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问道于许子(求订阅!求月票!)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齐鲁之地的墨者大多为相里氏一脉,以辩论为为主,讲授墨家的兼爱思想。
希望能用柔和的方式去获得和平,反对用暴力去解决问题。
而灵国注重民生,重视学问的态度,却是颇合他们的胃口。
不说别的,单是对于灵青设立实验课题来辩证自家思想的想法, 就令他们大为赞同。
除此两家之外,亦有其他学派持同样想法,欲要以灵明学宫为根基,推广自家的学说。
特别是那些在稷下学宫没有崭露头角的小学派,更是将希望放在了这里。
当然,在面对众多道藏典籍后, 道家和阴阳家亦是深刻的认识到灵青倾向于何派。
因此两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有着成熟典籍的灵国和灵公。
这些且不说,自许行就任了明稷堂堂丞之后。
就开始着手以自家理念为主, 吸收德鲁伊的自然之道和灵青所记载的一些经典, 来整合新的农家思想。
有这么一个大能在,灵青自然也不会置若罔闻。
他自得了德鲁伊的传承之后,也曾不断的思考什么是自然之道。
然则这个命题实在是太过宏达了。
以狭义的来说,是森林、是山地、是平原、是沼泽。
是植物之间的平衡、是动物间的优胜劣汰、是生物的生老病死等等。
而广义上来说,天下间又有何物不时自然?
与植物交集最少的沙漠,号称钢铁丛林的城市城市,仅有孢子、蕈类的地下世界,。
甚至是整个星球的意志,天空中的太阳月亮,遥远的宇宙星空等。
都可以称之为自然。
然则并不是说你说那是你的自然,就能成的。
你得做得到,能够对其有所理解,有所影响,才能获得相应的自然馈赠。
因此,他起先是以树木、森林入手, 以平衡草木生态为自然,以平衡植物来获得自然的馈赠。
毕竟, 一说起自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广袤的丛林,竟生的植物。
这对于他来说,更符合自己对于自然的定义,也更合乎他的理解,也知道该怎么对其施展影响。
而后在得到了异生植物权柄之后,更是以培养、获得奇异的植物为主。
取诸自然,用诸自身。
然则这只是基础。
也正是在崂山期间,他接触到了大道,求道也有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者,师法自然。
这个自然乃是自然而然之意。
为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
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的规律。
那么德鲁伊能不能以这个“自然”,来作为“德鲁伊的自然”来理解呢?
自然是可以的!
德鲁伊能从大自然获取力量,这个力量自然蕴含着万事万物的规律在其中。
道法自然的自然,当然也能作为德鲁伊的自然来理解。
同时他所炼就的先天一炁, 乃是生天生地生万物的原始之炁。
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素质, 万事万物无不在这一炁之中。
如此一来, 这先天一炁即是道, 是自然。
然则这样一来,就有了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
从起先的森林是自然,到之后万物是自然。
从实质的森林草木,到缥缈的万事万物规则。
唯独少了森林与万物、实与虚之间的过渡。
缺乏循序渐进的理解,而真正的自然大道又太过宏大,导致他对于自然的理解十分割裂而又片面。
以致到现在为止,虽然自然之道最先开启,但他却对德鲁伊的自然之道理解最为贫乏。
或者说最没有头绪。
他以野性之道梳理出了妙相帝君、以召唤之道梳理出了妙灵帝君。
唯独没有以自然之道梳理出相应的帝君化身。
在听了一次许行的讲道之后,灵青也想明白了。
他也不打算将德鲁伊的自然之道拓展的多么宏大。
就只是以森林为根基,以木行为道。
将德鲁伊关于自然的法术理念,结合《青皇玉典》来整合这一道。
至于以万物为自然,这个就交给包容一切的先天一炁之道吧。
如今有了许行这个以农事为道,来阐述天人思想的大贤在。
若是勤加请教,必然能够令他获益匪浅。
未必不能弥补了森林与大道之间缺失的过渡。
将森林万物与天地人之道相结合,整理出专属于自己的德鲁伊自然之道理念。
因此,他在祭炼三光神剑之余,也时常和许行进行讨论、请教。
这一日,许行正一边整理学问,一边向灵青阐述农家之道。
其一众弟子,与明稷堂的国子学子,亦是认真倾听。
“自神农帝尝百草而辨百药,始有先民利用这天地间的草木治病救人。
识五谷、治工具,方自将被动采摘靠天吃饭,化为主动积蓄粮食果腹。”
许行一边在竹简上书写着,一边说道。
“这是人类靠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天地间的规律。
或者说的准确些,是影响植物的生长规律。”
说道这里,他抬头看向与他相对而坐的灵青问道。
“君以为这样是否改变了自然的规律呢?”
“贫道学道,这天地万物,无不在这自然规律之中。
人们所以为的改变,不过是自然将之前人们所不曾发现的一面展现出来了而已。”
灵青毫不犹豫的说道。
这也是他修行以来的感悟。
任何事物都有其多面性,杀人有杀人的道,不杀有不杀的道。
这杀与不杀之间,亦如同顺逆仙凡一般,只在中间颠倒颠。
功德是道,这业障未必就不是道。
你不知道只因不曾见道而已。
“正是如此,大家以为的改变,其实仍旧在这天地之间的规律之中。”
许行又将注意力放在面前的竹简之上。
“任何植物都会受到阳光、雨水、干旱、风雪、疾病、虫害等影响,此为天时。
而大多作物都会在春天播种萌芽,夏天生长,秋天丰收,冬天肃杀万物掩息。
是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为农时。
先贤们正是依靠这种规律,让本应分散作物的集中在田地之中,本来孱弱寡少的作物培育的壮大丰产。
因此农家播百谷,需上应天时、下应地财、中用人力,是因群生逐长,五谷繁殖。
此为顺天应事,是为天人之道。”
继而他话音一转,说道。
“民之所求,无非温饱,温者有衣,饱者有食。
植桑养蚕作衣能温,务农种谷有食能饱。
民为国之基,而桑谷则为民之本。
若天下之君皆能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令其得温饱。
民又如何能背其国、弃其君而逃?
君以为然否?”
齐鲁之地的墨者大多为相里氏一脉,以辩论为为主,讲授墨家的兼爱思想。
希望能用柔和的方式去获得和平,反对用暴力去解决问题。
而灵国注重民生,重视学问的态度,却是颇合他们的胃口。
不说别的,单是对于灵青设立实验课题来辩证自家思想的想法, 就令他们大为赞同。
除此两家之外,亦有其他学派持同样想法,欲要以灵明学宫为根基,推广自家的学说。
特别是那些在稷下学宫没有崭露头角的小学派,更是将希望放在了这里。
当然,在面对众多道藏典籍后, 道家和阴阳家亦是深刻的认识到灵青倾向于何派。
因此两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有着成熟典籍的灵国和灵公。
这些且不说,自许行就任了明稷堂堂丞之后。
就开始着手以自家理念为主, 吸收德鲁伊的自然之道和灵青所记载的一些经典, 来整合新的农家思想。
有这么一个大能在,灵青自然也不会置若罔闻。
他自得了德鲁伊的传承之后,也曾不断的思考什么是自然之道。
然则这个命题实在是太过宏达了。
以狭义的来说,是森林、是山地、是平原、是沼泽。
是植物之间的平衡、是动物间的优胜劣汰、是生物的生老病死等等。
而广义上来说,天下间又有何物不时自然?
与植物交集最少的沙漠,号称钢铁丛林的城市城市,仅有孢子、蕈类的地下世界,。
甚至是整个星球的意志,天空中的太阳月亮,遥远的宇宙星空等。
都可以称之为自然。
然则并不是说你说那是你的自然,就能成的。
你得做得到,能够对其有所理解,有所影响,才能获得相应的自然馈赠。
因此,他起先是以树木、森林入手, 以平衡草木生态为自然,以平衡植物来获得自然的馈赠。
毕竟, 一说起自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广袤的丛林,竟生的植物。
这对于他来说,更符合自己对于自然的定义,也更合乎他的理解,也知道该怎么对其施展影响。
而后在得到了异生植物权柄之后,更是以培养、获得奇异的植物为主。
取诸自然,用诸自身。
然则这只是基础。
也正是在崂山期间,他接触到了大道,求道也有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者,师法自然。
这个自然乃是自然而然之意。
为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
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的规律。
那么德鲁伊能不能以这个“自然”,来作为“德鲁伊的自然”来理解呢?
自然是可以的!
德鲁伊能从大自然获取力量,这个力量自然蕴含着万事万物的规律在其中。
道法自然的自然,当然也能作为德鲁伊的自然来理解。
同时他所炼就的先天一炁, 乃是生天生地生万物的原始之炁。
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素质, 万事万物无不在这一炁之中。
如此一来, 这先天一炁即是道, 是自然。
然则这样一来,就有了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
从起先的森林是自然,到之后万物是自然。
从实质的森林草木,到缥缈的万事万物规则。
唯独少了森林与万物、实与虚之间的过渡。
缺乏循序渐进的理解,而真正的自然大道又太过宏大,导致他对于自然的理解十分割裂而又片面。
以致到现在为止,虽然自然之道最先开启,但他却对德鲁伊的自然之道理解最为贫乏。
或者说最没有头绪。
他以野性之道梳理出了妙相帝君、以召唤之道梳理出了妙灵帝君。
唯独没有以自然之道梳理出相应的帝君化身。
在听了一次许行的讲道之后,灵青也想明白了。
他也不打算将德鲁伊的自然之道拓展的多么宏大。
就只是以森林为根基,以木行为道。
将德鲁伊关于自然的法术理念,结合《青皇玉典》来整合这一道。
至于以万物为自然,这个就交给包容一切的先天一炁之道吧。
如今有了许行这个以农事为道,来阐述天人思想的大贤在。
若是勤加请教,必然能够令他获益匪浅。
未必不能弥补了森林与大道之间缺失的过渡。
将森林万物与天地人之道相结合,整理出专属于自己的德鲁伊自然之道理念。
因此,他在祭炼三光神剑之余,也时常和许行进行讨论、请教。
这一日,许行正一边整理学问,一边向灵青阐述农家之道。
其一众弟子,与明稷堂的国子学子,亦是认真倾听。
“自神农帝尝百草而辨百药,始有先民利用这天地间的草木治病救人。
识五谷、治工具,方自将被动采摘靠天吃饭,化为主动积蓄粮食果腹。”
许行一边在竹简上书写着,一边说道。
“这是人类靠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天地间的规律。
或者说的准确些,是影响植物的生长规律。”
说道这里,他抬头看向与他相对而坐的灵青问道。
“君以为这样是否改变了自然的规律呢?”
“贫道学道,这天地万物,无不在这自然规律之中。
人们所以为的改变,不过是自然将之前人们所不曾发现的一面展现出来了而已。”
灵青毫不犹豫的说道。
这也是他修行以来的感悟。
任何事物都有其多面性,杀人有杀人的道,不杀有不杀的道。
这杀与不杀之间,亦如同顺逆仙凡一般,只在中间颠倒颠。
功德是道,这业障未必就不是道。
你不知道只因不曾见道而已。
“正是如此,大家以为的改变,其实仍旧在这天地之间的规律之中。”
许行又将注意力放在面前的竹简之上。
“任何植物都会受到阳光、雨水、干旱、风雪、疾病、虫害等影响,此为天时。
而大多作物都会在春天播种萌芽,夏天生长,秋天丰收,冬天肃杀万物掩息。
是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为农时。
先贤们正是依靠这种规律,让本应分散作物的集中在田地之中,本来孱弱寡少的作物培育的壮大丰产。
因此农家播百谷,需上应天时、下应地财、中用人力,是因群生逐长,五谷繁殖。
此为顺天应事,是为天人之道。”
继而他话音一转,说道。
“民之所求,无非温饱,温者有衣,饱者有食。
植桑养蚕作衣能温,务农种谷有食能饱。
民为国之基,而桑谷则为民之本。
若天下之君皆能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令其得温饱。
民又如何能背其国、弃其君而逃?
君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