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隐患(上)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天保八年的这个春季(公元557年),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备受煎熬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关中长安地区,今年征发的徭役特别的重,而且官府还在大量的拆寺庙。
造成了很多无家可归的人横死街头。
佛教能兴盛,无论有多么藏污纳垢,无论有多少害群之马,自然还是有它兴盛的道理。古代社会保障很少,政府层面的社会救济,基本上等于是零。
救济穷人这样的事情,一般都是当地大族出面施舍,但这种施舍也不是没有前提条件的!所谓的条件,就是选择灾民和穷人里面的健康人,到自己家里做佃户。
至于年迈体弱的,还是自求多福吧,靠自己比较保险。
除此以外,佛堂寺庙有时候也承担了一部分这样的功能,甚至在救济灾民方面,比那些世家大族还要给力。
无论是古人还今人,底层的群众都不是傻子。一个社会组织如果不能实实在在的给出好处,那么它是无法发展壮大的。
别的不说,就说一个极端的例子:祸乱江南的侯景,到某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仓放粮,解放农奴!完全不像是史书里面说的杀人魔王,见人就杀。
所以他麾下的队伍才会越来越壮大。才会弄得当了大几十年皇帝的梁武帝都拿他没办法,最后饿死台城。
这一点非常讽刺,无论史书怎么黑侯景,在这家伙刚刚到江南的时候,底层奴仆对他是一种热烈欢迎的态度,很多人杀了家中世家出身的主人然后来投军,这根本无需置疑,有大量的史料作为佐证。
此刻的长安也是如此,宇文邕强力禁佛,靠着禁卫的强力弹压,暂时没有什么事,但来自社会底层的不满,则一日胜过一日。
这天,周军再次集结府兵万人,在韦孝宽的率领下,从长安开拔,护送皇帝宇文邕巡视南阳!这样的事情,宇文泰在世的时候做过很多次,巡视国土只是一种例行公事。
所以宇文邕的举动给了长安朝野的大佬们一个鲜明的信号。
他要做宇文泰第二,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愿意当一个关在皇宫笼子里的“儿皇帝”!
这一万府兵的装备明显比一般自带狗粮的府兵要好,里面的所有将校都是绝对忠于宇文邕,可以算是这位年轻皇帝刻意培植的禁卫军。
领兵的韦孝宽知道,这支大军虽然精锐,但绝不属于他,或者说绝不同于自西魏以来长安的任何一支军队。
这是完全忠于皇帝本人的禁卫军,不包含任何勋贵的部曲,每个军官都是宇文邕亲自提拔于微末,都是在半宿卫军官团里面混过的。
别看自己是指挥,然而一旦宇文邕一句口谕,就能迅速解除自己的兵权,而且不需要虎符这一类的东西。
“韦将军,你看这支大军如何?”
宇文邕带着得色问道。
“虎狼之师,毫无疑问。”
韦孝宽如实回答道。
“你觉得这次我们下南阳,有机会么?”
“陛下,恕末将直言,以高伯逸的手腕,必然已经有万全准备。齐国突袭南阳并无天险阻碍,一旦独孤信狗急跳墙公开投靠齐国(这种事情东西两魏大战时常常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韦孝宽知道自己并不是那种临阵带兵一路无双的将领,如果谋划会输,那就一定会输,因为他不是项羽。
“朕只是随口一问,此番以营救齐王(宇文宪)为第一要务吧。”
宇文邕面部抽搐,言不由衷的说道,失望到了极点。
但他依然还是相信韦孝宽的判断,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两人骑在马上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忽然,行军向导折返回来,向宇文邕禀告道:“陛下,前面大路上有个和尚盘坐于地,挡住我军去路!”
被一个和尚拦路?难道你们这些人都不知道什么叫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么?
宇文邕气得面色发黑,不悦怒斥道:“将人赶到路边上去,继续行军,这点事情也要回来禀告吗?”
宇文邕严于律己,赏罚分明,他的话有人听并不完全是因为他是皇帝。
“陛下,那人是…惠远大师啊!”
不可否认,佛堂里藏污纳垢,确实有些宵小之辈。但是并非所有和尚都是如此,更是有一些社会影响力极大,德高望重的高僧。
慧远大师,俗姓李,祖籍敦煌,后迁居建兴郡高都霍秀里(在今山西晋城市境内)。自幼丧父,与叔同居。
他13岁出家,16岁随湛律师赴邺城学习佛法,博读大小乘经论,后从大隐律师学《四分律》,学成后返回高都,在故里结室为庵,创立道场,讲经说法,注疏佛教经典,草创硖石寺,即今天的古青莲寺。
慧远为什么会在长安郊外呢,就是因为他听说了宇文邕灭佛的事情,远道而来劝阻皇帝不要拆毁长安的佛堂。听说今日皇帝会御驾亲征,巡视南阳,故而在必经之路上等着。
慧远在周国影响力极大,历史上周武帝死后,他就再次入长安大兴善寺,在此地主持法事,注疏佛经,后来又得到了隋文帝杨坚的认可,敕其主译经文,刊定辞义。
此人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且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大乘义章》、《大涅磐经义记》、《十地经论疏》等20部共100余卷。
长安不知道此人的民众,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当慧远报上名号之后,行军向导就立刻来求见宇文邕了。
哪怕是皇帝,此刻也不得不给慧远几分面子,沉着脸走到对方面前。
黝黑的一个中年和尚,有点瘦,看上去慈眉善目的,穿着红色的“三衣”(就是袈裟)。
“朕受天命,养育兆民。
佛经说‘真佛无像’,而现在天下处处寺院,殿殿佛像,真是劳民耗财,有悖佛经,无益国家,不应保留,因此,朕命你们将天下经像,统统废除;
同时,僧徒不敬父母,为大逆不道,国法难容。自今之后,僧人全部还俗,回归本家,以就孝道。
朕意如此,慧远,你有何看法?”宇文邕咄咄逼人的问道!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慧远平静而铿锵的说道,声如洪钟,振聋发聩!
天保八年的这个春季(公元557年),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备受煎熬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关中长安地区,今年征发的徭役特别的重,而且官府还在大量的拆寺庙。
造成了很多无家可归的人横死街头。
佛教能兴盛,无论有多么藏污纳垢,无论有多少害群之马,自然还是有它兴盛的道理。古代社会保障很少,政府层面的社会救济,基本上等于是零。
救济穷人这样的事情,一般都是当地大族出面施舍,但这种施舍也不是没有前提条件的!所谓的条件,就是选择灾民和穷人里面的健康人,到自己家里做佃户。
至于年迈体弱的,还是自求多福吧,靠自己比较保险。
除此以外,佛堂寺庙有时候也承担了一部分这样的功能,甚至在救济灾民方面,比那些世家大族还要给力。
无论是古人还今人,底层的群众都不是傻子。一个社会组织如果不能实实在在的给出好处,那么它是无法发展壮大的。
别的不说,就说一个极端的例子:祸乱江南的侯景,到某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仓放粮,解放农奴!完全不像是史书里面说的杀人魔王,见人就杀。
所以他麾下的队伍才会越来越壮大。才会弄得当了大几十年皇帝的梁武帝都拿他没办法,最后饿死台城。
这一点非常讽刺,无论史书怎么黑侯景,在这家伙刚刚到江南的时候,底层奴仆对他是一种热烈欢迎的态度,很多人杀了家中世家出身的主人然后来投军,这根本无需置疑,有大量的史料作为佐证。
此刻的长安也是如此,宇文邕强力禁佛,靠着禁卫的强力弹压,暂时没有什么事,但来自社会底层的不满,则一日胜过一日。
这天,周军再次集结府兵万人,在韦孝宽的率领下,从长安开拔,护送皇帝宇文邕巡视南阳!这样的事情,宇文泰在世的时候做过很多次,巡视国土只是一种例行公事。
所以宇文邕的举动给了长安朝野的大佬们一个鲜明的信号。
他要做宇文泰第二,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愿意当一个关在皇宫笼子里的“儿皇帝”!
这一万府兵的装备明显比一般自带狗粮的府兵要好,里面的所有将校都是绝对忠于宇文邕,可以算是这位年轻皇帝刻意培植的禁卫军。
领兵的韦孝宽知道,这支大军虽然精锐,但绝不属于他,或者说绝不同于自西魏以来长安的任何一支军队。
这是完全忠于皇帝本人的禁卫军,不包含任何勋贵的部曲,每个军官都是宇文邕亲自提拔于微末,都是在半宿卫军官团里面混过的。
别看自己是指挥,然而一旦宇文邕一句口谕,就能迅速解除自己的兵权,而且不需要虎符这一类的东西。
“韦将军,你看这支大军如何?”
宇文邕带着得色问道。
“虎狼之师,毫无疑问。”
韦孝宽如实回答道。
“你觉得这次我们下南阳,有机会么?”
“陛下,恕末将直言,以高伯逸的手腕,必然已经有万全准备。齐国突袭南阳并无天险阻碍,一旦独孤信狗急跳墙公开投靠齐国(这种事情东西两魏大战时常常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韦孝宽知道自己并不是那种临阵带兵一路无双的将领,如果谋划会输,那就一定会输,因为他不是项羽。
“朕只是随口一问,此番以营救齐王(宇文宪)为第一要务吧。”
宇文邕面部抽搐,言不由衷的说道,失望到了极点。
但他依然还是相信韦孝宽的判断,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两人骑在马上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忽然,行军向导折返回来,向宇文邕禀告道:“陛下,前面大路上有个和尚盘坐于地,挡住我军去路!”
被一个和尚拦路?难道你们这些人都不知道什么叫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么?
宇文邕气得面色发黑,不悦怒斥道:“将人赶到路边上去,继续行军,这点事情也要回来禀告吗?”
宇文邕严于律己,赏罚分明,他的话有人听并不完全是因为他是皇帝。
“陛下,那人是…惠远大师啊!”
不可否认,佛堂里藏污纳垢,确实有些宵小之辈。但是并非所有和尚都是如此,更是有一些社会影响力极大,德高望重的高僧。
慧远大师,俗姓李,祖籍敦煌,后迁居建兴郡高都霍秀里(在今山西晋城市境内)。自幼丧父,与叔同居。
他13岁出家,16岁随湛律师赴邺城学习佛法,博读大小乘经论,后从大隐律师学《四分律》,学成后返回高都,在故里结室为庵,创立道场,讲经说法,注疏佛教经典,草创硖石寺,即今天的古青莲寺。
慧远为什么会在长安郊外呢,就是因为他听说了宇文邕灭佛的事情,远道而来劝阻皇帝不要拆毁长安的佛堂。听说今日皇帝会御驾亲征,巡视南阳,故而在必经之路上等着。
慧远在周国影响力极大,历史上周武帝死后,他就再次入长安大兴善寺,在此地主持法事,注疏佛经,后来又得到了隋文帝杨坚的认可,敕其主译经文,刊定辞义。
此人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且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大乘义章》、《大涅磐经义记》、《十地经论疏》等20部共100余卷。
长安不知道此人的民众,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当慧远报上名号之后,行军向导就立刻来求见宇文邕了。
哪怕是皇帝,此刻也不得不给慧远几分面子,沉着脸走到对方面前。
黝黑的一个中年和尚,有点瘦,看上去慈眉善目的,穿着红色的“三衣”(就是袈裟)。
“朕受天命,养育兆民。
佛经说‘真佛无像’,而现在天下处处寺院,殿殿佛像,真是劳民耗财,有悖佛经,无益国家,不应保留,因此,朕命你们将天下经像,统统废除;
同时,僧徒不敬父母,为大逆不道,国法难容。自今之后,僧人全部还俗,回归本家,以就孝道。
朕意如此,慧远,你有何看法?”宇文邕咄咄逼人的问道!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慧远平静而铿锵的说道,声如洪钟,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