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堕落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听着唐羽说完这一席话,李佑不由得愣住,似乎是没想到沉寂多日的胡惟庸今日突然再次与他针锋相对。
唐羽已经有段时间没有与他这么硬气的说过话了。
“丞相言重了,朕从来都没有怀疑过你,至于之前发生的案子,不是都已经调查清楚了吗?与唐相并无关联,唐相不必介怀。”
李佑笑了笑,缓缓地说道。
“既然如此,那为何三番五次有人针对臣?是觉得臣好欺负吗?!是不是陛下始终都在放任这朝野上下任何人都可以构陷臣?如果陛下觉得臣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直接降罪即可,何必多此一举?”
唐羽看着李佑,气鼓鼓的说道。
“陛下,臣对陛下一直忠心耿耿,可是如今朝中大臣屡次刁难于臣,令臣不忿,还请陛下为臣做主!”
“如果言语有何不当之处,还望陛下恕臣无罪!”
话音落下,唐羽双膝跪地,恭敬的行了一礼,满脸自责。
看到唐羽突然由强硬转为认错,李佑一时间又有些恍惚,这转变未免太快了些。
不过很快心中了然,唐羽今日进宫,是来表达不满的。
“丞相平身吧,朕一定为你主持公道。”
李佑迟疑了一下,抬了抬手,缓缓的说道。
他并不想把事情闹的太大,所以决定安抚,还没想着换相。
“多谢陛下。”
唐羽拱了拱手,满脸感激。
看着这几乎声泪俱下的感激神情,原本心中的那丝不满也随之散去,无法发作。
随后,唐羽告别了李佑,离开了皇宫。
紧接着,李佑便下令暂停对唐羽的监察。
同时下了一道旨意,责令御史大夫杨日晟罚俸六月。
又在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盛赞唐羽为朝廷尽心尽力之功,命百官效仿。
目光投向武曌。
彩云易散,好梦易醒。
武曌兀自沉寂在汉中举行的欢畅中,却没料到这次汉中之旅最终留给她的竟是遗憾。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汉中一片破败。
早也不副当年的感觉。
七月末回到成都,还没来得及接受文武百官朝拜,又接到一个坏消息,西突厥右厢五部之一的阿悉结部造反,首领薄露攻打碎叶城。
大周君臣倏然醒悟,默啜此时进犯恐非心血来潮,八成已与薄露串通,乃是故意牵制周军,欲动摇西域统治。
愈加不敢怠慢,急令左金吾将军田扬名、殿中侍御史封思业分兵驰援。这一仗打得并不顺利,周军赶到时碎叶城已被叛军包围,阿史那斛瑟罗坐困城中,全无招架之力。
封思业立功心切贸然进攻,反被叛军所败。
幸而田扬名处乱不惊,号召西突厥各部协力戡乱,得到十姓部落中最强大的突骑施部的支持,总算解了碎叶之围。
又经过近两个月的鏖战才将叛乱扑灭,薄露想投降周朝继续当官,却遭斛瑟罗衔恨,终被斩首示众。
战争有惊无险地结束了,可问题依然存在,事实证明羁留洛阳多年的斛瑟罗已失去统辖十姓的威望,西突厥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集团,此时真正的实权派是突骑施部的首领乌质勒,他原只是左厢五部首领之一,但是为人慷慨、作战奋勇,在多年与吐蕃的对抗中积累实力,又招抚大量西域杂胡,控兵超过十万,在弓月(今新疆霍城)建立牙帐,是隔绝东突厥的重要屏障,默啜图谋西域不能得手正是摄于他的力量。
大部分部落看乌质勒眼色行事,斛瑟罗当然不满,可手中没有实权,只能依附右厢五部之一的胡禄屋部。
这一部的首领便是当年跟随王孝杰收复四镇的阿史那忠节,而他支持斛瑟罗也不是出于忠心,只是拿可汗当傀儡,壮大自身实力。
正是在这种博弈下阿悉结才萌生叛意,叛乱刚平定双方险些发生冲突,乌质勒以功臣自居,要在碎叶驻军,斛瑟罗坚决不肯,双方都向朝廷上告。
这次武曌想开了,只要承认自己的宗主地位,能西制吐蕃、南顶李佑,东抗默啜,支持谁不一样?
她表面强调斛瑟罗的可汗地位,实际上却默许乌质勒将牙帐移至碎叶,来个一城两治,又派侍御史解琬持节安抚诸部。
双方看在女皇面子上勉强和解,风波暂时平息。
新春之际她再度改元,新年号是“大足”。关于这次改元民间流传一个说法,说成州有三百名流犯,苦于劳役期盼赦免,于是趁夜在挖了个方圆五尺的大坑,故意修整成足印的形状,然后上报朝廷说发现神迹,以次她竟当着文武百官叹息道:“朝堂空矣!”年末之际她做出一项惊人的决定——废除周历,恢复正月建寅。永昌元年改唐历为周历,以十一月为正月,也就此拉开了改朝换代的序幕。这项改革民间颇有微词,春夏秋冬都提前两个月,二月下大雪,中秋菊未开,千百年来节气习惯都乱了。可是皇权凛凛谁敢不从,如今女皇竟亲自下令恢复唐朝历法,这意味着什么?
新春之际她再度改元,新年号是“大足”。关于这次改元民间流传一个说法,说成州有三百名流犯,苦于劳役期盼赦免,于是趁夜在挖了个方圆五尺的大坑,故意修整成足印的形状,然后上报朝廷说发现神迹,以此促成改元大赦。
随着这次改元她还做出一项任命,以姚令璋为冬官尚书,兼汉中都督。
姚令璋在武显第一次当太子时就是东宫僚属,前番担任宰相因镇压契丹不利而外放。
现在女皇派他担任汉中留守,而且顶着冬官尚书之职。
她有可能将朝廷迁到汉中,毕竟汉中还是中原,离长安进。
一开始群臣只是捕风捉影,但这种猜测竟变得越来越真实。
姚令璋到达高中后修缮闲置多年的行宫,那是李世民当年住过的。
继而女皇又任命东宫左庶子李怀远为同平章事,参与朝政大事。
对女皇这样的做法群臣自然乐观其成,周唐之间若能波澜不兴平稳过渡,所有人都可松口气。
然而群臣并不明白,武曌这样做固然是为儿孙后代考虑,却还蕴含着一丝自暴自弃的心态。
随着年数见长,她对朝政非常厌倦。
她对朝政的最后一点儿兴趣也丧失了,也再没有可以全心倚重之人了她已无雄心壮志,此刻她的态度就只剩敷衍了。
成仙成佛一场梦,器重的大臣先她而去,她还有什么可挂心的?
一把大年纪还折腾什么?
什么尊号?
让它们随风而逝既然不再有什么追求,享受生活就成了最重要的事,以往她在控鹤监尚有节制,而今饮宴嬉戏已成家常便饭。张昌宗和张易之两兄弟变着花样哄她开心。
那群“珠英学士”编书不认真,献媚取宠却一个比一个踊跃,整日吟诗作赋互相吹捧,还弄出一部《珠英集》,尽是些歌颂圣德的作品。每逢宴饮,文士、优伶乃至内侍婢女杂坐一堂,无论古今人物、百家之谈、市井俚言都是他们口中的笑话。
更有甚者拿满朝官员取乐,专给公卿大臣起绰号,娄师德身材高大、皮肤黝黑,走路有些跛脚,被称为“行辙方相”。
吉顼有些驼背,走路时却昂首挺胸、视高望远,被称为“望柳骆驼”。
朱前疑逢迎有术,平时却很邋袍服上总沾着油垢,被称为“光禄掌膳”。
东方虬身量很高,衣服便显得很短小,被称为“外军校尉”,种种此类不可胜数。
女皇听了这些笑话忍俊不禁,哪管那些大臣也曾被她器重?
张氏兄弟所受宠遇更是日胜一日,女皇虽然自己不追求成仙,却把男宠扮成人间的神仙。
她见张昌宗俊美,命其身披羽裳,骑在木雕的仙鹤之上,命宦官牵绳拉扯,一边吹箫一边环游宫苑,还叫众文士写诗赞颂。宋之问得二张之助跻身内供奉,拍马屁最积极,立刻作歌一首:
王子乔,爱神仙,七月七日上宾天。白虎摇瑟凤吹笙,乘骑云气吸日精。吸日精,长不归,遗庙今在而人非。空望山头草,草露湿君衣。
从此这首歌宫中人人传唱,还有人说张昌宗就是神仙王子晋转世,专门临凡侍奉女皇。
二张的家人也屡沐皇恩,兄长张昌期升任岐州刺史、张同休为司礼少卿、张景雄为通事舍人,他们的小弟弟张昌仪刚满二十岁,既无科举功名,也未门荫入仕,连书都没好好读过,起家即被授予县令之职。
寻常士人辛勤一生也未必能至通贵之位,女皇恩赐张家人一出手就是四五品的高官,根本不把朝廷禄位当回事。
满朝官员心里当然不忿,却罕有谏阻之人。
谁都看得出,张氏兄弟红得发紫,开罪他们只怕女皇不悦。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也没有狄仁杰的规劝。
武曌在堕落的边缘疯狂徘徊。
当然也不是说大臣们都一无是处。
还有几个厉害的大臣。
出色的当属姚崇和李峤。
姚崇年富力强、才智过人,是女皇亲手提拔起来的亲信之臣,也是不错的辅政人选,可不凑巧的是这年春天他母亲不幸病逝,只好暂时辞官回乡。
李峤虽然也是能办事的人,却以文章起家,性格也未免失于柔弱,与控鹤监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那帮人皆是文友,有些事碍于朋友情面不便管得过甚。
至于豆卢钦望、韦巨源、杨再思之流,或唯唯诺诺,或尸位素餐,或明哲保身;唯独陆元方算个正人君子,还在数月前病故了。
苏味道两度拜相毫无作为,全靠舞文弄墨谄媚女皇,有一次他酒后吐露了自己的为官心得:“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凡事模棱两可成了长保富贵的秘诀,自此群臣给他起了个诨号,唤作“苏模棱”。
除此几人外还有新提拔为相的李怀远,资历深浅且不论,出自东宫属臣,单此一点已注定他如履薄冰不敢多言。
既然没人管得了控鹤监,天长日久岂能不出乱子?张昌宗、张易之本就是年轻气盛的浮浪子弟,如今仗女皇宠信和众没骨气的文士的帮衬,愈加骄横跋扈胆大妄为,俨然已在宫廷内外形成一股势力,甚至开始干预朝政。
司府少卿杨元亨、尚食奉御杨元禧皆是先朝宰相杨弘武之子,属于弘农杨氏,他们这一支乃是杨素的后裔,是隋唐两代的贵族。
出身名门未免有些自傲,故而杨氏兄弟对二张的小人得志很看不惯,尤其杨元禧在宫中供职,常与二张碰面,有一次忍不住口角起来。
张易之便在女皇耳边进谗言:“杨素乃隋之奸臣,构陷太子扶立炀帝,乃至社稷败亡,其子杨玄感又举兵叛乱。陛下素以德义治国,当惩恶劝善,不宜让逆臣子孙身居要职。”
女皇一来受其蛊惑,二来又忆起父亲武士彟行商时曾遭杨素刁难的陈年旧事,竟下诏称“隋尚书令杨素,惑乱君上,离间骨肉;生为不忠之人,死为不义之鬼。朕接统百王,恭临四海,上嘉贤佐,下恶贼臣。自今起杨素及兄弟子孙,不得任京官及侍卫。”
杨元亨、杨元禧随即被撵出成都。
四品高官的去留尚可操弄,贪赃枉法更不在话下。不但张昌宗、张易之招权纳贿,连张昌期、张同休等人也来者不拒。有一次一个姓薛的地方官入京诠选,想要留任朝廷,求到张昌仪头上,送了五十两黄金。
张昌仪手眼通天,哪把这当什么大事?收下钱随便写张条子,趁朝会时丢给天官侍郎张锡。
这张锡也是世家子弟,乃先朝户部尚书张文琮之子、贤相张文瓘之侄,本人也不乏才智,却没有父辈的坚贞品格。如今张氏兄弟炙手可热,宰相都不敢招惹,他哪敢不依?于是决定不问好歹留任此人。可他一时不慎把条子弄丢了,只好又跑去问张昌仪那人名姓。
年方二十的张昌仪面对年逾六旬的张锡暴怒不已,如数落儿女般训斥道:“这点儿小事都办不好,真是废物!我与那人无亲无故,也只一面之缘,又怎记得他名字,只记得他姓薛。这样吧,你把备选官员中所有姓薛的一概留京!”
张锡诺诺而退,回到吏部一翻名册,姓薛的有六十多人,全部留任岂能不惹人非议?
张锡明知不妥,可权衡半晌还是不敢违逆张昌仪之意,莫看这小子只是二张的小弟弟,得志的狸猫赛过虎,万一他哥哥在女皇耳边吹风,乌纱帽还保得住吗?
杨元亨不就是活生生的教训吗?
为了保全官位,张锡只好硬着头皮将所有薛姓之人留任京官。
此事公布满朝哗然,肃政台那些御岂能不弹劾?
可奏疏递上去如泥牛入海,也不知女皇见到没有。
时隔一月诏命下达,竟然晋升张锡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
毫无疑问又是二张捣的鬼,此举简直是向朝廷百官示威。
只要听他们的话就算身负滔天大罪照样升官发财,谁弹劾也没用!
而张锡拜相不仅令满朝文武瞠目结舌,也使李峤失去相位,因为李峤恰是张锡的外甥,依照惯例近亲不得同列宰相之位,李峤转任国子祭酒,唯一能办点儿实事的宰相也离职了。
听着唐羽说完这一席话,李佑不由得愣住,似乎是没想到沉寂多日的胡惟庸今日突然再次与他针锋相对。
唐羽已经有段时间没有与他这么硬气的说过话了。
“丞相言重了,朕从来都没有怀疑过你,至于之前发生的案子,不是都已经调查清楚了吗?与唐相并无关联,唐相不必介怀。”
李佑笑了笑,缓缓地说道。
“既然如此,那为何三番五次有人针对臣?是觉得臣好欺负吗?!是不是陛下始终都在放任这朝野上下任何人都可以构陷臣?如果陛下觉得臣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直接降罪即可,何必多此一举?”
唐羽看着李佑,气鼓鼓的说道。
“陛下,臣对陛下一直忠心耿耿,可是如今朝中大臣屡次刁难于臣,令臣不忿,还请陛下为臣做主!”
“如果言语有何不当之处,还望陛下恕臣无罪!”
话音落下,唐羽双膝跪地,恭敬的行了一礼,满脸自责。
看到唐羽突然由强硬转为认错,李佑一时间又有些恍惚,这转变未免太快了些。
不过很快心中了然,唐羽今日进宫,是来表达不满的。
“丞相平身吧,朕一定为你主持公道。”
李佑迟疑了一下,抬了抬手,缓缓的说道。
他并不想把事情闹的太大,所以决定安抚,还没想着换相。
“多谢陛下。”
唐羽拱了拱手,满脸感激。
看着这几乎声泪俱下的感激神情,原本心中的那丝不满也随之散去,无法发作。
随后,唐羽告别了李佑,离开了皇宫。
紧接着,李佑便下令暂停对唐羽的监察。
同时下了一道旨意,责令御史大夫杨日晟罚俸六月。
又在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盛赞唐羽为朝廷尽心尽力之功,命百官效仿。
目光投向武曌。
彩云易散,好梦易醒。
武曌兀自沉寂在汉中举行的欢畅中,却没料到这次汉中之旅最终留给她的竟是遗憾。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汉中一片破败。
早也不副当年的感觉。
七月末回到成都,还没来得及接受文武百官朝拜,又接到一个坏消息,西突厥右厢五部之一的阿悉结部造反,首领薄露攻打碎叶城。
大周君臣倏然醒悟,默啜此时进犯恐非心血来潮,八成已与薄露串通,乃是故意牵制周军,欲动摇西域统治。
愈加不敢怠慢,急令左金吾将军田扬名、殿中侍御史封思业分兵驰援。这一仗打得并不顺利,周军赶到时碎叶城已被叛军包围,阿史那斛瑟罗坐困城中,全无招架之力。
封思业立功心切贸然进攻,反被叛军所败。
幸而田扬名处乱不惊,号召西突厥各部协力戡乱,得到十姓部落中最强大的突骑施部的支持,总算解了碎叶之围。
又经过近两个月的鏖战才将叛乱扑灭,薄露想投降周朝继续当官,却遭斛瑟罗衔恨,终被斩首示众。
战争有惊无险地结束了,可问题依然存在,事实证明羁留洛阳多年的斛瑟罗已失去统辖十姓的威望,西突厥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集团,此时真正的实权派是突骑施部的首领乌质勒,他原只是左厢五部首领之一,但是为人慷慨、作战奋勇,在多年与吐蕃的对抗中积累实力,又招抚大量西域杂胡,控兵超过十万,在弓月(今新疆霍城)建立牙帐,是隔绝东突厥的重要屏障,默啜图谋西域不能得手正是摄于他的力量。
大部分部落看乌质勒眼色行事,斛瑟罗当然不满,可手中没有实权,只能依附右厢五部之一的胡禄屋部。
这一部的首领便是当年跟随王孝杰收复四镇的阿史那忠节,而他支持斛瑟罗也不是出于忠心,只是拿可汗当傀儡,壮大自身实力。
正是在这种博弈下阿悉结才萌生叛意,叛乱刚平定双方险些发生冲突,乌质勒以功臣自居,要在碎叶驻军,斛瑟罗坚决不肯,双方都向朝廷上告。
这次武曌想开了,只要承认自己的宗主地位,能西制吐蕃、南顶李佑,东抗默啜,支持谁不一样?
她表面强调斛瑟罗的可汗地位,实际上却默许乌质勒将牙帐移至碎叶,来个一城两治,又派侍御史解琬持节安抚诸部。
双方看在女皇面子上勉强和解,风波暂时平息。
新春之际她再度改元,新年号是“大足”。关于这次改元民间流传一个说法,说成州有三百名流犯,苦于劳役期盼赦免,于是趁夜在挖了个方圆五尺的大坑,故意修整成足印的形状,然后上报朝廷说发现神迹,以次她竟当着文武百官叹息道:“朝堂空矣!”年末之际她做出一项惊人的决定——废除周历,恢复正月建寅。永昌元年改唐历为周历,以十一月为正月,也就此拉开了改朝换代的序幕。这项改革民间颇有微词,春夏秋冬都提前两个月,二月下大雪,中秋菊未开,千百年来节气习惯都乱了。可是皇权凛凛谁敢不从,如今女皇竟亲自下令恢复唐朝历法,这意味着什么?
新春之际她再度改元,新年号是“大足”。关于这次改元民间流传一个说法,说成州有三百名流犯,苦于劳役期盼赦免,于是趁夜在挖了个方圆五尺的大坑,故意修整成足印的形状,然后上报朝廷说发现神迹,以此促成改元大赦。
随着这次改元她还做出一项任命,以姚令璋为冬官尚书,兼汉中都督。
姚令璋在武显第一次当太子时就是东宫僚属,前番担任宰相因镇压契丹不利而外放。
现在女皇派他担任汉中留守,而且顶着冬官尚书之职。
她有可能将朝廷迁到汉中,毕竟汉中还是中原,离长安进。
一开始群臣只是捕风捉影,但这种猜测竟变得越来越真实。
姚令璋到达高中后修缮闲置多年的行宫,那是李世民当年住过的。
继而女皇又任命东宫左庶子李怀远为同平章事,参与朝政大事。
对女皇这样的做法群臣自然乐观其成,周唐之间若能波澜不兴平稳过渡,所有人都可松口气。
然而群臣并不明白,武曌这样做固然是为儿孙后代考虑,却还蕴含着一丝自暴自弃的心态。
随着年数见长,她对朝政非常厌倦。
她对朝政的最后一点儿兴趣也丧失了,也再没有可以全心倚重之人了她已无雄心壮志,此刻她的态度就只剩敷衍了。
成仙成佛一场梦,器重的大臣先她而去,她还有什么可挂心的?
一把大年纪还折腾什么?
什么尊号?
让它们随风而逝既然不再有什么追求,享受生活就成了最重要的事,以往她在控鹤监尚有节制,而今饮宴嬉戏已成家常便饭。张昌宗和张易之两兄弟变着花样哄她开心。
那群“珠英学士”编书不认真,献媚取宠却一个比一个踊跃,整日吟诗作赋互相吹捧,还弄出一部《珠英集》,尽是些歌颂圣德的作品。每逢宴饮,文士、优伶乃至内侍婢女杂坐一堂,无论古今人物、百家之谈、市井俚言都是他们口中的笑话。
更有甚者拿满朝官员取乐,专给公卿大臣起绰号,娄师德身材高大、皮肤黝黑,走路有些跛脚,被称为“行辙方相”。
吉顼有些驼背,走路时却昂首挺胸、视高望远,被称为“望柳骆驼”。
朱前疑逢迎有术,平时却很邋袍服上总沾着油垢,被称为“光禄掌膳”。
东方虬身量很高,衣服便显得很短小,被称为“外军校尉”,种种此类不可胜数。
女皇听了这些笑话忍俊不禁,哪管那些大臣也曾被她器重?
张氏兄弟所受宠遇更是日胜一日,女皇虽然自己不追求成仙,却把男宠扮成人间的神仙。
她见张昌宗俊美,命其身披羽裳,骑在木雕的仙鹤之上,命宦官牵绳拉扯,一边吹箫一边环游宫苑,还叫众文士写诗赞颂。宋之问得二张之助跻身内供奉,拍马屁最积极,立刻作歌一首:
王子乔,爱神仙,七月七日上宾天。白虎摇瑟凤吹笙,乘骑云气吸日精。吸日精,长不归,遗庙今在而人非。空望山头草,草露湿君衣。
从此这首歌宫中人人传唱,还有人说张昌宗就是神仙王子晋转世,专门临凡侍奉女皇。
二张的家人也屡沐皇恩,兄长张昌期升任岐州刺史、张同休为司礼少卿、张景雄为通事舍人,他们的小弟弟张昌仪刚满二十岁,既无科举功名,也未门荫入仕,连书都没好好读过,起家即被授予县令之职。
寻常士人辛勤一生也未必能至通贵之位,女皇恩赐张家人一出手就是四五品的高官,根本不把朝廷禄位当回事。
满朝官员心里当然不忿,却罕有谏阻之人。
谁都看得出,张氏兄弟红得发紫,开罪他们只怕女皇不悦。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也没有狄仁杰的规劝。
武曌在堕落的边缘疯狂徘徊。
当然也不是说大臣们都一无是处。
还有几个厉害的大臣。
出色的当属姚崇和李峤。
姚崇年富力强、才智过人,是女皇亲手提拔起来的亲信之臣,也是不错的辅政人选,可不凑巧的是这年春天他母亲不幸病逝,只好暂时辞官回乡。
李峤虽然也是能办事的人,却以文章起家,性格也未免失于柔弱,与控鹤监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那帮人皆是文友,有些事碍于朋友情面不便管得过甚。
至于豆卢钦望、韦巨源、杨再思之流,或唯唯诺诺,或尸位素餐,或明哲保身;唯独陆元方算个正人君子,还在数月前病故了。
苏味道两度拜相毫无作为,全靠舞文弄墨谄媚女皇,有一次他酒后吐露了自己的为官心得:“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凡事模棱两可成了长保富贵的秘诀,自此群臣给他起了个诨号,唤作“苏模棱”。
除此几人外还有新提拔为相的李怀远,资历深浅且不论,出自东宫属臣,单此一点已注定他如履薄冰不敢多言。
既然没人管得了控鹤监,天长日久岂能不出乱子?张昌宗、张易之本就是年轻气盛的浮浪子弟,如今仗女皇宠信和众没骨气的文士的帮衬,愈加骄横跋扈胆大妄为,俨然已在宫廷内外形成一股势力,甚至开始干预朝政。
司府少卿杨元亨、尚食奉御杨元禧皆是先朝宰相杨弘武之子,属于弘农杨氏,他们这一支乃是杨素的后裔,是隋唐两代的贵族。
出身名门未免有些自傲,故而杨氏兄弟对二张的小人得志很看不惯,尤其杨元禧在宫中供职,常与二张碰面,有一次忍不住口角起来。
张易之便在女皇耳边进谗言:“杨素乃隋之奸臣,构陷太子扶立炀帝,乃至社稷败亡,其子杨玄感又举兵叛乱。陛下素以德义治国,当惩恶劝善,不宜让逆臣子孙身居要职。”
女皇一来受其蛊惑,二来又忆起父亲武士彟行商时曾遭杨素刁难的陈年旧事,竟下诏称“隋尚书令杨素,惑乱君上,离间骨肉;生为不忠之人,死为不义之鬼。朕接统百王,恭临四海,上嘉贤佐,下恶贼臣。自今起杨素及兄弟子孙,不得任京官及侍卫。”
杨元亨、杨元禧随即被撵出成都。
四品高官的去留尚可操弄,贪赃枉法更不在话下。不但张昌宗、张易之招权纳贿,连张昌期、张同休等人也来者不拒。有一次一个姓薛的地方官入京诠选,想要留任朝廷,求到张昌仪头上,送了五十两黄金。
张昌仪手眼通天,哪把这当什么大事?收下钱随便写张条子,趁朝会时丢给天官侍郎张锡。
这张锡也是世家子弟,乃先朝户部尚书张文琮之子、贤相张文瓘之侄,本人也不乏才智,却没有父辈的坚贞品格。如今张氏兄弟炙手可热,宰相都不敢招惹,他哪敢不依?于是决定不问好歹留任此人。可他一时不慎把条子弄丢了,只好又跑去问张昌仪那人名姓。
年方二十的张昌仪面对年逾六旬的张锡暴怒不已,如数落儿女般训斥道:“这点儿小事都办不好,真是废物!我与那人无亲无故,也只一面之缘,又怎记得他名字,只记得他姓薛。这样吧,你把备选官员中所有姓薛的一概留京!”
张锡诺诺而退,回到吏部一翻名册,姓薛的有六十多人,全部留任岂能不惹人非议?
张锡明知不妥,可权衡半晌还是不敢违逆张昌仪之意,莫看这小子只是二张的小弟弟,得志的狸猫赛过虎,万一他哥哥在女皇耳边吹风,乌纱帽还保得住吗?
杨元亨不就是活生生的教训吗?
为了保全官位,张锡只好硬着头皮将所有薛姓之人留任京官。
此事公布满朝哗然,肃政台那些御岂能不弹劾?
可奏疏递上去如泥牛入海,也不知女皇见到没有。
时隔一月诏命下达,竟然晋升张锡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
毫无疑问又是二张捣的鬼,此举简直是向朝廷百官示威。
只要听他们的话就算身负滔天大罪照样升官发财,谁弹劾也没用!
而张锡拜相不仅令满朝文武瞠目结舌,也使李峤失去相位,因为李峤恰是张锡的外甥,依照惯例近亲不得同列宰相之位,李峤转任国子祭酒,唯一能办点儿实事的宰相也离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