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二百二十七章 转折(7)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说笑归说笑,”进了屋子,在主位上坐下,洪承畴掸了掸衣袍上的浮尘,问道:“周大人,来寻学生,不知道有什么事要指教。”
他这种态度,当然是意味明显。
若是周某人来攀附,套什么交情,可以免了。
若无正事,及早告退为妙,免的自取其辱。
老实说,洪承畴能接见,已经算是有点同病相怜的味道了。他投降之后,在关外可以想见自己被众人痛骂的景像,入关进京,昔日的好友很好,愿和他相见或是书信往还的,寥寥无已。
就算现在投降的,也是刻意和他保持距离。
若说他心里是没委屈,也是欺人之谈啊……
“九老,那学生就直说了吧。”
周钟神色不变,坦然道:“这两天,摄政王就要给参将何拱徽带复信回去,学生已经打探明白,是叫皇上投降的檄文,以前还有南北分治的话,这一次是绝口不提……”
他说的“皇上”当然是指崇祯,一听这话,洪承畴身形猛然坐直,眼神中也是有凌厉之色。
周钟的话,不是局中人都不知道说什么。但洪承畴一听就是明白了。
“以前”其实指的是六月,在当时,明朝派使者来,要册封吴三桂为国公,奖励将士粮秣银牌,多尔衮发布正式文告,在文告中尚且有入关是为明朝征剿流贼云云,愿明朝在南能善保江左,与本朝通好,而对自己的势力要求,只很明显的只限于黄河以北。
而这一次,明朝有参将何拱徽在此等候正式复信,多尔衮将会在复信中正式叫明朝臣服,周钟已经知道细节,多尔衮许诺将封崇祯为亲王,给凤阳一地善养明室,给奉宗庙,明朝列帝的帝陵,也会妥善保管,派人看守。
整个檄文,就是与明朝宣战,而此前,南京方面一直有“借虏平贼”的想法,连崇祯也不能太违拗众意,皇太子誓师之事,已经被有意淡化,明清之间,算是有一种微妙的平衡。
此文一下,就算撕破脸皮,正式开战了。
当然,檄文还只是在拟定之中,可能是七月底,也可能是八月九月复信回去,时间尚未确定而已。
“这件事,学生已经知道了。”
洪承畴面色冰冷,一副不感兴趣的样子。因为此事,他由参与机务的近臣被撵出外,而且,只要九王当政,他必定就会受冷落,这一层,绝无疑问。
现在他已经看出多尔衮的性子急燥,而且残酷无情,一旦起疑,就绝不会再回转。只要是九王当政,他就只能韬光养晦,遇事绝不能多嘴,只能从九王的心意出发来说。
这个周钟品行十分不好,洪承畴怎么可能和他说什么?
当下只是一拂袖,冷然道:“此是国家大政,当然是由摄政王作主。况且,自古天无二日,本朝应天景命,明朝皇帝如果知道顺应天意,就不要学元顺帝,抬棺束服而降,尚不失富贵恩养!”
这话说的冠冕堂皇,毫无挑剔之处,不过周钟听了,却是扬起脸,一脸不屑的冷笑。
洪承畴忍了再忍,终究涵养功夫差了那么一筹,忍不住铁青着脸怒道:“怎么,学生的话有什么可笑之处?”
“九老!”
周钟站起身来,大声道:“摄政王是傻了,也是被杨方兴、金光俊那起子混账给哄了!”
洪承畴听了,吃了一惊,斥道:“你是不是昏了头了,在我这里说些疯迷了的胡话,若是报上去,你还要命不要?”
“这是九老府邸,四周并无外人,”周钟不仅不怕,还洋洋得意地道:“九老,你会告诉我么?”
“这,也难说的很。”
“算了吧,九老是聪明人,知道如何取进止。”周钟笑道:“学生都知道凡事留个退步儿,九老岂能连学生也不如?”
洪承畴板着脸不语,眼前这厮,也确实是无耻下作到极点了。
不过他说的摄政王在南征一事上犯傻,洪承畴也是十分赞同,而且,对南征一事是被一群南方籍贯的明朝降官怂恿,也是心知肚明。
杨方兴是河道总督,月前上疏说的清楚,其中最精警的一句便是:“不得江南,则漕运阻矣,将何以成天下?”
金光俊则是上书:“西北粒食全给于东南,自闯乱后,南粟不达于京师,以至北地米价日腾!”
上书请南征的人非常多,这其中满人反而很少。因为满人得这么大地盘,有这么多奴隶包衣,已经心满意足,倒未必想南下,因为京师已经够热,满人畏惧南方炎热,水网密布地方也不适宜他们居住,所以南下之意不坚。
就算多尔衮等王公亲贵,也有划江而治的打算。
但请南征的汉官十分之多,这其中有些人是有真知灼见,多半的南官请混于一宇,还是在于自己的名声和家人上头。
混于一宇,就算降官也是识时务,算是从龙新朝。
二则,南官家人多半在江南,如果隔江而治,这一世就不要想回家乡,也不必再见家人了。
当然,还有一条路就是辞官回家,只是这些王八蛋是绝不会舍弃自己的官帽子的。
南人汉官之无耻,简直令人愕然,隔数百年,仍然不知道此辈是何人心。
有私意者众,而有真知灼见的,亦不在少。
象金光俊,杨方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南北朝之事,难现当今,时势不同,也确实如这两人所说。
数百年前能南北分治,是因为当时的北方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在汉唐之时,北方的经济和农业还比南方发达。
就算是孙权占据江东时,也只有建业等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象湖广等地,还是人烟稀少。等晋朝几次南迁,人文开始发达,宋时开发湖广,有“湖广熟,天下足”等谚语。
然后就是通商海贸,闽广一带,亦开始发展成熟。
到明末时,南方不论是经济、人文、粮产,都是把北方甩开老远一截。明末时,又有小冰河作祟,北方,特别是西北一带,没有南方粮食接济是不可想象的。
就算是京师一地,每年最少要南米百万石以上接济,一旦中断,后果不堪想象!
清军入关,取万历年间的赋税标准宣布减税,虽然在当时根本是胡说八道,但最少稳定了人心。废明朝卫所制度,改全部卫军为屯丁,无差别任用官员,显示新朝气象,派大员招抚地方,稳定人心。
种种举措都十分得力,但京师畿辅各地,人心不安,甚至谣言不断,没有办法稳定根基,最要紧的,一则是皇帝未至,常有传言,八旗会屠城撤走,所以人心难定。
这一点,就是派人迎接小皇帝福临尽早到北京即位,以正大统。
但缺粮这一条,却是无法可想了。
京师米价,已经是一石粮换二两银,虽调关外米粮和搜括畿南等地存粮,仍然无济于粮价。
而且山西晋北一带落入治下,这些地方的百姓生计,亦需考量。
所以多尔衮急于南征,倒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儿道理。
只是,道理是道理,也要分清轻重缓急,要彻底了解清楚南方情形再说,现在这样贸然进军,固然是明朝在山东和河南一带乏力,畿南没有一个流贼,当初也没有一个清军,明朝也不派人收回,这叫八旗上下都十分轻视。
但这也只是一个表象而已!
南北消息联络断绝,没有可靠的了解和调查,这其实是很冒险的事啊……
“你刚刚说要活泛一点,”洪承畴一脸的疲惫,用手指捏着自己的鼻梁,低声问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学生明说了吧。”周钟微笑道:“学生毕竟主盟过复社,南都那里,还有一些消息渠道。日前,皇太子殿下上书皇上,已得允准,当日投降诸官,回复南都者,一律免罪。当日情形,人皆以为明朝必亡,自古无不亡之朝,又何必因此而罪人?太子举曹孟德在官渡战后焚书之例,十分精警,也很服人!”
洪承畴听了,也是微微动容。太子这话的意思,大约也和官渡战场曹操焚书,表示不追究暗中与袁绍联络的官员的举措一样,光明磊落,十分大度。
他也不禁想起自己,再想到崇祯的性格,倒是十分奇怪:怎么生了这么一个懂时势,知人心的皇太子?
皇上,那可是睚眦必报,刻忌寡恩,绝不饶人的啊!
“皇太子的奏疏里,指名道姓的就是提起学生了。”周钟得意洋洋,在座椅中扭了一下:“皇太子说,臣之表现固然那个过了一些,不过人皆如此,不足为怪。日后可以规定降官降将如何处罚,既然事前国朝没有刑律罪之,那么就免之不问了。还提起九老,说是松山一役,罪皆在陈新甲等人,九老才能过人,若非后方操切,也不至惨败。若是九老肯回头,也未必不能赦免……”
洪承畴几乎把自己坐椅的把手捏出水来,只觉全身上下,无处不在冒汗。过了半响,他才哑着嗓子道:“此事当真?”
“当然,学生岂能拿这等事说笑?”
“好,我知道了。不过,覆水难收,皇太子的好意,洪某人只能心领了。”
半响过后,洪承畴才镇定下来,先撇清了一句,然后才看着周钟,沉声道:“那么,今日周大人前来,有什么事叫我效劳?”(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
“说笑归说笑,”进了屋子,在主位上坐下,洪承畴掸了掸衣袍上的浮尘,问道:“周大人,来寻学生,不知道有什么事要指教。”
他这种态度,当然是意味明显。
若是周某人来攀附,套什么交情,可以免了。
若无正事,及早告退为妙,免的自取其辱。
老实说,洪承畴能接见,已经算是有点同病相怜的味道了。他投降之后,在关外可以想见自己被众人痛骂的景像,入关进京,昔日的好友很好,愿和他相见或是书信往还的,寥寥无已。
就算现在投降的,也是刻意和他保持距离。
若说他心里是没委屈,也是欺人之谈啊……
“九老,那学生就直说了吧。”
周钟神色不变,坦然道:“这两天,摄政王就要给参将何拱徽带复信回去,学生已经打探明白,是叫皇上投降的檄文,以前还有南北分治的话,这一次是绝口不提……”
他说的“皇上”当然是指崇祯,一听这话,洪承畴身形猛然坐直,眼神中也是有凌厉之色。
周钟的话,不是局中人都不知道说什么。但洪承畴一听就是明白了。
“以前”其实指的是六月,在当时,明朝派使者来,要册封吴三桂为国公,奖励将士粮秣银牌,多尔衮发布正式文告,在文告中尚且有入关是为明朝征剿流贼云云,愿明朝在南能善保江左,与本朝通好,而对自己的势力要求,只很明显的只限于黄河以北。
而这一次,明朝有参将何拱徽在此等候正式复信,多尔衮将会在复信中正式叫明朝臣服,周钟已经知道细节,多尔衮许诺将封崇祯为亲王,给凤阳一地善养明室,给奉宗庙,明朝列帝的帝陵,也会妥善保管,派人看守。
整个檄文,就是与明朝宣战,而此前,南京方面一直有“借虏平贼”的想法,连崇祯也不能太违拗众意,皇太子誓师之事,已经被有意淡化,明清之间,算是有一种微妙的平衡。
此文一下,就算撕破脸皮,正式开战了。
当然,檄文还只是在拟定之中,可能是七月底,也可能是八月九月复信回去,时间尚未确定而已。
“这件事,学生已经知道了。”
洪承畴面色冰冷,一副不感兴趣的样子。因为此事,他由参与机务的近臣被撵出外,而且,只要九王当政,他必定就会受冷落,这一层,绝无疑问。
现在他已经看出多尔衮的性子急燥,而且残酷无情,一旦起疑,就绝不会再回转。只要是九王当政,他就只能韬光养晦,遇事绝不能多嘴,只能从九王的心意出发来说。
这个周钟品行十分不好,洪承畴怎么可能和他说什么?
当下只是一拂袖,冷然道:“此是国家大政,当然是由摄政王作主。况且,自古天无二日,本朝应天景命,明朝皇帝如果知道顺应天意,就不要学元顺帝,抬棺束服而降,尚不失富贵恩养!”
这话说的冠冕堂皇,毫无挑剔之处,不过周钟听了,却是扬起脸,一脸不屑的冷笑。
洪承畴忍了再忍,终究涵养功夫差了那么一筹,忍不住铁青着脸怒道:“怎么,学生的话有什么可笑之处?”
“九老!”
周钟站起身来,大声道:“摄政王是傻了,也是被杨方兴、金光俊那起子混账给哄了!”
洪承畴听了,吃了一惊,斥道:“你是不是昏了头了,在我这里说些疯迷了的胡话,若是报上去,你还要命不要?”
“这是九老府邸,四周并无外人,”周钟不仅不怕,还洋洋得意地道:“九老,你会告诉我么?”
“这,也难说的很。”
“算了吧,九老是聪明人,知道如何取进止。”周钟笑道:“学生都知道凡事留个退步儿,九老岂能连学生也不如?”
洪承畴板着脸不语,眼前这厮,也确实是无耻下作到极点了。
不过他说的摄政王在南征一事上犯傻,洪承畴也是十分赞同,而且,对南征一事是被一群南方籍贯的明朝降官怂恿,也是心知肚明。
杨方兴是河道总督,月前上疏说的清楚,其中最精警的一句便是:“不得江南,则漕运阻矣,将何以成天下?”
金光俊则是上书:“西北粒食全给于东南,自闯乱后,南粟不达于京师,以至北地米价日腾!”
上书请南征的人非常多,这其中满人反而很少。因为满人得这么大地盘,有这么多奴隶包衣,已经心满意足,倒未必想南下,因为京师已经够热,满人畏惧南方炎热,水网密布地方也不适宜他们居住,所以南下之意不坚。
就算多尔衮等王公亲贵,也有划江而治的打算。
但请南征的汉官十分之多,这其中有些人是有真知灼见,多半的南官请混于一宇,还是在于自己的名声和家人上头。
混于一宇,就算降官也是识时务,算是从龙新朝。
二则,南官家人多半在江南,如果隔江而治,这一世就不要想回家乡,也不必再见家人了。
当然,还有一条路就是辞官回家,只是这些王八蛋是绝不会舍弃自己的官帽子的。
南人汉官之无耻,简直令人愕然,隔数百年,仍然不知道此辈是何人心。
有私意者众,而有真知灼见的,亦不在少。
象金光俊,杨方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南北朝之事,难现当今,时势不同,也确实如这两人所说。
数百年前能南北分治,是因为当时的北方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在汉唐之时,北方的经济和农业还比南方发达。
就算是孙权占据江东时,也只有建业等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象湖广等地,还是人烟稀少。等晋朝几次南迁,人文开始发达,宋时开发湖广,有“湖广熟,天下足”等谚语。
然后就是通商海贸,闽广一带,亦开始发展成熟。
到明末时,南方不论是经济、人文、粮产,都是把北方甩开老远一截。明末时,又有小冰河作祟,北方,特别是西北一带,没有南方粮食接济是不可想象的。
就算是京师一地,每年最少要南米百万石以上接济,一旦中断,后果不堪想象!
清军入关,取万历年间的赋税标准宣布减税,虽然在当时根本是胡说八道,但最少稳定了人心。废明朝卫所制度,改全部卫军为屯丁,无差别任用官员,显示新朝气象,派大员招抚地方,稳定人心。
种种举措都十分得力,但京师畿辅各地,人心不安,甚至谣言不断,没有办法稳定根基,最要紧的,一则是皇帝未至,常有传言,八旗会屠城撤走,所以人心难定。
这一点,就是派人迎接小皇帝福临尽早到北京即位,以正大统。
但缺粮这一条,却是无法可想了。
京师米价,已经是一石粮换二两银,虽调关外米粮和搜括畿南等地存粮,仍然无济于粮价。
而且山西晋北一带落入治下,这些地方的百姓生计,亦需考量。
所以多尔衮急于南征,倒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儿道理。
只是,道理是道理,也要分清轻重缓急,要彻底了解清楚南方情形再说,现在这样贸然进军,固然是明朝在山东和河南一带乏力,畿南没有一个流贼,当初也没有一个清军,明朝也不派人收回,这叫八旗上下都十分轻视。
但这也只是一个表象而已!
南北消息联络断绝,没有可靠的了解和调查,这其实是很冒险的事啊……
“你刚刚说要活泛一点,”洪承畴一脸的疲惫,用手指捏着自己的鼻梁,低声问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学生明说了吧。”周钟微笑道:“学生毕竟主盟过复社,南都那里,还有一些消息渠道。日前,皇太子殿下上书皇上,已得允准,当日投降诸官,回复南都者,一律免罪。当日情形,人皆以为明朝必亡,自古无不亡之朝,又何必因此而罪人?太子举曹孟德在官渡战后焚书之例,十分精警,也很服人!”
洪承畴听了,也是微微动容。太子这话的意思,大约也和官渡战场曹操焚书,表示不追究暗中与袁绍联络的官员的举措一样,光明磊落,十分大度。
他也不禁想起自己,再想到崇祯的性格,倒是十分奇怪:怎么生了这么一个懂时势,知人心的皇太子?
皇上,那可是睚眦必报,刻忌寡恩,绝不饶人的啊!
“皇太子的奏疏里,指名道姓的就是提起学生了。”周钟得意洋洋,在座椅中扭了一下:“皇太子说,臣之表现固然那个过了一些,不过人皆如此,不足为怪。日后可以规定降官降将如何处罚,既然事前国朝没有刑律罪之,那么就免之不问了。还提起九老,说是松山一役,罪皆在陈新甲等人,九老才能过人,若非后方操切,也不至惨败。若是九老肯回头,也未必不能赦免……”
洪承畴几乎把自己坐椅的把手捏出水来,只觉全身上下,无处不在冒汗。过了半响,他才哑着嗓子道:“此事当真?”
“当然,学生岂能拿这等事说笑?”
“好,我知道了。不过,覆水难收,皇太子的好意,洪某人只能心领了。”
半响过后,洪承畴才镇定下来,先撇清了一句,然后才看着周钟,沉声道:“那么,今日周大人前来,有什么事叫我效劳?”(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