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高氏皇族与晋阳鲜卑间的数次“斗法”(月底求月票)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高欢虽然在河北信都起兵,但真正发家,麾下的核心势力,都是来自晋阳鲜卑军户。这其中就包括斛律氏、贺拔氏、尔朱氏、薛孤氏、厍狄氏、莫多娄氏等等。
这些鲜卑部族聚居于晋阳,麾下私军随随便便都能拉出几千人的精锐,是一支非常可怕的军事力量。
高欢在位的时候,是用的河北汉人世家的邬堡势力,来平衡晋阳鲜卑的势力。清河崔、范阳卢、荥阳郑、赵郡李、太原王、博陵崔、渤海高等大世家纷纷入场,作为高欢大军的辅助。
这些汉人世家明面上或为文臣武将,背地里则是当地的土皇帝,垄断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命脉,轻轻松松就能拉起汉人武装。最终,形成了晋阳与邺城两个中心,姑且可以将晋阳看作是东魏的军事中心,而邺城则是东魏的经济中心。
高欢虽然靠着娄昭君起家,但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娄昭君虽然很有影响力,但尚且无法影响国策。
东魏基本盘稳定后,高欢开始考虑高澄接班的问题(不是篡位)。一方面让高澄大力整顿吏治,一面亲自安抚旧臣。
说白了,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罢了。
然而,当高欢死后,那些晋阳鲜卑军户就没办法压制了。为什么呢?因为高澄的政府班子在邺城,里面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出自高欢府邸的年轻官员。
比如杨愔、崔季舒、陈元康、赵彦之等等!
此时高澄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篡位,取代东魏皇帝,自己来当。
后面发生了兰京那件事,其中疑点颇多,作者君认为,这是一次政治谋杀,但很可能并非高洋操刀,而是他知情不报!
死于意外这种说法,有个完全不能回避的硬伤,那便是当时高澄和群臣开会的地点是绝密,如果身边哪怕有一个侍卫,兰京也无法成功。
而兰京是怎么被安排在厨子里,这些都不是高澄说了算的,应该是他不会注意到这些小事。而高澄身边的护卫,很多人都是出自晋阳鲜卑,那些人知道高澄的行踪,一点都不稀奇。
之后高洋迅速赶到,有些未卜先知的意思。然而从高洋事后大肆重用大哥高澄的班底看,他自己当时似乎没有自己的团队。
如此缜密的谋杀,身边没有团队,如何能做到万无一失?所以作者君认为高洋也许想杀高澄,但事情是他做的可能性却很低。
第一轮斗法,以高澄“意外”死亡为结束,或许策划这件事的人都没想到,事情会如此简单就办成了。
高澄死的匆忙,无论是河北世家还是晋阳鲜卑都有些措手不及,他的政治遗产几乎被高洋全盘接收。
第二轮斗法开始了。
高洋吸取教训,首先建立百保鲜卑和勇士(这支军队存疑,似乎后来去了两淮),打造驻地在邺城的嫡系班底,然后带着这些人,北上和晋阳的军队汇合,扫荡北方的胡人。
此战让晋阳鲜卑势力知道了高洋的实力,也接受了对方展现出来的善意。但请注意,在高洋当政时期,晋阳地区没有任何战事!
也就是说,晋阳鲜卑势力在这个时期,表现其实是非常消极的。即:既不造反,也不主动进取,更不会参与北齐攻略两淮和江南的战斗!
所以为什么北齐收拾陈霸先,打得那么吃力,十万大军都讨不得好,知道原因了吧?因为高欢的老班底,根本不买高洋的账。
他们之所以没造反,那是因为娄昭君还在,高欢时期,娄昭君跟这些人就很有感情,算是患难与共的。
高洋死后,高殷即位,高氏皇族晋阳鲜卑的第三轮斗法开始了。
这时候,一直不出手的娄昭君,终于出手,把自己的儿子高演扶上位,而担任邺城宿卫禁军将领的高归彦则是背叛了高殷,投到高演门下。
经作者君多番考证,此次政变的后台,确实是娄昭君而非是高演,至于后面高湛替代高演之子,也是如出一辙,都是娄昭君在导演。
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不展开说,简单讲就是晋阳鲜卑势力对于高欢的儿子们一向都是看不上眼,如果连高洋都看不上,他们凭什么扶持势力更单薄的高演呢?
要知道,玩政变可是风险活,搞不好掉脑袋的。
高演上位代表着高氏皇族的权柄全面沦陷,晋阳鲜卑勋贵势力上位,主宰朝政。最大的证据就是,高演在位时期,一直都在晋阳。
而他的心腹谋士王晞,后来要跟高演见面,居然只能夜里偷偷商议!
等高演死后,高湛即位,高氏皇族与晋阳鲜卑势力的最后一次斗法开始了。
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件影响双方实力对比的大事,那就是高湛的老母娄昭君没多久就死了!
她一死,晋阳勋贵们失去了主心骨,而精于内斗的高湛和高玮,想出了更多“妙招”。
那便是大力提拔精于权术,又无底线的奸佞,直接采用政治斗争的方式对付已经广泛参与朝政的晋阳鲜卑勋贵。
以段韶和斛律光的死为标志,晋阳鲜卑势力全面衰落,再也无法在朝堂上发挥作用,自身又失去了主心骨,无法对邺城施加影响。
这一轮斗法,以高氏皇族的“全面胜利”告终。
但是高湛和高玮他们是远远不如前任的高澄、高洋、高演的。因为晋阳鲜卑军户势力,既是国家发展壮大的毒瘤,却也是防御北周进攻的屏障!
手上长包就砍手,爽固然是爽了,然而以后就用脚吃饭么?处理具有极端两面性的事务,非雄才大略的帝王不可为之,高湛和高玮显然不具备这个素质。
北齐的败亡是注定了的,高欢时期就已经埋下伏笔。
高欢虽然在河北信都起兵,但真正发家,麾下的核心势力,都是来自晋阳鲜卑军户。这其中就包括斛律氏、贺拔氏、尔朱氏、薛孤氏、厍狄氏、莫多娄氏等等。
这些鲜卑部族聚居于晋阳,麾下私军随随便便都能拉出几千人的精锐,是一支非常可怕的军事力量。
高欢在位的时候,是用的河北汉人世家的邬堡势力,来平衡晋阳鲜卑的势力。清河崔、范阳卢、荥阳郑、赵郡李、太原王、博陵崔、渤海高等大世家纷纷入场,作为高欢大军的辅助。
这些汉人世家明面上或为文臣武将,背地里则是当地的土皇帝,垄断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命脉,轻轻松松就能拉起汉人武装。最终,形成了晋阳与邺城两个中心,姑且可以将晋阳看作是东魏的军事中心,而邺城则是东魏的经济中心。
高欢虽然靠着娄昭君起家,但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娄昭君虽然很有影响力,但尚且无法影响国策。
东魏基本盘稳定后,高欢开始考虑高澄接班的问题(不是篡位)。一方面让高澄大力整顿吏治,一面亲自安抚旧臣。
说白了,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罢了。
然而,当高欢死后,那些晋阳鲜卑军户就没办法压制了。为什么呢?因为高澄的政府班子在邺城,里面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出自高欢府邸的年轻官员。
比如杨愔、崔季舒、陈元康、赵彦之等等!
此时高澄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篡位,取代东魏皇帝,自己来当。
后面发生了兰京那件事,其中疑点颇多,作者君认为,这是一次政治谋杀,但很可能并非高洋操刀,而是他知情不报!
死于意外这种说法,有个完全不能回避的硬伤,那便是当时高澄和群臣开会的地点是绝密,如果身边哪怕有一个侍卫,兰京也无法成功。
而兰京是怎么被安排在厨子里,这些都不是高澄说了算的,应该是他不会注意到这些小事。而高澄身边的护卫,很多人都是出自晋阳鲜卑,那些人知道高澄的行踪,一点都不稀奇。
之后高洋迅速赶到,有些未卜先知的意思。然而从高洋事后大肆重用大哥高澄的班底看,他自己当时似乎没有自己的团队。
如此缜密的谋杀,身边没有团队,如何能做到万无一失?所以作者君认为高洋也许想杀高澄,但事情是他做的可能性却很低。
第一轮斗法,以高澄“意外”死亡为结束,或许策划这件事的人都没想到,事情会如此简单就办成了。
高澄死的匆忙,无论是河北世家还是晋阳鲜卑都有些措手不及,他的政治遗产几乎被高洋全盘接收。
第二轮斗法开始了。
高洋吸取教训,首先建立百保鲜卑和勇士(这支军队存疑,似乎后来去了两淮),打造驻地在邺城的嫡系班底,然后带着这些人,北上和晋阳的军队汇合,扫荡北方的胡人。
此战让晋阳鲜卑势力知道了高洋的实力,也接受了对方展现出来的善意。但请注意,在高洋当政时期,晋阳地区没有任何战事!
也就是说,晋阳鲜卑势力在这个时期,表现其实是非常消极的。即:既不造反,也不主动进取,更不会参与北齐攻略两淮和江南的战斗!
所以为什么北齐收拾陈霸先,打得那么吃力,十万大军都讨不得好,知道原因了吧?因为高欢的老班底,根本不买高洋的账。
他们之所以没造反,那是因为娄昭君还在,高欢时期,娄昭君跟这些人就很有感情,算是患难与共的。
高洋死后,高殷即位,高氏皇族晋阳鲜卑的第三轮斗法开始了。
这时候,一直不出手的娄昭君,终于出手,把自己的儿子高演扶上位,而担任邺城宿卫禁军将领的高归彦则是背叛了高殷,投到高演门下。
经作者君多番考证,此次政变的后台,确实是娄昭君而非是高演,至于后面高湛替代高演之子,也是如出一辙,都是娄昭君在导演。
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不展开说,简单讲就是晋阳鲜卑势力对于高欢的儿子们一向都是看不上眼,如果连高洋都看不上,他们凭什么扶持势力更单薄的高演呢?
要知道,玩政变可是风险活,搞不好掉脑袋的。
高演上位代表着高氏皇族的权柄全面沦陷,晋阳鲜卑勋贵势力上位,主宰朝政。最大的证据就是,高演在位时期,一直都在晋阳。
而他的心腹谋士王晞,后来要跟高演见面,居然只能夜里偷偷商议!
等高演死后,高湛即位,高氏皇族与晋阳鲜卑势力的最后一次斗法开始了。
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件影响双方实力对比的大事,那就是高湛的老母娄昭君没多久就死了!
她一死,晋阳勋贵们失去了主心骨,而精于内斗的高湛和高玮,想出了更多“妙招”。
那便是大力提拔精于权术,又无底线的奸佞,直接采用政治斗争的方式对付已经广泛参与朝政的晋阳鲜卑勋贵。
以段韶和斛律光的死为标志,晋阳鲜卑势力全面衰落,再也无法在朝堂上发挥作用,自身又失去了主心骨,无法对邺城施加影响。
这一轮斗法,以高氏皇族的“全面胜利”告终。
但是高湛和高玮他们是远远不如前任的高澄、高洋、高演的。因为晋阳鲜卑军户势力,既是国家发展壮大的毒瘤,却也是防御北周进攻的屏障!
手上长包就砍手,爽固然是爽了,然而以后就用脚吃饭么?处理具有极端两面性的事务,非雄才大略的帝王不可为之,高湛和高玮显然不具备这个素质。
北齐的败亡是注定了的,高欢时期就已经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