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如血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60年代末,经过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大串联后,在“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声浪中,文化大革命转入了“斗、批、改”
我们单位的“改”是三分之一留下,坚持“三为”三分之一清理,我属当间的那三分之一,去农村当“赤脚板”有人自我调侃说:“吃鱼要吃中段,我们属于最好的,中间那一段”
大队人马出发的那天特别壮观,汽车一辆接一辆,像一条条长龙,头咬着尾、尾指着头,往四面八方驶去,空中看去是个一字长蛇阵,蜿蜒在山山水水中,一定更加壮观。
我没有随大队人马在锣鼓声中踏上光荣之旅。妻子在矿山工作,我等待去矿山附近“插队落户”不料那里“地少人多”不容我加入他们的“赤脚板”行列。于是拖延到“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快要)飘”之际。
我后悔,没有随浩浩荡荡的队伍一同出发,孤零零的自己踏上黄土路,去原指定地点报到。没有热烈的欢送人群,没有锣鼓声喧天,没有鞭炮声阵阵,没有久久不放的握手告别,没有温馨动情的嘱咐。
我这次是去探路;一边的肩膀上挎个草黄色帆布的时兴挎包,另一边肩膀上挎个水壶,也是军服色彩;孤零零的形影相随。
一路上黄苍苍一片,茅草随风向南倒伏抬不起头来,零乱的残叶在寒风中挣扎,飒飒地晃荡着不肯落去。乌鸦在空中划着一个个圆圈,声声凄厉。冷冷清清的枯树和茅草,衬托着昏鸦的凄厉,处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诗情画意。
不见瘦马,但有哞哞叫的老黄牛。这里将是我的家,呵“衰草低衬斜阳,斜阳外,水冷云黄,即便有肠也应断,况无肠”
很久才遇见一人,他的祖辈是从河南水灾中落荒逃来,若干年后,我也该是当地人了。如果那时还有人来这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便是他们的问路人。
我并不信“喜鹊报喜乌鸦报凶”的说法;“人有急凶事,不在鸟语中”但鸦鸦的啸叫始终在我的头顶盘旋,陪伴我的孤独步行,增了几分凄厉,多了几分孤寂,添了几分丧气,我很不喜欢它们。我迈步快走。但它们始终在我头顶盘旋,似乎怕我忘记,不断发出鸦鸦的凄厉鸣叫,要我不要忘记孤寂。
山坡的树梢上还有“不如归去”的催促声。它口口声声的要我“不如归去”鸟儿呀鸟儿,我哪能“归去”的,就是来这里安居乐业,来和你们作伴的,求你别再苦嚷“归去”别再催人去!
远处更有鹧鸪的幽咽叫声:“行不得,哥哥,十八滩头乱石多!行不得,哥哥,溪流湍急岭嵯峨”呀,有什么行不得的,行不得也是要行的,求你们也别嚷了!
我走得很快,但心理节奏却极慢极慢。脑子里时不时的一片空白,像镁光灯“嗡”地一下在脑子里闪烁,一刹那间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了,只那一双脚,仍然机械的一左一右的迈着。我总盯着远处,想穿透山坡和丛林,快些看见我日萦夜梦的家。
终于到了人民公社所在地,才知道离我“家”还有十里路,隔着滔滔河水。摆渡人和善而忠厚的面孔,问清我是来插队的下放干部,没有收我的过渡钱,还说了句:“欢迎”给了我极大的温暖和安慰。我谢了他。
天色发灰;落日前的夕阳像快要熄灭的油灯;残照里有细细的袅袅炊烟,有气无力的在屋顶上颤悠。
拐过几个山包后,忽然一座竹牌楼迎向我来。牌楼正中是领袖像,两旁是“四个伟大”的标语。路边有一座灰色平房,传来孩子背诵语录的朗朗声。
系着红袖章的红小兵,突然持着红缨枪跑过来,用红缨枪拦住路口;他们张着嘴,参差不齐的喊了声:“毛主席万岁”!
这是那年代的“家常便饭”开会或学习时,甚至食堂吃饭、医院看病、上街理发,也有这样的“仪式”我“轻车熟路”的对念一句“共产党万岁!”
红小兵咋咋呼呼的不放过我,要我背一条语录。我照着语录牌上的一条语录念。那是儿子不足两岁时便会念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孩子们要我再念了一条,我念了: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
我问他们下放干部住哪里?孩子们非常热情,抢着告诉我就在前面。一孩子还说就在他家隔壁,要带我去。那个孩子头不肯,要他回教室去。
往事回忆中想起那名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词句气概非凡,是胜利在望者的激昂奋发和慷慨高歌。我喜欢词中“残阳如血”那日正是残阳时刻。借它作了本文的标题。
在残阳里,我没有“如血”的激奋昂扬,平日里我就怕那血红血红,那天的残阳并不火红热烈,是凉凉的,冷冷的,淡淡的,有一股刺骨的苍凉和寒气。效仿秦楼月,根据“此时此地”的典型环境填词一首。自然是很小家子气的:
“北风吹,茅草茫茫乌鸦咽。乌鸦咽,寒风瑟瑟,行人心切。扶犁捉锄从新业。从新业,茫茫去处,心急情切。”
第三个年头,正借调在县阶级斗争展览馆工作,突然一部小车停在门外。原单位一位同事进门便拉着我往外走,要我赶快收拾行李回单位工作,已经和县政府打过招呼,手续回头补办。
我又“嗡”的一下像镁光灯在脑际闪烁,然后一片空白。我顾不上捉摸,急忙把儿子寻来,和“同事”握手告别,犹如惊猿脱兔。
半年后才回去补办手续,包括粮油供应关系。我的粮食定量从下去时的27斤变成了36斤,是“农民”了嘛!
三十七年过去,忽然怀念起那个“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的家,尤其是那条漫长的路。我常常在那漫长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迈着,有时是背着儿子。一次儿子从我的背上滑落到田沟里,后来的一段路便由“胖叔叔”帮着背。
作短文一篇,给孩子留下过去的生活遗痕,留作回忆与纪念。
60年代末,经过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大串联后,在“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声浪中,文化大革命转入了“斗、批、改”
我们单位的“改”是三分之一留下,坚持“三为”三分之一清理,我属当间的那三分之一,去农村当“赤脚板”有人自我调侃说:“吃鱼要吃中段,我们属于最好的,中间那一段”
大队人马出发的那天特别壮观,汽车一辆接一辆,像一条条长龙,头咬着尾、尾指着头,往四面八方驶去,空中看去是个一字长蛇阵,蜿蜒在山山水水中,一定更加壮观。
我没有随大队人马在锣鼓声中踏上光荣之旅。妻子在矿山工作,我等待去矿山附近“插队落户”不料那里“地少人多”不容我加入他们的“赤脚板”行列。于是拖延到“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快要)飘”之际。
我后悔,没有随浩浩荡荡的队伍一同出发,孤零零的自己踏上黄土路,去原指定地点报到。没有热烈的欢送人群,没有锣鼓声喧天,没有鞭炮声阵阵,没有久久不放的握手告别,没有温馨动情的嘱咐。
我这次是去探路;一边的肩膀上挎个草黄色帆布的时兴挎包,另一边肩膀上挎个水壶,也是军服色彩;孤零零的形影相随。
一路上黄苍苍一片,茅草随风向南倒伏抬不起头来,零乱的残叶在寒风中挣扎,飒飒地晃荡着不肯落去。乌鸦在空中划着一个个圆圈,声声凄厉。冷冷清清的枯树和茅草,衬托着昏鸦的凄厉,处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诗情画意。
不见瘦马,但有哞哞叫的老黄牛。这里将是我的家,呵“衰草低衬斜阳,斜阳外,水冷云黄,即便有肠也应断,况无肠”
很久才遇见一人,他的祖辈是从河南水灾中落荒逃来,若干年后,我也该是当地人了。如果那时还有人来这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便是他们的问路人。
我并不信“喜鹊报喜乌鸦报凶”的说法;“人有急凶事,不在鸟语中”但鸦鸦的啸叫始终在我的头顶盘旋,陪伴我的孤独步行,增了几分凄厉,多了几分孤寂,添了几分丧气,我很不喜欢它们。我迈步快走。但它们始终在我头顶盘旋,似乎怕我忘记,不断发出鸦鸦的凄厉鸣叫,要我不要忘记孤寂。
山坡的树梢上还有“不如归去”的催促声。它口口声声的要我“不如归去”鸟儿呀鸟儿,我哪能“归去”的,就是来这里安居乐业,来和你们作伴的,求你别再苦嚷“归去”别再催人去!
远处更有鹧鸪的幽咽叫声:“行不得,哥哥,十八滩头乱石多!行不得,哥哥,溪流湍急岭嵯峨”呀,有什么行不得的,行不得也是要行的,求你们也别嚷了!
我走得很快,但心理节奏却极慢极慢。脑子里时不时的一片空白,像镁光灯“嗡”地一下在脑子里闪烁,一刹那间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了,只那一双脚,仍然机械的一左一右的迈着。我总盯着远处,想穿透山坡和丛林,快些看见我日萦夜梦的家。
终于到了人民公社所在地,才知道离我“家”还有十里路,隔着滔滔河水。摆渡人和善而忠厚的面孔,问清我是来插队的下放干部,没有收我的过渡钱,还说了句:“欢迎”给了我极大的温暖和安慰。我谢了他。
天色发灰;落日前的夕阳像快要熄灭的油灯;残照里有细细的袅袅炊烟,有气无力的在屋顶上颤悠。
拐过几个山包后,忽然一座竹牌楼迎向我来。牌楼正中是领袖像,两旁是“四个伟大”的标语。路边有一座灰色平房,传来孩子背诵语录的朗朗声。
系着红袖章的红小兵,突然持着红缨枪跑过来,用红缨枪拦住路口;他们张着嘴,参差不齐的喊了声:“毛主席万岁”!
这是那年代的“家常便饭”开会或学习时,甚至食堂吃饭、医院看病、上街理发,也有这样的“仪式”我“轻车熟路”的对念一句“共产党万岁!”
红小兵咋咋呼呼的不放过我,要我背一条语录。我照着语录牌上的一条语录念。那是儿子不足两岁时便会念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孩子们要我再念了一条,我念了: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
我问他们下放干部住哪里?孩子们非常热情,抢着告诉我就在前面。一孩子还说就在他家隔壁,要带我去。那个孩子头不肯,要他回教室去。
往事回忆中想起那名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词句气概非凡,是胜利在望者的激昂奋发和慷慨高歌。我喜欢词中“残阳如血”那日正是残阳时刻。借它作了本文的标题。
在残阳里,我没有“如血”的激奋昂扬,平日里我就怕那血红血红,那天的残阳并不火红热烈,是凉凉的,冷冷的,淡淡的,有一股刺骨的苍凉和寒气。效仿秦楼月,根据“此时此地”的典型环境填词一首。自然是很小家子气的:
“北风吹,茅草茫茫乌鸦咽。乌鸦咽,寒风瑟瑟,行人心切。扶犁捉锄从新业。从新业,茫茫去处,心急情切。”
第三个年头,正借调在县阶级斗争展览馆工作,突然一部小车停在门外。原单位一位同事进门便拉着我往外走,要我赶快收拾行李回单位工作,已经和县政府打过招呼,手续回头补办。
我又“嗡”的一下像镁光灯在脑际闪烁,然后一片空白。我顾不上捉摸,急忙把儿子寻来,和“同事”握手告别,犹如惊猿脱兔。
半年后才回去补办手续,包括粮油供应关系。我的粮食定量从下去时的27斤变成了36斤,是“农民”了嘛!
三十七年过去,忽然怀念起那个“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的家,尤其是那条漫长的路。我常常在那漫长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迈着,有时是背着儿子。一次儿子从我的背上滑落到田沟里,后来的一段路便由“胖叔叔”帮着背。
作短文一篇,给孩子留下过去的生活遗痕,留作回忆与纪念。