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一会成名 1 ...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笔下文学【 www.BIXIABOOK.COM】,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div class="kongwei"></div><div class="ad250left"><script>ads_yuedu_txt();</script></div> 香山饭店的主会议室,总共220个座位,足够让半数以上的参会者坐下来了。
组委会主席将这个地方腾出来,就安心的坐在前排,准备听杨锐的报告。
然而,座位依旧是不够用的。
当另一位委员将这个消息告诉主席的时候,这位40岁的英国人整个人都不好了。
“咱们总共邀请了380多人参会,220人的座位怎么会不够用?主题演讲都够用了!”来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每次至少有一半的人是不服从命令的,别说不参加主题演讲了,全程都不参加的也有。
来报信的委员也很无奈,耸耸肩道:“除了受邀的参会者,一些来访的学者也想听这场报告会,还有记者和一些志愿者……”
并不出现在会场上。
志愿者则以学生居多,基本上都是前来参加大会的名角的徒弟,他们带人进来很容易,这种场合也方便认识一些角色,按照欧美的实验室规则,社交也有助于实验狗独立。
一般情况下,包括国际医学生物工程大会在内的机构,都是欢迎来访宾客和志愿者的,这有助于他们扩大影响力。
但是,主席亲自出面,都安排不好一间会议室,多少有些说不过去。
主席的脸色很不好看,道:“先让志愿者将位置让出来,他们想听报告的话就站着听,另外,再弄些椅子摆在过道中间,尽量让大家坐下来。请记者们去最后一排,摄像机和照相机也请他们架在后面,另外,做报告的时间不允许打开闪光灯,你向他们重申一下。”
“我知道了。”委员接受了这个得罪人的活,跑到前面喊话去了。
一会儿,果然有一些位置给让出来了。
又过了一会儿,这些位置再次被填满。
“还有人来?”主席无奈了。
“有的人本来看人多,决定不进来了,现在有了位置,又进来了。”
“这……好吧,让他们站着去。”主席也变不出位置来。
委员啧啧两声,道:“没想到有这么多人来听这个报告,钾通道的分子机理火起来了吗?”。
“离子通道的研究一直都是热点吧。”主席感慨一句,道:“抓住热点,而且做出了新的研究方法来,咱们以后大概会经常见到这个杨锐了。”
“如果他这次不失误的话,两百多人参加的报告会,真是要一会成名了。”委员颇为羡慕的说着。他是做了好几任的中老年学者,自身的创新能力已经很弱了,对杨锐这种有实力又年轻的研究员,有太多可羡慕的地方了。
“一会成名可不容易。”主席呵呵的笑了两声,看看四周,心想:不知有多少刁钻的问题,等在这里呢。
委员笑道:“你没有看到其他的会议厅,几乎没有人在听,人都挤到这里来了。”
“其他报告会如果确实受到影响的话,让他们暂停一下,晚上可以延长一两个小时,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
几百人的国际会议,说起来似乎很有规矩,实际也是同好会的模式,时间卡的并不严。
委员同意道:“我去写一个通知,就说今天的时间混乱,让这个时间段的学者可以自由申请暂停做报告,移到晚上六点如何。”
“自由选择吗?也好,如果没有人听报告的话,做报告的学者应该会愿意换一个时间段的。”
委员再次离开会议厅,而他的位置也被人迅速占领了。受邀参会的学者才不在乎你是什么委员或者主席呢。在场的学者,甚至有一半人根本认不出谁是主席。
“我们开始吧。”在耽搁了将近一个小时以后,杨锐拿起了演讲稿,直截了当的用英语道:“感谢大家的光临,我要做的报告主题是通过诱变基因,分析钾通道的分子机理,现在,我重点阐述诱变基因的部分……”
200多个座位,实际上装了有300人的会议厅,很快安静了下来。
满头白发的热心老头儿查加夫环视四周,啧啧两声,紧接着向后仰了仰,换了个舒服的坐姿。
杨锐的语速很慢,内容也基本在论文集的框架内。
这是给大家充裕的时间理解论文的内容。杨锐实验室拼死拼活几个月做出来的成绩,多多少少也是需要一些智力和时间的。
唯一需要杨锐额外讲解的,是新增的图形和数据。
论文中不适合添加太多的元素,黄茂在撰写过程中,总共也只放了8篇图形和数据,报告会就没有这种限制了,不仅不受限制,现场其实更适合大量的图形图片来做讲解,杨锐因此也多准备了一些,就在讲台后方放映出来。
理查德和其他人一样,无比仔细的观察着它们,理解着它们,计算着它们。
这可是来自科研一线的第一手资料。
通常来说,这也是科研界判断真伪的第一步骤。持续几个月乃至几年的项目,往往会得到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的数据,随便拿出一堆是再正常不过了。
仅仅给论文编造资料相对容易,像是此等报告会上,拿出大量的资料就不简单了,尤其是那些机器出的图标曲线等等,
而对其他人来说,阅读这些资料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理查德这样的同领域研究员,一下子就抓住了杨锐实验室的项目脉络。
可惜,这是一个已经完成的项目。
至少到诱变基因的环节,理查德没有发现可供利用的讯息。
理查德竖着耳朵,等着听杨锐讲到下一步。
等啊等,等啊等。
最终等到的依旧是报告前的一句话:“分子机理的部分,我们正在撰写论文当中,会在未来的一两个月,发表出来。”
周围顿时是一阵遗憾的叹息声。
但紧接着,无数双手举了起来。
“左面的先生,从你开始吧。”杨锐没有要挑选的意思,就从前排点了人。
“你怎么选定sol通道作为研究对象的?现在还没有看到你做的分子机理的论文,但我注意到摘要里,谈到sol通道的几个功能……”左边前排的是个红头发的荷兰人,也有四十岁的样子。
杨锐放下演讲稿,道:“我没有选,我是碰上的。我们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固定的测试流程,在测定突变的sol通道的时候,我们发现了10倍的电导率,无法忽视的变化,让我们为此分出了精力……”
杨锐差不多用了三分钟来阐述这个问题。报告会的问答环节并非记者招待会,问问题的人可以简单的问出来,但回答的人要回答的尽量详细,除非他不想这样做。
归根结底,这还是一次交流会,只是来参加杨锐这场交流会的人,格外的多而已。
正常情况下,此等报告会也就是十几个人参与,报告说完了,大家围坐一团交谈都很正常。
荷兰人满意了之后,立刻有意大利人问起了突变的过程控制。
杨锐深吸了一口气,稍停,再次侃侃而谈起来。
这些东西对他来说并不难,严格来说,这些都是杨锐读书的时候读透了的东西。就生物这个专业来说,80年代的前沿科学,正好是30年后的基础教程。
清晰的思路,让杨锐的回答多少有点举重若轻的味道。
几个刁钻的问题被答案之后,众人看向杨锐的表情就变了。
问答环节是最能体现一名科研人员水平的时候,几句话下来,一个人的思维是否敏锐清晰,深度如何,已经能够猜度一二了。
当然,杨锐目前的深度,是来自于先进三十年的深度,旁的人不明白这个,只觉得杨锐厉害无比。
理查德都不由自主的产生了畏怯,轻轻的拉了一下康纳斯,道:“计划停止。”
“什么?”康纳斯是理查德的学生,一向视恩师理查德为偶像一般,只以为是听茬了。
理查德恍然若失的道:“没有必要再提问了,杨锐准备的非常好,项目再熟练不过了,这种程度,咱们准备的问题只是浪费时间。”
“那怎么办?”
理查德沉默片刻,道:“等……”
“我去说一声。”康纳斯没办法,只好去找前面安排好的人。
理查德这一等,就等了两个小时。
预定的时间到了,提问的人依旧不愿意结束,组委会主席只好临时增加时间。
连续增加了两次时间,为了不影响后面的人,杨锐方才如释重负的结束了报告。
直到此刻,理查德依旧没有找到破绽。
倒是来访的记者,咔嚓咔嚓的照了多张照片,心满意足的回去了。
至少有二三十名学者,结束了报告会,仍然不愿意回去,就站在门口,堵着杨锐,继续提问。
报告会变成了交流会,气氛却是好了不少,而杨锐也毫不吝啬的拿出一些论文里没有的东西。
在场诸人听的眉飞色舞,却是渐渐的开始跟不上杨锐的节奏。
“咱们明天再聊吧,到晚饭时间了。”杨锐看看表,合上了自己的笔记本。
……
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m.bixiabook.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
笔下文学【 www.BIXIABOOK.COM】,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div class="kongwei"></div><div class="ad250left"><script>ads_yuedu_txt();</script></div> 香山饭店的主会议室,总共220个座位,足够让半数以上的参会者坐下来了。
组委会主席将这个地方腾出来,就安心的坐在前排,准备听杨锐的报告。
然而,座位依旧是不够用的。
当另一位委员将这个消息告诉主席的时候,这位40岁的英国人整个人都不好了。
“咱们总共邀请了380多人参会,220人的座位怎么会不够用?主题演讲都够用了!”来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每次至少有一半的人是不服从命令的,别说不参加主题演讲了,全程都不参加的也有。
来报信的委员也很无奈,耸耸肩道:“除了受邀的参会者,一些来访的学者也想听这场报告会,还有记者和一些志愿者……”
并不出现在会场上。
志愿者则以学生居多,基本上都是前来参加大会的名角的徒弟,他们带人进来很容易,这种场合也方便认识一些角色,按照欧美的实验室规则,社交也有助于实验狗独立。
一般情况下,包括国际医学生物工程大会在内的机构,都是欢迎来访宾客和志愿者的,这有助于他们扩大影响力。
但是,主席亲自出面,都安排不好一间会议室,多少有些说不过去。
主席的脸色很不好看,道:“先让志愿者将位置让出来,他们想听报告的话就站着听,另外,再弄些椅子摆在过道中间,尽量让大家坐下来。请记者们去最后一排,摄像机和照相机也请他们架在后面,另外,做报告的时间不允许打开闪光灯,你向他们重申一下。”
“我知道了。”委员接受了这个得罪人的活,跑到前面喊话去了。
一会儿,果然有一些位置给让出来了。
又过了一会儿,这些位置再次被填满。
“还有人来?”主席无奈了。
“有的人本来看人多,决定不进来了,现在有了位置,又进来了。”
“这……好吧,让他们站着去。”主席也变不出位置来。
委员啧啧两声,道:“没想到有这么多人来听这个报告,钾通道的分子机理火起来了吗?”。
“离子通道的研究一直都是热点吧。”主席感慨一句,道:“抓住热点,而且做出了新的研究方法来,咱们以后大概会经常见到这个杨锐了。”
“如果他这次不失误的话,两百多人参加的报告会,真是要一会成名了。”委员颇为羡慕的说着。他是做了好几任的中老年学者,自身的创新能力已经很弱了,对杨锐这种有实力又年轻的研究员,有太多可羡慕的地方了。
“一会成名可不容易。”主席呵呵的笑了两声,看看四周,心想:不知有多少刁钻的问题,等在这里呢。
委员笑道:“你没有看到其他的会议厅,几乎没有人在听,人都挤到这里来了。”
“其他报告会如果确实受到影响的话,让他们暂停一下,晚上可以延长一两个小时,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
几百人的国际会议,说起来似乎很有规矩,实际也是同好会的模式,时间卡的并不严。
委员同意道:“我去写一个通知,就说今天的时间混乱,让这个时间段的学者可以自由申请暂停做报告,移到晚上六点如何。”
“自由选择吗?也好,如果没有人听报告的话,做报告的学者应该会愿意换一个时间段的。”
委员再次离开会议厅,而他的位置也被人迅速占领了。受邀参会的学者才不在乎你是什么委员或者主席呢。在场的学者,甚至有一半人根本认不出谁是主席。
“我们开始吧。”在耽搁了将近一个小时以后,杨锐拿起了演讲稿,直截了当的用英语道:“感谢大家的光临,我要做的报告主题是通过诱变基因,分析钾通道的分子机理,现在,我重点阐述诱变基因的部分……”
200多个座位,实际上装了有300人的会议厅,很快安静了下来。
满头白发的热心老头儿查加夫环视四周,啧啧两声,紧接着向后仰了仰,换了个舒服的坐姿。
杨锐的语速很慢,内容也基本在论文集的框架内。
这是给大家充裕的时间理解论文的内容。杨锐实验室拼死拼活几个月做出来的成绩,多多少少也是需要一些智力和时间的。
唯一需要杨锐额外讲解的,是新增的图形和数据。
论文中不适合添加太多的元素,黄茂在撰写过程中,总共也只放了8篇图形和数据,报告会就没有这种限制了,不仅不受限制,现场其实更适合大量的图形图片来做讲解,杨锐因此也多准备了一些,就在讲台后方放映出来。
理查德和其他人一样,无比仔细的观察着它们,理解着它们,计算着它们。
这可是来自科研一线的第一手资料。
通常来说,这也是科研界判断真伪的第一步骤。持续几个月乃至几年的项目,往往会得到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的数据,随便拿出一堆是再正常不过了。
仅仅给论文编造资料相对容易,像是此等报告会上,拿出大量的资料就不简单了,尤其是那些机器出的图标曲线等等,
而对其他人来说,阅读这些资料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理查德这样的同领域研究员,一下子就抓住了杨锐实验室的项目脉络。
可惜,这是一个已经完成的项目。
至少到诱变基因的环节,理查德没有发现可供利用的讯息。
理查德竖着耳朵,等着听杨锐讲到下一步。
等啊等,等啊等。
最终等到的依旧是报告前的一句话:“分子机理的部分,我们正在撰写论文当中,会在未来的一两个月,发表出来。”
周围顿时是一阵遗憾的叹息声。
但紧接着,无数双手举了起来。
“左面的先生,从你开始吧。”杨锐没有要挑选的意思,就从前排点了人。
“你怎么选定sol通道作为研究对象的?现在还没有看到你做的分子机理的论文,但我注意到摘要里,谈到sol通道的几个功能……”左边前排的是个红头发的荷兰人,也有四十岁的样子。
杨锐放下演讲稿,道:“我没有选,我是碰上的。我们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固定的测试流程,在测定突变的sol通道的时候,我们发现了10倍的电导率,无法忽视的变化,让我们为此分出了精力……”
杨锐差不多用了三分钟来阐述这个问题。报告会的问答环节并非记者招待会,问问题的人可以简单的问出来,但回答的人要回答的尽量详细,除非他不想这样做。
归根结底,这还是一次交流会,只是来参加杨锐这场交流会的人,格外的多而已。
正常情况下,此等报告会也就是十几个人参与,报告说完了,大家围坐一团交谈都很正常。
荷兰人满意了之后,立刻有意大利人问起了突变的过程控制。
杨锐深吸了一口气,稍停,再次侃侃而谈起来。
这些东西对他来说并不难,严格来说,这些都是杨锐读书的时候读透了的东西。就生物这个专业来说,80年代的前沿科学,正好是30年后的基础教程。
清晰的思路,让杨锐的回答多少有点举重若轻的味道。
几个刁钻的问题被答案之后,众人看向杨锐的表情就变了。
问答环节是最能体现一名科研人员水平的时候,几句话下来,一个人的思维是否敏锐清晰,深度如何,已经能够猜度一二了。
当然,杨锐目前的深度,是来自于先进三十年的深度,旁的人不明白这个,只觉得杨锐厉害无比。
理查德都不由自主的产生了畏怯,轻轻的拉了一下康纳斯,道:“计划停止。”
“什么?”康纳斯是理查德的学生,一向视恩师理查德为偶像一般,只以为是听茬了。
理查德恍然若失的道:“没有必要再提问了,杨锐准备的非常好,项目再熟练不过了,这种程度,咱们准备的问题只是浪费时间。”
“那怎么办?”
理查德沉默片刻,道:“等……”
“我去说一声。”康纳斯没办法,只好去找前面安排好的人。
理查德这一等,就等了两个小时。
预定的时间到了,提问的人依旧不愿意结束,组委会主席只好临时增加时间。
连续增加了两次时间,为了不影响后面的人,杨锐方才如释重负的结束了报告。
直到此刻,理查德依旧没有找到破绽。
倒是来访的记者,咔嚓咔嚓的照了多张照片,心满意足的回去了。
至少有二三十名学者,结束了报告会,仍然不愿意回去,就站在门口,堵着杨锐,继续提问。
报告会变成了交流会,气氛却是好了不少,而杨锐也毫不吝啬的拿出一些论文里没有的东西。
在场诸人听的眉飞色舞,却是渐渐的开始跟不上杨锐的节奏。
“咱们明天再聊吧,到晚饭时间了。”杨锐看看表,合上了自己的笔记本。
……
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m.bixiabook.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