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三十七章 大变局!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谋妻入局:总裁深夜来、尸姐、金钢进化、暗夜超神、尸灯鬼话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佑抬头看到归德长公主,暗骂一句自己,真是养成遇事就瞎琢磨的毛病了,现成的答案就在她嘴里,哪里用得着先费脑子。
“品级不会变,依旧是正五品。你可以放心,你是功勋之臣,五品是酬功之赏,朝廷不会将你降为六品或者七品。”归德千岁给李佑吃了定心丸。
李佑闻言大喜,从地方转为京官,叫做行取,即使品级不变也相当于升官了。五品京官在官场上,约莫可等同为四品地方官。这样一来,就没有舍不得品级的后顾之忧了。
随即李佑就有了新的疑惑,京师应该没有正五品的科道官职。
按照国朝官职设置,京师的科道官里在五六品这个品级很稀缺,而且在五品这一级别更是空白的。
李佑猜测大约是因为六部中的主力业务官员郎中、员外郎大量聚集在这个品级,所以要与科道官互相错开。
归德长公主当然明白李佑的疑惑,“若有需要,品级从来不是问题,无非是名号问题。都察院有二品左右都御史,有三品左右副都御史,有四品左右佥都御史。那么再往下可以临时新设一个右副佥都御史,或者同右佥都御史,亦或叫署右佥都御史,定为五品,有什么难的?”
李佑简直要被突如其来的幸福冲昏了。科道官绝大多数都是七品,高品级的寥寥无几,如果直接可以晋位五品科道,虽然品级不变,但流品上升了一个大大的台阶,为再次升迁打下了坚实厚重的基础。
或许还有人不明白,科道官对于李佑的意义在哪里。
国朝官场中,升迁并非百姓想象的那样只需请客送礼拉关系就可以搞定,是有一整套明规则和潜规则的,根据无非是出身、资历、人脉、年资等等基础硬性条件。
条件不足,一辈子只能在一个层次里打转,熬年头、拉关系都没用。
简单的说,如果不处在战乱和异常时期,李佑没有科举出身,正常情况下顶天就是八品杂官。但他凭借运气、廷推资历和人脉,在文官系统中得到了今日的地位,但再往后,升到四品知府也就封顶了。
四品以上的文官,虽没有明文规定,但一般都是进士清流出身,尤其是京官更严格。现今的苏松分守道王老头出身监生只不过是个特例而已,但就是王老头也具有贡元功名,再不值钱那也是个“元”,和状元、会元、解元一样的“元”,这才能使得朝廷略略对他放宽了限制。
如果李佑能找到机会套上科道衔头,披上清流身份,那相当于打破了品级禁锢,之后对他而言,除了大学士、尚书、翰林这些位置,基本就没有什么限制了。甚至论起上升渠道,比那些入不了清流官的三甲进士还要稍微好些。
但问题在于,浊流要想不经科举跨入清流,实在太难了。自从正统朝文官制度逐渐成熟后,成功者屈指可数。
即使是妖风最盛的成化朝,天子不经正常流转,强行大肆封赏传奉官时,直接封到六部和寺卿的很多,但他也没法直接封科道官。
想到难点,李佑从兴奋中冷静下来,忍不住问道:“这能行么?”
归德长公主模棱两可的答道:“我只是说有这个机会,并没有说一定能行。但你与尚书、督抚一样拥有廷推官资历,这个条件很出众,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所以也不是没有可能性。”
翻来覆去,还是没有准话…李佑又在心里分析了一下。
以千岁殿下的大气个性,如果实在没什么机会,是不会在他面前空口白话卖人情的,只有小心眼多的人才会如此行事。
所以现在的情况应当是有一定把握,但又可能存在意外。既然有机会就好,有机会就好,李佑重新兴奋起来。
归德长公主提醒道:“时间过去不短了,你还不离开么?再不走,宫门就要落锁了。”
啊!李佑险些忘了这件事,一时间顾不得其它,拱拱手向长公主和林驸马告辞,匆匆忙忙的疾步快行,向行宫大门冲去。
在宿卫亲军警惕的眼神中,李大人气喘吁吁、险之又险的在落锁前刹那间闪出宫门。立在宫门外面被晚风吹了几口,才缓过气来。
他的仪从已经从黄昏等到此时,连忙将大老爷接上轿子,起驾回同知分署。
坐在轿子中,李佑忽然清醒了。他在行宫与归德千岁交谈时,被突如其来的肥美诱饵所迷惑,导致自己神魂颠倒,沉醉而不能自拔。却忘了打探最大的关键之点——朝廷为什么要设这个右副佥都御史?
此外,李佑又察觉到一处细节,归德千岁说的是要设“右”副佥都御史,这个官名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都察院各级官衔,从二品都御史、三品副都御史到四品佥都御史,都是左右分设的。但左和右不是乱用,其中也有规矩。
以左为尊,带“左”字头的可以视为都察院堂上官,就像六部的那些坐堂尚书、侍郎,都察院的最高首领自然就是左都御史了。
“右”字头各级都御史,则常常被用来作为总督、巡抚这类外派差遣的名义官衔,象征他的钦差身份,并标示他的本官品级,但并不真正在都察院上班。
譬如前凤阳巡抚杨负杨大人,被尊称为抚台,但他的实际官衔就是右都御史。只有在右都御史的名义下,才有了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这些重要差遣。
如果要设右副佥都御史的话,只一个“右”字就可以透露出某些信息。不过方才李大人只顾得激动,忽略了这点,没有去追问。
回想起来后可以判断出,右副佥都御史九成九也是个加衔,肯定还附带有差遣。但这个至关重要的差遣内容,却被归德长公主漂没了…李佑想道,她八成是故意的罢,不然如此重要的情况岂能不说?
不过到底是个什么差遣?因为可能与自家前途有关,李大人心里好奇的像是猫抓一般。
从千岁殿下问他愿往京城还是留在扬州来看,此差遣多半是在京城的。又从“不见得好做”这句话看,此差遣是项很棘手的事情。
在京城很棘手的事情…李佑到此分析不下去了,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消息,他并不知道京城现在的状况,所以也就无从得知有什么棘手的事务。
天子大约要在扬州驻跸四天,要寻空再找千岁殿下去问问详情,即便问出来,大概也只能听天由命罢。在京师设立一个正五品科道官相当瞩目,李佑知道自己争是争不来的,只能看别人给不给他这个机会了。
归德长公主和李大人在亲切闲聊时,在行宫主殿中,景和天子也正一脸倦容的与大伴段知恩闲谈。
主要话题便是今日御舟上的种种。段公公怕天子看不清其中门道,所以主动前来讲解。
“李佑的总体想法,是集中全力,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被攻的一点,就是李编修了。大概因为在随驾大臣中,只有李登高宦海经验浅薄,不像其他人老于世故。实际上,他确实也被李佑三番两次的抓住了把柄,自讨其辱也不能全怪李佑。”
“李佑的手法约莫有三段,先是虚张声势,震住别人不敢轻易说话。随即又有预谋的步步转移,说上几句便换一个话头,绝对不留给别人思索驳斥的时间,做到始终将话头把持在自己手里。最后搬出为师长争鸣的大义完美收尾。”
天子没顺着段公公的思路想,却提出问题道:“李佑为了非翰林不入内阁而不服气,令我记起唐代却是非历州县不拟台省,为何我朝不效仿之?祖宗定下非翰林不入内阁,导致翰林院清望无以复加,只在词林辗转便可之上青云,是不是太过?没有亲民经验,宰相又何以治政?”
段知恩奏对道:“本朝治政有六部,皆为九卿堂官,所以内阁最大功用不在于治政,而是调和。除三鼎甲之外,每科翰林院录取的庶吉士多则二十,少则十来个,都是储相之选。必是满朝瞩目,内外交加之下可谓压力重重。”
“能在这中压力中杀出来的,才是真宰相,杀不出来的,如同李登高今日这般被打击到不堪造就,那就只是废品了。祖宗便是以这般裁汰方法,选出合用人物啊。”
景和天子很有心得的点点头,又道:“今日观李佑此人,真乃卓尔不群也。”
段知恩笑道:“本职连知府都不到的地方官,却拿着朝廷大事侃侃而论,其心可知哪。”
“无非是想升迁高位而已。”景和天子不以为意道。
有个小内监手持文书,向天子奏道:“皇爷,京城来报!”
景和天子接过文书,看了后向段知恩道:“母后已经开始了。”
话说李佑回到同知分署时,却见庄师爷居然没有睡下,还在等待着。便问道:“有何要务?”
庄师爷将今日邸报递给李佑,“庙堂上有大变局,大人务必该看看。”
李佑皱眉展开邸报,在烛光下看了几眼,登时心神俱震,果真是大变局!邸报上主要内容只有两点:
一是慈圣皇太后重立司礼监!
二是慈圣皇太后意欲将勋贵纳入廷臣会议中,在现有九卿的基础上,增加几个勋卿!
李佑抬头看到归德长公主,暗骂一句自己,真是养成遇事就瞎琢磨的毛病了,现成的答案就在她嘴里,哪里用得着先费脑子。
“品级不会变,依旧是正五品。你可以放心,你是功勋之臣,五品是酬功之赏,朝廷不会将你降为六品或者七品。”归德千岁给李佑吃了定心丸。
李佑闻言大喜,从地方转为京官,叫做行取,即使品级不变也相当于升官了。五品京官在官场上,约莫可等同为四品地方官。这样一来,就没有舍不得品级的后顾之忧了。
随即李佑就有了新的疑惑,京师应该没有正五品的科道官职。
按照国朝官职设置,京师的科道官里在五六品这个品级很稀缺,而且在五品这一级别更是空白的。
李佑猜测大约是因为六部中的主力业务官员郎中、员外郎大量聚集在这个品级,所以要与科道官互相错开。
归德长公主当然明白李佑的疑惑,“若有需要,品级从来不是问题,无非是名号问题。都察院有二品左右都御史,有三品左右副都御史,有四品左右佥都御史。那么再往下可以临时新设一个右副佥都御史,或者同右佥都御史,亦或叫署右佥都御史,定为五品,有什么难的?”
李佑简直要被突如其来的幸福冲昏了。科道官绝大多数都是七品,高品级的寥寥无几,如果直接可以晋位五品科道,虽然品级不变,但流品上升了一个大大的台阶,为再次升迁打下了坚实厚重的基础。
或许还有人不明白,科道官对于李佑的意义在哪里。
国朝官场中,升迁并非百姓想象的那样只需请客送礼拉关系就可以搞定,是有一整套明规则和潜规则的,根据无非是出身、资历、人脉、年资等等基础硬性条件。
条件不足,一辈子只能在一个层次里打转,熬年头、拉关系都没用。
简单的说,如果不处在战乱和异常时期,李佑没有科举出身,正常情况下顶天就是八品杂官。但他凭借运气、廷推资历和人脉,在文官系统中得到了今日的地位,但再往后,升到四品知府也就封顶了。
四品以上的文官,虽没有明文规定,但一般都是进士清流出身,尤其是京官更严格。现今的苏松分守道王老头出身监生只不过是个特例而已,但就是王老头也具有贡元功名,再不值钱那也是个“元”,和状元、会元、解元一样的“元”,这才能使得朝廷略略对他放宽了限制。
如果李佑能找到机会套上科道衔头,披上清流身份,那相当于打破了品级禁锢,之后对他而言,除了大学士、尚书、翰林这些位置,基本就没有什么限制了。甚至论起上升渠道,比那些入不了清流官的三甲进士还要稍微好些。
但问题在于,浊流要想不经科举跨入清流,实在太难了。自从正统朝文官制度逐渐成熟后,成功者屈指可数。
即使是妖风最盛的成化朝,天子不经正常流转,强行大肆封赏传奉官时,直接封到六部和寺卿的很多,但他也没法直接封科道官。
想到难点,李佑从兴奋中冷静下来,忍不住问道:“这能行么?”
归德长公主模棱两可的答道:“我只是说有这个机会,并没有说一定能行。但你与尚书、督抚一样拥有廷推官资历,这个条件很出众,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所以也不是没有可能性。”
翻来覆去,还是没有准话…李佑又在心里分析了一下。
以千岁殿下的大气个性,如果实在没什么机会,是不会在他面前空口白话卖人情的,只有小心眼多的人才会如此行事。
所以现在的情况应当是有一定把握,但又可能存在意外。既然有机会就好,有机会就好,李佑重新兴奋起来。
归德长公主提醒道:“时间过去不短了,你还不离开么?再不走,宫门就要落锁了。”
啊!李佑险些忘了这件事,一时间顾不得其它,拱拱手向长公主和林驸马告辞,匆匆忙忙的疾步快行,向行宫大门冲去。
在宿卫亲军警惕的眼神中,李大人气喘吁吁、险之又险的在落锁前刹那间闪出宫门。立在宫门外面被晚风吹了几口,才缓过气来。
他的仪从已经从黄昏等到此时,连忙将大老爷接上轿子,起驾回同知分署。
坐在轿子中,李佑忽然清醒了。他在行宫与归德千岁交谈时,被突如其来的肥美诱饵所迷惑,导致自己神魂颠倒,沉醉而不能自拔。却忘了打探最大的关键之点——朝廷为什么要设这个右副佥都御史?
此外,李佑又察觉到一处细节,归德千岁说的是要设“右”副佥都御史,这个官名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都察院各级官衔,从二品都御史、三品副都御史到四品佥都御史,都是左右分设的。但左和右不是乱用,其中也有规矩。
以左为尊,带“左”字头的可以视为都察院堂上官,就像六部的那些坐堂尚书、侍郎,都察院的最高首领自然就是左都御史了。
“右”字头各级都御史,则常常被用来作为总督、巡抚这类外派差遣的名义官衔,象征他的钦差身份,并标示他的本官品级,但并不真正在都察院上班。
譬如前凤阳巡抚杨负杨大人,被尊称为抚台,但他的实际官衔就是右都御史。只有在右都御史的名义下,才有了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这些重要差遣。
如果要设右副佥都御史的话,只一个“右”字就可以透露出某些信息。不过方才李大人只顾得激动,忽略了这点,没有去追问。
回想起来后可以判断出,右副佥都御史九成九也是个加衔,肯定还附带有差遣。但这个至关重要的差遣内容,却被归德长公主漂没了…李佑想道,她八成是故意的罢,不然如此重要的情况岂能不说?
不过到底是个什么差遣?因为可能与自家前途有关,李大人心里好奇的像是猫抓一般。
从千岁殿下问他愿往京城还是留在扬州来看,此差遣多半是在京城的。又从“不见得好做”这句话看,此差遣是项很棘手的事情。
在京城很棘手的事情…李佑到此分析不下去了,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消息,他并不知道京城现在的状况,所以也就无从得知有什么棘手的事务。
天子大约要在扬州驻跸四天,要寻空再找千岁殿下去问问详情,即便问出来,大概也只能听天由命罢。在京师设立一个正五品科道官相当瞩目,李佑知道自己争是争不来的,只能看别人给不给他这个机会了。
归德长公主和李大人在亲切闲聊时,在行宫主殿中,景和天子也正一脸倦容的与大伴段知恩闲谈。
主要话题便是今日御舟上的种种。段公公怕天子看不清其中门道,所以主动前来讲解。
“李佑的总体想法,是集中全力,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被攻的一点,就是李编修了。大概因为在随驾大臣中,只有李登高宦海经验浅薄,不像其他人老于世故。实际上,他确实也被李佑三番两次的抓住了把柄,自讨其辱也不能全怪李佑。”
“李佑的手法约莫有三段,先是虚张声势,震住别人不敢轻易说话。随即又有预谋的步步转移,说上几句便换一个话头,绝对不留给别人思索驳斥的时间,做到始终将话头把持在自己手里。最后搬出为师长争鸣的大义完美收尾。”
天子没顺着段公公的思路想,却提出问题道:“李佑为了非翰林不入内阁而不服气,令我记起唐代却是非历州县不拟台省,为何我朝不效仿之?祖宗定下非翰林不入内阁,导致翰林院清望无以复加,只在词林辗转便可之上青云,是不是太过?没有亲民经验,宰相又何以治政?”
段知恩奏对道:“本朝治政有六部,皆为九卿堂官,所以内阁最大功用不在于治政,而是调和。除三鼎甲之外,每科翰林院录取的庶吉士多则二十,少则十来个,都是储相之选。必是满朝瞩目,内外交加之下可谓压力重重。”
“能在这中压力中杀出来的,才是真宰相,杀不出来的,如同李登高今日这般被打击到不堪造就,那就只是废品了。祖宗便是以这般裁汰方法,选出合用人物啊。”
景和天子很有心得的点点头,又道:“今日观李佑此人,真乃卓尔不群也。”
段知恩笑道:“本职连知府都不到的地方官,却拿着朝廷大事侃侃而论,其心可知哪。”
“无非是想升迁高位而已。”景和天子不以为意道。
有个小内监手持文书,向天子奏道:“皇爷,京城来报!”
景和天子接过文书,看了后向段知恩道:“母后已经开始了。”
话说李佑回到同知分署时,却见庄师爷居然没有睡下,还在等待着。便问道:“有何要务?”
庄师爷将今日邸报递给李佑,“庙堂上有大变局,大人务必该看看。”
李佑皱眉展开邸报,在烛光下看了几眼,登时心神俱震,果真是大变局!邸报上主要内容只有两点:
一是慈圣皇太后重立司礼监!
二是慈圣皇太后意欲将勋贵纳入廷臣会议中,在现有九卿的基础上,增加几个勋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