,但实情不明。”
薛岳何时才获悉中央红军的方位呢?是在红军完成二渡赤水的当天——二月二十日。同时,他还收到了第三“追剿”支队罗醒尘的一份电报,是红军一出纳员投敌后写的一份材料。由于这份材料直接影响着薛岳在下一阶段用兵,现摘抄如下:
(一)红一军团到扎西以后,已回向海坝、营盘山、麻寨堡、白沙河、宝庄一带,将向东急进,其余各军团也在后跟进。(二)红军总兵力虽不详,但沿途减员,在遵义、扎西各地有补充,却无装备;且新兵多逃亡,已将战力最弱的红八军团番号撤销,扩充红五军团,各军团连新兵算上有两万多人。(三)红军不继续西行原因不详,可能与前堵后追,加以地障重重,长江、金沙江难渡有关。(四)红军二月中旬以来,已提出作战要求:打倒王家烈,消灭周浑元。……
薛岳自从听说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重新出山,掌红军帅印之后,他就本能地感到向黔北挺进的红军,必将在战略战术的运用上有根本的改变。或许是条件反射的原因,他又想起当年随陈诚在江西“剿”共惨败的往事,因此,他虽然人在贵阳坐镇,但心早就随着红军的行踪由黔北而川南、而滇东。正当他焦急地询问迟滞扎西的中央红军转向何处时,忽又接到上边的电报:红军挥师东指,再次渡过赤水回到了黔北。他惊得禁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
薛岳是国民党军队中的高级将领,他自然清楚近二十万“追剿”中央红军的部属,必将因此而又重新调整部署,被动地跟在中央红军的屁股后边跑冤枉路。莫说将如何确保这近二十万人马的军火给养的供给,就是在雨雪交加的冬天,且又在到处都是穷山恶水的川南、黔北调动部队,也足够指战员头疼的了!即使这近二十万人马,很快尾随而至赤水河以东的黔北地区,可到时中央红军又会转移到什么地方?这又是一个谁也无法猜测的未知数。对此,他不得不暗自惊呼:
“毛泽东厉害!”
薛岳惊呼“毛泽东厉害”的同时,又不得不考虑自己该如何处置这无法估量的一大难题。同时,他作为前敌总指挥,又很自然地要考虑未来“追剿”红军的责任。当他想到蒋介石经常诿过于部属之后,他又禁不住地倒吸了一口冷气!为了他日不代蒋氏受过,甚至做蒋氏的替罪羊,唯有预先向蒋氏呈报有关的实情,由蒋氏亲自裁夺。
蒋介石获悉中央红军二渡赤水河,重返黔北的消息以后,他没有像薛岳那样感到惊慌失措。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是在他的所料之中!这是因为他近四年以来,吃毛泽东这种声东击西、忽南忽北的亏太多了的缘故。当他听说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复出的消息之后,他几近本能地想到了会有这样的局面出现。尽管他并不知道毛泽东会出奇制胜地挥师东指,再渡赤水河。
既然蒋介石想到了在交战的棋盘上,毛泽东一定会使出几步绝招,因而,他想的是如何应对毛氏走出的这步再渡赤水河的大棋。换言之,我蒋某人在川南防堵中央红军北渡长江失招了,下一步棋——也就是中央红军二渡赤水河之后,要预测毛泽东有可能再走出哪几步棋来,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他独自一人待在南京那间不大的作战室里,望着那张时时都在变换作战符号的军事地图出神。后又请来他可信赖的高级参谋人员,共同研究对策。蒋氏在听取了部属的意见之后,遂得出如下结论:“红军北渡西行均遭阻拦,黔北穷困,不可久留,回师向东一定是再图去湘西与该地红军会师。”为此,他要薛岳主要遵照这一方略制定作战计划。不久,他就收到了薛岳的处置报告,要点如下:
(1)第四纵队王家烈部,以何知重率第一师及侯汉佑师火速由赤水撤回两滩(吼滩、二郎滩)扼守东岸,进行堵击;魏金荣部(即犹国才部三个团)速由习水撤回桐梓,蒋在珍师及柏辉章师主力速集桐梓、松坎之线布置堵击。
()第二纵队周浑元部谢溥福、萧致平两师,由镇雄取捷径渡赤水河,跟踪东追;万耀煌师在该纵队主力之后东进。
()第三纵队孙渡部停止跟踪尾追,由川南古蔺入黔,进占大定待命执行堵截任务。
(4)为增加前线兵力,命吴奇伟率第一纵队由贵阳驰援遵义进行堵截。
(5)以新拨入贵阳绥署指挥序列的第一路总指挥上官云相部第四十七、五十四两个师(裴昌会、郝梦龄任师长)由川南纂江速开松坎迄桐梓布防。
蒋介石仔细审看了薛岳制定的这份堵截中央红军的报告,他认为就目前而言,也只能如此而已了!这是因为他清楚黔军惧怕和红军交战,由他们来扼守桐梓、娄山关、遵义一线公算较小。但是,他认为可借中央红军之手消灭黔军实力的同时,也可进而削弱中央红军的力量。为了在此堵截战斗中最大限度地消灭中央红军的实力,遂在薛岳的报告基础上又做了些锦上添花的补充:根据情况的变化,“特抽川湘军一部拨归薛岳指挥,加强堵截兵力:以黔东的李云杰部率第二十三、六十三两师编为第五纵队集中镇远;以黔东的李韫珩部率第五十三师编为第七纵队开往遵义;以川南刘湘部抽出九个团归郭勋祺指挥,编为第六纵队入黔跟踪追击”。蒋介石再次审阅了这份报告,他的结论是:“虽然是仓猝应战,但以为围攻军队已处于绝对优势,这样就可扼阻红军。”故大笔一挥,交由前敌总指挥薛岳去遵办了!
但是,蒋介石似乎忘记了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完成他上述的作战部署是需要时间的。而在这相对的空间中,毛泽东又必将作出新的文章来。
毛泽东不仅看到了蒋介石被动部署需要时间,而且他还知道敌人内部利益不相一致,政出多门,且指挥系统紊乱等问题,这必然会造成相互扯皮,兵力分散,这也就等于给了中央红军各个击破敌人的机会。所以,他一俟中央红军再渡赤水河完成之后,便又开始部署袭占桐梓、抢占娄山关,进而攻占遵义的战役。
遵义是黔北重镇,也是通往川南的必经之地。但是,由川南经黔北进入遵义,又必经桐梓与娄山关。因此,毛泽东视桐梓为进占遵义的大门,娄山关是二门。换言之,欲重占遵义,必先夺取必经的大门桐梓、二门娄山关。他为了分散敌人的兵力,或给敌人造成中央红军在攻防上的错觉,遂制定了如下声北击南,目的在于夺取进占遵义的大门——桐梓的作战部署:
首先,毛泽东决定自长征以来就担任殿后任务的红五军团以及红九军团为后卫,并以红五军团的第三十七团向北方发起佯攻,把敌人,主要是把奉命南下的川军的注意力引向北面。与此同时,还命令三十七团以一个团的兵力,牵制川敌三个旅九个团的兵力,使之无力南下援救占据桐梓、娄山关一线的黔军。接着,命令“红一、九军团及军委纵队为左纵队,经东皇、图书坝、九坝向桐梓西北地区前进;红三军团为右纵队由临江渡、回龙场经沙坝场、花秋坝、兴隆场向桐梓西南地区前进”。
在毛泽东的战略棋盘上,夺取桐梓、娄山关,进而攻占遵义是一盘大棋。也就是说,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攻占桐梓之后,乘敌败中惶乱之际,我军应乘胜夺取娄山关和遵义。但是,在未攻占桐梓之前,再天才的军事家也只会有笼而统之的战略意向。至于详细的战役部署,只有等到攻占桐梓后视情而定。为此,毛泽东决定亲自找红一军团的林彪、红三军团的彭德怀谈话,在征询他们二位军团长意见的同时,确定攻占桐梓的战役部署。
毛泽东是非常重视初战必胜的。换句话说,在桐梓、娄山关、遵义这三位一体的战斗中,桐梓之战是初战,它的胜负直接关系到后边两次战斗。由谁来统一指挥红一、三军团夺取桐梓呢?他想了许久,最后决定交由林彪、聂荣臻统一指挥。并严令“为争取先机,我一、三军团应日行七十里左右,用四天行程逼近桐梓,期于二十五日会攻桐梓”。
在毛泽东这盘大棋上,会攻桐梓虽是初战,但根据敌我力量的对比,似无太大的问题。在他的心目中,夺取天险娄山关则是关系到能否进占遵义的关键。换言之,红一、三军团在林彪、聂荣臻统一指挥下攻下桐梓之后,如何部署?由谁来指挥红一、三军团乘胜夺取娄山关?由于不知夺取桐梓后的敌我态势,因而不可能提出具体的战斗部署。但是,在他分析了林彪与彭德怀的指挥经验后,似倾向交由彭来统一指挥。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或者说为了确保未来攻占娄山关,他来到了彭德怀的临时下榻处。令他惊愕的是彭德怀正在潜心地读书。他有些好奇地说:
“士三日不见,自当刮目相看。我们的彭军长能在戎马倥偬中安心读书,真可谓是大大的进步了!”
彭德怀对毛泽东是十分尊重的。他一见毛泽东走了进来,忙站起身来,用右手指着自己左手中那本变了色的书,按照习惯的称谓,十分客气地说道:
“主席,我这进步要归功于你送给我的书。”
毛泽东听后愕然,忙又问道:
“哦,我送给你的是么子书呀?”
“一本是我手中的《‘左派’幼稚病》。”彭德怀说罢又从军用书包中取出一本同样是变了色的小册子,“还有这本《两个策略》,都是主席送给我的。”
毛泽东听后恍然醒悟,“我记起来了,记起来了……”遂又想起他送给彭德怀这两本书的往事来了……
毛泽东认为彭德怀是一员战将。但是,他在与彭德怀共同的战斗生涯中,认为彭最为欠缺的是马列主义。当周恩来进入中央苏区之后,毛泽东与中央局在打赣州的问题上发生了意见分歧,用彭自己的话说:他是“同意中央局意见,而未同意毛主席意见”。事后彭认为“当时自己仅仅是服从中央决定,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博古、李德相继进入中央苏区,尤其是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之后,彭德怀对博古等人“左”的这一套基本上没有认识,他只是奉命打仗而已。对此,早已失去指挥大权的毛泽东认为彭是觉悟问题,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提高。为此,他决定送给彭德怀一些书看,借以提高他的马列主义水平。多年之后,彭德怀写下了这段话:
在这(与十九路军谈判)以后大概一两个月,接到毛主席寄给我的一本《两个策略》,上面用铅笔写着(大意):此书要在大革命时读着,就不会犯错误。在这以后不久,他又寄给一本《“左派”幼稚病》(这两本书都是打樟州中学时得到的),他又在书上面写着:你看了以前送的那一本书,叫做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你看了《“左派”幼稚病》才会知道“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前一本我在当时还不易看懂,后一本比较易看懂些。这两本书,一直带到陕北吴起镇,我随主席先去甘泉十五军团处,某同志清文件时把它烧了,我当时真痛惜不已。
毛泽东是大政治家,无需彭德怀说明,他就知道彭德怀看这两本书,是在进一步认识博古等人所执行的错误的军事路线。从另一方面说,彭也是在一步一步地从理性上认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的。为此,他也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遂又说道:
“今天再重读这本《‘左派’幼稚病》,一定会有不少的想法吧?”
彭德怀概略地讲了一下自己的读书体会,也感慨系之地说:
“能真的把马列主义的书读懂,可也真不容易!到今天我才明白你写的这句话:‘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
毛泽东听了之后十分高兴。接着,他又与彭德怀谈起了夺取桐梓之后,如何再乘胜攻占娄山关,进而占领遵义的事情。彭德怀快人快语,当即说道:
“桐梓、娄山关、遵义,实际上是一顿饭分三次吃,我以为最不好吃的是第二口饭娄山关。”
“对,对!你我所见略同。”毛泽东露出了惬意的笑容,“老彭啊,夺取桐梓之后,你要把进占娄山关的想法及时告诉我,给中央下决心提供可靠的依据。”
红一军团在林彪、聂荣臻的指挥下,于二十四日攻占桐梓。二十五日下午二时,彭德怀与杨尚昆向中央报告:“据俘虏称,娄山关仅有柏辉章的三个团。据窃听电话悉:杜少华旅在娄山关南五里之黑神庙。建议‘我们拟以迅速动作歼灭此敌’。并指出,估计敌可能参战兵力在四团以上,第一、第三军团应于二十六日拂晓向黑神庙攻击,‘干部团应跟上,在下面做预备队’。”
至此,毛泽东已定下决心:攻占娄山关的重任交由红一、三军团,并由彭德怀、杨尚昆统一指挥。
五
红一、三军团在林彪、聂荣臻的统一指挥下,于二月二十四日攻占桐梓,实现了毛泽东所要求的“初战必胜”。
但是,毛泽东认为:“初战的计划必须是在全战役计划的有机的序幕。”他明确要求红军高级指挥员,“在打第一仗之先,必须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至最后一仗大体上如何打法,我挨次的一仗胜了,敌军全局将起如何变化,倘若败了,又将起如何变化。”这就是毛泽东继“初战必胜”后的又一重要军事思想:“全局在胸”。“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为此,毛泽东为实施攻占娄山关的第二战役,及时地与周恩来、朱德等军委的主要负责人进行敌情分析,一致认为“应乘虚占领娄山关”。因而在攻占桐梓的当天,军委下达命令:“红三军团到达桐梓后即挥师南进,向娄山关进军。”并明确电示彭德怀、杨尚昆:“夺取娄山关,是遵义战役的关键一着。”二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又电话指示彭德怀:“速令十三团(军委预备队)于今日天黑前攻下娄山关,占领点金山。”
彭德怀清楚毛泽东起用十三团的原因:这个团的前身是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左右江起义形成的红七军,该团骨干广西人多,能爬山,善跑路,更能攻坚,又和王家烈打过几次交道,一定能按时夺下娄山关。因此,彭德怀向红十三团团长彭雪枫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该团以急行军的速度,冒着毛毛细雨向娄山关进发了!
是日下午二时,彭德怀从被俘的敌人口中获悉:娄山关仅有柏辉章的三个团。另据窃听到的敌人电话称,敌杜少华旅在娄山关南五里之黑神庙。估计敌可能参战兵力在四团以上。为此,彭德怀建议“我们拟以迅速动作歼灭此敌”,第一、第三军团应于二十六日拂晓向黑神庙攻击,“干部团应赶上,在正面做预备队”。
诚如前文所述,这时的红三军团仍在林彪、聂荣臻的统一指挥下行动,因此,林彪也收到了彭德怀发给军委的电报。林彪除去赞同彭德怀提出的作战意见,也主张“应以主力在娄山关以南消灭此敌,以一部阻止桐梓以北之敌”。他认为红一军团刚刚攻下桐梓,十分疲劳,如果再马不停蹄地赶到娄山关,士气会受到影响,故于当天二十时致电军委:如一、三军团明日即行攻击,无法在明日上午包围迂回到娄山关以南,即令能赶到,必极疲劳,当日不能解决战斗。林彪主张于二十七日向娄山关守敌发起猛攻。
毛泽东与周恩来、朱德等军委负责同志审视了林彪的来电,一方面认为我军十分疲劳,但同时也看到了自桐梓一线向娄山关溃败的敌军不仅疲劳,而且已成惊弓之鸟;另一方面黔敌“有凭娄山关相机出击阻我南下,掩护遵义,以待薛(岳)敌来援的模样”,因而绝不能给敌人一天喘息之机。在否定了林彪“二十七日向娄山关守敌发起猛攻”的建议之后,遂于二十三时正式下达了《关于我军消灭娄山关黔敌夺取遵义的指示》。摘记如下:
敌情如你们所知,估计守娄山关、黑神庙的柏(辉章)、杜(少华)两部,可能为黔军第一、四、五、八、十五、十六共六个团或仅一部三个团……我野战军决以一部阻滞四川追敌主力,坚决消灭娄山关黔敌,乘胜夺取遵义城……我一、三两军团及干部团统归彭(德怀)、杨(尚昆)指挥,应于明二十六日迂回攻击娄山关、黑神庙之敌,坚决消灭之,并乘胜夺取遵义,以开**黔北的关键。
攻占娄山关战役,毛泽东为何改换桐梓战役的指挥系统,明令交由彭、杨统一指挥红一、三两军团呢?这是否与林彪提出推迟一天发起娄山关战役有关呢?笔者认为不是——起码不完全是出于这种原因。诚如彭德怀事后所说:“一、三军团在战斗中早就形成了这种关系:有时一军团指挥三军团,有时三军团指挥一军团,有时就自动配合。”另外,这时的红一军团刚刚攻下桐梓,而红三军团已经奉命派出红十三团奔袭娄山关,交由彭德怀、杨尚昆统一指挥红一、三军团夺取娄山关,是顺理成章的。
娄山关雄踞娄山山脉的最高峰——点金山。“关上茅屋两间,石碑一通,上书‘娄山关’三个大字,周围山峰,峰峰如剑,万丈矗立,插入云霄。中间是十步一弯、八步一拐的汽车路。”这种地势,兵家称之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地。换言之,敌我双方谁占据娄山关,谁就掌握了攻守的主动权。
当我红十三团奔袭娄山关的途中,“由俘虏口里知道敌人主力昨夜赶到喇板桥宿营,两个团伸出娄山关,其中的一个团又由娄山关向桐梓城前进,一个团巩固了娄山关的阵地”。这就是说,娄山关不仅被敌人抢到了手,而且还有一个团的兵力固守着。我十三团如要抢关,就不得不“仰攻”了。而“仰攻”夺关,乃兵家大忌,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了!
另外,当我红十三团赶到娄山关入关处发现:“右翼的山,一律是悬崖绝壁;中间马路,敌人火力封锁了;左翼的山,虽然无路,然而还可以爬”。我十三团团长彭雪枫为在黄昏前夺下娄山关,当即决定:“先派一个坚强而又机动的连,由最左翼迂回到娄山关之敌的侧右背。主力则夺取可以瞰制娄山关的点金山”。而“抢山、夺下点金山,这一艰巨的任务给了第一营”。接着,抢占娄山关的战斗打响了!为惜墨存史,现把彭雪枫团长记述攻占娄山关的文字抄录如下,以替代拙笔:
第一梯队进入冲锋出发地,第二梯队在不远的隐蔽地集结,火力队位置于指挥阵地中对着敌人猛烈射击。冲锋信号发出了,喊声如雷,向着敌人的阵地扑过去,一阵猛烈的手榴弹,在烟尘蔽天一片杀声中夺得了点金山。
登临点金山顶,可以四望群山,娄山关口也清楚地摆在眼前,敌人一堆一堆地在关的附近各要点加修工事。娄山关,虽然不远,然而仍需翻过两个山头,而这两个山头,都被敌人占据着。机关枪连续地向着我们射击,这是敌人最后挣扎的地方了。
将近黄昏,加以微雨,点金山的英雄们并未歇气就冲下去。疲乏、饥饿控制着每一个人,然而并未减少他们的勇气。在团的首长直接领导之下,组织了冲锋。配备了火力,一阵猛烈射击,一个跑步,敌人后退,但不等你稳固地占领这一阵地。他们又呐喊着反攻回来了,阵地又被敌人所恢复。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终究不能奏效。大家看得清楚,有一个军官,在后头督阵……红色战士们冲锋之后休息的空隙,向着白军弟兄们喊话。
“打死他,特等射手!”指挥员的命令。于是集合了四五个特等射手,集中向着那位官长瞄准。一声“瞄准——放!”军官倒了,冲锋部队乘机冲上去,敌人好像竹竿之下的鸭子,呼哈呼哈地滚下去了。
娄山关的整个敌人,因之动摇,自取捷径各自逃去。
娄山关占领了!娄山关是我们的了!
红十三团攻占点金山及娄山关口之后,彭德怀与杨尚昆立即部署全歼娄山关之敌:为确保红十、十二、十三团围歼娄山关守敌,以红十一团从左翼远出迂回娄山关南端板桥敌人,并切断退往遵义的后路;红十二团接替红十三团担任正面进攻;以红十、十三团从两翼包围。这样就形成了从四面合围娄山关之敌的进攻态势。
接着红十一团受命之后,借着夜幕避开敌人,冒雨在又陡又滑的山路上急行军,于二十六日拂晓赶到娄山关通往遵义的必经之路板桥镇,突然发起猛攻,打得敌人惊慌失措,仓皇溃退。
红十二团于二十六日拂晓赶到娄山关口,接替红十三团阵地之后,遂进入临战状态。
红十团奉命迂回到娄山关右翼,待命发起攻击。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的第一团也抢占了娄山关东侧的石炭关。
夜幕即将消失,黎明就要到来,彭德怀军团长一声令下,军号声、枪炮声、喊杀声……猝然之间响彻天空,淹没了娄山关,打得敌人乱作一团。
黔敌虽然已经落入中央红军预设的包围圈之中,但他们深知娄山关的重要,从二十六日清晨起,就集中全部火力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反扑,妄图夺回失去的阵地,把中央红军赶到娄山关以外的山地中。与此同时,蒋介石命令空军飞临娄山关上空,向红军阵地投下一枚枚炸弹,希冀协助黔军固守住娄山关。但我英雄的红一、三军团在彭德怀、杨尚昆的统一指挥下,坚守阵地,在打退敌人进攻的同时,遂又把阵地向前推进。待到下午四时,固守娄山关的三个团的黔敌大部被歼,残敌夺路向着遵义方向溃逃,娄山关被我英雄的红军占领了!
毛泽东闻报惊喜非常,就在我中央红军全部攻占娄山关不久,便一口气登上娄山关。恰在这时,阴霾的天空突然露出了笑脸,他远眺如血残阳映照巍峨的群山,俯瞰依然飘着硝烟的战场,不由浮想联翩,心潮澎湃,诗兴大发,多年的积累于一瞬间酝酿成一首名词《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娄山关战役的全过程:即于“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的夜幕中,我中央红军穿插行军、布阵;接着,就是犹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厮杀;待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时刻,我中央红军胜利攻占了娄山关。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前后的心情,以及对未来中国革命的伟大抱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但是,诚如诗人多年之后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转,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这道出了一个真理:毛泽东作为豪放派的一代诗人,他可以藐视一切困难,朗朗唱出“而今迈步从头越”;可是,当他作为军事家、政治家正视与解决困难的时候,他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心情是沉郁的”。
娄山关失守之际,恰值王家烈由贵阳赶到遵义,正在部署固守遵义的战事。他这时的处境十分困难,用他自己的话说:“蒋介石的办法是:一面追击敌人,一面乘机攫取贵州政权。因而薛岳既断了我的财税收入,又不发给我部队的伙饷。同时他直接调动我的队伍,不让我集中部队(防我另打主意)。因此,我身边只有第一团、第五团、第八团三个团的兵力。”他这时内心的真实想法是:红军“回攻遵义,势在必得。要硬打嘛,众寡悬殊;不打嘛,我身边又有蒋介石派的督察专员——路邦道和潘壮飞监视我,内心惶恐不安”。为此,他暗中对遵义的乡亲说了如下这段话:
“红军力量大,我的力量单薄,我打算离开遵义,你们为了安全,赶快疏散。”
与此同时,他为了不负他日丢失遵义之责,遂给贵阳的薛岳迭电告急,其中一封电报写道:“我杜(少华)旅在红花园、黑神庙、小箐、观音阁一带,与‘匪’三师约万人,于有(二十五)日晨九时激战至宥(二十六日)晚,伤亡极重……现‘匪’先头已进至板桥南端之观音阁。查其企图,似有扑遵义之势。遵城兵力太单薄,守亦不易,现固守待援。”不久,他即接到薛岳即可发兵增援遵义的复电。为此,他又选择了死守遵义一途,并对守城之战做了如下布置:
命第八团开赴遵义城北十华里之董公寺一带构筑阵地,准备迎击红军,并掩护由娄山关退下来的第六团;命第一团在董公寺以西飞来石一带构筑阵地,准备抵抗;第五团刚由金沙开来,其后尾尚未到齐,命该团迅速在遵义城垣集结待命。
但是,毛泽东经过审时度势,断定薛岳所部两天之内难以赶到遵义救援,单凭王家烈的黔军是无法固守遵义的。因此,他不失时机地于二十六日二十时,以野战军司令部名义命令:“一、三军团仍由彭(德怀)、杨(尚昆)指挥”,“乘溃敌喘息未定跟追直下遵义,并准备打击援遵(义)的薛(岳)敌唐(云山)、韩(汉英)两师”。彭德怀、杨尚昆根据毛泽东乘胜攻占遵义的命令,研究了敌我双方的态势,遂于二十七日二时半发布如下《迅速夺取遵义城并继续消灭其可能来援之敌》的命令。现摘记如下:
三军团于三时前由四渡站下坝之线出发完毕,沿马路向遵义速进,消灭或驱逐沿途溃敌,直逼遵义城而占领之。如敌固守遵义时,则十一团、十团、十二团由遵义城东北向新老城攻击,十三团集结于老城西北,对牛蹄塘、毛石坎方向警戒,并派出侦察,十一团应以一部占领老城南端之红花冈、碧云峰高地,并向鸭溪场方向侦察警戒……第一军团以集结主力打击增援之敌为目的,尾三军团后进到遵义城东南水师坝及其东北集结,必需时准备一部由新城东门协同三军团攻城,对懒板凳及湄潭方向警察……
二十七日拂晓,我红三军团在彭德怀军团长的亲自指挥下,向遵义城北要地之董公寺、飞来石一带发起猛攻。守敌据险顽抗。双方为争夺战略要地,几进几出。“这时黔军第一团团长江荣华在飞来石被我红军打伤,阵地为之动摇。红军乘隙包抄第八团之左侧,战斗更趋激烈,是时(敌)副旅长杜少华在第八团阵地负伤。由于第八团地势有利,红军屡攻不下,阵地才得守住。”
这时,“王家烈见红军两翼逼近城迈,而吴奇伟部又须次日(二十八)才能赶到,就急忙命第一、五、六团退守城内……第八团继续与红军保持接触,必要时退至南关高地,扼守遵义至贵阳的交通要道,策应来遵(义)之吴奇伟部”。王家烈部署完毕之后,匆匆“带手枪兵一排,出南郊往忠庄铺,预期与吴奇伟见面,商量如何协同动作”。据王家烈回忆:他出遵义城的时间是下午三时。
事有巧合,毛泽东也于是日下午三时以军委的名义向彭德怀等通报敌情:“遵义溃敌残余除原有第一团外,其在鸭溪、湄潭之数团均可于今晚赶到,薛(岳)敌之九十三、五十九两师可能二十八日下午到遵义……情况如此迫切,而又是转圜战局的战役”,故要求“红一、三军团集中全力实行迂回,务期于二十七日歼敌,勿使良机稍纵”。
为此,我红军向守城之黔军发起更加猛烈的攻击,使得守城的黔军受到重大伤亡。或许是守敌已知王家烈从遵义撤出,他们为了保全有生力量,“第一团由飞来石现地向遵义西郊之马坎退却;第六团因在娄山关打了两天一夜,也过分疲乏,即向西郊之牛蹄场退却;第五团除留几个兵在红花岗作瞭望外,全团向西郊牛蹄场方向退却;第八团于黄昏后退到南门关高地警戒”。
这样,我红三军团于二十七日黄昏未遇强烈抵抗,即占领遵义新城。我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于是日二十一时向野战军司令部报告:“新城敌已退,我军已入城。”毛泽东当即指示红一、三军团:“应该于今夜火速解决消灭残敌,另以有力部队乘胜跟踪退敌,并截击其左侧,只与其援敌保持接触,侦察其新部署,而一、三军团主力则在残敌解决后集结于遵义城南适当地点,先准备今夜或明二十八日拂晓攻击敌增援部队。”同时,告知“已令干部团于明午赶到遵义接城防”。二十八日晨七时,林彪、聂荣臻向野战军司令部报告:“遵义新老城于本二十八日晨完全占领。”
至此,红军二占遵义的战斗结束。
就在我红三军团占领遵义新城,分兵两路,从东西两侧逼向遵义老城的战斗中,我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在亲临阵地前沿侦察地形与敌情时,被敌人的冷枪打中头部,当即牺牲。
邓萍是我军优秀的指挥员,从平江起义始,就与彭德怀战斗在一起,任彭的参谋长。在长达近七年的战斗生涯中,他们两人不仅为红三军团的壮大、发展献出了全部心血,而且也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因此,彭德怀听到战友邓萍牺牲的消息后,悲恸欲绝,立即赶到现场,抚摸着邓萍的遗体,一迭声哭喊着:“邓萍同志!邓萍同志……”当他擦去满面的泪痕之后,又与政委杨尚昆商定:在向中央报告邓萍牺牲消息的同时,请求叶剑英接任红三军团参谋长一职。毛泽东与周恩来、朱德等研究之后,遂同意了红三军团的请求。这样,叶剑英就在这关键的时刻走马上任,就任红三军团参谋长之职。
同时,毛泽东作为大战略家,他又在做另外一篇大的文章:利用敌吴奇伟部两个师赶来解救遵义之危,再在遵义城南演出一场更为壮观的围点打援的好戏。对此,彭德怀等前线指挥员当即做出决定:红三军团主力摆在正面——遵义城南老鸦山与敌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将吴奇伟由贵阳赶来的两个师的援敌击溃,并穷追不舍;红一军团趁着夜色由左翼悄然迂回到敌人的后边,待战斗打响之后,从侧翼出击,包抄敌人的退路,利用乌江天堑,将援敌消灭在乌江北岸。
正当彭德怀根据毛泽东等及军委指示,在遵义城南、乌江以北悄然部署围点打援之际,早已退至忠庄铺的王家烈终于等来了吴奇伟。吴氏自恃带来了两个师的援兵,简单地交换了所谓遵义的战况——王家烈并不知晓所部已全部退出遵义,吴氏就下车伊始地说了这番话:
“我带的第四军(两个师)正在行进途中,大约再有一两个小时可到。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反攻遵义,应协力作战。”
王家烈一听这口气,遂暗自决定把收复遵义的任务交由吴奇伟两个师。为此,他有意情绪低沉地说:
“何知重师长已带三个团追击未回,第一、五、六团现在马坎集结,我身边只有第八团。”
在吴奇伟的心目中,红军与黔军虽未两败,但已俱伤。时下,唯有他的两个师未经战火的消耗,是最有战斗力的。所以,他十分狂妄地说道:
“我有两师零一团(即黔军第八团)兵力足够反攻,你的意见,看怎样打法?”
王家烈一看保全黔军的目的达到了,就以参谋的身份指出:
“当前地形,我们的主力应由西侧隐蔽地向桃溪寺前进,首先将红花岗占领。”
“好,好!我们再具体地谈一谈。”
王家烈以地头蛇的身份与所谓“强龙”吴奇伟会商战事,最后,他们共同商定:
川黔公路(不含)以西由中央军担任向红花岗攻击前进;川黔公路(含)以东一带高地,由第二十五军(第八团)担任坚守。指挥所(吴奇伟、王家烈)位置于忠庄铺北端。
接着,吴奇伟下达作战命令:第九十三师占公路右侧高地,第五十九师占领南门外红花岗、老鸦山一带高地。两师主力与第二十五军城南留置部队万式炯部全力反攻,坚决收复遵义。
但是,吴奇伟坐在指挥所内并不知道:“红军昨夜已入据遵义城,并已占了红花岗险要阵地。红花岗屏障着老城,居高临下,瞰制各方,是历来用兵争夺的关键。中央军仰攻该地,在红军的大力瞰制下,伤亡很大,进展极难。公路以东各高地,筑有工事,双方拉锯争夺,无多大变化。全线经过六小时的激烈战斗,蒋介石派飞机两架来向阵地投弹助威,红花岗的红军仍屹立未动。”
恰在我红三军团在正面死死拖住吴奇伟所部两个师的兵力,并“将其沿红花岗山麓冒死钻进谷地,大受伤亡之际”,我红一军团一部由公路以东之甘堰塘、南公山向敌右后方(忠庄铺的后方)迂回,另一部由官田垭抄出公路,直射吴奇伟与王家烈设在忠庄铺的指挥所;“同时向阵地较薄弱的方面——第二十五军第八团进行侧面进攻,与该团短兵相接,反复肉搏,以致全线动摇”。接着,我红一军团一部向着忠庄铺发起猛攻,步步逼近指挥所。到这时吴奇伟、王家烈才知道所部已钻进红军预设的口袋中,弄不好全军将要成瓮中之鳖,到那时他们这两位最高指挥官也要当红军的俘虏。为此,吴奇伟下令全线撤退之后,急忙跳上早已备好的汽车逃向贵阳;王家烈也迅速跳上马,夺路逃向金沙。(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